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平-拉球技术动作分解
正手弧圈球拉球最佳方法
正手弧圈球拉球最佳方法《正手弧圈球拉球最佳方法》打乒乓球的时候,正手弧圈球拉球那可是个厉害的招儿。
要想拉得好,得掌握几个关键的点。
得把姿势摆对喽。
站的时候,两脚分开,差不多和肩膀一样宽,身体稍微往前倾,胳膊自然下垂放在身体旁边。
然后是引拍。
引拍的时候,胳膊要往后拉,手腕稍微往下垂一点。
这个动作就像是在往后蓄力,准备一下子爆发出来。
再说说击球的瞬间。
这时候可要用点劲儿,手腕要突然发力,把球给摩擦住。
就好像是用拍子给球一个紧紧的拥抱,让球带着旋转飞出去。
拉球的时候,眼睛得死死盯着球,心里想着怎么把这个球拉好。
多练几次,找到那种感觉,您就能拉出漂亮的正手弧圈球啦!另外,拉球的时候别着急,心要稳,动作要连贯。
一开始可能拉不好,别灰心,坚持练下去,肯定会越来越厉害。
每次练完了,也琢磨琢磨自己哪儿做得好,哪儿还需要改进。
这样一点点进步,您就会发现正手弧圈球拉球对您来说不再是难事,而是得分的好手段!《正手弧圈球拉球最佳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乒乓球里正手弧圈球拉球的最佳办法。
想要拉好正手弧圈球,第一步您得把准备工作做好。
站得稳当点儿,别摇摇晃晃的。
身体稍微弯曲,就像一张拉满的弓,随时准备发射。
再讲讲怎么摩擦球。
这可是关键啊!您得让拍子和球亲密接触,就像给球挠痒痒似的,轻轻一蹭,让球带着旋转飞出去。
还有啊,拉球的时候要注意脚步的移动。
不能站在那儿不动,得跟着球跑,找到最合适的击球点。
另外,拉球的时候别忘了调整呼吸。
别拉一个球就喘得不行,气定神闲才能发挥好。
还有个小窍门,拉完一个球,别马上放松,保持姿势,准备下一个球。
多和球友们练练,互相交流交流经验。
别怕拉不好,谁不是从不会到会的呀!只要您坚持练,用心琢磨,正手弧圈球拉球肯定能成为您在球场上的大绝招!《正手弧圈球拉球最佳方法》打乒乓球,正手弧圈球拉球要是拉得好,那得分可容易多啦!下面我就跟您唠唠这最佳方法。
咱先说说握拍。
这就好比拿筷子,得拿得舒服,拿得顺手。
『乒乓网技术』乒乓球拉球技巧:发力方式、误区、实践(带GIF动态图)
『乒乓网技术』乒乓球拉球技巧:发力方式、误区、实践(带GIF动态图)很多乒乓球视频教了拉球的动作,很多文章谈了拉球的要领,然而至今这个话题仍然是绝大多数业余乒乓爱好者最愿意谈及的话题。
但是,对于业余选手来说,有威力的拉球确是知易行难,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业余拉球的好文章,悟透了,你也可以成为马龙……拉球的种类很多:正手前冲弧圈球、正手(小)高吊弧圈球、正手台内小提拉、正手半出台快拉、正手反拉、正手左、右侧旋弧圈球、反手拉冲、反手高吊弧圈球、反手边线侧拉、反手台内拧拉侧上旋、反手台内拧拉侧下旋、反手拧拉正手位香蕉球………。
为什么把拧要归结为拉球?因为它们的发力原理真的有相通之处,拧出来的球跟拉出来的球效果十分相似。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因为你只有知道了这些拉球的种类,你才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啊。
1、拉球的发力方式各有妙用,不存在哪一种境界更高拉打是一种“先打后摩”的技术,即通过重心的向前运动,首先实现的是对球的加速击打,通过转体及前臂顺势摆动来辅助摩擦,制造过网弧线。
拉打强调的是速度和落点,拉打时只要掌握好拍面角度,可以忽略来球的旋转,拉打的弧线相对低平。
鞭打式发力是一种“先吃后摩”技术,拍子倾斜更小、更竖一些,转腰引拍蓄势,大臂自然摆动,打开肘部,充分放松前臂引动拍子,自腿向腰发力,在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力求在臂部适当放松的状态下触球,实现拍子与球的柔软接触,由拍子带动球共同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共同的运动中不断加速,逐渐增加拍子与球之间的正压力,当正压力达到峰值的时候,收臂摩擦,将球甩出。
鞭打式发力以摩擦球的中上部为主,是一种全身极为放松协调的发力方式,力量足旋转强,且有利于步伐的快速移动,并可连续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
多用于在灵活移动中拉球,以及对拉、反拉、机会球的把握等环节。
纯摩擦式发力是一种纯摩擦技术,通过向前或向侧、向上的快速摩擦,利用套胶的张力和快速形变,对球施加了一种复合斜向拉力。
(比如:流星碰撞可产生火花,流星与空气的高速摩擦也可产生火花,火花产生的机理却完全不同,后一种就是重摩擦,也就是我说的纯摩擦)对重心控制的要求更高,对腰腿的力量要求更大,动作并不拘泥于一成不变,摩擦的方向可根据来球的旋转而定,可摩擦球顶,可摩擦球的侧面,甚至可摩擦球的中部和中下部,拉出来的弧圈球,旋转变化多端,第一弧线较高,第二弧线强烈下扎或侧拐。
“直板横打”怎么练———吴敬平
“直板横打”怎么练———吴敬平“直板横打”怎么练作者: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男队教练吴敬平目前国家队和省市队的直板打法运动员,在反面技术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但反面技术的训练仅仅停留在对过去直板打法的改造上,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训练方法。
特别是业余体校的小运动员和业余选手更是一个空白。
通过几年来在直板反面技术训练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我给大家介绍一些直板反面技术的基本训练方法。
反面技术主要分成三大类:发球、上旋球和下旋球。
上旋球包括:平挡球、快撕球、拉球、弹击球、反拉弧圈球、贴球。
下旋球包括:拉高吊弧圈球、前冲弧圈球、抢拉半出台球、抢拉对方晃撇到反手位的球、全台反面抢拉弧圈球(主要是对直板正胶而言)。
反面技术的训练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训练,这是我在对马林的训练中的一点体会,给大家提供参考。
平挡球的训练平挡球是反面技术整个上旋球训练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更高一级技术的分化训练。
动作的定型好坏和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关系到更高一级技术的学习速度。
因此,在平挡球的训练中一定要强调动作固定,反复训练,熟练掌握。
急于求成反而会走很多弯路,欲速则不达。
训练的要领主要是调整板形。
食指稍微放松,带住球板,拇指用力向下压,使板形前倾。
站位和推挡球的站位一样,但重心稍靠右脚,接触球时用腰控制手臂,转腰带动手臂自然前迎击球,借对方来球的力量把球回击过去。
击球时间是在球跳起的最高点,击球部位是接触球的中上部。
当你已经把平挡球掌握很熟练后,就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力挡球的训练。
平挡球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在比赛中进行防守时的运用,对方进攻时能借对方来球的力把球防过去。
具体的训练方法:1、反手位斜线的对攻训练:可以采取一攻一守和互相对攻的方法。
通过反复训练,达到动作的定型和技术的熟练。
2、一点打对方两点和对方一点打两点:训练平挡球落点的调节能力和正反手两面的结合能力。
3、推挡和平挡球的结合训练:先从一面一次到随机训练。
主要是训练推挡和平挡球的结合能力。
让吴敬平教练教你几招
让吴敬平教练教你几招吴敬平,中国乒乓球男队教练,帮你完善你的乒乓球技术!怎样和生胶选手比赛?吴敬平:生胶主要是反手打过来的球让你感觉到别扭,反手颗粒上旋球一打过来你感觉很沉,所以你和生胶打的时候,给他打下旋球机会的时候对方弹击不多,只能拉一板过来,然后你先家里给他中路,从中间正手突破,不要给他反手。
打中间之后再压回反手,这时候他反手的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老化的胶皮发出的球是什么旋转?怎样对付这样的选手?吴敬平:老化的胶皮是打滑的,发过来的球的话,没有什么旋转。
