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当代篆书创作_邵佩英
论释梦英篆书的“非古”

释梦英法号宣义,北宋衡阳郡(今衡阳市南岳区)人,精篆书,曾作《篆书千字文碑》《十八体篆书碑》等。
释梦英篆书主要取法唐代李阳冰,继承了晚唐尚法的遗风,走的是“玉箸篆”一路。
其篆书结构对称,布白均匀,线条婉转而瘦劲,粗细均匀,显现出端庄流丽的形式感。
这种板滞整饬的篆书风格非释梦英一人独有,徐铉、徐楷、郭忠恕、章友直等人的篆书同样是这一类风格,并且这类风格占据了北宋初期篆书风格的主流。
如章友直教人习篆:“章乃对之作方、圆二图,方为棋盘,圆为射帖,皆一笔所成。
其笔画粗细、位置疏密,分毫不差。
”[1]这样的篆书为了追求“玉箸篆”的法度而落入了僵化的境地,蔡襄认为“近世篆书,好为奇特,都无古意”[2],大概也指的是这类篆书。
释梦英在年少时就因善书而获得了许多认可。
19岁时,梦英“尝至大梁,太宗召之帘前,锡紫服去”[3],受到宋太宗的召见和赏赐,从而闻名于世,备受名流士族推崇。
时人有多篇赠诗赞扬其书艺,如朱长文所记:“当世名士如郭恕先、陈希夷、宋翰林白、贾大参黄中之俦,皆以诗称述之。
”其中颇多溢美之词。
梦英在自序中言:“自阳冰之后,篆书之法,世绝人工,唯汾阳郭忠恕共余继李监之美。
”可以看出,释梦英对自己的篆书比较自负。
篆书在李斯和李阳冰以后几成绝响,作为一名在当时颇具声望的书法家,释梦英所作的《篆书千字文碑》实际上带着篆书字典的属性。
“今依刊定《说文》,重书《偏旁字源目录》五百四十部,贞石于长安故都文宣王庙,使千载之后,知余振古风、明籀篆,引工学者,取法于兹也。
”(释梦英《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自序)从梦英的自序中也可以知道,其作碑的目的是让世人通过他来学习篆书,从而重振古风。
然而释梦英用以“振古风”的小篆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后人“非古”的评价。
其中以米芾和黄庭坚为代表,他们认为释梦英的篆书丧失了古意,是随意捏造的。
如米芾云:“梦英诸家篆,皆非古,失实,一时人又从而赠诗,使人愧笑。
”[4]黄庭坚:“龙眠道人于市人处得全铜㦸,汉制也。
?【佳作】——邵佩英(2019年第45期)

【佳作】——邵佩英(2019年第45期)
【佳作】
艺术家简介
邵佩英 1962年出生,天津汉沽人。
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协驻会副主席、篆书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一级美术师职称。
师从孙伯翔、韩天衡。
邵佩英篆书条幅石桥流水带人家,紫殿春阴阁岸沙。
啼鸟数声山雨歇,门前落尽白桐花。
邵佩英篆书条幅石桥流水带人家,紫殿春阴阁岸沙。
啼鸟数声山雨歇,门前落尽白桐花。
创作手记
笔:江西汉兰笔庄“羲之圣手”墨:北京一得阁“云头艳”纸:四川半生半熟竹纸这是抄录元末明初刘崧写三冈寺周围景色的七言绝句。
我喜欢用七言绝句作文本内容来写四尺整张的篆书作品,便于安排。
这几年,我从临摹金文又返回到临摹小篆上来,主要还是觉得小篆是写好金文(大篆)的基础。
我对每件要写的作品都采取先“集字”的方式,即从篆书字典中查找生僻字,并将所写内容在准备好的本子上设计出来,感觉哪个字不好看,再进行修改直至满意。
在纸上书写时,是看着本子上的“设计稿”完成的。
这首诗没有生僻字,写起来比较顺手。
在半生半熟的纸上书写,用墨不宜兑水,我的方法是师父孙伯翔先生告诉我的,就是笔尖时不时蘸一下水,这样写出来的字又黑又亮,用笔有神采,字形很饱满。
配以纸张的古旧色,装裱出来的作品非常古雅,很有古意。
——邵佩英。
清代杨沂孙篆书《在昔篇》【典藏】

