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第六章药物排泄
第6章 生物药剂学
第6章生物药剂学一、最佳选择题1、下列转运方式为逆浓度转运的是A、被动转运B、易化扩散C、简单扩散D、主动转运E、促进扩散2、药物的处置过程包括A、吸收和分布B、吸收、分布和排泄C、代谢和排泄D、分布、代谢和排泄E、吸收、代谢和排泄3、大多数药物转运方式是A、被动转运B、膜孔转运C、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E、膜动转运4、药物的消除过程包括A、吸收和分布B、吸收、分布和排泄C、代谢和排泄D、分布和代谢E、吸收、代谢和排泄5、有关易化扩散的特征错误的是A、不消耗能量B、有饱和状态C、具有结构特异性D、转运速率较被动转运大大提高E、不需要载体进行转运6、关于被动扩散(转运)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A、不需要载体B、不消耗能量C、是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转运D、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反比E、无饱和现象7、药物首过效应较大,不可选用的剂型是A、注射剂B、口服乳剂C、舌下片剂D、气雾剂E、膜剂8、首过效应主要是指药物入血前A、胃酸对药物的破坏B、肝脏对药物的代谢C、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D、肾脏对药物的排泄E、药物对胃肠黏膜的刺激9、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排泄途径是A、胆汁B、唾液腺C、汗腺D、泪腺E、呼吸系统10、药物代谢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主要有A、氧化、异构化、氨基化、结合B、氧化、甲基化、水解、脱羧C、氧化、还原、水解、结合D、氧化、乙基化、分解、结合E、还原、水解、结合、乙基化11、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A、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亲脂性、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结合率越低,越易向脑内转运E、不受影响12、胎儿器官形成期,对药物损害敏感,易影响器官形成,引致器官畸形的是妊娠A、1~3周B、3~12周C、12~20周D、20~36周E、36~40周13、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向组织转移过程中相关的因素是A、溶解度B、分子量C、制剂类型D、血浆蛋白结合E、给药途径14、药物代谢第I相反应药物分子的变化不包括A、异构化B、还原C、氧化D、水解E、结合15、关于肠肝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肠肝循环是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门静脉重新吸收入血的过程B、肠肝循环的药物应适当减低剂量C、肠肝循环发生在由胆汁排泄的药物中D、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E、所有药物都存在肠肝循环16、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不包括A、制剂处方B、脂溶性C、解离度D、药物溶出速度E、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17、对于同一药物的不同晶型其溶出速度大小为A、稳定型>亚稳定型>无定型B、亚稳定型>稳定型>无定型C、稳定型>无定型>亚稳定型D、无定型>亚稳定型>稳定型E、无定型>稳定型>亚稳定型18、不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A、药物的粒度B、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C、药物成盐与否D、药物的熔点E、药物的多晶型19、除下列哪项外,其余都存在吸收过程A、皮下注射B、皮内注射C、肌肉注射D、静脉注射E、腹腔注射20、眼部药物发挥局部作用的有效吸收途径是A、角膜渗透B、结膜渗透C、瞳孔渗透D、晶状体渗透E、虹膜渗透21、关于注射部位的吸收,错误的表述是A、一般水溶液型注射剂中药物的吸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B、血流加速,吸收加快C、合并使用肾上腺素可使吸收减缓D、脂溶性药物可以通过淋巴系统转运E、腹腔注射没有吸收过程22、不存在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A、静脉注射B、腹腔注射C、口服给药D、肌内注射E、肺部给药23、关于药物肺部吸收叙述不正确的是A、肺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B、肺部吸收不受肝脏首过效应影响C、不同粒径的药物粒子停留的位置不同D、药物的分子量大小与药物吸收情况无关E、药物从呼吸道吸收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24、口腔黏膜给药剂型中,常用于全身作用的是A、气雾剂B、舌下片C、喷雾剂D、混悬型漱口剂E、溶液型漱口剂二、配伍选择题1、A.滤过B.简单扩散C.胞饮D.吞噬E.胞吐<1> 、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依靠膜两侧的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通过孔道A B C D E<2> 、药物的扩散速度取决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梯度、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药物在膜内的扩散速度A B C D E<3> 、细胞通过膜动转运摄取液体A B C D E<4> 、细胞通过膜动转运摄取微粒或大分子物质A B C D E<5> 、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A B C D E2、A.半透性B.流动性C.饱和性D.不对称性E.特异性关于生物膜的特点<1> 、脂溶性药物容易透过,脂溶性很小的药物难以通过,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可经含水性小孔吸收,是指A B C D E<2> 、膜外层的蛋白质和脂类大部分为糖蛋白和糖脂,膜中的蛋白质有的附着于脂质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嵌入甚至贯穿脂质双分子层,是指A B C D E<3> 、脂质双分子层具有A B C D E3、A.