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乡村教育运动共53页共53页文档

合集下载

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1893~1988),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 京。1929年,河南村治学院成立,梁氏受聘任教务长, 并接办北京的《村治月刊》,开始投身社会改造运动。 村治学院不到一年停办。1931 年,梁氏到山东邹平创 办乡村建设研究院,下设训练部和研究部,他任研究部 主任。本来,“村治”意即“求治必于乡村”,但他提 出“乡村建设”,因为他认为这比“村治”通俗易晓。 后来“乡村建设”便成为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改良运动 的代名词。
其次,如何解释近代中国所遇到的困境,特 别是乡村衰败的原因在哪里?有人说是在“帝国 主义与军阀”,又有人说是在“贫、愚、弱、 私”,梁漱溟认为这二说都不正确。他提出,外 界问题(帝国主义)虽是有的,但中国内部问题 大过外界问题;个人的不健全也是有的(贫、愚、 弱、私),但社会的不健全大过个人的不健全。
费孝通“团体格局”
中国人则崇拜祖先,以家族体系形成宗法社会。 中国人徇情,缺乏组织能力,毫无纪律,个个都是 顺民,又个个都是皇帝,国家观念淡漠。中国不是 靠法律,而是靠伦理维系的社会,国和家一体。中 国社会不存在阶级,因为土地可自由买卖;土地集 中垄断情形不显著,存在着大量的独立生产者;有 科举制度保证政治上的人才流动。中国疏于国防, 缺乏户籍和地籍,一切国势调查不清,重文轻武, 因此不像一个国家。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社会 循环于一治一乱之周期而无革命发生。
“愚”是指人民不识字,缺乏知识,更谈不上享 受文化。“穷”即在生计上,大多数人民生产低 落,经济困难,挣扎求存,没有增加生产、改善 经济组织的知识和能力。“弱”意味着人民身体 衰弱,对 于公共卫生毫无办法,是一个病夫的国家。“私” 即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的陶冶和 公民的训练,不能自立自强。
在乡村中培养新组织,使其生根发芽,吸收先进的生 产技术、组织方式。除了从乡村着手以外,其他没有合 适的地方。将所要做的工作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新文化, 救活旧农村,开出新道路,救活老民族。因此,乡村建 设运动起源于救济乡村运动,或乡村自救运动,起源于 积极建设的要求、重建一新社会构造的要求。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 “游美学务处”在选派留学生同时,着手筹建留美 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11年正式开学,民国成 立后改为清华学校)
17
五、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创办的学校: 爱国学社:蔡元培、章太炎 爱国女校:蔡元培于1902年创
立 大通师范学堂:1905,陶成章、
徐锡麟;秋瑾曾主持校务。
18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
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民主的教育 应该是“文化为公”“教育为公”机会均等。 • 六、儿童教育思想
46
第六节: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 陈鹤琴(1892-1982):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 开创者。创办了中国第一 所实验幼稚园(南京鼓楼 幼稚园),1941年创办 《活教育》杂志,标志着 “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2、废除八股文考试,改革科举制度(设立经济特 科,选拔维新人才);
3、讲求西学,建立新式学堂(令各省府厅州县大 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 以上措施对封建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 由于封建官僚的抵制,这些措施大多并未实施即 被废止,但它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新政时期的教育:留学高潮兴起(梅贻琦、胡 适、竺可桢、陶行知、陈鹤琴)。清末学制包含资 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因素,是传统和近代的综合产 物。
科举制度被取
消後,很多人
都以北大(京
师大学堂)为
科举的替代品,
以此为仕途捷
径。1917年,
蔡元培接任北
大校长,对北
大进行了大规
模的改革,使
北大呈现了完
全崭新的气息。
京师大学堂匾
14
京师大学堂的洋教习 校钟
红楼旧校址

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

一、乡村建设运动概述起的缘由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日益走向衰落。

同时,它的发生又与知识界对中国社会的思考和认识有密切的关联。

主要缘由内部因素(直接动因)是旧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以土地为生,但北伐战争胜利后,军阀混战,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掠夺有增无减,广大农村不断成为内战的战场和土匪侵扰的对象;又缝特大水难灾害,农村问题更为严重。

20 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不能温饱,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健,身体病弱,文化落后。

