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分离方法选择.
[汇编]第七章分离序列综合
第七章分离序列综合化工生产过程中通常包括多组分混合物分离操作,分离操作广泛用于原料净化、产物分离、成品提纯和废料处理等工艺过程。
分离过程与设备在整个装置投资和设备费中占有很大比重,从而构成过程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合理的分离方法与确定最优的分离序列,是分离序列综合的主要目的。
物质分离是通过设计合理的方法,依靠化学位的差异而实现有序地迁移。
一般可按照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性差异来选择分离方法。
这些物理性质是:沸点、熔点、挥发性、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吸附性能、吸收性能、相对密度、尺寸(粒度)、电磁性能、化学反应性能等。
表7-1 是常见的工业分离方法表7-1 工业常用的分离方法在选择分离方法时,要注意选择方法的有效性,要注意考虑所选用的方法能否使产品达到所需的纯度要求;另外应尽量选择已成熟的技术,尽量少用化学法。
一般对于高产值低产量的精细化学品,分离成本不是重要问题,常选用效率高的新型分离装置,按产品需要可选用膜分离、色谱法等;对于低产值大产量的产品必须考虑分离成本,并尽可能降低能量消耗。
精馏是分离均相液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其基本依据是组分挥发性的差异。
在工业生产上,精馏往往是首先分离方法。
精馏是实现传质分离的重要手段,其节能降耗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
通过对流程合理安排以降低各项费用,是精馏分离序列综合的主要内容。
为了找到最优的分离序列,需要采用某种评价指标以便对分离序列的优劣进行判断。
分离序列的评判指标可以认为是其中所有独立分离单元评价简单加和。
定量的评价指标为设计参数条件下,年度费用总和,通过严格的模拟分析进行优化综合,计算过程非常复杂;为了简化计算,通常采用定性指标:分离易度系数(CES )分离难度系数(CDS )作为置信指标。
分离易度系数:∆⨯=f CES ,f (≤1)为塔顶与塔釜产品摩尔流量比,△为相邻组分间的沸点差绝对值。
即其中D 表示塔顶出料摩尔流量,W 表示塔底出料摩尔流量。
α:相对挥发度分离难度系数定义:——轻、重组分在塔顶摩尔分数比 ——轻、重组分在塔低摩尔分数比 分离易度系数越大或分离难度系数越小,表示轻、重关键组分越易被分离;对特定分离序列,其中独立分离单元分离易度系数总和越大分离难度系数总和越小,该分离序列也就更优。
第七章 膜分离过程 第八章 液膜分离
第一节 膜和膜分离过程 的分类与特性
一、膜的分类 (1)对称膜:结构与方向无关的膜,孔经可一致,结构可不规则; (2)非对称膜:分离层很薄,较致密,为活性膜,孔径的大小和表 皮的性质决定分离特性,厚度决定传递速度,朝向待浓缩液; 多孔的支持层只起支撑作用,使膜具有必要的机械强度。 (3)复合膜:选择性膜层(活性膜层)沉积于具有微孔的底膜(支撑层) 表面上,表层与底层是不同的材料,膜的性能不仅取决于有选 择性的表面薄层而且受微孔支撑层的影响。 (4)荷电膜:离交膜,含有高度的溶胀胶载着固定电荷的对称膜。 (5)液膜:将在有关章节中讨论。 (6)微孔膜:孔径为0.05—20微米的膜。 (7)动态膜:在多孔介质(如陶瓷管)上沉积一层颗粒物(如氧化锆)作 为有选择作用的膜,此沉积层与溶液处于动态平衡。
(4)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模型
溶解—扩散模型适合无机盐的反渗透过程,但对 有机物常不能适用。当压力升高对,某些有机物透过 液浓度反而升高。 膜的表面如对料液中某一组分(有机物)的吸附 能力较强,则该组分就在膜面上形成一层吸附层。在 压力下通过毛细管。 例如用醋酸纤维膜处理—氯酚溶液时,由于后 者的亲水性,使透过液中的浓度反而增大。
三、超滤
