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煤层可采系数分析
山西省沁水煤田固县井田主要可采煤层及煤质特征分析

第43卷第15期• 58 •2 0 1 7 年 5 月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Vol . 43 No . 15May . 2017文章编号:1009-6825 (2017) 15-0058-03山西省沁水煤田固县井田主要可采煤层及煤质特征分析张瑞胜(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山西长治046011)摘要:以大量钻孔成果数据为基础,通过钻探取芯、数字测井等手段对井田范围内主要可采的3号、15号煤层在横向平面上的厚 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利用煤质化验数据及测井曲线相对比的方式对15号煤层在垂向上的煤质特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 究,结果表明:3号煤层全区稳定可采,为低灰、特低硫、高发热量之无烟煤,15号煤层全区稳定可采,为低灰、高硫、高发热量之无 烟煤。
关键词:煤田,井田,可采煤层,煤质特征中图分类号:P 624文献标识码:A1井田概况固县井田位于山西省南部沁水县境内的固县乡一带,行政隶属分别归柿庄镇、固县乡、端氏镇、胡底乡所辖。
井田总体形态近 一正方形,面积约120 km 2。
山西省地处华北古板块内部,属于典型的板内构造。
华北断 块区吕梁一太行断块沁水坳陷东与太行山隆起相接,西以霍山隆 起为界,其北为五台山隆起带,南与中条山隆起带毗邻。
晋城矿 区位于沁水坳陷东部次级构造单元沁水复式向斜南段,主体在晋 (城)一获(鹿)断裂带的西侧。
固县井田位于晋城矿区的中部 (见图1)。
2地质工作1991年一2015年,井田内先后进行了煤炭普查、详查、勘探地质工作,井田内及边界外围总计施工探煤钻孔96个,累计钻探进 尺79 000余米,测井实测米78 500余米。
按照MT/T 1042—2007 煤炭地质勘查钻孔质量标准验收,钻探全孔质量评级甲级孔63个,乙级孔26个,丙级孔7个;测井全孔质量评级甲级孔95个, 乙级孔1个;全孔综合评级甲级孔60个,乙级孔29个,丙级孔 7个,甲级孔率63%,甲、乙级孔率达93%。
宁夏灵武市灵新煤矿煤层可采性分析及评价

灵新煤矿主要开采煤层的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结果
煤层编号
导水裂隙带高度(m)
表现为矿井涌水量大、遗留采硐和小煤矿无序开采的
六煤层
36.1
采空区积水、煤层间距偏小出现了下层煤的开采导致
十四煤层
59
上层煤的塌陷。
十五煤层
68十六煤层90.33.1主要开采煤层
“两带”的高度确定
3.1.1 主要开采煤层顶板抗压强度分析
1
问题提出
煤层开采后,
“两带”高度穿透上部煤层,常诱发上部煤
灵新煤矿范围内赋存 17 层煤,可采煤层 10 层。赋
存的煤层层数较多,煤层露头分布广泛,露头及浅部煤
层局部出现垮塌现象,导致该煤层破坏而无法利用,成
为开采不经济的问题煤层。
层的开采范围、开采深度各异,遗留数量众多早年开采
灵新煤矿六采区十七煤层为承压煤层。
3.4
煤层间距问题
为二煤层、六煤层、七煤层。在+1250m 水平以上,开采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灵新煤矿煤层间距分布表现为
下组煤的小煤矿从北向南依次为浅一、浅二、浅三、浅
不均匀性。六煤层距二煤层最小间距 25.11m,最大间
四、浅五和浅六小井,浅五是灵新煤矿的最后一个浅部
距 95.85m,平均间距为 51.89m。根据六煤层导水裂隙
综合分析,煤矿范围内之前煤炭资源开采,形成采
号煤层为开采对象。十三煤层开采平均厚度 1.22m,煤
空区积水、煤层顶板的不稳定等致使部分煤层损坏,以
层顶板为泥质岩类,和十四煤层间距小于 20m,除受上
及煤层开采的经济性分析,
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组煤层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及其积水的威胁外,当下部
山东能源肥矿集团白庄煤矿

白庄煤矿白庄煤矿地理位置及井田地理位置及井田概况概况:白庄煤矿位于泰山西麓 50公里处,山东省肥城市境内,处于肥城煤田中西部,东以F21断层,西以F7断层,南以F3-1及BF5断层,北以F1-2断层为边界,井田面积15.0698km2,地质储量13145.2万吨,截至2006年末预计工业储量为7986.7万吨,可采储量为3813.5万吨。
开采深度-700~+71m 。
煤种为气肥煤。
始建于1970年,1978年底投产,是一个设计能力为30万吨的省属地方小型万吨的省属地方小型煤矿煤矿。
1986年6月6日,经煤炭部批准进行改扩建,1990~1996年正式动工进行矿井改扩建,设计能力为90万吨的大型矿井。
矿井的改建采取边生产边建设的方法,1997年7月达到设计能力,1997年至今,矿井年产量逾百万吨,2005年生产能力核定为130万吨。
万吨。
一、 2005年基本情况和主要技术指标:1、2005年度矿井产量126.2831万吨,进尺30468米。
创建矿以来较高水平(2004年度矿井产量136.7366万吨,进尺24618米)。
2、白庄煤矿在册总人数为3867人(不包括农民工534人,已经同矿签订劳动合同),全员工效2.433吨/工、直接工效7.972吨/工。
工。
3、采煤和掘进机械化程度都为100%。
%。
4、职工平均收入21980元/人。
人。
5、安全情况:截至2006年6月29日,日,白庄煤矿白庄煤矿安全生产1464天。
天。
二、煤层生产条件: 1、煤层厚度、倾角、硬度、断层及构造情况、顶底板情况:、煤层厚度、倾角、硬度、断层及构造情况、顶底板情况:白庄井田主要可采煤层有五层,自上而下分别为31、7、8、9、102等煤层,局部可采煤层有32、4、5上、6、101等五个煤层。
具体情况如下所述:等五个煤层。
具体情况如下所述:主要可采煤层情况:主要可采煤层情况:三层31煤为较稳定的主要可采煤层。
厚度0~6.08m ,变化较大,平均厚2.19m 。
桐梓县黄连乡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

