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哲学残篇
“道”与“逻各斯”: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一)
“道”与“逻各斯”: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一)“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由“道”开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天道之学、地道之学、人道之学和王道之学;“逻各斯”则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由“逻各斯”发展出了具有西方特色的修辞学、逻辑学、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的知识论。
通过对作为中西哲学之源的“道”和“逻各斯”这两个概念的回溯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发现中西哲学的根本差异,而且可以寻找到中西哲学对话的一种可能性。
一、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是,“道”和“逻各斯”作为中西哲学的源头和最高范畴,虽然它们产生并影响于不同的地域,但在时间上却是几乎差不多同时出现的。
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道”字虽然在《尚书》、《诗经》中已屡次出现,但是作为哲学范畴,则始于老子。
老子以前,随着农业生产和天文学的发展,已提出了五行和阴阳的学说,但是这种以多种元素为世界本原的学说,不仅难以说明有限的东西如何成为无限世界本原的问题,而且也无力对抗意志之天的绝对权威。
老子提出“道”这一概念,并把它从有限升华为无限,这就从理论上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水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道”作为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它有四个主要特征:首先,“道”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1]其次,“道”无形无象。
“其上不jia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2]再次,“道”无始无终。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3]。
最后,“道”不可被感知。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4]那么,“道”作为无形无象的绝对,它是如何派生宇宙万物的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这就是说,“道”是“无”,由“道”最初派生出的是混然未分的统一体,然后再由该统一体派生出阴阳二气,阴阳和合产生冲气,阴气、阳气、冲气三者变化而产生出宇宙万物。
读书笔记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赫拉克利特说:“思,人所共有。”“灵魂拥有逻各斯,它自我提高。”在赫拉克利特的理解中,逻各斯应该具有普遍适用的品质和规则,而且人也有和逻各斯相遇的可能,但这种相遇却不具有普遍性,因为显然“许多人的生活却显示出他们似乎对之各有私异”,因“思索是神圣的病症,景象具有欺骗性”。在对逻各斯的认知上,赫拉克利特推崇理性,“理性思考是伟大的美德”,然则他却毫不犹疑的认为,理性思考却拥有智慧(逻各斯)的人却是极少数,人们在对其的认识上显得愚蠢:在场时缺席;易为表象所欺骗。
读《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By T.M Robinson
赫拉克利特之弓
弓的名字是生,而它的职能却是死,赫拉克利特在这件古老的工具上发现了这样一个秘密,秘密不止于此。在弓和竖琴那里,存在一种反弹式的关联。拉开弓的同时,感受到的是它返回的力量,此即所谓的张力。一切由此张力而来: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这种逻各斯所尊崇的风格,以及一种关于智慧的美学。
残篇108
在我听说的逻各斯当中,没有谁达到这一点,将智慧者辨别出来,并同其他一切分离。
释
在这里,我们不妨揣测一下赫拉克利特对逻各斯的释义——对普遍规则的概述。他认为,历史上所有对普遍规则的陈述的陈述者,没有一个能够清清楚楚做出这种普遍和非普遍的区分的。有个例子,如果普鲁塔克的报告是正确的,那么赫拉克利特可能有这样表述:赫西俄德把有些日子归为好的,有些归为坏的,他这样做是未能领略到每一天的‘真实构成’(见残篇123)是一种而且必是同一种。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单独说辩证法,既不必要又必要。说没有必要,是因逻各斯本身就蕴含辩证法,但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又不止于此。
变化同一
火,是赫拉克利特最著名的隐喻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火来窥探赫拉克利特辩证法的一些因素。他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显然,他认定世界是同一的(万物为同一<残篇50>),但他又认为世界是变化的
论述赫拉克利特思想
论述赫拉克利特思想作者:徐颖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28期摘要:赫拉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的理论借鉴了毕达哥拉斯的学说。
他提出的火理论,同时他认为所有东西都是流动,每一件事物都在不断变换,因此提出“一切背流,对立统一”等,赫拉克里特的提出的这些理论,在整个哲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赫拉克利特;对立统一一、世界秩序:一团永恒的活火“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1]是赫拉克利特最著名的思想,在赫拉克利特看来,“火”可以看成世界的元素,是形成世界统一体的秩序力量,他理论的出发点是:宇宙本身就是创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逻各斯所规定的。
这是赫拉克利特学说的本质,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了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论思想。
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即“一切是一”“一是一切”中的“一”就是火,“一切”就是万物。
简单说,赫拉克利特的整个宇宙观为:整个世界作为“一”是物质元素“火”。
火向自身对立面转化而成万物,所以“一是一切”;反过来万物又转化为火,所以“一切是一”。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的燃烧中有一定的尺度和逻各斯的思想,残篇30说道:“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能创造的,他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1] 这里的“分寸”就是逻各斯,另外“[他把火称为]不足和多余。
(根据他的观点,世界的构成时不足,燃烧则是多余。
)”[1]“火”之所以燃烧和熄灭,最主要的目的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维持世界的平衡与稳定。
这是符合作为万物始基的“火”的变化尺度的内在要求的。
二、对立统一原始的统一是不断地活动和变化的,不会停止。
它的创造是毁灭,毁灭是创造。
一种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比如火变成水,火就消失在新的存在形式中。
每一种东西都这样变成它的对立面,因此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
从这一意义来看,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
有这种对立,才能有世界。
比如,音乐中的和谐就产生于高低音调的结合。
赫拉克利特“灵魂”新解
〔9〕〔10〕〔14〕同上P15-P16、P16、P15。
二 驳灵魂是火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灵魂是火。其依据(1 )从残篇干燥的光辉是最智慧,最优秀的灵魂〔8〕。认为干燥的光辉是火,再推出灵魂是火。(2)认为万物生成过程包括上升的运动,土水火;下降的运动,火水土〔9〕。再根据上面所引有关灵魂源起的残篇,得到灵魂是火。
1.错误的万物生成规律导致结论的错误。学者们所用的元素生成过程是来自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转述。但是明显与赫拉克利特本人所清楚表述的规律不同:A.非循环论;B.缺少气。且艾修斯的转述旁证了赫拉克利特的规律的存在、构成和顺序:最初,火的最浓厚的部分浓缩起来形成土;然后,当土为火所融解时,便产生出水,而水蒸发时,空气就产生了。整个宇宙和一切物体后来又在一场总的焚烧中重新为火烧毁。〔10〕
赫拉克利特灵魂新解
【作 者】万丹
[提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灵魂早有定论:那就是火。而本文通过对赫拉克利特残篇的挖掘,特别是对其理论中元素生成规律的考察,揭示出灵魂的观念虽与火相关,但并不是火,而是气。文章这一新的见解,对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赫拉克利特的整体思想也许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一 灵魂是气
在赫拉克利特的残篇中涉及灵魂的一共有13句,而直接与灵魂的源起有关的是如下两句:灵魂也是从湿气中蒸发出来的。〔1 〕对于灵魂来说,死就是变成水;对于水来说,死就是变成土。然而水是从土而来的,灵魂是从水而来的。〔2〕从这两句中可以得到:(1)灵魂是一种气,不过比湿气干燥。(2)灵魂参与了和水、 土有关的相互生成过程。
将赫拉克利特的元素生成规律引入上文曾出现的残篇对于灵魂来说,死就是变成水;对于水来说,死就是变成土。然而水是从土而来的,灵魂是从水而来的,我们可以得到:灵魂就是气。因为只有使原句成为:对于气来说,死就是变成水;对于水来说,死就是变成土。然而水是从土而来的,气是从水而来的。这样才符合元素生成规律。下面两则残篇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灵魂在地狱里嗅着。〔7 〕与嗅觉有关的应是气态:而从湿气中蒸发出来的,则说明灵魂是气,但脱离了水性,干燥而纯净。
遮蔽与明敞——海德格尔对赫拉克利特残篇16的解读
