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145f900508763230121204.png)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3、赏析美文,提升鉴赏能力;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预备: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预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竞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
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依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依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
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
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竞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
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中描写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如创用诗文,提升思辨能力。
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改创诗文,培养创*好。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e5803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6.png)
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大全五篇)第一篇: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国学经典《增广贤文》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语句,熟读成诵;2、学生能品味经典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出经典语句的意思;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使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语句懂得孝顺的重要性,并指导自己的行动;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成诵;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使学生通过学习经典语句懂得孝顺的重要性,并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古典音乐)简单介绍《增广贤文》:是由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
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
但中心讲的是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
二、授新课1、出示原文。
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
(2)个别试读。
(3)小小火车开起来,开到我们小组来。
(4)按节拍读。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
为你的诵读配上合适的节拍,先试一试。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同学们充满韵味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韵律之美,它的内在之美你们领会到了吗?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谁来说说。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3、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意思都明白了,谁现在能够试着来背一背?没事的,通过一些小游戏我们很快就会背过的!高低音(师生、同桌互背)找个别背计时背(4人一组)三、理解思考:1、在这四句话中哪句话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2、通过故事让学生深入思考。
播放视频故事《负米孝亲》四、融汇贯通:1、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爱很深很深,他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请同学们静下心来,仔细回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说一说父母平时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们的?(学生自由发言)2、可我们平时是怎样来做的呢?做个家务活给父母要钱,一说就是我替你干了什么什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af862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a.png)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篇一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研究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研究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
6.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惯。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XXX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研究古诗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
独坐/敬亭/山XXXXXX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XXX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写字“庭”字共( )笔,第七笔是( ),第八笔是( )。
“亭”字共( )笔,第九笔是( ),组词( )。
三、相识古诗意思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识的意思是:(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 )1.设想画面,豪情朗读: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 )图。
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 )的情怀。
2.假如你是“XXX”XXX,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假如你是“XXX”XXX,你会如何吟诵《望洞庭》——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 ),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四、课后作业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2.默写古诗。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82197a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b.png)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三单元“诗词中的自然美”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钱塘湖春行》、《山居秋暝》三首古诗的学习与赏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学会欣赏古诗中的自然美。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提高对古诗的理解与分析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
难点:古诗中的意境与修辞手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作者生平事迹,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味。
3.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古诗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中的意境、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例题,分析另外两首古诗的意境与修辞手法,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三首古诗中所体现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 课堂反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国学经典诵读——诗词中的自然美2. 内容:《静夜思》《钱塘湖春行》《山居秋暝》意境:月夜、湖光山色、秋日山居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七、作业设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国学经典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84b08aa8114431b80dd81d.png)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
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的培养同学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培养学生的礼貌习惯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三)教学过程教学一老师讲经典,学生学经典1、导入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
2、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指南针)。
现在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
说明我们的人民聪明有智慧。
你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3、介绍学习的意义讲解我们的中华民族,它生长了二千五百年,我们每个同学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大树生长的好,叶子就旺盛。
如果大树的根部断了,请问小朋友这棵大树还会长吗?那我们作为叶子还会活吗?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断了。
比如过去的孩子学习的《弟子规》现在却不学了。
接着讲解《弟子规》是教小朋友学习礼貌、学习做人方面的书。
现在的国人礼貌欠缺。
具体举例说明不会打招呼、不行礼,随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能敬老协幼。
比如坐公共汽车不能给老者让座等。
道德方面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骄傲、懒惰、不讲诚信等等。
那么怎么来挽救呢?就是要从小来学习《弟子规》。
学习礼貌、学习做人的道理。
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
做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的人。
4、讲解内容讲解一总序圣人训——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
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
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
《经典诵读》国学启蒙教案