桐梓县黄连乡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桐梓县黄连乡煤矿桐梓县黄连乡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编制:审核:总工:矿长:桐梓县黄连乡煤矿二采区地质说明书一、矿井基本情况:(一)概况:1、黄连乡煤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黄连乡境内,地理位置在桐梓县北西部杨井附近,距桐梓县城给40公里,区内有210国道、兰海高速及川黔铁路以过,交通较为便利。
2、矿区地理坐标:东经:106°57′31″~106º58′00″北纬:29º31′01″~29º31′56″。
3、矿井范围及边界:矿区长约1.7Km,宽约0.2Km,面积0.9344m2 ,开采深度+1780m~+1000m。
矿界拐点坐标表(北京坐标)(二)设计生产能力、开拓方式及采煤方法: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万吨/年;2、开拓方式:平硐;3、采煤方法: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4、顶板管理办法:全陷法管理顶板;二、采区划分情况全矿井布置四个采区:一水平(+1350m水平)划分三个采区(两个上山采区和一个下山采区,F断层以北+1350m水平以上划分为一采区,F断层以南+1350m水平以上为二采区;由于断层落差小,设计+1350m水平以下至+1165m水平为三采区,二水平(+1165m水平)划分一个下山采区(四采区)。
初期开采一水平,二水平为接替水平。
一水平设计两个上山采区,一个下山采区;二水平设计一个下山采区。
三、采区地质条件(一)矿井地层桐梓地区出露的区域地层较齐全,自震旦系上统至第四系沉积中,除泥盆系、石炭系缺失外,均有出露。
总厚度约9900m。
其中以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分布最广。
下第三系、第四系仅在桐梓附近零星出露。
全区地层31个组,见表3-1。
(二)矿井地质构造黄连乡煤矿位于松坎向斜东翼中段,地层倒转,走向北北西至南南东,倾向75~87°,地层倾角75~86°。
沿走向和倾向产状变化不大,煤层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
新疆玛纳斯县塔西河矿区天欣煤矿勘探研究

新疆玛纳斯县塔西河矿区天欣煤矿勘探研究作者:徐登峰王博李明来源:《西部资源》2020年第03期摘要:井田位于玛纳斯县城193°、直距53km处,公路里程约60km,行政区划隶属玛纳斯县清水河乡,面积约3.8457km2。
井田内含可采煤层17层,可采厚度累计为41.19m,可采含煤系数为6.44%,倾向为10°~30°,倾角为28°~80°,平均倾角为30°。
井田内煤层总体上以弱粘煤、长焰煤和中粘煤为主,井田内煤层主要为特低灰-低中灰。
共有17个可采煤层。
关键词:天欣煤矿;塔西河矿区;勘探研究1.井田概况井田位于玛纳斯县城193°方向,直距53km处,公路里程约60km,行政区划隶属于玛纳斯县清水河乡管辖。
井田地处伊连哈比尔尕山北坡中山区,海拔1446m~1938m,区域有两个地层分区,北部大部地区属准噶尔盆地分区,玛纳斯地层小区;F1断层以南属北天山地层分区伊连哈比尔尕地层小区。
井田内出露地层有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头屯河组和第四系现代沉积;井田总体为向北偏东倾斜的单斜构造,南部地层产状较陡,井田内未见岩浆岩出露。
2.井田含煤地层井田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该组在地质区域上厚度约为815.63m~1457.47m,含煤较多,0.3m以上的煤层有42层。
该组在井田内出露厚度约为563.02m~715.55m,平均厚度为639.28m。
井田内0.3m以上的煤层有30层,平均厚度累计为47.04m,含煤系数为7.36%。
井田内含可采煤层17层,平均可采厚度累计为41.19m,可采含煤系数为6.44%。
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和含煤性的差异,将西山窑组由下而上划分为下部砂砾岩段、下含煤段、上含煤段和上部砂泥岩段。
3.区域地质井田及外围区域位于乌鲁木齐山前拗陷西段,三屯河-宁家河单斜构造带上,该构造带以F1断层为界,南与伊连哈比尔干复背斜相接,区域出露地层有古生界和中生界。
大坪煤矿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成煤条件分析