超滤:能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在500以上的高分子的膜分离过程。 优点:相态不变.无需加热,所用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能量 消耗低。操作压力低,泵与管对材料要求不高等。 反渗透法必须施加较高的压力,而超滤的操作压力较小。 基本性能:水通量(cm3/cm2· h);截留率(%),合适的孔径尺寸,孔 径的均一性,孔隙率,及物理化学稳定性。 材料:主要有醋酸纤维、聚矾、芳香聚酰胺、聚丙烯、聚乙烯。 高分子物质极易粘附和沉积,造成严重的浓差极化和堵塞。 原液最好进行前处理,提高原液的流量,采用湍流促进器。 过滤方式:间歇和连续操作。间歇操作分浓缩模式和透析过滤。 问题:与反渗透法相比,水通量大得多,其动力费用较大。和 其他浓缩方法相比,通常只能浓缩到一定程度。
化工分离工程第7章 吸附
FLGC
活性氧化铝和分子筛的脱水性能比较
活性氧化铝:在水蒸气分压高的范围内吸附容量较高 沸石分子筛:在低水蒸气分压下吸附容量较高 因此,若要求水蒸气的脱除程度高,应选用? 若吸附容量更为重要,则应选用? 也可混用,先用氧化铝脱除大部分水,之后用分子筛进 行深度干燥。
FLGC
其他吸附剂
反应性吸附剂:能与气相或液相混合物中多组分进行化学 反应而使之去除。适用于去除微量组分(反应不可逆,不 能现场再生;吸附负荷高时,吸附剂更换过于频繁,不经 济)。 生物吸着剂:利用微生物将吸附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二氧 化碳和水等,如工业废水的生化处理
FLGC
分子筛
分子筛亦称沸石,是一种晶态的金属水合铝硅酸盐晶体。
化学通式:Mex/n[(AlO2)x(SiO2)y]mH2O,其中Me阳离子,n 为原子价数,m为结晶水分子数 每一种分子筛由高度规则的笼和孔组成,它具有高度选择 性吸附性能,是由于其结构形成许多与外部相通的均一微 孔。
FLGC
根据原料配比、组成和制造方法不同可以制成各种孔 径和形状的分子筛。见课本表7-3。 强极性吸附剂,对极性分子如H2O、CO2、H2S等有 很强的亲和力,对氨氮的吸附效果好,而对有机物的 亲和力较弱。 分子筛主要用于气态物的分离和有机溶剂痕量水的去 除。
工业吸附剂可以是球形、圆柱形、片状或粉末状 粒度范围从50μm至1.2cm,比表面积从300至1200m2/g, 颗粒的孔隙度30%—85%, 平均孔径1-20nm 孔径:按纯化学和应用化学国际协会的定义,微孔孔径 小于2nm,中孔为2~50nm,大孔大于50nm
FLGC
1.密度
1)填充密度B(又称体积密度): 是指单位填充体积的吸 附剂质量。通常将烘干的吸附剂装入量筒中,摇实至体积 不变,此时吸附剂的质量与该吸附剂所占的体积比称为填 充密度。
第七章 色谱分离技术
④ 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且不含强烈的操作条件, 因而不容易使物质变性,特别适于不稳定的大分子 有机化合物。
缺点: 处理量小、操作周期长、不能连续操作,因此 主要用于实验室,工业生产上应用较少。
3.色谱法的分类 吸附色谱法
分配色谱法
分离机理
离子交换色谱法 凝胶色谱法
亲和色谱法
(一)基本原理
溶液中某组分的分子在运动中碰到一个固体表 面时,分子会贴在固体表面上,发生吸附作用。
1.发生吸附作用的原理:
固体表面分子(或原子)与固体内部分子(或原子) 所处的状态不同:
固体内部分子(或原子)受临近四周分子的作用力是 对称的,作用力总和为零,即彼此互相抵消,故分子处 于平衡状态。
界面上的分子所受的力不对称,作用力总和不等于零, 合力指向固体内部。
小分子
(二)凝胶过滤介质
基本要求:
不能与原料组分发生除排阻之外的任何其他相 互作用,如电荷作用、化学作用、生物学作用
高物理强度、高化学稳定性 耐高温高压、耐强酸强碱 高化学惰性 内孔径分布范围窄 颗粒大小均一度高
常用的凝胶过滤介质 葡聚糖凝胶 琼脂糖凝胶 聚丙烯酰胺凝胶
1. 葡聚糖凝胶
pH、缓冲液浓度、离子强度
③ 柱操作 柱的大小、长短 ④ 流速的控制 高速度、高效率 ⑤ 清洗 除去不结合的所有物质 ⑥ 洗脱 特异性洗脱(竞争性置换目的物) ⑦ 柱的再非生特异性洗脱(调节pH、离子强度和种类、温度)
(五)亲和色谱法的应用
1.亲和色谱法的特点: 专一、高效、简便、快速
2.应用 ① 分离和纯化各种生物分子 纯化生物大分子,适于从组织或发酵液中分离
色谱法应运而生。
色谱分离是一组相关技术的总称,又叫做色 谱法、层析法,是一种高效而有用的生物分离 技术。
第七章蛋白质的分离