吸收B.分布C.代谢D.排泄E.消除<1> 、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A B C D E<2>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A B C D E<3> 、药物在血液与组织间可逆性的转运过程A B C D E<4> 、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A B C D E4、A.限制扩散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D.膜动转运E.溶解扩散<1> 、有载体的参加,有饱和现象,逆浓度梯度转运,此种方式是A B C D E<2> 、有载体的参加,有饱和现象,不消耗能量,此种方式是A B C D E<3> 、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此种方式是A B C D E5、A.蓄积B.血浆蛋白结合率C.血脑屏障D.酶诱导E.酶抑制<1> 、某些化学物质能提高肝药酶活性,增加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的现象A B C D E<2> 、能抑制肝药酶活性,减慢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的现象A B C D E<3> 、为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使其具有稳定的化学环境A B C D E<4> 、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和血浆中的全部药物的比例A B C D E<5> 、药物从组织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比进入该组织的速度慢,连续应用该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逐渐升高A B C D E6、A.血脑屏障B.膜动转运C.胎盘屏障D.胃排空E.肝提取率<1> 、在母体和胎儿间的药物交换发挥重要作用的是A B C D E<2> 、通过细胞膜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是A B C D E7、A.首过效应B.酶诱导作用C.酶抑制作用D.肝肠循环E.漏槽状态<1> 、药物或代谢产物随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小肠中又被吸收回门静脉的现象称为A B C D E<2> 、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被代谢后,使进入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称为A B C D E<3> 、药物使自身或其他合用的药物代谢加快的现象称为A B C D E<4> 、在受溶出速度限制的吸收过程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的现象称为A B C D E8、A.水杨酸盐B.地西泮C.红霉素D.胃蛋白酶E.螺内酯<1> 、主要在胃吸收的药物A B C D E<2> 、主要在肠道吸收的药物A B C D E<3> 、在胃内易破坏的药物A B C D E<4> 、作用点在胃的药物A B C D E9、A.胃排空速率B.肠肝循环C.首过效应D.代谢E.吸收<1> 、从胆汁中排出的药物或代谢物,在小肠中转运期间又重吸收返回门静脉的现象A B C D E<2> 、单位时间内胃内容物的排出量A B C D E<3> 、药物从给药部位向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A B C D E10、A.血脑屏障B.首过效应C.肾小球过滤D.胃排空与胃肠蠕动E.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1>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A B C D E<2>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A B C D E<3> 、药物的分布A B C D E<4> 、药物的代谢A B C D E11、A.<2μmB.2~3μmC.2~10μmD.>10μmE.<10μm肺部给药时<1> 、粒子沉积于气管中A B C D E<2> 、粒子可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A B C D E<3> 、粒子可到达肺泡A B C D E12、A.静脉注射给药B.肺部给药C.胃肠道给药D.口腔黏膜给药E.肌内注射给药<1> 、多以气雾剂给药,吸收面积大,吸收迅速且可避免首过效应的是A B C D E<2> 、不存在吸收过程,可以认为药物全部被机体利用的是A B C D E<3> 、药物先经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进入血液循环,一般吸收程度与静注相当的是A B C D E13、A.静脉注射B.动脉内注射C.皮内注射D.肌内注射E.静脉滴注<1> 、注射后药物先经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进入血液循环的是A B C D E<2> 、注射吸收差,只适用于诊断与过敏性试验的是A B C D E<3> 、可使药物靶向进入特殊组织或器官的注射方式的是A B C D E三、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载体转运的是A、易化扩散B、简单扩散C、滤过D、主动转运E、膜动转运2、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A、类脂质B、蛋白质C、少量糖类D、纤维素E、维生素3、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蛋白质、类脂和多糖组成B、极性端向内,非极性端向外C、蛋白质在膜上处于静止状态D、膜上的蛋白质担负着各种生理功能E、生物膜是一种半透膜,具有高度的选择性4、药物代谢的结果有A、极性增大B、失去活性C、产生活性D、形成有毒物质E、产生有毒物质5、血脑屏障包括A、血液-脑屏障B、血液-脑脊液屏障C、灰质-血液屏障D、脑浆-血液屏障E、脑脊液-脑屏障6、肾脏排泄的机制包括A、肾小球滤过B、肾小管滤过C、肾小球分泌D、肾小管分泌E、肾小管重吸收7、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A、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B、血液循环系统C、药物代谢酶系统D、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E、微粒给药系统8、