第19卷第2期Vol.19ꎬɴ2宜宾学院学报JournalofYibinUniversity2019年2月Februaryꎬ2019㊀收稿日期:2018-11-30作者简介:马飞(1988-)ꎬ男ꎬ山西乡宁人ꎬ博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德国哲学研究ꎮ遮蔽与明敞海德格尔对赫拉克利特残篇16的解读马㊀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ꎬ北京100872)摘要:赫拉克利特的残篇16因其内在位置和指引范围而被海德格尔视为其残篇中第一位ꎮ海德格尔对该残篇的解释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把 保持遮蔽 带到一切行为的支配性地位上ꎬ其次把 永不消失者 解释为自行遮蔽的涌现ꎬ最后在逻各斯的聚集中思考诸神与终有一死者ꎬ在与明敞的关联中确定 某个谁 的位置ꎮ海德格尔的解释目标不是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学说ꎬ而是在开放性的对话中引向本有事件ꎮ关键词:赫拉克利特ꎻ遮蔽ꎻ涌现ꎻ明敞中图分类号:B516.5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5365(2019)02-0034-09㊀㊀在«存在与时间»第44节分析生存论上的真之现象时ꎬ海德格尔已经问道: 赫拉克利特的残篇是明确讨论λóγο的最古老的哲学学说ꎬ在其中一篇中ꎬ已经清理出来的真之现象在揭示性(无蔽性)的意义上显露出来了ꎬ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1]219按照海德格尔自己的注释说明ꎬ他在这里指的是残篇1ꎮ但是ꎬ这也是赫拉克利特在«存在与时间»中的唯一一次出场ꎮ且不论那时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具有本质意义的亚里士多德ꎬ即使是同为希腊早期思想家的巴门尼德ꎬ在«存在与时间»中也不仅在出现的次数上多于赫拉克利特ꎬ而且被明确地定位于 存在论传统的开端 [1]100ꎬ相比之下ꎬ赫拉克利特还处在海德格尔思想境域的边缘或者说晦暗处ꎮ在1926年马堡夏季学期的讲座«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GA22)中ꎬ海德格尔也是以巴门尼德为坐标来定位赫拉克利特的ꎮ赫拉克利特的残篇在1929-1930年冬季学期的讲座«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世界㊁有限性㊁孤独性»(GA29/30)中开始相对密集地出现[2]34ꎬ40ꎬ41ꎬ44ꎬ47ꎻ在1931年至1932年冬季学期的讲座«论真之本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和‹泰阿泰德›»(GA34)中ꎬ海德格尔在讲座开头的 引导性的考察 中回溯早期希腊的无蔽经验时把目光聚集到了赫拉克利特[3]13-16ꎻ1933-1934年冬季学期的讲座仍然以 论真之本质 为题ꎬ在该讲座的导论部分ꎬ海德格尔再次尝试倾听了赫拉克利特的残篇53ꎮ[4]89-100到1935年的讲座«形而上学导论»ꎬ赫拉克利特可以说已经开始担当主角ꎬ和巴门尼德一起上演 绝代双骄 ꎮ①[5]1943年夏季学期和1944年夏季学期ꎬ海德格尔两次开设讲座专题讲授赫拉克利特ꎬ即 西方思想的开端:赫拉克利特 (1943)和 逻辑学: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学说 (1944)ꎮ这两次讲座构成了以«赫拉克利特»为名的全集第55卷ꎮ后来«演讲与论文集»(GA7)中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两篇文章ꎬ 逻各斯(赫拉克利特ꎬ残篇50) 和 无蔽(赫拉克利特ꎬ残篇16) ꎬ正是这两次讲座的思想结晶ꎮ赫拉克利特的残篇16因其 内在位置和指引范围[6]267而被海德格尔视为第一位的ꎮ本文的讨论主要基于 无蔽(赫拉克利特ꎬ残篇16) 一文的思路展开ꎬ目的不是全面地把握海德格尔的赫拉克利特解释ꎬ而是关注在这一解释中呈现出的无蔽之理解ꎮ海德格尔的赫拉克利特解释 至少就我们所关注的这篇文章而言 本身也无意于给出某种关于赫拉克利特残篇的理解ꎬ而是要 指引入本有-事件 [6]269ꎮ因此ꎬ关键不在于在海德格尔的解释中抓取现成的结果ꎬ而是在于努力跟随指引ꎮ一㊁㊀保持遮蔽:隐藏 害怕 遗忘赫拉克利特残篇16:τòμη㊀`δνóνποτεπω㊀͂α'ντιλα㊀'θοιꎻ 对于永不消失者ꎬ某个谁如何能保持遮蔽? ②海德格尔的解读从这句话的最后一个词λα'θοι开始ꎮ在τε'λο的意义上ꎬ最后这个词不是问句的结束ꎬ而是命名着问句由之开始的地方ꎬ亦即思想向之运动的领域ꎮ[6]269这个词的意思是 隐藏 遮蔽 ꎮ但是由于赫拉克利特这句话的残篇性质 也就是说ꎬ我们只知其在后世被引用的语境而不知其在赫拉克利特那里的原初语境[6]265 单纯的词义对于理解整个箴言并无实质的帮助ꎬ因而海德格尔不得不辗转于古希腊人对这个词的相关使用和经验ꎬ尝试曲折地 返回这个词语的希腊地言说方式 [6]269ꎮ首先是荷马在«奥德赛»中关于奥德修斯在歌手唱歌时掩面哭泣而不被众人察觉的描写ꎮ«奥德赛»第八节第93行:ε 'νθ'α 'λλουμε㊀`νπα'νταε λα'νθανεδα'κρυαλει㊀'βων.③海德格尔先按照德语的 精神 给出一种翻译:AlsdannvergosserTränenꎬohnedassallean ̄derenesmerkten.[6]269(然后他流出眼泪ꎬ不为其他所有人觉察ꎮ)另一种翻译因译出了动词ε λα'νθανε而被海德格尔认为更接近希腊式的言说:AllenübrigenGästenverbargerdiestürzendeTräne.[6]269(他对所有其他客人隐藏了落下的泪ꎮ)但海德格尔对这一翻译亦不满意ꎬ接着指出ε λα'νθανε并非及物的 他隐藏 ꎬ而是 他保持遮蔽 [6]269ꎮ从我们通常的语言理解来看ꎬ这三种翻译的表达方式呈现出关于 遮蔽 的两方面的区别ꎮ前面两种翻译的区别在于 遮蔽 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或者说主动的还是被动的)ꎬ后面关于动词ε λα'νθανε的区别则在于 遮蔽 是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ꎮ从这两组区分出发ꎬ我们就可以说ꎬ海德格尔所谓的希腊式言说的 保持遮蔽 是主观的不及物的遮蔽ꎮ但是ꎬ这样的理解虽然突出了 保持遮蔽 的独特意义ꎬ却仍然是从一种非希腊式的语言经验出发作出的判别ꎬ因为我们对 保持遮蔽 的理解仍然依赖于与前两种表述方式的区分ꎬ而海德格尔并不是要通过比较这三种表述方式来得到某种结果ꎬ而是意在通过层层递进的剥离ꎬ来53㊀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㊀飞:遮蔽与明敞 海德格尔对赫拉克利特残篇16的解读靠近希腊语言所道说出的希腊经验ꎮ希腊语的 保持遮蔽 道说出了何种经验呢? 希腊语言以其道说方式表明的是ꎬ保持遮蔽ꎬ同时也就是保持无蔽ꎬ具有一种对于在场者的一切其他的在场方式的支配性的优先地位ꎮ [6]270这种优先地位既不是某种主观的(或主动的)行为相对于客观的(或被动的)行为的优先ꎬ仿佛在场的客人之没有觉察乃是以奥德修斯的自我掩藏为基础的ꎻ也不是一种 不及物的 行为相对于 及物的 行为的优先ꎬ就好像说行为总是先于对象似的ꎻ而是说ꎬ对于一切在场者的各种在场方式ꎬ保持遮蔽与保持无蔽一样都是具有支配性的ꎮ可是ꎬ熟悉荷马史诗的人或许会认为海德格尔这里的解释完全是一厢情愿的任意妄为ꎬ因为奥德修斯的 保持遮蔽 分明只是他的一种行为而已ꎬ并不具有什么支配性的优先地位ꎮ而且ꎬ这个保持遮蔽的行为也不是没有缘由的ꎬ奥德修斯之所以这样做ꎬ只是因为他害怕被无忧无虑的费埃克斯人发现他眼中的泪水ꎮ«奥德赛»第八卷第86行:αι'δετογα`ρφαι㊀㊀'ηκαπ'o φρυ㊀㊀'σιδα'κρυαλει㊀'βων.④海德格尔必定预料到了这种可能的质疑ꎬ因而才针锋相对地提出ꎬ为了接近希腊人所经验到的 害怕 之本质ꎬ我们非但不能简单地把 害怕 当成 保持遮蔽 的原因ꎬ而是要反过来从 保持遮蔽 出发来思考这里的 害怕 ꎮ 这样ꎬ 害怕 就意味着:在观望(Verhoffen)和自持中保持隐蔽和遮蔽ꎮ [6]271前面在奥德修斯的掩面哭泣中抵达的希腊经验是:保持遮蔽和保持无蔽同样源始地支配着在场者的种种在场方式ꎮ海德格尔用一句话来直接道出这种关于在场的源始经验: 在场是被明敞的自行遮蔽ꎮ [6]271相应地ꎬ从保持遮蔽的经验来看ꎬ 害怕 就是 在在场者之临近前行止着的保持遮蔽 [6]271ꎮ但仍然不能把这种 保持遮蔽 理解为单纯的 不在场 ꎮ 害怕是对在场者的庇护ꎬ即庇护入那每每处在到来中的持留者的不可触及的切近处ꎬ这种持留者的到来保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自行掩藏ꎮ [6]271于是ꎬ 害怕 非但不威胁 保持遮蔽 之优先地位ꎬ反倒提供了对于在场的 保持遮蔽 的突出经验ꎮ如果有人坚持认为海德格尔这里的解释过于武断ꎬ纯属无稽之谈ꎬ那么海德格尔并不会责怪这种不理解ꎮ在海德格尔看来ꎬ现代人遗忘希腊人的 保持遮蔽 之经验的原因不在于现代人的粗心大意ꎬ而是本身就根源于 保持遮蔽 之经验的命运ꎮ海德格尔通过对 另一个词根为λαθ-的希腊词语 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ꎬ即对ε πιλανθα'νεσθαι(遗忘)的思考ꎬ来尝试道说 保持遮蔽 的自行遮蔽ꎮ[6]271遗忘 如何保持遮蔽?在遗忘中ꎬ遗忘者㊁被遗忘者和遗忘本身ꎬ都处在遮蔽中ꎮ从我在与无蔽者的关联的方面来看ꎬ不仅我自己保持着遮蔽ꎬ无蔽者也保持遮蔽ꎬ同时这种遮蔽本身也是被遮蔽的ꎮ海德格尔以 我忘了(某物) 的日常表达来说明在某物被遗忘之际ꎬ遗忘本身也被遗忘了ꎮ遗忘是命运性的ꎬ如果说现代人遗忘了遗忘之本质ꎬ这并不只是由于现代人的肤浅或疏忽ꎬ而是由于遗忘之本质具有自行隐匿的特征ꎮ[6]272通过切近希腊人 保持遮蔽 的支配性的优先地位和深思 害怕 与 遗忘 的经验ꎬ海德格尔意在表明保持遮蔽 并非意指人的许多行止方式中的随便一种ꎬ而是命名着对在场者和不在场者的一切行止的基本特征ꎬ且不说它甚至命名着在场者与不在场者的基本特征的话 [6]272-273ꎮ实际上ꎬ海德格尔从 保持遮蔽 出发对 害怕 和 遗忘 展开的思考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指向了 保持遮蔽 所行止于的在场者以及与在场者的关联ꎮ我们接下来将着眼于这两个方面继63宜宾学院学报第19卷㊀续跟随海德格尔的解释ꎮ二㊁㊀永不消失:涌现 遮蔽 喜爱借助荷马«奥德赛»诗句中的 隐藏 和希腊词语 遗忘 所道说出的命运性的经验ꎬ海德格尔得到了关于赫拉克利特残篇16的最后一个词语λα'θοι的理解ꎮ这个词语说的是 保持遮蔽 ꎮ从形式上看ꎬ 每一种保持遮蔽都包含着与这样的东西的关联ꎬ被遮蔽者对它隐匿ꎬ但由此在一些情形下恰恰与它保持接近 [6]273ꎮ在«奥德赛»中ꎬ奥德修斯的 保持遮蔽 所关联的是在座的其他人ꎮ而赫拉克利特在残篇16中问的则是:对于永不消失者ꎬ某个谁如何能保持遮蔽?这里的保持遮蔽针对的是τòμη㊀`δνóνποτε(永不消失者)ꎮ海德格尔从残篇16的最后的词语回到了句子的开始ꎬ并且就句子开头和结尾的两个实质性词语即 消失 和 遮蔽 所说出的东西来探讨这个问句活动其中的领域ꎮ首先ꎬ借助对τòδνον(消失)的词义分析ꎬ 消失 和 遮蔽 所说的是同一者ꎬ因为希腊意义上的 消失 正是一种进入遮蔽ꎬ如太阳 消失 入海中ꎮ[6]274就此而言ꎬ残篇16的问句活动在遮蔽领域之中ꎮ但是事情不是这样简单ꎬ海德格尔一边表示 只要我们注意到这个箴言以追问的方式活动在遮蔽领域中ꎬ我们就已经略有所得 ꎬ但一边就提出了质疑ꎬ并且紧接着提供了相反的解读方式ꎮ言及 消失 的问句开头所说的恰恰是 永不消失 ꎬ是永不进入遮蔽ꎬ是对遮蔽的排除ꎬ因而这个问句虽然在问如何 保持遮蔽 ꎬ但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否定这种 保持遮蔽 的反问ꎬ说的毋宁是谁也无法在永不消失者面前保持遮蔽ꎮ这样来看的话ꎬ残篇16的追问恰恰不是活动在遮蔽领域ꎬ而是活动在相反的领域ꎮ用一种肯定的方式来表达 永不消失 ꎬ就是 持续涌现 ꎬ海德格尔自己给出一个希腊语的表达τòαει`φυ㊀'ονꎬ并且说明: 这个用法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找不到ꎮ但这位思想家说过φυ'σι [6]275ꎮ这种持续涌现也就是持续地自行去蔽(Entbergen)ꎬ因而残篇16就不是活动在遮蔽的领域ꎬ而是活动在与之相反的去蔽的领域ꎮ[6]274-275从希腊词语的含义中解读出来的这个问句活动于其中的两种领域之间的矛盾既无法通过取其一而舍弃另一种的方式被逃避ꎬ也不能以划界的方式把句子的所说分别安置在两个领域中而得到化解ꎮ相反ꎬ这里的呈现出的矛盾毋宁是在要求我们更加严肃地思考 永不消失 ꎮ 词组τòμη㊀`δνóνποτεꎬ确实向来不消失ꎬ有双重意指:去蔽与遮蔽 不是作为两个不同的㊁仅仅被推到一起的事件ꎬ而是作为一和同一者ꎮ [6]277因此ꎬ如果在希腊经验中 永不消失总是可以甚至不可避免地要通过φυ㊀'σι来得到道说ꎬ如果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对φυ㊀'σι的思考来进入残篇16的问句活动于其中的 矛盾 领域或者说 二重性 领域ꎬ那么前面把φυ㊀'σι翻译为涌现的做法就显得有些草率了ꎮ海德格尔因此转向赫拉克利特的残篇123来寻求对φυ㊀'σι的理解ꎮ⑤残篇123这样说:φυ㊀'σικρυ㊀'πτεσθαιφιλει㊀㊀㊀͂ꎮ这句话通常被翻译为 自然喜欢隐藏自己 或 事物的本质喜欢躲藏起来 ꎮ但无论 自然 还是 本质 ꎬ都不仅随着后世哲学家的各种喜好而有所变化ꎬ难以辨别其原本的味道ꎬ而且本身作为对φυ㊀'σι一词的翻译也和 涌现 一样无助于我们真正进入箴言的活动领域ꎮ所以对于残篇123ꎬ海德格尔真正关注的不是φυ㊀'σι如何被言说ꎬ而是φυ㊀'σι与κρυ㊀'πτεσθαι如何在其关联中被言说ꎬ更具体地说ꎬ涌现与遮蔽是如何 在其最切近的邻近中 被说出的ꎮ[6]277对这种关联的理解当能有助于我们深入到那去蔽 遮蔽的二重性领域ꎮ残篇123的第三个词语亦即最后一个词语φιλει㊀㊀㊀͂说出的就是φυ㊀'σι与κρυ㊀'πτεσθαι的切近: 自行去蔽喜爱自行遮蔽ꎮ [6]278海德格尔不仅没有73㊀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㊀飞:遮蔽与明敞 海德格尔对赫拉克利特残篇16的解读以 自然 或 本质 来翻译φυ㊀'σιꎬ而且也没有从 本质 来理解φυ㊀'σιꎬ而是在成其本质或者说本现的意义上来理解φυ㊀'σι:本现为自行去蔽的涌现ꎮ[6]278因此ꎬ如果我们暂且把φιλει㊀㊀㊀͂翻译为 喜爱 ꎬ也绝非对φυ㊀'σι的拟人ꎬ仿佛某个本来涌现着的 自行去蔽 会在某种情感或意愿中转变到自己的对面ꎬ变得自行遮蔽起来ꎮ相反ꎬ 喜爱 乃是涌现成其本质的方式ꎬ 涌现作为涌现向来已经倾爱于自制(Sichverschlieβen) [6]278ꎮ我们跟随海德格尔转向残篇123是为了通过理解φυ㊀'σι来解决在讨论残篇16的问句活动其间的领域时遇到的去蔽与遮蔽之间的矛盾ꎮ然而ꎬ在残篇123这里我们似乎遇到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矛盾ꎬ特别是当我们不把涌现对消失的喜爱理解为向着对立面的转化ꎬ而是理解为涌现自身成其本质的方式时ꎬ我们难道不是在为矛盾推波助澜吗?