外部因素是20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深度波及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弱者地位的中国,由于我国的进出口结构以出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进口工业成品为特点,本来就不堪一击的小农面临深渊。

帝国主义将经济危机转嫁到中国,倾销其洋货,争夺中国(三)、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晏阳初“民族再造”思想: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最根本的是人的问题,主张在农村进行整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根治中国的贫穷落后的愚贫弱私“四大病根”,已达到“民族再造”,强国救国的目的。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1928年,梁漱溟在前人的“村治”的基础上,提出“乡治”主张,随后提出“乡村建设理论”。

乡村建设实非仅建设乡村,其目的在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建设,也即一种建国运动。

建设新的组织结构,其中最要紧的是,培育农民自觉和乡村组织。

(四)、乡村建设运动两种模式与乡村建设的两种理论相对应乡村建设的两种模式是邹平模式以及定县模式。

邹平模式是指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主持的邹平实验区,主要体现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

定县模式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主持的定县实验区,主要体现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两者具有一定的差别:一是与政府的关系不同。

定县模式没有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对政府的依赖性小,经费主要来自美国民众的捐助;邹平模式是在山东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建立的,对政府的依赖性强,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拨款。

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

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

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一、古代乡村教育(先秦 - 1840年鸦片战争前)1. 先秦时期- 西周时期还有乡学,按照地方行政区划设立,是地方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对乡村子弟的教育有一定的规范作用。

2. 秦汉时期- 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在乡村可能通过基层官吏向民众传播一些法律知识和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

- 汉朝则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在乡村有乡学,同时,私学也很发达。

一些经学大师在乡村讲学,传授儒家经典。

例如,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乡村教育也深受其影响,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深入乡村社会。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但私学仍然是乡村教育的重要形式。

由于战乱,许多世家大族重视家族内部子弟的教育,在乡村的家族聚居地开设家塾等教育场所,教授家族子弟文化知识和家族传承的技艺等。

同时,一些儒者也隐居乡村讲学,传承文化。

4.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兴起,对乡村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乡村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与科举考试相联系。

官学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地方有州县学等,但乡村子弟进入官学的机会相对有限,私学仍然是乡村教育的重要补充。

一些乡村私塾开始按照科举考试的要求,教授学生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内容,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5. 宋元时期- 宋朝的乡村教育较为发达。

书院兴起,虽然书院多集中在城市或名山胜地,但也对乡村教育有辐射作用。

乡村的私塾、义学等不断发展。

义学是一种免费的教育机构,多由地方乡绅或宗族出资兴办,主要面向本族或本地的贫困子弟,教授启蒙知识和儒家经典。

- 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但在教育方面也重视对汉地文化的学习。

乡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宋朝的传统,同时也受到元朝政策的影响,如在教材内容等方面可能会增加一些符合元朝统治需求的内容。

6. 明清时期- 清朝时期基本延续了明朝的乡村教育模式,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乡村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乡村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

乡村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

乡村教育运动的主要内容一、乡村教育运动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教育运动是指在农村地区推动教育发展的一系列行动和活动。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加强乡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乡村教育运动旨在弥补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乡村教育设施建设乡村教育设施建设是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分配不均、投入不足等原因,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普遍较差。

乡村教育运动通过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三、提高乡村教师的素质和待遇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关键力量。

为了推动乡村教育运动,需要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乡村教育运动通过开展各种培训项目,提高乡村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还要改善乡村教师的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增强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

四、推动乡村教育课程改革乡村教育课程改革是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乡村教育课程往往与农村实际脱节,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乡村教育运动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乡村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

五、推行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乡村教育运动通过推行信息化建设,提供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和资源,拓宽乡村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六、加强乡村教育管理和监督乡村教育管理和监督是乡村教育运动的保障措施。

在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乡村教育管理体系,加强对乡村教育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七、加强乡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乡村教育运动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乡村教育运动通过开展农村实践教育、职业教育等活动,培养农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我国近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启示

我国近代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启示

作者: 周连春
作者机构: 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系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参考
页码: 45-47页
主题词: 乡村建设运动 地方自治运动 近代 改造工程 村治 乡绅
摘要:1.米氏村治工程。