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A、给药途径B、给药剂量C、药物剂型D、生理因素E、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9、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包括A、使胃肠道内的体液减少B、增加胃肠道内容物的黏度C、延长胃排空时间D、促进胆汁分泌E、与药物产生物理或化学相互作用10、核黄素属于在十二指肠主动转运而吸收的药物,因此最好是A、饭后服用B、饭前服用C、大剂量一次性服用D、小剂量分次服用E、空腹服用11、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A、药物的解离度与脂溶性B、药物溶出速度C、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D、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E、胃排空速率12、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包括A、胃排空B、食物C、循环系统D、药物的溶出速度E、药物的脂溶性13、关于鼻黏膜的吸收正确的叙述是A、无肝脏的首过作用B、以主动转运为主C、脂溶性药物容易吸收D、小分子药物容易吸收E、鼻黏膜带负电荷,带正电荷的药物易于透过14、某药肝脏首过效应较大,可选用适宜的剂型是A、肠溶片剂B、舌下片剂C、口服乳剂D、透皮给药系统E、气雾剂答案部分一、最佳选择题1、D主动转运是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逆浓度转运),需要消耗能量,其他选项均是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不消耗能量。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物的排泄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物的排泄一、概述药物的排泄系指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给药剂量和吸收效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药物的体内消除速度。
药物向体液中运行,再从体液中消失的过程,可简单表示如下:式中,k1为表观一级吸收速度常数,k2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药物的排泄与药效、药效维持时间及毒副作用等密切相关。
例如由于肾功能衰竭造成药物肾排泄减慢时,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对肾病患者应用这些抗生素时,常比正常人容易引起毒副作用。
二、药物的肾排泄肾脏是人体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最重要的器官。
药物的肾排泄是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的综合结果,即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1.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管壁上微孔较大,除血细胞和蛋白质外一般物质均可无选择性地滤过。
药物滤过方式以膜孔转运,即被动转运为主,滤过率较高。
药物若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能滤过。
肾小球滤过率(GFR)为单位时间肾小球滤过的血浆体积数,单位ml/min。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用肾小球滤过率(GFR)表示。
静脉注射菊粉溶液待其分布平衡后,设血浆中菊粉的浓度为Pin,设尿中菊粉浓度和每分钟排尿体积分别为Uin和V,则GFR=Uin×V/Pin。
GFR正常值为l25~130ml/min。
2.肾小管分泌该过程是一主动转运过程。
肾小管主动分泌属于载体介入系统,需要能量供应;该载体系统受到能量限制,可以被饱和,类似结构的药物可竞争同一载体。
3.肾小管重吸收(1)肾小管重吸收是指被肾小球滤过的药物,在通过肾小管时药物重新转运回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存在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
用离子障原理,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肾小管能通过单纯扩散重吸收。
(2)重吸收的程度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液的pH和尿量有关。
1)药物脂溶性的影响: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重吸收;水溶性大的药物则不利于重吸收,易被肾脏排泄。
药科大生物药剂学课件第六章药物排泄
What happens to a drug after its administration ? (“fate of a drug”)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Metabolism + Excretion = Elimination
第一节 概 述
药科大生物药剂学课件第六章药物排泄
主要内容
❖ 概述 ❖ 药物的肾排泄 ❖ 药物的胆汁排泄 ❖ 药物的其它途径排泄
学习目标与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排泄的定义与意义 掌握药物经肾排泄的过程与机理;掌握肾清除
率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的肾排泄的主要器官及肾脏的机构与机理 熟悉药物的胆汁排泄和肠肝循环 了解药物其它途径排泄的意义和作用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血液透析( Hemodialysis)
该技术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1) good water solubility; 2) not tightly bound to plasma
protein; 3) smaller (< 500) molecular weight; 4) a small apparent volume of
to high concentration • exists competitive inhibition • exists saturation phenomenon • the rate of plasma protein binding
don’t effects the rate of drug
肠肝循环使得胆汁排泄重要!
