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与真人秀的类型融合_从_客从何处来_看纪录片的新审美表意_李磊

合集下载

浅议电视节目的新生态制作理念

浅议电视节目的新生态制作理念

浅议电视节目的新生态制作理念作者:李海璐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9期摘要:《变形计》是湖南电视台2006年推出的一档节目,它借鉴了欧美真人秀《交换配偶》、《交换妻子》的节目创意,进行本土化改变,形成“新生态纪录片”。

“节目理念是…寻求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播出‟。

”[1]节目采用“纪录片+真人秀”的模式,强调对于互换双方的真实反应的纪录,节目逐渐发展完善,逐渐成为一档关注青少年,关注人文的节目。

关键词:《变形计》;新生态;故事性;人文价值;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2真人秀节目,英文中称“reality show”,可译为真实电视。

“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在《真人秀节目课题研究报告》中定义为…普通人在规定情景的规则制约下,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做出的自由行动并被记录或者加工播出的节目‟。

分析了…真人秀‟的三个关键词…真‟是特色,体现了这类节目形态必须是纪实的,不能虚构;…人‟是核心,意味着节目必须把要有人格和人性的凸显;…秀‟是手段,节目必须设定虚构的规则。

”[2]而《变形计》在吸收真人秀节目模式的基础上,加入纪录片元素,为国内真人秀节目创新提供了成功范例。

一、“纪录片+真人秀”模式成就“新生态纪录片”(一)新生态纪录片《变形计》节目版权引自英国《Wife Swap》,采用了《Wife Swap》的节目模式,但与《Wife Swap》侧重于真人秀不同,《变形计》把纪录片放在首位,摒弃了源节目的偷窥、色情等阴暗方面,立足人文,提出了“新生态纪录片”的节目理念。

《变形计》节目制作人在提到…新生态纪录片‟时讲到,之所以称之为…新生态纪录片‟“一是因为…变形计‟不同于一般的纪录片,它借鉴了欧美真人秀节目…交换配偶‟的创意和节目元素,又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注入了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的人文思考。

真人秀节目纪实性与戏剧性融合策略研究——以《我是歌手》为例

真人秀节目纪实性与戏剧性融合策略研究——以《我是歌手》为例

融 载 体
是歌手 》首次 突破选 秀类 真人秀节 目的 后 的感言 ,记 录明星赛后 的真情 实感。 现 如今 ,真人 秀 节 目朝 着更 为 国 人物设定 ,从关 于草根梦想照进现实 的 同时 ,在 四个板块 中 ,均能体 现该 节 目
际 回受众渴望 已久 的 纪实性 与戏剧性 的融合 策略。下面将分 多文化 的一 种交融形态 ,透过真人 秀节 优质音乐 ,向大家宣布 :何为歌手 ,何 别加 以分析 : 目,可 以探 寻到一段时期 内的大众 文化 为音乐 。以专业级别 的歌手竞演为 主题 发展走 向和受众心理趋 向。我 国的真人 的真人 秀节 目,初次在 中国展露锋芒 ,
的情节设置及矛盾 冲突等戏剧性 元素注 十二 期 。 每期 内容 可 分 为如 下 几个 板 外音运用上 的朴实感与 真实感 削弱了后 入到真人系节 目的创作 编排 中。因此 ,
块 :1 . 跟拍 明星与 明星经纪人 ,在准备 期剪辑时 的痕迹 ,呈现 出一 种更 适宜接 该部分对于时间节点的显示 同样具 众多节 目从创意策 划到采编播出 ,一系 去往演播场地 时的真实对话 ,记录 明星 受的完整叙事过程。 列的流程安排 ,都要 围绕纪实性和戏剧 面对 比赛 来临前 的态度 。2 . 抵达 候场室
研 究 生 之 页
N V V S 陂 SEA醚CH
剧 性 。这种戏 剧性源 自时间流逝 的紧张 中 国实 现 以 明星 竞 演 为主 题 的节 目形 目实现增 加 困难 。观众接受层 面 ,处理
感 ,荧屏 时间将现实 时间压缩 ,同时平 式 ,高 标 准 的声 光 音 效 和制 作 团 队 ,
研 究 生 之 页
NE WS RESEARC¨
真人秀节 目纪 实性 与戏剧 性融合 策略研究

2024年《客从何处来》观后感_1

2024年《客从何处来》观后感_1

2024年《客从何处来》观后感2024年《客从何处来》观后感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看到这档节目的名字时,就知道出于这首诗:《回乡偶书》。

这是一档真人寻根节目,在这样一个喧闹浮躁的世界里,明星通过节目静下心来、小心翼翼地寻找并讲述着祖辈的经历。

不仅是关于个人的故事,更是还原那个时代的记忆。

故事是讲不完的,但是人性、情感这亘古不变的主题是人类不断探索的。

一共看了两期节目,邀请的嘉宾分别是萧敬腾和曾宝仪。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该节目的音乐音效。

主题曲,充满着思念的气息,透着无名的悲伤意味。

像缓缓的小溪不经意间流入心间,某种情绪逐渐涌出,很好的将观众引入节目特定的氛围和心情。

而他们在寻根的过程中,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

配有急促而富有强烈节奏感的背景音乐,牵动着观众的心,此时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对找寻的资料既好奇又焦虑。

我有留意到,节目中不止一处有空白:画面中没有任何人声或是背景音乐。

感觉是人物情绪的'酝酿过程,而观众也会有点不知所措,却也好奇着接下来会说什么。

没有过度的音乐煽情,这种适当的留白能更好的理解嘉宾具体的情感变化。

其次,我想谈谈该节目的内容创新方面。

它是第一个寻根的节目。

不是普通的寻亲,还有对国家、历史的思考。

中国自古以来,人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最初生活的那片土地,人们称其为根。

嘉宾前往根所在城市,听当年相关的人诉说,通过个人的变故,了解家族,国家。

国和家从来不是分离的,一个个小家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像这种类似的打情感牌的节目,都有一个通病:煽情主义。