![《经典诵读》国学启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f9e334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3.png)
《经典诵读》国学启蒙教案一、引言1.1 介绍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1.1.1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诵读经典,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2 诵读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1.3 经典诵读是培养学生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2 介绍本教案的教学目标1.2.1 通过经典诵读,学生能够掌握经典文本的基本内容。
1.2.2 学生能够理解经典文本中的思想精髓和人文精神。
1.2.3 学生能够运用经典文本中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1.3 介绍本教案的教学方法1.3.1 通过教师引导和示范,激发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1.3.2 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1.3.3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经典文本。
二、知识点讲解2.1 介绍经典文本的基本知识2.1.1 介绍经典文本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1.2 解释经典文本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2.1.3 分析经典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 介绍经典文本的思想精髓2.2.1 解释经典文本中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2.2.2 分析经典文本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
2.2.3 引导学生思考经典文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2.3 介绍经典文本的诵读技巧2.3.1 讲解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2.3.2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停顿和换气。
2.3.3 介绍如何通过声音和表情传达经典文本的情感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3.1 经典文本的选择3.1.1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经典文本。
3.1.2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文本,涵盖不同的文化领域和思想流派。
3.1.3 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经典文本,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2 经典文本的教学安排3.2.1 设计经典文本的教学计划,包括诵读、讲解、讨论等环节。
3.2.2 分配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充分展开。
大班国学经典诵读课教案
![大班国学经典诵读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3a151e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4.png)
大班国学经典诵读课教案教案标题:大班国学经典诵读课教案教案目标:1. 培养幼儿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与分享精神。
教学时长:30分钟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选择适合大班幼儿的国学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2. 诵读技巧:教授幼儿正确的朗读姿势、语调、节奏等基本技巧。
3. 诵读练习:引导幼儿进行诵读练习,逐句、逐段进行,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流畅度和准确度。
4. 情感体验: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引导幼儿感受其中的智慧和美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创设温馨的诵读环境,如播放舒缓的音乐,点燃香薰等。
- 引导幼儿回忆上一堂诵读课的内容,激发他们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2. 介绍国学经典(5分钟):- 用简明的语言向幼儿介绍所选国学经典的背景和重要性。
-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3. 诵读技巧教学(10分钟):- 示范正确的朗读姿势,如站立笔直、眼神自信等。
- 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语调和节奏,如抑扬顿挫、停顿等。
- 鼓励幼儿模仿和练习,逐渐提高朗读的准确度和流畅度。
4. 诵读练习(5分钟):- 将国学经典分成短句或段落,由教师领读,幼儿跟读。
- 逐渐增加难度,让幼儿逐句或逐段进行朗读练习。
5. 情感体验(5分钟):- 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诵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
- 鼓励幼儿表达对国学经典的喜爱和认同。
教学资源:1. 国学经典相关图片或视频。
2. 音乐和香薰等环境创设的道具。
评估方式:1. 观察幼儿的朗读表现,包括语调、节奏、准确度和流畅度等。
2. 考察幼儿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情感认同,通过幼儿的表达和分享。
拓展活动:1.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诵读比赛,增加互动和竞争性。
2.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和分享活动。
教案撰写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22d7c94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5.png)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诸子百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庄子》、《墨子》四部分节选,每部分精选五篇代表性文章进行深入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了解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文言文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代表性文章的解读与诵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辅助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诸子百家相关的图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详细解读四家学派的代表性文章,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篇代表性文章,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理解文章内涵。
4. 随堂练习(15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四家学派思想的理解程度。
5. 诵读实践(10分钟)分组进行诵读比赛,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四家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2. 代表性文章:《论语》、《孟子》、《庄子》、《墨子》3. 重点词汇及句子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择一篇你喜欢的四家学派的文章,进行朗读并录音。
2. 答案:(1)录音文件。
(2)翻译: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学习是否勤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四家学派思想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国学经典作品,了解其他学派的思想。
(2)组织辩论赛,让学生针对四家学派的思想展开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5d59d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d.png)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国学经典的诵读,培养学生的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选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
2. 诵读技巧:语调、节奏、停顿、感情表达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习过的国学经典内容,或者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步骤二: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醒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修养,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步骤三:示范诵读老师进行示范诵读,突出诵读技巧的运用,比如语调的把握、节奏的掌控和感情的表达等。
步骤四: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国学经典进行诵读练习。
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互相矫正发音和语调。
步骤五:整体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整体进行诵读展示。
可以邀请其他年级的学生或家长观摩,以增加展示的分量和意义。
步骤六:反思总结对整个诵读过程进行总结,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国学经典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语调、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掌握。
2. 考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来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延伸活动1. 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读后感,总结自己从国学经典中获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2. 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或展示,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六、教学资源国学经典选读资料、诵读音频、学习用书。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案,我们可以有效地将国学经典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诵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道德情操得到提高,整体素养也得到了加强。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为国学经典的诵读而努力!。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ef179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c.png)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3、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意义:第一,在一个崇尚物利、冷落读书的时代,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高贵。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显示出高远的文化眼光和对国家文化教育的责任心,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表敬意的高贵!第二,在一个文化碰撞、五色杂陈的文化格局中,倡导国学经典诵读,这是一种坚守。
