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思想的政治运用和现实意义 定

合集下载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传承者,他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在他所创立的儒学思想体系中,更在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修养方面所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中。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孔子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领袖孔子作为春秋时期鲁国官员,曾经担任过多个职位,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

他深谙政治之道,提出了“仁政”、“礼制”等一系列重要观点。

孔子认为,仁者爱民如子,而非常之民则不可爱也。

因此,在治国理政方面,他主张“以德为先”,强调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并且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秩序。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尊臣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伦理观念,并倡导“君无戏言”,即君王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这些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育家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创立的儒学思想体系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提出了“学而优则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观点,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他主张“以诚相待”,认为教育应该以启发和引导为主,而非简单地灌输知识。

孔子还强调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总结,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所创立的儒学思想体系,更在于他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三、文化传承者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强调礼仪之邦、修身齐家等一系列观点,推崇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才能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和身份。

孔子还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点,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是人类发展的关键。

这种思想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道德标杆孔子被誉为“圣人”,他提出了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成为后世道德标杆之一。

孔子思想学说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学说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学说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

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的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样的道德观念正是和儒家的“仁学”相联系的。

如果我们抛弃了孔子的“仁学”理论,天天批判“仁政”,鼓吹“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提倡什么“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那么你能真止地“尊重他人”吗?你能真正地爱护别人吗?所以任何对人们的社会规范的具体要求它都必须有—套伦理学理论作支撑,而这套伦理学理论又是内传统积累而成的。

这里不能全面的讨沦儒家的伦理问题,它无疑有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但它的核心内容“爱人”思想无论如何是我们今天仍应继承和发挥的。

照我看,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是基于“亲亲”思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音,人也,亲亲为大。

” 《论语。

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爱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是爱人的基础,但是“为仁”不是仅止在“亲亲”上,而必须“推已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要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得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

如果要把“仁”(“仁政”)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日克已复礼,大下归仁。

为仁由已,而由人乎!”我认为,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常有误。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和‎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身体力行的‎倡导乐学和‎终身教育,期望通过教‎育培养士和‎君子推行德‎政礼治,构建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不仅在当时‎对推动社会‎发展、维系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今‎的新课改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教育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诸‎多譬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教育的垄断‎局面,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优‎秀人才的培‎养,维系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性相近,习相远”,“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也”,孔子指出人‎的天性禀赋‎相近,是教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人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通晓知识,是后天的教‎育才使人博‎学多才,强调了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后半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大开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拥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人才,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全是上‎层社会的贵‎族,下层民众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既提倡教育‎的平等性。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生只需拿‎一点薄礼即‎可在私塾读‎书,孔子会一视‎同仁的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将‎固有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改为学‎在民间,是中国教育‎史上平民教‎育的始端,实质上是对‎人性价值的‎肯定,一定程度上‎具有平等的‎思想价值。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人,传说有三千孔门门生,著名门生有七十二贤人。

他的许多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都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深远,他因此也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在两千连年前,他提出了儒家思想,通事后人不断地继承、发扬,延续成为咱们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的信仰。

在封建时期,自汉武帝“免除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影响至深,他曾经主导删减的四书五经也成为封建时期文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封建时期的念书人也被成为儒生。

时至今日,孔老夫子仍然存在咱们的身旁,他的思想影响着咱们的教学,他的论语等也成为咱们汲取精神营养的源泉。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仁”维系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睦,促使着社会的和谐。

所以在必然程度上,孔子的教学就是教诲他的门生们去传播和贯彻“仁”的理念。

孔子诞生于鲁国贵族家庭,终其一生都在为恢复周礼而奔走,在他的思想中知识要学之于民间,用之于王室。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归纳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

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够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够去做官从政。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提倡的“学以致用”有必然的相通点,肯定培养统治人材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那时知识分子踊跃学习的庞大推动力量。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的一个创举。

在此之前,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能接受教育,受教育权事实上是被特权阶级所垄断着。

“有教无类”是孔子对那时教育体制招生对象的革命,从此私学兴起,人们无论阶级、贵贱,在教育眼前都有了相对平等的机缘。

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知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那时规模最大、培育人材最多、社会影响最普遍的一所学校,因此,“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作者:艾菲菲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12期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视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作用,他提出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也大多数为后世所继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职业教育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研究他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的作用与意义的看法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不教而杀谓之弃。

”后来“德治”成为儒家共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孔子在政治上是一位社会改良主义者,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通知人才从而为政治服务。