如果拍出来的东西不能得到观众的理解、产生共鸣,此时再丰富、真挚的感情也会变成无病呻吟,令人反感。

该节目将寻根的过程真实的呈现给观众看,曾宝仪那一期的确触动到我了。

像她这样一个明明不算感性的人,以为大大咧咧的性格,在寻根的过程中,从好奇、惊讶到后来的震撼、沉默甚至有些沉重。

这种自然的转变,反映了她的真性情,保证这个节目的真实性。

电视纪录片与真人秀节目的比较

电视纪录片与真人秀节目的比较

电视纪录片与真人秀节目的比较学院:传媒学院年级专业:2010级广播电视艺术学姓名:时郁婷摘要“真人秀”电视节目是最近几年才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

在欧美,“真人秀”无论在传媒界还是整个文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6年是国内真人秀迅速发展的年份。

各家电视媒体不得不在新一轮节目竞争中使出选秀真人秀这块王牌节目样式来增强媒体的竞争力。

因此,这个牵动着中国大众娱乐文化敏感神经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带给我们史无前例媒体范例。

中国电视纪录片源起于1958年,至今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

这5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作为文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电视纪录片,自然也处在这50年特殊的中国语境并伴随着急速发展的历史动态,带有社会发展时期的明显痕迹,并在价值观、文化观、审美观等诸多方面,发生波浪式的变化。

如今的真人秀节目,也借鉴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进行表现。

更多的真实的记录了参加选手的日常生活及比赛的方方面面的内容。

同时,加入了纪录片的拍摄模式,也使得真人秀节目在真实性上更趋真诚感和观赏性,是现今真人秀节目会普遍采用的拍摄及策划模式。

我们应该从他们之间的融合进行研究。

关键字:真人秀节目纪录片比较融合一.真人秀节目1.定义及起源真人秀节目,就是指由普通人而非扮演者,在规定情景中按照指定的游戏规则展现完整的表演过程,展示自我个性,并被记录或者制作播出的节目。

观众在看惯了电视剧,电影中演员的表演之后,已经逐渐的产生了审美疲劳,而许多观众也对能登上电视荧屏充满兴趣,另外,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卓越才能的人,他们也需要电视提供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因此,真人秀节目便应运而生。

另外,真人秀节目的出现,也是满足当今观众的某种窥探欲望,即想了解别人的生活,想参与进去进行互动,想感同身受的去体验他们在生活中难以体会到的感受,因此,真人秀节目为满足受众不同的需要随之应运出多种不同的节目形式。

2.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从2000年至今,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纪录片与真人秀类型融合探究

纪录片与真人秀类型融合探究

纪录片与真人秀类型融合探究作者:方宇飞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8期摘要:新时代、新梦想,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盛与普及,人人享受互联网、人人拥抱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各个行业也积极投身互联网的浪潮中,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也不例外,网络综艺节目逐渐成为了电视节目的替代品,因此,受众对媒介内容提出了新的审美诉求,而电视节目制作的风格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

国内首档明星纪实真人秀《奇遇人生》一反综艺搞笑刺激的制作思路,用纪录片式的视听效果和人文内涵抓住人心。

这种“纪录片 + 真人秀”深度结合的形式为受众和制作方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视角,对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路线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奇遇人生;纪录片真人秀;节目形态;娱乐化随着互联网对媒体发展的不断影响,让媒体内容的制造者们开始从新审视节目制作的要求,拥抱互联网、改变制作方向成为媒体内容传播的新方向,因此,电视节制作开始走网络综艺的路线,而网络综艺的量也开始呈现井喷式发展。

《奇遇人生》是国内首档明星纪实真人秀,将旅行贯穿其中成为一大亮点,将记录与综艺相结合成为新看点。

一、纪录片与真人秀融合背后的市场需求(一)真人秀节目亟待升级目前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粉丝经济目前并且未来还将长期成为影响我国综艺节目制作的主要因素,因此资本受流量牵制、内容受明星制约是综艺节目制作的金规铁律,受到这种规律的影响,节目制作经费大部分被明星的酬劳占据、节目水准被粉丝效应牵制仍然是阻碍综艺节目发展的两大绊脚石。

其次,目前综艺节目制作抄袭现象严重,各个节目之间的创意点十分接近,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新鲜感和原创度低下。

最后,从节目制作的内涵来看,大部分综艺节目为了快速迎合粉丝喜好以及资本的进入往往会加入大量低端的笑料和强制性的矛盾冲突,使得原文应该充满悬念的综艺节目变成了剧本痕迹过重的“电视剧”,更有甚者,有些综艺节目为了达到高收视率的目的不惜以表现人物丑态为手段,破坏社会道德标准、拉低观众品味,对社会舆论导向起到了错误示范。

真人秀纪录片分析

真人秀纪录片分析

真人秀纪录片分析纪录片分析《客从何处来》第二季· 钮承泽篇序言《客从何处来》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第一档真人寻根的纪录片。

主题在于感悟历史,探索尘封的家族秘密。

摄制组去到明星祖辈生活的地方,用镜头记录下来明星探寻祖先足迹的过程,同时也记录下来他们在寻根过程中一次次的惊喜和失望。

通过名人们对于家族史的追溯,来展现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

与以往的纪录片不同的是《客从何处来》在拍摄中并没有运用精致的拍摄手法呈现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而是采用了最质朴最原始的纪录方式来凸显人的本性和历史的面貌。