1902年河北定县翟城村米氏的“村治”活动是首次由地方乡绅发起的乡村改造工程。

乡绅一般是地方开明地主或没有官衔的举人,在地方享有一定民间权利。

米氏未曾中举封官,但在当地享有很高威望,在倡导地方自治运动的当时自然起主导作用,所不同的是他们注意把绅权自治向民本自治的方向引导。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分析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分析

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分析论文关键词:中国农村;乡村教育;兴趣论文摘要:“五四”运动后,中国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团体纷纷开展乡村教育实验,并逐渐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

他们将教育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乡村教育运动兴起的原因包括教育思想、政治、经济的等多个方面。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了一场乡村教育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中华职业教育会、中华教育改进社、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挽救日趋没落的中国农村,到农村建立乡村教育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公共卫生、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教育实验。

研究乡村教育运动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它能为我们今天的农村改革,尤其是“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以下笔者就这一问题,从教育观念、政治环境、经济呼唤等方面加以探讨。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促使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教育实用化观念的形成。

清末近代学制建立以来,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书本知识与社会生产相违背的弊端普遍存在,人们却熟视无睹。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以及欧美的各种教育思潮,特别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些知识分子纷纷提出教育实用化的观点。

早在年,黄炎培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商榷》一文中就提出学校教育如何“实用”的问题,呼吁让教育回归其应有的功能和位置。

陶行知说:“当我们在中国办教育时,这种教育就应当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和幸福解放的教育,如果不是这样,教育就没有存在必要。

中国是一个农业之国,农民是大众的主体,所以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的教育就理当以农村教育为根本出发点。

陶行知认为中国以前的乡村教育走错了路,所以中国乡村教育必须进行根本改造,以另求生路。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内容提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对旧中国教育制度影响甚大,不仅比旧的教育制度前进一大步,而且为壬子癸丑学制等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习指导】1、理解中国近代教育起步的背景。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主要的新式学堂的特点。

3、理解教会教育的本质,掌握教会教育的几个联合组织。

4、掌握几次留学教育运动的背景和特点,理解留学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的原因。

5、重点掌握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并能够比较。

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浅议乡村教育运动的实现路径及其现实意义

浅议乡村教育运动的实现路径及其现实意义

获得 社 会 改 造 的 成 功 , 民族 才 会 真 正 复 兴. 说 : 他 “ 用简 单 的方法 来 解 释 , 产 的农 村 , 们 应 当从 各 破 我 方 面把他 建 设 起 来 , 是 要 谈 建设 , 要 用 教 育 的 但 是 力量 ; 建设 的 知 识 、 力 , 至 建 设 的精 神 , 输 把 能 乃 灌 给农 民 , 而建设 事 业 才 能永 久 , 能 真正 上 轨 道 , 才 而 达到 从 事乡 村 工 作 的 最 后 的 目标 . 是 说 , 够 使 就 能 农 民 自动 的起 来 , 自谋 农 村 的建 设 . 且 我 们 要 知 并 道 , 育 是建 设 的 基 础 , 时 教 育 也 就 是 造 成 建 设 教 同
们都 肯定 了教 育 对 社 会 的 能 动 改 造 作 用 以 及 强 调 发展 乡村 教育 对改 造 中 国乡 村 社 会 的重 要 性 . 一 这
思想在今天看来仍不失启迪意义. 众所 周知 , 三农 ” “ 问题 是 当前 制约 中 国现代 化
发展 的瓶 颈 . 果 没 有 农 村 的 现代 化 , 没 有 全 中 如 就
力量 的原 动力 . ”

意愿 , 纷走 向农 村 , 足 于 农 村 , 仅 创造 了各 具 纷 立 不 特 色 的乡村教 育理 论 , 而且 开展 了独 具 匠 心 的 乡村 教育 实 验. 时 乡 村 办 学 蔚 然 成 风 , 汇 集 成 为 一 一 遂 场 乡村 教育运 动 . 们关 于 乡村 教 育 理 论 的研 究 和 他 实 验对 当前新 农 村教育 改革 具有 重要 的现 实启 迪 .
术知 识 和 生 产 经 营 管 理 技 术 的 新 型 农 民. 有 如 唯
晏 阳初同样认 为惟 有借助教育 的力量把农 民