他认为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

春秋时期,孔子第一个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较为科学的命题。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认为知识和道德都需要依靠学习来培养。

(二)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目的的看法孔子的私学是学术团体,也是政治团体,他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推行其政治主张。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举贤才,在教育上以培养贤才为目的。

孔子对君子的品格十分重视,认为只有那些优秀、品德键能的贤才才能做官。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三)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对象的看法孔子反对门第限制,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但“有教无类”是又局限性的,它不等同于先进的普及教育思想,因为奴隶和妇女是被排斥在受教育的对象之外的。

(四)孔子教育思想中关于教育内容的看法孔子出于培养从政人才的目的,其教育内容基本上仅限于人事的范围,主要是限于君子做人的道理(德)和从政的手段(才),具体说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三个方面。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关于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孔子强调士人要积极出仕,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强调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德治。

他认为统治者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同时以仁政,富民、利民等政治伦理思想为统治思想。

以这些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然有很好的启发意义论文关键词:积极出仕:为政以德;政治伦理:现代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影响太大。

学者更多的谈孔子关于个人修养问题,也就是说更多的关注孔子个人伦理的论述.而很少关注孔子关于社会伦理的论述.这其中就包括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未被充分挖掘。

本文就试图粗略谈一下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一孔子的儒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了“出仕”而用.因此在他与弟子的言论中有很多涉及到政治伦理的问题。

现简要论述如下:第一.君子要积极出仕.要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职责的政治伦理思想。

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人世者.在“仕”与“隐”的态度上.孔子主张为人臣者应出来辅君治国,不应避世隐居。

这样方合乎礼法伦常,他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如与长沮、桀溺的对话:长沮、桀溺耦而耕:“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援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日:“鸟兽不可与同群。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阿。

子路回来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听后,发了一番感叹,对子路说,我们总不能和飞鸟走兽一起生活吧。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分子.如果天下太平,我才不会去求改变呢。

在《论语》中,类似的章节还有好几处。

例如与晨门的对话,与荷藤丈人的对话,与楚狂接舆的对话等。

这些人都不同意孔子“知其不可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影响太大。

学者更多的谈孔子关于个人修养问题,也就是说更多的关注孔子个人伦理的论述.而很少关注孔子关于社会伦理的论述.这其中就包括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未被充分挖掘。