对于这种发球当不转球打,多一点摩擦把弧拉高一点就可以了。
我是右手选手,一跟左手直板选手打就难受,这个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吴敬平:主要还是路线问题,因为平常右手和左手打球的时候,都是习惯正手打左手的反手位,要是想破他的话,就多往左手的正手位打,让他先到正手位再回到反手位,这个适合特别是直板,他调位了所以推挡、侧身就发挥不优势来了,所以打左手的时候,一定要敢于给他正手,一般人打左手的时候都不太敢给左手正手,都是给反手,这样就正好达到左手的特长上面。
请问业余选手多久练一次球比较合适?我连续打了一个月,每晚打两个小时,确实提高很多,但是最近膝盖和腰明显力不从心,我才25岁,怎么办?国家队每天训练也没有这样吧?吴敬平:毕竟是业余选手,具体训练的时间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安排,如果有空的话,还是尽量多打打,打多了以后身体反而会好一些,如果长时间不打突然打一次,就会感觉腰酸腿疼,驻澳还是训练量不够,可以多加一些专项的力量训练,有时间的话只要坚持下去,每天打一次或者隔天打一次比较好,但是这个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己的时间调配。
12岁小孩初学乒乓球,每天练习两个小时,改如何安排内容和强度?尤其是在什么也不会,刚开始学习正手的时候,昨天上了一次课,今天就说胳膊疼。
吴敬平:刚开始学的时候,主要还是熟悉球性和基本动作,基本球路的掌握。
没有什么特定的强度,主要是一些基础的训练,小孩子学了一些会累,这个可以根据小孩的身体情况进行调节。
直板反胶训练法
直板反胶训练法(二)——精雕细琢前三板作者:国家男队教练吴敬平一、发球的训练直板反胶由于受到自身打法的限制,主要的得分手段体现在前三板上,而前三板又主要是靠发球抢攻得分。
因此,发球尤如直板反胶打法的生命线,没有一至两套好发球就很难立足世界乒坛。
从训练的角度看,从小培养运动员对发球的钻研精神和意识很重要,等进入省、市或国家队以后再想练就一手好发球就不容易了。
在国家队,我们已经认识到发球的重要性,在训练中练发球的时间安排也不少,可是收效不大。
发球好的运动员会不断地去钻研新的发球,而发球不好的运动员总认为自己对发球没感觉,怎么练也没用。
其原因就在于要改变多少年形成的习惯和意识很难。
因此,要想练好发球,必须从小抓起。
这一点必须引起业余体校教练员的高度重视。
发球的种类很多,但近年来由于对发球的创新重视不够,运动员所掌握的发球越来越单调,基本上以左侧上、下旋、转不转为主。
而且发球的旋转、落点变化也不够,很容易被对方适应。
因此,在发球的训练中要提倡多样化,尽可能掌握与众不同的发球,特别要充分开发直板反面发球。
刘国梁的反面发球,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转不转发球:目前欧洲运动员对接侧上、下旋的发球非常适应,但对接转不转发球却很差。
因为随着接发球技术的发展,欧洲运动员喜欢采用侧身晃接的方法,侧旋球正好能借上力,而转不转球采用晃接的方法就容易下网或出界。
因此,要提倡多练转不转发球。
马林、闫森的转不转发球在对欧洲运动员的比赛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发转不转球时,要注意落点的变化,比如正手近网短球、中路近网短球、反手小三角以及长球等等。
2、正手侧身发右侧旋到对手正手近网短球并配合反手底线长球:这两种发球目前被欧洲运动员广泛采用,而国内运动员现在能发这种球的不多,以至在国际比赛中我们的运动员在接这个发球时吃亏不少。
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和掌握这种发球。
3、直板反面发球:反面发球有两种方法,一是站在侧身位发对方正手近网短球、反手近网短球和直线长球。
正手拉球大体要点
正手拉球的大体要点基本站位:两腿张开与肩的宽度为差不多相同,身体稍微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拉球时,身体向右转(以右手为例),重心放在右脚上,在转腰的过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板型前倾(拇指用力压住球板,食指稍微放松,中指顶住球板),板型前倾的角度因来球的旋转不同而调整。
击球原理:击球的时候,以右手为例,第一是腿上发力,向左蹬腿,身体重心从右脚向左脚转换,互换重心,身体前迎,身体前迎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
然后是腰上发力,用腰带动大臂转动,把力传递到前臂,在击球一刹时,收缩前臂使劲击球。
先收臂再觸球還是觸球瞬間才收臂?拉球是触球后再加速. 而不是最高速去触球.若是最高速再去触球拍子无法加速, 没有加速度, 吃不住球, 磨擦不足. (这些技术内容的讨论其他文章已经谈的太多再也不重述). 若是不考虑吃住球的问题先加速去增加撞击力道, 确实会增加球速, 但这不是拉球. 若是在快速来回当中无法到位而提前收臂去调节击球点这是无妨的, 但这是调节不是为了提前加速.小弟以前也是提前加速收臂,结果是撞击成份较多磨擦较少, 球很爆, 但这是接近快攻抽打的动作.我研究了许久,发觉职业明星的拉球慢动作中, 确实是球拍触球刹时才开始加速磨擦, 也符合一些文章的理论. 我个人目前拉球也是通过如此的改善,才把拉球的球质提高的.若是照着如此做反而感觉球质下降很有可能是蹬转迎前发力做的不确实. 我能够很明确的说, "触球刹时才开始收臂"的技术动作, 对于不会转腰, 重心转移不确实, 重心没有迎前如此拉球方式的球友们是不容易做到的. 若是做到了, 迎前发力也会配合着改善.柳的拉球慢动作仔細看看 , 确实触球刹时, 手臂仍是打直的,没有提前收缩发力. 我再补上一张触球刹时的图片.•触球前手臂像是甩铁饼的感觉以腰带手来甩.跟甩铁饼不同的是拉球不能够是双脚原地旋转扭屁股. 正确应该是右脚吃住地面,蹬腿送髋(挺髋)发力,以髋骨为支撑,扭转腰部肌肉,转动两肩带动手被迎前.•触球时的收臂动作就是 "敬礼"•拉球與靜摩擦拉球是静磨擦的结果. 拉球旋转要强烈就必需要有一个静磨擦的力量来对球作用相当的距离.功 = 磨擦力 x 距离(旋转的功计算复杂我如此写是简略的做法)拉球的距离是什么? 就是拍子触球后拍子跟球一路"加速"所移动的距离, 也就是要让球在拍子停留久些.而作用期间, 必需要有一个力, 有力就代表有加速度. (速就最快不代表加速度最大,有可能加速度是0) 若是触球后拍子不继续加速 ,球有了反弹速度球拍跟不上球也就是球专门快就弹开了, 那拍子接着摩擦的就是空气了而不是球.另一种磨擦是属于弹擦, 也就是撞击行为所附带的摩擦. 如此造成的旋转较弱, 磨擦只是一刹时,不用考虑功的作用距离. 碰撞乃属于动量守恒定律来进行能量的转移, 跟功的作用定律不同. 弹擦要考虑的就是高速撞击(动量转移) 而不是加速磨擦(功的作用).以上谈的很粗浅. 只是供参考.•放松放松再放松... 迎前迎前再迎前 !建议朋友们先把手臂放松去触球. 蹬转迎前先达到要求才有办法正确收臂. 因为若是迎前不充分, 您不自觉就会想用小臂去调节击球点 , 因没迎前, 球离身体太远只好小臂提前收缩去击球.如此一来, 手就不可能充分放松, 提前收缩前臂与上臂的夹角缩小, 触球后要再收缩发力的空间也就变小了.所以许多教练在教球时, 最常念的几个字就是..."放松放松再放松... 迎前迎前再迎前 ! "•加转和前冲都需要吃住球加转和前冲都需要吃住球. 只不过加转是"更刻意"拉长吃球时刻往上發力多, 所以球速慢. 而前冲因为往前发力多附带的撞击也多, 往前跑的速度快吃住球的时刻自然就短了许多-- 这是天生的限制. 但即即是吃球时刻较短(相较于加转) , 仍然要把握住制造强烈旋转的原则这就必需靠手感来调整了. 既要速度又要吃住球. 也因如此, 发力爆冲所需要的手感调节更为苛刻 ,并非是想发多少力就可以达到爆冲的境界.呵呵... 我只是分享个人的学习经验究竟是谁对谁错也不重要. 您感觉自己先收臂再触球能够拉的好一手弧圈乃至取得职业人士的认可, 也何尝不可阿.... 实践的结果仍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我在"打磨之争"苦战的讨论中学到的, 有时候是勉强不来的, 也不需要强求.我个人确实是从提前收小臂改成触球刹时再发力收臂的 , 为了达到那个标准蹬转迎前的动作也就比以前更规范, 而这也是我末段提高弧圈球能力的一大里程碑. 