第三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胆汁排放途径: 肝细胞分泌胆汁→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胆管→肝总管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 药物排泄 ppt课件
肾清除率( Clr, renal clearane):
在单位时间内,被肾脏完全清除的某物质的血 浆容积数称为肾脏排泄血浆清除率,简称为肾清 除率。 Clr = U • V / P (ml/min) 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推测药物排泄机制)
Clr = fu∙GFR 仅有肾小球滤过 Clr < fu∙GFR 有肾小管重吸收 Clr > fu∙GFR 有肾小管分泌
影响胆汁排泄的因素
• 药物理化性质
极性 :极性 ↑ ,胆汁排泄↑(葡萄糖醛酸 结合物、 谷胱甘肽结合物) 分子量(300~5000) • 生理因素 种属、年龄、代谢状况、蛋白结合率、胆汁流量、 疾病等
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
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 重新被吸收的现象
➢ 主动重吸收(近曲小管)
内源性物质(葡萄糖,电解质、 氨基酸、维生素等)
➢ 被动重吸收(远曲小管)
外源性物质(如药物)Βιβλιοθήκη 肾小管主动分泌(近曲小管)
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 细胞,再从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腔一侧 流出。
✓ 有机酸— 阴离子分泌机制 (对氨基马尿酸、青霉素G、磺胺类等)
✓ 有机碱— 阳离子分泌机制 (多巴胺、普鲁卡因、胆碱等)
生物半衰期长,血药浓度有时出现双峰 (己烯雌酚、强心苷类、 吲哚美辛、华法林、 吗啡、螺内酯等)
第三节 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 乳汁 • 唾液 •肺 • 汗腺
一、药物从乳汁排泄
大多药物能从乳汁排出,并能在乳汁中测出药 物浓度。
一般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低,在乳汁中排出量 不足以引起婴儿的治疗效应。
有些药物从乳汁排出较大,如红霉素、卡马西平、 地西泮和巴比妥酸盐等。
第六章药物的排泄
肾小管分泌
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 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腔一侧流出。
近曲小管中分别具备有机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输送系统。 这一过程为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需载体能量,有饱和与 竞争抑制现象。
三、肾清除率
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Clr)
定义: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容量血浆中所含的 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
肾排泄率 = 血浆浓度(C)×肾清除率(Clr)
尿中药物浓度×每分钟尿量
肾清除率(Clr)=
血浆药物浓度
血液透析
又称“人工肾”治疗,用于肾功能衰竭时从病人血液中 人为地将废物透析出来。该过程中血液流经离子溶液环境的 半透膜,含氮废物以及某些药物从血液中透析出来。
该技术对于符合下列条件的药物有重要意义:①有较好的 水溶性;②与血浆蛋白结合不紧密;③分子量低(小于500); ④分布容积小。
肝脏
P-gp MRP2 BSEP
肾脏和胆汁排泄彼 此存在互偿现象 肝肠循环 血药浓度双峰现象
高胆汁排泄的药物分子特征:能主动分泌、极性大、分 子量>300。
胆汁排泄多数为主动转运过程; 化学结构、脂溶性、分子量; 动物种属、性别、年龄、蛋白结合率;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25
• Empagliflozin (BI-10773), appro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 Sergliflozin etabonate, discontinued after Phase II trials