第七章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表征一、是非题1 一个蛋白质样品,在某一条件下用电泳检查,显示一条带。
因此说明,该样品是纯的()2 逆流分溶和纸层析,这两个分离氨基酸的方法是基于同一原理()3 蛋白质的SDS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和圆盘电泳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4 凝胶过滤法可用于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子量小的蛋白质先流出柱,分子量大的后流出柱()5 蛋白质在小于等电点的PH溶液中,向阳极移动,而在大于等电点的PH溶液中,将向阴极移动()6 电泳和等电聚焦都是根据蛋白质的电荷不同,即酸碱性质不同的两种分离蛋白质混合物的方法()二、填空题1 现欲分离某蛋白质溶液中的四个蛋白质成分,它们分子量和等电点列于表内蛋白质成分Mr pIA 12000 10B 62000 4C 28000 7D 9000 5如不考虑次要因素,它们在葡聚糖凝胶G-75柱上分离时,流出的先后次序将是:最先,,其次,最后流出的蛋白质是如选用羧甲基纤维素柱分离上面四种蛋白质,并用盐浓度梯度洗脱,流出的先后次序将是:、、、2 分离蛋白质混合物的各种方法主要根据蛋白质在溶液中的下列性质,,,3 蛋白质时两性电介质,当溶液的PH在其等电点以上时蛋白质分子带电荷,而PH在等电点一下时,带电荷三、选择题1.下列哪种方法可得到蛋白质的“指纹”图谱?A.酸水解,然后凝胶过滤B.彻底碱水解并用离子交换层析测定氨基酸的组成C.用氨肽酶降解并测定被释放的氨基酸的组成D.用胰蛋白酶降解,然后进行纸层析和纸电泳E.用2,4-二硝基氟苯处理蛋白质2.若用电泳分离Gly-Lys、Asp-Val和Ala-His三种二肽,在下列哪个pH条件下电泳最为合适?A.pH2以下B.pH2~4C.pH7~9D.pH10~12E.pH12以上3.进行疏水吸附层析时,以下哪种条件比较合理A.在有机溶剂存在时上柱,低盐溶液洗脱B.在有机溶剂存在时上柱,高盐溶液洗脱C.低盐条件下上柱,高盐溶液洗脱D.高盐溶液上柱,按低盐,水和有机溶剂顺序洗脱。
第七章 分离序列综合
第七章分离序列综合化工生产过程中通常包括多组分混合物分离操作,分离操作广泛用于原料净化、产物分离、成品提纯和废料处理等工艺过程。
分离过程与设备在整个装置投资和设备费中占有很大比重,从而构成过程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合理的分离方法与确定最优的分离序列,是分离序列综合的主要目的。
物质分离是通过设计合理的方法,依靠化学位的差异而实现有序地迁移。
一般可按照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性差异来选择分离方法。
这些物理性质是:沸点、熔点、挥发性、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吸附性能、吸收性能、相对密度、尺寸(粒度)、电磁性能、化学反应性能等。
表7-1 是常见的工业分离方法在选择分离方法时,要注意选择方法的有效性,要注意考虑所选用的方法能否使产品达到所需的纯度要求;另外应尽量选择已成熟的技术,尽量少用化学法。
一般对于高产值低产量的精细化学品,分离成本不是重要问题,常选用效率高的新型分离装置,按产品需要可选用膜分离、色谱法等;对于低产值大产量的产品必须考虑分离成本,并尽可能降低能量消耗。
精馏是分离均相液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其基本依据是组分挥发性的差异。
在工业生产上,精馏往往是首先分离方法。
精馏是实现传质分离的重要手段,其节能降耗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
通过对流程合理安排以降低各项费用,是精馏分离序列综合的主要内容。
为了找到最优的分离序列,需要采用某种评价指标以便对分离序列的优劣进行判断。
分离序列的评判指标可以认为是其中所有独立分离单元评价简单加和。
定量的评价指标为设计参数条件下,年度费用总和,通过严格的模拟分析进行优化综合,计算过程非常复杂;为了简化计算,通常采用定性指标:分离易度系数(CES )分离难度系数(CDS )作为置信指标。
分离易度系数:∆⨯=f CES ,f (≤1)为塔顶与塔釜产品摩尔流量比,△为相邻组分间的沸点差绝对值。