清代杨沂孙篆书《在昔篇》【典藏】清代杨沂孙篆书《在昔篇》【典藏】杨沂孙篆书《在昔篇》(翻墨本)《在昔篇》是杨沂孙苦心结撰的一篇重要书学论文,以四言诗的形式,讲述了古文字书法的历史,讨论了文字学与古文字书法的关系,评点了历代重要的古文字学家和古文字书法家,提出了自己在古文字书法方面的独立见解。
杨沂孙擅长古文字书法,他非常重视这篇用韵文形式写成的书学论文,所以亲自用篆书写出。
他的儿子在杨沂孙身后将它刻板锓木,以字帖的形式流传。
杨沂孙(1812或1813-1881),清代书法家。
字子舆,一作子与,号泳春,晚号濠叟,江苏常熟人。
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举人,官至凤阳知府。
工钟鼎、石鼓、篆、隶与邓石如颉颃。
气魄不及,而丰神过之。
偶刻印,亦彬雅迈伦。
著印印。
卒年七十。
工篆书,融会大、小篆。
篆法精纯,学力深厚。
杨沂孙工篆书,融会大、小篆。
篆法精纯,学力深厚。
自唐李阳冰之后,无能有继承者,孙氏以篆书著称于世,行书较罕见,但也写得很好。
乾、嘉时期的金石考据学者,在研究古文字的过程中,对典雅的小篆书体产生兴趣。
清代早期的篆书家如王澍、孙星衍等都是金石考据家。
王澍的篆书“法李斯,为一代作手”。
后来被“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官”。
此外,乾隆朝的宫廷画家董邦达也“力学篆隶,深得古法”。
还有如钱坫、洪亮吉等,也都以篆书擅名。
他们的作品,仍然都是所谓斯、冰的“玉箸篆”法。
均匀的细线,全无变化,有如线描图案,毫无书意。
偶有企图破格者,又流于形式的故意做作,稍一过份,便如道家的符书,杨法的作品就如此。
总之,由于篆书已长期脱离于书法艺术发展进程之外,乾隆初期的篆书,仍然与当时的书坛,在时代上有一种格格不入之感。
杨沂孙书名虽高,但其身后的生平资料却很少。
《清史稿·邓石如传》后附有百多字的简传,后采研究评介杨沂孙者多依此。
兹引录全文:“杨沂孙,字泳春,江苏常熟人。
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官安徽凤阳知府。
父忧归,遂不出,自号濠叟。
少学于李兆洛,治周秦诸子,耽书法,尤致力于篆籀。
邓石如篆书解析(六)

邓石如篆书解析(六)闻是书画 2018-04-04 18:36:00邓石如篆书解析(六)第三章从临摹到创作一、临摹前的准备临摹是书家毕生要坚持的功课,是时刻为创作做准备的。
但是,这当中存在不确定性,临得好未必写得好,但写得好必定临得好。
临摹好比存款,创作好比取款,没有存入,何来支出?这是一个非常浅显而直白的道理。
不同书家,不同书体,自然有不同的临摹习惯,有一些独到的临摹方法,但总的宗旨必定是相似或相近的,要做到“和而不同”。
具体就邓石如的篆书临摹来说,要注意三方面的准备工作,以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替换高清大图1.笔墨纸砚等工具的选择书写工具主要包括笔墨纸砚。
前三者都能理解,现在唯独对砚不大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时下普遍习惯用墨汁,方便的同时也舍弃了一些好的习惯。
邓石如的斋号就是“铁砚山房”,铁砚磨穿,功夫至深。
临邓石如篆书最好还是磨墨,而且要用浓墨。
磨墨是一个酝酿的过程,培养耐心,对于做到意在笔先有很大的帮助。
笔的选择主要是考虑长锋羊毫。
纯粹的羊毫笔与狼毫笔相比,笔毛柔顺而弹性稍逊,但绝非软而无力。
因为羊毫的蓄墨量大于狼毫,含墨足、濡墨快、出水慢,加上生宣比较洇,写出来的笔画厚重,力透纸背,易得金石之味。
熟练掌握了其性能后,能充分表现出圆劲遒婉的笔姿和枯湿浓淡的墨韵。
清代碑学兴盛,羊毫配合生宣成为一个标志。
但正由于其毫软锋长,不易掌握使转,所以有些书法家反对使用,初学者更是望而却步。
然而正是书写时不能尽如人意,往往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借用蔡邕的一句话讲,即“笔软则奇怪生焉”,而就后世书家而言,就是“灵气”。
邓石如巧妙地利用和发挥羊毫性软、行笔迟缓的特点,通过生拙的手法表现出金石之气,下笔遒劲浑厚,浓墨涩行,耐人寻味。
现在使用的纸张与过去也大不相同,粗分为生熟两种,生宣驾驭难,熟宣不易出韵味。
但不管如何难,都要做足文章。
书家对于纸张有一种选择性,与此同时也要注重适应性。
应该多元尝试,熟悉和了解各种纸张的性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篆法要规范——天津市书协副主席教你写篆书

篆法要规范——天津市书协副主席教你写篆书特别声明:作品点评栏目由千年兰亭号在今日头条独家发表,如其他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提示:即日起,本栏目针对网友开放。
希望点评作品的朋友,请私信。
特约评改人:邵佩英(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王志明篆书中堂规格134cm×67cm释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王志明作品评语:该作品像是师法唐李阳冰和宋僧梦英两人的篆书风格,篆法独特,追求高古。
作者有了一定的书法基础,有些字写得相对比较规范,如“满”“山”“舟”“川”“济”等字符合《说文解字》的字法。
不足之处是:1.有些字头是“人”,作者误写为“宀”,如“金”“今”“会”“食”等字。
2.个别字写错了,“萬”字的“ ”字头左右朝外,在传统字法上比较少见(字头朝外的如“癸”字)。
“茫然”的“茫”字篆书应该为“芒”,没有“氵”;“挂”字右边的“圭”,写成了“ ”。
3.作者为使重复字多样化,硬使个别字变形显得不妥。
如“路”字的“各”部。
4.个别字形不美观,如“玉”“塞”等字。
建议作者临习秦《峄山刻石》,在方正规矩中学会字法的规范化,强化小篆的整饬。
如果喜欢唐宋篆书,也可在李阳冰、释梦英的风格上加以强化,但需要自己学会甄别和取舍。
另外,创作前对拿不准的字,一定要查一查《说文解字》或《篆书字典》之类的工具书。
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梦英篆书《千字文》拓片(局部)梦英的《千字文》基本延续了唐代李阳冰的篆书风格,字法结构与《三坟记》相吻合,用时髦的话叫“相似度极高”。
梦英,法号宣义,衡阳郡人。
他书写镌刻的《千字文》为宋乾德三年(965年)所立。
原碑长方形,螭首,龟趺(fū)。
碑石现保存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基本完好。
梦英的篆书《千字文》,婉转流美,清逸俊秀,瘦硬通神。
我对篆书“准确临摹”的理解