本文就试图粗略谈一下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孔子的儒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了“出仕”而用.因此在他与弟子的言论中有很多涉及到政治伦理的问题。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微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微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微孔子“为政以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微2009-ff-2fl号上旬刊又教费孑L子"为政以德"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微管建莉(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金肯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江苏南京211156)摘要: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主张在历史上曾发生过积极的作用."为政以德"的精华部分对当今仍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孔子"为政以德"必要性基本内容现实意义孔子在谈论学问及国事的时候,始终是把伦理思想同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其鲜明标志就是他所讲的"为 ,政以德"."为政以德"按照《论语疏义》的解释,就是"明明德以亲民,本仁心以施仁政,保民而王,非自求尊荣与富贵也.是谓为政以德".这就是说,"为政以德"的要义有三:一是"明明德以亲民".就是为政者首先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以德亲民,以德化民.二是"本仁心以施仁政", 就是要求为政者本着仁义之心,实行仁义之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兴民之利,除民之害.三是为政是为了"保民",而不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名利和地位,为政者要淡泊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一,"为政以德"的必要性孔子十分强调"为政以德",他认为,首先,为政者的道德表率作用对百姓的道德言行进而对社会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社会治乱首先表现为民德民风的好坏,而民众对道德的情愫取决于为政者对道德的情感态度.因为统治阶级倡导的道德从实质上说是体现统治集团利益的道德,若统治集团的成员都不能自愿践行,何望百姓自觉遵守?再者,为政之人同时就是教育者,化人之人,教育者的身教重于言教,化人者必先白化.居上位者能厚爱而不弃亲族故交,老百姓就会亲近仁德,而不至冷淡无情.总之, 孔子坚信只要为政者能自觉地行仁践义,百姓就会心悦诚服.自愿地讲仁重义.其次,是由道德的特殊作用所决定的.孔子日:"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这就是说,用政令来规范人民,用刑罚来强制人民,人民虽然会服从,但并非产生了自觉羞愧之心,只是为了免于受罚而已.即使不敢为非于政令和刑罚规定的范围之内,也会作恶于政令和刑罚不及之处.只有用道德来诱导人民,用礼教来规范人民,使人民有了知耻之心,人民就会自觉改恶从善.从而起到政令和刑罚起不到的作用. 孑L子指明了道德在为政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与政令和刑罚相比,道德教化虽然缺乏强制性,不易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政令和刑罚终究有涉及不到的地方.而且终究是要人去遵守的,而靠人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系得到的却无所不在.只有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平, 使人民有了自觉的知耻之心,才能保证政令畅通和刑法的执行.也就是说,孔子认为,道德是比政令和刑法更为重要和有效的约束方式.二,"为政以德"的基本内容"为政以德"的内容相当丰富,对于为政者应具备的道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端正其身.孔子认为,为政即正民,为政者的管理过程就是一个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感化民众的过程.政治被赋予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既然为政者是正人之人.而正人必先自正."自正"有两层含义,一是修练自己的德性,二是坚持原则办事公道.简言之."自正"即严己垂范.孔子在《论语》中不厌其烦地论及"自正"的重要意义:"其身正, 不令而行.""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谓上行下效,只要在上位的统治者重德贵义,言为师,行为范,即"先有司",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就能"不令而行".总之,为政者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为政时必会得心应手,一帆风顺,"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反之,自己不正,必不能正人.因此,为政者正与不正,关系到全部为政活动的成败.进而关系到国家兴废存亡.2.严于律己.由于为政者处在政治舞台的中心,其过失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危害大影响坏,因此,为政者必须做到严于责己,学习他人的优点,警戒他人的缺点.如果不慎犯错,决不能文过饰非.律己与宽人是辩证的.是二而一的关系,为政者在律己的同时,还要能"薄责于人", 对他人"赦小过".3.正直无私.为政者必须作风正派,不循私情,一切出于公心,不被廉价的奉承所障蔽而错用奸妄之辈,也不抱个人成见而不纳善言.他必须以谋公利为己任,因此,"易事而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为政者大公无私,所以容易与其共事,但他不容易被取悦,因他对不属正道的谄媚之语不屑一顾.君子为政,原则坚定,爱憎分明,敢于公开表达对好人之爱,对恶人之恨. 4.务实立功.孔子反对空谈,主张事功,他的事功思想没有一己之利,而在于为天下,为国家,尤重利民.为政者应当是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他决不夸夸其谈,而是"敏于事而慎于言",甚至是"讷于言而敏于行".因此"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以言多行少为耻.要"敏于事"就得有真功夫.所以, 不怕人不知,只怕己无能."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不愁做不了官而愁无做官的真本领.为政不图虚名,而重实绩.三,"为政以德"的现实意义无可否认,孔子倡导"为政以德"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若摈弃孔子德治思想中的阶级反动性和唯心主义,不难发现其中积极的历史作用!l孟子诚信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特点马凌锋(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41000) 摘要: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之说.并把自己的诚信思想建立在这个理论平台之上.他确立了"信"德的地位,确立了"惟义所在"的诚信思想原则.同时孟子在人才选拔和教育上也很强调诚信.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孟子的诚信思想也有其时代局限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孟子诚信思想基本内容特点局限性一,孟子诚信思想的基本内容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自先秦社会以来,诚信就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并为人们所大力提倡.孟子便是大力提倡诚信的一代思想家.生活在战国中期的孟子,针对当时社会诚信缺失之状况,不仅大力呼吁人们讲诚信,而且对诚信思想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丰富了中国传统诚信道德的内容.和x,l-现实的重要借鉴意义.1-孑L子的"为.mZ以德"的思想使为.mZ者确立"民主官仆"思想.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社会公仆成为社会主人,真正的社会主人却变成奴仆.人们在思想上逐"的观念.这种观念不仅在为政步积淀形成了"官主民仆者的思想里深深扎根,而且统治着普通百姓的头脑.因此.为政者心安理得地以天生的统治者和"民主"自居.他们中的一些人多多少少实行一点"为政以德",也似乎是 "主人"对"奴仆"的一种赏赐,是一种高贵者对低贱者的 "慈善"态度和"德行",而不是~41-x,l主人的应尽义务和必要服务.而普通百姓对于特权者,除了敬畏,顺从和顶礼膜拜以外,往往也是希望特权者从上面赐予"德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崇拜,"清官"情结.不就是这两方面融合的结果吗?我们应当通过科学的分析批判.摒弃"官主民仆"型的"为政以德",确立"民主官仆"型的"为政以德". 我们的干部们应当自觉摆正自己与人民的关系,树立科学明智的权力意识,增强"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实践国家对干部职业道德的要求,即:"公正廉洁,忠诚积极,全一tk,全意为人民服务,反x,l-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并且将当代社会公正论的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为政以德"贯彻到分配公正,用人公正,办事公正等方面去,使之更具操作性,产生更显着的效果. 2.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使为政者摈弃"伦理政治"型.确立"综合协调"型以儒学为主干和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伦理本位,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也是这种伦理政治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社会中,这种伦理政治适应封建宗法的政治制度及家族一村落一国家三位一体的行政体制的需要,发挥着服务于特权政治,并为这种特权政治进行"上应天命.下合人情"的粉饰的作用,因此历久而不衰.现在时代不同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摈弃"伦理政治"型,是"为政以德"现代转换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由于伦理与政治, 经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特别是我们在指导思想和实践的重大失误,因而在摈弃"伦理政治"的过程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又以政治代替了伦理.由传统的伦理社会的伦理,滑向了政治社会的伦理.而到了建立市场经济的阶段, 又出现了"以经济社会伦理取代一切"的倾向.这种经济社会的伦理,既表现为伦理与政治的分离,使政治放弃了对伦理的要求,同时又使伦理失去了政治的有力推动和保障.于是"一手软"的现象,伦理的疲软,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继续推进包括"为政以德"在内的传统伦理转换时,不仅应该扬弃传统的"伦理政治".而且应该扬弃以政治代替伦理,以经济代替伦理的现象.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通过伦理实体,经济实体,政治实体的系统整合,在全新的基础上实现伦理,经济,政治的"三位一体",使这三个方面在整体之中,在整体的制约之下综合协调地发挥作用.形成强大的系统"合力".以推动人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3.确立"法德互补"型.孑L子的道德论具有明显重视德治的倾向.他在提倡 "为政以德"的时候将德治作了一个比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毫不掩饰地认为德治比法治好.这种"重德轻法"型的"为政以德"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是行之不远的,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然而它在当今的现实中却还有其一定的影响.在当代,"为政以德"的正确性,有效性,必须一方面建立在社会主体首先是国家的干部懂法,守法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有赖于主体像康德所比喻的那样,自觉地把"至善"的道德义务当成对自己的"绝对命令",虔诚地加以服从和自觉地付诸实践,通过法令与道德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使"为政以德"得到正确有效地执行,充分发挥其约束力与调适性,从而收到促进"法德互补",政通人和,国家兴旺的良好效果参考文献:[1]论语疏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2]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3]理明,赵炳起."为政以德"及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语》德治观述评.学海,1998.5. [4]周安伯.论"为政以德"的现代转换.南京社会科学,1998.12.77。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政治。