即其中D 表示塔顶出料摩尔流量,W 表示塔底出料摩尔流量。
α:相对挥发度 分离难度系数定义:——轻、重组分在塔顶摩尔分数比 ——轻、重组分在塔低摩尔分数比 分离易度系数越大或分离难度系数越小,表示轻、重关键组分越易被分离;对特定分离序列,其中独立分离单元分离易度系数总和越大分离难度系数总和越小,该分离序列也就更优。
第七章__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对流传质速率方程为: NA=kL(cAi-cAo) 比较可得:
3、表面更新模型 表面更新模型的要点: ① 该模型同样认为溶质向液相内部的传质为非稳态 分子扩散过程; ②否定表面上的流体单元有相同的暴露时间,而认为 液体表面是由具有不同暴露时间(或称“年龄”)的液面 单元所构成。 为此,丹克沃茨提出了年龄分布的概念,即界面上各 种不同年龄的液面单元都存在,只是年龄越大者,占据的 比例越小; ③不论界面上液面单元暴露时间多长,被置换的概率 是均等的。单位时间内表面被置换的分率称为表面更新率, 用符号S表示。
②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溶质A通过不稳态扩散方式 不断地向流体单元渗透。 ③流体单元在界面处暴露的时间是有限的,经过时间 后θc,旧的流体单元即被新的流体单元所置换而回到液 相主体中去。在流体单元深处,仍保持原来的主体浓度不 变。 ④流体单元不断进行交换,每批流体单元在界面暴露 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按照溶质渗透模型,溶质 A在流体单元内进行的是一 维不稳态扩散过程,可导出组分A的传质通量为:
JA-组分A的扩散质量通量(即单位时间内,组分A通 过与扩散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的质量),kg/(m2·s); DAB-组分A在组分B中的扩散系数,m2/s; dcA-组分A扩散方向的质量浓度梯度,(kg/m3)/m。
该式表示在总质量浓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组分A (B)的质量浓度梯度所引起的分子传质通量,负号表明 扩散方向与梯度方向相反,即分子扩散朝着浓度降低的方 向进行。 费克第一定律仅适用于描述由于分子传质所引起的传 质通量,但一般在进行分子传质的同时,各组分的分子微 团常处于运动状态,故存在组分的运动速度。为了更全面 地描述分子扩散,必须考虑各组分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以 及该情况下的扩散通量等问题。
上述扩散过程将一直进行到整个容器中A、B两种物质 的浓度完全均匀为止,此时,通过任一截面物质A、B的净 的扩散通量为零,但扩散仍在进行,只是左、右两方向物 质的扩散通量相等,系统处于扩散的动态平衡中。 J=JA+JB=0 (7-18)
第七章泡沫与絮凝分离技术
• 泡沫浮选: • a、矿物浮选:主要用于矿石等粒子的分离,自然界中的矿 物多以硫化物形式存在. 表面活性剂 鼓泡 表面吸附 富 集。 • b、微粒浮选:粒子直径在1um-1mm的微粒,如胶体、高 分子物质、矿物液等难以用通常的浮选法进行浮选分离: 担 体加入 吸附 浮选分离。 • c、沉淀浮选: 絮凝剂 沉淀 加入表面活性剂鼓泡 吸附 浮选。 • d、离子浮选与分子浮选:适用于分离非表面活性物质的分 子或离子:浮选捕集剂 与待分离组分形成难溶或不溶的 沉淀 泡沫分离。 • e、吸附胶体浮选: 胶体粒子(捕集剂) 吸附 • 鼓泡浮选分离。 •
7.2: 泡沫分离的基本原理
• 7.2.1:表面张力 • 表面张力:表面张力r可定义为将液体表面扩大1cm2时所 需做的功。r= dW/dA • W为功的单位,A为面积单位. • r与物质的性质、表面温度、压力和组成有关,对于一个纯 液体,r越大,即扩大其表面积时所要作的就越多,因此就 越难起泡。反之,r越小,液体就越容易起泡。因此表面 张力r亦即是表示在指定条件下液体单位面积的内能、焓、 自由焓、自由能。 • 7.2.2: 表面活性剂 • 某种液体,在温度、压力一定时,其表面张力也一定,在液 体中加入少量的其它物质,如果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下降的 话,这类物质就称为表面活性剂.