在1943年夏季学期的讲座 西方思想的开端:赫拉克利特 中ꎬ海德格尔提道ꎬ或许有人会乐于承认这里出现的矛盾ꎬ并且以黑格尔的方式 辩证地 来理解赫拉克利特的箴言ꎮ然而ꎬ在海德格尔看来ꎬ这种做法是于事无补的ꎬ因为 黑格尔辩证法的预设属于现代思想因而对于希腊人的开端性思想来说是陌生的 [7]112ꎮ因此ꎬ面对涌现与消失之间的矛盾ꎬ以 常规 的思想拒斥之或以 辩证 的思想统一之ꎬ都无助于通过赫拉克利特的残篇123来理解 自行去蔽 与 自行遮蔽 的二重性领域ꎬ甚至会构成这种做法的障碍ꎮ也就是说ꎬ要理解 喜爱 之为涌现成其本质的方式ꎬ首先要避免滑向上述思路:一方面ꎬ既不是如通常的思维所理解的那样存在着可以相互转化抑或不可相互转化的既成的自行去蔽的领域和自行遮蔽的领域ꎻ另一方面ꎬ也不是如辩证的思想所做的那样ꎬ把自行遮蔽作为自行去蔽的对立领域加以扬弃ꎬ抑或把去蔽与遮蔽的区分作为二者统一的对立领域加以扬弃ꎮ然而ꎬ如果说我们可以在这里避免看到矛盾ꎬ这难道不是掩耳盗铃吗?抑或我们只剩下一条路ꎬ就是尝试保持在矛盾中?实际上ꎬ这里之所以与 矛盾 纠缠不清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仍然是从 本质 而没有从 本现 来理解涌现ꎮ从本质出发ꎬ问题就成了一个涌现着的东西何以会喜欢隐藏起来ꎻ而从本现出发ꎬ问题则在于喜爱如何作为本现而使涌现成为涌现ꎮ作为涌现的本现方式ꎬ 喜爱 说的是自行去蔽与自行遮蔽向来已经由之而来的相互让予和共同成就:它们是同一者ꎮ在这样的喜爱中ꎬ一方乐得另一方本己地成其本质ꎮ这种在自己内转向对方的倾爱(Gunst)就是φιλει㊀㊀㊀͂ν或φιλι'α的本现ꎮΦυ㊀'σι的本现之丰盈就在于这种涌现与自行遮蔽相互倾入的喜爱ꎮ⑥可见在本现的意义上理解涌现之倾爱于自行遮蔽ꎬ关键有二:第一ꎬ倾爱说出的是自行去蔽与自行遮蔽的邻近关系ꎬ这种邻近不是原先分离的去蔽与遮蔽事后建立起来的ꎬ而是同一者的共同发生ꎮ第二ꎬ遮蔽因此属于去蔽的源初发生ꎬ但不是某种有待去除的东西ꎬ而是作为去蔽本身所需要的东西支持着去蔽ꎮ[6]279基于上述思考ꎬ用φυ㊀'σι(涌现)来替代τòμη㊀`δνóνποτε(永不消失)就不是简单地以某个肯定的表达替代了一个否定的表达ꎬ也不会陷入表面上的矛盾ꎬ使我们在理解残篇16时无法定夺它活动其间的领域ꎮ 涌现 和 永不消失 指的是同一个领域ꎬ 去蔽与遮蔽的回旋着的亲密性所造就并贯通的那个领域 [6]279ꎮ赫拉克利特以 涌现 火 逻各斯 和谐 战争 争执 喜爱 一 等一系列词语来思考这个领域ꎬ海德格尔则思之为明敞(Lichtung)ꎮ[6]283在«存在与时间»中ꎬ真作为此在的展开性就曾被称为 明敞 ꎬ并且在时间性中有其可能性之根源: 绽出的时间性源初地明敞着83宜宾学院学报第19卷㊀此 [1]351ꎮ在 转向时期 ꎬ真之本质被思为自由ꎬ向着此在敞立其间的敞开域的自由ꎮ[8]186-188现在ꎬ海德格尔在对无蔽的沉思中道出 明敞 这个词语时ꎬ向之所思重新受到召唤ꎬ涌上前来ꎮ 明敞(Lichten)不仅带来明亮ꎬ而且同时带来自由域ꎬ在其中一切㊁特别是转向对方者ꎬ都闪现着ꎮ因此明敞就比仅仅照亮更多ꎬ也比解放(Freilegen)更多ꎮ明敞是沉思着地 聚集着地带入自由域ꎬ是在场之让予ꎮ ⑦我们借助言说着φυ㊀'σι的残篇123来靠近残篇16中 保持遮蔽 的关联者ꎬ即保持遮蔽的何所向ꎮ我们获得了一个尚待充分展开的答案是 明敞 ꎮ这个词语所道说的是那自行遮蔽着的涌现ꎮ 保持遮蔽 所针对的 永不消失 乃是在本现的意义上得到理解的涌现ꎬ而非某种持存的在场者甚或全部在场者ꎮ于是ꎬ我们现在可以把残篇16翻译为:对于明敞ꎬ某个谁如何能保持遮蔽?三㊁㊀某个谁:终有 死者 诸神 聚集上面我们分别讨论了 保持遮蔽 的行为本身和行为的所关联项ꎮ保持遮蔽的行为不是诸多行为中普通的一种ꎬ而是对在场者之在场的一切行为的基本特征ꎮ作为保持遮蔽之所向的 永不消失 不是这个或那个持存的在场者ꎬ而是让予在场者之在场的明敞ꎬ自行遮蔽着的涌现ꎮ接下来我们将目光投向 保持遮蔽 的行为者ꎮ我们很容易接着上述讨论的结果来猜测ꎬ保持遮蔽的行为者也不是随便某个在场者ꎬ而是一般的对涌现保持遮蔽的行为者ꎮ在残篇16开头的 永不消失 和结尾的 保持遮蔽 中间ꎬ是πω㊀͂α'ντι(某个谁如何能)ꎮ正如前面提到过的ꎬ残篇16是一个问句ꎬ它在反问中否定了保持遮蔽的可能性ꎮ如果说保持遮蔽的行为本身与行为者具有结构上的统一性ꎬ那么 某个谁如何能 与其说是在句子中间指示着我们所寻求的行为者ꎬ毋宁说同样是以疑问的方式拒斥了这样的行为者ꎬ因为压根没有在场者可以在涌现面前保持遮蔽ꎮ可是ꎬ箴言还是说出了 某个谁 ꎬ这个 谁 不仅保持遮蔽 因为保持遮蔽是一切行为的基本特征 而且是对涌现保持遮蔽 自行遮蔽的涌现乃是箴言活动其中的领域ꎮ箴言不是以疑问的方式否定了行为者ꎬ而是以否定的方式使行为者对我们来说成为了问题ꎮ如果我们把箴言的反问转化为肯定的陈述ꎬ它说的就是:谁都不能对涌现保持遮蔽ꎮ于是我们就被逼到了这样一个角落ꎬ在这里我们只能如此来理解保持遮蔽的行为者ꎬ即该行为者仅就其与涌现发生关联而言才是(不能)保持遮蔽的行为者ꎮ残篇16并没有排除保持遮蔽的行为者ꎬ但它也不是如我们所猜测的那样提供给我们某种一般的行为者ꎬ因为箴言说出的是某种特殊的在场者ꎬ是πω㊀͂α 'ντι(某个谁如何能)而非πω㊀͂α'ντι(某个什么如何能)ꎮ[6]284海德格尔以强调的方式标明这里 谁 与 什么 的区别ꎬ延续着«存在与时间»中此在与非此在式的存在者之间的区分ꎬ并且由此指出: 按此箴言ꎬ明敞绝非关联于每一个任意的在场者 [6]284ꎮ也就是说ꎬ明敞与 某个谁 发生关联ꎬ而非与一般的在场者相关联ꎮ那么ꎬ关联于明敞的 某个谁 是谁呢? 谁 这个词指的当然是人而不是物ꎮ但是这里的 人 不再被称为此在了ꎬ而是被称为终有一死者ꎮ此在的 明敞 来自绽出的时间性ꎬ而赫拉克利特箴言中的 某个谁 是涌现着站出到明敞中而在场的ꎮ海德格尔在1943年夏季学期的 赫拉克利特 讲座中讲到 某个谁 时ꎬ在一段加了括号的话中说明 涌现着站出到明敞中 :ε 'κ-στασι 站出着的 在现在所说的意义上ꎻ只有如此存在的存在者ꎬ即它涌现着地 不能自行遮蔽地 自行行止于φυ㊀'σιꎬ才可能因其是一个在这种意义上已经涌现了的存在者而反观自己ꎬ并且因此甚至自身存在ꎬ也93㊀2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马㊀飞:遮蔽与明敞 海德格尔对赫拉克利特残篇16的解读就是说ꎬ是一个作为这样的存在者的自身ꎬ我们以τι' 某个谁 来称呼的存在者ꎮ[10]173海德格尔从道出此箴言的思者比邻诸神而居猜测这里的 某个谁 不仅可能指终有一死者ꎬ而且也可能指诸神ꎮ⑧这一猜测在残篇30和残篇53那里得到支持ꎮ残篇30中提到宇宙不是由 某个谁 创造时说οτετιθεω㊀㊀͂νοτεανθρω㊀㊀'πωνꎬ既不是某个神也不是某个人ꎮ残篇53则说πóλεμο(战争ꎬ争辩)把在场者的一方显示为诸神ꎬ把另一方显示为人ꎬ使一方成为奴隶ꎬ使另一方成为自由者ꎮ[6]284诸神是谁?人又是谁? 诸神作为δαι㊀'μονεꎬθεα㊀'οντεꎬ是观入者(Hereinblickenden)ꎬ入于在场者之明敞ꎬ而终有一死者以其方式关涉该在场者ꎬ即让在场者在其在场性中呈现并且保持在关注中ꎮ [6]284虽然诸神和终有一死的人都是 某个谁 ꎬ但这并不意味着诸神与人是 同类 在场者ꎬ恰恰相反ꎬ诸神与人的在场方式完全不同ꎮ无论是残篇16还是残篇30和残篇53ꎬ诸神与人的并举不是因为人与神彼此间的相似ꎬ而是因为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关联于 永不消失 宇宙 战争 ꎬ一言以蔽之ꎬ以不同的方式关联于明敞ꎮ在这里ꎬ人与在场者㊁诸神㊁ 宇宙 ㊁明敞等的关联显然不是那种按照人的 形象 去理解这一切的拟人主义(Anthropomorphismus)ꎮ某个谁之所以不可能对明敞保持遮蔽ꎬ不是因为他总是已经被某个人察觉ꎬ而是因为无论终有一死者还是诸神ꎬ都在自行遮蔽着的明敞中达乎在场ꎮ[6]284换言之ꎬ人与诸神不可能不在明敞中ꎬ 因为只要明敞把他们收集和收留入明敞ꎬ那么他们与明敞的联系无非就是明敞本身 [6]285ꎮ人与诸神在明敞中不仅被照亮ꎬ而且是 从明敞而来并且向着明敞被照亮了 ꎬ这样的被照亮意味着 他们归本于明敞之本有ꎬ因而绝非被遮蔽ꎬ而是被去蔽 [6]285ꎮ如何理解人和诸神的被去 蔽呢? 正如被去远者(dieEntfernten)归属于远ꎬ在现在所思考的意义上的被去蔽者信赖于那庇护着的㊁保持着和抑制着被去蔽者的明敞ꎮ被去蔽者根据其本质被归 置㊁收集入神秘之遮蔽者ꎬ在ο μολογεῖν(同置)中归属于Λóγο(聚集)(残篇50) [6]285ꎮ海德格尔在这里突然以被去远者之归属于远为例来说明被去 蔽者之归属于遮蔽ꎮ这个例子很容易把«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此在之去远的论述带到我们近处ꎬ那里的表述似乎与这里相反: 去远意味着使远消失ꎬ也就是说使某物的相去之远消失ꎬ带近 [1]105ꎮ诚然ꎬ海德格尔前后所说的 远 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此在的生存着的去远中被消除的是物的相去之远ꎬ是与生存论规定相区别的范畴上的规定ꎬ而在眼下的这个例子中ꎬ远不但没有被某种去远消除ꎬ在去远中的被去远者倒是还归属于远本身ꎮ和被消除了的远一样ꎬ作为归属的远也不会在去远中被带近ꎬ但这不再是因为它必须被消除ꎬ而是因为它作为远一直遥远地支持着被去 远者的由远及近ꎮ相应于这两种不同含义的 远 ꎬ是此在的位置的转变ꎬ或者说是从此在到终有一死者的转变ꎮ⑨人与诸神在明敞中的被去蔽归属于聚集ꎮ作为保持遮蔽的行为者ꎬ终有一死者从聚集而来成其本质ꎬ同时就 把明敞带入其丰富性之中 ꎬ并且因而 守护明敞 ꎮ[6]285因此ꎬ 某个谁 既不是某种一般的行为者ꎬ也不是某个个别的在场者ꎬ而是必须在与明敞的关联中来得到理解ꎬ而这也就是说要从逻各斯的聚集来理解ꎮ残篇50所道说的正是 去蔽着的 遮蔽着的聚集 ꎬ 这种聚集如此把自己倾诉给终有一死者ꎬ以至于终有一死者的本质之展开就在于是否应合于Λóγοꎮ [6]286-287然而ꎬ明敞之聚集一方面太容易因其神秘而被我们推到玄之又玄的幽暗之中ꎬ另一方面又总是因其切近而落得 日用而不知 ꎮ海德格尔引出赫拉克利特残篇72来说明终有一死者在转向聚集之际恰恰背离了明敞而转到了由此聚集带入在场的在场者ꎬ 他们进入并且立04宜宾学院学报第19卷㊀。
刘向雄: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刘向雄在公元前七世纪以前,小亚细亚不仅仅发展出新的政治体制——城邦制度,发展出兴盛的海上贸易和城市手工业,而且也发展出了新的文化。
在这新的文化当中,有众多优秀的诗人,如荷马、萨福等,还有产生出许多的哲学家,如米利都学派的三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阿纳克萨哥拉等古希腊早期哲学家,由于这醒目的辉煌成就,使小亚细亚成为早期希腊文明的中心,小亚细亚的这个地位一直保持到公元前七世纪之后,直到雅典在古希腊的兴盛才取代小亚细亚成为古代希腊文明的中心。
赫拉克利特是小亚细亚的一个城邦——以弗所(另一译为:爱菲斯)——出现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哲学家,他生于公元前540年,终年于公元前480年,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4年--公元前501年之间,他出生于王室贵族,但是,他由于清高不愿意为王,“他把王位让给了兄弟”(《古希腊哲学》36页),自己到狩猎女神的庙宇附近隐居(另一种说法是:他隐居到山里,靠吃草根树皮过活),直到晚年得了水肿病才回以弗所去看医生,在以弗所,他用谜语的方式询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由于医生不明白他的意思,无法治疗,于是,他钻到牛厩中试图用牛粪的热量把体内的水分吸干,但是未果而死,终年60岁。
传说他著有《论自然》一书,内容分为:“论万物”、“论政治”、“论神灵”等,他鄙视大众,只是把这本书献给了阿尔忒弥斯神庙。
但是,在当时的人看来,他的这本书写得极其晦涩难懂,他的文法、思想均与时代不同,因而亚里斯多德也把赫拉克利特称为“晦涩哲人”。
但是,从现代的观点来看,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却不乏深刻——虽然也由一些难懂。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于柏拉图的早期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尼采的超人学说和循环论均有深刻的影响。
在马克思、列宁的论述中对赫拉克利特的赞赏也溢于言表。
由此可见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在古希腊早期哲学家所关心的世界本原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与米利都学派的三位哲学家一样,都关注着世界的最初的原因,都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既定的基本元素产生的。