32□邵佩英在临摹古代书法碑帖的实践中,经常提到“准确的临摹”。
有些老师会反复强调临帖要精准,但究竟临摹到什么程度叫“准确的临摹”,没有一个明确答案。
有人说,准确的临摹就是同原帖(碑)一模一样。
其实是做不到的。
临与摹本是分开说的,临是临写,摹是摹拓。
摹的功夫在于一丝不苟,如同冯承素摹《兰亭序》那样。
而就临写而言,今人对古人墨迹的临写相对容易,但临写古代金石拓片就不容易了。
就篆书来说,临写甲骨文、金文、秦汉石刻文字时,“准确度”是不好把握的。
甲骨文因字形较小,临写的多为“放大本”,刀痕毕现,临写自然要注意“以笔代刀”。
笔写刀味,笔画转折处又多为硬折,故书写时或化圆为方,或分段重来。
字形虽可写准,用笔实难把握。
所以,临写甲骨文很难做到“准确的临摹”。
金文由于工艺复杂、多为铸造的原因,笔画线条相对厚重。
早期金文还有肥重的笔画,或收尾处捺脚,或交叉处有圆融的味道。
因此,临写金文如果强调书写性,就不可能做到“准确的临摹”,很多细微之处,特别是铸造工艺中形成的特征是临写不出来的。
再说石刻文字。
临习篆书多以秦代李斯的小篆为临本。
除《峄山刻石》字迹相对完整外,其他刻石如《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多斑驳漫漶、看不清字形,若想临写准确恐怕很难做到。
邵佩英,1962年生,天津汉沽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书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博物馆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
作品曾获第二届“翁同书法奖”,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全国奖,曾十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展览评委。
我对篆书“准确临摹”的理解录明人刘崧《题三冈寺》33闭户读书忘岁月挥毫落纸走云烟剑胆琴心书滋味酒肠诗骨画精神多数情况下,我教授学生临摹篆书时主张从清代篆书名家的墨迹学起。
因为清人的实践经验与创作成果,经由后人的反复临习证明是可行的。
我在教学中,用“像”与“不像”来评价学生的临习作业。
拿临写《石鼓文》来说,“吾车篇”中的三个“吾”,仔细看会发现写法不同。
傅继英书法作品欣赏-顺其自然【篆书】

傅继英书法作品欣赏-顺其自然【篆书】傅继英宋庆龄特型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青年书法协会副主席、联合国第十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贡献人物奖所谓“厚德”,就是要保持着宽广的胸怀,不要什么事情都去计较自己的得失,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看得太重,要懂得轻个人重国家。
傅继英老师常说,做人一定要有原则,不要时刻都去惦记着个人的得失,要以国事、大事为主,个人小利益为辅。
这不就是“厚德”的含义。
我们中华传统的美德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厚德载物,能将这句话表现在自己身上的一定是道德体现的一种最高境界。
傅继英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品德与内涵集为一体的画家、书法家和艺术家。
“顺其自然”四字就是傅继英老师亲手提笔写下的。
何为顺其自然,不单单只是书画上的一种字面意思。
道家修法讲究的就是顺其自然,这不是一种消极的做法,而是要以自然的态度顺应着内心的想法去完成一件事,而不是执着于一件事情的结果。
而傅继英老师对于顺其自然的理解就是:道家之法,逆过则为顺。
正所谓适者生存,只有你适应了这个自然的规律,你才能慢慢的去改变他然后成为最有成就之人。
真正顺其自然就在于自然,你要顺应自然法则的必然,凭借自己的努力而不死自怨自艾。
顺其自然在道家修行之时,往往会窃取巧法,然后顺应自己的道行修行。
在道家中所谓的顺应自然关键点在于要先逆而行,在顺自然,这样的顺其自然才是道家所倡导的。
傅继英(英文名:ELECTRA),中国傅体书法创始人、世界影像书法第一人。
宋庆龄形象特型演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央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际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傅继英艺术世界》艺术馆荣誉馆长,荣获联合国第十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贡献人物奖。
、红色大使。
中国景德镇陶瓷昌南官窑形象代言人。
其作品多次获国际和国家级大奖。
2009年与德国顶级摄影师佛兰克·帕尔默联合首创当代影像书法。
引起国际轰动,被誉为中国的“迈克尔·杰克逊”。
【读 帖】《大盂鼎》是金文临摹的较好范本(上) ■邵佩英

