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合集下载

邓稼先杨振宁的友谊

邓稼先杨振宁的友谊

精心整理邓稼先杨振宁的友谊邓稼先杨振宁的友谊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

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

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

有一段,他和洪朝生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

”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

……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最后,我想以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

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

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

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中先,腼腆,历史没有忘记他们!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长达12集的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

在第8集里,有这样的画面和解说: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壮丽场面展现在荧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国人民、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邓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躯也出现在荧光屏上。

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一课《邓稼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一课《邓稼先》

殷红 (yān) 殷切 (yīn)
鲜红 (xiān) 鲜为人知 (xiǎn)
xūn
dià n jī
xuǎn pì n
yá o
元勋
sò ng
奠基
zhò u
选聘
kūn lú n
谣言
zhì
背诵

昼夜
xiǎn
昆仑
kuì rú
挚友
xiè
可歌可泣
jū gōng jì n cuì
鲜为人知
dāng
至死不懈

鞠 躬 尽瘁
má ng lù
当之无愧
yān
家喻户晓
yān
锋芒毕露
guǒ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燕然勒功
殷红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懂得。 妇孺皆知:妇女儿童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 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 部的力量。
速读课文:
朗读本文揭示邓稼先工作环境和高尚品 格的段落——体味:
1、《吊古战场文》:悲壮惨烈 2、排比:艰险的环境;过人的胆识; 由衷的敬佩 3、“我不能走”:身先士卒,奋不顾身 、勇担风险的高尚品格
4、五四歌词:时代精神和壮志豪情。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 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 立即回国,1950年10月 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②1958年,奉命带领 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 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
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 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 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射到历史深处。 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大陆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 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笔记内容概括2021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笔记内容概括2021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笔记内容概括2021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邓稼先笔记【中心思想】:这篇回忆性散文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赞扬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一、段落分析本文介绍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

高度评价并赞扬了邓稼先的突出成就、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

全文共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19自然段):先叙述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屈辱历史,然后对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描述,从而引出本文主人公邓稼先。

第二部分(1018自然段):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概述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的制造和研究做出的贡献。

第三部分(1929自然段):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突出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的品质特征。

第四部分(3033自然段):作者为中国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从另一个角度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3439自然段):写邓稼先在恶劣环境中勇往直前,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第六部分(4044自然段):对邓稼先的评价,其中洋溢着对作者对朋友的赞颂、怀念之情。

二、写作背景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包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文章。

三、文学常识1.作者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

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

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

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2.邓稼先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家和技术专家。

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邓以蛰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人的友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从美国归来的杨振宁要见邓稼先1971年夏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

自从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杨振宁离开祖国已26年。

刚下飞机,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礼貌地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

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当时的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心惶惶。

即使像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没能幸免。

曾经作为保护对象的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的一些高级专家和科研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

这个时候,杨振宁要见邓稼先,有几人知道他在哪里呢?周总理亲自出面:“找!”通过多个途径,终于找到了正在“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达指令:迅速回北京见客!这个指令,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时。

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也就等于帮助了祖国的“两弹”事业!邓稼先和杨振宁终于相见了。

这是邓稼先自19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们第一次相见。

友谊从儿时开始1924年6月,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村,父亲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其父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也在清华大学任教。

邓以蛰和杨武之是同乡、同事,又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交情甚笃。

父辈间的友谊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1925年,邓以蛰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后来就读于崇德中学。

杨振宁大他两岁,也在崇德中学读书,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杨振宁常以大哥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

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尤其对数学着了迷。

课余时间,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是公认的“机灵鬼”,一个则以待人忠厚而赢得了“邓老憨”的绰号。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第一篇:《跨越时空的握手》那天,我翻开了历史书,无意间看到了两张熟悉的脸庞,杨振宁和邓稼先。

他们俩,一个是在海外扬我国威的物理巨擘,一个是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英雄。

这两个人,看似人生轨迹完全不同,却因为对科学的热爱,对国家的责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杨振宁,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个传奇。

他和李政道一起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个发现让世界物理学界为之震惊,也为他们赢得了诺贝尔奖。

但是,杨振宁最让我感动的,不是他的成就,而是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他曾经说过:“我的根在中国。

”这句话,就像是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悄悄发芽。

而邓稼先呢,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不如杨振宁那么响亮。

但在我心里,他是真正的英雄。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邓稼先带领团队在戈壁滩上默默工作,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

那段时间,他们面临着无数的困难,甚至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但邓稼先从未放弃,他说过:“国家需要我们,我们就要站出来。