科研课题论文: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逻各斯”范畴之分析
147111 哲学其它论文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的“逻各斯”范畴之分析ABSTRACT:"Logos" area is a famous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Heraclitus first proposed, Then philosophy gradually becom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term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Logos" contained in the basic meaning is generally clear, but mixed with a lot of ambiguity. Heraclitus how light works, the residual pieces from the logical clarification Logos basic meaning is necessary for the study. In many of his works, "Logos" was not referring to the world's universal law, it is primarily as a primitive existence; "Logos" and "fire" as a common origin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but there are connections and differences. This article will ontology,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the angle of the symbolicsignificance of logos, meaning essence, multiple levels realm Viewed from,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ttribute analysis, further elaborated by the "Logos" and "Fire" together constitute theprimitive theory in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y early development status From the world of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of originality, right into primitive understanding of dialectics originality. That Western philosophy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trong vitality, as well 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hilosophy descendants provided valuable clues.KEYWORD:Heraclitus ;Philosophy ;Logos ;Fire ;Primitive“逻各斯”一词最早应当追溯到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是人们用于概括世界本原的一个哲学术语。
现代西方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文献整理与考释
常旭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通常我们将公元前7到5世纪在古希腊发源的哲学活动称作早期希腊哲学,或者说前苏格拉底哲学。
作为哲学史概念,这两个术语指的是早期希腊,即从泰勒斯开始的米利都学派直至比苏格拉底稍早乃至同时代的某些思想家以及智者们的哲学思考。
将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思考称作前苏格拉底哲学,最早出自德国哲学史家爱德瓦尔德·策勒(Eduard Zeller)的《历史进程中的希腊哲学》(Die Philosophie der Griechen in ihrer geschichtlichen Entwicklung),继赫尔曼·第尔斯(Hermann Diels)采用Vorsokratiker一词作为早期希腊哲学家残篇汇编的正式著作名称之后,此后的各种文献汇编、专著、工具书绝大多数都采用这一术语,只有不多的几本英语文献汇编和工具书采用"早期希腊哲学"的说法。
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术语,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领域一般都会同时讨论高尔吉亚、普罗泰戈拉等更富哲学意义的智者。
虽然据拉尔修记载,最早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出现了"哲学"和"哲学家"的词语,但是明确作为术语使用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在柏拉图的对话当中,柏拉图在与"智者"相对的意义上使用"哲学"和"哲学家",直接将早期希腊思想家称作哲学家则是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当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哲学家关注的是自然的本原问题,他们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世界的起源、构成及其基质和原则,而这一方面是相关于质料本原及其运动转化,另一方面则是相关于所谓第一哲学的第一原则问题,因此亚里士多德及其弟子特奥弗拉斯特都把早期哲学家看作是"物理学者",或者说研究自然问题的自然学者。
不过,显然我们不能把希腊早期思想家看作柏拉图学园或者亚里士多德之后逍遥学派那样的学派,毕竟在地理位置上,一部分在西部的意大利,而一部分在希腊本土和近东的希腊殖民地。
Ralph Waldo Emerson 的nature中提现
Ralph Waldo Emerson 的nature中提现《论自然》,内容有“论万物”、“论政治”和“论神灵”三部分。
可惜这部书没有保存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130多个残篇,它们是从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摘录出来的。
残篇的语言多形象比喻,内容是深奥的辩证法,读起来十分困难,赫拉克利特因此得到“晦涩哲人”的称号。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独到深刻,但不易理解。
他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并把这种规律称为“逻各斯”;他还提出对立面统一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个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的对立面,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根源。
论人的有限性对认识“逻各斯”的困境
论人的有限性对认识“逻各斯”的困境张力元【摘要】基于赫拉克利特的残篇,尝试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做出一种合理性的解读.首先,从两个角度对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进行解读,指出人通过智性认识的是一种可被言说的属人的逻各斯,这样的“逻各斯”是基于人的认识能力的一种“有”;源初性的“逻各斯”本身是不能在属人的经验界限内得以认识的,正如赫拉克利特在残篇中所描绘的这是“那智慧者”的逻各斯,是一种作为万物之所以有的“无”,其自己展开自身又返回自身.那么对“逻各斯”的认识也就陷入了一种困境.接着,通过分析表明在认识论中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对源初性“逻各斯”认识的思维有限性即人的有限性是产生这样的困境的根源,其最为直接的也就表现为人的可“思”却不可“言说”的尴尬困境.最后,对人的思维有限性即人的有限性这一问题以及如何才能规避这一有限性从而直面“逻各斯”本身做出尝试性思考.【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年(卷),期】2014(019)004【总页数】4页(P131-134)【关键词】赫拉克利特;逻各斯;有限性【作者】张力元【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2.13“世界,对所有人都是同一个,不由神或人造成,但它过去一直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持续燃烧的(活)火,按比例点燃,按比例熄灭”。
①从这一残篇中的“世界……也是一团持续燃烧的(活)火”,我们最一般的可以认识到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是由“火”构成的即世界的本原是“火”。
那么从这一基点我们便也可看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论思想,正如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始基)是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但赫拉克利特也看到了米利都学派这种原始朴素直观的世界本原说理论的困境即如何用特定的个别自然元素来说明普遍流变的自然万物呢?或者这特定的元素如何能转化生成其余的自然万物呢?这便是赫拉克利特对之前的哲学的一些反思,再加之他之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意识到了米利都学派这种朴素直观本原说的这一困境,同时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抛开始基的具体属性用数学的研究从数的关系来解释宇宙秩序,从数这种抽象的东西中找到了自然万物的始基即“一”。
从抗拒到接纳——史蒂文斯诗学中赫拉克利特“流变”观探赜
2024年第1期(总第202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202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从抗拒到接纳史蒂文斯诗学中赫拉克利特 流变 观探赜杨㊀胜㊀男(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ꎬ哈尔滨150025)摘㊀要:史蒂文斯是20世纪初美国诗坛重要诗人之一ꎮ他作品中丰富的措辞㊁多变的意象以及哲人般的洞见令其在美国诗坛独树一帜ꎮ他在哲学领域的广泛涉猎ꎬ丰富了他的思考和创作ꎬ但也为他的作品蒙上了玄妙的面纱ꎮ这使得部分史蒂文斯的研究者将视线转向哲学领域ꎬ以期从另一视角探究其诗歌的意蕴ꎮ对史蒂文斯而言ꎬ赫拉克利特 流变 代表着现代意识的不断变迁以及我们对现实的认知的不稳定性ꎮ他的诗歌试图通过实验语言和形式捕捉体验的短暂本质和想象的流动性ꎮ通过接受变化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ꎬ史蒂文斯发展出了一个细腻而又变革性的而非固定和绝对的诗歌视角ꎮ他的动态观点使他的美学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保持一致ꎬ同时也反映了源自古典哲学的无常主题ꎮ通过对他的主要作品的紧密分析ꎬ探讨流变观对史蒂文斯现代性的诗意描绘的重要性ꎬ从而可以揭示他的诗学是如何从最初抵制流变所提出的形而上学问题ꎬ最终转变为接受变化作为他艺术视角的现实基础的ꎮ关键词:华莱士 史蒂文斯ꎻ赫拉克利特ꎻ 流变 观中图分类号:I71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4)01-0097-06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优秀科研团队 中西比较文学创新团队 资助项目ꎻ2022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 创伤视阈下的种族性回归 索尔 贝娄小说研究 (WY2022043-C)作者简介:杨胜男ꎬ1985年生ꎬ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讲师ꎮ㊀㊀华莱士 