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题 究极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文学研究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1827年,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即将来临,同年,“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维耶曼在
巴黎大学讲课时正式采用“比较文学”的名称。

3.首次运用比较文学这一名称的是法国中学教师诺埃尔和拉普拉斯。

4.英国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大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5.1931年,傅东华(填人名)从英文转译法国学者洛里哀的专著《比较文学史》,首次
将“Comparative Literature”直译为“比较文学”。

6.比较文学的故乡是法国。

7.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8.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于1886年出版,书名是《比较文学》,作者是英国学者波斯奈特。

9.第一个系统地、全面地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是梵·第根。

他的代表作是《比较文学论》。

10.受到弗洛伊德影响的中国现代作家有:鲁迅、曹禺、郭沫若、郁达夫……
11.“美国学派”的列文对“主题学”进行了界定。

12.“俄国比较文学之父”是维谢洛夫斯基。

13.佛教界产生的一种叫做“ 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14.在中国古代翻译史上,主张直译的是释道安,主张意译的是鸠摩罗什,主张折衷的是
慧远。

15.吴宓在东南大学所讲的“ 中西诗之比较”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16.戴望舒翻译了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

17、1967年,台湾大学正式开设比较文学硕士班。

18、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于1985年在深圳大学成立,以《中国比较文学》为会刊,会长
是杨周翰。

19、1993年,提交《世纪之交的比较文学》的学者是伯恩海默。

20、提出“世界文学”之一概念的德国作家是歌德。

21.比较文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
研究。

其中最基本。

这四种研究类型中最主要的两种是: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

22.从传播方式来看,影响研究中的影响分为哪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23.影响的过程可以分为放送、接受和传播途径。

从放送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称之为“流传
学”,从接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渊源学”,从传播途径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媒介学”。

24.第一次正式正式提出“阐发法”这一名称的台湾学者是古添洪。

25.接受研究可以看作影响研究的发展,它是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6.阐发研究可以看成是平行研究衍生出来的一种类型。

27.神话和民间文学的研究中,曾经出现的流派有:海德堡派、神话学派、人类学派、历
史地理学派、心理分析学派、结构主义和民间学派。

(熟悉)
28.神话学派主要从语言的层面理解并解释神话和民间文学,人类学派主要是从文化的层
面理解并解释神话和民间文学,心理分析学派主要是从潜意识的层面理解并解释神话和民间文学,历史地理学派主要是从历史地理的层面理解并解释神话和民间文学,结构主义学派主要是从作品的结构的层面理解并解释神话和民间文学的。

(熟悉)
29.主题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

30.我们一般把媒介分为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和文字材料媒介三类。

这三类媒介中
最重要的是文字与材料媒介。

31.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

32.刘若愚在比较诗学方面的代表作是《中国的文学理论》,叶维廉在比较诗学方面的代表作是《比较诗学》。

33.文学和艺术交互作用的几种方式:配合、孕育、吸取、改编、综合和结合。

34.文学研究和语言学之间的交叉结合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是文学文体学。

35.受到现代语言学影响的西方文学理论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结构主义。

36.文学和心理学的关系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填人物)
二、名词解释题
1.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
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
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世界文学:含义一,指各国文学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体的术语;
含义二,指那些获得了世界声誉的作家作品;
含义三,指各国文学的的总和,不管这些文学是否具有世界地位和不朽性。

3.影响研究:是指对跨民族、语言和文化界线的不同文学之间基于事实联系之上的互相
渗透与互动的影响史实进行的一项专门研究。

4.平行研究:就是要将那些“相似”、“类似”、“卓然可比”,但是并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
民族(或几个民族)文学,两个(或几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两部(或多
部)属于不同民族文学的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与异,并导出有益的结
论。

5.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着重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学和读者(读者层与社会)之
间的关系,而不考虑在同一民族内部文学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6.文类学:指的是对于文学形式的各个种类和类型以及对于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

7.主题学:着重讨论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和人物的不同处理。

8.媒介学:影响研究中研究“媒介”的学问就是媒介学。

9.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他的研究对象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中的异
国异族形象。

10.比较诗学:专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11.社会整体想象物: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
家在其中只充当了一个媒介,法国学者把这种在“他者”形象创造
中起支配作用的,来自社会的影响源成为“社会整体想象物”。

(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
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
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12.套话: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它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

13.跨学科研究(重点):是近二三十年以来兴起的一种学问,有的学者称它为“科际整
合”,专指对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三、简答题
1.比较文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答:(1)根本原因:比较文学体现了新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更适合当前实践的需要。

(2)具体原因: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人们的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
成与发展分不开的。

(3)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4)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比较文学为什么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
答: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是由于比较文学本身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正在不断的扩展,不断地变化。

其次,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而比较文学研究者的思想观点、研究角度和研究范围又各不相同,他们对于比较文学的看法也就不同。

再次,对于比较较文学定义的理解之所以如此不同,与这一名称在各国文字中的不同含义以及这一名称本身的含义含混有关。

3.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包括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交叉关系。

4.比较文学的开放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重点)
答:其一,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同民族文学相比,它在上述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