这部纪录片中很容易看到长镜头和特写镜头。

第一季播出的时间是2014年4月27日。

分为八集,每集的时长为40分钟。

第一季参加的嘉宾分别是易中天、陈冲、马未都、曾宝仪、阿丘。

第二季的播出时间为2015年11月2日至12月28日,嘉宾相对于第一季不但人数上增加了一个,而且嘉宾更偏向年轻化。

第二季参加的嘉宾分别是萧敬腾、钮承泽、撒贝宁、佟丽娅、谢娜、金士杰。

由于中国很少有家庭有很完整的家谱,单纯的追溯历史拍摄难度很大,并且不容易带动观众的情绪。

因而第二季风格跟第一期也有了不同。

第一期更多的是在表现追溯历史,而第二季则将重点转向了个人情感。

通过一个明星的家族故事来体现人物感情。

这样的朴素真实的故事叙述,让很多人都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正文真人秀类型的纪录片有很大的感染力,这类纪录片给人的最大的感受是真实。

看似没有过分的修饰的拍摄让所有观众都能深切体会镜头带来的画面。

同时也最容易引发思考甚至争议。

2015年年底BBC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引起中英两国对各自教育制度的热议与反思乃至批判。

而以目前较热的话题“寻根”为主题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也在播出后收到广泛关注。

一真人秀类型纪录片故事的呈现与编排1故事化叙事的重要性纪录片要让大多数人可以看得懂,让大家觉得“好看”,就要巧妙地运用“说故事”的技巧。

让纪录片不单单是一种纪实而是在纪实中加入一些艺术的元素。

纪录片与真人秀的类型融合

纪录片与真人秀的类型融合

纪录片与真人秀的类型融合作者:刘相如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8期摘要:真人秀节目发展至今逐渐陷入窠臼,呈疲软之势。

《奇遇人生》在具备真人秀节目的核心创作元素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是对纪录片与真人秀类型融合的一次巧妙尝试。

对《奇遇人生》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心理机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这种新表意实践为真人秀节目发展增添的可能性想象。

关键词:《奇遇人生》;纪录片;真人秀;表意实践一、引言里芬斯塔尔认为,“艺术就是感知真實状况的本质,并且把那个真实时刻的形成、内容与意义转化成电影。

”[1]这成为广义纪录片的基本信条。

可见,纪录片与真人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试图将具有“真实”本质的内容传达给观众,以完成其意义的表达。

但是,对“真实”与“虚构”两者比例拿捏的不同使真人秀与纪录片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了本质区别。

《奇遇人生》是腾讯视频推出的国内首档明星纪实真人秀节目,在全球范围内,阿雅与十位明星好友在节目中分别展开十次旅行。

基于嘉宾对自我与人生的感触和向往,为其专属定制一次“诗与远方”的体验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嘉宾们向外丈量世界的长度,向内探究心灵的深度,以感悟人生,认知自我。

作为腾讯视频推出的“创新化产品”之一,《奇遇人生》在具备真人秀节目的核心创作元素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是对纪录片与真人秀类型融合的一次巧妙尝试。

那么,这种新表意实践为当代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增添了何种可能性想象?对《奇遇人生》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心理机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寻找到答案。

二、纪录片之纪实美感从《幸运52》等益智博彩类真人秀,到《爸爸去哪儿》等户外体验类真人秀,真人秀节目形式不断演变。

与纪录片的类型融合并非《奇遇人生》之首创,创新之处在于,它一改过去真人秀节目的作“秀”之态,是一次在真实基础之上的新表意实践,明星、剧本、目标在《奇遇人生》里不再是制造噱头与冲突的手段,而是为客观真实服务,大大削弱真人秀本身具有的肤浅的娱乐性,这份从容怡然的情感基调使《奇遇人生》在众声喧哗的电视节目中得以脱颖而出。

纪录片与真人秀的类型融合_从《客从何处来》_看纪录片的新审美表意

纪录片与真人秀的类型融合_从《客从何处来》_看纪录片的新审美表意

2016年第3期《客从何处来》是央视推出的一部大型人文纪录片,已经连续播出两季。

通过全程记录明星寻访祖辈生活的地方,追溯尘封已久的家族秘密,从而将家族史与家国史交融在一起,在感悟历史中审视自我。

作为央视“创新化生存”的产品之一,《客从何处来》充分借鉴了国外的寻根节目,从而使此档节目形态介于真人秀和纪录片之间,既带有偏纪实的人文历史类节目特征,又具备了情境、目标、明星、剧本等真人秀节目的核心元素,也可以视作是一种观察式纪录片和新闻。

它使主流价值观与正能量的“家国一体”政治伦理范式在大众文化普及作品中得到了一次完美的艺术呈现。

那么这种游走在纪录片与真人秀之间的审美表意实践为当代纪录片增添了何种诗意想象,从《客从何处来》的表层形式机制与深层心理机制中,我们可以寻找到答案。

一、记录现实的纪实之美对于真实的揭示是纪录片所致力追求的,在这个纪录美学的基本原则上,出现了各种手法与流派的美学实践。

央视从《生活空间》的“直接电影式”的原生态纪录到《香港十年》政论类纪录片,其形式感不断加强,而像《舌尖上的中国》又通过对BBC商业化镜头、场面调度的借鉴增添了市场号召力。

