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乡村教育运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乡村教育运动 及其当代价值
一、近现代乡村教育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部分先进只是分 析逐渐认识到中国以农立国的实际,认为 只有解决了占中国人口80%以上农民问题, 才能解决国来家的根本问题。于是,他们 纷纷试图通过改良的手段来达到乡村教育 普及化或职业化,以发展农村生产,改善 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救 国目的。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 场乡村教育运动。
二、农村学生怎么定位(矛盾)

城市化 农村

1921年《教育与职业》第25期“农业教育 专号”前言写道:今吾国学校十之八九其 所施皆城市教育也。虽然,全国国民之生 活属于城市为多乎?抑属于农村为多乎? 吾敢断言十之八九属于乡村也。“

2001年全国人口统计数据显示,至2000 年,中国人口13亿,其中农村人口8亿,占 64%。

有评论认为,这不仅折射出温铁军 “用脚做学问”和关怀农民的可贵 精神,更重要的是,它还通过温铁 军的努力,以知识分子走出书斋而 进行社会实验的方式,向我们展示 了中国农民摆脱困境的一条出路, 中国农村建设的一种前景。
立人乡村图书馆

立人乡村图书馆(China Rural Library) 是一个民间教育公益组织,成立于2007年 9月,总部位于北京。立人图书馆的工作方 式是:在中国选择一些县级地区,在当地 各界朋友的主动努力和配合下,逐步建立 覆盖全县的公益图书馆网络,并以此为基 础开展系列教育、文化活动,从而实现拓 宽本地文化视野,更新本地精神生活的长 期追求。
问题

“大学生村官” “特岗教师” “顶岗支教”

2003年7月后,温铁军选择在中国乡村建 设派领袖晏阳初“定县实验”的旧址重开乡村 建设学院。“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培养对 象,是来自全国各地具有建设乡村、改变乡村 面貌的理想,同时认同乡村建设理念的城乡居 民、农民带头人、乡村医生、农技人员、基层 农村干部、志愿为乡村社服务的青年志愿者等, 他们将受到免费培训。 温铁军重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试验, 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作乡村建设运动的复兴,是 在探索全球化过程中的农民发展之路。

人的定位 教育目的
农村教育工具化价值取向


1、“城市中心”:把农村教育当成“农民 身份”改变的工具,把谋取“经济利益” 作为自己的动力和目的。 2、“农村中心:把传授适合农村的”生产 技术技能”作为农村教育的己任,将能否 培养符合农业生产要求的劳动者作为农村 教育的标准。



“离农”教育,就是以城市为中心,为城 市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 业和农民进入城市主流文化而不是回归乡 土文化的人才。(家长、教师) “为农”教育,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对教育 的要求,要求农村教育发挥为农村社会服 务的功能。(政府) 工具化倾向
“城市中心的危害

1、农村教育目的的异化 2、农村教育投资的无利化 3、农村教育对象的边缘化
农村中心的危害

1、农村教育发展的低水平 2、农村社会发展的低水平 3、农村教育发展的弱势化
城市人 农村人

人的定位
人的幸福

“学而优则仕” “人上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离农与为农悖论产生之因

1、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 2、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文化的差异 水平的差异

消解悖论


1、城乡一体化建设 2、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重新定位

为城乡共同发展服务 当前,世界各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正经历着 由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社区向多样化的现 代农村社区的转型。其突出表现是:农业 生产效率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 解放出来,转而流向与农业、农村相关的 加工和服务业以及城市。农村人口的城市 化和农村经济的多样化是这一时期农村社 会的重要特征。
三、农村教育环境(和城市学习)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 于君子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市,久而不闻其臭。
农村教育的优势



农村是自然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和审美意识。 农村的文化环境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源 泉。 农村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和参与农业生 产实践。

秋风:“总的来讲,现在的农村基于生存 线上挣扎的贫穷,已经不是很严重,但是 文化的匮乏非常严重。而社会也没有意识 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人提出解决问题的 有效方法,甚至没有人想去解决它,因为 人们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3、多元化:农村教育的时代走向


人们普遍承认中国在民族间、区域间的巨 大差异,却又默认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 模式,在教育上刻意追求单一的价值取向。 “在让乡村接受我们设计的他们并无多少 选择余地的教育模式的同时,也把城市取 向的价值预设渗透其中,使之成为乡村教 育的主导性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刘铁 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读书 》,2001年12期。

晏阳初强调一切教育工作与社会建设都必 须以事实为依据,在他的号召下,一批知 识分子深入定县农村,进行系统的社会调 查,并最后汇编成70万字的《定县社会概 况调查》

“夜深村簌俱寂,简陋的办公室灯光灿烂。我 们不曾后悔的青春在坚守着一份理想,这 就是用知识和双手改变农村千百年来的落 后面貌,改变亿万农民贫穷的历史宿命。”


晏阳初:“我们欲‘化农民’,我们须先 ‘农民化’” “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 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在乡村运动中,一大批洋博士、硕士和 高校教授、学者走出高楼深院的象牙塔, 来到农村。(陶行知、晏阳初等)……他 们以拳拳报国之心,心甘情愿地离开繁华 的大都市,到乡村施展自己的抱负,形成 了波及全国的博士下乡运动。