史蒂文斯(1879 1955)是20世纪美国诗坛独具魅力的人物ꎮ这位大器晚成的 哲学诗人 善于思考ꎬ热爱读书ꎬ尤其在哲学方面涉猎广泛ꎮ他常常以诗论诗ꎬ被后人称为 二十世纪英语作家中最富有哲学意蕴的诗人 [1]ꎮ然而晦涩的哲学思辨和生僻的用词ꎬ往往令他的诗歌玄妙难解ꎮ对于学界来说ꎬ一方面史蒂文斯独特的创作风范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场域ꎬ另一方面史蒂文斯深奥的诗观使研究者不得不转向文学之外的其他领域ꎬ用更宽泛的视角探究史蒂文斯诗歌的意蕴ꎮ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ꎬ史蒂文斯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野ꎬ中西方学界已结合了哲学㊁语言学㊁美学㊁跨文化㊁心理学㊁宗教等各个视角对史蒂文斯诗歌中出现的概念如 想象与现实 存在与虚无 秩序与混乱 信仰与救赎 加以诠释ꎬ对诗歌用词的 抽象性 词源情结 韵律性 诗意性 和 意象性 等加以探讨ꎬ对诗歌的创作风格与 浪漫主义 超验主义 人文主义 女性主义 中国古诗词 的作品进行了比较ꎬ这些成果都为史蒂文斯诗学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ꎮ但纵观之前的研究ꎬ有两个领域少有涉及:其一是史蒂文斯晚期 流变 主题的转向ꎬ其二是前苏格拉底智慧在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演绎ꎮ本文将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ꎬ前544 483)的 流变 学说为切入点ꎬ分析史蒂文斯晚期作品中的 流变 情结ꎬ基于史料考量史蒂文斯对赫拉克利特思想的触及ꎬ并用文本分析法在史蒂文斯诗歌中探究其表现ꎬ展现史蒂文斯诗歌中对于 流变 思想的感悟和接受ꎬ以期为史蒂文斯诗观的溯源探究提供新的依据ꎬ也为史蒂文斯诗歌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ꎮ79㊀㊀一㊁赫拉克利特 流变 说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ꎮ作为爱菲斯(希腊语Eφεσσοζ)学派的创始人ꎬ他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ꎮ这位 晦涩哲学家 被黑格尔(G.W.F.Hegel)认为是辩证法的奠基人ꎬ并称: 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ꎬ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ꎮ [2]恩格斯曾评价: 赫拉克利特是首位明白阐述万物存在着ꎬ同时又不存在着ꎬ因为万物皆在流动ꎬ万物皆在变化着ꎬ万物皆在不断产生与消灭的过程中ꎮ [3]20赫拉克利特著有«论自然»一书ꎬ内容包括 论万物 论政治 和 论神灵 三部分ꎬ但并未完整留传下来ꎮ尽管如此ꎬ他尚有130余条残篇流传于世ꎬ为同时期哲学家最多ꎬ足见他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ꎮ罗素(Ber ̄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主要归为四个方面:一是永恒与变化ꎻ二是对立面的统一ꎻ三是理性的规律ꎻ四是心理学与伦理学[4]ꎮ本文主要探寻 永恒与变化 即赫拉克利特的 流变 说在史蒂文斯晚期诗歌中的体现ꎮ赫拉克利特将火看作世界的本源ꎬ他称: 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ꎬ既不是任何神ꎬ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ꎬ它过去是㊁现在是㊁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ꎬ按照一定分寸燃烧ꎬ按照一定分寸熄灭ꎮ [3]44 活火 这个概念突出了运动变化的永恒性ꎮ对于赫拉克利特来说ꎬ这团 活火 预示着万物生生不息地流动和转化ꎬ万物化为火ꎬ火又化为万物ꎬ两者并行ꎬ时刻运动着ꎮ 火生于土之死ꎬ气生于火之死ꎬ水生于气之死ꎬ土生于水之死ꎮ火死则气生ꎬ气死则水生ꎮ土死生水ꎬ水死生气ꎬ气死生火ꎻ反过来也一样ꎮ [3]90一切事物都换成火ꎬ火又换成一切事物ꎬ正像货物换成黄金ꎬ黄金换成货物一样[3]105ꎮ正是这种 按照一定分寸的 守恒运动ꎬ带来了整体的稳定ꎮ因此ꎬ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是 过去㊁现在和将来总是如此 ꎬ它一直保持着相同的状态并没有生成或消亡ꎮ赫拉克利特如此朴素直接的哲学观点ꎬ是如何跨越千年被纳入史蒂文斯的视野的?以下我们基于史料ꎬ考量史蒂文斯对赫拉克利特思想跨时空的 惊鸿一瞥 抑或是 持久凝望 ꎮ㊀㊀二㊁史蒂文斯与赫拉克利特的渊源史蒂文斯诗学的研究者ꎬ在开始之初面临的最大障碍亦最大乐趣是史蒂文斯的诗歌不炫耀哲学家的名字ꎬ也不直接引用他们的名言ꎮ与同时代的埃兹拉 庞德(EzraPound)和T.S.艾略特(ThomasStearnsEliot)不同ꎬ史蒂文斯不是那种会告诉我们其想法出处的作家ꎬ更不会点出他们的名字ꎮ尽管他爱好读书㊁熟悉至少是知道众多的希腊哲学家ꎬ但在他现存的共12万余字的作品中ꎬ却仅有3位被提到ꎬ且次数甚少:柏拉图3次㊁亚里士多德2次㊁苏格拉底1次[5]107ꎮ赫拉克利特的名字从未出现在他的诗歌和演讲中ꎬ因此我们只能从史蒂文斯的书信中ꎬ探寻两者关联的蛛丝马迹ꎮ1944年3月ꎬ史蒂文斯在给友人的信中称ꎬ自己有幸拿到了约翰 伯内特(JohnBurnet)的«早期古希腊哲学»(EarlyGreekPhilosophy)一书[6]461-462ꎮ在之后4月的信中史蒂文斯称他已经阅读了该书的一部分ꎬ并且提到了伯内特对巴门尼德(ParmenidesofElea)的评价ꎮ在该书的编排上ꎬ巴门尼德一章正是在赫拉克利特之后ꎮ这使我们推断史蒂文斯可能此时已经读完了有关赫拉克利特的章节ꎮ在这本书中ꎬ伯内特用了48页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赫拉克利特的个人生平㊁思想理论和格言式的写作风格ꎬ并收录了他留存的130余条残篇ꎮ此外ꎬ1951年史蒂文斯在芝加哥大学的演讲«哲学集»(ACollectofPhilosophy)中ꎬ引用了罗杰斯(RogersꎬArthurKenyon)在其著作«学生哲学史»(AStudentᶄsHistoryofPhilosophy)中的话来总结叔本华的学说[7]ꎮ可见史蒂文斯应该阅读过这本«学生哲学史»ꎮ而该书中ꎬ有一章概述了赫拉克利特及其相关思想ꎬ其中主要涉及他的 流变 思想㊁世界本源说㊁对立统一说以及逻格斯说ꎮ另外ꎬ柏拉图(Plato)对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尤其是 流变 说也有继承ꎬ而史蒂文斯曾不止一次在信中表达对柏拉图思想的热衷[6]42㊁82㊁98㊁306ꎮ然而ꎬ通过以上的史料考证ꎬ我们也只能推断史蒂文斯曾经阅读过有关赫拉克利特的著作ꎮ在史料上ꎬ目前还无法考证在史蒂文89斯青年时期ꎬ尤其是他在哈佛期间(1897 1900)是否曾经读过赫拉克利特的文字并受到启发ꎮ对于两者思想的关联ꎬ我们在回归史蒂文斯的作品后ꎬ找到了答案ꎮ㊀㊀三㊁史蒂文斯晚期诗歌中的 赫拉克利特河 1950年出版的«秋日极光»(TheAurorasofAutumn)是史蒂文斯最后一本新诗诗集ꎮ全集收录32首他在1947 1949年间创作的诗歌ꎮ与以往诗歌集中关注 想象 与 现实 的关系不同ꎬ«秋日极光»有了隐约的主题转向ꎬ评论家B.J.莱格特(B.J.Leggett)称这部诗集中 大部分诗篇是关于 流变 ꎬ即与当下的割裂ꎮ史蒂文斯在早期诗歌中追求与现实一致的努力ꎬ在此受到了另一威胁ꎬ那就是现实的无情变化 [5]64ꎮ值得注意的是ꎬ在上文我们基于现有史料ꎬ推断史蒂文斯较早是在1944年接触到赫拉克利特的思想ꎮ而«秋日极光»是这之后出版的最近一本诗集ꎬ此前史蒂文斯的诗歌大多被置于想象与现实的拉扯中ꎬ而此次诗歌主题的转向令我们推断«秋日极光»的创作或多或少受到了赫拉克利特 流变 观的影响ꎬ而我们下文将要提到的那条 不能两次被同样踏过的河 将更加证明这一推测ꎮ史蒂文斯对«秋日极光»诗集名字的解释是: 标题中的极光指的是北极光ꎬ也就是偶尔能在哈特福德(Hartford)看到的北极光ꎮ这些光ꎬ象征着悲伤而荒凉ꎮ [6]852这种悲凉之感随后被写入诗歌ꎬ以表达他对 一切皆流 的无奈与感伤ꎮ 赫拉克利特河 就此在他的诗歌中开始流淌ꎬ起点便是«洪流的孤独»(TheSolitudeofCata ̄racts)[8]424ꎮB.J.莱格特在评论史蒂文斯诗集«秋日极光»时ꎬ谈及该诗时称史蒂文斯把 流变 的象征物 从极光转换成了赫拉克利特河(Heracli ̄tus-inspiredriver) [5]67ꎮ因为诗歌开篇即写道 他从未对这条斑驳的河流有过两次同样的感觉 ꎬ这不免让人联想到赫拉克利特的 流变 说ꎮ如前所述ꎬ赫拉克利特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一切都在流动和变化之中ꎮ在他现存的残篇中有三则以过河为例ꎬ阐述这一观点:当踏入同一条河流ꎬ会不停地遇到新的水流[3]30ꎻ我们踏入又非踏入同一河流ꎬ我们存在亦不存在[3]65ꎻ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3]106ꎮ其中最著名的是柏拉图对赫拉克利特言论的引用: 赫拉克利特曾说一切皆流ꎬ无物常住ꎬ他把万物比作川流ꎬ断言我们不能两次走下同一条河ꎮ [3]32因此ꎬ评论家埃莉诺 库克(EleanorCook)将史蒂文斯«洪流的孤独»的开篇句称为 教科书式的范例来呼应赫拉克利特的 人不能两次跨过同一条河 [9]245ꎮ然而20世纪初的西方思潮涌动ꎬ在哲思思辨大行其道的年代ꎬ如此经典的金句出现在文人的作品中并不稀奇ꎮ但史蒂文斯不仅是将其拿来引用ꎬ更将其纳入接下来的诗歌意象中ꎬ借以言说他对 流变 的诗意思索ꎮ在史蒂文斯后期诗歌中ꎬ这条 赫拉克利特河 绵延流淌ꎬ未曾停歇ꎮ诗人对这代表沧桑变化的湍湍 洪流 ꎬ对这宿命般通向死亡的 赤黑的河 ꎬ从«秋日极光»中的无奈与抗拒ꎬ最终化解为«岩石»(TheRock)中的坦然面对ꎬ而诗人思想变化的本身ꎬ恰似也在无声地证明 赫拉克利特河 隐性的存在ꎮ(一)无奈与抗拒:«秋日极光»中的 赫拉克利特河在«秋日极光»中有3首颇为有代表的河流诗歌:«洪流的孤独»㊁«乡下人»(TheCountry ̄man)[8]428㊁«退化的隐喻»(MetaphorAsDegenera ̄tion)[8]444ꎮ它们在«秋日极光»中相互呼应ꎬ巧妙连贯地展示了史蒂文斯对 一切皆流ꎬ无物常驻 的无奈和抗拒ꎮ«洪流的孤独»是«秋日极光»中的第一首河流诗ꎮ他是 赫拉克利特河 在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源头ꎮ如前所述ꎬ«秋日极光»的开篇ꎬ诗人即给出了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来表示现实的流动不定:你 永远无法两次感受同一条河 ꎬ因为它 永远都不会以一种方式流淌两次 ꎮ接着ꎬ诗人抛出了赫拉克利特的另一个命题: 它流经各处ꎬ仿佛是全然未动的一个整体ꎮ 赫拉克利特曾说: 它因变化而静止ꎮ [10]一切的运动发生在内部ꎬ而内部事物的永恒转化ꎬ维持了整体世界的永恒稳定ꎮ在这里诗人看到了河流的运动ꎬ而整体来看ꎬ这种运动却似乎又是静止的ꎮ这时ꎬ野鸭的 振翼激起了湖面的涟漪 ꎬ搅动了 思绪一样的山丘 在 湖中的倒影 ꎮ史蒂文斯曾解释说: 像思绪一样的山丘 可以理解为 像山丘一样99的思绪 ꎮ深埋在湖面的山的倒影有第二个特征ꎮ湖面的波光让山的倒影有点不真实:像思想一样ꎮ [6]823莫纳达克山是新英格兰的一座山(Monadnock在英文中有山丘之意ꎬ在此史蒂文斯一语双关ꎬ用复数形式来泛指山丘ꎬ又将单词首字母大写ꎬ使其作为专有名词ꎬ暗指真实存在的莫纳达克山)ꎬ这座海拔965米的山ꎬ曾经出现在拉尔夫 沃尔多 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和亨利 大卫 梭罗(HenryDavidThoreau)的著作中ꎬ也在史蒂文斯之前和之后的作品中反复出现ꎮ学者普遍认为 山 在史蒂文斯的诗中往往代表着触及不到的所谓 永恒的真实 ꎬ如同诗歌下文所说的 看似真实却如此的不真实 ꎮ诗人想要 走在他旁边 与这流动的世界平行ꎬ而不想被卷入其中与之同流ꎮ诗歌结尾处ꎬ诗人清晰地表达了他对永久安宁的渴望ꎬ与逃脱死亡命运的夙愿: 在梧桐树下ꎬ在被钉得紧紧的月光下/他希望他的心脏停止跳动ꎬ他的思绪得以安歇/永恒久远ꎬ没有任何野鸭/或者不是山的山ꎬ只想知道那会是怎样的感受ꎬ/只想知道解脱的感觉/从毁灭中ꎮ 这种 毁灭中的解脱 是 不受制于死亡 [9]245ꎮ值得注意的是ꎬ在此诗集发表之时ꎬ史蒂文斯已经年近70岁ꎬ此时的他一改年轻时的锋芒ꎬ对于万物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颇感无奈ꎬ诗人不愿随时光向前ꎬ因为它的归宿是死亡ꎮ这一情绪在«乡下人»中得以延续和扩张ꎮ在«乡下人»中ꎬ诗人对 流变 的无奈情绪上升到抗拒ꎬ诗的开篇就展示了时间势不可挡的流动ꎮ赤黑的河 斯瓦塔拉 在向下流 ꎬ最终汇入 赤黑的海 ꎮ此处向下流淌的河是在照应«洪流的孤独»中的 洪流 ꎬ即那条永不停步的 赫拉克利特河 ꎮ河的颜色是黑的ꎬ暗示着它流向死亡ꎮ在河流的涌动中ꎬ 