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赫拉克利特朴素辩证法思想

浅述赫拉克利特朴素辩证法思想
浅述赫拉克利特朴素辩证法思想

浅述赫拉克利特朴素辩证法思想

内容提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哲学思想上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辩证法方面。虽然他的辨证法还带着朴素的直观性,但却是非常深刻的。他提出的万物流变、对立统一、逻各斯是运动变化规律的观点,正是辩证法的最基本的原理。他的智慧一直撞击着历代哲学家们的心灵,他的辩证法思想被后人所继承、发展,因而我们有必要重视它研究它。

关键词:赫拉克利特辩证法运动变化

“辩证法”这一哲学术语被广泛使用,然而我们在使用这一术语时却很少对其内涵进行界定。在古希腊哲人那里,“辩证法”一般是在方法论意义上予以使用的。它指的是人们以推理的方式来探求真理的方法。比如爱利亚学派的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苏格拉底经常运用的“接生术”。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辩证法”获得了新的意义,它已经不再是只有单纯的方法论意义,而是成为一种揭示运动变化及其动力的世界观。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理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在人类哲学的初期,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卓越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家,他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且较为详尽系统地发挥了米利都学派中所表现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的特殊功绩在于他作为人类思想史里第一个人在古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基础上明白的表述了辩证法。赫拉克利特在古希腊辩证法史上占据着一个中心地位,是古代朴素辩证法发展的顶峰。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是古希腊文明的骄傲,被后人所继承、发展,在人类认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黑格尔就这样评价赫拉克利特,他说:“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中。”⑴而且认为赫拉克利特终身献身学术,完全为了哲学而生活在孤寂之中。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是古代希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种种方面剧烈变化的自发的肯定的反映。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赫拉克利特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他是爱非索人。爱非索是由希腊统治的小亚细亚海岸的商业城邦,希腊社会在公元前七世纪末六世纪初已经完全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无情压迫,激起接连不断的、规模巨大的奴隶起义,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达到罕见的尖锐程度。另一方面,奴隶主阶级在奴隶不断反抗的压力下,分裂为比较开明的民主派和坚持专制政体的贵族派,两派的斗争也是极端的尖锐。再一方面,非奴隶非奴隶主贵族的手工业者,及大批商人,参加到民主派奴隶主一方的政治斗争中,使希腊社会的内部矛盾更加错综复杂。此外,正

当赫拉克利特的盛年,东方波斯国王大流士蓄意西侵,使希腊在对外关系上页处于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赫拉克利特所面对着的这样一个矛盾百出,瞬息万变的客观现实,这就使他不能不在他的世界观里鲜明地表示他究竟赞同还是反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肯定还是否定世界的运动变化。恩格斯曾说:“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自发的辩证论者”,作为其中杰出代表赫拉克利特在古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辩证法的要点的人。其辩证法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可以把他的辩证法思想归为三个方面。

一、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静止不动的还是不断变化的?这是摆在古代思想家面前的一个大问题。赫拉克利特继承和发展了米利都学派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把某种感性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但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既不是泰勒斯所说的“水”,也不是阿那克西美尼所说的“气”,而是一种更具有生动的形象,富于变化性的“火”。他说:“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在赫拉克利特看来,“火”是世界万物的始基,“万物从火变化而来,又复归于火,一切都是火的转换。他认为“火”的变化过程是沿着“上升的道路”和“下降的道路”进行的,火通过空气聚变成水水再凝变成土,“火一气一水一土”这是下降道路。这个过程又是可以逆转的,土融解变为水,水蒸发变成气,气干燥化为火,“土一水一气一火”这是上升道路,一切事物都是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生成的。在这里,不仅说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且说明了世界是以火为基础的物质的变化过程。这就使他原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朴素的辨证发展观点自发结合在一起。由此,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万物流变观点。赫拉克利特最基本的辩证法思想是肯定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和普遍性。他认为一切皆流,万物皆变。十分形象的用奔腾不息的河流来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不断产生、消亡。他把万物比作一道河流,断言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踏进同一条河流的人,遇到的是不同的水流”,⑵“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存在。”⑶这种朴素唯物主义表达了更加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肯定了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万物存在着,同时又不存在着,万物皆在流动着,万物皆在不断变化着,万物皆在不断产生与消灭的过程中。万物连人在内永远是在运动和变化之中,固定不变的物是不存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普遍的。自然界如此,社会生活也是如此,生和死,醒和梦,少和老一切都是流动转变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赫拉克利特的

哲学做出了历史的评述:“当我们深思熟悉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变利不动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个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是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个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⑷