• Remogliflozin etabonate, in phase IIb trials
基于SGLT2抑制的糖尿病 • CanagliSfloozdiinu,ma/pGplruocvoesdeincothTeraUnsnpitoerdteSrt2ates 治疗 • Ipragliflozin (ASP-1941), in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s
生物药剂学第六章 药物排泄
一、生理因素
(二)胆汁流量: ➢ 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能引起胆汁的大量分泌和排出,而
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的作用较小。 ➢ 进食之后,迷走神经兴奋,是胆汁大量流入十二指肠 ➢ 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的强烈收缩和括约肌的扩展 ➢ 促进激素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 ➢ 胆汁量增加时,随其进入肠道内的药物量均增加。
一、生理因素
因素:药物的脂溶性、pKa、蛋白结合率、唾液pH等 ➢ 以唾液代替血浆样品,进行药物动力学研究。 ➢ 主动转运:锂。
三、药物从肺部的排泄
➢ 共同特性:分子量较小,沸点较低 ➢ 影响因素:肺部的血流量、呼吸的频率、挥
发性药物的溶解性等。
四、药物从汗腺和毛发的排泄
➢ 汗腺排泄主要依赖于药物分子型的被动扩散 ➢ 毛发中只有微量的药物排泄:汞和砷
➢ 也可以采用离体法:离体肾灌流技术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 胆汁排泄是肾之外排泄中最主要的途径 ➢ 维生素A、D、E、B12、性激素、甲状腺素及这些
物质的代谢产物胆汁中排泄非常显著。 ➢ 高胆汁清除的药物具有的特点:能主动分泌;药物
是极性物质;相对分子量超过300
一、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征
该药肾清除率等于肾小球的滤过率,值为125mL/min。 ➢ 若肾清除率低于fuxGFR,则表示从肾小球滤过后有一定的
肾小管重吸收。 ➢ 若高于该值,则表示除肾小球滤过外,分泌>重吸收
五、研究药物肾排泄的方法
➢ 多采用在体外法或体内法,对象是人或动物,通常 是在给药后不同时间收集尿样,记录尿量,测定尿 量浓度,计算累计排泄量,直至排泄完成。
第六章 药物排泄
Excretion
学习目标
1、熟悉药物排泄的特点 2、掌握药物肾排泄的机制和影响肾排泄的主要因素 3、掌握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和影响药物胆汁排泄的因素 4、熟悉肝肠循环概念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5、了解药物的其他排泄途径
最新第六章 药物的排泄 长沙医学院幻灯片课件
为许多有机胺类化合物所拥有的肾分泌 排泄机制,代表物质为N-甲基烟酰胺,吗 啡等。
肾排泄率= (1-FR)( 分 泌 率 + 滤 过 率 )
E.随尿液排泄
影响肾排泄因素
1. 药物脂溶性 2. 血浆蛋白结合率 3. 尿液pH与尿量 4. 合并用药 5. 药物代谢 6. 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会使肾小球滤过率
➢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管壁上微孔较 大(7-10 nm),故除血球和蛋白质外的 一般物质均可无选择性地滤过。
药物以膜孔扩散方式滤过,滤过率较高, 但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能被滤过。
➢ 肾小球的滤过 肾脏血流量为1200 mL/min 肾小球的滤过率(GFR)125mL/min
➢ 肾小管重吸收
肝细胞膜和肝内的窦状隙的内壁上都有 许多微孔,药物透过这种微孔的速度受分子 量大小影响。
主动转运
有些药物由血液向胆汁的转运存在着主动转运 机制,因此药物浓度显著高于血浆中的浓度。
主动转运系统: ①有机酸 ②有机碱 ③中性化合物 ④胆酸及胆盐 ⑤重金属
特点: ①饱和现象; ②逆浓度梯度转运; ③竞争性抑制; ④受代谢抑制剂的抑制。
律师事务所——
•律师事务所设立在县以上的层区 •律师事务所是律师的执业机构 •有自己的名称、住所、章程 •有1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资产 •有符合《律师法》规定的专业律师