【读帖】《大盂鼎》是金文临摹的较好范本(上)■邵佩英《大盂鼎》是金文临摹的较好范本(上)■邵佩英《大盂鼎》拓片我学篆书是从小篆学起的,先后临习过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大澂和吴昌硕。
最后,在孙伯翔先生的建议下,以吴昌硕篆书为基,兼融吴让之、吴大澂,构成“师法三吴”。
近些年,在金文临摹上下了一点功夫,虽无成就,但其乐无穷。
金文临摹,我不太喜欢《散氏盘》,因为它用笔过于恣肆、结体过于夸张、字形过于方正。
我学习金文主要在《毛公鼎》《大盂鼎》、大小《克鼎》和《墙盘》上下功夫,尤喜《大盂鼎》《毛公鼎》。
因此,建议喜欢金文的学书者,从《大盂鼎》入手较好。
《大盂鼎》是西周前期康王时期的青铜重器,是迄今为止出土的西周时期形制最大的青铜器,清代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礼村出土。
其鼎先后在豪绅、官僚手中转来转去,最后为潘祖荫所有。
新中国成立后,潘祖荫、潘祖年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其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内壁共有铭文19行、291字,内含合文5字。
铭文的书法还具有殷商晚期的明显特征。
横成列纵成行,笔画肥壮丰韵,形体修长挺拔。
有些字收笔处成捺脚,生动而凝重,沉实又痛快。
我们提倡学习篆书先学小篆,而后学习金文。
有了中锋行笔的横平竖直,再学习金文就容易多了。
如果手头有放大本的金文《大盂鼎》,你会发现它的用笔是很丰富的,不像一些小篆笔画均匀,藏头护尾,而是提按自如,浑厚典雅。
有些字还是露锋直入,中锋捺出。
相比其他青铜器铭文,我觉得《大盂鼎》最应该学。
我从笔法、字法和章法上一一道来。
一、笔法。
《大盂鼎》的笔法有几种:(1)藏锋起笔,自然收笔出锋。
如“王”“百”“于”的横画,“隹”“女”的主笔画,“宗”字两弧画。
(2)露锋直入,中锋尖出。
如“大”“方”“月”“勿”“我”的笔画。
(3)藏锋起笔,中锋尖出。
如“亖”的四个横画、“三”的三个横画,“无”的中竖画,“辰”“匿”“侯”的第一笔横画。
(4)露锋直入,自然搭接,主要表现在封闭的笔画结构,如“周”“民”“白”“且”等字。
中国书法鉴赏第三部1篆书及篆书作品欣赏

中国书法鉴赏第三部1篆书及篆书作品欣赏傅亚成篆书书法作品欣赏(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作品)周毛新篆书书法作品欣赏(首届兰亭奖创作奖)张杨篆书书法作品欣赏(首届兰亭奖提名奖)金戈篆书书法作品欣赏(首届兰亭奖提名奖)沈永贵篆书书法作品欣赏(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王友谊篆书书法作品欣赏(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作品)瞿万益篆书书法作品欣赏(第二届兰亭奖评委作品)丛文俊篆书书法作品欣赏(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作品)王歌之篆书书法作品欣赏(全国第一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入展书法作品)陈靖篆书书法作品欣赏(首届兰亭奖创作奖)阎宝海篆书书法作品欣赏(第一届国展)高澄鲜篆书书法作品欣赏(第一届国展)王道义篆书书法作品欣赏(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汪川博篆书书法作品欣赏(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王海明篆书书法作品欣赏(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王金泉篆书书法作品欣赏(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王兆卿篆书书法作品欣赏(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作品)刘颜涛篆书书法作品欣赏(首届兰亭奖创作奖)仇高驰篆书书法作品欣赏(首届兰亭创作奖)谢云篆书书法作品欣赏(首届兰亭奖名家特邀作品)河南张青山篆书中堂作品欣赏(首届篆书展一等奖)河南刘聚森篆书中堂作品欣赏(首届篆书展一等奖)黑龙江李文宝篆书中堂作品欣赏(首届篆书展一等奖)吉林祝洪新篆书中堂作品欣赏(首届篆书展一等奖)王个簃篆书书法作品欣赏(第一届国展)作品释文颖阳道士青霞客,来似浮云去无迹。
夜朝北斗太清坛.不道姓名人不识。
我有龙团古苍璧,九龙泉深一千尺。
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武夷高处是蓬莱,采取灵芽于自栽。
地僻芳菲镇长在!谷寒彩蝶未全来。
红裳似欲留人醉,锦嶂何妨为客开。
咀罢醒心何处所,近山重叠翠成堆。
宋人茶诗以芝竹书意参战国金文字法策宋人泳茶诗二首,己五秋,周斌。
河北傅亚成书法作品欣赏(三届兰亭获奖)。
从篆书起源到各时期的发展,从篆书欣赏到篆书的学习:杂谈篆书