其二,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

其三,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文学不仅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即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评论、历史考据、哲学反思等诸法,而且具有迅速接纳
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不仅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新方法会被立
即衡量考评,就是自然科学中的新方法也会很快引起重视。

5.无亲缘关系和因果关系的文学之间的可比性在哪?
答:(1)首先应该从宇宙、世界和人类的整体性来认识这一问题。

(2)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文学自身内在的品质来认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A、从文学是人学这个意义上讲,人心、文心就有了相通之处。

B、从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角度讲,它有一套生产和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在不同的时空、不同民族之间,既会表现出差异性,也会表现出它们的共同处。

6.比较文学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
答:目的:寻找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促进文学交流,争取世界文学这一宏伟前景早日到来。

功能:(1)从近处讲,比较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学的本质和文学发展的动因。

(2)比较文学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文学规律。

(3)比较文学是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一方面它具有特殊意义,一是促进民族文学,二是促进世界文学。

(4)比较文学是我们从今天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5)比较文学的对话和沟通是解决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平台。

7.前苏联学派的基本观点。

答:(1)前苏联学派不用“比较文学”,而代之以“历史——比较文艺学”名称。

“历史——比较文艺学”可分为“类型学”和“文学联系和影响”。

(2)前苏联学派强调比较文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对文学的影响。

(3)前苏联学派把同一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学比较也纳入了比较文学的范围。

(4)前苏联学者重视维护文学的民族特性。

(5)前苏联学者反对“欧洲中心论”,却流露出“苏联中心论”倾向。

8.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第三个阶段五四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比较文学有哪些特
点?
答:(1)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中学西学孰优孰劣的讨论发展为一场关于东西方文化的深入、持久的论战。

(2)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者百分之八九十都曾游学欧美和东洋,他们或占据高校的讲席。

或主持杂志,自然而然要将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拿来比较。

(3)从比较研究的规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看,较前一阶段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许多以明确的比较的论文和专著,而且在质量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取得了十分卓越的成绩。

9.中国比较文学界对比较文学研究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注意中西文学的比较,努力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2)积极开展中西诗学即中西文艺理论的比较,通过中西文论的印证,加深对文艺理论的理解,也通过中西文论的对比、互补,促进学科的文艺理论体系的建设。

(3)在不拒绝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同时,提出阐发研究的新方法。

(4)赞同前苏联学派的观点,同意将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文学的比较纳入比较文学的范畴。

10.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正式成立之后(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第四个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答:其一,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其二,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

其三,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许多比较文学的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

11、渊源学分为哪五类?
答:笔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集体的渊源、孤立的渊源。

12.如何理解平行研究的文学性问题?
答:(1)跨学科研究要强调文学性。

所谓文学性,是指我们研究的内容和重点都必须是有关文学的,而不是别的学科和领域的。

必须遵循的原则有:第一,研究者的目的和重心必须在文学上,而不是在别的学科上;第二,研究的全过程必须始终围绕“文学”这个中心,不论研究者采用多少另一学科的事实和材料,怎样深入到另一学科之中,他总是力图在比较中用另一学科的材料来说明相关的文学问题。

第三,研究的结果应该能作出对文学的发展有益的结论。

(2)在文学本科内进行的平行比较同样有一个“文学性”的问题。

(3)我们的研究者在注意文学性的同时,又必须注意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置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

13.请把147面背熟。

(重点)
比较文学几种类型的关系: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在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结合的,从中外文学比较的现实和前景来看,我们对些这类型应一视同仁,给以同样的重视。

我们应抛弃先入为主的偏见,只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实际来选择其中的一种,同时在需要的时候,结合别种方法。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任何拘泥和教条都是没有好处的。

对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两点建议:
①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比较学者都应该努力不懈地加强自身的建设。

②中国的比较文学者应该以本民族文学为根本。

14.请注意平行研究的一些举例。

比如主题方面的平行研究有哪些(116页),情节方面的平行研究有哪些(117页),情境方面的平行研究有哪些,人物方面的平行研究有哪些(117页)等等。

主题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名族的作家、作品写类似主题,如曹雪芹《红楼梦》、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和马丹.杜伽尔《蒂波一家》;同样写女儿对父亲的忤逆不孝,莎士比亚《李尔王》、巴尔扎克《高老头》;青年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及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薄伽丘《十日谈》、朝鲜的《春香传》。

情节研究:赵颜的画女郎和皮格玛利翁的雕像女郎;唐.杜荀鹤《松窗杂记》中记载的一则故事和古希腊神话中关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情节有相似之处;明代戏剧家吴炳用真真与赵颜的故事写出相似的《画中人》;皮格马利翁与加拉蒂亚情节出现在罗马作家奥维德《变形记》、马斯顿的诗歌、莫里斯的《人间天堂》等。

情境研究:《李尔王》中的暴风雨、《呼啸山庄》中的荒野、《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破败的城堡是一组隐约式的意象;约翰.邓恩、艾略特和波德莱尔往往在自己的诗中采用隐约式象征;布莱克笔下的老虎和海明威笔下的豹子是典型的神秘性象征。