一般来说,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时开始的。 现代社会脱胎于传统社会,我们现在所谓 的现代化,究其本质就是指工业化。因此, 城市化成为社会现代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之 一。

建国以来,我国不断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 农村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 进步,除少数边远贫困地区外,农村已基 本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也为社会发展培育、 输送了各方面的合格人才,但我们回顾几 十年来的农村教育改革,会发现农村教育 基本上是套用城市教育模式,缺乏对农村 本土的观照和对农村教育问题的整体思考 与深层把握。

在理论上,它妨碍着人们对教育多元性的 认识和探究;在实践上,它导致了青年人 对家乡缺乏认同感和使命感,十年苦读为 的是一朝跳出农门,而大多的落榜者回到 家乡却无所适从,既无法适应其生活,也 无法适应其生产劳动,外出打工几乎是唯 一的选择,把“可爱的家乡”留给一群老 弱病残。

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多元、办学模式多元 普通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职业试探

晏阳初:“现在的‘新教育’,并不是新 的产物,实际上是从东、西方抄来的。日 本留学生回来办日本的教育,英美留学生 回来办英美教育,……各国教育,有各国 的制度和精神,各有它的空间性与时间性, 万不能乱七八糟的拿来代用。现在的学生 是在学日、学美、学英,弄得一塌糊涂。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人找不着事,事找 不着人,这是充分去模仿外国的结果,整 个教育因此破产。”
回归教育自身
回归人的生命

1、公平 2、传统 3、社会现实
三、知识分子参与

梁漱溟认为,知识分子深入农村,与农民 相结合,可以起到以下两种作用:第一,知 识分子下乡,与乡下人结合,可以,解决 在都市过剩的知识分子无用武之地的问题, 从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自身的价 值,这是对知识分子本身的作用。

据统计,2004年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 年限只有7.6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 平,全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的占 到88%。

截至2008年底,我国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54.32%

费孝通: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 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 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 弊。……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 “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实质上是,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教 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不造林。 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农民。他教人分 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弟子变成书呆子。”

梁漱溟:“数十年来,与此乡村社会不切 合的西式学校教育,是专门诱致乡人于城 市,提高他们的欲望而毁灭他们的能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

1、培养的人的定位 2、农村教育方式 3、调研和创办(社会学家、大学生、教师) 分析



● 宗旨:以图书为载体,以教育为内容,立 足乡村,连接城市,推广国民阅读,促进乡村教 育革新。 ● 目标:改良乡村地区的文化土壤,为今天 出生在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乡村青少年成长为 具有现代理念和世界眼光的新一代公民打开一扇 思想和知识的窗户。 ● 愿景:立人乡村图书馆各分馆均致力于成 为一个好的乡村图书馆,成为当地的学习中心和 教育基地,文化中心和精神家园,交流中心和公 共平台。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黄炎培在江苏昆山徐 公桥的农村职业教育实验,陶行知建立的 晓庄师范学校,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村教 育实验,梁漱溟的河南、山东乡农教育实 验。

《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统计,到1935年, 全国各地建立的各种乡村教育、乡村建设 的实验区已达193处之多。

1、“中国化” 2、这种教育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3、培养的人难以在社会上生存,“所学非 所用,所用非所学”

所谓“农村教育”其实不过是城市教育在 农村的进行,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管理 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育过程中 的话语方式等等都是用城市的一套,并没 有顾及到农村文化这个“基因”,从而对 农村学生而言隐性地造成了教育过程的不 公平,进而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

“离农”与“务农” 教育与社会

第二,可以为乡村扩增·“耳目”,增添“喉舌” 和“脑筋”。他指出,乡村最大的病症是愚蔽, 乡下人知识贫乏,知识分子下乡可以给乡村带 去新的知识和信息,使农民开阔眼界,好比给 乡村增一“耳目”;农.民对于社会问题和祸害 一向沉默、麻木、忍受,而知识分子则比较敏 感,容易发现问题,好比给乡村添一“喉舌”; 较有能力的知识分子可以为乡村谋划建设事宜, 不舍给乡村增添了“脑筋”。

到目前为止,已经在湖北、河南、四川、 云南、河北、江西、山西、重庆开办了9个 分馆,办理借书证3000多个。

绍兴市稽山中学教书的蔡朝阳老师,他说:“这 跟教育的本义有关,因为教育肯定不是考试而已, 教育其实是一个比较玄妙的词语,更多的跟人的 心灵、精神、气质、灵魂等有关,所以需要提供 一些具有超越精神的书籍,不能光是技术性的一 些东西。这是很重要的,即是说,我们提供给孩 子的书,应该使他们能印证他们自己的梦想。他 们的发自生命本身的梦想,可以在阅读里面得到 肯定,而不是被打击。还有就是跟一个公民教育 相关的内容,比如通过阅读寻找真实,比如如何 运用理性,如何尽可能通过一些技术层面的操作, 来维护理想的纯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