从篆书起源到各时期的发展,从篆书欣赏到篆书的学习:杂谈篆书篆字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篆书书法是中国书法的五大书体之一,它和楷书、行书、草书、隶书一道构成了独特的中国汉字书法艺术。
篆书的很多书法经典佳作,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至今仍被书法爱好者所学习和欣赏。
在书法的五大书体之中,篆书恐怕是最神秘,最不为人所了解的一种书体。
它如何的起源与演变?又在历朝历代各个时期如何发展?我们应该如何欣赏篆书?又如何学习篆书?当代篆书发展现状?这些问题,恐怕书法爱好者并不太熟悉。
本文就试着就这些问题做一回溯与分析,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引来更多对传统书法文化的研究与讨论。
篆书起源: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夏、商、周三代,被称为“先秦”。
先秦时期的文字包括以下四种:1、从文字诞生之初就产生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由巫师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占卜、或祭袍活动的文字。
甲骨文2、商朝时期诞生的金文;金文是商朝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其有名的代表作有《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等。
金文起源于商朝只是目前的普遍看法,还有待确切考证。
事实上,关于金文涎生的时间是有争议的,一种认为金文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
另一种则认为,金文的起源早于甲骨文。
金文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石鼓文,石鼓文为东周战国时代的秦国刻石,是秦王命人凿造的十枚石鼓,上面内容都是用籀文刻的四言诗,记载一些秦王游猎之事。
石鼓文4、还有竹简木牍、帛书等。
竹简先秦时期产生的这些文字被后世统称为“大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货币、车辙和度量衡等,即“车同轨,书同文”。
他命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李斯以秦国文字为文字统一标准,撰写了一批文字,刻在全国各地的名山上供人参照学习,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秦始皇统一后的文字被后世称为小篆,也叫秦篆。
大篆和小篆被统称为篆书。
当代篆书艺术的发展

当代篆书艺术的发展溯源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艺术发展史,篆书一体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于文字的起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称:“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蔡邕《篆势》亦称“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篆,妙巧入神。
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蕴。
扬波振撇,鹰峙鸟震,延劲胁翼,势欲凌云。
”可见篆书形成之始即被赋与了得自于自然的艺术性。
随着时代变迁,篆书在经历了其商、周、秦的无限辉煌后,在汉代除“摹印篆”中印章上有所发展外,其他篆体在日常应用中功能已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其在文字及书法发展史上的辉煌却也成为了文字学及书法艺术发展中无可替代的基础。
至此,篆书也就完成了其作为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
汉代以后,篆书艺术进入了其发展史上的停滞、迷惘时期;实用地位的失去,古文字研究的断层,使书坛已少再有优秀的篆书作品出现。
虽然在碑额、玺印等重要的地方仍延续使用篆书的惯例,但也只是以示庄重而已,其中不守六法,粗制滥造者比比皆是,只有唐人李阳冰尚能在古文字上略有心得,在篆书书写上有所发展,形成一个小小的复兴,但却也只是大海中的一朵微浪,一兴即逝。
当篆书艺术再一次蓬勃兴起时,历史的指针已指向了清代中叶。
清代由于文字狱大兴,文人、墨客为避祸端,纷纷钻入故纸堆中向古文字、金石学研究讨生活;在钻研学问之余,摹写古文字也就随之在成为时尚。
再加上新出土的甲骨、陶文、竹简及铜器、碑版等不断加,使他们的视野大大开阔,取法也随之丰富起来,这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篆书艺术的发展,为其繁荣兴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从而也迎来了篆书艺术发展的新高潮。
进入二十世纪,书法艺术进入其纯艺术阶段,行草书以其便于抒情达意的特性成为其艺术发展的亮点,而篆书艺术则基本上仍是清代篆书发展的延续,但却也在此基础上大在跨进了一步,创造出不俗的业绩。
一些杰出的书法家站在前人肩上高瞻远瞩,大胆探索,形成强烈的个性和风格,成为二十世纪书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遗憾的是,当代书法理论家对二十世纪篆书艺术的发展至今仍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其创作和发展尚没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从而使行草书风弥漫的书坛显得越来越单调,严重干扰了书法的多元发展,也影响了对当代书法发展作出理性的整体审视和深刻批评,使从艺者进入到书法艺术只是个性渲泄的误区,使人们面对当代书法的热热闹闹,束手无策.。
篆书对现代字体设计的影响 2

篆书对现代字体设计的影响摘要:中锋运笔、圆起圆收、提笔运转、粗细一致、弧画运笔、搭接无痕。
因形立意——象形字多,表现方法多样,大都属于因形立意。
势圆体正——形体平正,横划正,竖花直结构运笔都以圆为主。
书写节奏平缓稳定——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篆书体现出一种“一片冰心向玉壶的难能可贵。
关键词:篆书字体设计传统文化艺术从人类的出现到图形的出现再到文字的的产生,到现在丰富多样的字体设计,是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在现代人类研究与发展字体设计的过程中,传承着传统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
设计师在这方面进行着大量的探索研究。
在众多的艺术、设计里面,中国传统的篆书艺术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潜力的研究途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文字的出现自然会产生字体,字体的多样性又改变了文字的单一形态。
在当代的平面设计中,不难发现文字已经远远超出了“说明”的概念,全新的字体设计理念出现是近十几年平面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
现代字体设计不是简单意义地追求字的美学意义,而是需要实现一定的功能和目的,设计师根据不同的诉求设计出不同的字体,立足于篆书艺术美学特征和形式美的构成,许多设计师从篆书艺术中吸取其艺术特点进行字体设计并发现全新的艺术设计理念。
字体设计借鉴篆书艺术的特点,篆书艺术这的各种字形,微妙的空间意识,丰富的章法变化,独特的肌理效果以及多姿多彩的图像印。
自古到今,无数代印家对篆书篆刻报以巨大的热情和毕生的心血,到底是什么吸引着他们呢?这些古老的字体对于我们现代人的艺术创作又有什么价值呢?我个人认为吸引他们的关键是篆书本身字法美,而这种美也是值得我们吸收且变为己用的,抽象刻划给人的是篆书中留有不少残存的象形痕迹,这能带给设计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其次篆书的装饰意味是显而易见的,对称的结构,左右线的一半齐,为求得线条稳定而保持其粗细不变,长者缩之、短者伸之。
北京奥运会的图标设计,在现代奥运会历史中算得上是最具有原创性的设计系列之一。
我说篆书艺术