• 7.1.2:泡沫分离技术的分类 • 凡是利用泡沫进行分离的方法,都可统称为泡沫分离 法。泡沫分离一般又可分为泡沫分馏及泡沫浮选,前者 用于分离溶解的物质,由于其操作费用和设计等在许多 方面与精馏过程相似,所以叫泡沫分馏或泡沫精馏,但也 可以笼统地称为泡沫分离。后者主要用于分离难溶解 的物质(包括胶体和小颗粒物质)。
7.3:泡沫的形成过程及其性质
• 7.3.1:气泡的形成过程 • 泡沫是气体分散在液体中的多相非均匀体。 • 液体中泡沫的形成有两种方法: – 一种是将气体通过连续相-液体时采用搅拌或通过细孔 鼓泡的方法被分散而形成泡沫, – 第二方法是先将气体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溶解于液体中, 然后设法使这些溶解的气体从液体中析出而形成大量的 泡沫。例如啤酒或汽水中的泡沫就属于后一类。 用气体向水鼓泡时,能产生很多泡沫,但这此泡沫处于一种不稳 定状态,会很快消失,当水中存在有表面活性剂时,形成的泡沫 就比较稳定。 气体分散在溶液内部形成被液体包裹住的气泡,表面活性剂在 气泡表面作定向排列:
化工原理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渗 析
点渗析
三、传质分离方法
(2)场分离 场分离是指在外场(电场、磁场等)作用下, 利用各组分扩散速度的差异,而实现混合物分离 的单元操作过程。
电 泳
场分离
热扩散 高梯度磁场分离
三、传质分离方法
钕铁硼永磁场
磁化精馏实验装置
三、传质分离方法
3.分离方法的选择 分离方法选择的考虑因素
被分离物系的相态 被分离物系的特性 产品的质量要求 经济程度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7.1 概述 7.1.1 传质分离过程 7.1.2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
1.质量浓度 质量浓度定义式
A
mA
V
N
kg /m3
密度
混合物的总质量浓度
总
i 1
i
一、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
二、相际传质过程与分离
均相物系的分离方法 均相物系 某种过程 两相物系
根据不同 组分在各 相中物性 的差异, 使某组分 从一相向 另一相转 移:相际 传质过程
实现均相物系的分离 相际传质过程
均相物系分离
二、相际传质过程与分离
示例:空气和氨分离 空气
水
吸 收 塔
空气+氨 氨水
三、传质分离方法
1.平衡分离过程 (1)气液传质过程 气液传质过程是指物 质在气、液两相间的转移, 它主要包括气体的吸收 (或脱吸)、气体的增湿 (或减湿)等单元操作过 程。
ij Ki / K j
通常将 K 值大的当作分子,故一般大于 1 。当 偏离 1 时,便可采用平衡分离过程使均相混合物得 以分离,越大越容易分离。
三、传质分离方法
第七章 膜分离技术
3、根据化学特性(膜材料)分类
• 2)合成高分子材料
• 种类:聚砜、 PVDF(聚偏氟乙烯)、聚酰胺、聚酰亚胺、 聚丙烯腈、聚烯类和含氟聚合物,其中,聚砜最常用,用 于制造超滤膜。 • 优点:耐高温(70-80C,可达125C),pH1-13,耐氯能力 强,可调节的孔径宽(1-20nm);聚酰胺膜的耐压较高,对 温度和pH、盐稳定性高,寿命长,常用于反渗透。 • 缺点:聚砜的耐压差,压力极限在0.5-1.0MPa。
要求更高时:先将其放在50%的乙醇溶液中用水浴煮1h,再依次 换50%的乙醇溶液、10mmol/L NaHCO3溶液、1mol/L EDTA溶液、 蒸馏水各泡洗两次,最后在4℃的蒸馏水中保存备用
用过的透析袋要是短期还要用的话,最好冲洗干净后,浸于 20%乙醇中低温存放 主要用途:蛋白样品的脱盐
2)以净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
3、根据化学特性(膜材料)分类
• 3)无机材料
• 种类:陶瓷、微孔玻璃、不锈钢和碳素等。目前实用化有 孔径>0.1um微滤膜和截留>10kDa的超滤膜,其中以陶瓷 材料的微滤膜最常用。多孔陶瓷膜主要利用氧化铝、硅胶、 氧化锆和钛等陶瓷微粒烧结而成,膜厚方向上不对称 • 优点:机械强度高、耐高温、耐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
• 6)低成本
3、根据化学特性(膜材料)分类
• 1)天然高分子材料
• 种类:纤维素衍生物,如醋酸纤维、硝酸纤维和再生纤维 • 优点:醋酸纤维的阻盐能力最强,常用于反渗透膜,也可 作超滤膜和微滤膜;再生纤维素可用于制造透析膜和微滤 膜。 • 缺点:醋酸纤维膜最高使用温度和pH范围有限,在4550C,pH3-8。
透析