大坪煤矿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成煤条件分析作者简介:司㊀飞(1981-),男,贵州盘县人,本科,地质工程师,主要从事煤田地质勘查工作㊂司㊀飞(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环境监测中心,贵州贵阳550001)摘㊀要:大坪煤矿含煤地层龙潭组属海陆相互沉积,根据成煤作用及海水进退规律,将该区聚煤分为三个时期:下段为泻湖 潮坪相沉积,属退积型,形成了可采的11㊁10号煤层,煤层层位较稳定;中段为三角洲相沉积,属进积型,煤层层位稳定,含煤系数大,形成了该区可采的7号煤层;上段为潮湖三角洲相,属退积型,形成的煤层薄㊂区内地壳沉降均衡,沉积环境差异是煤层发育程度的控制因素㊂关键词:大坪煤矿;沉积环境;成煤条件;龙潭组中图分类号:P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339(2018)04-0041-021㊀地质概况大坪煤矿位于贵州省播州区枫香镇及平正乡,矿区东西长约5.78km,南北宽约6.66km,面积为3.7km2㊂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其基地为茅口组,上覆地层为长兴组㊁夜郎组㊁茅草铺组及第四系㊂2㊀含煤地层沉积特征2.1㊀含煤地层岩性特征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为龙潭组,系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由碎屑岩㊁生物化学岩及煤组成,岩性为粉砂岩㊁泥质粉砂岩㊁粉砂质泥岩㊁泥岩㊁煤㊁细砂岩㊁石灰岩㊁泥质灰岩及铝质泥岩等㊂从剖面上看,砂岩体厚度控制地层厚度变化,两者呈一定正相关关系㊂含标志层有标二(B2)灰岩及泥灰岩㊁标三(B3)灰岩及泥灰岩㊁标三(B4)灰岩及泥灰岩㊂砂岩体沉积影响地层厚度变化,两者变化关系呈一致性,砂岩体沉积厚度大,相应地层厚度增厚㊂主要以泻湖 潮坪相㊁三角洲相㊁潮坪三角洲相沉积为主,岩性主要为粉砂岩㊁细砂岩㊁泥质粉砂岩㊁粉砂质泥岩及泥岩㊁煤㊁灰岩及泥灰岩等组成,含有黄铁矿结核和瘤状菱铁矿,含腕足类㊁瓣鳃类㊁腹足类等动物化石及蕉羊齿㊁栉羊齿等植物化石㊂2.2㊀含煤地层特征含煤地层龙潭组厚度84.52 107.37m,一般94.04m㊂含煤11 15层,平均13层,含可采煤层3层,编号分别为7㊁10㊁11,其中2层(7㊁11)全区可采,10号大部可采㊂可采总厚平均5.29m,可采含煤系数5.57%㊂其他煤层具零星可采点(见表1)㊂7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中部,上距B2标志层25.11 41.92m,平均32.26m;下距B3标志层8.79 20.42m,平均15.28m㊂煤层厚度变化情况总体由西北部向南部有增厚的趋势,揭露钻孔点45个,可采点45个,点数可采表1㊀可采煤层特征表煤层编号煤层厚度/m夹石层数最小 最大平均最小 最大一般可采情况结构复杂程度稳定程度70.89 3.511.930 20全区可采简单较稳定100.40 1.361.010 20大部可采简单较稳定110.43 1.601.090 21全区可采较简单较稳定率100%;矿区应有含煤面积18.2041km2,实际算量面积18.2041km2,面积可采率100%㊂矿区西北部附近区域为0.80 1.30m薄煤层分布,其余区域均为1.31 3.50m中厚煤层分布㊂顶板岩组由泥岩㊁粉砂质泥岩㊁泥质粉砂岩㊁粉砂岩㊁细砂岩㊁泥灰岩等组成;底板岩组由泥岩㊁粉砂质泥岩㊁泥质粉砂岩㊁粉砂岩㊁细砂岩㊁泥灰岩等组成㊂10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部,上距B3标志层3.0514.18m,平均8.23m;下距11号煤层2.01 12.72m,平均9.37m㊂煤层厚度变化情况总体由西南部向北东部有增厚的趋势,揭露钻孔点45个,可采点39个,点数可采率87%;矿区应有含煤面积18.2152km2,实际算量面积16.318km2,面积可采率90%㊂矿区ZK4803㊁801㊁201㊁12-3钻孔附近区域及矿区西南角区域为<0.80m的不可采煤层分布,其余区域除11-3㊁11-4及16-1钻孔附近区域为1.31 3.50m中厚煤层分布外,其他区域为0.80 1.30m薄煤层分布㊂顶板岩组由泥岩㊁粉砂质泥岩㊁泥质粉砂岩㊁粉砂岩㊁细砂岩㊁灰岩等组成;底板岩组由泥岩㊁粉砂质泥岩㊁泥质粉砂岩㊁粉砂岩㊁细砂岩㊁灰岩等组成㊂11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下部,上距10号煤层2.01 12.72m,平均9.37m;下距B4标志层2.03 8.47m,平均5.01m㊂煤层厚度变化情况总体由西南部向北东部有增厚的趋势,揭露钻孔点44个,可采点39个,点数可采率1489%;矿区应有含煤面积18.2235km2,实际算量面积17.638km2,面积可采率97%㊂矿区302钻孔附近区域及矿区西南角附近区域为<0.80m的不可采煤层分布,其余区域除12-3㊁12-4㊁503及矿区中东部区域为1.31 3.50m中厚煤层分布外,其他区域为0.80 1.30m薄煤层分布㊂顶板岩组由泥岩㊁粉砂质泥岩㊁泥质粉砂岩㊁粉砂岩㊁细砂岩㊁灰岩等组成;底板岩组由泥岩㊁粉砂质泥岩㊁泥质粉砂岩㊁粉砂岩㊁细砂岩㊁灰岩㊁含铝泥岩等组成㊂2.3㊀煤质特征矿区各煤层工业分析结果表明,水分含量为0.40% 4.14%,灰分为11.94% 39.08%,全硫为0.42% 8.75%,挥发分为5.27% 13.82%,发热量为26.33 29.76MJ/kg,因此,矿区可采煤层以中灰㊁中高硫㊁特低挥发分㊁中高发热量为主,在泥化炭和成煤过程早期,海水的淹没是形成中高硫煤的重要介质条件㊂3㊀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成煤条件本区属于贵州高原北部,地处低纬度地区为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石松㊁真蕨等高等造煤植物茂盛,为聚煤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㊂本期为海陆过渡相环境,矿区区域自中二叠系后隆起成陆,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在侵蚀盆地的基础上,接受了一套二叠系海陆交互含煤沉积 龙潭组㊂由于地壳升降缓慢,故岩性㊁岩相稳定,旋回结构清晰,煤层较稳定,易对比(见图1)㊂根据成煤作用及海水进退规律,将该区聚煤分为三个时期㊂图1㊀沉积层序图㊀㊀晚二叠系早期地壳缓慢下沉,总体为海平面上升期,矿区区域接受了泻湖 潮坪相的第一旋回沉积,形成了泥炭沼泽,属退积型,一般难以形成厚煤层㊂海水进退频繁,地壳相对不稳定,不利于煤层的形成㊂由于沉积速度及基底的差异,沉积了3 4层的厚薄不一的煤层,其中11㊁10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因沼泽基底较平坦,故煤层较稳定㊂11煤层厚度0.43 1.60m,平均1.09m,10号煤层厚度0.40 1.36m,平均1.01m㊂此后,该区域发生一次较大的海侵,海水淹没了全区,接受了较稳定的碳酸盐沉积,形成了该区区域的对比标志层,即B3㊂B3层厚0.30 5.18m,平均2.35m,含少量的腕足类动物化石㊂该区域雨量充沛,气候潮湿,煤层硫分较高(中⁃高硫煤)㊂晚二叠系中期,经历了海侵之后,地壳上升,该区总体海平面下降,属进积型㊂该区域又处于海岸线附近的潮控三角洲环境,第二回旋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㊂从该段煤层沉积的厚度及煤层数等沉积环境分析,海水进退次数较少,地壳相对稳定,旋回厚度大,有利于煤层的形成㊂7号煤层也就在这一环境中形成,为可采煤层㊂因沼泽基底平坦,故煤层稳定,厚度0.89 3.51m,平均1.93m㊂由于沉积速度及基底的差异,同时沉积了4 7层的厚薄不一的薄煤层㊂晚二叠系晚期,随着地壳的下沉,本区区域又处于海岸线附近的滨海环境,接受了泻湖 潮坪三角洲的第三回旋沉积,总体为海平面上升期,属退积型㊂海水进退较频繁,地壳中期不稳定,垂向上旋回多而小,回旋完整程度较差,不利于煤层的形成,该期仅沉积了一层薄煤层㊂4㊀结论综上所述,矿区含煤地层龙潭组主要为海岸线附近及近海内陆环境,其中滨海波浪带㊁泻滨海波浪带及滨海地区因地势平坦,有利于沼泽化成煤,故能形成较稳定的7㊁11㊁10号煤层㊂而在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床等地区,一般物质来源丰富,沉积速度较快,各沉积环境参差不齐,沼泽化不普遍,故煤层不稳定,厚度变化大,如1㊁3㊁8㊁9等煤层㊂含煤地层及各回旋㊁岩相带厚度都较稳定,说明煤系沉积基地相对较平坦,沉降幅度及速度变化小,该区地壳沉降均衡,沉积环境差异是煤层发育程度的控制因素㊂参考文献:[1]㊀贵州遵义县枫香镇大坪煤矿资源储量核实及勘探报告[R].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环境监测中心,2017.[2]㊀贵州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3]㊀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R].贵州煤田地质局,1994.24。
寺河矿矿井概况

