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1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1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指示代词,这。 使动用法, 使……痛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使……饥饿。 使 …… 劳累。 kòng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词,用来(通过 违背、 使……贫困。 受阻挠 扰乱。那样的途径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来……) 使他的心惊动,同“增”增加。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正确的翻译是( A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 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 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 打仗就一定胜利。
• 6、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色的 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 1)劳其筋骨。 译:使他筋骨劳累。 • 2)饿其体肤。 译:使他身体饿瘦。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 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 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 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 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 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 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 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 性。
• 相同之处: • 1、两篇短文的题目均是编 者加的,都是论点,并且字 数相等,都是由两个结构相 同的短语构成,都用对比, 观点鲜明。
• 2、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 的手法。 •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 事例,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类推 出治国的道理; •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 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人教版初三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下)第11讲:《孟子两章》(1)
《孟子》两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一、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子典范。
生于周烈王四年,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九年级语文 孟子两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件
整理:KLC过滤器 空气过滤器
fù yuè yuè quăn quă 发于/ 亩之中,傅说/举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被举用, 田间、 田间、田地 被举用, 起,被任用 gé 被选拔 举于/鱼盐之中, 版筑之间,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孙叔敖/举于/ 狱官 xī 百里奚 举于/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整理:KLC过滤器 空气过滤器
整理:KLC过滤器 空气过滤器
第一段
六个人
排比举例
共同的特点 推断 1、出身都卑微 归纳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 犯人、隐居者、 犯人、隐居者、奴隶 经过艰苦的磨练,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 结论 。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 选自《孟子•告 选自《孟子• 子下》 子下》
整理:KLC过滤器 空气过滤器
整理:KLC过滤器 空气过滤器
整理:KLC过滤器 空气过滤器
司马迁受宫刑而 作《史记》。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红楼梦》。
整理:KLC过滤器 空气过滤器
整理:KLC过滤器 空气过滤器
• 1.如何看待孟子 “人和” 人和” 的主张?( ?(有什么进步意 的主张?(有什么进步意 义及局限) 义及局限) • 2.你赞同孟子的 “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吗?
初三语文《孟子》两章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 选自《孟子•告 子下》
fù yuè quăn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被举用, 田间、田地 起,被任用 gé 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xī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 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 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 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 了相位。
讨论: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
就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 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 么?
•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正确的翻译是( A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 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 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 打仗就一定胜利。
• 6、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色的 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 1)劳其筋骨。 译:使他筋骨劳累。 • 2)饿其体肤。 译:使他身体饿瘦。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 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 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 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 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 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 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 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 性。
《孟子》两章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 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 么还要写第4段?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阐 述 论 点 的 方 式
以战争中的情况 作为事例,强调 人和在战争中的 重要性
攻方败 战例一: 守方胜 守方败 战例二: 攻方胜
(天时)不 (地利)如 层 (地利)不 进 (人和)如
结论
类推出人和在治 国中的重要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文 中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举了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破的例子 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的结论。
为了证明“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文中采用 了怎样的方法? 举了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 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 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这一例来论证“地 利”亦难比“人和”。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 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 “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 “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 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 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 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 遍,听课文录音。 2.对照书下注释,独立思考(同 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并逐句翻译. 3.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 些古今异义词)
注意下列排比句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两章教案_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两章教案_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课文《孟子两章》出自九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其原文如下: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人称孔子为“圣人”,而孟子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orG。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
坚,坚固。
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语文九下《孟子两章》(1)
曹雪芹 举家食粥, 写出不朽 的《红楼
梦》。
贝多芬 即使在双耳失 聪的情况下, 仍然坚持音乐 创作。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 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 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 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 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 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讨论:
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 就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 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 么?
背诵课文
布置作业
必做:1.默写两篇课文并订正。 2 完成基础练习
选做:课外阅读《孟子》 (阅读欣赏),积累语句, 体会语言特点。
《孟子》两章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课件:《孟子》两章(共18张PPT)
三、课后习题
•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时要 注意节奏。
•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
(1)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
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
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
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
(2)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
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
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对比论 证),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 并学习恰当使用,如:
• 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
二、问题研究
• 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相同: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
• ①短文首先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 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 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举例论证)② 其次,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 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③ 再次,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 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对比论证)④最终提出 本文的中心论点。
为本”。
一、整体把握
• 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 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 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孟子两章ppt]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ppt]孟子两章孟子两章篇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孟子两章篇2:孟子梁惠王章句原文及翻译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1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3.比较法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资料助读:1、《(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2、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来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
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
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其文章语言流畅,笔锋犀利,论辩深刻。
《孟子》分为七篇,每篇又分上下两部分。
最新-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 精品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作者是战国时的思想家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其代表作《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七里之郭 4.环(围)而攻之而不胜5.是(这是)天时不如地 6.域(限制)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震慑)8.得道(施行仁义)者多助 9 、亲戚:骨肉兄弟。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②,七里之郭③,环④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⑤非不深也,兵革⑥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⑦,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⑪,亲戚⑫畔⑬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⑭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⑯舜发于畎亩之中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⑱,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⑲,管夷吾举于士⑳,孙叔敖举于海(21),百里奚举于市(22),故天将降大任(23)于是人也(2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25),空乏(26)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7),所以动心忍性(28),曾益(29)其所不能。
人恒过(30)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31)而后作(32),征于色(33)发于声(34)而后喻(35)。
入(36)则无法家拂士(37),出(38)则无敌国(39)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40)而死于安乐(41)也。
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伋(jí)的再传弟子。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④环:围。
⑤池:护城河。
⑥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⑦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⑨固国不以井冈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⑪至:极点。
⑫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⑬畔:通“叛”。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知识点整理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quǎn)亩胶鬲(gé)拂(bì)士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2)寡助之至至:极点。
(3)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任用,选拔。
(5)苦其心志苦:使……苦恼。
(6)人恒过恒:常常。
(7)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8)而后喻喻:明白,了解。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畔通叛,解释为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解释为增加。
(3)衡于虑衡通横,解释为梗塞,不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解释为辅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到这样的人身上。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尚未具备的才干。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懂得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重点段落背记知识清单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3、弄清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4、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本文的中心和结构。
1、中心:论述……的道理。
2、结构:
第1、2段:举例论证人材要在困难中造就的道理。
第3段:从正反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说明人处逆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
第4段:提出论点。
三、指导阅读。
1、第1段.
(1)释词。
重点古今异义词:发,举,筑,士。
(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作论据,以便议论。
)
2、第2段.(1)释词。
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
(2)这段内容是什么?
(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
(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
3、第3段.
(1)释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
色,发,喻,入,法家。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第4段.(1)句子翻译。
(2)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
)
5、本文的论证方法。
(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
6、本文写作特点。
(正反对比论证,排比手法。
)
四、总结。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