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 RO) 纳滤 (Nanofiltration, NF) 超滤 (ultra-filtration, UF) 微滤 (micro-filtration, MF) 透析 (Dialysis, DS)
化工分离工程第七章__新分离方法
化工分离工程第七章__新分离方法在化工分离工程中,分离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传统的分离方法包括蒸馏、萃取、吸附、结晶等。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分离方法也逐渐被应用于化工分离工程中。
本章将介绍几种目前最新的分离方法。
一、离子交换膜技术离子交换膜技术是一种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实现离子分离的方法。
它利用具有选择性离子渗透性的膜,通过对电渗透效应和离子交换效应的结合实现对溶液中离子的分离。
离子交换膜技术具有高选择性、高透过率和稳定性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电力工业、化工领域等。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利用超临界流体具有可调节性、高扩散系数和低表面张力等特点,用于有效分离和提取化合物。
在超临界条件下,流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使得溶液和非溶质之间的传质和传热效果得到了提高。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天然药物提取、废水处理等领域。
三、薄膜分离技术薄膜分离技术是指利用薄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通过物质在薄膜表面的扩散和渗透,实现对混合物的分离。
薄膜分离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分离纯化、浓缩、脱水等领域。
薄膜分离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等多个方法。
四、离子液体分离技术离子液体是一类具有独特性质的新型溶剂,由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组成。
离子液体分离技术是指利用离子液体的溶解性、热稳定性和反应性等特点,实现对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离子液体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上介绍的是目前化工分离工程中的一些新分离方法,它们在分离效率、能耗、环保性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分离方法也将不断涌现,为化工分离工程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作为化工工程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分离技术,以提高分离工程的效率和质量。
分离工程第七章
4.3 色谱分离度
分离度也称分辨度。它是指相邻两色谱保留值之差与两峰底 宽平均值之比,即
一般来说,当Rs < 1时,两峰总有部分重叠;当Rs =1时,两 峰能明显分离;Rs >1.5时,两峰才能完全分离。当然,更 大的Rs值,分度效果会更好,但会延长分析时间。 利用上式,可以直接从色谱图上计算分离度。但该式没有体 现影响分离度的诸因素。而下式清楚地指出了,分离度受 柱效n、选择性x和容量因子k三个参数的控制:
5)、按原理分类
2
国际通用色谱法分类及其缩写
色谱分类
3
分配系数m:
m cs cm
色谱的名词术语
式中, cs 和 cm 分别为组份在固定相 和流动相中的浓度。 m类型:A、B型曲线是一条典型的 吸附等温线,吸附色谱法属于这 类曲线。 C 和 D 型吸附等温线很 少遇到。 C 曲线为线性分配等温 线。 线性色谱:溶质浓度低时, m 为常 数时的色谱 意义:容易理解,溶质流过色谱柱 时,m大的组份通过色谱柱所需 要的时间长,m小的组份需要的 时间短;当样品中各组份在两相 的m不同时,就能实现差速迁移, 达到分离的目的。 Why?
4.4 定性分析
制备性色谱定性分析
特异性检测
4.4 定性分析
分析性色谱定性分析
1st 在色谱条件一定时,任何 一种物质都有确定的保留 时间。
ti , m
L1 mi u0
2nd 相对保留值2,1:
.