倡导并实践国学经典诵读实在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坚守,而这种坚守正是缘于对煌煌五千年文化的敬仰与挚爱!第三,在一个远离阅读、训练泛滥的教学生态下,倡导国学经典诵读,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弘扬。
在语文教学生态之下倡导国学诵读,让学生在与经典文本的亲密接触之中,在朗朗书声之中,在自我的理解感悟之中,去陶养感悟语言的灵性与润泽自我的人格。
这就是对语文教学之道的回归与弘扬,对教学观念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意义。
第四,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中特别关键的时期,在高中学生中进行国学诵读的实验,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雕塑的负责!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时让他们读读经典,让学生在名篇佳句、锦绣华章的书香中熏陶浸染,既感受汉字内涵之深厚,又领悟人生哲理之睿智,就不单单是对语文教学的贡献了,用雅言传承文明,以经典浸润人生,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心灵的雕塑的尽职尽责!愿和大家一起去努力做好,传承经典,润物无声。
国学经典诵读第一讲:孝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
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
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
如果一个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是最根本的。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109d3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3.png)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仁爱篇”,详细内容包括《大学》、《中庸》两部经典著作中关于“仁爱”的论述,着重解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核心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仁爱”这一国学核心概念,学会关爱他人,提升道德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仁爱”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经典著作中关于“仁爱”的论述,以及如何将“仁爱”思想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爱”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仁爱”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20分钟):a. 解读《大学》中“仁者爱人”的论述,分析“仁爱”的内涵。
b. 解读《中庸》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述,探讨如何践行“仁爱”。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道关于“仁爱”的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道关于“仁爱”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将“仁爱”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仁爱篇2. 内容:a. 《大学》仁者爱人b. 《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仁爱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仁爱”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爱”。
2. 答案要点:a. 理解“仁爱”的内涵,明确“仁者爱人”的意义。
b. 从自身做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传播“仁爱”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仁爱”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8877b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2.png)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国学经典诵读》第一单元“儒家经典”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理解其含义。
2. 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3.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提高诵读能力。
难点:理解经典语句的内涵,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播放《论语》诵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国学的韵味。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点讲解(10分钟)教师板书《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并对每个语句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同时,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将经典语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诵读和解答。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一篇与《论语》相关的文章,进行示范性诵读和讲解。
让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节奏,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5. 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某一经典语句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论语》经典语句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七、作业设计1. 请背诵本节课学习的《论语》经典语句。
2. 请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感悟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论语》经典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经典语句的内涵,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论语》等其他国学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国学文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初中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8e0a06c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0.png)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初中1. 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和解析,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选取《论语》、《道德经》、《庄子》等国学经典著作中的片段。
2. 对选定的片段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道德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难点:对国学经典中的片段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国学经典片段,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视频等。
3.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2. 讲解:教师对选定的国学经典片段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道德观念。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
3. 诵读: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语言美。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国学经典中的道理来解决问题。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国学经典中的重要思想道德观念,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情况。
3.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国学经典的诵读和解析中,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文学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be40f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1.png)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知识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正确诵读国学经典,掌握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国学经典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2)如何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个别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国学经典的韵律之美。
2、讲解法对于国学经典中的生僻字词、典故和思想内涵,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国学经典中的话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国学经典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古典文化的氛围。
(2)教师讲述一个与国学经典相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1)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范围,如《论语》《孟子》《弟子规》等。
(2)讲解诵读国学经典的方法和技巧,如注意读音、停顿、重音等。
3、诵读练习(1)教师范读一篇国学经典,让学生感受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读音和语调。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4)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理解感悟(1)教师对诵读的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如仁爱、诚信、孝顺等。