”这种精神,让我敬佩不已。

两个伟大的科学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他们的心始终牵挂着祖国。

后来,杨振宁回国访问,特意去看了邓稼先。

两人紧紧握手的那一幕,被定格成了永恒。

那一刻,不仅是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更是两颗爱国心的碰撞。

他们的故事,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每次想到他们,我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力量。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很微小,但如果我们都能够像他们一样,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那么,我们就能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篇:《科学与爱国,两颗心的共鸣》小时候,听爷爷讲过很多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其中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两个名字,对我来说,不仅仅代表着科学上的伟大成就,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杨振宁,这个名字,几乎每个学理科的人都耳熟能详。

他年轻时就去了美国学习,后来成为了国际上著名的物理学家。

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每当谈到中国,杨振宁总是充满深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杨振宁《邓稼先》课文解析从“任人等)到:期超米了”【品味】“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搭起文章的框架,留下大量空间。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粗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机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品味】“租借”全部用引号,表现了对列强的愤怒和对祖国屈辱历史的痛惜。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木再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警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品味】笔锋陡转,昂扬有力,充满自豪。

画线句子指出中国历史上这最伟大的改变的动因是无数英雄人物的努力,并高度评价了这一巨变的历史意义。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主人公邓稼先。

“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的极大反差立刻体现出邓稼先的默默奉献精神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段析】在中国近一百年的历史乃至世界近一百年的历史背景中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在不平凡的一生中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是关系着民族崛起和腾飞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丰功伟绩。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品味】邓稼先担任研究原子弹之前的简历和求学生涯。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品味】概述邓稼先的工作业绩和奉献精神。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情故事作文素材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情故事作文素材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情故事作文素材Yang Zhenning and Deng Jiaxian are two prominent Chinese scientists who have shared a close friendship that has lasted for over half a century.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两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他们之间的友谊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Their friendship began in 1930, when they both enrolled at 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to study physics. 1930年,他们一同进入南京大学学习物理学,从而开始了他们的友谊。

Despite their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 Yang was known for his quiet and introverted nature, while Deng was more outgoing and charismatic - the two men quickly formed a strong bond based on their shared passion for physics and their mutual desire to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orld. 尽管两人性格迥异—杨振宁以沉默内敛著称,邓稼先则更加外向和有魅力—但是他们很快根据对物理学的共同热情和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共同愿望建立了一种牢固的纽带。

As they progressed through their studies and embarked on their respective scientific careers, Yang and Deng continued to supportand inspire each other, exchanging ideas and collaborating on research projects that would ultimately lead to groundbreaking discoveries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physics. 随着他们的学业的进展和各自科学事业的开始,杨、邓继续相互支持和激励,交流想法并合作研究项目,最终取得了核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现。

七年级下册语文11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11课笔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11课笔记一、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友谊。

二、字词积累。

1. 字音。

- 元勋(xūn):首功,大功。

- 奠基(diàn):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 选聘(pìn):挑选聘用。

- 谣言(yáo):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 背诵(sòng)。

- 昼夜(zhòu):白天和黑夜。

- 昆仑(lún)。

- 挚友(zhì):亲密的朋友。

2. 字形。

- “蓬”与“篷”:“蓬”如“蓬乱”,“篷”如“帐篷”。

- “暑”与“署”:“暑”表示炎热,如“暑假”;“署”有署名、部署等意思。

三、文章结构。

1. 引子。

- 从近百年来的民族历史写起,引出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邓稼先。

这部分内容将邓稼先的贡献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更凸显其意义重大。

2. 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 留学归来后立即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领导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 详细叙述了邓稼先在科研过程中的种种事迹,如他深入到沙漠进行试验等,体现他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

3. 对比奥本海默。

- 把邓稼先与美国的奥本海默进行对比。

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设计领导人,他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通过对比,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

4. 民族感情和友情。

- 写作者与邓稼先的友情,从朋友的角度见证邓稼先的伟大人格。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深深怀念之情,这种感情超越了个人的友谊,上升到民族感情的高度。

四、人物形象。

1. 邓稼先。

- 他是一个无私奉献的科学家。

为了研制核武器,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后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耕耘,隐姓埋名多年,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 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