他的仁学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不仅塑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且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本文将探讨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影响及其现实意义,并且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孔子的仁学思想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概念:“仁”。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之心”,并且认为仁是成就人格的基础。

此外,仁还表现为尊重和理解他人、关怀社会、遵守道德准则等,这些都体现了孔子对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总而言之,仁学思想提倡的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方式,就是要尊重他人,倡导和谐共处,推崇人道主义。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深深根植,并且还影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在中国,孔子仁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1. 多位政治领袖引用孔子仁学思想:自中国战国时代以来,孔子的哲学影响着许多政治领袖,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

今天,中国的领导人仍然常常引用孔子的主张,并且树立孔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

2. 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和职场等领域。

这种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个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孔子被尊为圣人:孔子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之一,他的思想被广泛传播,并且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享有高度的尊重和重视。

4. 孔子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孔子的思想与文化艺术紧密相连,包括儒家经典、书法、诗歌、音乐等等。

这些文化艺术遵循孔子所提出的原则与价值,这也使得孔子思想在文化艺术中成为主流。

5.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孔子仁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亚洲和世界文化。

孔子思想的影响可见于一些亚洲文化,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此外,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也借鉴了孔子仁学思想,并将其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三、现实意义如今,孔子仁学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出现,人们追求一种更为平等和合作的社会关系,这与孔子仁学思想的最终目的相吻合。

