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学习部分要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学学习部分要点
1、推拿概念:是在人体一定的部位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和进行特定的肢体活动(包括功法训练)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
2、推拿发展简史
秦汉以前
1.《韩非子》曾以“弹”的方法治疗皮肤的痤疮。
2.《五十二病方》有按摩治疗癃闭的记载等等。
秦汉时期
1.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
2.《史记》记载,名医淳于意用“寒水推”的方法,治疗头痛烦热等证,这是世界上唯一可信的早期治疗医案。
3.汉马王堆古墓出土文物帛书《导引图》
4.医圣张仲景在《金》一书中,首创以手法抢救心跳凑停,其方法目前临床中仍在应用。
5.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首先记载膏摩的手法,后汉张仲景在金贵要略中予以发展,提出了“膏摩”之名。
6.名医华佗发展了导引按摩的方法,创造了“五禽戏”
魏晋南北朝时代
1.形成了正骨推拿的雏形.晋代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介绍了颞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为世界上最早的颞颌节脱位整复手法
2.葛洪发明捏脊疗法,后世广泛用于小儿推拿。
隋唐时代
1.设置了推拿专科:隋代在太医署内设专职按摩博士,此是国家行政机构设置按摩科目及专职人员的最早记载。
2.扩大了推拿治疗危急重病的范围:《外台秘要》记载了“天行病”(烈性传染病),霍乱,转筋,腹通,厥逆等病症的治疗方法,首次记载了用脐上盐摩法治疗逆产的方法,这是世界上首例产科手法。
3.《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阐述骨折复位前要先用摸法触摸伤处,识别骨折移位情况,分别采用拔伸,捺正等手法予以整复,再用软垫杉树皮加以固定。另外,还描述了髋关节脱位足瞪复位法和肩关节脱位的椅背复位法.
宋金元时代
《圣济总录》记载了手法治疗眼病的方法,开创眼科疾病推拿治疗的先河。
明代
1.《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按摩又称为推拿,也是从这时小儿推拿的名称沿革而开始的。
2.《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里,把摸,接,捏,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
3、推拿与导引的区别:
导引又称道引,近代多称气功,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
1导引指通过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相结合而达到强身治病目的的一种体育保健方法。推拿则是指以手法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2导引讲究功法锻炼,推拿讲究手法技巧。
3导引依靠内功,自动,推拿依靠外功,他功。
4导引注重防病于未然,推拿注重治病于已成。
4、递质的概念:所谓递质就是推拿时,在医者手上蘸些油、水等类的液体或粉末,涂在体表的治

疗部位上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或借助某些药物的辅助作用,增强手法疗效。这种液体或粉末统称为推拿递质。
常用的推拿递质:滑石粉、葱姜汁、麻油、冬青膏、红花油、外用药酒。
5、推拿的禁忌症:
(1、严重心脑、肺疾患的患者或是极度衰弱者,不能承受推拿手法的刺激者。
(2、有出血倾向和血液病患者,手法刺激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内出血者。
(3、局部有严重皮肤损伤或是皮肤病患者,手法作用可使皮肤损伤加重。
(4、骨关节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折患者,手法可使感染扩散,骨质破坏。
(5、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柱症状者,手法可能加剧脊髓损伤。
(6、妊参三个月以上的孕妇的腹部、腰部、合谷、至阴等部位,手法刺激有引起流产的可能。
(7、精神病患者不能与医生合作,不宜进行推拿治疗。
6、内脏疾病治疗的机制
1.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可兴奋周围神经,抑制中枢神经。
2.急速、较快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
3.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候,交感神经占优势,反之,副交感神经占优势。
7、推拿手法的定义:是指操作者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化的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
8、手法的基本要求(必须牢记):
持久:指手法能够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操作足够时间而不走样,保持动作的连贯性
有力: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但这种力量不是蛮力,而是一种技巧力,有一定的适度。同时这种力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要根据对象以及部位的不同而改变
均匀:指手法的操作必须有节律性,不可时慢时快,手法的压力必须保持一致
柔和:指用力必须讲究技巧,手法动作灵活及力量缓和,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深透:指手法的刺激,不能局限于体表,而要达到组织深处的筋脉,以提高组织的热度为主
9、推拿手法的分类:摆动类手法 、摩擦类手法 、振动类手法 、挤压类手法 、叩击类手法 、运动关节类手法 。
10、摆动类手法:是以指、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的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 滚法 、揉法。
11、一指禅推法: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是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是经络穴位上,沉肩垂肘,手腕悬曲,通过腕和前臂的协调摆动,带动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使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治疗部位上的一种手法。
动作要领:沉肩 肩关节放松,肩部不要耸起用力。
垂肘 上肢肌肉放松,肘部自然下垂。
悬腕 手腕自然垂曲,不可强力屈曲。
掌虚 除大