公证处——
•公证员能够依据法律和事实,证明合 同、遗嘱、亲属关系、身份、学历、 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等的真实性、小杰记得书上说过有事 可以找警察帮忙,于是向人打听哪里能找 到警察。终于找到了一间派出所。
民警把小杰送回了他的父母身边。还 根据小杰提供的线索捉获了拐骗他的人贩 子。
药物排泄ppt课件
主动转运 (内源性物质:
重吸收机制
维生素、电解质、糖及氨基酸)
被动扩散 (外源性物质:药物)
取 决 于
药物的脂溶性、pKa、尿量和尿的pH值
重吸收符合pH-分配假说,脂溶性、非解离型药物 重吸收程度大。
19
1、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的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程度大。 多数药物经体内代谢后,变成极性大的水溶性
27
3、尿量
例1:应用甘露醇等利尿剂来增加尿量而促进某些药 物的排泄,以达解毒的目的。
原因:甘露醇可被肾小球滤过而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 提高了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引起尿量增多,这种利尿方式称 渗透性利尿。故甘露醇可作为利尿药应用于临床。
例2:碳酸氢钠能解救苯巴比妥中毒,并用利尿药可 缩短解毒时间。
代谢物,使肾小管重吸收减少。 例:磺胺类药物
20
长效磺胺
磺胺的脂溶性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21
2、尿的pH值和药物的pKa值
尿液的pH约6.3,可在4.5~8.0变化。 弱酸、弱碱性药物的重吸收依赖于尿液的pH和药物的
pKa。 He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弱酸: pKa – pH = lg ( [HA] / [A-] )
24
25
3、尿量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 收水分的力量。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 渗透压水的重吸收 尿量
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升高,肾小管不能将葡萄 糖完全吸收回血,小管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多,小管液 渗透压增高,重吸收减少而引起多尿。
26
3、尿量 对于被动吸收,转运速度与药浓成正比。 当尿量,肾小管腔中的药浓,重吸收
43
影响因素:
o 药物的浓度梯度 血浆中游离药浓,转运
第6章药物的排泄
• Clr的单位
– 毫升
第二节 药物的胆汁排泄
• 主要内容
– 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性 – 肠肝循环
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性
• 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
• 药物向胆汁转运机制
– 被动扩散 – 主动转运
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
• 胆汁是由肝细胞不断生成的,生成后由肝管流出, 经胆总管流至十二指肠,或由肝管转运入胆囊管 而贮存于胆囊,当消化时再由胆囊排出至十二指 肠上部。 • 成年人一昼夜分泌的胆汁约800一1000ml。
药物从乳汁排泄
• 大多药物能从乳汁排出,并能在乳汁中测 出药物浓度。
– 一般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低,在乳汁中排出量 不足以引起婴儿的治疗效应。 – 有些药物从乳汁排出较大
• 如红霉素、卡马西平等
药物从乳汁转运的影响因素
• 乳汁与血液中药物浓度的差 • 药物的脂溶性
– 脂溶性强排出量大
• pH值
– 一般弱酸性药物浓度低于血浆浓度 – 弱碱性药物不小于血浆浓度
肾清除率
• 肾清除率
– 在一定的时间内肾能够将药物清除的能力。 – 它是指单位时间内从肾排出的某一药物的总量 对当时的血浆中这一药物浓度的比值。 – Clr=U· V/P
分式的含义
• Clr=U· V/P
• • • • • Clr--肾清除率 U--药物在每毫升尿中含量 V--每分钟的尿量 U· V--每分钟从尿中排出该药物的量 P--药物在每毫升血浆中的含量