论孔子的政治思想对当代政治建设的意义

论孔子的政治思想对当代政治建设的意义
WEN U DA0 HANG
的憧憬蓝 图和奋斗 目标 , 这种思想对进 步思 想家 、 改革家 也
【 摘
要】 政治现代 化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 建设 的一个重
有一定启发。大同理想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画图 , 为我们构建 现代和谐 社会也提供 了可贵的借鉴。
孔子 的大同社会的特点可 以归结 为以下六个方 面 : ( 1 )
“ 天下 为公 ” 的民主政治 ; ( 2 ) 尊 老爱 幼 、 充满仁爱 的社会 风 尚; ( 3 ) “ 讲 信修 睦” ,高度文明的道德水平 ; ( 4 ) “ 人尽其才 , 地尽其利” , 藏富于 民的社会经济 ; ( 5 ) 人人安居乐业 的和谐
社会。
涵, 更 要 实现 其 思 想 的 当代 价 值 的 转换 , 这 对 当代 中 国 的政
主持 , 人 与人之 间的关系一定讲求 信用 , 保持 和睦友善 , 所
以大家不单是 以 自己的双亲 为双 亲 ,不单 是以 自己的子女
为子女 ; 这样使 老年人都 能善终 , 壮年人都 有事干 , 幼 年人 都 能健康成长 , 鳏、 寡、 孤、 独和 残疾人都 能得到抚 养 ; 男 人 都有分内的工作 , 女人都有 如意的归宿 。“ 小康” 社会是孔子 主张的较低 的政治 目标 。
要组成部分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不仅要 求我们认 真学
习和 研 究西 方 的 政 治 文 化 ,更 为 重 要 的是 立足 于 本 国的 历
史政治文化特 点,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的政治文化 形态。以孔子
为 首 的 儒 家政 治 思 想 对 中 国的 历 史 、文 化 和 政 治 产 生 了 巨 大 的 影 响 。因 此 , 我们 不仅 要 深 刻 理 解 孔 子 的政 治思 想 的 内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郑桂芬在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占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体现了孔子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他的志士、君子、成人的人才观也多体现了对人才道德方面的要求。

孔子的德育思想丰富、系统,深入挖掘有助于古为今用,为现代社会服务。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对德育的重视是与其以德治国的政治观密切相连的。

可以说,不了解孔子的政治观,就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其内容主要包括统治者自身的修养和对民德、民风的建设两个方面。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品德高尚,人民就会像众星拱月一样拥护他、爱戴他,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孔子还说:“子为政,焉用杀C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上行下效的道理,极言执政者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将影响一国的风气。

同时,孔子把统治者的正身修德与从政治国的管理行为联系起来,指出统治者注意修养德行的本身是在实施对国家的管理,譬如,他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C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C”等等。

后世儒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的观点。

(一)关于德育内容的论述。

孔子所提倡的德育内容,可以用“仁”字来概括。

仁德是孔子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包括了人应具备的所有的美德:如忠、孝、诚、信、智、勇、温、良、恭、俭、让、廉、和、宽、敏、惠、中庸、忠恕等。

现仅就其所提倡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作简要介绍。

43 “孝悌”和“忠”等。

“悌”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基础。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中的治国理政思想与现代政治实践

《论语》中的治国理政思想与现代政治实践

《论语》中的治国理政思想与现代政治实践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与言论,对中国文化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论语》中的治国理政思想,并探讨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现代政治实践中。

建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孔子强调道德伦理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府应该以道德为基础,并建立良好的道德标准。

这不仅涉及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包括政府官员的道德行为。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起,意味着一个人首先要自我修养,然后照顾好家庭,才能进而管理好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的目标。

这个思想理念在现代政治实践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2. 以德治国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以德行为核心,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的统治者,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从而有效地治理国家。

3. 政府官员的道德标准孔子对政府官员的道德要求非常严格。

他认为政府官员应该忠诚、廉洁、勤政和有德行。

这些道德标准对于现代政治实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反对腐败和贪污。

建立合理的政治制度除了道德标准,孔子还强调建立合理的政治制度来实现良好的治国理政。

他提出了一些与现代政治制度相似的观点。

1. 君主专制制度孔子提倡君主专制制度,他认为国家需要一个强大而正义的君主来统治。

这种制度强调统治者的权力和责任,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2. 君臣关系孔子强调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与臣子之间应该建立相互尊重、忠诚和互动的关系。

这样的关系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国家政治环境。

3. 选拔人才孔子非常注重选拔优秀的人才来担任政府职位。

他主张选贤任能,反对任人唯亲的行为。

这一观点与现代政治实践中的人才选拔制度相吻合,都强调了能力和潜力的重要性。

建立有效的教育体系《论语》中强调了教育体系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孔子认为,有效的教育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修养和智慧,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