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赫拉克利特的自发的辩证法还有一个重要的新创就是他所提出的“逻各斯”。他看到事物的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第一个提出了“逻各斯”。它的含义不是十分明确,“逻各斯”在希腊文中有多种含义和用法,据研究赫拉克利特的权威学者英国人格恩里考证,“逻各斯”的含义有十一种之多,但最确切的含义是“必然性”、“尺度”“规律”。中文里我们把它译为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它是支配万物的对立统一法则,是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最普遍的规律,运行于并贯穿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辨证规律。所以他说:“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⑸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有几个主要特征的:第一,逻各斯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他指出,这个逻各斯是永恒存在的,即使人们对它毫无所知,它仍然存在着。⑹第二,逻各斯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万物都遵循这个“逻各斯”,⑺第三,逻各斯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也支配人的主观世界。它是“人人所共有的”,是“灵魂所固有的,它自行增长”。虽然人们不理解它,对它“格格不入”,但它却是人人“每天都遇到的东西”,是“支配一切”的原则。⑻要想理智地说话,就应当用这个人人共有的东西武装起来。赫拉克利特十分注意客观规律的作用,他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他说:“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这里,赫拉克利特已经猜测到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一致性。第四,逻各斯不神秘,它可以被认识,但只有少数人才能认识它。因为逻各斯不能凭感觉而要通过理性才能认识,认识逻各斯需要一个艰巨的过程。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和他关于火的学说是有密切联系的。“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规律燃烧,按规律熄灭”。列宁曾把这句话称为“对辩证法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

三、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思想

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这种运动变化都遵从逻各斯,而最高的即同一万物的逻各斯就

是对立统一,所以对立统一学说在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也是他对辩证法放入最重要的贡献。他以朴素的形式表达了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的辩证法规律,并初步运用这个规律去观察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赫拉克利特认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赫拉克利特“把这个原理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并作为一个新的发现而引以自豪”。⑼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是对立面的统一。自然界是从对立的东西中产生和谐,有联合对立物造成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不是由联合同类物造成和谐的。例如,自然便是将雌和雄相配起来,而不是将雌配雌,将雄配雄。同样,作为模仿自然的艺术,也是这样形成的,绘画是用不同颜色组成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用长短、高低、强弱不同的音才谱成了一首动听的乐曲。赫拉克利特一方面认识到每一事物都是与它自己的对立面互相依存,对立面是事物自身成立的条件。任何事物总是存在于它自己预期对立面的联系中,总是相反相成。他说:“如果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⑽又说:“疾病使健康舒服,坏使好舒服,饿使饱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⑾另一方面赫拉克利特认识到每一事物在其内部,就其本质来说本身就统一着对立面。他说:“我们走下又走不下同一条河流,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⑿任何事物总是绝对变化着的,所以,它的存在,总是一个过程。过程的每一部分无时不变,而过程本身即全部过程,则持续不变。所以“结合物既是整体又不是整体,既是一致又不同,既是和谐又不和谐;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对立面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相互转化的。在此基础上,赫拉克利特明确提出了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列宁十分重视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指出“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的基本规律是‘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赫拉克利特肯定了事物的转化是向对立面的转化。他说:“在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冷变热,热变冷,湿变于,干变湿”。他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常住的,它可转化为它物;其此,它不是随便转化为他物,而是转化为对方。“火生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土生于水之死”,“土死生水,水死生气,气死生火,反过来也是一样”。更为可贵的是,赫拉克利特认识到了对立面的转化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减,而且是质变,这里包含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思想的萌芽。值得注意的是,赫拉克利特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相互转化,而且特别重视对立面的斗争。在赫拉克利特看来,正是对立双方的斗争才促成了矛盾双方的转化,旧的统一体的瓦解。他认为对立物的斗争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斗争产生一切,一切运动变

化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面的斗争。他说:“应当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推动事物运动的斗争在他看来是普遍的,必然的。而且它不仅是运动的推动者,而且是运动方向的决定者。他说:“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⒀赫拉克利特用素朴约比喻和语言,阐述了斗争是绝对的,事物发展的真正原因和动力就是事物间的对立和斗争,这是他的一个不朽的贡献。赫拉克利特十分重视对立面的斗争,这与他正处在矛盾百出、瞬息万变的时代有关。当时古希腊正处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之中,赫拉克利特作为奴隶主民主派的代表,重视科学和工商业的发展,主张社会的变革。因此,他重视对立面的斗争,肯定对立面的斗争产生一切也就理在其中,不足为怪。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的观点,逻各斯是运动变化规律的观点,对立统一的思想,正是辩证法的最基本的原理。其中的对立统一思想,构成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正因如此,列宁称其为“辨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古希腊是辩证思想还没受到阻挠的、天然生长的时代,许多哲学家的思想里自觉或不自觉地有辨证因素。赫拉克利特的辨证思想具有它自己的特征:它内容很丰富,是客观的辨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但是由于赫拉克利特处于一个生产规模狭小、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的努力社会,所以他的辩证法思想只是辩证法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朴素、自发、直观和笼统的特点,甚至有模糊、错误、荒谬之处。他的辩证法是从直观出发,而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往往只是对现象作出种种猜测,而不是真正揭示事物本质。对世界只有笼统的描述,没有具体的解剖;只有总的看法,没有部分的分析;只有正确的结论,没有科学的根据。例如,他的流变观点仅是一种抽象的原则,并带有循环论的因素。他认为“下降的道路”和“上升的道路”成为一个圆周,“在圆周上终点就是起点。”⒁所以天下的事物都是周而复始,变来变去,“每一天都与另一天相似”。⒂恩格斯在肯定这种世界观的同时,又指出它的局限性。他说:“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⒃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被后人所继承、发展,在人类认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虽然从希腊罗马甚至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哲学家都不认识和理解它,甚至因柏拉图,而把他的辩证法等同与诡辩论,使其在哲学领域里一度被冷落。但是我们知道:一种理论和学说必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是对前人思想的总结,又是后人发展理论和滋生新理论的土壤。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既是对米利都派和毕达哥拉斯派所表现的辩证法思想的总结,又为后来人们发展辩证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借鉴。黑格尔是第一个发觉赫拉克利特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但是对它作了唯心论的歪曲。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赫拉克利特做出了历史辨证的评价。简上所述,赫拉克利特在希腊哲学殿堂里的历史地位是显赫的,他在辨证法方面的观念是开创性的,他的辨证思想蕴含了他生命体验中的精神品质和认知世界过程中的思想活力。