对我来讲功效是超级显着的. 固然, 这是个人经验也只是让大家有一参考.另外, 小弟前面说过, 有时候提前收臂可能是为了调节击球点, 不属于发力范围这并非冲突. 我强调的是大体原则与大体动作. 若是先能做到 "先迎前触球刹时再收臂" 的基础, 那么接下来要如何转变就看个人特色了. 可是达不到那个大体原则, 击球前无法充分放松手臂的球友, 想轻轻松松就拉的又冲又转, 我个人以为, 不容易阿.•顺势收臂與力量传递有些球友可能不是很明白, "先迎前触球再收臂" 的动作当中.... 其实收臂的力量主如果来自蹬转迎前的发力传递. 迎前力量越大, 收臂就会越快. 想拉的又冲又转, 关键不在小臂能发多少力, 而在于 "蹬转迎前" 的发力与传递. 这就是为何小臂必需先充分放松的缘故. 放的不够松力量传不过去或迎前力量过小, 只靠小臂自己收缩的力道, 这球的质量就高不了了.有关于力量传递与身体甩鞭效应其他文章说的太多在此就再也不重述.我个人分享的视频里的快拉动作, 小臂就是放的很松不怎么发力的例子. 持续发力拉上几百来个, 腿是最费力的严峻点会抽筋... 手却是没什么感觉会累呵呵.•杠杆原理中中老师在拉球出手动作七字诀中蹬、送、扭、转、甩、收、拧的"甩" 跟小弟的说法是异曲同工之妙 . 甩就是力量的传递的预备进程, 用身体力量甩动手臂往击球点迎去. 收臂的力量就是靠那个甩字来储蓄能力, 在触球刹时暴发出来. 若是放的不够松,这力量是"甩"不出来的. 放的够松, 后面的 "收" 字就轻松超级而且动作连贯一气喝成.千萬別用肩關節的肌肉力量來甩臂阿會受傷的 .. 要用 "蹬送扭轉" 這四個要訣用身體的力量來甩.收臂其实主如果靠着肘关节的杠杆原理, 这些内容大家能够再读读中中老师的出手七字诀的内容.•锁肘大于锁肩近日来的文章多数会谈到锁肩一词. 用意是在蹬转迎前的"启动"进程要锁住大臂承接腿腰的迎前力量接着传递给小臂在触球刹时加速收臂.这边有个学习误区必需提示大家...大臂在接收腿腰力量以后就没必要再锁 , 应该就随着惯性摆动即可.另外, 锁肩一词容易让学习的人把注意力放在肩膀, 如此一来, 可能会造成肩膀紧绷无法放松 ,如此是会影响协调性的. 后来通过试探,我以为把"锁肩" 改成锁肘可能能够解决那个问题.如何是"锁肘"? 很简单, 就是在蹬转迎前的启动阶段, 肩肘要同步运动, 肘带动"放松"的小臂迎前触球(注意放松兩個字), 在触球刹时以肘为支点进行杠杆运动, 作半圆形的收臂动作. 要注意的是,肘在接收腿腰力量以后就没必要再锁, 顺着惯性迎前即可,收臂阶段,肘要维持在肩膀的右方稍前(敬礼动作) .只要那个动作做的好, 再加上正确的收臂动作, 我能够告知您, 您的正手弧圈就开始要像样了呵呵.. 因为肘锁住了, 不转腰都不行阿...•迎前触球,直臂好仍是曲臂好 ?直臂或曲臂这讨论其来有自, 各有好坏. 不过我却是不以为那是天生的,通事后天的练习调整也能够达到直臂拉球(触球前) . 我以前就是曲臂拉球者,通过调整也没花多少时刻我此刻能够整只手臂打直来拉,触球时再开始收臂. 如此的益处是,半径加大力量加大, 整只手臂在引拍时能够放的很松, 由于打直, 身体被迫必然要迎前呵呵不迎前是打不到球的... 另一个益处时击球点能够离身体远些有时步伐能够少跑一步 (若是近身就曲臂来拉) . 不果以上是平时练习时的自我要求算了. 真正对战相持,仍是得看那时情形.小弟以前曲臂拉球(触球前), 我的感觉是, 因为挥拍半径小, 要达到一样的加速距离(迎前) , 转腰动作要加大. 这用简单的"圆周"公式来计算, 就很清楚了.波尔的例子我也研究过,他这例子很特别. 引拍时手仍是曲的,可是在迎前的进程,甩手把角度变大(从慢动作中仔细看才看的出来) 然后再触球收臂.利用肘的彈性來加速收臂收臂速度之快令人佩服. 如此有个益处, 就是从引拍到触球的时刻能够缩短摆速加速. 不过一般人要学恐怕没这么容易不小心会受伤吧呵呵.所以曲臂或直臂,仍是看个人适应跟条件,不必勉强. 感觉哪一种好只要发力顺畅, 都能够的. 关键仍是触球前的放松跟触球的加速.•強調順勢收臂顺着迎前的惯性去收臂小臂要不要再发力加速? 固然是要的. 問題是, 小臂收缩发力谁都会...呵呵难的是触球前达到完全放松不发力. 若是在相持当中来不及迎前, 为了把球拉过去适时调整固然也是需要的. 练习时有练习时的大体原则--放松迎前顺势收臂 . 这八个字能做到, 弧圈球还会拉不好吗? 反过来讲, 若是无法放松提前收臂弧圈球未必就拉的好...•抽打與拉球"抽"球的概念很模糊. 在弧圈球出现以前多数用"抽"那个字.抽, 代表的就是撞击当中附带摩擦. 也能够称之为 "弹擦" ,以撞击为主磨擦为辅 ,摩擦目的不是强烈旋转而是制造足够的安全弧线过网. 抽不考虑吃球时刻, 也不需要吃住球, 只靠胶皮表面的摩擦力做刹时摩擦. 为了速度, 吃球时刻反而要球要短. 小臂提前收缩让拍子先加速在最高速触球.在动作上,就是攻球动作当中微调拍型,调节撞磨比例, 来控制撞击角度. 所以有些文章在抽那个字都会配上一个打 ,叫抽打. 其实用"打磨结合"来形容 "抽打" 反而更贴切不是嗎? 呵呵...这也是为何许多球友,用打磨结合的概念,最后练出来的不是拉球而是抽打.但是用抽打的手法来改变撞摩比例磨擦多些磨擦的薄些就可以拉出弧圈球吗? 答案是不是定的. 真正的拉球是静摩擦原理,必需"吃住球" 让拍子"带"球一路加速直到脱板.可是也有许多华人球友用"抽" 来形容拉球. 沒有統一的說法. 拉球的"拉"字,我就再也不多述,呵呵这种文章已经够多了.业余朋友想从抽到拉确实要吃点苦.. 因为触球之前小臂老是会提前发力收缩, 不容易改这适应, 小弟也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不过实战当中,抽打是能够配合着用的. 拉打结合, 是战术的结合. 只是对于弧圈球质量无法提高的朋友, 就必需分清抽打与拉球的别离 .•放松与稳固度的关系触球前维持放松,触球瞬間再收臂加速的拉球方式,其稳固度是比较高的.建议球迷们若是拉球的稳固度跟拉球力度还不到一个水平之上的, 能够尝试依照那个方式来练练看. 光感觉是不够的最好拍照视频慢动作来分析(通常心里想的跟打出来的动作都会有专门大的落差呵呵) . 水平到了,本钱有了, 想再有自己风格(如提前加速) 那也何尝不可阿...•練習方式建议大家刚开始练能够尝试, 往后引拍小些迎前小些把力量放在触球刹时的收臂动作,有吃住球把球甩出去的感觉 , 也就是用如快攻一样小的动作来演变成拉球. 以后, 再慢慢把引拍跟迎前动作加大.另外一种是用甩铁饼方式去感觉小臂的放松,大臂打开些, 也就是先不强调收臂先处置好迎前的动作. 二者交互练习去找感觉.固然, 以上练习的大体条件是您已经明白如何正确收臂和蹬转迎前发力的要领.以上所有观点不是想像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推理 , 都是个人切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相信有必然的参考价值. 结果如何,仍是要看您自己了.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相信有必然的参考价值. 结果如何,仍是要看您自己了.以上所有观点不是想像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推理 , 都是个人切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相信有必然的参考价值. 结果如何,仍是要看您自己了.以上所有观点不是想像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推理 , 都是个人切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相信有必然的参考价值. 结果如何,仍是要看您自己了.以上所有观点不是想像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推理 , 都是个人切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相信有必然的参考价值. 结果如何,仍是要看您自己了.以上所有观点不是想像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推理 , 都是个人切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相信有必然的参考价值. 结果如何,仍是要看您自己了.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相信有必然的参考价值. 结果如何,仍是要看您自己了.。