运动与健康PPPPT课件全

运动与健康PPPPT课件全
人体的器官系统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脉管系统 感觉器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第1页/共82页
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等)
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器官(心、肝、肺、肾等)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
第56页/共82页
第57页/共82页
第58页/共82页
第59页/共82页
第60页/共82页
第61页/共82页
第62页/共82页
第63页/共82页
第64页/共82页
第65页/共82页
第66页/共82页
第67页/共82页
第68页/共82页
第69页/共82页
第70页/共82页
第71页/共82页
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人体
第2页/共82页
运动系统=骨+骨连结+骨骼肌
第3页/共82页
运动系统
• 运动:以骨作为杠杆,以关节作为枢纽,以骨 骼肌收缩作为动力的位移活动。
• 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骨借助关节 连接构成骨骼,对人体起支持、保护作用,并 作为运动的杠杆。骨骼肌的收缩,牵动骨以关 节为枢纽运动。骨骼肌是实现人体运动的动力 器官。
第72页/共82页
体育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一、改变骨骼肌形态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肌肉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2.适宜的体育锻炼还可使肌肉的结缔组织增厚 3.不同素质练习对肌纤维类型影响不同 4.不同负荷的力量练习对肌纤维类型影响不同
二、优化骨骼肌结构
1.使骨骼肌亚细胞结构发生适应性变化 2.使肌细胞内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3.肌肉中毛细血管数量及分支吻合增多 4.肌肉中运动终板增多、增大

近现代乡村教育运动

近现代乡村教育运动

近现代乡村教育运动 及其当代价值
一、近现代乡村教育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部分先进只是分 析逐渐认识到中国以农立国的实际,认为 只有解决了占中国人口80%以上农民问题, 才能解决国来家的根本问题。于是,他们 纷纷试图通过改良的手段来达到乡村教育 普及化或职业化,以发展农村生产,改善 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救 国目的。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 场乡村教育运动。
二、农村学生怎么定位(矛盾)

城市化 农村

1921年《教育与职业》第25期“农业教育 专号”前言写道:今吾国学校十之八九其 所施皆城市教育也。虽然,全国国民之生 活属于城市为多乎?抑属于农村为多乎? 吾敢断言十之八九属于乡村也。“

2001年全国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至2000 年,中国人口13亿,其中农村人口8亿,占 64%。

有评论认为,这不仅折射出温铁军 “用脚做学问”和关怀农民的可贵 精神,更重要的是,它还通过温铁 军的努力,以知识分子走出书斋而 进行社会实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 了中国农民摆脱困境的一条出路, 中国农村建设的一种前景。
立人乡村图书馆

立人乡村图书馆(China Rural Library) 是一个民间教育公益组织,成立于2007年 9月,总部位于北京。立人图书馆的工作方 式是:在中国选择一些县级地区,在当地 各界朋友的主动努力和配合下,逐步建立 覆盖全县的公益图书馆网络,并以此为基 础开展系列教育、文化活动,从而实现拓 宽本地文化视野,更新本地精神生活的长 期追求。
问题

“大学生村官” “特岗教师” “顶岗支教”

2003年7月后,温铁军选择在中国乡村建 设派领袖晏阳初“定县实验”的旧址重开乡村 建设学院。“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培养对 象,是来自全国各地具有建设乡村、改变乡村 面貌的理想,同时认同乡村建设理念的城乡居 民、农民带头人、乡村医生、农技人员、基层 农村干部、志愿为乡村社服务的青年志愿者等, 他们将受到免费培训。 温铁军重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试验, 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作乡村建设运动的复兴,是 在探索全球化过程中的农民发展之路。

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及农村教育变化

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及农村教育变化

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及农村教育变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指在农村地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使得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一样,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今天,我们将来一起回顾一下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及农村教育的变化。

一、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1950年代到1970年代,是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初期。

当时的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低下,学校建设条件艰苦。

由于当时的国家政策,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1978年以后,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农村教育开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政府大力投入农村教育,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学校建设逐渐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00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农村教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政府大力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改革力度。

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了农村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水平。

农村教育也在信息化、产学研合作、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二、农村教育的变化1. 教育资源的改善:随着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过去,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学楼、课桌椅、教育设备等都十分简陋,而如今,在许多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工具。