注释:⑴《哲学史讲演录》第l卷第265页⑵残篇第十二DK22 B12 ⑶残篇第四十九a DK22 B49a 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527页⑸《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8页⑹⑺⑻《西方原著选读》上卷第22页⑼《列宁笔记》第396页⑽《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1页⑾《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9页⑿《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8页⒀《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7页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4页⒂《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8页⒃恩格斯:《反杜林论》第18页参考文献:⑴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⑵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 ⑶冒从虎:欧洲哲学通史(上卷),天津南开大学出版,1991 ⑷北大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⑸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⑹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赫拉克利特诞生二千五百年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西方哲学智慧第二章课后作业

作业标题:哲学的诞生(一) 1 下列人在雅典城邦拥有选举权的是? ?A、贵族布达斯的妻子 ?B、贵族布达斯的奴隶首领 ?C、小农克里昂 ?D、侨居雅典的斯巴达人 正确答案:C 2 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皈依了古犹太教,对希腊哲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正确答案:× 3 在古希腊诸多城邦中,雅典的民主制度是最为完备。 正确答案:√ 4 古希腊哲学脱胎于哪里? ?A、古希腊祭祀活动 ?B、神话 ?C、古希腊悲剧 ?D、古希腊喜剧 正确答案:B 5 希腊哲学终结的事件是? ?A、苏格拉底之死 ?B、东罗马帝国皇帝皈依基督教 ?C、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亚历山大帝国也随之分裂。 ?D、最后一所希腊学校 正确答案:D 6 雅典实行的城邦民主制度使得哲学在希腊不断发展。

正确答案:√ 7 希腊古典文明采取的是城邦式的体制。 正确答案:√ 8 罗素的著作是? ?A、《西方哲学史》 ?B、《西方经济史》 ?C、《西方文化史》 ?D、《西方文明史》 正确答案:A 9 希腊哲学在哪一年终结? ?A、529年 ?B、528年 ?C、530年 ?D、541年 正确答案:A 10 《雅典学院》是谁的著作? ?A、拉斐尔 ?B、达芬奇 ?C、米开朗琪罗 ?D、提香 正确答案:A 11 以下哪项不属于哲学产生的条件?A、人们开始关注终极关怀的问题?B、人们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

?C、必须有思想的自由的条件 ?D、生产力必须得到发展 正确答案:D 12 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是 ?A、本源 ?B、存在 ?C、物质 ?D、属性 正确答案:B 13 古罗马对哲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 正确答案:× 14 希腊哲学终止的标志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锁最后一座柏拉图学园正确答案:√ 15 希腊哲学的开始时间是 ?A、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 ?B、公元前七世纪 ?C、公元前八世纪 ?D、公元前九世纪 正确答案:A 16 雅典的城邦民主制度表明公民人数是全体人民。 正确答案:× 17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鼎盛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三位哲学家。 正确答案:√