《客从何处来》则是一次对于文献类纪录片与人文类纪录片的全新尝试,它的创作初衷是对历史与生存的忠实反映。

在这种宏大与个体的二元架构下,其文献意义下的厚重感与突发状态下的瞬间张力便被充分沉淀,二者之间碰撞出的纪实美感成为诗化与内蕴的情绪体验。

1.在命运起伏中触摸历史—文献纪录意义的个人化处理《客从何处来》以被拍摄对象的家族史作为线索追本溯源,将视线集中在近代中国的一系列事件的背景之下,这当中有易中天、钮承泽等族人曾经显赫的名门旺族,也有萧敬滕、撒贝宁等本家所处的颠沛流离的芸芸众生。

既然要书写历史,那么在画面呈现上,必定要借助文献纪录片的书写形式,即“用以往拍摄的资料片(有时辅以适当的新拍摄的素材)编辑而成。

”①“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影像资料、书报遗迹组合成为历史的记忆。

浅析真人秀节目与纪录片的特性比较

浅析真人秀节目与纪录片的特性比较

下 来 ,人 的 命 运 、情 感 、 追 求 被 放 大 、被 关 注 、被 尊
重 。但真人 秀的情境 却是 预设 的 ,这就从根 本的前提 上 否决 了真 人秀的真 实性 。因而 真人秀 只是 借用 了纪 录 片 的 拍 摄 手 法 ,造 成 真 实 的 假 象 ,提 供 给 观 众 的 是
真 人秀节 目中采 用纪 实的手法进行 拍摄是对纪录本 ( 真实 电视 )等 多种 名称 ,在国 内也 有 “ 真人 秀”和 性 的 一 种 回 归 ,它 更 注 重 对 事 件 过 程 的 展 示 ,关 注 这 “ 实 节 目” 的 不 同 叫 法 。应 该 说 ,真 人 秀 节 目是 一 真 过 程 中可 能 发 生 的 一 切 事 件 ,纪 录 人 们 在 经 历 这 些
真人秀节 目的特性
真 真人秀借鉴 了纪录片 、电视剧和竞赛节 目的一些要 没 有 真 实 性 内 涵的 “ 实 感 ” 。 素 ,它 是 一 种 综 合性 的娱 乐 节 目。具 有 如 下特 性 : ( )真 人 秀 节 目与 纪 录 片 纪 实 性 上 之 相 关 性 二
( )跟踪拍摄和细节展现 一 纪 录 片 “ 对 某 一 政 治 、 经 济 、 文 化 、 军 事 或 历 是 真人秀节 目采用的拍摄手段多数是纪录片式的。真 史 事 件 作 纪 实 报 道 的 非 虚 构 的 电影 或 录 像 节 目” 。 可 人秀节 目不要求像纪 录片 那样 真实 ,但 细节的 真实是 见 ,纪实是对 纪录片 的基本要求 ,真实纪录 无疑是纪
真 人 秀 节 目是 一 种 新 的 节 目类 型 ,至 今 仍 没 有 一 个
二 .真 人秀 节 目中所蕴含 的纪 实特征
( ) 真 人 秀 自身 的纪 实特 性 一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借鉴和提高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借鉴和提高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借鉴和提高
江泓
【期刊名称】《声屏世界》
【年(卷),期】2004(000)008
【摘要】我国电视近20多年来迅猛发展,各种娱乐节目层出不穷,节目发展与世界基本同步,但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电视纪录片的现状决定了中国电视纪录片人必须奋起直追,有必要从电影,尤其是从迅猛发展的世界纪录片中吸取营养,以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江泓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
【相关文献】
1.借鉴欧盟经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水平 [J], 张璐
2.借鉴我国女排提高甘肃省高校排球竞技能力的研究 [J], 王艳
3.借鉴日韩经验努力提高我国外贸发展质量 [J], 张晓兰;
4.借鉴国外防控经验提高我国猪瘟应对能力 [J], 邵海鹏
5.借鉴国际经验提高我国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水平 [J], 李诚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纪录片的审美

浅析纪录片的审美

浅析纪录片的审美一纪录片的“真实性”审美纪录片以其独特的“纪实美”而成为电视屏幕的新热点。

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使其精神和情操得以净化和升华的结果。

纪录片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是建立在对真人、真事、真实生活状态的客观叙述上,与此同时真实的反映时代的特点。

对于纪录片来说,保持纪录片真实性价值的存在是首要的,而“真实”则包括着创作者的真诚,原生态的生活真实,选择性真实,艺术真实。

首先,创作者的真诚是纪录片创作的根本前提。

他们的真诚是开启观众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在纪录片中是唯一能够保证其真实性和权威性的东西。

虽说创作者有主观的思想,但却是来自客观现实的存在。

《北方的纳努克》的成功就是弗拉哈迪与纳努克一家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取得其高度信任,以便拍摄时,他们在镜头前能自然流露出日常生活行为习惯。

《迁徙的鸟》的创作者为了让鸟类与拍摄人员相处和谐,自然,真实些,他们便让鸟类整天跟自己呆在一起。

此外,还聘请了多名世界鸟类专家和两个科考队来协助拍摄。

这样才让世界的观众鸟瞰了我们美丽的地球,实现了一次奢侈的视听盛宴。

其次,原生态的生活真实,即纪录片表现出的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客观现实。

生活真实纪录片真实性体现的基础。

它要求创作者发挥本身的专业优势,纪录生活,贴近生活。

只有符合生活真实才能创造出具有生活逻辑的生活情节,才能产生具有客观生活规律的纪录片作品。

《梯田边的孩子》的创作者为了强调生活的气息和在现场的感觉,于是采用了“跟踪拍摄”和“对话采访”的方式,客观地记录了梯田边两位少年和乡人对带路及金钱的态度与做法,虽然他们或多或少都染上了大山外的“付小费”的习气,但正因为这样让我们看到他们或俗气或单纯的内心世界。