在与同事相处时,他总是真诚待人,没有丝毫的架子。

- 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先_杨振宁

七年级语文下册1.邓稼先_杨振宁

其作用是突出邓稼先所做 贡献的巨大,具有重要的 历史意义。
阅读第二部分:
1. 这一部分叙写邓稼先一生的简历, 哪些写的较详?哪些写得很简?这 种详略分明的叙写突出了邓稼先哪 两点? 略写生平、学历,详写贡献。 突出邓稼先作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 奠基人、开拓者的地位。
• 这一部分是一篇典范的人物 小传,那么写人物传记需要 注意什么? • 写清楚:生平经历,突出的 人生业绩,恰当的评价定位
1、邓稼先工作于戈壁荒漠的艰险。 • 2、突出邓稼先超凡的直觉见地,勇进的 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 3、写邓稼先不避危险,坚守在核武品试 验第一线。 • 这一部分是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 集中突出地表现了他以顽强的意志,坚定 的信念,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荒漠戈壁的荒凉,写出了邓稼先 工作环境的艰苦,突出献身精神。
3.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 (1986年,直肠癌) 4.用来与邓稼先作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
(奥本海默)
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分别 是什么? (1964年10月16日,1967年6月17日)
6.我国核武器试验的地点是哪里?(古罗布泊)
速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各部分基本信息
回忆性散文:传记体的一种,属于记叙文的 范畴。 A.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B.多角度描写人物——突出伟大的人格 C.取材精练、以小见大——四个生活片段
D.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用了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① 把邓稼先放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 史的背景上来写。
使读者认识到:邓稼先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对 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阅读第四部分,回答问题。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文第1课《邓稼先》教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文第1课《邓稼先》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所涉及的都是历史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认识他们所做的贡献,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是非常有益的。

杨振宁的《邓稼先》以小标题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展示了邓稼先先生的性格特点及优秀品德。

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透过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学术严谨、对革命无畏的学者、战士形象。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回忆了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细节,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一位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的鲁迅先生形象。

节选自《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一文,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刻画了三位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同时启发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值得细细揣摩。

在篇章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也都各有特色,可供研读、积累。

阅读这一组写人的文章,要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选取典型材料,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要在立足于把握课文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自己追求理想的渴望。

另外,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本单元写作训练“写出人物的精神”要引导学生选取典型的能表现人物精神的细节,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与表现手法来揭示与突出人物精神,塑造出有灵魂的人物形象,让笔下的人物更鲜活,富有个性。

教学建议:片段摩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4.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5. 学习运用具体的描写、叙议结合等手法来表现人物精神。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 4.孙权劝学 2写作 写出人物的精神2 1 邓稼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其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初中素材关于邓稼先,杨振宁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的名人故事

初中素材关于邓稼先,杨振宁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的名人故事

关于邓稼先,杨振宁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的名人故事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

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们带来名人故事:邓稼先,杨振宁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欢迎各位读者的阅读。

名人故事:邓稼先,杨振宁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文革”初期,氢弹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制并没有到头。

可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就连稼先他们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

林彪、“四人帮”组织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稼先等十几位理论部的负责人。

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时只要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顽强地顶着,处境很危险。

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似乎苍天有眼,1971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经巴黎飞抵上海。

下飞机后,开列了他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邓稼先。

这张名单很快传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会客。

不久,在周总理亲自干预下,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

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

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

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

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

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

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

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

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的感悟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的感悟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的感悟有的人,前面加什么样的缀饰,都不如直呼其名,更具万钧之力,显其伟岸身躯。

简单的三个字:邓稼先,在国人心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某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改变山河的霹雳光照。

2001年夏,我带摄制组走进邓稼先家,邓夫人许鹿希说,这是她首次接受采访拍摄。

2002年春,我采访杨振宁,这位科学的巨子侃侃而谈,但当说到邓稼先时,神情立刻凝然。

今年9月22日,杨振宁发表了百岁生日演讲,在其中以恳切的深情向国人再提“稼先”:“……在这个信的最后他这样给了我一个期望,是‘但愿人长久’,他把‘千里共婵娟’改了一下,变成‘千里共同途’,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

‘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

最近这个信发表了以后,仔细看了以后,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再见!”“稼先会满意的”,这位科学巨子的灵魂里有着一座圣坛,让人们更加理解了他。

这对旷世之友的最后一张合影是在医院病房的走廊上,离邓稼先离世没有几天了,杨振宁带了花束去探望。

邓稼先对妻子讲:“这是西方的风俗,振宁是来送我的。

”照片上身患绝症的邓稼先嘴角渗血,但他依然微笑着。

邓稼先嘱咐夫人将家中一块古砚送给杨振宁,说:“他对我的帮助和情谊太大了。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留下遗言:我死而无憾。