乒乓球拉球的基本技术
直拍正手拉球技巧稍微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拉球时,身体向右转(以右手为例),重心放在右脚上,在转腰的过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板型前倾(拇指用力压住球板,食指稍微放松,中指顶住球板),板型前倾的角度因来球的旋转不同而调整。
正手拉球的方法与技巧:1、拉好定点下旋球:拉冲下旋球是直板反胶最基础的基本功,在拉下旋球时除了注意前面提到的基本动作要领以外,要特别注意手腕的用力方法。
在击球的瞬间是用手腕去摩擦球,击球点在来球的中上部,在用手腕摩擦球时还要根据来球旋转的强弱再加上一定的撞击。
就是人们常说的又摩又打。
拉冲下旋球旋转弱的来球要连摩擦带撞击,撞击可稍大于摩擦。
拉冲下旋球旋转强的来球必须用力摩擦击球,用自己拉球的力量抵消来球的旋转。
在击球的瞬间要特别注意击球时一定要把球往前送,不能靠力量去硬碰球。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吃球”尽量让球在球板上停留的时间长一些。
经常这样训练拉球,你对球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好,拉球就会越来越有数,慢慢达到运用自如。
训练的方法,在没有多球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拉球一方发下旋球到对方的反手位让对方搓长球到侧身位,然后发力拉冲这个球。
拉球时一定要注意用全力拉冲,不要考虑下一板球对方是否能够防过来。
要的就是让你防不过来。
经常这样训练,你的拉球力量一定会提高。
在有多球的条件下,可让对方发下旋球到你的侧身位,定点发力拉冲这种球。
拉球时要掌握好击球时间,在对方来球跳到最高点或下降前期击球最好。
击球时间一定要相对固定,这样容易掌握拉球的命中率,好调节。
出界多就向前送一点,下网多就多摩擦一点。
在定点拉冲下旋球比较有数的情况下,再把来球的落点扩大到全台的定点拉冲,这样不断加大拉球的难度,拉球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2、拉好定点上旋球:拉上旋球和下旋球不同的是,拉上旋球击球点在来球的上部,摩擦球要大于撞击球,击球的瞬间一定要往前送。
训练的方法基本和抢拉下旋球一样,只是来球的旋转不一样,是上旋球。
王皓马琳正手直板弧圈球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对比分析
王皓马琳正手直板弧圈球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对比分析张晓栋;张志伟;肖丹丹;吴瑜【摘要】运用瑞典产QUALISYS-MCU500红外远射测试系统,对王皓、马琳正手弧圈球的动作技术进行了测试.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王皓和马琳正手弧圈球动作技术的运动学特征与异同,以期为乒乓球动作技术的科学诊断与训练提供依据.得出以下结论:(1)在引拍阶段,与马琳相比,王皓的右上臂离身体较远,右肘伸展的幅度和右髋、膝屈曲程度不如马琳充分;王皓和马琳躯干扭转非常充分.(2)挥拍击球阶段,王皓和马琳膝关节蹬伸动作不明显,伴有明显的旋内动作,蹬伸动作主要是通过展髋来实现,王皓的展髋幅度比马琳小.(3)击球时刻,王皓挥拍的速度低于马琳,一定程度上表明王皓正手直板弧圈球技术的击球效果不及马琳.【期刊名称】《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5【总页数】5页(P110-114)【关键词】乒乓球;运动学;正手弧圈球技术;王皓;马琳【作者】张晓栋;张志伟;肖丹丹;吴瑜【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体育部,北京102206;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198504;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6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46“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是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必须具备的条件[1]。
对于直板运动员而言,优秀的正手进攻技术是最主要的得分手段,是获胜的基础[2]。
在高手对决中,若一方运动员的某一技术存在一定缺陷,且没有得到合适的其他技术弥补的话,就会极大地影响该运动员在比赛关键时刻的技战术发挥[3]。
由于乒乓球动作技术种类很多,即使顶尖选手也不可能做到每项技术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技术,往往有些技术是自己的短板,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4]。
例如,王皓拥有世界上最出色、最合理的直拍横打技术,相比而言,其正手拉弧圈球技术与马琳相比,杀伤力不及马琳,在关键时刻容易出现失误。
作为同样是直板选手的马琳,拥有出色的极具杀伤力的正手技术,而其反手的直拍反面技术却不及王皓。
乒乓球正手拉球动作要领
乒乓球正手拉球动作要领乒乓球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乒乓球运动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和技巧水平。
在乒乓球比赛中,正手拉球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动作之一,其技术要领是乒乓球爱好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
一、正手拉球的基本要领1. 立足平稳——正确站位是进行正手拉球的基础。
站姿要稳健,站立在球案前,两脚与肩同宽,重心平衡,成“山”字状。
2. 拍速度和尺度的掌握——在进行正手拉球的时候,拍速度和拍尺度的掌握至关重要。
要练习起球、高球、中球和下旋球的把握。
3. 面朝着球的方向——正手拉球需要面向球案的方向,身体合理挂向,身体前倾以便于发力。
在挥拍过程中,头部始终要保持清醒,注意等待对手反击,随时准备回球。
4. 用掌心抓住拍面——在进行正手拉球的时候,要用掌心抓住拍面才能更好的发力。
手掌用力要均匀,不要有松紧不匀的现象。
5. 灵活运用臂腕——臂和腕的配合是正手拉球的基本条件之一,臂要横向伸展,方向一定要针对对手的挑球方向,腕要自然放松,进行拉拍操作。
臂部要向前伸直,方便逐渐发力,力度要跟上球速,摸准着球的位置以便于能够精确投球。
二、正手拉球的训练方法在进行正手拉球的训练中,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来进行:1. 站位平衡训练——平衡稳定是进行正手拉球的基础之一,所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多次站位练习,以提高站稳的能力。
2. 手臂力量训练——正确的挥出正手拉球深受鹿死谁手的艺术要求,并非核心速度,更重要的是打拍部位的准确定位和使用力量的均衡。
所以,手臂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正手拉球的准确性和控制能力。
3. 持续练习拉球——根据不同的技术要素,进行连续的正手拉球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乒乓球爱好者加强力量,提高控制球的能力,提高反应能力。
要较短地准备动作,后手时刻关注着对手的动作,一旦发现对方发动进攻便开端反打数据。
4. 多领悟教练经验——除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还应该注重像教练这样的专业人士的指导,通过学习教练的各种教学技巧和注意点,不断增加自己的技巧水平。