第三个问题,谈谈篆书的审美,我们以数组对应关系去认识篆书美及变化。
其一谈谈篆书结构的中和之美与对比之美这两种审美类型。唐太宗讲书法要求“冲和之气”,孙过庭讲:“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是以儒家“中庸”思想为主导的审美观,从秦石刻小篆开始,如《泰山刻石》、《绎山刻石》等,直到唐代的李阳冰及后来的徐铉,写篆书大体上是属于这种审美观,形成篆书和谐美的典型样式。清代中期邓石如出,他不但把侧势的变化运用于书篆,而且把隶属的方势注入了“婉而通”的小篆,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篆书结构的审美观:“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邓氏篆书加强结构的疏密对比之美,使字势神采焕发,这种与上述结构匀称和谐相对立的篆书结构美,其实是画法“经营位置”在篆书创作中的运用,这种篆书结构美古已有之,如秦《琅玡台刻石》的结构就在舒和之中增加了疏密对比的成份,只是到了邓石如的手中将其典型化了。如果说和谐之美代表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思想,那么对比之美则是艺术家的审美思想,更贴近艺术创作的规律。
我说篆书艺术
李刚田
篆书,是中国古老的文字,从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直到秦小篆,都属于篆书范畴。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阶段中,篆书是通行的实用文字,它以文字的使用功能为第一性,而其中的篆书书法艺术只是实用文字创造与变化中的伴生。而自西汉之后,隶书渐渐替代了篆书作为实用文字的位置,篆书成为在实用中废止了的古老文字。由汉至今这两千年的历史中,篆书作为特殊的装饰性文字,也就是艺术文字存在,其书法艺术美是第一性的,而其作为文字的表意功能越来越显得次要。当然这是就文字整体的发展趋势而言,指向具体则作另论,例如汉印中的文字叫摹印篆,在形式上它要作适应方寸印面的需要而屈曲、方折、省改变化,这属于其艺术性的变化,而印文所表示的文字内容,则同样重要。这本书中所写的篆书,其第一性是表现篆书的艺术美,我们对如何书篆、如何用篆等问题,是站在艺术美的立场上,其指向是篆书的书法艺术创作。这里分用篆、书篆和篆书的审美三方面来谈。
邓石如篆书【从邓石如篆书看书法艺术中的结构美】

邓石如篆书【从邓石如篆书看书法艺术中的结构美】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清代是一个具有书法诠释的独特性时代。
碑学大兴,一扫清初贴学一笼天下的局面。
政治上的移情,理论上的创新,学术上的研究,寻求书法新体式等不同的目标,形成一个奇特的清代书法审美新格局。
清代人学习碑刻,追摹三代,追摹秦汉,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传统的复制,而是以一种自我全新的观念进行诠释,在风格,技巧诸方面加以破坏和重构,形成独特的书风。
清代篆书的昌盛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在清代书家群中,篆书创作并有高深造诣的书家亦不在少数。
在这里我选择邓石如的篆书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他的篆书开启了一代新风,且具有代表意义。
他篆书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在于把篆书体式拉长并呈开放型结构,线条圆转流畅,这与上古质朴的线条不同,创作出了跌宕起伏,变化多姿且深受世人喜爱的篆书,既有金文的瑰丽,又有石鼓文的端庄。
二字形结构的美字形结构的美需要遵循平衡对称,多样统一以及对比照应的法则。
首先,平衡对称是字形结构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平衡绝非平正,只有在不正中求正,才能够成平衡。
陈振濂老师举过一个很好的例子:两种衡器,天平和称,代表两种不同的观念,西洋味的天平,即是一种“平正”的效果:支点处在两端的正中。
而中国味的称,则是一种地道的平衡,没有绝对固定的指点,也没有严格的对称。
一切都是在不平中取得平,而且每一个局部的不平都写协调于整体的平,牵一发而动全身。
纵观篆书的发展史,秦篆以及发展到后来的“铁线篆”“玉箸篆”,似乎很接近于天平的原理。
过于平衡只会给人以呆板的感觉,缺少灵动的美,这类篆书似乎更趋向是一种美术字。
而邓石如的篆书却是在欹中求正,在平正中求险绝,风格新颖,独领风骚。
虽然篆书的结体布局以平衡对称为主,但也讲究参差变化,动静结合。
刘熙载《艺概》说:“篆书要如龙腾凤翥,观昌黎歌《石鼓》可知,或但取整齐而无变化,则椠人优为之矣,篆之所尚,莫过于筋,然筋患其驰,易患其急。
欲去两病,笔自有诀也。
杨涛大篆创作蠡评