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

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

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论语中的孔子政治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政治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政治思想一、孔子的政治观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政治观念主要包括仁政、君子治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

首先,孔子强调仁政。

他认为政治的核心是仁爱,只有通过仁爱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仁”,并强调君子应该以仁为本,以仁治国。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心,以仁心对待百姓,实行仁政。

孔子的仁政观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政治家所推崇的理念之一。

其次,孔子强调君子治国。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君子的德行和品质的人才能够胜任治国之责。

他强调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君子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要求,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诚实守信、正直廉洁、勤勉励志等美德,以此来影响和带动社会的风气和道德水平。

最后,孔子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个人的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修身,才能够达到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进而影响社会的治理和国家的安定。

孔子的这一思想观点,对后世的政治家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孔子的政治实践孔子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家,他还是一个实践家。

他的政治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得到了实际的验证和应用。

首先,孔子通过教育改革来实践他的政治理念。

孔子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君子,从而实现良好的政治治理。

因此,孔子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倡以德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其次,孔子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政治改革。

孔子曾经历了一个动荡的时代,他深刻认识到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因此,他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政策,力求改善社会的政治状况。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论语中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赏析

论语中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赏析

论语中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赏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这一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对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赏析,探讨其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修身篇孔子提出了修身的重要性,并认为一个人能够修身,才能够有资格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首先包括修养,这需要一个人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品质和修养。

孔子强调了人的修身需要根据礼、乐、廉、恭等道德准则来衡量,以及要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其次,孔子认为修身还包括要有自己的志向追求。

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就难以达到真正的修身境界。

孔子认为一个人修身要“作人之资而不敢忘”,也就是要在修养自己的同时,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通过修身,一个人才能够与众不同,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孔子在《论语》中的言论,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注重物质追求,忽略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需要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精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及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追求。

二、齐家篇在《论语》中,孔子非常强调了齐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好好管理自己的家庭,就没有资格去治理国家和平衡天下。

齐家主要指的是家庭和睦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睦、相互尊重,以及家庭生活的规范和有序。

孔子主张要树立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强调要重视孝道、悌道和夫妻之道。

孔子认为子女应该孝敬父母,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和顺相亲,夫妻之间应该相敬如宾。

他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如亲和友爱、忠诚守信、乐于助人等。

通过齐家,一个人才能够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

一个和谐的家庭不仅对家庭成员个人成长有积极影响,也对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家庭伦理建设,注重家庭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现实意义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现实意义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孔子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思想对社会治理的启示1. 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强调人的仁爱之心,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

这一思想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孔子的“君子”观念孔子提出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

这一观念对于培养优秀的政治领导者和社会精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 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主张遵循恰当的中间道路,避免走极端。

这一思想对于社会治理的平衡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孔子的“学以致用”观念孔子提倡学习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

这一观念对于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这一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3. 孔子的“兴学治国”思想孔子认为教育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提出了“兴学治国”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 孔子的“弟子规范”教育方法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他提出了“弟子规范”教育方法。

这一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

三、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1. 孔子思想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孔子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2. 孔子思想对于领导者的启示孔子的思想对于培养优秀的领导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领导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引领社会的发展。

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意义

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意义孔子,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其思想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历史,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助力。

今天,我们身处于一个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对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和现实意义的反思,尤为重要。

一、孔子思想的历史传承孔子生于春秋末期,是周朝的重要文化人物之一。

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被接受和发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核心。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孔子思想经过了多次的传承和演变,不断地发挥着其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被视为贵族和士人的必修课程。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教育之一,成为政治、文化和哲学的主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的不断冲突和争霸,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变化颇大。

但不管怎样,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在中国,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广泛地敬仰和尊崇。

二、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和复杂的世界中,孔子思想仍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思想强调人类道德和个人的修养,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引领作用。

人类需要在自己的道德和修养上不断地追求进步,才能真正地做到“人性”的本真。

孔子思想发扬了很多关于人类人性本质的理论,并给我们提供了榜样,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成为了人们共同倡导的价值观。

其次,孔子思想高度强调社会和家庭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家庭为基础,而社会为扩展”的观点。

这一观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家庭观念和亲情。

此外,孔子还高度推崇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交友之道、君子之交淡如水”等深刻思想,这些思想在中国人的社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中,孔子思想对于社交和人际之间的默契和信任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最后,孔子思想强调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今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第一,学生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雍也》)也就是对吃穿住行这些身外之物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做事,谨慎言论,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