吴敬平教练谈拉弧圈
吴指导阐述要点:(一)正手拉球的基本要点(二)正手拉球的结构、方法与技巧(三)正手拉球的注意事项(一)正手拉球的基本要点基本站位:两腿张开与肩的宽度为差不多相同,身体稍微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拉球时,身体向右转(以右手为例),重心放在右脚上,在转腰的过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板型前倾(拇指用力压住球板,食指稍微放松,中指顶住球板),板型前倾的角度因来球的旋转不同而调整。
击球原理:击球的时候,以右手为例,首先是腿上发力,向左蹬腿,身体重心从右脚向左脚转换,交换重心,身体前迎,身体前迎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
然后是腰上发力,用腰带动大臂转动,把力传递到前臂,在击球一瞬间,收缩前臂用力击球。
从力学的原理讲,正手拉球前,小臂和大臂之间的角度越小越好,这是加大半径,半径越大,初速度就越大,在击球瞬间突然收缩前臂,使半径变小而获得加速度,使速度加快,力量加大。
击球时,小臂和大臂之间角度的变化要根据来球和击球的需要进行变化。
很多运动员在进行正手拉球时往往只注意了收前臂而忽略了转腰,用腰来控制手臂的发力,或者是注意了用腰的发力来带动手臂而忽略了收前臂,前臂和大臂之间的角度几乎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
总结起来正手拉球应注意四点:1、必须注意重心的交换,重心迎前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
2、一定要用腰控制大臂,是腰上发力,而不是用手臂发力,注意拉球时腿、腰、大臂、前臂、手腕发力的协调。
3、击球瞬间必须快速收缩前臂、手腕发力,前臂收缩的速度越快,发出的力量就越大。
4、击球点必须保持在身体的右前方,击球点离身体越近,越容易控制球。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拉球动作,必须和你自身具备的身体条件相符合,只要不影响动作的发力就可以,没有什么固定的动作模式。
另外就是在击球前,球板和球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尽量主动去击球,而不要让球来撞你的球拍,或者是球与球拍之间的距离太小,容易被来球顶住,影响你的发力。
吴敬平-正手弧圈球
(1)基本站位:两腿张开与肩的宽度为差不多相同,身体稍微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拉球时,身体向右转(以右手为例),重心放在右脚上,在转腰的过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板型前倾(拇指用力压住球板,食指稍微放松,中指顶住球板),板型前倾的角度因来球的旋转不同而调整。
(2)击球原理:击球的时候,以右手为例,首先是腿上发力,向左蹬腿,身体重心从右脚向左脚转换,交换重心,身体前迎,身体前迎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
然后是腰上发力,用腰带动大臂转动,把力传递到前臂,在击球一瞬间,收缩前臂用力击球。
从力学的原理讲,正手拉球前,小臂和大臂之间的角度越小越好,这是加大半径,半径越大,初速度就越大,在击球瞬间突然收缩前臂,使半径变小而获得加速度,使速度加快,力量加大。
击球时,小臂和大臂之间角度的变化要根据来球和击球的需要进行变化。
很多运动员在进行正手拉球时往往只注意了收前臂而忽略了转腰,用腰来控制手臂的发力,或者是注意了用腰的发力来带动手臂而忽略了收前臂,前臂和大臂之间的角度几乎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
总结起来正手拉球应注意四点: 1、必须注意重心的交换,重心迎前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
2、一定要用腰控制大臂,是腰上发力,而不是用手臂发力,注意拉球时腿、腰、大臂、前臂、手腕发力的协调。
3、击球瞬间必须快速收缩前臂、手腕发力,前臂收缩的速度越快,发出的力量就越大。
4、击球点必须保持在身体的右前方,击球点离身体越近,越容易控制球。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拉球动作,必须和你自身具备的身体条件相符合,只要不影响动作的发力就可以,没有什么固定的动作模式。
正手下旋拉球动作要领
正手下旋拉球动作要领
1.首先,要熟练掌握起跳、落地、旋拉的正确动作要领;
2.站立正直,双腿站开与肩同宽,双膝稍微弯曲;
3.双脚各贴地一小步,上身做半圆曲线式旋转,双手持拉球;
4.从尾巴开始,双腿同时跳起,用外旋臂缓缓拉球后再猛踩,双脚朝向前方,双手高于头顶;
5.落地时,首先左脚向前抬起,并与其他身体部位形成四肢三脚一俯冲的侧面;
6.右腿用同样的力量伸直向前推,保持垂直,需要与头顶、肩膀一条线;
7.双脚朝向前方,跳起双腿用外旋臂缓缓拉球向上,重复这一动作,直到手臂呈直线与下肢呈一条直线位置。
吴敬平教练谈正手拉球
吴敬平教练谈正手拉球《乒乓世界》编辑部给我转来一些读者来信和网上很多直板反胶打法球迷的提问,他们主要是想了解直板反胶正手拉球的基本原理和训练方法,特别是很想学习马林的正手爆冲。
很多球迷对正手拉球进行了技术探讨,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并且提出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十分专业。
我看了以后十分感动,对此,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把这些年在训练马林和王皓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球迷朋友们进行交流。
由于我们训练的角度不同,对正手拉球的理解也不一定相同,训练的方法手段也不可能一样。
因此,我只能从我的角度把我训练的体会和朋友们交流,仅供参考。
乒乓球基本上是一项圆周运动,正手和反手拉球都是以运动员的身体重心为轴心、以身体到身体重心的连线为半径进行圆周运动。
因此,不管是正手还是反手击球都必须符合这个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手拉球动作的基本原理就是一种力的传递。
吴指导阐述要点:(一)正手拉球的基本要点(二)正手拉球的结构、方法与技巧(三)正手拉球的注意事项(一)正手拉球的基本要点基本站位:两腿张开与肩的宽度为差不多相同,身体稍微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拉球时,身体向右转(以右手为例),重心放在右脚上,在转腰的过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板型前倾(拇指用力压住球板,食指稍微放松,中指顶住球板),板型前倾的角度因来球的旋转不同而调整。
击球原理:击球的时候,以右手为例,首先是腿上发力,向左蹬腿,身体重心从右脚向左脚转换,交换重心,身体前迎,身体前迎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
然后是腰上发力,用腰带动大臂转动,把力传递到前臂,在击球一瞬间,收缩前臂用力击球。
从力学的原理讲,正手拉球前,小臂和大臂之间的角度越小越好,这是加大半径,半径越大,初速度就越大,在击球瞬间突然收缩前臂,使半径变小而获得加速度,使速度加快,力量加大。
击球时,小臂和大臂之间角度的变化要根据来球和击球的需要进行变化。
很多运动员在进行正手拉球时往往只注意了收前臂而忽略了转腰,用腰来控制手臂的发力,或者是注意了用腰的发力来带动手臂而忽略了收前臂,前臂和大臂之间的角度几乎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
简述乒乓球正手拉球的基本动作要领
简述乒乓球正手拉球的基本动作要领乒乓球正手拉球是乒乓球运动中最基本和常用的技术之一。
拉球是指将球弹起,使球以一定的角度和速度落在对方的斜度上,以制造对手击球不利的条件,同时也为自己创造进攻的机会。
正手拉球是一项需要技巧和力量的技术,下面将详细介绍正手拉球的基本动作要领。