那沉重的山 正 悬于你头顶 ꎮ这座代表恒久不变的 山 再次出现ꎬ与流动的河形成了静与动的对比ꎮ 一个乡下人走在你旁边 同«洪流的孤独»中出现的人物一样ꎬ他愿与流动的河平行而走ꎬ而不愿被卷入时间的洪流ꎬ不愿流向另一端的死亡ꎮ他不关心河流的开始也不关心它的归宿ꎬ只关注他当下 赤黑的涌动 ꎬ只 在乎斯瓦塔拉正在呼吸 ꎬ在乎那条被称作 斯瓦塔拉 的河ꎮ在这里作者将命名(语言)看作和想象一样都是暂时的存在ꎬ而他关注的只是这即可的存在ꎬ他只想停留在当下ꎮ 他在你旁边没有说话ꎮ/他在那里因为他想在那里ꎮ 诗人直白地表露出对 流变 的抗拒ꎬ对走向死亡的拒绝ꎮ然而ꎬ尽管他不愿随波逐流ꎬ最终还是逃不脱 流变 的命运ꎮ在诗的结尾ꎬ他看着 一个赤黑的存在ꎬ慢慢地ꎬ转向另一个赤黑的名字 ꎮ想象㊁思考㊁语言都无法静止ꎬ只能不断变化ꎮ这条被命名为 斯瓦塔拉 的河ꎬ已经不再是 斯瓦塔拉 ꎬ它抛下了这个名字ꎬ去寻找下一刻的意义ꎮ如果说在前两首诗歌中诗人还在含蓄地表达着当下与死亡的思考ꎬ那么«退化的隐喻»作为«秋日极光»中最后一首 赫拉克利特河 之诗便明白地袒露出作者对生死的思索ꎮ诗歌开篇说ꎬ 有一个像大理石一样白的人 坐在树林里 ꎬ想象着死亡ꎻ另外一个人 在黑暗的空间里 沉思着河流的嘈杂 ꎮ白色代表着生ꎬ黑色预示着死ꎬ而河流代表着运动ꎬ死亡是它的归宿又是它的开始ꎮ此处呼应了赫拉克利特在其残篇中对生死的叙述: 在我们身上ꎬ生与死ꎬ醒与梦ꎬ少与老ꎬ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ꎮ后者变化了ꎬ就成为前者ꎬ前者在变化ꎬ又成为后者ꎮ [3]102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生死都是万物流转的过程ꎬ对立之物最终会走向统一ꎮ对于那嘈杂的河流ꎬ诗人说: 可以确定的是那条河/不是斯瓦塔拉ꎬ那赤黑的河/那绕着地球ꎬ穿过天空ꎬ/在宇宙空间中旋转的河ꎮ/不是斯瓦塔拉ꎮ它是一直存在的ꎮ/是那斑驳流动的河 这里 斯瓦塔拉 再次流过ꎬ与上一首诗呼应ꎬ作者再次表明这条川流不息的河已不再叫 斯瓦塔拉 ꎬ因为河水的瞬息变化使得命名在发生时就已失去意义ꎮ但他还是那条 斑驳流动的河 ꎬ永恒变化的河ꎬ那条 赫拉克利特河 ꎮ面对着一切的变化ꎬ作者毕生颂扬的 想象 ꎬ那让人类与真实世界紧密相连ꎬ让诗歌通往最高虚空的 想象 ꎬ变得无能为力ꎬ它似乎无处安放而悄然退化ꎮ在诗人眼里诗歌是能让人们最接近真实的手段ꎬ而对于这真实世界的无常ꎬ诗人在1949年的信中感悟到了 诗的本质是变化 [6]468ꎮ对于他来说ꎬ 必要的是要意识到ꎬ变化是恒常不变的 [6]366ꎮ因此ꎬ在诗中诗人将生命的死与想象的灭亡联系起来ꎬ同样面对万千的变化ꎬ想象会衰001弱而褪去ꎬ而生命也趋向终结ꎮ诗的最后一段ꎬ诗人转向描述岸边 黑色的紫罗兰向下长到岸边/记忆的苔藓将绿色覆与河面ꎬ随它向前 ꎮ代表死亡的 黑色紫罗兰 垂入河岸迎接河流的眷顾ꎬ而象征生命的 绿色 早已投入河水ꎬ随波逐流ꎮ此刻诗人再次呼应了赫拉克利特的 生死同一 说ꎬ就这样生与死流动转换ꎬ在川流不息中融为一体ꎮ«秋日极光»的3首河流诗ꎬ连贯一致地呈现出作者这一阶段对 流变 产生的挣扎情绪ꎮ此时的 赫拉克利特河 在诗人眼中是 赤黑的 湍急的 涌动的 毁灭 ꎬ而面对它我们是 孤独的 ꎬ会 退化 进而 死亡 而无法 解脱 ꎮ在诗人看来ꎬ无论是想象㊁诗歌还是人生ꎬ似乎都逃不开这变化的无常ꎬ最终只能走进死亡的漩涡ꎮ尽管 生死同一 ꎬ但诗人却只想 停留 以得 安宁 ꎮ诗人想要抵抗却无能为力ꎮ然而ꎬ诗人的这些情绪在«岩石»这部诗集中却悄然发生了转变ꎬ由抵抗变成了接受ꎮ(二)接受与和解:«岩石»中的 赫拉克利特河«岩石»是诗人生前出版的最后25篇诗歌的合集ꎮ这组诗歌并未单独出版ꎬ而是作为了1954年出版的«史蒂文斯诗选»(TheCollectedPoemsofWallaceStevens)的最后一章ꎮ这一系列诗歌 出人意料地朴实无华ꎬ剥去了前几卷书中浮夸的想象力和认识论上的困惑 [5]62ꎻ «岩石»中的许多诗歌呈现了诗人的衰老和虚弱ꎬ以及他与其一生所求却未曾触及的现实的渐行渐远ꎮ [5]72正如«岩石»系列的大部分诗歌所表达的那样ꎬ作者在诗歌生涯的最后ꎬ与早年间所有的纠结和解了ꎮ对于 一切皆流 的世界ꎬ诗人也展现了释然的姿态ꎮ«岩石»的第一首诗题为«一个睡着的老人»(AnOldManAsleep)[8]501ꎬ从中不难看出ꎬ史蒂文斯在迟暮之年的转变ꎬ这种转变是温和明朗的ꎮ在这首短诗的开篇ꎬ作者写道: 两个世界都已入睡ꎮ 这是他终其一生辗转奔波的两个世界:想象与真实ꎮ两者之间的纠缠与拉扯贯穿了史蒂文斯的全部诗歌生涯ꎮ然而ꎬ现在他们都睡着了ꎮ这也许是70岁的史蒂文斯身体渐弱的真实感受ꎬ亦或是他在经历沧桑变化后ꎬ心灵上的真切释然ꎮ此时 赫拉克利特河 又一次流淌而来ꎬ只是这一次在诗人眼中ꎬ他不再是那 赤黑的涌动 ꎬ不再是那 起伏绵延的河流 ꎮ诗人似乎接受了他的永流不止ꎬ也不再去渴望那份片刻的停留ꎮ因此ꎬ这一次河流变得温和而静谧ꎬ尽管他依然是 在运动中 ꎬ因为只有变化是恒常不变的ꎮ可以看出ꎬ诗人一改«秋日极光»中对于纷繁变化㊁岁月流转的抵制ꎬ取而代之的是坦然与接纳ꎮ诗里面没有了 沉重的山 ꎬ没有了流向死亡 赤黑的河 ꎬ也没有了 岸边想要与流水平行而走的人 ꎬ只有安静熟睡的老人和他安静熟睡的世界ꎬ这似乎暗示诗人面对流变的世界ꎬ已经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ꎮ值得注意的是ꎬ诗人并未因为这平淡无奇的场景ꎬ让整首诗显得平庸乏味ꎮ在诗的最后诗人称这 舒缓 的河为R河ꎬR这一不同寻常的命名ꎬ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ꎮ埃莉诺库克(EleanorCook)认为R一语双关ꎬ可以指一个熟睡的人轻轻地打鼾的声音ꎬ也可以指第二人称的 是 (与英语are发音相同)[9]279ꎮ如果真是这样ꎬ那么从英语语法的角度ꎬ这个句子是不完整的ꎬ说明R之后这首诗或者这条河还在继续ꎮ笔者赞同埃莉诺的说法ꎬ并认为R河还可以指«康涅狄格众河之河»(TheRiverOfRiversinCon ̄necticut)[8]533里的河ꎮ因为一方面史蒂文斯善于挖掘词语的多重含义和用法ꎬ并喜欢在韵律和声音上制造惊喜ꎻ另一方面ꎬ史蒂文斯常常让同义词或意像反复出现在不同诗歌中ꎬ使每首诗中看似支离破碎的意象ꎬ在总体上呈现出完整和谐ꎬ也会更加突出该意象的深刻ꎮ而这其中最好的例子也正是 赫拉克利特河 ꎮ赫拉克利特河 的再次和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康纳狄格众河之河»中ꎮ该诗是«岩石»集的倒数第二首诗ꎬ也可算作是史蒂文斯创作生涯的倒数第二首诗歌ꎮ作为对之前所有 赫拉克利特河 之诗的呼应ꎬ诗人这一次ꎬ在面对这条生生流动但注定通向死亡的河时ꎬ不再畏惧ꎬ或者说诗人对死亡已坦然接受ꎬ并积极去拥抱现实的美好ꎮ这是 史蒂文斯最后也是最伟大的河诗之一ꎮ这是对生命惊人力量的有力证明ꎬ随着死亡的临近ꎬ这一点更加明显和必要 [9]294-295ꎮ面对它ꎬ诗人101说: 水流淌着ꎬ这本身就是一种欢乐ꎮ 与«秋日极光»中的诗不同ꎬ这次 岸边没有影子行走 ꎮ对比之前诗人想与河平行而动ꎬ不愿与之相交ꎬ被卷入洪流ꎬ这次他不再纠结于此ꎮ尽管这条河是宿命的 ꎬ因为最后会引向死亡ꎮ 再叫他一次ꎬ再叫一次ꎬ那条无名的河流 ꎬ这里诗人不再像«乡下人»和«退化的隐喻»中一样ꎬ称这条河是斯瓦塔拉或给他命名ꎮ诗人不再挣扎于是否要留住当下ꎬ而是接受变化并直接称其为 无名的河 ꎮ接下来ꎬ诗人公开地赞颂这无所不包的变化ꎬ称这条河 它的流淌 充满空间 ꎻ 它的流淌 映照四季 ꎬ贯穿于时间ꎻ 它的流淌 充盈在人类文明的各个角落ꎮ最后诗人写道: 再呼唤它ꎬ一遍一遍ꎬ/这条流向乌有的河ꎬ如海洋之河一般ꎮ 海洋之河是环绕地球的河流ꎬ在希腊神话中是荷马㊁赫西奥德等人的生命之源ꎮ [9]296诗人在结尾的表述再一次紧扣赫拉克利特对于生死转换的思考ꎮ虽然诗人承认这条河是 宿命 的ꎬ终将流向死亡ꎬ然而在诗的结尾ꎬ诗人又使其汇入代表生命意义的 海洋之河 ꎬ可以说这暗示了诗人对万物变化的坦然接受ꎬ对死亡的不再恐惧ꎮ结㊀语综上ꎬ 流变 主题贯穿了史帝文斯的晚期作品ꎮ诗人借用 赫拉克利特河 的意象ꎬ在作品中表达了他对 一切皆流ꎬ无物常驻 的思考:由无奈抗争到坦然接受ꎮ20世纪初的美国ꎬ正经历着由近代向当代的历史性变革ꎮ伴随科学浪潮的冲击以及达尔文进化论和实用主义对美国人心灵的征服ꎬ宗教跌下神坛ꎬ而尼采的 上帝已死 之叹ꎬ对于身为基督徒的史蒂文斯更是难以接受的改变ꎮ也许正因如此ꎬ史蒂文斯才会从古老的哲学智慧中寻找一丝共鸣ꎮ对于赫拉克利特的 流变 说ꎬ史蒂文斯在作品中呈现出的是诗人的感叹㊁诗意的思考ꎬ而并非像哲学家般探求运动与静止的玄妙奥义ꎮ也许史蒂文斯对于 流变 说的具体要义领悟并不深刻ꎬ但这已不再重要ꎬ对他而言ꎬ哲学给予诗人更多的是美学的灵感与思绪的源泉ꎮ正如史蒂文斯所说: 我的目标是写出符合审美的诗歌ꎬ哲学上的正误并不是我所关心的ꎮ [6]752参考文献:[1]㊀BloomHaroldꎬWallaceStevens:ThePoemsofOurCli ̄mateꎬ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ꎬ1993ꎬp.327. [2]㊀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ꎬ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ꎬ第295页ꎮ[3]㊀屈万山:«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评注»ꎬ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ꎮ[4]㊀伯兰特 罗素:«西方哲学史»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ꎬ第17页ꎮ[5]㊀SerioJohnNꎬTheCambridgeCompaniontoWallaceSte ̄vensꎬ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ꎬ2007. [6]㊀StevensWallaceꎬLettersofWallaceStevensꎬNewYork:Al ̄fredA.Knopfꎬ1954.[7]㊀StevensWallaceꎬWallaceStevens-CollectedPoetry&proseꎬNewYork:LibraryofAmericaꎬ1997ꎬp.858. [8]㊀StevensWallaceꎬTheCollectedPoemsofWallaceSte ̄venꎬNewYork:AlfredA.Knopfꎬ1954. [9]㊀CookEleanorꎬAReaderᶄsGuidetoWallaceStevensꎬPrincetonꎬN.J.:PrincetonUniversityPressꎬ2009. [10]㊀BurnetJohnꎬEarlyGreekPhilosophyꎬLondon:A.Blackꎬ1892ꎬp.153.[责任编辑:姜㊀博]201。
解释赫拉克利特
《西方哲学》习题学号:1114010516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姓名:杨泉1.解释赫拉克利特“逻各斯”的含义。
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
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义。
希腊文这个词本来有多方面的含义﹐如语言﹑说明﹑比例﹑尺度等。
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哲学﹐在他的著作残篇中﹐这个词也具有上述多种含义﹐但他主要是用来说明万物的生灭变化具有一定的尺度﹐虽然它变幻无常﹐但人们能够把握它。
在这个意义上﹐逻各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
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
2.阐述柏拉图“理念”的含义和特征。
柏拉图提出了人可感觉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和绝对永恒与不变事物的话题,他把人可感觉到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个体事物称为假象,把不可被人感觉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绝对永恒与不变的一般事物称为理念。
本原性,超感性,不变性和永恒性,绝对性,客观性,真实性,完善性和目的性,单一性和多数性,等级性。
3.解释“经院哲学”。
原义:指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
4.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5.解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意思是:“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比较权威的解释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
古希腊 尊重自然的名言
古希腊尊重自然的名言:
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