这样才算是好学。

[1]光是好学还不够,还要爱学,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有人盲目的骄傲自满,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很难保持操守和仁道原则的。

孔子要求学生能够虚心的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却不觉得羞耻。

(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只凭自己主观的随意猜想,这样才能求得世间的真理。

[2]第二,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就是说,老师既要了解过去的知识又要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

因为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所以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注重探索创新。

[3]他还进一步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所谓“学而不厌”是说老师本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

“诲人不倦”是讲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以教为乐,对学生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光要有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自己言行一致了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如果自己的言行都不端正又如何能教导别人言行端正呢?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多多关心,充满信心,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即爱护学生。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关键字:孔子德育思想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

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一)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仁爱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在“仁”,表现在“礼”。

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他用“仁”“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具有道德自觉,共同遵守一定的规范,这在春秋战国诸侯分裂割据、混战年年不断的历史时期,无疑是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他的道德思想中,“礼”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是“礼”的内在主导因素,是核心,“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符合他所认定的真理的最高要求,也是他承认的真理的本身。

孔子按其自己认定的真理,通过一定程度上重人道、面向实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从而建立了“仁”为核心的孝悌、忠信、恭敬、智勇、宽惠、正直、知耻、周而不化、三戒、九思等道德规范,把人们不断培养成为君子——道德修养达到高峰的人。

孔子十分重视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思想的政治现实意义
论孔子思想的政治运用和现实意义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在那个战火纷争纵横合并的年代,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留下了“弟子三千”、“儒家圣贤”的美誉。

如今孔子的各种思想已经被世人所公认,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不仅赢得各个民族的赞同和认可,其独特的“仁”的思想核心也被奉行为当下社会建设一个重要的原则加以推行和发展。

但是也有人说,那个时代的孔子是寂寞的,因为知音难觅,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和认可,辗转周游于各国而屡次遭到冷遇和不屑,最终还是悲惨地老去,带着天下大同的理想黯然长逝。

但是,在另一个角度考虑,这位千年智者给我们留下的更多的还是数不尽的思想智慧和财富,其关于政治治国方面的一些独特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的。

一、孔子思想内核在行政理论方面的体现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在其思想体系中,由于孔子认为人生而“性相近,习相远”,才最终导致了天下苍生外在的表现差异,也导致人和人之间的纷乱斗争。

所以,为了使社会达到天下大同,社会教化得以更好的在乱世中推行,孔子基于自身的阶级地位提出了“克己复礼”的思想观念,旨在要用道德约束人们,通过使人们内心的平和和守矩,从而达到社会的平等和和谐。

因此,通过“成仁”而“成人”就成了孔子极力宣扬人们去追求和实现的个体目标之一。

这是一种十分积极入世的哲学观念和社会理想,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孔子前
期都在积极地为推行这一种政治抱负而努力。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孔子在人生五十之年,终于取得了政治道路上第一个“大用”的成就,在鲁国就任大司寇,以为推行各种体恤民情、改善民风的政策,使得鲁国大治,其在外交和对内政治上都有了很大的作为。

曾经有学者之处,中国历史朝政上一般有三种势力执政的情况:分别是宦官外戚、文官、物管三种势力,而其中,又有“以儒家思想武装的文官”执政时代是这个朝代最为清廉正直的时代。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说的依据何在。

(1)、孔子思想在对外交往问题上的突出体现
据《孔子世家》记载,公元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

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

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结合《孔子》电影和对史书史料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外交往方面,孔子采取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官特有的“儒士”态度。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中国,祭祀礼乐从来都是在从事国事时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而在春秋时期,孔子用“礼崩乐坏”来形容当时的社会朝纲。

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原初意义主要是指用以祭祀各种神灵的礼仪,反映的是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追求,在周礼兴盛的时代,周天子通过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来规范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维护统治,并且取得了几百年地长效之治,维护了国家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繁荣发展,这
说明了礼乐统治制度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在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破裂,周礼统治的时代也渐行渐远。

相对地,作为礼制文化的绝对捍卫者,孔子就坚持提倡在处理诸侯国问题是要采取严格的等级礼数制度。

在国家交往之间,也要分清楚互相的政治地位和等级高低,以此来判断合乎礼数的交际仪式。

“事君以礼”,“君使臣以礼”,说的就是孔子十分重视在行政过程中外在规范的重要性。

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在交往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种道德准绳,约束这国家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虽然这种“尊重”本质上是严格的等级制度造成的一个外在表象的平衡,从现实角度上开其实是否定了人们平等自由的权利,带有浓重的阶级等级色彩的落后观点,但是不可否认在封建社会中,为了实现平定叛乱、镇压割据、预防诸侯之间相互斗争和威胁周天子统治以致达到国家安定太平的条件。