一、站姿和握拍:正手拉球的站姿一般采用封闭式的脚步站位,即脚前后排开,与肩同宽。
重心位于两脚之间,膝盖微微弯曲,身体保持平衡。
握拍的方法有直握和摇握两种。
直握是将握拍手柄与掌心垂直,握拍尾部靠近手腕,大拇指和食指握住球拍的侧面。
摇握是将握拍手柄与掌心成约45度角,握拍尾部靠近手腕,大拇指和食指握住球拍的顶部和侧面。
握拍的时候要保持松紧适宜,手柄紧握太紧将影响力量的发挥,握拍太松则容易导致握拍不稳。
二、准备动作:准备动作是拉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准备的姿势和握拍的转轨。
准备的姿势是指身体的姿势和双腿的运动。
首先,拉球者先向上仰望球,目视球路,预判球的轨迹和速度。
随后,身体向上起动,两腿同时用力,然后身体微微向后倾斜,上体右转45度角,这样能提升击球力量和速度。
握拍的转轨是指在准备动作中,拉球者通过握拍手腕的转动和臂部的伸展,使握拍头部调转到球的正面,经由顶着接球和发力伸展,使握拍前端有向前推的方向性。
三、击球动作:击球动作是正手拉球的关键步骤,它包括拍面打球点的选择、手臂的伸缩、身体的转动和力量的发挥。
首先,拉球者需要根据球的落点和速度选择合适的拍面打球点。
通常,打球点位于球与身体正面的中央位置或略偏前。
然后,拉球者通过臂部的伸缩和身体的旋转来完成拉球动作。
在击球过程中,臂部要保持放松而有力的状态,手腕可以适度挥动,以增加力量和控制球的旋转。
身体的转动可以通过腰背部的转动和脚步的移动来完成,以提供更好的击球力量和稳定性。
最后,力量的发挥要通过握拍手柄上的力量转移到球拍上,再由球拍将力量转移给球,同时保持球拍的灵活性和弹性。
四、收拍和回位:拉球完成后,拉球者需要及时收拍和回位以做好进攻和防守的准备。
乒乓球的拉球技术动作要领和训练方
乒乓球的拉球技术动作要领和训练方乒乓球是一种非常受欢迎和具有挑战性的运动。
在乒乓球比赛中,拉球是最常用的技术动作之一、它是发球和进攻的基础技术,也是提高球员水平的关键。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乒乓球的拉球技术动作要领和训练方法。
拉球技术动作要领拉球是一种通过在球桌边横向前后移动的方式,以便控制球的速度和方向的技术。
以下是拉球的技术动作要领:1.站姿:在拉球时,球员应保持平衡并放松身体。
膝盖微屈,重心略低,双腿与肩同宽。
这个姿势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球的运动。
2.握拍:球员应该使用正确的握拍方法。
大拇指与食指形成“大圈”,其它三指握住拍胶囊,握拍时手腕放松,使球能够在碰触拍胶囊的同时产生自然的回弹。
3.步法:拉球需要球员在球桌边前后移动。
前进时,球员应该用脚后跟着地,并向前踏出一步;后退时,球员应该用脚前脚掌着地,并向后踏出一步。
在移动时,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非常重要。
4.手腕的运动:拉球时,手腕是至关重要的。
球员应该灵活运用手腕,使拍面与球产生良好的接触。
在击球时,手腕以快速、轻柔的方式向前迅速甩动,以便给球施加正确的旋转。
5.视线:球员应该始终保持对球的视线集中。
通过观察球的旋转和速度,球员可以更好地控制球的方向和反弹。
拉球训练方法以下是一些帮助球员提高拉球技术的训练方法:1.基础击球训练:运用下旋击球、上旋击球和侧旋击球来训练球员的手腕灵活性和对球的控制能力。
通过反复练习不同类型的击球,球员可以更好地熟悉和掌握不同类型球的打法。
2.多角度训练:拉球需要球员能够准确地控制球的方向和反弹。
通过多角度的训练,例如左右边角、中间、前场和后场,球员可以更好地掌握拉球的技巧。
3.对角练习:通过与其他球员进行对角练习,球员可以锻炼自己的反应速度和移动能力。
在训练中,可以通过控制球的速度和旋转来增加难度。
4.视线训练:设置障碍物和目标,球员需要调整视线和击球位置。
通过这种训练方法,球员可以提高对球的观察能力,并更好地掌握球的旋转和速度。
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的训练方法(吴敬平指导)
乒乓球直拍横打技术的训练方法(吴敬平指导)一、弹击球这是直板打法运动员在相持中转攻的重要手段,是必须掌握的反面主要技术之一。
动作要领是板形前倾,在球的上升后期或最高点击球。
在击球时用腰控制手臂,身体前迎,用腰和手腕发力,用力方向是向前下方用力弹压。
旋转越强,向下的力量越大,旋转稍弱,向前的力量就应该大一些。
1、多球训练。
可采用教练员直接发上旋球到运动员的反手位,让运动员定点练习弹压,掌握弹压技术的基本技巧。
2、弹压对方从下旋球拉起来的弧圈球。
在多球训练中可采用教练员发下旋球到陪练一方的反手位,让陪练的一方拉到训练一方运动员的反手位,反复训练。
3、推挡结合弹压的训练。
可先采用多球训练的方法进行,由教练员直接发上旋球到运动员反手位,让运动员一板推挡一板弹压反复训练,比较熟练以后就进行不定板数的训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单球训练。
单球训练的方法就是把推挡、弹压和侧身攻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4、贴球结合弹压的训练。
训练方法跟推挡结合弹压的训练方法完全一样,只不过是把推挡换成了贴球。
二、反面中台拉球反面中台拉球的训练,主要是解决扑正手后再回反手时站位已经在中台,对回到反手位的球有几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反手攻,这是反面没有贴海绵胶皮的运动员采用的办法。
这种手段的局限性在于当对方回球弧线低而且带有一定旋转的时候,只能由下往上兜,过去的球没有威胁,容易给对方转攻,造成下一板球的被动。
另一种是反面拉球,它的好处在于能够自己制造弧线,对高、低球都能自如地对付。
还有一种就是反手攻结合反面拉。
这就要根据来球的情况进行调节,要求运动员对反手攻和反面拉技术都能熟练掌握才能运用自如。
中台拉球的动作要领是:反面板形前倾,击球点在球的下降期,接触球的中上部,身体重心稍偏右脚,用力的时候用腰和手腕发力,手腕向前用力摩擦球。
注意在拉球时手臂不要甩,用腰控制手臂。
1、多球的训练方法。
由教练员直接发上旋球到运动员的反手位,让运动员在反手位定点练习,反复训练,掌握好击球时间和击球部位,使腰和手腕的发力协调。
直拍横打
一般认为直拍横打要从最基本的平挡球练起,最后到横拉,这也是吴敬平指导的看法。
其实,对于正手弧圈拉的比较有感觉的人来说,反手直接上横拉未必是急功近利。
我有一个朋友原来的打法是柳承敏式的全台单面拉,反手就是推挡和反手攻,反面没有贴胶皮的。
后来他想练横打了,就在反面贴了胶皮,练了3天,注意只有三天,回来和我们一打,完全上了一个档次,反手台内拧,拉成功率,连续性很好,他就是直接从拉开始的。
我在开始练横打的时候也参照了很多文章,也是想从平挡开始,可是怎么也练不好(多年的直板,一下子转换不过来)后来陪练也没耐心了(我们毕竟是业余,就是打着玩玩,很少有那么多精力放在基础上),我也生气,就用力横拉了一板,居然上台了。
于是我就思考,其实反手拉和正手一样就是根据球的旋转去摩擦球,上旋就摩擦上部,撞击多一点,用力向前多一点,下旋就摩擦中下部,用力向上多一点。
侧拉(台内拧)就摩擦侧部。
后来试了几下,成功率越来越高,后来居然过渡到中远台能连续横拉四五板,而且质量很高,旋转力量甚至超过了我正手的弧圈。
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我一直觉得是我的幻觉,可能会是昙花一现,但后来我心平气和下来又练习不发力近台平挡球,发现很少有打丢的。
我真的会横打了,天呐。
刚才的横拉给了我手感,使我平挡也会了,后来我和球友比赛,在比赛中也能用出横打,而且对反手近台半高球居然能弹打(这个技术原来也没单独练过,可以说根本不会,但是在比赛中居然第一次用出来)我说这么多不是夸耀自己,只是有时候先练横拉(前提是正手弧圈手感好)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因为先练平挡球的话,由于你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这种挡球方式,手感陌生,要培养起来很难。
(这也是为什么横版选手换直板能轻松横拉,就是他们的拨球手感和平挡球是一样的)而先练习横拉的话可能反而是直板选手能快速接受的,因为拉的感觉其实和正手是有相近的地方的。