杨振宁在给许鹿希的信上说:“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

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回忆。

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今后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现代人说“极简”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可是每听到这个词,我却总是想起邓稼先的家。

那个家,在许鹿希的北大医学部职工宿舍楼里。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感悟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感悟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感悟在20世纪中叶的科学天幕上,有两颗令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闪亮星斗。

它们分别升起在太平洋东西两岸,光芒耀眼,交相辉映。

这是两位卓越的核物理学家。

一位是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

他与李政道教授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原理,开辟了微观粒子研究的新天地,荣膺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此奠定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成为腾起的科学巨星。

一位是中国原子弹、氢弹事业的先驱邓稼先。

他为在中华大地上点燃神奇之火,殆精竭思,辛勤耕耘了30年。

只是由于他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特殊,一直到他去世前不久的1986年,他的英名始被人们传诵。

至今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位同样对科学做出巨大贡献,又走过各自不同人生轨迹的科学家,他们之间相交相知50年,至诚相待,意气相投,他们真诚的友谊,谱出了现代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读于北京西单一所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

他们的父亲同在清华大学任教,因此两家的来往很密切,从小彼此意气相投。

杨振宁与邓稼先大两岁,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是个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机灵鬼”。

可是他从不恃才自傲,也从不欺负弱小同学。

稼先也很聪明,但性格较为沉稳,待人忠实厚道,真诚可靠。

这两个朋友在一起,互相都很珍视对方身上的长处,并作为自己性格的补充。

抗战时期,他们因学校迁往昆明,又先后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共同在一起学习了三年。

他们一起躲警报的时候,共同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专业书籍,共同讨论物理学上的问题。

西南联大的学习生活,对振宁和稼先一生都很重要。

他们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物理学知识,而且在残酷的战争和艰苦的生活中锤炼了意志,也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这两个青年亲身体验到民族被蹂躏的痛苦,决心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将来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1945年抗战胜利后,振宁、稼先先后考取了留美研究生。

他们相聚在异国,在芝加哥稼先与振宁、振平同住在租来的一间房子里,一起游玩、散步、聊天,同温儿时的情景,探讨学术上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邓稼先》课件
写了什么 背景介绍 生平经历 性格特点 取得成就 工作环境 为人处世 高度评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1课《 邓稼先写 (写作手法)
为人物出场铺垫,凸 数据说明 显邓稼先的巨大贡献
客观陈述生平,表现 正面描写 其一生鞠躬尽瘁
为了突出人物( ) 对比衬托 的性格和品质
人物介绍
杨振宁1922年出
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 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获 得 1957 年 诺 贝 尔
物理学奖。
杨振宁和邓稼先在芝加哥大学
邓稼( jià )先
元勋( xūn ) 至死不懈 ( xiè ) 鞠( jū )躬尽瘁 (cuì ) 选聘( pìn ) 无垠( yín ) 殷红( yān )
事例三: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 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 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 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 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 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 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 入了放射物。
写了什么
背景介绍 生平经历 性格特点 取得成就 工作环境 为人处世
√元勋(xūn):立大功的人。

√宰割(zǎi):比喻侵略、压迫、剥削。
累 字
√筹划(chóu):想办法,定计划。

√彷徨(páng)(huáng):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 往哪个方向走。
√仰慕:敬仰思慕。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
√可歌可泣(qì):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xiǎn)鲜:很少
常覆三军。往往鬼哭, 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
天阴则闻!”
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作文你知道吗?在科学的浩瀚星空中,有两颗特别耀眼的星星,一颗是杨振宁,另一颗是邓稼先。

这两位可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们之间的故事就像一部精彩的传奇大片。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老同学,那感情啊,就像是从小一起掏鸟窝、下河摸鱼的铁哥们。

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怀揣着对科学的满腔热情,一同在美国求学。

你能想象吗?两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小伙子,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想要在科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不过呢,他们后来的道路却有着不同的走向。

杨振宁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一路高歌猛进,就像开了挂一样。

他在粒子物理学等诸多领域做出了惊世骇俗的成果,那些复杂的理论公式在他笔下就像是听话的小宠物,被他驯服得服服帖帖。

他站在理论的高峰上,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而邓稼先呢,那可是个充满热血的爱国志士。

他心里一直装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就像听到了母亲的召唤,毫不犹豫地决定回国。

要知道,当时的美国可不想轻易放走这个人才,各种阻挠就像一道道关卡。

但邓稼先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冲破重重困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到中国后,邓稼先一头扎进了核武器的研究当中。