– 尿量增加时,药物在尿液中浓度下降,减少重 吸收,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大而重吸收量 也增多。
促进药物排泄的方式
• 增加尿量
– 药物
• 尿素或甘露醇增加利尿作用
– 饮水量
• 改变尿液pH
17第六章-药物排泄
药物经肾小球滤过后部分在肾小管 重吸收,尿液的pH可影响重吸收
弱酸性药物 非解离型
弱碱性药物
pH 酸化尿液 非解离型 再吸收 排泄 非解离型 再吸收 排泄
pH 非解离型 再吸收 排泄 非解离型 再吸收 排泄
碱化尿液
解毒
● ● ● ● ● ● ● ● ● ● ● ● ● ● ● ● ● ● ●
22
●
●
●
●
●
●
●
●
●
●
●
●
●
●
●
●
●
●
●
23
●
●
●
●
●
●
●
●
●
●
●
●
●
●
●
●
●
●
●
24
●
●
●
●
●
●
●
●
●
●
●
●
●
●
●
●
●
●
●
Ø 临床上有时通过增加液体摄入或合并应用甘露醇 等利尿剂,以增加尿量而促进某些药物的排泄。 这种方法对于某些因药物过量而中毒的患者解毒 是有益的,但在强迫利尿时,肾排泄必须是药物 的主要排泄途径。 Ø 如果药物的重吸收对pH敏感,那么在强迫利尿的 同时控制尿液pH值将会更有效。
8
●
●
●
●
●
●
●
●
●
●
●
●
●
●
●
●
●
●
●
Ø 肾小球每分钟可接受并滤过120ml血浆。滤过液进入肾 小管,大部分水分被重吸收,只有1-2ml以尿液排出。 Ø 药物的肾排泄是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 收三者的综合结果。前两个过程是将药物排入肾小管, 而后一过程使药物重新回到血液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泄途径
一.肾脏排泄 二.胆汁排泄 三.唾液排泄 四.乳汁分泌 五.汗液 六.肺
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
肾的解剖结构
肾单位的基本功能
➢ 肾小球是动静脉交汇的毛细血管团,这部分 毛细血管血压较其它部位高,又有较大的微 孔,因此除血球和蛋白外等高分子外,一般 物质都可滤过,输入肾小管。
药物代谢
药物经代谢后,大多水溶性增 加,肾小管重吸收下降,有利于从 肾脏排出。 但甲基化和乙酰化反应可使 代谢物极性下降,不利于药物的 排泄。
pH对磺胺类清除的影响很显著
尿pH值由5上升到8, 磺胺乙噻二唑(弱酸 药物)在人体中生物 半衰期由11.4减少 到4.2小时。
服用碳酸氢钠后, 磺胺乙噻二唑(弱酸 药物)消除速率是原 来的2倍。
尿量
由于是被动转运,重吸收速率依赖于肾
小管内液的药物浓度。
尿量增加时,药物浓度下降,减少重吸
第六章 药物排泄
本章要求
1、掌握药物肾排泄的三种机制,影响肾排泄的主要因素; 2、掌握肾小球滤过的特点; 3、掌握肾清除率的意义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熟悉药物胆汁排泄过程及药物胆汁排泄的特征; 5、掌握肠肝循环概念及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6、了解药物排泄的其他途径。
药物排泄
药物排泄:体内药物或代谢物排出体 外的过程。
点时间的血药浓度。 每分钟尿药排泄量 = 血浆药浓×肾清除率
Clr
dXu / dt C
通过肾清除率可推测药物的排泄机制
设血浆中未结合药物比例分数为fu,药物肾小球滤过率为 fu ·GFR
o 若Clr = fu ·GFR ,仅有肾小球滤过
o 若Clr > fu ·GFR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分泌,或 肾小管分泌 > 重吸收
以菊粉清除率为指标,可以推测其他各种物质 通过肾单位的变化。
(三)肾血液供应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肾血流量增加,有效滤过压和滤过面积增加,滤 过率随之增加。 一般血压范围内,肾主要依靠自身调节保持血流 量相对稳定,以维持正常的泌尿功能。
(四)药物血浆蛋白对药物肾小球滤过影响
2. 肾小管分泌
指药物由血管一侧通过上皮 细胞侧底膜摄入细胞,再从 细胞内通过刷状膜向管腔一 侧流出。
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采用菊粉。 菊粉清除率=血浆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测定
测定采用菊粉。 分子量约5000,水溶性多糖,不与血浆蛋白相结合 即不被肾小管分泌又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不代谢也 不蓄积在肾。