关于寺河矿申报2007年度行业一级安全高效矿井的请示集团公司:寺河矿在2007年安全生产过程中,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文化建设等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各项指标均达到了中煤协会下发的行业一级安全高效矿井标准要求,为此特申请参加申报行业一级安全高效矿井,望批准。
2007年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为:——原煤产量1037万吨;——商品煤外运量945 万吨;——掘进进尺41606 米;——瓦斯抽放进尺112万米;——瓦斯抽放纯量1.8 亿立方米;——销售收入39.6亿元;——经营利润10.8亿元;——全员工效19.76吨/工;——人均收入55920元;——百万吨死亡率0.2——原煤生产人数2437人。
望集团公司和中煤协会认真审核批复附:寺河矿2007年度行业一级安全高效矿井申报材料及附表二零零八年二月六日附件一:二OO七年度寺河矿行业一级安全高效矿井申报材料晋煤集团寺河矿是《国家煤炭工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重点建设的八大矿井之一。
设计能力为年产400万吨,1996年12月开工建设,2002年11月8日正式投产;2006年生产能力复核为1080万吨/年。
一、矿井基本情况1、矿井地理位置寺河矿井位于山西省晋城市西偏北,行政区划属山西省晋城市所辖,跨沁水、阳城、泽州三县。
地理坐标:北纬35°30′51″~35°36′11″,东经112°27′07″~112°40′54″。
寺河矿井工业场地位于沁水县嘉峰镇嘉峰村与殷庄村之间,距沁水县城53km,距晋城市区70km。
2、地质赋存条件井田主要煤系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平均厚136.02m。
含煤15层,煤层总厚14.67m,含煤系数10.8%,其中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3层,总厚度10.32m,可采含煤系数7.6%。
目前,寺河矿3#煤的开采深度为450m左右,不属于深部矿井。
井田煤系地层共含煤15层,其中3、15号为主要可采煤层,9号为局部可采煤层(东区大部可采),其余为不可采煤层。
煤矿可采性论证报告

总论一、项目名称、隶属关系及所在位置项目名称: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杜儿坪煤矿1、6、7号煤层可采性论证报告。
所在位置: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杜儿坪煤矿(以下简称“杜儿坪矿”)位于西山煤田东北部,太原市以西15km,行政区划属于太原市万柏林区西铭乡和古交市邢家社乡管辖。
隶属关系:本项目隶属于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单位概况杜儿坪煤矿原称杜儿坪坑,1956年由地方煤矿划归为中直煤矿,成立杜儿坪煤矿,隶属西山矿务局,当时原煤产量240kt/a。
从1957年开始历经改扩建:1964年经省煤管局批准报煤炭部备案,杜儿坪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1200kt/a;1974年新增北二盘区投产,矿井设计能力提升为1650kt/a;1977年12月煤炭部批准了增加设计能力1350kt/a 的《杜儿坪矿扩建初步设计》,于1978年3月开始建设,1982年10月南五盘区投产,增加设计能力450kt/a,1984年最高原煤产量3400kt,为矿井设计能力的170%;1986年11月30日1010水平北一盘区投产,除满足水平接替外,新增设计能力90万t/a,至此,经过多次技术、环节改造,矿井生产能力达到300万t/a,原采煤方法采用普采。
1998年7月1日,西山矿务局及其所属各矿由中直煤矿划归地方政府,2004—2006年环节能力改造结束后,矿井生产能力现已提升到500万t/a。
2016年省核定能力385万t/a(晋煤行发﹝2016)267号文)。
三、证件信息该矿井目前为正常生产矿井。
2018年8月13日,山西省自燃资源厅为该矿换发采矿许可证,证号为C1400002018081120146614,井田面积69.1135km2,生产规模300万t/a,批准开采煤,开采深度为1240m至900m标高,有效期限自2018年8月13日至2020年8月13日。
2019年12月3日,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编号(晋)MK安许证字[2019]GA001Y4B3),有效期自2019年12月14日至2020年8月13日。
赤 峪 煤 矿