〔古希腊〕埃斯库罗斯《断片》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转引自《古希腊罗马哲学》
整个大地对贤智的人都是敞开着的,因为一个高尚的灵魂的祖国,就是这个宇宙。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寄希望于自然。
〔古希腊〕医学家、哲学家希波克拉底
大地的汗就是海。
〔古希腊〕恩培多克勒转引自《著作残篇》
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用对立的东西制造出和谐,而不是用相同的东西。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世界》
自然喜欢躲藏起来。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太阳是时间的管理者和监守者,它建立、管理、规定并且揭示出变迁和带来一切的季节。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拓展资料
古希腊(Greece),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是古代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的总称。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渊源。
西方有记载的文学、科技、艺术都是从古代希腊开始的。
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的称谓。
古希腊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上的群岛和岛屿、土耳其西南沿岸、意大利东部和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区。
逻各斯发现自己
逻各斯发现自己作者:何祝青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0期“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无可否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这是后来哲学家对前苏格拉底研究后所做出的,并被广泛认可的评价,一般认为:“逻各斯”来源于希腊语“话语”(λσγοζ),并由此带来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
但在有一点上,我们是可以肯定的,即“逻各斯”创立了万物,是一种以太的种子。
然而,伴随着我们对逻各斯的认识愈加深入,就愈加产生怀疑,继而生成自己的逻各斯。
在赫拉克利特之前,从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于世界本源的思考。
并且哲学家经过了这样一种渐进过程:泰勒斯的水本原——阿拉克西曼德的“无定形”——阿拉克西美尼的“气”——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
就连赫拉克利特自身也认为“火”可以充当个当世界的本原。
然而,真正到了“逻各斯”的提出,才能算是哲学本原思考的一种伟大的突破。
逻各斯来源于话语,而又是一种哲学的存在。
逻各斯(logos)的词根同说(legein)一词相联系,具有宽泛意义,它和说话、理性对话形式等有关,因而可以说是构成日常生活经验总结。
它是一种规律、比例和关于万物的比例。
赫拉克利特的本原“火”,也是在这种尺度上燃烧、熄灭和转变成为其他的生成物质。
逻各斯的提出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赫拉克利特之前,人们思考的方式大多是从客观事物中来挖掘万物的本原,就像是人从类人猿身上来捕捉为我们祖先生活的样子。
并进而推理出来水、气、火和数来作为万物本原。
哲学家们从经验逻辑上首先树立一杆标尺,并进一步考量这杆标尺包括是不是充盈于万物之间的介质,是不是能够运动转化,是不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等等。
从反对神学走向实际功用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性的,然而,从这个哲学发展过程来看,就不免原始和笨重。
逻各斯的出现恰恰相反,从提出的思维方式来看,类同于中国道家的“道”。
从思维来看,他不再是人类面对万物来发掘本原是什么,而是从另外的一面设立本原,然后让这个本原接受人们,并让人们从万物中来确定自己的地位。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K1的翻译与理解
倾听Λόγος: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K-B1诠释詹文杰/文提要:本文集中讨论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DK-B1的翻译与理解问题。
作者利用古典语文学方法详细阐述了DK-B1的若干文本问题,在总结西方学界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对λόγος(logos)的含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作者认为,赫拉克利特的λόγος具有多个层次的含义,它不仅表示赫拉克利特个人的“叙述”或“教义”,而且表示超越的“理性”或“法则”。
赫拉克利特呼吁人们理解λόγος,洞察存在者之本性和真相,追求智慧而脱离愚昧,这是真正哲学式的召唤。
关键词:赫拉克利特;逻各斯;著作残篇;古希腊哲学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本文旨在对赫拉克利特的一则著作残篇进行诠释。
这首先是一种“语文学”(philology)层面上的文本考察,不过,其最终目标是通过这种考察达到对赫拉克利特“哲学”(philosophy)的某种理解。
赫拉克利特(与其他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一样)没有留下完整的著作,只存有一些残篇,因此不难想见,如果没有古典语文学的训练,对其哲学的研究是寸步难行的,即使勉强为之,也常流于空疏。
我们没有其他办法,只有从零开始学习古希腊语,深入钻研西方古典学家的编纂、校勘、翻译和注疏。
这是由西方古代哲学研究的特殊性决定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停留于语文学层面,而必须让它最终服务于哲学上的兴趣。
本文就属于这样一种尝试。
一、关于DK-B1的一般介绍根据“DK本”1,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第一则(标记为DK22B12,缩记为DK-B1或B1)希腊文是这样的:τοῦδὲλόγου τοῦδ̉ἐόντος ἀεὶἀξύνετοι γίνονταιἄνθρωποι καὶπρόσθενἢἀκοῦσαι καὶἀκούσαντες τὸπρῶτον. γινομένων γὰρ πάντων κατὰτὸν λόγοντόνδεἀπείροισινἐοίκασι, πειρώμενοι καὶἐπέων καὶἔργων τοιούτων, ὁκοίωνἐγὼδιηγεῦμαι κατὰφύσιν διαιρέωνἕκαστον καὶφράζωνὅκως ἔχει. τοὺς δὲἄλλους ἀνθρώπους λανθάνειὁκόσαἐγερθέντες ποιοῦσιν, ὅκωσπωρὁκόσαεὕδοντες ἐπιλανθάνονται.下面是我的译文(此译文放在文章的开头,但实际上它是整个思考的“结果”):对这个恒是3的λόγος4,人们恒[发生]5不理解,无论他们听到它之前,还是最初听到;因为尽管一切发生者都依据这个λόγος,他们对它却好像毫无经验,即便他1指第尔斯(H. Diels)编译,后来由克兰茨(W. Kranz)修订的古希腊文和德文对照的《前苏格拉底著作残篇》(Die Fragmente der Vorsokratiker)。
赫拉克利特残篇释读——对其宇宙哲学一种普遍看法的质疑
赫拉克利特残篇释读——对其宇宙哲学一种普遍看法的质疑崔诚亮【摘要】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受争议者之一。
他著有《论自然》,共有三篇,即"宇宙论"、"政治论"和"神学论",现保存下来的残篇共有一百三十多条。
在学界,部分学者认定其宇宙论中火本原说具有循环论思想。
通过对赫拉克利特残篇进行剖析,我们可以发现赫拉克利特宇宙观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5)008【总页数】2页(P50-51)【关键词】赫拉克利特;宇宙观;循环论;辩证法【作者】崔诚亮【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社科教研室,山东青岛266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02长期以来,学界一些学者认定赫拉克利特的宇宙观具有循环论色彩,依据是赫拉克利特的残篇:“火生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土生于水之死”(D76)[1]21;“土死生水,水死生火;反过来也是一样”(D76)[1]21。
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本文谈一些不同的看法,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笔者认为,如果对赫拉克利特的主要著作残篇作认真深入的研究,并结合他的语言风格、时代背景进行考察,就不难发现,他的宇宙观不但不带有循环论思想,相反,从总体上讲,其中应该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辩证法的肇始。
一对于残篇“火生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土生于水之死”,(D76)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这四大元素的关系是:土变化了产生火;火变化了产生气;气变化了产生水;水变化了产生土。
这样,世界(即“土”)产生以后,到了一定的时候直接返回到原始之火,完成一个循环并开始下一个循环。
对此观点,笔者提出不同看法,并试着从两方面进行辨析。
在中外哲学界,许多学者对此残篇的真实性曾提出过质疑,并把它列入伪疑残篇,特别是此残篇的第一句话“火生于土之死”,一直存在着争议。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这句话并非出自赫拉克利特之口,而是后人错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0. 我们踏入,又不踏入,这同一条河流。
1.我描述过LOGOS后,人们看来还是不理解LOGOS。
尽管事情按LOGOS而发展发生,有过某些事情经验的人们,就像那些没有经验的人那样,在我按LOGOS的各个构成部分,加以区分每件事情后,人们还是意识不到LOGOS。
但是其余一些人拒绝去认识他们醒后的所作所为,就像他们睡着时,不记得他们的行为那样。
2.因此有必要遵从常识,尽管LOGOS是常识,然而每个人都有他独自的见解。
3.不要听我的,听LOGOS的,他明智地赞成所有的事物是一个整体的。
4.事情的真正构成部分,惯于将其自身隐藏。
5.人类的意向没有真实判断,而神有。
6.对于事情的所见所闻和理解,这些是我所宁可尝试的。
7.罪恶的见证是人的眼睛,耳朵,如果他们有灵魂,他们的灵魂不懂他们的语言。
8.向上的道路也就是向下的道路。
他们是相同的。
9.病痛使得健康安乐,饥饿满足,疲倦休息。
10.海是最纯洁也是最受污染的水,对鱼来说海水是可饮用的和有益健康的,对人来说,海水是不可饮用的和有害的。
11.我们生,我们死;我们睡和醒;我们年轻和年老,其中所存在的是一回事,因为那些,循环改变成这些,这些,循环又改变成那些。
12.事物被聚集在一起是一个整体,又不是一个整体,事物被聚集又被分离,所有的事物之外组成一个整体,而整体之外又是所有事物。
13.上帝是白天也是黑夜,冬天也是夏天,战争也是和平,饥渴也是饱足。
14.15.战争是万物之王。
16.赫拉克利特指责有些作者说,“战争会破坏神和人之间的关系”,因为除非有高低之存在,音乐的和玄将不存在,互为对立的男人和女人也将不存在。
17.世界的秩序不是由神和人类制定的,但他就是像他的那样存在着,一把永恒地燃烧着的火把。
18.火的转变:最初是海,海的一半是陆地,陆地使海散开,并被测量了。
19.所有的东西的交换都是一回事,对火与火的交换是这样,对所有事都是这样,东西和金的交换是这样,金和其他东西的交换也是这样。
20.霹雳掌控了其他的所有事。
21.赫拉克利特说,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秩序的,没有东西是静止的,比如河水的流淌,他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22.有人说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运动的,但是所有的东西在任何时刻都是运动着的,然而这是难以察觉的。
