环境生态学课程内容
环境生态工程课程
环境生态工程课程
环境生态工程课程是一门研究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环境工程的学科。
该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环境生态学基础:介绍环境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探
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2.环境工程原理:介绍环境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废
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物管理等。
3.环境监测与评估:介绍环境监测和评估的方法和技术,包括
环境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以及环境影响评估和环境风险评估等。
4.生态系统修复:介绍生态系统修复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土地
修复、湿地修复、水体修复等,探讨如何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5.环境政策与管理:介绍环境政策和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包括环境法规、环境伦理、环境管理体系等。
通过学习环境生态工程课程,学生可以了解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技术,掌握环境工程和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解决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资源的能力。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生态学基础: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等知识。
2. 环境科学与环境监测: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技术等。
3. 环境污染与治理:介绍各种环境污染物的来源、传输与转化规律,以及环境污染物的治理与修复方法。
4. 生物多样性保护: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威胁和保护策略,包括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等。
5.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介绍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措施,包括水环境保护、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规划等。
6.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介绍土壤与地下水污染的来源、传输与治理方法,包括土壤修复技术、地下水污染预防等。
7. 大气污染与防治: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传输与治理方法,包括大气污染监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
8.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管理:介绍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包括环境管理与、环境管理体系等。
9. 生态修复与生态系统管理:介绍生态修复技术和生态系统管理方法,包括湿地修复、森林恢复等。
10. 环境法律与:介绍环境法律法规和,包括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具备科学素养、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环境管理等相关工作。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生态学基础:介绍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学习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物种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2. 环境科学基础: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学习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保护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
3. 生态环境评价:学习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环境风险评估等技术。
4. 自然资源保护:学习自然资源的分类、分布、利用和保护。
了解森林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管理和保护方法。
5. 生态修复与恢复:学习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技术。
了解生态修复的原理、方法和案例。
学习生态工程、生态补偿等内容。
6. 生态产业发展:学习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了解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建筑等生态产业的发展和管理。
7. 环境法律与政策:学习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
了解环境法律体系、环境监管制度和环境治理政策。
8. 环境管理与评估:学习环境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了解环境管理体系、环境责任与风险管理、环境信息管理等内容。
9. 环境统计与监测:学习环境统计方法和监测技术。
了解环境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掌握环境监测系统的运行和管理。
10. 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学习环境教育理论和方法。
了解环境教育资源和组织,培养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能力。
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的课程设置参考,具体学校和专业的课程设置可能会有所差异。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环境生态学课件
2.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 发明与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生产发展 史上出现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工业革命,人类大规模的改变了环 境的组成和机构,进而改变了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带来了新的环 境问题。工业生产把大量深埋地下的矿物资源开采出来,加工利用 投入环境中,“三废”是生物和人类所不熟悉的,难以降解,同化 和忍受。
4.隐显性
除了事故性污染,一般污染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例如:一个废电 池扔到环境中,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5.持续性 事实证明,环境对于其遭受的污染和破坏,具有持续反映的特
征。环境污染不仅危害当代人的健康,而且可能造成世世代代的遗传 隐患。
6.灾害发大性 事实证明,蝴蝶效益在整个生物圈中是普遍存在纪50—60年代)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当时环 境问题突出。自产业革命-1984年臭氧层空洞,“八大公害” 事件,是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
八大公害事件 :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
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
着协调作用。
(二)环境对于干扰所具有的特征
人类环境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与干扰,存在着连续不断的,巨 大和高速度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特征:
1.整体性 人类环境的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坡坏,总会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所 以人类生存环境和保护,从整体上看,是没有地区界限和国界的。
环境生态工程大一课程
环境生态工程大一课程摘要:一、引言1.课程背景与环境生态工程概念2.大一课程重要性二、课程内容概述1.环境生态工程核心理念2.生态学基础3.环境监测与评价4.环境污染防治技术5.生态恢复与修复技术6.环境管理与政策三、课程实践与应用1.实地考察与案例分析2.环保项目设计与实施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四、课程挑战与对策1.知识体系复杂性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五、课程评价与反馈1.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2.学生学习成果展示3.教学质量改进方向六、结论1.大一课程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重要性2.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正文:环境生态工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旨在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大一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课程背景、内容概述、实践应用、挑战与对策、评价与反馈以及结论等方面,详细阐述环境生态工程大一课程的相关内容。
一、引言1.课程背景与环境生态工程概念环境生态工程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生态工程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结合工程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大一课程重要性大一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的入门阶段,课程内容涵盖了环境生态工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通过大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扎实的专业基础,为后续课程和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概述1.环境生态工程核心理念环境生态工程的核心理念包括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社会公平原则。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环境生态工程的基本框架,指导着环保工作的开展。
2.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工程的基础,学生需要学习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替等基本概念,以及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种间关系等生态学原理。
3.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是环境生态工程的重要手段。
学生需要掌握环境监测技术、数据处理方法以及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主要学什么
环境⽣态⼯程专业课程主要学什么