2. 教育质量的提升:政府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支持力度也加大了,使得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教育质量也逐渐得到了提高,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3. 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农村教育也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

很多农村学校开始引进电子教育设备,开设了多媒体教室,开展了远程教育,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农村改革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农村改革

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与农村改革近代中国,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运动之一。

农民起义以农民作为主体,通过武装力量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身利益和社会改革。

同时,农村改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图改善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制度。

一、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近代中国,农民起义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最为著名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民起义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红军长征等。

1.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发生的一场由农民起义演变而来的大规模农民革命运动。

该运动由洪秀全领导,其主要目标是推翻清朝的满族统治,建立一个以“太平天国”为名的社会主义政权。

太平天国运动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充分体现了近代中国农民起义的崭新面貌。

2.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 19 世纪末的中国一次重大民众运动。

该运动由农民和乡村组成的义和团团体主导,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割据。

该运动对农民起义的性质和形式进行了重大改变,凸显了农民起义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3. 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逃避敌人的追击,完成战略转移任务,保全自己发展前途而进行的一次长距离战略行军。

红军长征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每经历一段时间就各自形成一个血的经验,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深化了中国农民起义的实践意义。

二、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近代中国的农村改革旨在改善农民的经济生活状况,提升农村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

农村改革涉及到土地改革、农业现代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

1. 土地改革近代中国土地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消除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公有制或农民私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取得了重大胜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农业现代化农村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业现代化。

近代中国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知识,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中国近代乡村教育运动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中国近代乡村教育运动的经验教训及启示
4 5
乡村教育萌芽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最早开 会 的重要组成部分或 “ 一种社会组织 ” ,是一 始关注 乡村 教育 的是李大钊 、余家菊 等 ,在 个综合性的整体 ,它是 由政治 、经济、文化 、
1 9 1 9年的 2 月, 李大钊在 《 晨报》 上发表 ( 倩 教育等各种因素立体交叉和交互影响的动态系

切都是废话 。涨 红 了脸 ,吹破 了胰 子泡 以 的烙印 ,并且 越来越 显示 出它在这方 面 的特 后 ,沉下心来反求诸 己,觉得非在 自己身上想 点 。在多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中,乡村教育与 办法 ,非靠 自己力量谋更 生不可 ”⑦ 。这就是 政 治 的关 系 随着 民族 斗争 和政 治 斗 争 的潮 起 潮 自力更生 的觉悟。乡村建设便是这种觉悟的产 落而若 即若离 ,时有分合 ,留给我们 至今 尚需 认真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审视近代乡村教
李铁媛 郭培培 z
昆明 6 5 0 5 0 0 ;
( 1 . 云南师范大学教 育科学 与管理学院 ,云南
2 . 云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 学院 ,云南
昆明 6 5 0 5 0 0 )

要 :中国近代‘ 乡村教育运动是农 村教育综 合改革的一次可贵 的探索 ,是把 中国农村融入现代化
轨道的一次伟大 的尝试 。这场 运动认识到乡村教 育是农村整体改造 的关键 ,提 出并实施 大教育观 ,并提
第2 3卷第 2期 2 0 1 3年 6月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o u na r l o f L i n c a n g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V0 1 . 2 3 N0 . 2
Hale Waihona Puke J u n e . 2 0 1 3