赫拉克利特的“火”与“逻各斯”论述

赫拉克利特的“火”与“逻各斯”论述 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一直以其文字晦涩,朦胧难辨着称,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关于赫拉克利特观点的讨论也一直持续,并且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解读。赫拉克利特所提出的概念:“火”与“逻各斯”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他们各自有怎样的内涵?赫拉克利特提出这些观点的原因和意义究竟又在哪里?有人认为,“火”是“万物始基”,同时也是“逻各斯”的体现者(杨华,1985);也有人指出,“逻各斯”与“火”在本质上“直接统一”,甚至可以说在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体系里“逻各斯”就是世界的本原(余德华,2000),以上的这些观点都不无道理,翻开赫拉克利特的残篇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论述中“火”和“逻各斯”各自其实都没有十分明确的边界,二者的关系也是若即若离,难以辨别。时而“逻各斯”作为“一种以太的物体,是创生世界的种子”,时而又说这个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在笔者看来,其实赫拉克利特的“火”与“逻各斯”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单独孤立的理解他们只会使我们在赫拉克利特的奇幻文字里迷失。如果要用一种形象化的方式表达的话,“火”与“逻各斯”正如同“浮漂”与“鱼”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设想这样的场景:当一条深海鱼咬住了吊钩,海面的浮漂也随之晃动,浮漂的变化受制于鱼,浮漂的跳动也正暗示着深海中鱼的存在,在赫拉克利特的“钓竿”上,“火”正如同海面的浮漂,“逻各斯”就像那条咬住钓钩的深海鱼,某种程度上它们正是一体,细看起来它们也有着分别。不过,为了更好地说明它们之间这种微妙的关联,我们首先要回到赫拉克利特的一些基本思想。 一、“浮漂”随“鱼”而动---“逻各斯”高于“火” 赫拉克利特是紧随着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路思考的,他思想的核心还是在于回答“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关于“世界的本原为何”的问题,事实上赫拉克利特的答案还是较为明确的,他说:“-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切事物,正像货物换成黄金,黄金换成货物一样。”①(P27)其中的“复归”思想也许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阿那克西曼德流传下来的那句话---“万物之所由生的东西,万物毁灭后由于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主要内容和它们各自的积极意义。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试比较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的美学思想

试比较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的美学 思想 西方美学史的开端是古希腊罗马美学。古代的希腊罗马是欧洲文明的摇篮。西方近现代文化的各种观念,包括美学在内,都能在古代希腊罗马找到它的源头。古希腊罗马美学对整个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最早提出和研究美学问题的古希腊哲学家主要有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等,他们对文艺发展做出了理论性的概括。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由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6世纪在意大利南部的克罗顿创立的。主要贡献在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美学等方面。其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数虽然是无形的,但却能由心灵体会。他们认为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数描述出来并体现着某种数学关系,整个天体也体现着一种数的和谐,没有数便不能解释和认识这一切。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了艺术和美学,提出了美的本质就是和谐、美在对称和比例,以及音乐理论和艺术的心理净化作用等问题,建立了最早的美学理论。他们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就是从数量比例上着力探求艺术的形式美,从数的哲学出发对一切美学问题作出宇宙论的解释。 首先,他们提出了“和谐说”,毕达哥拉斯是一个几何学家,他把数看作事物生成和组织的原则,事物由数而显得美。数有比例、对称、节奏、韵律等和谐的特性,因此他认为,美来自和谐。“和谐是许多混杂要素的统一,是不同要素的相互一致”。秩序和匀称都是美的和有用的,无秩序和不匀称是丑的、无用的。“没有一门艺术不与比例有关,而比例正是存在于数之中。”他们特别重视音乐的和谐。在他们看来,凭借医学能够实现肉体,凭借音乐能够实现净化灵魂。音乐对人类来讲

边沁

边沁 百科名片 边沁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亦是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并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一位动物权利的宣扬者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而闻名于世。他还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目录[隐藏] 杰里米·边沁 乔治·边沁 杰里米·边沁 乔治·边沁 [编辑本段] 杰里米·边沁 简介

边沁 启蒙运动在关于科学、宗教、政府职能的观点的转换上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在社会组织方面其成就则不明显。在启蒙运动时期,国家权威的正当性和所基于的原则都逐渐被世俗化了,而有关保持社会秩序的宗教观念亦不可避免地被启蒙运动所产生的观点淡化。因此,在关于替代和补充旧秩序方面,急需提出一种新的价值系统。而边沁就是一位提出新的价值系统以便取代宗教的哲学家。他还是一位社会设计师,可以说是西欧现代化的先驱。尤其是他的伦理观和法律观,名为自由民主制度奠定了社会基础。 观点 在边沁的一生之中,他曾先后提出或支持过以下的观点:(1)个人以及经济的自由,(2)国教分离,(3)言论自由,(4)女性的平等权利,(5)废除奴隶制度和体罚(包括儿童),(6)离婚权,(7)自由贸易(8)高利贷,(9)同性恋的合法化。 由边沁发展出来功利主义学派有着一些重要的追随者,他们是:詹姆士·穆勒、其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包括罗伯特·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内的一些社会改革者。 生平 边沁出生在伦敦东城区的斯皮塔佛德的一个保守党律师家庭。他被视为一个神童,因为他作为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时便已在父亲的书桌边阅读卷帙浩瀚的英格兰历史并且在三岁就开始学习拉丁文。 他在威斯敏斯特中学毕业后,在1760年入读牛津大学的女王学院并在1763年和1766年先后取得他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他修读法律并于1769年获得律师资格,但他很快就认为英国法律缺乏理性基础而厌倦了。他认为英国法律是就事论事,主观武断。他希望法律的指导原则能从科学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像18世纪那样为纯粹的特权、自私和迷信所支配。在得到父亲的允许和帮助以后,边沁开始研究法律并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

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唯物与唯心篇 (一)中、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4、?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得一气。?(王充) 6、?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11.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12.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13.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14. 14.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15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16.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2007大纲卷]I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