《龙脊》中考试的那一段长镜头,老爷爷从门外走进考场看外孙考试,并在考场转悠,结果被监考老师劝出。

这段画面是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编导没有进行事先情节的设计或摆拍,因而让观众感受到了具有戏剧性情节的原生态的生活真实。

纪录片与真人秀的融合探究

纪录片与真人秀的融合探究
影视观察
孟 亚 萍 :纪录片与真人秀的融合探究
纪录片与真人秀的融合探究
孟亚萍
( 山 东 艺 术 学 院 山 东 济 南 250000)
【摘 要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但这种真实作为其最高追求也是相对意义的。从纪录形式出现初期,故事
化 、娱 乐 化 元 素 就 不 可 避 免 地 滲 透 其 中 。因 此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真 实 与 故 事 、纪 实 与 虚 构 并 不 性和严肃性并存的纪录片特质,既满足
了 观 众 猎 奇 心 理 ,也 符 合 了 娱 乐 化 效 果 。
“真 人 秀 作 为 一 种 电 视 节 目 ,是 对 自 愿 参 与 者 在 规 定 情
境 中 ,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
行 为 的 记 录 和 加 工 。”® 这 一 定 义 提 出 的 “规 定 情 境 ”与
真 实 “记录”反映真人秀节目虚拟与真实的特点。真人秀节
目 中 的 真 实 ,指 的 是 节 目 在 规 定 的 时 空 情 境 与 规 则 中 ,通 过
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段展现给观众真实人物的真实表现。
以 此 来 看 ,电视 真 人 秀 与 纪 录 片 这 两 种 类 型 的 艺 术 载 体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 是 通 过 “传递真实”形成某种隐喻,
真人秀节目的纪实段落。对 于 历 史 纪 录 题 材 的 “真实再现”
以 及 “搬演” ,也有学者将这种由今人搬演古人,再现历史
场 景 的 表 现 方 式 形 象 地 称 之 为 “真人秀”。® 就其节目形态
VCR 的表现方 式 来 说 ,纪实性确 属 二 者 的 共 性 。在演播室真人
秀 节 目 中 ,用
造真实感。

“真人秀”不是纪录片

“真人秀”不是纪录片

“真人秀”不是纪录片作者:贾临清来源:《上海艺术评论》2019年第06期让以真实为生命的纪录片像盗火者一样宁缺毋滥,保持高贵;让长袖善舞的“真人秀”在广阔领域里更加多样化,娱乐之中凸显智慧。

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同而扎实的起点,将会引导二者在新的文化高度相逢,那里呈现的,将是电视节目整体水平的新面貌。

经过几年的发展,“真人秀”在国内已成为一种寻常的节目形式,但无论学界还是业界,至今还有人把它与纪录片相混淆。

实际上,“真人秀”虽然像纪录片一样突出了纪实特征,但“真实性”在二者中的地位有实质性不同。

对此,本文以《客从何处来》为例进行了阐述,并认为“真人秀”和纪录片归根到底是各具特点向世界言说的方式,把各自特点做到极致,将有助于电视节目整体水平的提高。

近日,新一季《中国好声音》《声入人心》《向往的生活》等电视节目先后播出,收视效果可喜,但火爆程度明显不及“真人秀”节目刚兴起之时。

这说明经过几年的发展,“真人秀”在国内已成为一种寻常的节目形式,为社会所广泛接受。

然而,必须看到的是,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依然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纪录片加真人秀模式”的“新生态纪录片”、“真人秀”式纪录片、“真人秀纪录片”,以及“这类拥有大量纪实元素的‘真人秀’将成为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方向”等说法,不乏其例。

实际上,“真人秀”和纪录片有实质性区别,完全不可混为一谈。

能否很好地明确和把握这一点,对于“真人秀”和纪录片的创作实践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真人秀”:“真人”的“秀”“真人”出镜,这是“真人秀”与其他娱乐节目最大的不同。

所谓“真人”,就是指出镜者无论是个人信息还是情绪动作,都要本色出现,与现实生活中一致。

对这些“真人”活动的记录,自然增强了节目内容的真实性,使之具有了浓厚的纪实色彩,“真人秀”也因此很容易被人误认为纪录片。

可实际上,“真人”们所能表现的“真”是有限度的。

“真人秀”节目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预先设计游戏环节,“真人”们的所有活动都在设定好的规则和情境中进行,所谓纪实就是对这些活动过程的记录。

纪录片与真人秀的类型融合研究

纪录片与真人秀的类型融合研究

传播方法纪录片与真人秀的类型融合研究◎孙弘[摘要]在当前以真人秀为代表的网络综艺大量涌现的背景下,广大受众对于节目内容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这就促使一些节目另辟蹊径,借助纪录片形式的人文内涵与视听效果,来激发受众的观看欲望鉴于此,本文重点研究了此种真人秀和纪录片类型融合的模式,仅供参考[关键词】真人秀纪录片类型融合方式里芬斯塔尔曾说过一句话,被视为广义纪录片的基本信条:“艺术是感知真实状况的本质,并将那个真实时刻的内容、形成及意义转为电影。

”由此可知,在某种程度而言真 人秀与纪录片,均试图传递给观众“真实”本质的内容,以表 达其意义。

我国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的网络综艺,据相关数据 统计,优酷、腾讯、爱奇艺等网络平台所制作的网络综艺就高达丨90多档。

hi然而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形势下,以往 节奏紧凑,以搞笑刺激为主的“快综艺”已经很难满足受众的当前需求,在此种背景下,纪录片式真人秀进入到受众眼帘,满足了当前市场对媒介内容的实际诉求。

一、纪录片与真人秀类型融合的市场需求分析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真人秀节目需要创新升级。