乡村教育运动

乡村教育运动

教育特点
当时,全国各地倡导这种社会运动的人们,所站的立场、所持的观点并不相同,目标也各异,所办的乡村事 业也各有特点。有的以教育为中心;有的以生产为中心;有的以政治组织为中心;有的以自卫组织为中心;有的 着眼于改造乡村生活;有的把政治、经济与教育事业综合进行但追溯此项乡村事业的来由,一般均由教育开其端。 嗣后因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需要的不同,乃逐渐扩大范围。最后,把各种乡村事业(政治、经济、教育等)加以综 合,仍以教育为枢纽,因而乡村建设运动,也就成为广义的乡村教育运动。
乡村教育运动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社会运动
01 教育特点
03 代表人物
目录
02 平民教育 04 衰落
乡村教育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运动,指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 建设。它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一般说是由于教育工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是抄袭外国的,不适合中国社会 需要,更不适应中国农村社会的需要,农村教育特别落后,亟待改革。尤其是中国近代农村饱受天灾人祸,农村 经济处于崩溃破产的边缘之后,有的教育工作者就提倡“到乡村去”、“到民间去”,不但造成了一定舆论,而 且也实地从事,见诸行动。此后,关于“复兴农村”、“建设农村”的呼声就成为当时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
中华职业教育社
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26年曾在江苏昆山徐公桥设立乡村改进区,推行社会教育,改进小学教育。他们的目的 是:提高文化,培养新农民,使农民有自治能力,同时改进农业。
中华教育改进社
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陶行知于1926年主张以乡村学校作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强调要教育农民有征服 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能自立、自治、自卫等,并筹办晓庄学校,于翌年春开学,成为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阵 地。他试图用教育来改造乡村生活,带有空想的成分,但他反对封建传统教育和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教育,这是 有进步意义的。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

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其变革近现代,中国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从封建时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立,中国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与进步。

本文将分析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探讨这些变革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一、近现代教育的萌芽近现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1862年,福建船政学堂成为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综合性学校,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初步发展。

此后,许多洋务学堂和政府学堂相继建立,为中国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鸦片战争后的民国时期,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教育纲要》,确立了以“以民为本,以教育为本”的教育理念。

此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是义务教育的推进。

1921年,国民政府通过了《义务教育法》,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

这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分配,为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是教育内容的改革。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文言文教育,开始普及使用现代汉语拼音和现代科学知识。

同时,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得到了发展,为培养高级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再次是教育体制的改革。

1927年,中国实施了高等教育自由招生制度,取消了科举制度。

这一改革不仅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近现代教育的挑战与变革然而,在近现代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中国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变革。

首先是中外合办学校的兴起。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与外国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办学。

这种合办学校的兴起使中国教育受到了西方教育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和教育的包容性问题。

其次是政治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

中国近现代农业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农业发展历程  ppt课件
22
ppt课件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到1952年,农
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
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向社会主义
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19
三、现代农业发展阶段
现代 农业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ppt课件
土地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8-1992 1992-1999 1999-2012 2012-至今
20
ppt课件
1.土地改革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肆征
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 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也严重打击了 中国农业。这时期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16
ppt课件
2.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的内容 孙中山所主张的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民生主义的 纲领之一。 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 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 所拟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 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 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 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进一步提 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 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
6
一、发展阶段
● 原始农业(新石器时期) ● 粗放农业(公元前2000~公元前 770年) ● 古代农业(夏商以后~1840年以 前) ● 近代农业(1840年~1949年) ● 现代农业(1949年~至今)
ppt课件

近现代乡村教育运动

近现代乡村教育运动
近现代乡村教育运动 及其当代价值
一、近现代乡村教育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部分先进只是分 析逐渐认识到中国以农立国的实际,认为 只有解决了占中国人口80%以上农民问题, 才能解决国来家的根本问题。于是,他们 纷纷试图通过改良的手段来达到乡村教育 普及化或职业化,以发展农村生产,改善 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救 国目的。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 场乡村教育运动。

一般来说,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时开始的。 现代社会脱胎于传统社会,我们现在所谓 的现代化,究其本质就是指工业化。因此, 城市化成为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之 一。

建国以来,我国不断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 农村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 进步,除少数边远贫困地区外,农村已基 本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也为社会发展培育、 输送了各方面的合格人才,但我们回顾几 十年来的农村教育改革,会发现农村教育 基本上是套用城市教育模式,缺乏对农村 本土的观照和对农村教育问题的整体思考 与深层把握。

人的定位 教育目的
农村教育工具化价值取向


1、“城市中心”:把农村教育当成“农民 身份”改变的工具,把谋取“经济利益” 作为自己的动力和目的。 2、“农村中心:把传授适合农村的”生产 技术技能”作为农村教育的己任,将能否 培养符合农业生产要求的劳动者作为农村 教育的标准。



“离农”教育,就是以城市为中心,为城 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 业和农民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归乡 土文化的人才。(家长、教师) “为农”教育,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对教育 的要求,要求农村教育发挥为农村社会服 务的功能。(政府) 工具化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