所以进入体内菊粉均通过肾小球虑过随尿排泄。
菊粉清除率=血浆肾小球滤过率
菊粉清除率
药物的脂溶性 尿液pH 尿量
药物的脂溶性
脂溶性大, 有利
于重吸收
大多药物代谢后,
水溶性大,重吸 收减少,有利于 机体将其清除。
尿液pH值对排泄的影响
pH分配理论
✓ 酸化的尿液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而
减少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 碱化尿液,弱酸药物的肾清除率增加,
因为药物离子反而不能被重吸收。
➢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与小肠上皮细胞类似,在 管腔侧具有刷状缘结构,有利于吸收。
➢ 重吸收主动分泌要经过刷状缘膜和侧底膜二 步过程。
肾脏排泄
机制复杂:包括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
药物排泄示意图
肾排泄
肾排泄是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 泌和肾小管重吸收三者的综合结 果。
肾排泄率=滤过率+分泌率–重吸收率
o 若Clr < fu ·GFR ,除肾小球滤过外,还存在肾小管重吸收, 或肾小管重吸收 > 分泌
影响肾排泄因素
1. 血浆蛋白结合率(上升,肾排泄下降)。 2. 尿液pH与尿量。 3. 合并用药。 4. 药物代谢。 5. 肾脏疾病。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则 肾排泄速度下降。
如果合用药物可与血浆蛋白 竞争性结合,会影响肾排泄速率。
收,尿量减少时,药物浓度增加而尿量增加,重吸收减少
(四)肾清除率和肾排泄率
肾清除率(Clr): 单位时间内肾脏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 含药物全部清除排出。
Clr :表示药物通过肾的排泄效率。 单位:ml/min 或 L/h。 清除率加和性
肾清除率
Clr在数学上可定义为尿药排泄速率除以集尿 中
1. 肾小球滤过特点: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管壁上 微孔较大(7~10 nm),故除血球和 蛋白质外 ①一般物质均可无选择性地滤过; ②药物以膜孔扩散方式滤过; ③滤过率较高; ④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能滤 过。
(二)肾小球滤过率(GFR)
肾小球滤过率(GFR)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 的超滤液量;表示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
①近 曲 小 管 中 分 别 具 备 有 机
阴离子和有机阳离子输送系 统。
②这 一 过 程 为 主 动 转 运 , 逆
浓度梯度;
③需 载 体 和 能 量 , 有 饱 和 与
竞争抑制现象。
➢ 阴离子转运系统
为许多有机弱酸所共同的肾分泌排泄机制, 如马尿酸、酰基氨基酸等。
➢ 阳离子转运系统
为许多有机胺类化合物所拥有的肾分泌排 泄机制,如吗啡等。
尿液pH和尿量
弱酸和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随 尿液pH值而变化。
影响药物在肾小管的重吸收。 尿量的多少影响到药物浓度,也 会影响排泄速率。
合并用药
如果同时使用在肾小管近曲小管中 经同一转运系统主动分泌的药物时, 由于竞争性抑制,可使肾小管分泌 下降。 如:丙磺舒对有机酸药物的主动分 泌是较强的抑制剂。
肾小管重吸收
①人 体 每 天 肾 血 流 量 约
1700~1800L , 肾 小 球 滤 过 170~180L,但尿量约1.5L,可见 滤过的水的绝大部分(99%)被 重吸收。
②大多药物从肾小管远曲小管
重吸收,分为主动与被动两种, 脂溶性药,非解离性药物吸收 多。
③药物大多经被动重吸收返回
体内
影响药物重吸收的因素
单位时间内 滤过的血浆中菊粉量=尿中菊粉的量
Pin GFR Uin V
GFR (Uin V ) / Pin
Pin:血浆中菊粉浓度; Uin:尿中菊粉浓度; V:单位时间排出的尿量
菊粉清除率(GFR)
菊粉清除率可作为人和动物GFR的客观 指标,其平均数值有性别和动物种属差异。
正常男性:GFR 125ml/min 正常女性:GFR较男性约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