(3)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这些思想。
5、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其他国学经典作品。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诵读国学经典,积累更多的知识。
6、总结(1)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国学经典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国学经典诵读](https://img.taocdn.com/s3/m/1177e2d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44.png)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篇一国学经典《笠翁对韵》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
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
”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
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
翠馆对红楼。
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虎类狗,蚁如牛。
列辟pi对诸侯。
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
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
那么一个字对的有:(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列辟对诸侯。
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
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
十一个字对的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fbf85fa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d.png)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章《诗经》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关雎》、《葛覃》、《卷耳》三篇诗的原文及注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通过诵读、解读,使学生领会诗中的美好情感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关雎》、《葛覃》、《卷耳》三篇诗的原文,理解其诗意和艺术特色。
难点:《诗经》中的生僻字词、古汉语用法,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经》吗?它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 讲解《诗经》背景及特点(5分钟)讲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 诵读及解读《关雎》(10分钟)诵读:教师示范诵读《关雎》,学生跟随。
解读:分析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理解诗意。
4. 诵读及解读《葛覃》(10分钟)诵读:学生自主诵读《葛覃》。
解读:讨论诗中的美好情感和艺术特色。
5. 诵读及解读《卷耳》(10分钟)诵读:学生分组诵读《卷耳》。
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关雎》、《葛覃》、《卷耳》三篇诗的原文及注解。
2. 在黑板上列出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以便学生对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从《关雎》、《葛覃》、《卷耳》三篇诗中任选一篇,进行翻译和赏析。
答案要求:翻译准确,赏析到位,不少于200字。
国学经典诵读表演中班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表演中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12600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8.png)
国学经典诵读表演中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2. 帮助学生掌握国学经典的诵读技巧,提高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表演中学会互相配合、相互鼓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国学经典的诵读技巧,培养表演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让中班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如何引导他们进行诵读表演。
三、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中班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材料,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2. 准备相关的诵读表演道具,如传统服饰、道具道具等。
3. 安排好诵读表演的时间和地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介绍国学经典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国学经典(15分钟)老师给学生介绍选取的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和背景。
可以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生动地向学生介绍国学经典的故事和内涵。
3. 诵读表演练习(3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表演练习,教授学生诵读的技巧,如语调、停顿、情感表达等。
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4. 分组表演(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进行分组表演。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国学经典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可以做评委,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
5. 总结(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总结,表扬优秀的表演,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同时再次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多学习国学经典。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了解有了提高,诵读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下一步,可以通过增加诵读表演的时间和频率,让学生对国学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可以邀请专业的演员或老师来指导学生的表演,提高他们的表演水平。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6256a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b1.png)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重要性;2. 能够背诵和朗读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相关段落;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的定义和意义;2. 国学经典的分类和特点;3. 中国传统国学经典的诵读和朗读。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5分钟)1. 对国学经典进行简要介绍,解释其定义和意义;2. 谈论国学经典的分类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步骤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分类介绍中国传统国学经典,如《论语》、《大学》等;2. 详细解读其中一本国学经典的内容,展示其精华和独特之处;3. 强调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进行讲解。
步骤三:诵读和朗读练习(60分钟)1. 指导学生背诵和朗读选定国学经典的相关段落;2. 制定诵读和朗读的练习方式,包括学生单独朗读、小组对抗朗读等;3. 分别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提出改进意见。
步骤四:互动交流(30分钟)1. 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诵读和朗读的体会和感悟;2.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通过表演、演讲等形式展示诵读和朗读成果;3. 鼓励学生自主解读国学经典,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四、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诵读和朗读表现进行评价;2. 考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领会程度;3. 观察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情感表达。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读和学习中国传统国学经典;2. 组织学生参与国学经典的翻译、整理和研究工作;3.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六、教学提示1. 教师应对国学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以便进行详细的讲解;2. 学生的朗读和诵读过程中要注意语调、节奏和表情的掌握;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才艺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中国传统国学经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诵读和朗读的练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了良好的学习风貌。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133bf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7d.png)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教案篇一《弟子规》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教学内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两句话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两句话。
2.看故事、听故事,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三、教学难点: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弟子规》,谁来背背上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弟子规》。
(二)看一看,说一说,体会情感。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弟子规》中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自由读,指名读。
2出示:兄道友,弟道恭(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画片,想不想看播放《孔融让梨》的故事。