23.对那些踏入同一条河流的人来说,不同的水在流淌,分散和聚集,流近,又流远。
24.智慧就是,事物被正确的判断所认识,事物是怎样和其他事物联系的。
25.唯一的真智慧,不会满足于被称为神王宙斯。
26.对灵魂来说,死就是变成水,对水而言,死就是意味着变成大地,水由大地生成,灵魂由水生成。
27.干燥的灵魂是最好和最具智慧的。
28.一个醉酒的人的灵魂是湿的。
29.对你来说,将不可能找到灵魂的外壳。
30.在暴怒的时候打仗是困难的。
31.我进行内省。
32.傲慢比大火更应该扑灭。
33.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34.人们必须为法律的利益而战斗,就像为保卫城墙而战斗一样。
35.有见识的人说话必须依赖众识,就像城市必须要依赖于法律,对人类来说,所有的法律都来源于神的法律。
36.人们以非神圣的方式举行的神秘的仪式。
37.当他们受伤流血时,他们用血来净化他们;就如一个人踏入泥沼时,又用泥沼洗澡,如果他被人看到这样在做,会被认为发疯了的,再有,当他们向神像祷告时,就像他们在和房子交谈,而没有认识到那是神或半神。
e.HERACLITUS0. We step and do not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 we are and we are not.1. Of the logos which is as I describe it men always prove to be uncomprehending, both before they have heard it and when once they have heard it. For although all things happen according to this logos men are alike people of no experience, even when they experience such words and deeds as I explain, when I distinguish each thing according to its constitution and declare how it is; but the rest of men fail to notice what they do after they wake up just as they forget what they do when asleep.(Fr.1)2.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common; but although the logos is common the many lives as though they had a private understanding.(Fr. 2)3. Listening not to me but to the logos it is wise to agree that all things are one.(Fr. 50)4. The real constitution of things is accustomed to hide itself.(Fr. 123)5. Human disposition does not have true judgement, but divine disposition does.(Fr. 78)6. The things of which there is seeing and hearing and perception, these do I prefer.(Fr. 55)7. Evil witnesses are eyes and ears for men, if they have souls that do not understand their language.(Fr. 107)8. The path up and down is one and the same.(Fr. 60)9. Disease makes health pleasant and good, hunger satiety, weariness rest.(Fr. 111)10. Sea is the most pruer and most polluted water; for fishes it is drinkable and salutary, for men it is undrinkable and deleterious.(Fr. 61)11. And as the same thing there exists in us living and dead and the waking and the sleeping and young and old: for these things having changed round are those, and those having changed round are these.(Fr.10)12. Things taken together are whole and not whole, something which is being brought together and brought apart, which is in tune and out of tune; out of all things there comes a unity, aand out of a unity all things.1.God is day night, winter summer, war peace, satiety hunger; he undergoes alteration in the way that fire, when it is mixed with spices, is named according to the scent of each of them.(Fr.67)2.They do not apprehend how being at variance it agrees with itself; there is a back-stretched connection, as in the bow and the lyre.(Fr. 51)3.War is father of all and king of all, and some he shows as gods, others as men, some he makes slaves, others free.(Fr. 53)4.Heraclitus rebukes the author of the line would that strife might be destroyed from among gods and men; for there would be no musical scale unless high and low existed, nor living creatures without female and male, which are opposites(Aristotle Eudemian Ethics 123a 25)5.This world-order did none of gods or men make, but it always was and is and shall be: aneverlasting fire, kindling in measure and going out in measures.(Fr. 30)6.Fire’s turnings: first sea, and of sea the half is earth, earth is dispersed as se, and ismeasured so as to form the same proportion as existed before it became earth.(Fr.31)7.All things are an equal exchange for fire and fire for all things , as goods are for gold and goldfor goods.(Fr. 90)8.Thunderbolt steers all things.(Fr. 64)9.Heraclitus somewhere says that all things are in process and nothing stays still, and likeningexisting things to the stream of a river he says that you would not step twice into the same river.(Plato Cratylus 402a)10.And some say not that some existing things are moving, and not others, but that all thingsare in motion all the time, but that this escapes our perception.(Aristotle Physics 253b 9)11.Upon those that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s different and different waters flow…it scattersand ….gathers….it comes together and flows away… approaches and departs.(Fr. 12)12.The wise is one thing, to be acquainted with true judgement, how all things are steeredthrough all.(Fr. 41)13.One thing , the only truly wise, does not and does consent to be called by the name ofZeus.(Fr.32)14.For souls it is death to become water, for water it is death to become earth; from earthwater comes-to-be, and from water, soul.(Fr.36)15. A dry soul is wisest and best.(Fr.118)16. A man when he is drunk is led by an unfledged boy, stumbling and not knowing where hegoes, having his soul moist.(Fr. 117)17.For you would not find out the boundaries of soul, even by travelling along every path: sodeep a measure does it have.(Fr.45)18.It is hard to fight with anger; for what it wants it buys at the price of soul.(Fr.85)19.I sought for myself.(Fr.10)20.Insolence is more to be extinguished than a conflagration.(Fr.43)21.Man’s character is his daimon fate.(Fr. 119)22.The people must fight on behalf of the law as though for the city wall.(Fr.44)23.Those who speak with sense must rely on what is common to all, as a city must rely on itslaw, and with much greater reliance. For all the power as it wishes and is sufficient for all and is still left over.(Fr. 114)24.The secret rites practiced among men are celebrated in an unholy manner.(Fr. 14)25.They vainly purify themselves with blood when they are defiled with blood, as though onewho had stepped into mud sere to wash with mud; he would seem to be mad, if any of men noticed him doing this. Further, they pray to statues, as if one were to carry on a conversation with houses, not recognizing the true nature of gods or demi-gods.(Fr.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