环境⽣态⼯程专业课程有环境学、⽣态学导论、湿地⽣态学、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景观⽣态学、⽣态监测与评价、⽣态⼯程学、环境⼯程学、保护⽣物学、产业⽣态学、环境⽣态规划与管理、⽔污染控制⼯程、环境⽣态⼯程等。
环境⽣态⼯程专业前景
环境⽣态⼯程专业毕业⽣主要在各级政府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设计研究院所、环境⼯程公司、科研单位、⾼等院校等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程设计、环保产品开发以及教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等⽅⾯的⼯作。
近三年毕业⽣⼀次性就业率达100%。
环境⽣态⼯程专业专业毕业⽣还可报考环境⼯程、环境科学、市政⼯程、环境管理、城市环境与⽣态⼯程等专业研究⽣。
随着环境保护观念宣传的深⼊,⼈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有理由相信,未来⼏年内,对环境⼯程专业的学⽣的需求将会⼤⼤增加。
环境⽣态⼯程专业就业⽅向
环境⽣态⼯程专业毕业⽣主要在各级政府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设计研究院所、环境⼯程公司、科研单位、⾼等院校等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程设计、环保产品开发以及教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等⽅⾯的⼯作。
近三年毕业⽣⼀次性就业率达100%。
环境⽣态⼯程专业专业毕业⽣还可报考环境⼯程、环境科学、市政⼯程、环境管理、城市环境与⽣态⼯程等专业研究⽣。
随着环境保护观念宣传的深⼊,⼈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有理由相信,未来⼏年内,对环境⼯程专业的学⽣的需求将会⼤⼤增加。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
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摘要:一、引言二、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的背景与意义三、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1.生态学基础理论2.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3.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4.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5.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四、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的实践应用1.生态环境修复工程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五、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六、结论正文: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是一门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科学,旨在培养具备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知识、掌握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具备生态环境保护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引言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本文将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的背景与意义、主要内容、实践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的背景与意义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的设置,旨在响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需求,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通过学习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生态学基础理论,掌握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学习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以及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三、生态环境保护专业课程的主要内容1.生态学基础理论:包括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过程与生态模型等方面的内容。
2.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包括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内容。
3.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包括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4.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与方法: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技术、生态环境保护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5.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环境生态工程课程内容
环境生态工程课程内容环境生态工程课程内容介绍•环境生态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解决和改善环境问题,并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能力,了解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实践。
课程内容1.环境生态学导论–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环境指标的选择和评估–环境影响评价与风险评估3.生态修复与恢复–污染生态学与修复技术–生态系统恢复的原理和方法–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的修复案例4.生态系统管理与规划–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的原则–生态系统规划与景观设计–城市生态系统与绿色建筑5.环境生态工程案例分析–环境生态工程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授课形式•课堂讲授,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实地考察•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和小组项目•期末考试或综合评估课程要求•具备基础的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知识•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结语•环境生态工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的专业能力,为解决现实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将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提供全面的环境生态解决方案。
•课程重点涵盖了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环境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环境监测与评估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如何选择和评估环境指标,以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与风险评估。
•生态修复与恢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环节,课程将介绍污染生态学与修复技术,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将通过案例学习,了解水体、土壤和大气污染的修复案例,并掌握相应的技术和策略。
•生态系统管理与规划是为了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课程将介绍生态系统管理与保护的原则,以及生态系统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方法。
人类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
人类环境生态学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类环境生态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探讨的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涉及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人类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和探讨,促进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设计目标1.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1.了解人类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掌握其研究范畴和方法;2.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3.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4.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课程目标: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增强其环境意识和责任感;3.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促进知行合一。
三、课程内容1.基础知识1.人类环境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史;2.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3.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环境污染与保护1.环境污染的种类、来源和危害;2.环境保护的概念、目标和措施;3.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意义。
3.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和原则;2.资源利用与管理的策略和措施;3.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果。
四、课程评价在评价方面,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1.考核方式:占总成绩的60%,包括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2.参与度:占总成绩的20%,包括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3.环保实践:占总成绩的20%,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开展环保相关实践。
五、课程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同时,本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环保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1生态因子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等。