那时候的中国,搞核武器研究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着盖高楼,啥都缺,条件艰苦得不行。

可是邓稼先不怕啊,他带着一帮同样热血的科学家,就像一群勇敢的开拓者,在那片荒芜的科研之地上辛勤耕耘。

他整天和各种放射性物质打交道,这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拿自己的健康在做赌注。

而杨振宁呢,虽然远在美国,但心里也一直牵挂着自己的老同学,牵挂着祖国的发展。

他知道邓稼先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每次听到关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一点点消息,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期待和自豪。

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那蘑菇云升起来的时候,整个世界都震惊了。

邓稼先那是功不可没啊,他就像一个幕后的超级英雄,默默地为国家铸就了最强大的盾牌。

这时候的杨振宁,别提多高兴了,他知道这背后有老同学多少的心血。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 1邓稼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   1邓稼先

‖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内容,概括六部分的内容。
1.文中的小标题

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
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贡献和精神。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
zǎi gē kě gē kě qì
宰割 可歌可泣
chóu huà dāng zhī wúkuì
筹划 当之无愧
páng huáng mǎ gé guǒ shī
彷徨 马革裹尸
yáng mù
仰慕
jiā yùhù xiǎo
家喻户晓
xiǎn wié rén zhī
鲜为人知
fēng wáng bì lòu
锋芒毕露
邓稼先
杨振宁
邓稼先
杨振宁
‖背景知识
杨振宁(1922— —),出生于安徽省 合肥市,美籍华裔物 理学家,因与李政道 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 理论,获得1957年诺 贝尔物理学奖。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原 籍安徽,西南联合大学研究 生毕业,芝加哥大学博士, 历任芝加哥大学等校教授, 美国科学院院士。 与李政 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 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粒子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 开拓性工作。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 队军宣队的队员 ⑥一封短短的信 ⑦1982年,“我不能走”。
2、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 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件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件

学习目标
1、全面了解邓稼先生平经历,认识 邓稼先。
2、识记、积累重点词语。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也是一篇 回忆性散文。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 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 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 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 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 顺序来记叙。传记要写出人物的思想 、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一、历史背景(引子)
三、人物对比
(补充扩展)
二、生平经历和贡献 四、巨大贡献
五、沙漠创业(具体化) 六、热情赞颂(总结)
内容赏析
第二部分: “两弹元勋”
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 ”的地位,赞扬了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光辉一生。
光辉一生 生平简介→求学生涯 工作业绩→杰出贡献
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等于是个帽子。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 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 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 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具体介绍了邓稼先在戈壁滩率领部下搞原子 弹的情形,表现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杨振宁
50年的友谊
得知邓稼先逝世后,杨 振宁含泪写出这篇至情 之文
他们是 同乡 同学 亲如兄弟的 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 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 隐姓埋名28载
杨振宁(1922—),
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 籍华裔物理学家,他与李 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获 得诺贝尔物理奖,1980年 又Rumford奖,继而于 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 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 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 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 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 科学成就奖。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主要内容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主要内容

怀念稼先半个世纪的友谊主要内容
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在世界科学界传为美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生于1922年,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哲学系教授。

邓以蜇和杨武之既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经历大致相同,志趣相投,因而交情甚笃,常来常往。

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20世纪中期,邓以蜇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

邓稼先就读于祟德中学,杨振宁也在该校读书,两人成了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

杨振宁的学业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邓稼先很崇拜他。

杨振宁以大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

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物理、数学等课程中的才智也发挥了出来。

杨振宁机智灵巧,同学们称他是“机灵鬼”。

邓稼先忠厚老实,绰号叫“邓老憨”。

下课后,杨振宁与邓稼先几乎形影不离。

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与杨振宁半个世纪的友情
杨振宁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

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

邓父邓以蛰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

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人的友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从美国归来的杨振宁要见邓稼先
1971年夏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

自从1945年公费留学美国,杨振宁离开祖国已26年。

刚下飞机,稍事休息,外事接待人员便礼貌地请杨振宁开列了他要见的朋友名单。

在北京,他要见的第一个人便是邓稼先!
当时的政治运动搞得黑白颠倒,人心惶惶。

即使像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和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没能幸免。

曾经作为保护对象的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和尖端机密研究院的一些高级专家和科研人员,包括后来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几位,被集中到西北某地办“学习班”。