并且我们看到,遵循这种方式去处理外交政治的孔子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突破。

(2)、孔子思想在对内统治上的突出体现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在治理社会问题的时候,孔子提倡通过礼教推行自己“仁”的思想,以“礼”的精神来教化民众,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理想。

鲁公曾经向孔子提议,在鲁国实行如齐国一样的严峻立法制度,但是被孔子否决了,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人们遵守行为规范和维持社会安定团结并不是出于自身内在的愿望,而是畏惧酷刑苛刻才被迫遵守,这样的政治统治是达不
到长治久安的,更有“苛政猛于虎”一说,由此看来,主张以仁立己的孔子有一种社会博爱的思想。

虽然我们都知道孔子人性论提倡“性相近,习相远”,但是不可否认孔子在其政治论调和教育思想中总是存在着“人性本善”的倾向。

因为人性善,所以才有可能去遵循社会礼数,改善自身道德缺陷,以此完成克己复礼的伟大愿望。

基于此目的,孔子在最高等级上提出了君王应该“修己以安百姓”的观点。

并且他还认为,自我道德的完善是君王应有的风范,也是成为一个君王的重要条件,提出了“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观点,只有君王首先实现了自我道德的修复和完善,才能给天下百姓做一个楷模,领导全社会走向一个风气日益良好的社会,同时也才能以极高的威慑力巩固君王自身的统治。

因为自身的道德完善是以“礼”和“仁”为标准核心的,目的就是约束个人私欲,规范个人言行因此,孔子的这一观点迎合了社会大众的思想,也从内在上克制君王骄奢淫逸的风气,不失为一种修生养性同时还迎合社会现实。

于下一等级,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另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其伟大的教育成就。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老少皆有,因秉承着“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的弟子遍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而在这一广大范围内推行自己的“仁”和“礼”的思想,对于遏制社会的不良风气,养成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孔子的“仁政”思想,其理论而言,在当下还是十分
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在孔子执政的高峰时期。

鲁国大治的成效也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为什么孔子最终仕途不意,其礼治仁和的思想被当时的社会否定了呢?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其不足之处都体现在哪里。

二、孔子思想内核在行政理论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个思想理论,一种哲学潮流,只有符合其时代特征和内涵才有可能成为主流文化。

孔子的仁爱思想虽然有许多值得借鉴,但是究其本质,在行政方面,介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这一过于理想化的思想终究不能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

1、从经济制度上看:小农经济相对于周天子统治巅峰
时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和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们对于土地的使用开垦程度加大,这就导致旧的管理体系不能适应这种新兴的社会现象,由于人民手中可耕作的土地越来越多,地主阶级积累的财富也逐渐增加,井田制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漏洞。

我们都知道,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由于经济地位得到提升,这些富有的地主阶级必定会谋取更高层次的政治权利了,而孔子试图用传统的等级制度去压迫这些新生的力量明显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

2、在阶级等级上,因为孔子其思想言论带有自身的阶
级——没落的贵族阶级利益的色彩,他代表的始终不是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更不符合当时新进地主阶级的利益,就必定不能迎合大众的需求,仁和礼治的政治可能符合部分站在风雨飘
摇统治中守旧贵族势力和一些社会底层因为动乱压迫寻求寄托的人的利益,从这个角度考虑,孔子的思想纵使再强大,也只能是孤军奋战,四处无援。

3、从其思想在政治运用方面本身的缺陷上说,这种通
过绝对的等级礼数来规范社会的行为是有弊端的。

在今天的先进角度来说,我们不提倡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压制,它压迫了人的自由平等的思想,也导致民主制度的姗姗迟来,不符合人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然属性,纵使在社会性方面可以促使社会的凝聚力加大,但是我们认为真正的亲民之治并非建立在规范等级、压制人性的前提下,更应该是统一人们的地位、反应共同呼声的一种社会模式。

所以,这本身就是孔子思想一个不可忽视的硬伤。

三、探讨孔子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和运用
在当下社会,我们对于孔子思想在政治统治方面的继承同样应该秉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通过改造和适应,让它服务我们当今社会的建设,适应世界时局,得到效用最大化,在更广范围内传播我们中国的优秀古典文化。

在处理国与国关系问题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