人物研究:杜十娘和茶花女、王熙凤和赫思嘉、阿Q和唐吉可德、杨贵妃和克莉奥佩斯特拉。

15.神话的特征是什么?(149页)
答:一、神话是初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感性的、表象的认识,是它们借助想象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二、神话与宗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神话主要是讲述各种“神”和与神有关的故事,它既是虚幻的,超自然的,又
是反映太初时代的现实生活的;
四、神话是口头流传写来的一种文学类型,是后世文学的土壤和源泉。

16.神话和民间文学研究中的六个流派的代表人物都有哪些?(选择,填空)
答:海德堡派的代表人物:戈莱斯、阿尔尼姆;
神话学派的代表人物:雅科布·格林、威廉·格林、谬勒;
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朗、弗雷泽、哈特兰;
历史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科隆、阿尔奈;
心理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
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斯特劳斯、普罗普。

17.列举欧美翻译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翻译。

答:一为圣经的翻译;
二为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对古典作品的翻译;
三为近四五百年来欧洲各国文学间的互译。

①圣经的翻译。

从中古时代以后的数百年间,出现过英、德、法等语种的各种圣经译本。

后来马丁•路德1534年的德译本,廷德尔1535年的英译本被公认为权威性的版本;
②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对古典作品的翻译,以蒲伯译的荷马史诗、德莱登译的维吉尔全集最著名;
③近四五百年来欧洲各国文学间的互译。

代表作品有法国人贝朗热的《法国翻译史》、德国人弗兰采尔的《18世纪翻译史》、英国人马锡生的《翻译——伊丽莎白时代的一门艺术》。

18.有人说,东西方古典美学从体系上看,西方偏重于再现,东方偏重于表现,这一情
况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答: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东方和西方都以古典的和谐的美作为美的理想,但西方偏重于形式的和谐,东方偏重于伦理内容的和谐。

第二,“东方和西方都强调再现和表现的结合,但西方更偏重再现、模仿、写实;东方则更侧重表现、抒情、言志。


第三,东方和西方虽然都强调描写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事情,强调类型性的典型化原则,但由于西方再现艺术(戏剧、小说)特别发
达,相应地发展了艺术典型的理论,我国由于表现艺术的繁荣,
相应地创造了艺术意境的理论。

第四,东方和西方虽然都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但西方侧重真和美的结合,中国更侧重美与善的结合,强调文艺的教化作用。

19.个人媒介者分为哪三类?(选择,填空)
答:一、媒介者属于接受影响的国家;二、媒介者属于输出影响的哪些国家;三、媒介者属于第三国。

20.西方文学中描写欧洲核心国家之外的异国异族形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一是热衷于表现异国异族;
二是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海外扩张过程中的西欧民族的文化优越感;
三是欧洲文明是他们感到幻灭。

把211页看熟。

(重点)
21.文学创作、文学运动和语言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必考)
答:(1)语言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也成为文学的生产和发展的推动力。

A.传统音韵研究推动诗歌创作和诗歌发展的事实就是这方面十分明显
的也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B.不仅如此,语言研究的成果还可以导致文学的巨变。

C.文学史上经常发生革新与传统裂变的现象,而一场大的文学革新运动
兴起的时候,又常常伴随着一次语言文字的革新。

(2)语言学的进步也需要文学。

A.文学作品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可以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极好的素材和丰富的材料;
B.文学总是不断在为丰富和发展人类语言做出贡献,文学界不时发生的语言革新运动
也一次次的对语言研究发出挑战,提出新课题,这就迫使语言学作出回答,推进了语言学的发展。

22.跨学科研究的可比性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答:(1)跨学科的比较自身是系统性的;
(2)另一种知识领域也确切的是一门独立连贯的学科,同时,对这一门学科的研究也是系统性的。

(3)最后要得出有益于文学的结论。

四、论述题
1.谈谈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重点)
答:(1)佛教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生发的。

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巨大
影响是多方面的。

(2)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迅速与玄学合流,形成释道混杂的局面,并在文学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A、魏晋之世,佛教影响文学的一个显著方面是一些著名僧人所起的巨大作用。

功绩有:第一,对佛经的翻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以佛理阐发中国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

第三,不少人从事文学创作,用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来表达佛理。

B、一些文学家身兼二事,不仅从事文学创作,而且对佛理有精湛的研究,写出了不少具有文学性的佛教文章。

(3)从思想内容方面看,佛学的一些基本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进入了中国古典文学。

A、佛教对世人影响最大的是它的四大皆空,人生无常的观点。

B、此外,还有因果轮回的观念、关于地狱的观念等影响世人,同时也给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题材。

C、佛教传入之后,唯有虔心向佛,持斋诵经才能使芸芸众生超脱苦海的思想,也在文学中逐渐反映出来。

(4)佛教对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影响也很大。

A、随着一起传入的印度古时的声明论,导致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巨大变革。

B、“变文”是佛教传入后给中国文学带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5)佛教的传入还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如妙悟说、神韵说、性灵说等,以及“意”、“境界”的提出,无不与佛家语有关。

除大量的禅宗语言进入文学创作和批评,还有大量佛家用语进入了中国的语言。

(6)佛教传入以后,大量的佛经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提供了题材的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