赤峪煤矿一、位置靛头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境内,行政隶属于文水县马西乡、凤城镇及开栅镇。
靛头区南北长14km,东西宽3—8km,探矿权证批准的勘查面积为73.94km2。
赤峪勘查区位于靛头区的东部,是靛头区的一部分。
北界以北纬37°30′15″为界,南界为8+9号煤层的隐伏露头线,东界为清交断层。
西界南段以F2及F12断层为界,北段以东经111°59′与北纬37°27′的交点及112°01′与37°30′15″的交点联线为界。
南北长11.5km,东西宽1.5-5.1km,面积41.58km2。
二、交通勘查区东临文水县城,东距祁县县城约30km,西距离石市113km,东北距山西省省会太原市约76km,距南同蒲铁路东观编组站约46km。
307国道及夏(家营)汾(阳)高速公路和正在修建的太(原)中(卫)银(川)铁路从本区东侧通过,文水县城至靛头、赤峪等村庄均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便利。
三、煤层介绍: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含煤18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上、1、2、2下、3、4上、4、5、6上、6、7、8上、8、9、8+9、10、11、12号等。
含煤地层总厚约134.30m,煤层平均总厚约15.45m,含煤系数为11.50%。
可采煤层总厚12.48m,可采含煤系数9.29%。
山西组含煤8层,自上而下编号为1上、1、2、2下、3、4上、4、5号等。
其中2、3、4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1、4上号煤层为不稳定的零星点可采煤层,1上、2下、5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的薄煤层。
本组煤层平均总厚7.06m,含煤系数为12.15%。
可采煤层总厚6.69m,可采含煤系数11.51%。
太原组含煤10层,自上而下编号为6上、6、7、8上、8、9、8+9、10、11、12号。
其中8、8+9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6号煤层为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8上、10号煤层为不稳定的零星点可采煤层,6上、7、11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的薄煤层。
可采系数定量评定煤层稳定性的合理性分析

/RESOURCES2019年第五期WESTERN RESOURCES 基础地质1.引言《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第十二条规定,在定量评定煤层稳定性时,薄煤层以煤层可采指数为主,煤厚变异系数γ为辅;中厚及厚煤层以变异系数为主,可采指数为辅。
在实际勘探和生产过程中发现有不少矿井通过可采指数和煤厚变异系数评价煤层稳定性,得到的结论与煤层赋存客观规律及实际勘查特征不符,达不到评价效果。
本次对不可采煤层,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分别采用可采指数、煤厚变异系数评价煤层稳定性的方法与可采系数评价煤层稳定性的方法进行比较,进而对可采系数和变异系数评价煤层稳定性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煤层可采系数S m 计算方法:S m =S /S×100%式中:S m —煤层可采系数;—煤层可采面积;S—含煤面积。
2.煤层稳定性评价两淮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
淮南煤田主要分布在淮南市、凤台县及阜阳市一带,含煤地层基本上呈东西向展布,淮北煤田则分布在宿州市、淮北市以及涡阳、萧县等皖北地区,含煤地层基本呈南北向展布。
2.1不可采煤层图1煤可采范围分布图信湖(花沟)煤矿位于淮北煤田的西部,总体上为一走向近南北,西倾的单斜构造。
地层倾角6°~22°。
矿井范围内可参与对比的煤层共11层,分别为3、4、5-1、5-3、可采系数定量评定煤层稳定性的合理性分析詹金明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淮南232052摘要:从两淮煤田煤层特征分析,结合矿井的实际开采情况,分析认为在定量评价煤层稳定性时,除考虑煤层可采指数和变异系数的同时,还应考虑煤层可采系数。
尤其对于不可采煤层和可采的薄煤层、中厚煤层,煤层可采系数相对于煤层可采指数更能反映煤层的连续性和煤层稳定性。
本文通过分析两淮煤田各矿井煤层的赋存规律,认为应考虑面积可采率和变异系数来定量评价煤层稳定性。
关键词:煤层稳定性;可采系数;两淮煤田煤层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稳定煤层主要指标Sm ≥95%γ≥25%γ≥30%辅助指标γ≥25%Sm ≥95%Sm ≥90%较稳定煤层主要指标95%>Sm ≥60%25%>γ≥40%30%>γ≥50%辅助指标25%>γ≥35%95%>Sm ≥70%90%>Sm ≥80%不稳定煤层主要指标60%>Sm ≥35%40%>γ≥65%50%>γ≥75%辅助指标35%>γ≥55%70%>Sm ≥50%80%>Sm ≥50%极不稳定煤层主要指标Sm<35%γ>65%γ>75%辅助指标γ>55%Sm<50%Sm<50%作者简介:詹金明(1966~),男,安徽桐城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矿产研究工作。
《新庄煤矿二2、三2煤层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研究》范文

《新庄煤矿二2、三2煤层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研究》篇一一、引言新庄煤矿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工作持续进行。
然而,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灾害的威胁也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预测和防范煤与瓦斯突出,必须对煤层突出的敏感指标及临界值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以新庄煤矿的二2、三2煤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突出预测的敏感指标及临界值,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新庄煤矿位于我国某地,其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分布广泛。
其中,二2、三2煤层是该矿区的主要开采煤层。
这两个煤层的瓦斯含量高,开采过程中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灾害。
因此,对这两个煤层的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进行研究,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现场观测、实验室测试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新庄煤矿二2、三2煤层的突出预测敏感指标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对煤层的气体成分、地应力、煤的物理力学性质等进行现场观测和实验室测试,结合数值模拟分析,确定煤层突出的敏感指标及临界值。
四、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分析1. 气体成分:通过对煤层气体的成分进行分析,发现甲烷等气体含量与煤层突出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当甲烷等气体含量达到一定临界值时,煤层突出的风险增加。
2. 地应力:地应力是导致煤层突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新庄煤矿的地应力进行观测和分析,发现地应力的变化与煤层突出的发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3. 煤的物理力学性质:煤的硬度、脆性等物理力学性质对煤层突出也有重要影响。
当煤的物理力学性质达到一定条件时,易发生煤层突出。
五、临界值研究通过对新庄煤矿二2、三2煤层的敏感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指标的临界值。
当气体成分、地应力或煤的物理力学性质等指标达到或超过其临界值时,认为煤层突出的风险较高,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六、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新庄煤矿二2、三2煤层的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甲烷等气体含量、地应力及煤的物理力学性质是导致煤层突出的主要因素,其中气体成分和地应力是突出的敏感指标。
山西省河东煤田北部河曲县境内煤炭资源勘查中煤层对比分析