后,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鼓,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父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莲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编白《大金国》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答案】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都城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备注】“五行”即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代表很广泛。 1、代表方位: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 2、代表季节(节令):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每季末月土。 3、代表颜色:青木;红火;白金;黑水;黄土。 4、代表五脏:肝木;心火;肺金;肾水;脾土。(中医文化具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生产力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界的本原是某一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物质内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在永恒的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物(包括人类)的本性,是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例如,泰勒斯、阿那颗西米尼、赫拉克利萨戈拉、留基波和徳谟克利特、

毕达哥拉斯分别在存在、根、种子、原子、数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箱子或者长方盒子)的、有限的(从原始混沌的洪水中生成和演变而来的);它是运动的(或围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或围绕太阳转动——“地动说”)。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1)在追溯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如古代中国的“元气说”或“五行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论”或“四因说”等。 (2)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3)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论方面,古代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领悟的方法认识自然界并以此获得知识。古希腊人善于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认识认识自然界并以此获得知识。 (4)在表达思想的方式方面,古代中国人“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论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老人》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论证”,这种表达方式“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古希腊人则“最为思辨,充满着论辩、推理和证明等说理方式”

自然辩证法

第二讲:了解自然观演变的基本历史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伴随着科学的萌芽而产生,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革。 演变的逻辑顺序:自然的附魅→自然的祛魅→自然的返魅 (1)古代朴素自然观史前神话阶段的自然观 起因:对自然界加以说明和解释。特点:“万物有灵”论 表现形式:神话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史前神话自然观对当时社会活动的影响:“图腾”信仰和自然崇拜、巫术、祭祀、祈祷、从中萌发了理论科学。 中国古代自然观 (1)《周易》中体现的自然观:普遍联系的观点 周易:一般认为它是一部卜筮之书。 卜,占卜,指的是依据天地万物的表征来确定吉凶,“占”是观察兆象的意思,“卜”是用火灼甲骨取兆的意思。筮,用蓍草来预测凶吉。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老子》一书所体现的自然观:演化观 原文:第一章: 1、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 2、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3)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侧重于回答自然是怎样的 优点:A、朴素辩证法(阴阳辩证法);B、自发运动变化(《易》—循环演化、生成论);C、自然、人生和社会相联系(天人合一) 缺点:A、不讲逻辑,不严密,不成体系。B、臆想、猜测,不重观察,人为规定。 古希腊自然观:侧重于回答自然为什么是这样的 A、泰勒斯:水——万物始基 意义:否定了神创造一切的观点,开创了从世界本身来认识世界的正确道路。 B、柏拉图,前427-347,理念论 1、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世界,另一个是经验的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虚假的,只有理念世界是真实的。

赫拉克利特与老子思想的共通之处

赵超201411082167 西方文论史 读书报告一:哲学的先声与哲学悲剧 ——浅谈赫拉克利特与老子在对世界的认识上的共通之处及由此想到的一些问题 摘要:赫拉克利特与老子生活年代极为接近,都处于人类思想的第一个爆发期,他们的思想,尤其是对于世界本原以及世界状态所进行的哲学思考十分接近。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而老子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不知其为何物,强命名为道的事物。这两种表述看似不同实际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将以赫拉克利特与老子思想的相通之处为重点,简单谈一谈人类睁开眼睛所看到的世界的模样是如何相似。 关键词:赫拉克利特、老子、本原、状态、共通 赫拉克利特与老子的生活年代十分接近,大约都活跃在公元前五六世纪。人类思想的第一次大爆炸,其缘由众说纷纭。有神论者会归因于神的启迪,而幻想家则认为是外星人在地球的遗迹,当然也有持科学态度的人认为这些思想是人类长久思考的积累。不过这并不是讨论的重点。我们更该关注他们思考的什么,而是不是他们这些思想来自哪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位思想家都并未把“神”这一概念完全引入自己的思想,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所处的世界是神的创造,恰恰相反,他们为这个世界的存在找到了一种本原性的依据。赫拉克利特说是“活火”,老子说是“道”。而对于世界的状态,他们也都认为世界是运动的,而运动的根据是逻各斯或道。在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上,赫拉克利特与老子取得了很大的共识。接下来我们将具体谈一谈这两个问题。 哲学是一门关于世界是什么的学问,在这门学问中有两个根本问题——世界是本原是什么,世界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两个问题是一切哲学思考不可回避的,必须回答的。而在这两个问题上,在我看来,几乎所有哲学家都给出了同一种答案,只不过表述的方式不大一样。 一、永恒的活火与道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火产生了一切,一切又复归于火。在赫拉克利特眼中,“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他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他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火并非是我们所见到的,可以灼伤皮肤的真实的火,在赫拉克利特那里,火是一种诗性的隐喻。或者说,赫拉克利特用火这个词语来描述世界的本原,而不是用火这个事物来代表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对世界的生成的看法与中国传统的五行相生学说颇为相似,他认为,火生于土之死,气生于火之死,水生于气之死,土生于水之死。世界的生成是一种相互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万物流动,而火居于核心位置。老子对世界的认识是以“道”为核心的。世界从“道”衍生出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生成的始基。老子那里,道是一种抽象概念,道的存在是形而上的,它无声,无物,无臭,无形,它不具有万物任何一种特性,但却是万物之母,能够产生万物。总的来说,无论是永恒的活火还是生成万物的道,都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用以表示万物本原。而道是什么以及生成万物的火是什么,似乎有很难说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世界本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朴素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自发的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于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其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看作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等。随着人们实践范围的扩大和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朴素唯物主义逐步摆脱了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局限性。欧洲出现了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组成的,开始从物质结构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则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极细微的流动的物质“气”构成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气一元论。如战国时期荀子认为,物质性的、统一的气构成自然界的万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春秋的老子对于世界也提出了关于道的思想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 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观性的特点。 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某些原初的物质,即“始基”,变化、发展而来的,万事万物又可以还原为这些原初物质。在中国古代,代表观点是“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的联系和发展可以用“水、木、火、金、土”五大要素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在古希腊,泰勒斯把水定义为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万物的始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论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不可分、不可灭、至小无外的“原子”在“虚空”中的无规则运动而产生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地猜测到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缺少科学证明;而且把哲学物质范畴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并不能真正解决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2020年分析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分析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赫氏认为,真正的和谐是事物内在的和谐,深处的统一,如何论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文关键词:赫拉克利特;和谐思想;和谐社会;“尺度” 论文摘要: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思想是极具辩证意味的。其所谓“和谐”不是“相同”,而是不同甚至是对立因素的协调和统一。和谐不是僵死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它与不协调始终处于相互转化过程中。这种转化,或者说这种事物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是普遍的,同时也是剧烈的、迅速的。而且,和谐向反方向的转化是有“尺度”的规定性的。这些深邃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和谐,即协调、统一,是一种理想、美好的状态,是自古及今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在无数论及和谐的哲人中,赫拉克利特是极突出的一位。作为古希腊早期的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和谐的思想是辩证的、深邃的,在2500年后的今天,仍然绽放着光芒,对于我们今天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相反者相成,对立造成和谐 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是由不同甚至是对立因素造成的。他说:“相反者相成:对立造成和谐,如弓与六弦琴。”[1]“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2]和谐是不能离开对立面单独存在的。如同人类社会中的正义与非正义,如果没有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无从知道什么是正义。赫拉克利特还说:“疾