4.5 定量分析
定量依据
在一定色谱条件下,组份i的质量(mi) 或其在流动 相中的浓度,与检测器响应讯号(峰面积Ai或峰高 hi )成正比: 式中fiA和fih是绝对校正因子。
色谱分类
A)、洗脱法:料液中的溶质根据其在固定相和流动相 中的分配行为的不同,在柱出口处被展开形成相互分 离的色谱峰。 B)、顶替法:与A相似, 不同在于:采用的洗脱液中 含有与固定相的亲和力比料 液中各个组分都大的物质 (称顶替剂),它将料液中 所有溶质按其与固定相的亲 和力的大小不同从柱中按次序出来。适于大量处理稀溶液。 C)、迎头法:与一般的固定床吸附操作相同,大量料液连续输入到层析 柱中,直到在出口处发生溶质穿透,只有最先穿透的(分配系数大 OR小?)组分能以纯粹的状态得到部分回收,之后的流出液均为双 组分或多组分的混合物。 最常见的是A,本章主要讨论的内容。
遗传学第七章---戴灼华
MⅠ模式
第一次分裂分离(图示一种可能)
MⅡ模式
第二次分裂分离(图示一种可能性)
1、利用顺序四分子分析,同样可以进行两个基因的连 锁作图 nic(nicotinic acid)为烟酸依赖型 n ade(adenine)为腺嘌呤依赖型 a 2、不考虑同源染色体随机趋向,不考虑姐妹染色单 体趋向 3、两对基因的杂交实验,可产生(6×6)36种不同的 子囊型,归纳为7种基本的的子囊型
∵ PD多于NPD ∴n、a在同侧。
方法三:在n和a分别为MⅠ和MⅡ的情况下,对子囊数 与RF(•—n),RF(•—a)进行比较分析
已知 RF(•—nic)=5.05%,RF(•—ade)=9.3%,两者相 差不到一倍,若n和a各自独立地与着丝粒发生重组的话,则MⅡ 的子囊数也应相差不到一倍。但实际上,交换发生在着丝粒与a 间,n是MⅠ,a是MⅡ的子囊有90个;交换发生在着丝粒与n间时, n是MⅡ,a是MⅠ的子囊只有55个。两者相差悬殊,与计算的重 组值不相符合。
㈣在E.coli中有F因子的称为供体,F+; 无F因子的称为受体,F-。
㈤F因子分为三个区域 ①原点区域:转移的起点。 ②致孕基因(fertility gene)③:使它具有感染性,有一些基因 生成F菌毛蛋白,形成接合管,类似于“桥”,发生转移。 ③配对区(pairing region):F因子的这一区域与细菌染色体 中多出的核苷酸序列相对应,F因子可分别与染色体上这些同源 序列配对,通过交换整合到染色体中成为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
⑴归类——①分裂分离模式即MⅠ模式、MⅡ模式
序号
1
子囊型 +a
子囊型 +a
子囊型 n+
子囊型 n+
分离类 型 类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机械分离法
过滤 沉降 离心分离(液固) 旋风分离(气固) 静电沉降 网眼除沫 磁法分离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平衡分离法 吸收 气提 蒸发 蒸馏 泡沫分离 干燥 吸附< 升华 凝聚
结晶 固体浸出
离子交换
液液萃取
超临界萃取<
实现物质的分离。
特点:操作温度低、蒸馏压强低、受热时间短、
分离程度及产品收率高。 应用:用于对高沸点及热敏性物质进行提纯和浓缩。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蒸发面和冷凝面的间距小于或等于被分离物料 的蒸汽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1、可行性 2、分离过程类别的选择 3、产品价格 4、产品热敏性 5、物性与分子性质 6、经济因素 7、安全和环保 8、经验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主要分离过程在单生产线操作时的最大生产能力
分离方法 最大生产能力
精馏 萃取 结晶 吸附 反渗透 气体渗透 超滤 离子交换 电渗析 电泳 色层分离 凝胶过滤
2、如果组分间的选择性在分离过程中基本不
变则应首先分离浓度高的那个组分; 3、若可以使用蒸馏法,就应先行分离挥发度
最大的组分;
4、在进行萃取或萃取蒸馏(或共沸精馏)操作时,
紧接着就应在下一步工序使萃取剂和溶质分开;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7.4 分离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
5、应避免使用第二分离剂来除去 或回收分离媒介; 6、过程的经济性; (1)单位产品价值高,市场寿命短的产品 (2)大吨位产品,生产厂家多,市场竞争激励 7、分离过程类型; 8、分离生产规模。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3、多组分分离计算中气液平衡基本关系包括哪些, 列出各自的方程。 气液平衡基本关系包括相平衡关系、汽相浓度归一化 方程和液相浓度归一化方程。关系分别如下: 相平衡关系:
yi K i xi
y
i 1 i
汽相浓度一化方程: C
1(i 1,2,C )
液相浓度归一化方程:
大