032地质勘探DI ZHI KAN TAN1 煤层对比的重要性煤层对比贯穿勘查工作的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各个阶段,是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的基础,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地质依据。
2 概况河曲县地处河东煤田北部,境内矿藏主要有煤、硫磺、铁、锰、油页岩、铝土矿等,其中以煤储量最大,约119万亿吨。
3 煤系地层该区内大面积黄土覆盖,煤系地层有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 b)、上统太原组(C 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23(P s),各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1)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 b)2该地层在厚度为18.15-41.32m,平均为26.06m。
为一套滨海、浅海相沉积岩系。
上部岩性主要为灰黑色厚层状泥灰岩,含动物贝壳化石碎屑及豆状黄铁矿结核;中部含1-2层中薄层状石灰岩,灰岩中含有生物化石;下部为灰色铝质粘土岩,呈厚层状,底部为紫色含铁质泥岩。
该组地层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 t)3该组地层厚度一般为87.82-122.09m,平均为99.91m。
地层总体为东部薄,向西逐渐变厚。
属一套由海陆交互相渐变为平原河流相的含煤沉积建造。
上部岩性为黑色泥岩、灰黑色砂质泥岩、砂岩及薄煤层或煤线;中部岩性主要为煤层、泥岩、砂质泥岩、石灰岩、砂岩等,煤层有9、10、11、11、11、12、13、14、15、16号煤层,上下煤层厚度较大;下部岩性主要为砂岩、砂质泥岩及薄层煤线,底部以K1砂岩为界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本组地层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 s)1该组地层厚度为55.90-91.54m,平均为72.10m。
地层为一套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的含煤地层,岩性上部为灰黑色粘土岩及泥岩,含有植物茎叶化石;中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细粒砂岩,底部为含砾粗砂岩或少量粗砂岩。
以K与下伏太3原组地层整合接触。
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4 含煤性区内煤层发育比较齐全,根据地层岩石组合特征,煤层发育程度和可采情况,本区含煤地层主要为太原组。
矿井抽采能力核定报告

**公司矿井抽采能力核定报告一、矿井基本情况1、煤层及赋存情况、煤质、可采储量及服务年限:(一)煤层井田内可采煤层为*号、*号、*号、*号、*号、*号煤层。
(二)可采储量及服务年限***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煤重组办发[2009]19号《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确定,整合后**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900kt/a。
2、开拓部署基本情况(1)开拓方式矿井采用斜立井开拓方式。
(2)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根据矿井煤层赋存特点,将四个煤层划分为上、下两组煤,上组煤是4号、5号两个煤层,下组煤是8、9号两个煤层。
分别在上组煤层和下组煤层中布置大巷进行开采。
为了尽快形成矿井生产能力、简化井下生产系统、发挥矿井建设投资效益,采用下行开采。
即矿井初期开采4、5号煤,后期开采8、9号煤层。
3、瓦斯赋存及瓦斯等级鉴定基本情况根据《**公司煤层瓦斯等级鉴定报告》鉴定结果:最大相对瓦斯涌出量9.14m3/t,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8.63m3/min,最大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96m3/t,最大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91m3/min,根据有关规定,该矿井为高瓦斯矿井。
二、瓦斯抽采系统现状**公司设置有地面瓦斯抽放泵站,安设有高低负压泵,其中2BEC52型水环式真空抽放泵2台作为高负压抽放,一台工作,一台备用,电机功率250KW,吸气量250m3/min;2BEC42型水环式真空抽放泵2台作为低负压抽放,一台工作,一台备用,电机功率160KW,吸气量125m3/min;高低负压抽放管路从抽放泵站沿回风立井至一水平南翼西回风为530mm 螺旋焊缝管,管道共计长度480m,高负压支管本煤层采用219mm、邻居层采用400mm螺旋焊缝管,低负压支管采空区采用377mm螺旋焊缝管。
三、矿井瓦斯根据现场核定时收集的资料来估算矿井瓦斯涌出量。
矿井风排瓦斯量:q cf=Q排×q排=9456×0.09%=8.51m3/min式中:q cf—矿井风排绝对瓦斯量,m3/min,;Q排—总排风量,实测为9456m3/min,q排—总回风巷瓦斯浓度%,实测为0.09%,矿井瓦斯抽采量:现场瓦斯监测装置显式数字为,高负压抽采量为:1.2m3/min,低负压抽采量为:0.53m3/min,q cC=1.20+0.53=1.73m3/min故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q绝=q cf+q cC=8.51+1.73=10.24m3/minq相=10.24×330×1440/900000=5.41m3/t四、瓦斯抽采系统能力核定煤矿瓦斯抽采达标生产能力核定按矿井瓦斯抽采系统能力、矿井实际瓦斯抽采量、矿井满足防突要求的预抽瓦斯量、矿井瓦斯抽采率分别核定,煤矿瓦斯抽采达标生产能力取上述核定结果最小值。
临汾天煜恒晋煤矿资源储量估算分析

1 概述该井田位于临汾市西北与蒲县交界处,批准2-11号煤层,生产规模600kt/a,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批准井田面积2为5.8086km 。
2 压覆区含煤地层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 t)和二叠系下3统山西组(P s)。
12.1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 t)3与下伏本溪组地层整合接触由K 砂岩底至K 砂岩底,厚1798.40-117.00m,平均厚度108.82m,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井田内无出露,主要由砂岩、含燧石生物碎屑灰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
K 砂岩底为本1组底,K 砂岩底为本组顶,主要岩性和岩石组合特征基本稳7定,并具有4个灰岩标志层(K 、K 、K 、K )和1个砂岩标2346志层(K )。
根据其岩相、岩性特征,将该组划分为3个岩1性段。
12.1.1 下段(C t )3下段由太原组底K 砂岩底至K 石灰岩底,厚度为21.20-1231.50m,平均28.40m。
K 砂岩为中细粒石英砂岩,灰白色硅1质胶结、致密、坚硬。
其上为灰黑色泥岩或铝质泥岩、铝土岩。
夹一不稳定、薄层状石灰岩和不稳定之薄煤层或煤线,其顶部为9、10、11号煤层,9、10号煤层合为一层(9+10号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22.1.2 中段(C t )3中段位于太原组中部,K 石灰岩底至K 石灰岩顶,厚度24为36.20-43.50m,平均42.00m,为石灰岩段,K 石灰岩直接2覆盖于9+10号煤层顶,该石灰岩全区稳定,其上为黑色泥岩,夹8号煤层;8号煤层之上为K 石灰岩,该石灰岩含大量3腕足类动物化石(轮刺贝),K 石灰岩之上为灰黑色泥岩3(有时为砂质泥岩或粉砂岩),夹7号煤层;再上为灰色下细砂岩,不稳定,有时为粉砂岩;其上为7号煤;K 石灰岩上4为7号之顶板,在本区不稳定,局部为砂岩,最上部为灰上黑色泥岩,含黄铁矿,局部为铝质泥岩。
32.1.3 上段(C t )3上段即太原组上部,由K 石灰岩顶至太原组顶面即K 砂47岩底,厚度为36.20-46.50m,平均38.42m,以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泥灰岩为主,夹2层薄煤层。
赵各庄煤矿深部煤层开采采动系数的探讨