在粉丝经济的影响下,更多资本开始追求流量,对明 星效应地过度追求,致使了真人秀节目在划分资金时出现了失衡的情况,给节目质量产生了较大影响。

同时,真人秀 节目内容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同质化情况较为严重。

此 外,就节目内涵方面而言,不少真人秀节目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制造更多笑点或冲突,存在过重的剧本痕迹,真实性不足,节目立意太低。

甚至个别节目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不惜 表现人物丑态,从而导致真人秀泛娱乐化情况严重。

121另一 方面,纪录片趣味性提升的需要。

作为一种独特的影视艺术,纪录片拥有较为显著的特点:-是,追求真实,同时真实 也是其灵魂所在,即便,纪录片能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但在 语言本体上,一定要确保编辑内容的逻辑性和素材的真实性;二是,纪录片注重人义内涵和文化品质,取材于现实生晰展现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促使报道穿透力和纵深感更强;其次,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整合。

电视纪录片塑造人物的叙事策略初探——以纪录片《背篓电影院》为例

电视纪录片塑造人物的叙事策略初探——以纪录片《背篓电影院》为例

作者: 李磊[1]
作者机构: [1]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集团)
出版物刊名: 科技传播
页码: 93-9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2期
主题词: 耐心;发现;提炼;悬念;趣味性处理
摘要:电视纪录片因其纪实性所具有的叙事原则和美学追求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在各种新媒体、短视频活跃的今天,电视纪录片应当担负起记录时代、记录历史的职责,而不能被淹没在各种潮流当中。

文章以纪录片《背篓电影院》为例,对电视纪录片如何塑造人物的叙事策略进行初探,力求从片中运用的多种叙事手法来摸索如何去拍好一部纪录片。

新写实:电视纪录片的审美追求

新写实:电视纪录片的审美追求

新写实:电视纪录片的审美追求
刘春
【期刊名称】《视听界》
【年(卷),期】1994(000)001
【摘要】此文不仅对电视纪录片,而且对电视文艺片也有一定的启迪。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刘春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2
【相关文献】
1.试论新写实小说的审美追求 [J], 戴永课
2.从《远方的家》看旅游电视纪录片的审美追求 [J], 胡理丽
3.浅谈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审美追求 [J], 石颖
4.提升电视纪录片的审美品格——电视纪录片《唐代丝绸复原记》解读 [J], 杨光;张阿利;任庭义
5.新写实主义与英雄史诗——简论沙蒙在革命历史与革命战争片创作中的艺术追求[J], 孟犁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客从何处来》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本土化创新

从《客从何处来》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本土化创新

从《客从何处来》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本土化创新
申莉;宫京成
【期刊名称】《视听》
【年(卷),期】2016(0)3
【摘要】在收视率和广告效益的驱动下,电视娱乐节目普遍存在文化内涵不高、创新力不足、外国引进节目过多、国内同行之间相互抄袭的情况.而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客从何处来》让观众眼前一亮,将娱乐与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相结合,使得电视娱乐节目得以创新.
【总页数】2页(P88-89)
【作者】申莉;宫京成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爸爸去哪儿》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本土化发展 [J], 杨松桥;
2.从《我爱记歌词》看电视娱乐节目本土化与创新 [J], 王晓敏;罗文超
3.电视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的本土化与创新化发展 [J], 臧然然
4.从《我是歌手》看电视娱乐节目模式的创新 [J], 黄肖肖
5.从《老公看你的》看电视娱乐节目的创新 [J], 孙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传播情境看主流价值影视剧

从传播情境看主流价值影视剧

从传播情境看主流价值影视剧
李磊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改编后的红色经典和当下主流价值影视剧传播是一种商业行为,同时更是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其共同呈现的特点就是淡化故事的政治意识形态背景,更多的把故事发展的矛盾冲突集合在人物身上.从传播情境来探讨这一现象,将其作为意义的变迁和传播问题进行分析,并关注传播情境背后权力关系的变更.当人之常情与主流价值表达融为一体的时候,比单纯地强调社会意义的作品更容易让人们接受,从而能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
【总页数】2页(P5-6)
【作者】李磊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传播学角度看影视剧中的北京文化符号与城市形象传播 [J], 张健
2.从“澎湃”看新闻客户端与主流价值传播 [J], 吴晶;李嵘;叶冲
3.从文化间传播理论视角看国产影视剧的对外传播
——以美版《甄嬛传》为例 [J], 卢丹阳
4.影视剧对信用文化的传播价值分析和传播效果研究
——评《中国新时期影视剧中的信用文化传播研究》 [J], 贾盈荣
5.从全民悼"杂交水稻之父"看主流价值观的融合传播 [J], 黎庆琮;付静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真人秀”不是纪录片

“真人秀”不是纪录片

“真人秀”不是纪录片“真人秀”节目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它以真实人物为主角,展现他们的生活、工作、交往等方方面面。

很多人认为“真人秀”是纪录片的一种形式,但实际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节目类型。

本文将探讨“真人秀”节目与纪录片的区别,并阐述为什么“真人秀”节目并非纪录片。

我们要了解“真人秀”和纪录片两种节目类型的定义。

在广义上,“真人秀”是在通过摄像机捕捉真实生活场景,展现被拍摄对象的生活状态和行为,以娱乐观众为目的的电视节目。

而纪录片是以记录与叙事为主要手段,通过对真实事件和人物的记录和表达,来展现一段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的电视节目。

从定义上来看,“真人秀”和纪录片就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真人秀”与纪录片在拍摄手法、目的和内容呈现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拍摄手法上,“真人秀”往往采用镜头感十足的摄像方式,强调对被拍摄对象的情感体验和个人生活细节的描绘,强调人物的情感冲突、对话交流等,以营造一种紧张刺激的氛围。