更容易掌握,而横拉的成功又能提供横打的手感,进而帮助平挡和弹打的掌握。
当然,如果你有专门的陪练,你有专门的教练,还是按照平挡开始,循序渐进的好,这样扎实。
正手拉球的基本要点
正手拉球的基本要点基本站位:两腿张开与肩的宽度为差不多相同,身体稍微前倾,重心在前脚掌上,拉球时,身体向右转(以右手为例),重心放在右脚上,在转腰的过程中,用腰控制大臂,右肩稍底,小臂自然下垂,用手腕控制板型,板型前倾(拇指用力压住球板,食指稍微放松,中指顶住球板),板型前倾的角度因来球的旋转不同而调整。
击球原理:击球的时候,以右手为例,首先是腿上发力,向左蹬腿,身体重心从右脚向左脚转换,交换重心,身体前迎,身体前迎的方向要和击球的方向一致。
然后是腰上发力,用腰带动大臂转动,把力传递到前臂,在击球一瞬间,收缩前臂用力击球。
•先收臂再觸球還是觸球瞬間才收臂?拉球是触球后再加速. 而不是最高速去触球.如果最高速再去触球拍子无法加速, 没有加速度, 吃不住球, 磨擦不足. (这些技术内容的讨论其他文章已经谈的太多不再重述). 如果不考虑吃住球的问题先加速去增加撞击力道, 确实会增加球速, 但这不是拉球. 如果在快速来回之中无法到位而提早收臂去调节击球点这是无妨的, 但这是调节不是为了提早加速.小弟以前也是提早加速收臂,结果是撞击成分较多磨擦较少, 球很爆, 但这是接近快攻抽打的动作.我研究了许久,发现职业明星的拉球慢动作中, 确实是球拍触球瞬间才开始加速磨擦, 也符合一些文章的理论. 我个人目前拉球也是经过这样的改善,才把拉球的球质提高的.如果照着这样做反而感觉球质下降很有可能是蹬转迎前发力做的不确实. 我可以很明确的说, "触球瞬间才开始收臂"的技术动作, 对于不会转腰, 重心转移不确实, 重心没有迎前这样拉球方式的球友们是不容易做到的. 如果做到了, 迎前发力也会配合着改善.•柳的拉球慢动作仔細看看, 确实触球瞬间, 手臂还是打直的,没有提早收缩发力. 我再补上一张触球瞬间的图片.•触球前手臂像是甩铁饼的感觉以腰带手来甩.跟甩铁饼不同的是拉球不可以是双脚原地旋转扭屁股. 正确应该是右脚吃住地面,蹬腿送髋(挺髋)发力,以髋骨为支撑,扭转腰部肌肉,转动两肩带动手被迎前.•触球时的收臂动作就是 "敬礼"•拉球與靜摩擦拉球是静磨擦的结果. 拉球旋转要强烈就必须要有一个静磨擦的力量来对球作用相当的距离.功 = 磨擦力 x 距离(旋转的功计算复杂我这样写是简略的做法)拉球的距离是什么? 就是拍子触球后拍子跟球一起"加速"所移动的距离, 也就是要让球在拍子停留久些.而作用期间, 必须要有一个力, 有力就代表有加速度. (速就最快不代表加速度最大,有可能加速度是0) 如果触球后拍子不继续加速 ,球有了反弹速度球拍跟不上球也就是球很快就弹开了, 那拍子接着摩擦的就是空气了而不是球.另一种磨擦是属于弹擦, 也就是撞击行为所附带的摩擦. 这样造成的旋转较弱, 磨擦只是一瞬间,不用考虑功的作用距离. 碰撞乃属于动量守恒定律来进行能量的转移, 跟功的作用定律不同. 弹擦要考虑的就是高速撞击(动量转移) 而不是加速磨擦(功的作用).以上谈的很粗浅. 只是供参考.•放松放松再放松... 迎前迎前再迎前 !建议朋友们先把手臂放松去触球. 蹬转迎前先达到要求才有办法正确收臂. 因为如果迎前不充分, 您不自觉就会想用小臂去调节击球点 , 因没迎前, 球离身体太远只好小臂提前收缩去击球.这样一来, 手就不可能充分放松, 提早收缩前臂与上臂的夹角缩小, 触球后要再收缩发力的空间也就变小了.所以许多教练在教球时, 最常念的几个字就是..."放松放松再放松... 迎前迎前再迎前 ! "•加转和前冲都需要吃住球加转和前冲都需要吃住球. 只不过加转是"更刻意"拉长吃球时间往上發力多, 所以球速慢. 而前冲因为往前发力多附带的撞击也多, 往前跑的速度快吃住球的时间自然就短了许多-- 这是天生的限制. 但即使是吃球时间较短(相较于加转) , 仍然要把握住制造强烈旋转的原则这就必须靠手感来调整了. 既要速度又要吃住球. 也因如此, 发力爆冲所需要的手感调节更为苛刻 ,并不是想发多少力就能达到爆冲的境界.呵呵... 我只是分享个人的学习经验到底是谁对谁错也不重要. 您觉得自己先收臂再触球可以拉的好一手弧圈甚至获得职业人士的认可, 也未尝不可阿.... 实践的结果还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我在"打磨之争"激战的讨论中学到的, 有时候是勉强不来的, 也不需要强求.我个人确实是从提早收小臂改成触球瞬间再发力收臂的 , 为了达成这个标准蹬转迎前的动作也就比以前更规范, 而这也是我末段提高弧圈球能力的一大里程碑. 对我来说成果是非常显着的. 当然, 这是个人经验也只是让大家有一参考.另外, 小弟前面说过, 有时候提前收臂可能是为了调节击球点, 不属于发力范围这并不冲突. 我强调的是基本原则与基本动作. 如果先能做到 "先迎前触球瞬间再收臂" 的基础, 那么接下来要怎样变化就看个人特色了. 但是达不到这个基本原则, 击球前无法充分放松手臂的球友, 想轻轻松松就拉的又冲又转, 我个人认为, 不容易阿.•顺势收臂與力量传递有些球友可能不是很明白, "先迎前触球再收臂" 的动作之中.... 其实收臂的力量主要是来自蹬转迎前的发力传递. 迎前力量越大, 收臂就会越快. 想拉的又冲又转, 关键不在小臂能发多少力, 而在于 "蹬转迎前" 的发力与传递. 这就是为何小臂必须先充分放松的缘故. 放的不够松力量传不过去或者迎前力量太小, 只靠小臂自己收缩的力道, 这球的质量就高不了了.有关于力量传递与身体甩鞭效应其他文章说的太多在此就不再重述.我个人分享的视频里的快拉动作, 小臂就是放的很松不怎么发力的例子. 连续发力拉上几百来个, 腿是最吃力的严重点会抽筋... 手倒是没什么感觉会累呵呵.•杠杆原理中中老师在拉球出手动作七字诀中蹬、送、扭、转、甩、收、拧的"甩" 跟小弟的说法是异曲同工之妙 . 甩就是力量的传递的准备过程, 用身体力量甩动手臂往击球点迎去. 收臂的力量就是靠这个甩字来储蓄能力, 在触球瞬间爆发出来. 如果放的不够松,这力量是"甩"不出来的. 放的够松, 后面的 "收" 字就轻松无比而且动作连贯一气喝成.千萬別用肩關節的肌肉力量來甩臂阿會受傷的 .. 要用 "蹬送扭轉" 這四個要訣用身體的力量來甩.收臂其实主要是靠着肘关节的杠杆原理, 这些内容大家可以再读读中中老师的出手七字诀的内容.•锁肘大于锁肩近日来的文章大都会谈到锁肩一词. 用意是在蹬转迎前的"启动"过程要锁住大臂承接腿腰的迎前力量接着传递给小臂在触球瞬间加速收臂.这边有个学习误区必须提醒大家...大臂在接收腿腰力量之后就不必再锁 , 应该就随着惯性摆动即可.另外, 锁肩一词容易让学习的人把注意力放在肩膀, 这样一来, 可能会造成肩膀紧绷无法放松 ,这样是会影响协调性的. 后来经过思考,我认为把"锁肩" 改成锁肘可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是"锁肘"? 很简单, 就是在蹬转迎前的启动阶段, 肩肘要同步运动, 肘带动"放松"的小臂迎前触球(注意放松兩個字), 在触球瞬间以肘为支点进行杠杆运动, 作半圆形的收臂动作. 要注意的是,肘在接收腿腰力量之后就不必再锁, 顺着惯性迎前即可,收臂阶段,肘要保持在肩膀的右方稍前(敬礼动作) .只要这个动作做的好, 再加上正确的收臂动作, 我可以告诉您, 您的正手弧圈就开始要像样了呵呵.. 因为肘锁住了, 不转腰都不行阿...•迎前触球,直臂好还是曲臂好 ?直臂或者曲臂这讨论其来有自, 各有好坏. 不过我倒是不认为那是天生的,经过后天的练习调整也可以达到直臂拉球(触球前) . 我以前就是曲臂拉球者,经过调整也没花多少时间我现在可以整只手臂打直来拉,触球时再开始收臂. 这样的好处是,半径加大力量加大, 整只手臂在引拍时可以放的很松, 由于打直, 身体被迫一定要迎前呵呵不迎前是打不到球的... 另一个好处时击球点可以离身体远些有时步伐可以少跑一步 (如果近身就曲臂来拉) . 不果以上是平时练习时的自我要求而已. 真正对战相持,还是得看当时情况.小弟以前曲臂拉球(触球前), 我的感觉是, 因为挥拍半径小, 要达到一样的加速距离(迎前) , 转腰动作要加大. 这用简单的"圆周"公式来计算, 就很清楚了.波尔的例子我也研究过,他这例子很特别. 引拍时手还是曲的,但是在迎前的过程,甩手把角度变大(从慢动作中仔细看才看的出来) 然后再触球收臂.利用肘的彈性來加速收臂收臂速度之快令人佩服. 这样有个好处, 就是从引拍到触球的时间可以缩短摆速加快. 不过一般人要学恐怕没这么容易不小心会受伤吧呵呵.所以曲臂或者直臂,还是看个人习惯跟条件,无须勉强. 觉得哪种好只要发力顺畅, 都可以的. 