式 中 : 、, 。n 分别 为 倾 斜方 向 、 向方 向采 动 系 走
数 ;。k 为 系 数 , k = k =0 8 D 、 分 别 为 采 、, 取 . ; D 空 区 倾 斜 长度 、 向 长 度 ; o 平 均 开 采 深度 。 走 H 为
塑 . .
查! 整墨生 琴塑壤墨 采采动系 数的 探讨
层 由老至新有 : 古生 界石炭 系 中统 唐 山组 、 炭 系上 石 统 开平组 、 各 庄 组 、 赵 二叠 系下 统大 苗 庄 组 、 家 庄 唐 组 、 生界第 四组 。构造 以 断层 为 主 , 次 为褶 曲 . 新 其 受断 裂 和 褶 曲 影 响 . 层 产 状 变 化 很 大 . 层 倾 角 地 地 3。 8。 0 ~ 0 。可采 和 局 部 可采 煤 层 有 5 7 9 1 、2 、 、 、 、11 .
关 键 词 :深 部 开 采 ;采 动 系数 ;观 测 站 中 图分 类 号 :D 2 T 35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1 3 8 2 1 ) 5— 0 0— 2 10 — 5 X(0 0 0 0 7 0
开滦赵各 庄矿业有 限公 司位 于河 北省 唐 山市 古 冶 区。赵各 庄 井 位 于 开 乎 煤 田开 平 向斜 的东 北 边 缘 , 力 口标 高 + 4 m, 田走 向长度 9 5 深 部边 5 井 0 0 m,
徐 庆 海
( 山开滦赵 各庄矿 业有 限公 司, 唐 河北 唐 山 0 3 0 ) 6 1 1 摘要: 目前 。 山地 区的煤层 开采 深度几乎 都 大于 6 0 m, 唐 0 均属 于深部 煤层 开采 。按现 有 工作 面布置
方式 , 在倾 斜方 向上 均 为非充分采动 。在 此条件 下 , 进行地 表移动 与 变形值预 计时 , 涉及 用到采 动 系 数 。 为此 . 中利 用唐 山开滦赵各 庄矿 业有限公 司地 表岩 移观 测站 的 实际观 测 资料 。 算 和探 讨该 文 计 区域 地质采 矿条件 下深部煤 层 开采 的采动 系数及其规 律 。为今后地 表移 动与 变形值预 计提 供参 考。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顶板管理措施

******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近距离煤层开采顶板控制安全技术措施编制部门:技术科编制日期:2019年9月1日近距离煤层开采顶板控制安全技术措施****煤矿矿区范围内可采煤层为8、9-2、16-1、16-2号四个煤层,根据可采煤层间距大小不同,将煤层划分为中组煤和下组煤,煤层倾角一般3-15°左右,东、西部陡,中部缓。
中组煤8#、9#煤层平均层间距5-8m,属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
现中组煤东翼8#煤层已全部回采完毕,上部煤层开采过程中,导致其底板中应力的重新分布,并产生应力集中,且下部9#煤层与上覆8#煤层交错布置,9#煤层工作面上覆8#煤采空区保安煤柱,上覆煤层的残留煤柱形成较大的应力集中,可能突然失稳,或造成冲击式来压,对下部近距离煤层煤层综采顶板管理造成安全隐患,为保障9#煤层采掘工作面顶板管理,特制定近距离煤层开采顶板控制安全技术措施。
一、地质概况1、煤层8号煤层赋存于下二叠统山西组第一岩段(P1s1)地层之中部,煤层厚度0.31—1.74m,平均厚度 1.46m,属区内主要可采煤层,全区可采,层位较稳定,结构较简单,含夹矸1—2层,夹矸厚度0.2—0.25m。
煤层顶板为河床相的中、粗砂岩,有砂质泥岩伪顶,底板为粘土岩、泥岩及炭泥岩,属较稳定煤层,距9-2号煤层3.83—14.78m,平均8.45m。
9-2号煤层位于下二叠统山西组第一岩段(P1s1)地层之底部,煤层厚度0.15—1.74m,平均1.4m,该煤层全区发育,属局部可采煤层。
结构简单,不含夹矸。
煤层顶板岩性为深灰色泥岩及炭泥岩,底板岩性为细、粉砂岩,属稳定煤层,距8号煤层间距3-8m,距16-1号煤层54.36—73.97m,平均63.61m。
2、煤层顶底板物理性质8号煤层,顶板以砂泥岩为主,次为中、细砂岩,中细砂岩呈不规则条带状分布。
砂泥岩:深灰色,风化后呈灰绿色,垂直节理发育,易风化成薄片状。
中、细砂岩:灰色,致密,较坚硬,裂隙不太发育,不易破碎。
宁东煤田银星一号煤矿煤层煤质特征与评价