这个时候,杨振宁要见邓稼先,有几人知道他在哪里呢?
周总理亲自出面:“找!”通过多个途径,终于找到了正在“学习”的邓稼先,并向他下达指令:迅速回北京见客!这个指令,无疑是救邓稼先于千钧一发之时。

杨振宁没有想到,此时他的出现,无形中保护了邓稼先,也就等于帮助了祖国的“两弹”事业!
邓稼先和杨振宁终于相见了。

这是邓稼先自1950年在美国与杨振宁分别后,他们第一次相见。

友谊从儿时开始
1924年6月,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白麟坂村,父亲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归国后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

杨振宁祖籍安徽肥西县,其父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国后,也在清华大学任教。

邓以蛰和杨武之是同乡、同事,又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交情甚笃。

父辈间的友谊延续到了孩子们身上。

1925年,邓以蛰将妻子儿女接到北京定居,邓稼先后来就读于崇德中学。

杨振宁大他两岁,也在崇德中学读书,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杨振宁常以大哥哥的身份关照邓稼先。

受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的才华逐渐显露出来,尤其对数学着了迷。

课余时间,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一个是公认的“机灵鬼”,一个则以待人忠厚而赢得了“邓老憨”的绰号。

两个人不仅爱在一起看书、讨论问题,也是球场上的好搭档。

除了共同爱好花样滑冰外,邓稼先还喜欢放风筝、抖空竹,而杨振宁酷爱艺术,尤其酷爱音乐。

这两位情
投意合的校友,自少年时代便树立起了远大理想。

1940年初夏,因日本人占领了北京,邓稼先便与大姐一起,从天津绕道上海、香港,到达昆明。

之后,大姐将邓稼先送到了四川江津投奔四叔。

第二年7月,邓稼先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杨振宁此时已是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三年级的学生。

他们又可以经常见面、切磋学业、交流心得、畅谈知心话了。

那时,“跑警报”成了西南联大师生的主要生活内容。

杨振宁总是拉上邓稼先结伴躲进防空洞或是田埂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杨振宁考入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6年初秋,22岁的邓稼先大学毕业后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

1947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

成行之前,他征求在美就读的杨振宁的意见,到哪所大学就读较为合适。

杨振宁回信,建议他到普渡大学去,因为普渡大学收费低廉而理工科水平很高,离芝加哥很近。

杨振宁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该校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许可。

1948年10月,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

邓稼先顺利地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读物理系。

邓稼先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核物理呢?1990年,杨振宁曾告诉邓稼先夫人许鹿希:1948
年那个时候,核物理已是比较大的一支了,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核物理的人非常多,很热门。

邓稼先在普渡大学物理系,他的导师荷兰人德尔·哈尔是搞核物理研究的,所以邓稼先很自然地做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只有26岁,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

同年8月29日,邓稼先与100多名学者一起,历尽艰辛,启程奔向新中国的怀抱。

从那以后,邓稼先和杨振宁便天各一方。

虽然阔别22年,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却一直珍藏在各自的心里,他们盼着能早日相见。

病重时,杨振宁两次探望
1979年一次核试验时,飞机投掷的核弹没有爆炸,没有蘑菇云。

为了找到真正原因,必须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

邓稼先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区域,很快找到了核弹头。

他用手捧起,看了一下,走了出来。

最后查明那次失败是降落伞没有打开的问题。

就是那一次,强烈的射线严重地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

1985年7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

邓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治疗后,杨振宁曾在1986年5月、6月两次去医院探望。

邓稼先
见到老朋友很高兴,连病痛都忘了。

两人有说有笑,谈了许多话,后来又在病房的走廊上合影。

那张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下有一块血迹。

他那时已病入膏肓,口、鼻不断出血。

但是,他的笑容却是那样真诚、幸福。

回到美国后,杨振宁想办法搞到当时尚未上市的治癌新药,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

得到噩耗,杨振宁即刻从国外发来唁电:“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

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到北京为邓稼先扫墓。

扫墓仪式结束后,许鹿希捧着一个蓝色盒子,双手交给杨振宁。

盒面上的文字是“振宁,致礼存念”,落款是“稼先嘱咐,鹿希赠”。

杨振宁的目光在“稼先嘱咐”4个字上停留了许久。

他看着许鹿希将盒盖打开,里面整齐地放着他们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石印。

这是邓稼先最后的嘱托,留送杨振宁这套坚固而又光洁如墨玉的家乡文房四宝,表示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忠诚纯洁的友谊永世长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