(2).谁来说说哥哥为什么要让孔融先拿(3).那孔融为什么要拿最小的呢他为什么要把大的让给哥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哥哥怎样(4).那爸爸说弟弟比他小的时候,他说了什么从这可以看出孔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表现出孔融对弟弟怎样(5).孔融作为哥哥很友善,作为弟弟很尊重哥哥,这就是——(引说)3、学习“兄弟睦,孝在中”(1).小朋友看这些是什么老师带来了一根筷子,像不像一支箭,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折一下看看能不能把它折断,如果是一把呢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个关于折箭的故事。
(2).读《兄弟折箭》的故事。
(3).从故事中你知道了母亲为什么吃不下饭呢经过折箭这件事,后来这些兄弟有没有团结和睦呢看着和睦相处的几个弟兄,这时如果你是母亲你心情怎样会觉得这几个儿子怎样(4).是呀兄弟之间和睦就是孝顺的一种表现呀。
这就是——4、学习“财物轻,怨何生”(1).我们再看《兄弟折箭》这个故事,几个兄弟因为什么差点打起来呀得到那只鹿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他们不去争那只鹿还会打起来吗(2).把财物看轻,不去争,不去抢,就不会打起来,就不会产生怨恨。
这就是——5、学习“言语忍,忿自泯”(1).学了这么久同学们也累了,老师让同学们放松一下,再看一个动画片好不好看《将相和好》。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552c1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e5.png)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课题: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目标:1. 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熟悉国学经典的重要内容。
3.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帮助学生熟悉国学经典的重要内容。
3.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2. 提高学生的国学经典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国学经典相关的教材、录音等资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国学经典1. 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教师示范诵读一段国学经典,并请学生模仿朗读。
第二课时:经典诵读1. 教师选择一段国学经典,并进行文字阅读和解释。
2. 学生分组朗读这段经典,并注意抑扬顿挫、字音字调等朗读技巧。
3. 学生小组间相互比较朗读效果,展示优秀的朗读表演。
第三课时:经典理解与表达1. 学生阅读一段国学经典,并进行理解。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理解。
3. 学生进行个人发言,表达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学以致用1. 学生选择一段国学经典,进行个人朗读表演。
2. 学生以小组形式编写一则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小故事,并进行演绎。
3. 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展示,分享自己的朗读和表演成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国学经典,拓宽自己的国学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鼓励学生写作一些以国学经典为素材的文章或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诵读《笠翁对韵》教案教学目标: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
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
”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
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麒麟阁临春乐隋鹡对鸠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
翠馆对红楼。
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虎类狗,蚁如牛。
列辟pi对诸侯。
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
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
那么一个字对的有:(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列辟对诸侯。
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
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
十一个字对的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
”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梅,竹,松)让学生自己练说。
“虎类狗,蚁如牛。
”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最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
8、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后,从听觉的角度来引出“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播放马儿快跑的声音,学习“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
”用悠扬婉转的短笛声让学生学习“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9、韵诗不但有韵律美,还有节奏美,让我们拍着手,再来读一读。
10、我们一起背这首韵诗,老师出示填空题,鱼对(),鹡对(),翠馆对()。
七贤对(),爱日对()。
虎类()蚁如(),列辟对()。
陈唱临春()。
隋歌清夜()。
空中事业(),地下文章()。
三、拓展练习1、出示课件,让学生组成对子2、找对子海内存知己—路遥知马力——明月松间照—生当作人杰—白日依山尽——远看山有色—四、总结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笠翁对韵》,还有《三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经典诵读:《论语》教学设计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法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复习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1、出示小黑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于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
(简介孔子)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
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小黑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
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
全书共20篇,每篇包括基于章,共有500多章。
(出示《论语》的目录及一篇的内容安排)三、指导诵读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小黑板出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计论理解原文。
(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加深理解文意。
请同学们看到第二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
(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
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
(学生用笔画)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
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请看——(出示句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
弟(tì):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
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
6. 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杨柳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学习古诗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写字“庭”字共()笔,第七笔是(),第八笔是()。
“亭”字共()笔,第九笔是(),组词()。
三、理解古诗意思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理解的意思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意思是:()1. 想象画面,感情朗读: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图。
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
2.假如你是“诗仙”李白,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假如你是“诗豪”刘禹锡,你会怎么吟诵《望洞庭》——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四、课后作业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2. 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一、精彩回顾: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1.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初读古诗,并会填:(1)读准字音,并认真抄写下来:(2)通过朗读,发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是“”句子导学设计或长或短”,叫(),也叫()。
这种诗歌体裁都有词牌名,()就是这首诗歌的词牌名。
(3)能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谙”的意思是:。
“红胜火”的意思是:。
“绿如蓝”的意思是:3. 熟读古诗,知道:(1)《忆江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
(2)结合注释,想一想课题的意是:。
(3)结合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联系插图,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说诗意。
吟诵这首词,边读边体会出这首词的朗读节奏。
三、熟读成诵,体会诗意:1、在《忆江南》中,诗人把杭州作为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一句“”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对昔日江南的美好回忆,成为了千古绝唱。
2、其实,通过对这三首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我们都能感受到(),体验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积累下了名诗佳句:四、拓展阅读:其二江南忆,其次忆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