第44卷第3期2021年3月煤炭与化工Coal and Chemical IndustryVol44No.3Mar.2021地测与水害防治宁东煤田银星一号煤矿煤层煤质特征与评价李永禄1,母彩霞2,海连富為魏向成3,陶瑞3,李学军彳(1.宁夏银星煤业有限公司,宁夏灵武751400;2.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査院,宁夏银川750021;3.宁夏回族自治区矿产地质调査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银星一号煤矿位于宁东煤田积家井矿区北部,区内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越,是宁夏境内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通过对银星一号煤矿含煤地层特征、煤的物理性质、煤岩特征、化学性质和工业性能的分析,探讨了煤层煤质特征,并对其工业用途进行了评价。
研究表明,银星一号煤矿煤层主要赋存于中侏罗统延安组第一、第二含煤岩段,共含编号煤层22层,其中可采煤层9层,可采含煤系数为4.85%。
各可采煤层煤类主要为不粘煤,颜色以黑色为主,弱沥青光泽,参差状、贝壳状断口,宏观煤岩组分以暗煤为主,属特低灰一低灰、中高挥发分、特低硫一低硫、中等固定碳和高发热量煤。
煤层粘结性能差、强度高、较难一中等可磨、中等一中高热稳定性。
煤的用途广泛,主要可用于动力用煤和煤化工用煤。
关键词:煤岩特征;工艺性能;煤质特征;延安组;银星一号煤矿;宁东煤田中图分类号:TQ5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5979(2021)03-0044-04 Co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ion of coal seamin Ningdong coalfield Yinxing No.1MineLi Yonglu1,Mu Caixia2,Hai Lianfu3,Wei Xiangcheng3,Tao Rui3,Li Xuejun3(1.Ningxia Yinxing Coal Industry Corporation Ltd.,Lingwu751400,China;2.Ningxia Hui A utonomous Re gion Geologicaland Mineral Exploration Institute,Yinchuan750021,China;3.Mineral and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of N ingxia HuiA utonomous Region,Yinchuan750021,China)Abstract:Yinxing No.1Min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Jijiajing mining area of Ningdong coalfield,which is rich in coal resources and has superior coal quality.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bearing strata,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al,coal rock characteristics,chemical properties and industrial properties of Yinxing No.1Mine,the co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seams were explored and their industrial uses were evaluated.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coal seams of Yinxing No.1Mine we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coal-bearing rock sections of the Middle Jurassic Yan'an Group,containing a total o£22numbered coal seams,including9recoverable coal seams,with a recoverable coal—bearing factor of4.85%.The coal type of each recoverable coal seam was mainly non-stick coal with black color,weak asphalt luster,jagged and shell—like fracture,and the macroscopic coal rock components were mainly dark coal,which was extra low ash—low ash,medium—high volatile matter,extra low sullur-low sulfur,medium fixed carbon and high heat generation coal.The coal seam was poorly bonded,high strength,hardei^medium grindable,and medium high thermal stability.The coal can be used for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mainly for power coals and coal chemical coals.Key Words:coal rock characteristics;process properties;co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Yan'an Group;Yinxing No.1coal mine;Ningdong coalfield责任编辑:高小青DOI:10.19286/i.2021.03.014基金项目:宁夏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JTGC2019023)作者简介:李永禄(1971-),男,宁夏石嘴山人,工程师。
煤厚变异系数及煤层可采性系数

1.煤层粘结性指标按粘结性指数烟煤可划分为不粘结煤0-5;弱粘结煤5-30;中粘结煤30-50;中强粘结煤50-65;强粘结煤65-85;特强粘结煤>85。
2.煤层稳定性评价指标煤厚变异系数r =s/x ×100%式中: r —为煤厚变异系数S —为煤厚变化标准差 S =∑=--ni i x x n 12)()1/(1n —为参与评价的见煤点总数(个) Xi —为每个见煤点的实测煤厚(m )x —为平均煤厚(m )煤层可采性指数Km =n′/n式中:n′—大于或等于最低可采厚度的见煤点数(个) n —参与评价的见煤点总数(个)薄煤层以煤层可采性指数为主要指标,以变异系数为辅助指标, 中厚及其以上煤层以变异系数为主要指标,以可采性指数为辅助指标。
煤尘爆炸指数是计算得来的,公式为: V r =V f ÷(100-Ag-W f )×100式中V r ---煤尘爆炸指数,%; V f ---分析煤样的挥发份,%; Ag---分析煤样的灰分,%; W f ---分析煤样的水分,%;一般情况下,V r<10%,基本无爆炸性。
V r=10-15%,爆炸性弱。
V r=15-28%,爆炸性较强。
V r>28%,爆炸性很强。
煤层稳定性评价指标煤厚变异系数(1)式中:r—为煤厚变异系数S—煤厚变化标准差n—参与评价的见煤点总数x i—为每个见煤点的实测煤厚—为平均煤厚煤层可采性指数式中:n’—大于或等于最低可采厚度的见煤点数(个)n—参与评价的见煤点总数(个)薄煤层以煤层可采性指数为主要指标,以变异系数为辅助指标,中厚及其以上煤层以变异系数为主要指标,以可采性指数为辅助指标。
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很小,变化规律明显,结构简单至较简单;煤类单一,煤质变化很小。
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
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规律性较明显,结构简单至复杂;有两个煤类,煤质变化中等。
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煤层可采系数分析
一、22煤层
1、从投产至2013年10月底止,一、二采区共产原煤249148车,按1.25吨∕车计算,约31.14万吨;
2、已采面积和已探明变薄不可采区面积共239386m2,按地质队计算储量厚度1.14m计算储量,应有地质储量48.3万吨;
3、地质储量可采系数为31.14÷48.3=64.5﹪。
二、25煤层
1、从投产至2013年10月底止,一、二采区共产原煤138943车,按1.25吨∕车计算,约17.37万吨;
2、已采面积和已探明变薄不可采区面积共175961m2,按地质队计算储量厚度0.99m计算储量,应有地质储量29.26万吨;
3、地质储量可采系数为17.37÷29.26=59.36﹪。
三、25下煤层
1、从投产至2013年10月底止,一、二采区共产原煤42523车,按1.25吨∕车计算,约5.32万吨;
2、已采面积和已探明变薄不可采区面积共90050m2,按可采区平均煤厚1.00m计算储量,应有地质储量15.13万吨;
3、地质储量可采系数为5.32÷15.13=35.15﹪;
4、已采面积和已探索明不可采区面积90050m2,按采出量5.32万吨计算,反算平均煤厚为0.35m。
四、35煤层
1、从投产至2013年10月底止,一、二采区共产原煤41407车,按1.25吨∕车计算,约5.17万吨;
2、已采面积和已探明变薄不可采区面积共55539m2,按地质队计算储量厚度0.80m计算储量,应有地质储量8.17万吨;
3、地质储量可采系数为5.17÷8.17=63.3﹪。
五、已采22、25、25下、35煤层平均
1、从投产至2013年10月底止,一、二采区共产原煤472021车,按1.25吨∕车计算,约59万吨;
2、已采面积和已探明变薄不可采区面积共560936m2,相应地质储量100.86万吨;
3、22、25、25下、35煤层已采面积地质储量可采系数为59÷100.86=58.5﹪。
2013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