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及手掌均要放松,不可挺劲。
指实 即拇指端要着实吸定被操作部位,不能离开或来回摩擦。一般要求频率为120——160次每分钟。
12、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环指和中指的掌指关节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屈伸外旋的连续往返摆动,使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而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治疗部位上的一种手法。包括小鱼际滚法、掌指关节滚法、指间关节滚法。
动作要领:肩臂不要紧张,肘关节屈曲120——140度。腕关节放松,小鱼际掌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上滚动时吸附于体表,不可跳动或手背拖来拖去的摩擦。手背滚动幅度要控制在120度左右,既腕关节屈曲时向外80度左右,腕关节伸展时向内40度左右。压力要均匀柔和,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奏,要有明显的滚动感。 操作要连续不断,每分钟120——150次左右。
13、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手指罗纹面部分,吸附于一定的部位或是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包括大鱼际揉法、掌揉法、指揉法、肘揉法。
动做要领:腕关节放松,自然平伸或微背伸,手指自然伸开勿紧张用力;腕关节连同前臂一起作回旋揉动,吸定并带动该部位的皮下组织 ;不可用力下压,也不可以漂浮,部位要吸定,不可滑动或摩擦。频率120——160次每分钟.。
14、摩擦类手法:用指、掌或肘部在体表做直线往返或环旋活动,使之产生摩擦的一类手法 。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抹法、搓法。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食、中、环三指指面附着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行有节律的抚摩的一种手法,称摩法。
擦法:用手掌掌面或大、小鱼际部着力与一定的部位,进行直线往返摩擦,使之产生一定热量的一种手法称为擦法。
推法:用指或掌、肘部着力与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的一种手法称推法。
抹法:用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的往返抹动称为抹法。
搓法: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方向相反、上下往返的快速搓揉称搓法。
15、振动类手法:以节律性轻重交替的活动,持续地作用与人体,使之产生振动感觉的一类手法,称为振动类手法。包括振法、抖法等。
16、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的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按法、点答、压法、拿法、捏法、捻法、掐法、拨法、踩跷法等 。
按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的一种手法 。
弹拨法:用拇指罗纹面按压于穴位或一定的部位上,适当用力下压至病人有酸胀感时,再作与肌纤维成垂直

方向的来回拨动的一种手法 。
点法:用指端或屈指后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向下按压的一种手法 。
捏法:用拇、食两指或拇、食、中、环指提捏起一定的部位的手法。
拿法:用拇指与食、中、环指指面相对着力提捏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的一种手法。
捻法:用拇、食指指面或拇、食、中指指面着力捏住一定部位,稍用力对称捻动的一种手法。
掐法:用拇指指甲着力,在一定穴位上深深掐压的一种手法。
踩跷法:用双足前部着力,踩踏腰骶等部位的一种手法。其操作方法为:患者俯卧,在胸部和大腿部各垫3——4个枕头,使腰部腾空,医者双手扶住固定在墙上的横木,双足前部踩踏患者腰部。
17、叩击类手法:用手指、手掌、拳背、掌侧面、桑肢棒等有节律的拍打肢体体表,使之产生叩击感觉的一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拍法、击法、叩法、捣法、啄法等。
18、颈部旋转定位扳法:患者颈前屈15-30度,再侧屈到最大幅度,医者站于后侧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患椎棘突旁,另一手托下颌向同侧方向慢慢旋转到有阻力时,随即做一个有控制的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同时,顶按棘突的拇指要向对侧推动。
19、胸椎对抗复位法:患者坐位,两手交叉置于颈后部,医生在其后面,两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抱住患者两肩前部,同时用一侧膝部顶住患部脊椎,两手向后上方扳法。
20、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下面的下肢自然伸直,上面的下肢屈曲,医者面对患者站立,两肘分别扶按患者的肩前部及臀部用力作相反方向的缓缓扳法,到旋转到有阻力时,再作一个增大幅度的扳法。斜扳法的定位可根据病变位置的高低,控制上下旋转幅度的调节来实现。
21、腰部旋转扳法:患者坐位,腰部放松,两手交叉置于后颈部。助手双手固定其下肢。医者一手拇指顶按住需扳法的棘突,另一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按住对侧肩后部,然后让变节段被限制在这个脊柱曲线的顶点上。然后按在患者肩上的手下压使之旋转到有阻力时,再施一增大幅度的旋转,同时顶推棘突的拇指协调用力推按。
22、肩关节扳法:
上举:患者坐位,医者半蹲站于其前侧,将患肢手搭在医者上臂部。医者两手抱住患者肩部,然后慢慢站起并同时将患肢抬起。
内收:患者坐位,将手置于胸前,医者紧靠其背后稳住其身体,用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肘部作内收扳动。
后伸:患者坐位,手自然下垂。医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扶住其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向后扳动并作屈肘动作。屈肘时要使掌背沿脊柱上移。
外展: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按住患肩部,另一手握住其肘部向

外牵拉扳动,同时作旋内及旋外动作。
23、背法:医者与患者背靠背站力,两肘挽患者两肘弯部,然后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反背起来的一种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