而纪录片则更注重对事件或人物的客观记录和展现,不加以任何情感渲染和故事编排,以还原或再现真实事件为目标。

在目的和内容呈现上,“真人秀”着重展现人物的私人故事和生活情感,追求情感交流和观众的情感共鸣,强调娱乐性和观赏性,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和虚构性;而纪录片则更注重对事件和人物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度挖掘和解读,追求知识性和思想性,强调客观事实和真实性,以及对历史真相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真人秀”和纪录片在节目制作和播出上的管理和规范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节目制作上,“真人秀”往往更注重娱乐效果和市场竞争,容易受到商业利益和节目收视率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商业化倾向和明星效应,节目制作过程中往往会进行故意制造或渲染一些情节,对人物形象进行包装和宣传,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出现道德和隐私问题;而纪录片则更注重内容真实性和社会价值,节目制作过程中对事实核查和真相还原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管理和规范,遵循一定的道德和职业操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TEMPORARY TV 1082016年第3期《客从何处来》是央视推出的一部大型人文纪录片,已经连续播出两季。

通过全程记录明星寻访祖辈生活的地方,追溯尘封已久的家族秘密,从而将家族史与家国史交融在一起,在感悟历史中审视自我。

作为央视“创新化生存”的产品之一,《客从何处来》充分借鉴了国外的寻根节目,从而使此档节目形态介于真人秀和纪录片之间,既带有偏纪实的人文历史类节目特征,又具备了情境、目标、明星、剧本等真人秀节目的核心元素,也可以视作是一种观察式纪录片和新闻。

它使主流价值观与正能量的“家国一体”政治伦理范式在大众文化普及作品中得到了一次完美的艺术呈现。

那么这种游走在纪录片与真人秀之间的审美表意实践为当代纪录片增添了何种诗意想象,从《客从何处来》的表层形式机制与深层心理机制中,我们可以寻找到答案。

一、记录现实的纪实之美对于真实的揭示是纪录片所致力追求的,在这个纪录美学的基本原则上,出现了各种手法与流派的美学实践。

央视从《生活空间》的“直接电影式”的原生态纪录到《香港十年》政论类纪录片,其形式感不断加强,而像《舌尖上的中国》又通过对BBC商业化镜头、场面调度的借鉴增添了市场号召力。

《客从何处来》则是一次对于文献类纪录片与人文类纪录片的全新尝试,它的创作初衷是对历史与生存的忠实反映。

在这种宏大与个体的二元架构下,其文献意义下的厚重感与突发状态下的瞬间张力便被充分沉淀,二者之间碰撞出的纪实美感成为诗化与内蕴的情绪体验。

1.在命运起伏中触摸历史—文献纪录意义的个人化处理《客从何处来》以被拍摄对象的家族史作为线索追本溯源,将视线集中在近代中国的一系列事件的背景之下,这当中有易中天、钮承泽等族人曾经显赫的名门旺族,也有萧敬滕、撒贝宁等本家所处的颠沛流离的芸芸众生。

既然要书写历史,那么在画面呈现上,必定要借助文献纪录片的书写形式,即“用以往拍摄的资料片(有时辅以适当的新拍摄的素材)编辑而成。

”①“锋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影像资料、书报遗迹组合成为历史的记忆。

但以往的文献纪录片多是以伟人或事件为切入点或主线,但“伟人铸就历史”也常常是一种宏大叙事的勾勒,是文字资料的影像化。

而《客从何处来》从个人史的角度寻找家国史的印记,并从中建构“想象的共同体”,观众会突然察觉到原来自己祖辈也是历史中的见证者甚至参与了历史的铸就,所以,历史便向我们走得更近了。

可触摸到的历史并不是通过伟人或宏大事件,以及《闯关东》、《乔家大院》之类的家族题材剧情片来展现的,而是通过有着剧情片色彩和文献片积淀的一种独特的电视艺术形式进行呈现的,“寻根纪录片”透视出个体生命长河中总有一段是与重大历史结点重合的。

2.以原始动力纪实跟拍—观察类纪录片的新视角重访往往是今人缅怀先人的一种方式,在凭吊与追寻中,重新评价岁月留下的痕迹,纪实影像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美学功能,《望长城》就是用原生态的影像风格为长城的历史古迹复原。

《客从何处来》为今人的重访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推动,那就是让“我来自何处”这个抽象哲学命题变成人物在纪录片中的可以言说的行动设计,并由被摄者个人找到答案。

在崇尚纪实风格的“直接电影”理念里,记录者要最小程度地去干扰被记录者的行为与选择,但在镜头里人物表现的真实程度是否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反应,却成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等人困惑的问题。

于是对于真实的命题追问就转换为人物面对现实时的回应,在哲学上,我们可以称之为从本体论到语言学的一次转变。

也就是说,对于“我来自何处”的记录与对于“我如何思考‘我来自何处’”的记录同样重要。

特别是在镜头之下,《客从何处来》主角先人那并不完美的一面也要呈现在镜头里,这使得被记录者的反应、回答变得格外客观有力。

当撒贝宁听说祖父在抗战期间曾参加过伪军部队时,导演利用现场多机位的多角度特写捕捉到撒贝宁面部细微的反应,其中的纠结一直到撒贝宁发现祖父是在被迫情况下才充任伪军部队的厨师时,面部表情才有所释然。