杨涛大篆创作蠡评作者:姜寿田来源:《文艺生活·上旬刊》2020年第02期客观公正地说,在书法史上,当代篆书可称得上是一个全面复兴和多元发展的时代。
当代篆书具有书史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举凡甲骨、金文、小篆、楚、秦简、权量、诏版、盟书、帛书、碑铭、汉碑额等等,皆进入书家的创作视野。
这在书史上也是少见的。
书史上,进入汉代,篆书便由于受到隶变的冲击而开始边缘化,篆书为今文隶书所取代。
篆书仅萎缩退居于玺印篆刻领域。
由此,在汉碑中,篆书碑刻仅只有《开毋石阙铭》《少室阙铭》《袁安碑》《祀三公山碑》等数碑。
至魏晋隋唐宋元明,历代虽间出一二篆书名家,如唐代李阳冰,宋代梦英、徐铉、徐锴,明代赵宦光等,但整体上已难掩篆书持续衰落之势。
所以,我们看元代赵孟頫写的《六体千字文》,大篆部分臆造的为多,而缺乏基本文字学依据和支撑。
包括八大、傅山的篆书创作都带有猎奇成分,而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文字学支撑。
至清乾嘉金石考据学大兴,金石学、文字学、训诂文献学研究得到强化,出现一批研究《说文》及古文字学的著名学者,如钱大昕、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吴大澂、孙怡让等。
这种篆书创作混乱局面才逐渐扭转过来,并受到嘉惠。
文字学与篆书创作由此开始紧密结合起来。
当代篆书创作便是直接承续清代及近现代篆书学术与创作传统,在用篆配篆上能够遵循文字学原则,因而其篆书创作才有可能建立在可靠扎实的文字学基础之上。
当代篆书在近现代篆书传统基础上,突出发展强化了大篆写意传统。
如取法商周大篆,草化一类《散氏盘》以及《石鼓文》《侯马盟书》、秦、楚等全面体现出当代篆书的主体审美精神,求写意和笔法的自由书写。
这可以说是当代篆书最具创造性和书史价值的一个方面。
它传承于古代先贤,但又不同于纯粹古法,而具有了时代性和主体性审美价值追寻。
如当代大篆创作,在笔法上便追求笔法的质感和线条的苍浑毛涩,追书写性与写意性。
这与清代吴大澂等的大篆创作便拉开了很大距离,而体现出时代审美特征。
僧门奇士释梦英的篆书,有种成熟稳重的感觉!

僧门奇士释梦英的篆书,有种成熟稳重的感觉!学习更多健康养生知识!释梦英,宋代高僧,衡州人。
娴通《华严》,专事弘扬,周流讲化,不辞辛劳。
工书法,识者谓'智永以后有阳冰,阳冰以后而梦英'。
北宋初年的书坛基本上承续了唐末五代余绪,欧、虞、颜、柳诸体皆有人研习,《铁围山丛谈》中提到:“……太祖书札有类颜字,多带晚唐气味……”但是,从有关书史资料来看,宋初书坛掀起的篆书热潮中,一代名僧释梦英是一位不可缺席的主角。
一、僧门奇士有英公——释梦英其人梦英(945—1004),宋代高僧,师号宣义,湖南衡州(今衡阳市)人。
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宋人朱长文的《墨池编》有详细记述:“释梦英,衡州人,效十八体篆书,尤工玉箸。
尝至大梁,太宗召之帘前,锡紫服。
去游终南山。
当世名士如郭恕先、陈希夷、宋翰林白、贾大参黄中之俦,皆以诗称述之。
师号宣义。
其后庐山僧颢彬学王,关右僧梦正学柳,浙东僧宛基学颜,亦为时人所称。
”这寥寥数语是迄今为止有关梦英生平最权威的记述,后世述其生平事迹,未有超出朱长文者。
如《书史会要》称:“释梦英,号卧云叟,南岳人,与郭忠恕同时,习篆皆宗李阳冰,有所书偏旁字源及集十八体书刻石于长安文庙。
”于是,同时代人留下的碑刻资料便显出了它的珍贵。
据西安碑林所藏《赠梦英诗》碑中的内容看,光是刻在碑上的就有32人,其中有陶榖、王著、李建中、宋白、赵昌言、苏易简、郭忠恕、陈抟等,可见其名气之大。
诸如“纪赠歌诗数百人,序师多艺各求新。
未言篆隶飞龙凤,且说风骚感鬼神”“到处闻人乞篆踪,学来年久有深功。
墨池阔类湘江水,笔冢高齐太华峰”“圣主有恩酬绝艺,帘前师号紫袈裟”“篆写千文迈古今,感陶承旨撰碑阴”“禅得玄机笔得精,孤云光彩甚分明。
豪端落石堪为宝,海内无人不重名”“小篆每轻秦斯法,隶书犹鄙晋臣功。
多才多艺如师少,当世群贤尽向风”“文章篆籀久传芳”“僧中何事最闻名,笔札高奇僧梦英”等。
从这些赠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梦英在宋初以篆书擅名一时。
篆书的艺术特点及技法探讨