病使健康舒服,坏使好舒服,饿使饱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3]没有疾病,也就无所谓健康,没有坏,也就无所谓好,没有饥饿,也就无所谓温饱,没有疲劳,也就无所谓休息。亚里士多德从自然、艺术的角度对赫氏的“对立造成和谐”思想进行了论证。他说:“也许,自然喜爱相反的东西,且正是从它们中,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中,才求得了和谐,就像自然把雌与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使每对相同性别的东西结合一样;所以,最初的和谐一致是由于相反,不是由于相同。在这方面,技术似乎也模仿自然。例如,绘画就是把白与黑、黄与红混合起来,才创造出与自然物一致的作品;音乐是揉和了高音与低音、长音与短音,才谱写出一曲不同音调的悦耳乐章;文法也是把母音与子音结合在一起,才从中形成了这门整体的艺术。”[4] 赫拉克利特认识到:相反相成的矛盾双方共处于事物统一体中,其斗争和冲突是事物存在和健康发展的表征。只有不同矛盾因素的对立统一,才能使矛盾双方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和制约,才能促使事物向良性方向发展。相同事物共处一体之中而排除异己事物一体共处的可能性,则不能促成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而只能导致事物的停滞、衰退和绝灭。单存的同一,是不会有丰富的内容的。水再加水,还只是水的味道,在味道说,是简单的同一。琴声再加琴声,还是琴的声音,就声音说,也是简单的同一。[5]用黑格尔的话说,即是:“简单的东西、一种音调的重复并不是和谐。差别是属于和谐的;它必须在本质上、绝对的意义上是一种差别。”[6]也就是说,要有差别,要有不同,要有对立,才会有和谐出现。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他提出决定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还有他关于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现象则在认识之内。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他批判哲学的主旨。以

赫拉克利特的本原观

伊奥尼亚哲学的本原论 ——赫拉克利特的本原观 作者:思念淡然若水 摘要:浩瀚无边的宇宙总能勾起地球上一种偶然诞生的生命—人类的无尽遐想;漫漫苍穹,日月交替,斗转星移,总能留给人类无尽的疑虑和困惑;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总能引起人类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感慨与思考;狂风暴雨,地动山摇,洪水肆虐也总能启迪着原始的人类不停地探索和反省。仰望星空,人们不禁发问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要到那里去?基于这些简单但同时却又复杂的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人类最古老的一门学科——哲学就这样随之诞生了。所以哲学,它是源于人类对最原始、最古老、最简单的问题的思考,源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却又高于现实生活,它是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是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和连续地追问。 关键词: 本原;直观;朴素;火 一、早期希腊哲学不同的本原观及其思想特征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见解和思索。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应该是水,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万物都要靠水分来滋润;是一团永恒燃烧的火,万物最终要变成火,火又变成万物;是气,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成;是数字,数是万物形成的基础,数一定是真正的实在、事物的实体和根