关键还是触球前的放松跟触球的加速.•強調順勢收臂顺着迎前的惯性去收臂小臂要不要再发力加速? 当然是要的. 問題是, 小臂收缩发力谁都会...呵呵难的是触球前达到完全放松不发力. 如果在相持之中来不及迎前, 为了把球拉过去适时调整当然也是需要的. 练习时有练习时的基本原则--放松迎前顺势收臂 . 这八个字能做到, 弧圈球还会拉不好吗? 反过来说, 如果无法放松提早收臂弧圈球未必就拉的好...•抽打與拉球"抽"球的定义很模糊. 在弧圈球出现以前大都用"抽"这个字.抽, 代表的就是撞击之中附带摩擦. 也可以称之为 "弹擦" ,以撞击为主磨擦为辅 ,摩擦目的不是强烈旋转而是制造足够的安全弧线过网. 抽不考虑吃球时间, 也不需要吃住球, 只靠胶皮表面的摩擦力做瞬间摩擦. 为了速度, 吃球时间反而要球要短. 小臂提早收缩让拍子先加速在最高速触球.在动作上,就是攻球动作之中微调拍型,调节撞磨比例, 来控制撞击角度. 所以有些文章在抽这个字都会配上一个打 ,叫抽打. 其实用"打磨结合"来形容 "抽打" 反而更贴切不是嗎? 呵呵...这也是为何许多球友,用打磨结合的概念,最后练出来的不是拉球而是抽打.然而用抽打的手法来改变撞摩比例磨擦多些磨擦的薄些就能拉出弧圈球吗? 答案是否定的. 真正的拉球是静摩擦原理,必须"吃住球" 让拍子"带"球一起加速直到脱板.但是也有许多华人球友用"抽" 来形容拉球. 沒有統一的說法. 拉球的"拉"字,我就不再多述,呵呵这类文章已经够多了.业余朋友想从抽到拉确实要吃点苦.. 因为触球之前小臂总是会提早发力收缩, 不容易改这习惯, 小弟也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不过实战之中,抽打是可以配合着用的. 拉打结合, 是战术的结合. 只是对于弧圈球质量无法提高的朋友, 就必须分清抽打与拉球的分别 .•放松与稳定度的关系触球前保持放松,触球瞬間再收臂加速的拉球方式,其稳定度是比较高的.建议球迷们如果拉球的稳定度跟拉球力度还不到一个水平之上的, 可以尝试依照这个方式来练练看. 光感觉是不够的最好拍摄视频慢动作来分析(通常心里想的跟打出来的动作都会有很大的落差呵呵) . 水平到了,本钱有了, 想再有自己风格(如提前加速) 那也未尝不可阿...•練習方法建议大家刚开始练可以尝试, 往后引拍小些迎前小些把力量放在触球瞬间的收臂动作,有吃住球把球甩出去的感觉 , 也就是用如快攻一样小的动作来演变成拉球. 之后, 再慢慢把引拍跟迎前动作加大.另外一种是用甩铁饼方式去感觉小臂的放松,大臂打开些, 也就是先不强调收臂先处理好迎前的动作. 两者交互练习去找感觉.当然, 以上练习的基本条件是您已经知道如何正确收臂以及蹬转迎前发力的要领.以上所有观点不是想像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推理 , 都是个人亲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相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果如何,还是要看您自己了.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相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果如何,还是要看您自己了.以上所有观点不是想像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推理 , 都是个人亲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相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果如何,还是要看您自己了.以上所有观点不是想像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推理 , 都是个人亲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相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果如何,还是要看您自己了.以上所有观点不是想像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推理 , 都是个人亲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相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果如何,还是要看您自己了.以上所有观点不是想像出来的也不是纯粹的理论推理 , 都是个人亲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相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果如何,还是要看您自己了.身实践过的实际经验 ,呵呵相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果如何,还是要看您自己了.。
横拍拉弧圈球动作要领
横拍拉弧圈球动作要领一、站位正手拉球前的基本战位姿势是左脚稍前,右脚稍后(以右手为例),一般情况下球拍置于腹前,重心在两脚之间,稍向前倾以利于起动。
收腹、含胸,膝关节略有弯曲,但不要蹲下去,以保持较高的重心。
二、重心移动当来球接近球网时,伴随着手臂的移动,开始进行重心移动。
在重心移动时,腰部略有转动,但不要转动过大,身体有一定的倾斜,只要感到身体的重心在右脚上就可以了。
在重心移到右脚后,右肩略有下沉。
支撑腿略弯曲,但不能弯曲过大,以免造成重心过低发不上力。
在这一环节上,业余选手容易犯的错误是过大的转动髋部,使身体重心在垂直轴上运动过多,造成拉球时的力量分散,不能有效的发挥向前的力量。
比较好的做法是,重心在垂直轴上略有移动的同时,在矢状轴上要有一定的运动,使得重心有足够向后运动的距离,这有利于在发力时向前移动。
如果重心移动有投铁饼的感觉那就错了。
在重心移动过程中,腰部和腹部要收住,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
重心在脚上的位置是全脚掌略靠前外侧,这样可充分发挥向左前上方蹬地的效果。
三、引拍在重心移动的同时,球拍经腹前向右斜后下方移动。
在这一动作中,任何多余动作都是没有用的。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经最经济的路线把球拍放在合适的位置,并且要自然。
正手拉球一般的引拍位置,是在身体右侧腰部下方,大腿中段的后方一点。
肩部要保持适当的紧张。
不能把肩部完全打开,这样会影响拉球时的动量转递。
手臂放松,前臂和上臂不要在一条线上,也就是说手臂不能完全伸直,这样容易造成僵硬。
这时肘关节的夹角一般在150°-170°之间即可。
在引拍过程中,对于学习拉弧圈球的人来说,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向后拉肘,或向上抬肘,这样极大地影响拉球发力。
如果有这样的毛病,必须坚决改掉。
在整个引拍过程中,肘关节几乎始终与手在一条直线上。
如果在前后方向上超过手的位置,那说明引拍就有问题了,其前后顺序是,前臂带动肘关节移动,不能是肘关节拉着前臂做前后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球技术动作分解
进口套胶与国产套胶的性能不同,对于拉弧圈球的风格
有一定的影响。
欧洲人拉球多为拉打,因为欧洲的套胶胶皮黏性差,海绵偏软,但弹性好。
使用进口套胶,球在接触到拍子之后,海绵被挤压的程度较深,海绵被压缩的行程长,这样就削减了来球的大部分旋转和力量,因此采用拉打的手法可以很好的控制来球,加之欧洲人身高马大,爆发力非常好。
这样的拉球威力不小。
亚洲人拉球多摩擦,因为国产的套胶,如狂飙系列套胶,胶皮黏性强,海绵弹性非常实在,非常大。
在球接触拍子的时候,胶皮给了来球很大的阻力,而海绵被压缩的程度也不大,这样就造成的脱板速度很快。
因此只有多摩擦,以旋转克旋转才能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
所以使用国产套胶对拉球的技术要求较高。
随着乒乓器材的发展,国内已经生产出很多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