而让·鲁什眼中“真理纪录片”所具有的功能就是:“人们都被激发表现出了他们虚构部分;同时,它又绝不仅仅是一部故事片,因为它所展现的虚构部分都是真实的。

”②二、真人秀的审美期待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最大的形式创新在于借鉴了真纪录片与真人秀的类型融合◆李 磊—从《客从何处来》看纪录片的新审美表意DOI :10.16531/ki.1000-8977.2016.03.052 网络出版时间:2016-02-25 09:53:35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1322.J.20160301.1051.104.htmlC ontemporary TV总第335期人秀的叙事策略,是在真人秀意义上的表意实践,其尝试将情境、目标、明星、剧本等拿来为客观真实服务,从而将肤浅的娱乐性推至后台,使舒缓的诗化意象在电视收视平台的喧闹中得以突显。

1.“顺向相应”和“逆向受挫”的任务挑战与通常的真人秀节目一样,《客从何处来》为当事人提供了情境—寻找祖辈的岁月印记。

这是一个任务的设定。

虽然纪录片也是有拍摄计划表的,但并不会规定当事人的行动去向,也很难先于当事人掌握情境布局,《客从何处来》却将当事人的所去之处、所见之人统统写入了剧本当中。

在节目推进中,一层层剥露“已知”的同时,将“未知”也不断悬置。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期待,即叙事艺术作品欣赏接受中的起到关键作用的“顺向相应”和“逆向受挫”。

钮承泽的太外公是北洋时期驻扎天水市的西北军阀,在钮承泽或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军阀必定是飞扬跋扈、喜怒无常的。

在节目中,编导通过台湾老人们的描述、北京档案文献的记载,都不断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这种常规积累,观众可以在钮承泽厌恶式的眼神中达到褒善贬恶的价值体验。

而当钮承泽按照节目组任务规定来到天水小城,见到民国时期留下的民族工业的遗迹时,才知道这个曾经的西北军阀在近代历史上所做的贡献。

对于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唤起了钮承泽的血脉亲情和崇敬之心,也打破了观众的期待惯性。

这种情绪起伏调动起观众对纪录影像客观性的强烈的审美体验,正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作品艺术成就高低可鉴的标准之一。

2.从明星内心揭示到观众身份想象明星制是好莱坞建立起来的一种商业模式,明星既是一种票房号召力,也是与社会之间的互文互映,通过明星,观众完成了与银幕形象的个体认同,也完成了与社会历史的集体认同。

从第一季的易中天、曾宝仪到第二季的金士杰、佟丽娅,《客从何处来》选择了演艺界、主持界、商界的不同知名人士,明星选择的成功是收视的有力保证,而知名度只是节目组考虑的因素之一,这些人物更多地组成了一个由行业(工商教科文)、地域(两岸三地)、种族(维回汉)所形成的小社会。

理查德·戴尔提出了明星与观众的四种关系模式:情感喜好、自我认同、模仿、投射。

③观众对明星的熟悉爱慕是勾连收视行为的第一个层次,而感受到他们所饰角色的每一种感情,才是与明星个体同化的关键一步。

节目中钮承泽在面对太外公的贬义之词时,对于是否有勇气将任务继续下去产生了动摇,这与常人完全可以理解的“家丑不可外扬”相通,观众与退去光环的“豆导”达成了认同,完成了个体对明星的身份想象。

继续统观全篇之后,观众会对自己的家族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行走到历史之中,用涓涓个人史串接到国家史的洪流中。

数典忘祖是当代年轻人最可怕的思想趋势,借助明星的力量,将一种健康的历史观世界观投射到社会中的各个层面中,或许是《客从何处来》的深层意义。

三、叙事视角跳跃的灵动体验对于画外音的运用是纪录片与真人秀的常规手法,包括了第三人称的旁白与第一人称的独白,并形成托多罗夫所说的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通常情况下,叙事作品往往只采用一种视角讲述故事。

但《客从何处来》却独辟蹊径地采用了两种视角的画外音叙述。

由配音员的解说引出故事主人公,之后故事的讲述就完全由当事人来承接,特别是第二季节目,配音员退至片头片尾的预告与导视,而明星当事人则完成了故事的规则提示、问题设计、信息披露、情绪表达。

这样一来,当事人既是纪录过程中表层结构的功能与行为层面,又是深层结构中的内心与意义层面。

从第一季播出结束并延续至第二季后,我们体验到了灵动与诗意的叙事风格。

由“我”来讲述故事,由“我”来评价故事,特别是由“我”来看待“我”,其真实性的厚度更加震撼。

比方说,钮承泽会在节目中突然从当事人跳至局外人,以“元叙事”的方式做出总结:“我想要踏上这段旅程,但我又不希望用感动观众的方式消费了我和父亲的不幸。

”艺术作品在于给予人们以启迪与深思,而娱乐性的尺度把握考验着创作者能否及时地反思自己。

四、结 语《客从何处来》将纪实话语与戏剧结构融合在了一起,但它又不同于“生存挑战式”的纪实类真人秀,它并不强化虚构规则与身份转换,在美学风格上仍然是纪录片对客观真实的挖掘探求,并形成了一种介于纪录片与真人秀之外的独特美学叙事语言。

尽管节目已经播出了两季,但对于节目形态的确定仍有争议,创作者认为:“分类的意义意味着建立一种标准,而今天恰恰是标准不断被颠覆的时候,所以我们索性觉得放下标准,专注于做好它本身。

”④而对于理论工作者,则需要在艺术品生产之后对其进行分析界定,寻找到其中的规律与章法,这对于纪录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①傅红星:写在胶片上的历史─谈新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当代电影》,2000年第5期,第47页。

②[美]威廉·罗特曼著,王群译:《鲁什与〈夏日纪事〉》,见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③[英]理查德·戴尔著,严敏译:《明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④牛慧清:关于历史,也关于我们自己—专访《客从何处来》制片人李伦,《中国电视(纪录)》,2014年第9期,第46页。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责编:丁磊)109CONTEMPORARY T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