各种方式 大 的预处理
除去量
小
是否可利用 热能
No
反应分离 多级分离
END
操作简单 的分离法
END
蒸馏法
END
其他分离 方法
END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7.3 分离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 1、应先试选简单的或比较简单的分离方法;
x
i 1
C
i
1(i 1,2,C )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4、论述多组分分离过程的特点 (1)混合物的热物性数据:为了进行相关单元及整个装 置的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必须要有被分离混合物及各个 组分的热物性数据。在多数情况下,纯物质的热物性数据 可以查到,但混合物无现成数据,需要通过纯组分物性数 据进行计算。 (2)实际体系的相平衡常数:对于理想气体、理想溶液 体系的相平衡常数很容易计算,而实际体系相平衡常数的 计算需要用活度系数、逸度系数对理想体系进行修正。 (3)集态的变化:多组分混合物分离时往往伴随着集态 的变化,及出现新的相,需要确定新相的参数包括温度、 压力、气体或液体的流量及组成等。 (4)计算机作为运算工具:由于多组分混合物分离过程 的计算往往需要反复试差、迭代,或需要联立求解非线性 方程组,计算工作量大,需借助计算机程序辅助进行。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7.5 设计的可靠性
精馏 萃取 结晶 吸附 反渗透、气体膜分离、渗析和电渗析 超滤 离子交换 电泳 色层分离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7.6 分离过程的独立操作性能
精馏 萃取 结晶 吸附 反渗透 气体膜分离 超滤 离子交换 渗析和反渗析 电泳、色层分离和凝胶过滤
反胶束萃取 液膜分离 层析分离(分配) 双水相萃取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速率分离法 气体扩散 渗透汽化 电渗析 反渗透 超滤 微滤 热扩散 电泳 分子蒸馏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分子蒸馏
(Molecular Distillation)
原理:依靠不同物质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的差别
近于无限制 近于无限制(某些类型的塔,最大塔径为1.83m) 10~70×106kg/a 近于无限制 每一膜组件产水量0.45 ×106kg/a 每一膜组件渗透气体量0.9 ×106kg/a 每一膜组件 0.45 ×106kg/a 450 ×106kgH2O/a 0.45 ×106kgH2O/a 1000kg/a(以脱载体为基准) 0.24 ×106kg气/a, 0.09×106kg液/a 100kg/a(以脱载体为基准)
刮膜式分子蒸馏装置简图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7.2 分离方法的选择程序
确定分离目的 待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 化学、生物学方面的性质参数列表 是否可利用 自然的能量
No Yes
重力、太阳能、 Yes 微生物等进行 分离分离
END
是否为超高 纯度的分离
No
规模
小 Yes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1、论述平衡分离过程的含义,平衡分离过程包括哪些单 元操作过程? 平衡分离过程借助于热能、溶剂和吸附剂等媒介,使均相 混合物变成两相,再将两相分离的过程。平衡分离过程包括 气液传质过程(蒸馏、吸收等)、液液传质过程(萃取等)、 气固传质过程(吸附等)、液固传质过程(离子交换、浸取 等)。 2、论述速率分离过程的含义,速率分离过程包括哪些单 元操作过程? 速率分离过程在浓度差、压力差、电位差等的推动力作用 下,利用各组分的扩散速率差异进行分离的过程。速率分离 过程包括膜分离(超滤、反渗透等)、场分离(电泳、热扩 散等)。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北京林业大学分离过程课件
第七章 分离方法的选择 7.1 主要分离方法分类 机械分离过程 平衡分离过程 传质分离过程 速率分离过程 能量分离剂的平衡过程:冷凝、蒸发、蒸馏、节流 质量分离剂的平衡过程:吸收、汽提、吸附、离交、萃取 一个以上分离剂的平衡过程:萃取精馏、恒沸精馏 速率控制分离过程:电渗析、膜分离、分子蒸馏 场分离过程:重力场、离心力场、温度场、压力场、电磁场 相平衡分离过程:气液、气固、液固、液液平衡 反应分离过程:反应吸收、化学萃取、离子交换、反应精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