基,一切其他的东西都只是数的表现;是无限的种子,宇宙形成以前,最初有无限小的物质分子即种子混杂在一起而成为乱作一团的质料,充满了整个宇宙空间,而没有空虚的空间把他们彼此分隔;是由那水、土、气、火构成的四根学说,这四种元素结合起来构成物体,分裂开来则又会导致物体的毁灭;是原子,世界并不是连绵不断、不可分割的、不动的东西,而是许许多多的即彼此为空洞的空间间隔开来的无穷多的东西。每一个这样的东西是一个不可分、不可穿透和单纯的原子……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本原的含义说的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等到毁灭后又回归到它自己本身,世界万物尽管性质复杂多变,但是它们的实体却是始终如一的。 看完以上不同的、各具特色的本原论,接下来就让一起我们走进早期希腊的自然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早期希腊哲学在性质上是自然哲学;其次早期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是本原问题;再次早期希腊哲学的方法主要是观察与想象基础之上的类比和宣称;最后早期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本土以外的殖民地,其思想往往带有地域的特色,并且以此为据,区分出不同的学派),一起领略和体悟伊奥尼亚哲学中的赫拉克利特的世界本原论的思想。本原论问题是在早期希腊哲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之一,而另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自然之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或动力在此就不想再做多余的解释和阐述。

赫拉克利特哲学残篇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0. 我们踏入,又不踏入,这同一条河流。 1.我描述过LOGOS后,人们看来还是不理解LOGOS。尽管事情按LOGOS而发展发生,有 过某些事情经验的人们,就像那些没有经验的人那样,在我按LOGOS的各个构成部分,加以区分每件事情后,人们还是意识不到LOGOS。但是其余一些人拒绝去认识他们醒后的所作所为,就像他们睡着时,不记得他们的行为那样。 2.因此有必要遵从常识,尽管LOGOS是常识,然而每个人都有他独自的见解。 3.不要听我的,听LOGOS的,他明智地赞成所有的事物是一个整体的。 4.事情的真正构成部分,惯于将其自身隐藏。 5.人类的意向没有真实判断,而神有。 6.对于事情的所见所闻和理解,这些是我所宁可尝试的。 7.罪恶的见证是人的眼睛,耳朵,如果他们有灵魂,他们的灵魂不懂他们的语言。 8.向上的道路也就是向下的道路。他们是相同的。 9.病痛使得健康安乐,饥饿满足,疲倦休息。 10.海是最纯洁也是最受污染的水,对鱼来说海水是可饮用的和有益健康的,对人来说,海 水是不可饮用的和有害的。 11.我们生,我们死;我们睡和醒;我们年轻和年老,其中所存在的是一回事,因为那些, 循环改变成这些,这些,循环又改变成那些。 12.事物被聚集在一起是一个整体,又不是一个整体,事物被聚集又被分离,所有的事物之 外组成一个整体,而整体之外又是所有事物。 13.上帝是白天也是黑夜,冬天也是夏天,战争也是和平,饥渴也是饱足。 14. 15.战争是万物之王。 16.赫拉克利特指责有些作者说,“战争会破坏神和人之间的关系”,因为除非有高低之存在, 音乐的和玄将不存在,互为对立的男人和女人也将不存在。

西方哲学史--康德与道德法则

康德与他的道德法则 “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大家对这句话一定都不陌生。这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康德的千古名言,也是我高中时期最喜欢的名人名言之一。不过那时我对康德还不甚了解,这次借着西方哲学史的学习机会,首次深入了解了康德的哲学思想。 我们都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哲学思想庞大而深奥,对于像我这样的哲学初学者来说,在领会的过程中不免有些吃力,因此我选择了与生活相对于贴近的“实践理性批判”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这里,我就主要探讨下对于康德的实践哲学的一些领悟和感想。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先回答了人类可以认识些什么,继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回答人类该做怎样做。对这个问题,康德的回答是:要尽自己的义务。他在解释何为“尽义务”时提出了“绝对命令”,也就是被其称为“道德法则”这一著名概念。文首的那句千古名言就是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对道德法则重要性的说明。 康德的道德法则与以往的道德理论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道德有很大不同,以往的道德学说大都以善恶概念决定行为意志,从而使意志所遵循的行为原则是以善恶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善恶概念成了道德原则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对此,康德认为,这样的道德学说最终都要以个人感受性作为其道德原则的起点和基石,使道德原则沉沦为功利主义,有时,我们理解的“善”的行为在某些性况下是违背道德原则的,这样一来就无法建立起具有普世意义的道德法则。 为此,康德在自己的道德法则中设立了三条公式,第一条: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条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道德法则的核心思想所在。 跟据我对道德法则的理解,这条公式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即我们在做事前,要先以大家都这样做为前提,然后再决定我们到底要不要这么做,我们还能不能这么做。例如,将杀人作为个人的主观行动准则,显然与普遍立法的客观原理不符合。因为没有人会同意将杀人作为普遍立法的原理,如果我杀人,自己也会被别人所杀,将人都杀光了,又怎能杀人呢?所以,杀人作为行动准则自身就否定了自身。道德准则是其否定,也就是不能杀人。 当然,道德法则与经验是不同的,作为有效的法则,仅仅在于它们能够合乎理性地建立在先验的原则之上并被理解为必然的。对于我们自己和我们行动的概念和判断,如果它们的内容仅仅是那些我们可以从经验中学得到的东西,那就没有道德的含义了。正如康德提出:如果说,有人错误地想通过经验所得到的任何东西来制定道德原则的话,他就已经陷入最糟糕、最致命的错误的危险之中。 第二条公式则是自律的原则。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只服从你自己所制定的普遍法则。换