2、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3、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如孵卵的温度控制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如光照长短。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如水体内的钙和锶。
4、作用方面:光、温度、水、大气、土壤。
5、生态因子空间分布特征:1、纬度地带性2、垂直地带性3、经度地带性1.3最小因子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
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3、主导因子作用:在各种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因子也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4、耐受性定律: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第二章能量与环境2.1光1、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
2、光合作用途径:光合作用途径植物类型反应步骤反应进行场所每产生1g干组织损失水分C3途径温度不是很高的湿润条件下的植物不分光反应和暗反应叶肉细胞中进行380~900gC4途径高温干旱条件下的植物分光反应和暗反应暗反应在叶肉细胞中;光反应在维管束鞘细胞中进行250~350gCAM途径高温干旱条件下的肉质植物分光反应和暗反应叶肉细胞中进行,但暗反应在晚上进行;光反应在白天进行50g3、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适应性:①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
光强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积累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
光还促进植物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植物中的叶绿体必须在一定的光强下才能形成。
黑暗条件下会产生黄化现象。
②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
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随光强的上升而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光强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提高,这个点称为光饱和点。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此时的光强称为补偿点。
4、光周期现象:明暗交替与长短对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很大的影响。
这种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光周期现象。
2.2温度1、水体温度的成层现象:P242、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3、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
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4、温度和酶活性:P26第三章物质环境3.1水1、水体自净: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第四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4.1种群1、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4.2种群动态1、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2、种群数量统计采样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3、种群统计:(1)种群密度(2)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
(3)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结构、种群增长率。
4、年龄椎体:P69(1)增长型:年龄锥体呈典型的金字塔型,基部宽阔而顶部狭窄,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年老的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2)稳定型:年龄锥体大致呈钟型,说明种群中幼年个体和老年个体量大致相等,其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大致平衡,种群数量稳定。
(3)衰老型:年龄锥体呈壶型,基部比较狭窄而顶部较宽,表示种群中幼体所占比例很小,而老年个体的比例较大,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一种数量趋于下降的种群。
5、净繁殖率:对于无性繁殖及雌雄同体的有性繁殖来说,是指同生群结束时每个亲体产生的后代的数量;对于雌雄异体的有性繁殖来说,是指经过一个世代后每个雌体产生雌性后代的数量6、种群增长模型:(1)与密度无关:P76一个以内禀增长率增长的种群,其种群数目将以指数方式增加。
尽管种群数量增长很快,但种群增长率不变,不受种群自身密度变化的影响。
这类指数生长称为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或种群的无限增长。
①离散型②连续型(2)与密度有关:P777、“S”型曲线的5个时期:①开始期,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的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8、逻辑斯谛方程的意义:逻辑斯谛方程中的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K是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
但应注意K同其它生态学特征一样,也是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的。
(1)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2)是渔业、牧业、林业等领域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3)模型中两个参数r和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4.3种群调节P851、生物因素:密度制约因子,气候学派2、非生物因素:非密度制约因子,生物学派第六章生活史对策6.3生殖对策1、种群生活史对策:P106(1)r-对策: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
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繁殖能量分配,短的世代周期(2)k-对策: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
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长的世代周期。
(3)R-k对策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7.1种内关系1、种内关系: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集群、种内竞争。
2、种内竞争意义:可以导致物种分化、物种形成。
7.2种间关系P1241、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包括:寄生与共生、种间竞争、捕食。
(1)共生关系:①偏利共生:P140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既无利也无害的种群间关系,附生植物从被附生植物获取物理支撑,得到更多光照和空间;②互利共生:P141互惠关系。
(2)捕食关系:P133米勒拟态:有毒对无毒贝茨拟态:无毒对有毒Lotka-Vol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P1342、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
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3、竞争类型:(1)按竞争关系的性质:①相互干扰性竞争:又称直接竞争。
个体间的竞争是通过直接的攻击性的行为进行的。
例如一只雀鲷通过与其它雀鲷的不断竞争而保持其领域的完整,保证其空间和资源。
②资源利用性竞争:又称间接竞争。
个体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行为干涉,而是双方各自消耗利用共同资源,由于共同资源可获得量减少从而间接影响竞争对方的存活、生长和繁殖。
(2)根据竞争物种之间的关系划分:①种内竞争: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竞争,例如三斑圆雀鲷之间存在的竞争。
②种间竞争: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的竞争。
例如三斑圆雀鲷与可可雀鲷之间也存在竞争。
4、Lotka-Volterra模型:P1275、领域与家域:动物常常都只是局限活动在一定范围的区域。
如果这个区域受到保卫,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是同种动物)的进入,那么这个区域或空间称为领域。
相反,如果活动区域不受保卫,则称为家域。
6、高斯竞争排斥原理:两个拥有相同生态位的物种不可能无限共存。
一个物种将是对有限资源更有力的竞争者,它将拥有更高的合适度,并最终拍吃掉另一物种的所有个体。
7、生态位:P129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8、资源利用曲线:以食物大小(种类)为横坐标,以被食量(比例)为纵坐标,表达物种摄食生态位的曲线。
9、资源利用曲线意义:①各物种的生态位窄,相互重叠少,表示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小;各物种的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表示种间竞争大。
②若两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开,表明有些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扩充利用范围的物种将在进化中获得好处。
③进化将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靠近、重叠,种间竞争加剧,将导致一个物种灭亡或通过生态位的分化而得以彼此都能生存。
因此,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接近,而种间竞争又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分离。
④若物种的生态位狭,激烈的种内竞争将促使其扩展资源利用范围。
10、两个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示意图:曲线宽窄远近所反映的含义。
资源利用曲线:能表示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布,为正态曲线,曲线的重叠度表示生态位的重叠度,即对资源的竞争大小。
第八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8.1生物群落1、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8.2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1、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对群落其他种有很大影响而本身受其他种的影响最小的物种。
建群种:优势种中起构建群落作用的中称为建群种。
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物种,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