篆书的艺术特点及技法探讨作者:杨云磊来源:《艺术评鉴》2023年第21期【摘要】篆书是汉字古老的书写体之一。
一方面,篆书规范了文字的书写方式,并一度作为官方、民间的主要书写体,展现了极高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篆书的字形美观、章法严谨,并蕴含着极为深刻的人文意蕴,能够带给观者独特的审美体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因此,篆书所具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独特而丰富的。
学习篆书的書写形式,感悟其中的艺术魅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诠释我国的传统书法艺术。
本文对篆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篆书的主要艺术特征,最后结合实践探讨了篆书的技法。
【关键词】篆书书法艺术技法研究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1-0063-06篆书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字形独特、线条圆润流畅、结体均匀平稳并具有十分高雅的意境。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篆书已形成极具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我国许多文人墨客认为修习篆书能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所以都醉心于此。
例如清代的书法大家邓石如,在篆书上就颇有造诣。
邓石如精研各种古文字,汲取其中的精华融入篆书创作之中,最终凭一己之力开创了“邓派”风格。
后人认为他打破了明朝以来篆书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促成了清代书法界百花齐放、名家继起的新格局。
因此,正是历代书法名家的开拓进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赋予了篆书艺术经久不衰、鲜活强劲的生命力。
作为新时代的书法爱好者,应秉承前人的书法理念,对篆书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学习并掌握各种技法,才能更好地理解篆书并充分展示其艺术魅力。
一、篆书发展概述商周时期出现了甲骨文。
人们还将另一种文字刻在礼器、乐器上,用于各种祭祀、占卜、庆祝活动等,此类文字被称为“铭文”,它就是篆书的雏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载体由铜器变为竹简和帛,书写的难度大幅降低,民间使用文字的频率、数量大幅上升。
为提高书写效率,士大夫和文人开始对铭文进行简化,并规范了其行文标准。
“全才型”书法家邵佩英其人其艺

在天津书协一次新春联谊会上,书协主席唐云来向与会者介绍担任驻会副主席的邵佩英时,称他为“全才型”中青年书法家的代表。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邵佩英不仅在书法创作上成绩斐然,而且在书法理论、篆刻艺术、刻字艺术、硬笔书法、诗词歌赋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和较高的水平。
这些成功的背后,不光是他天赋的原因,更多是他比常人付出的艰苦努力和骨子里具有的执着精神。
出身于汉沽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邵佩英,在没有任何人辅导的前提下,能用手中的碳条把“马恩列斯”画得惟妙惟肖。
1982年,他考入天津化工职工大学(现为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三年的紧张学业里,他也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
他带着写好的字、拓好的印稿,走访名家,拜师学艺,逐渐在书法专业上步入正轨。
1990年初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同年9月,他自费到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班系统学习。
在沈鹏、欧阳中石、李志敏、吴小如等一大批北大和外聘的著名学者、教授的精心指点下,书法和文学齐头并进,书法理论和艺术创作显著提高。
第二年,邵佩英的第一篇书法理论文章就入选了在山西举办的一次全国书法学术研讨会。
在书法创作上,他拜在孙伯翔先生门下,成为先生十分器重的弟子之一。
邵佩英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他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大展。
在篆刻方面,1987年他拜韩天衡先生为师,篆刻作品曾多次入选参展中国书协和西泠印社的全国篆刻展览,在天津市篆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他的篆刻专著《学刻图章格言》曾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一版再版,深受欢迎。
在刻字领域,他最早是汉沽刻字群体中的一员。
1987年作品就入选中日刻字艺术交流展。
作品随后在全国第二、三、四届刻字艺术展中入展,后来还担任了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委员会委员,参与两次全国刻字展评审。
在书法理论学术研究上,论文先后入选全国第二届现代刻字艺术理论研讨会(福建)、“国际刻字论坛”(福建)、高二适书法高层论坛(江苏)等。
在文学方面,诗词、楹联创作深得专家赞赏。
篆刻:怎样才能刻好细朱文铁线篆多字印章

篆刻:怎样才能刻好细朱文铁线篆多字印章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小篆细朱文印与古玺、汉印一起在我国篆刻艺术天地中三足鼎立。
它精细、工整、秀丽、典雅,特别是以之作为斋馆、别号等闲章及收藏、鉴赏印时,尤为出神入化、雅俗共赏,深受大众的喜爱。
小篆细朱文印起源于元代,明末清初得到很大发展,到近代赵叔孺、陈巨来、王福庵等人将之发扬光大到极致,并分化出以陈巨来为代表的“圆朱文”和以王福庵为代表的“铁线篆”两个类别。
其中,“铁线篆”挺劲潇洒,微弯的弧形线条,似两端加压微弯的钢筋,劲力内含;印文各字之间、字与边之司常粘连,结构紧密,整体观感强。
特别是多字印,更是将其飘逸嫣润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印从书出,精研小篆等字法是细朱文印创作的根本。
细朱文铁线篆印属于传统一路,讲究印从书出。
其字法取法小篆,因此,对小篆的研修必不可少。
研习者除了要研读《说文解字》之类的经典著作外,还应当广泛借鉴元、明、清书画收藏、鉴赏印及斋馆、诗句印之精华。
因为《说文解字》毕竟不是专门收集字形的书,它主要侧重于字义的解释。
而文人斋馆印及书画收藏印中则有大量经历代艺人精心布置、安排的约定俗成的篆字写法,可直接汲取过来。
细朱文印习篆也可直接以《王福庵说文部目》开始人手临习。
该书中,王福庵按《说文解字》部目详细书写了标准篆体,为后人研习小篆提供了很大便利。
此外,还可以参看秦李斯《泰山刻石》以及李阳冰、徐铉、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等大家的作品,以全面掌握铁线小篆的书写。
掌握小篆的书写在今后的创作中,特别是在刻印时对刀法分寸的把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不过这一关,就很难使作品达到应有的境界,万不可急功近利跳过这一基础而直接集字创作,那样只会是舍本逐末、貌合神离,永远停留在模仿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