论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1)汇总

论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1) 赫拉克利特的和谐思想是极具辩证意味的。其所谓“和谐”不是“相同”,而是不同甚至是对立因素的协调和统一。和谐不是僵死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它与不协调始终处于相互转化过程中。这种转化,或者说这种事物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是普遍的,同时也是剧烈的、迅速的。而且,和谐向反方向的转化是有“尺度”的规定性的。这些深邃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和谐,即协调、统一,是一种理想、美好的状态,是自古及今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在无数论及和谐的哲人中,赫拉克利特是极突出的一位。作为古希腊早期的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和谐的思想是辩证的、深邃的,在2500年后的今天,仍然绽放着光芒,对于我们今天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一、相反者相成,对立造成和谐 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是由不同甚至是对立因素造成的。他说:“相反者相成:对立造成和谐,如弓与六弦琴。”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和谐是不能离开对立面单独存在的。如同人类社会中的正义与非正义,如果没有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无从知道什么是正义。赫拉克利特还说:“疾病使健康舒服,坏使好舒服,饿使饱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 没有疾病,也就无所谓健康,没有坏,也就无所谓好,没有饥饿,也就无所谓温饱,没有疲劳,也就无所谓休息。亚里士多德从自然、艺术的角度对赫氏的“对立造成和谐”思想进行了论证。他说:“也许,自然喜爱相反的东西,且正是从它们中,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中,才求得了和谐,就像自然把雌与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使每对相同性别的东西结合一样;所以,最初的和谐一致是由于相反,不是由于相同。在这方面,技术似乎也模仿自然。例如,绘画就是把白与黑、黄与红混合起来,才创造出与自然物一致的作品;音乐是揉和了高音与低音、长音与短音,才谱写出一曲不同音调的悦耳乐章;文法也是把母音与子音结合在一起,才从中形成了这门整体的艺术。” 赫拉克利特认识到:相反相成的矛盾双方共处于事物统一体中,其斗争和冲突是事物存在和健康发展的表征。只有不同矛盾因素的对立统一,才能使矛盾双方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和制约,才能促使事物向良性方向发展。相同事物共处一体之中而排除异己事物一体共处的可能性,则不能促成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而只能导致事物的停滞、衰退和绝灭。单存的同一,是不会有丰富的内容的。水再加水,还只是水的味道,在味道说,是简单的同一。琴声再加琴声,还是琴的声音,就声音说,也是简单的同一。用黑格尔的话说,即是:“简单的东西、一种音调的重复并不是和谐。差别是属于和谐的;它必须在本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西方哲学史) “逻各斯”:(希腊语:λ?γο?,英语:Logos)是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及基督教神学的重要概念。这个概念最初由早期希腊自然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话语”(英语:word),也由此带来了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它在哲学中表示支配世界万物的规律性或原理;在基督教神学是耶稣基督的代名词,因为他是上帝的旨意或话语,也是万物的规律的源头,中文《新约圣经》一般译为“道”。 逻各斯也是赫拉克利特哲学中两个重要的哲学主题之一。他认为神就是永恒的流转着的火,命运就是那循着相反的途程创生万物的“逻各斯”。他断言一切都遵循命运而来,命运就是必然性。他宣传命运的本质就是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逻各斯”是一个以太的物体,是创生世界的种子,也是确立了周期的尺度。“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语言及其规律和结构从此成了哲学家们离不开的一个参照维度。“逻各斯”不仅具有客观规律的含义,也有主观理性的含义。 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中两个不可分割的原则: 一个是作为万物本原的火,另一个是作为万物运动变化法则的“逻各斯”。 逻各斯不是外加于火的,而是火本身固有的尺度,它规定和制约着火与万物之间的流转变化,而后者又反过来显示出“逻各斯”的永恒不变性。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逻各斯”是一,它“永恒的存在着”,“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因此承认一切是一,那就是智慧的。” “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以晦涩而著称,它的语言充满了高深莫测的神秘色彩,但是同时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因此他被公认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辩证思想的表现: 1.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与相互转化之中。(万物流变,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河!) 2.运动变化的根据是对立面的冲突。(对立统一规律:疾病使健康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 3.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驴爱草料,不爱黄金;最美的猴子和人相比也是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