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活着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从生存哲学视角看《活着》中的活着

从生存哲学视角看《活着》中的活着

从生存哲学视角看《活着》中的活着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描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以及在生活中所遭受的磨难与困苦。

从生存哲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涉及了人类生存的真谛,探讨了个体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困境和挑战。

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历程可以被视为生存哲学的一个缩影。

在逆境中的生存,受到了种种艰辛的磨炼和考验,但他依然选择坚强地生活下去。

这展现了生存的坚韧和生命的力量,同时也表现出了生存哲学中关于自我坚韧的重要性。

小说中展现了在逆境中的人性之光。

在人生的苦难中,福贵和他的妻子李桂英以及其他人物都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执着。

他们在面对种种磨难的时候,依然坚守对生活的信念,对世界的希望,这反映出了在生存哲学中重要的人性之美。

小说也呈现了生存与自由的关系。

在生存的压力下,主人公为了生存不得不为上级当地主,放弃了自由和尊严,但后来又为了保持一点尊严,不得不选择受罚而失去生存的机会。

这也引发了对于生存与自由的深刻思考,侧面体现了生存哲学对自由意志的重视。

小说的结局表现出了对生存的希望与信念。

尽管主人公在生活中承受了无尽的苦难,但他依然坚定地朝着希望前进。

这体现了生存哲学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未来的信心,也反映了人类在生存中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生存哲学的视角来看,余华的《活着》展现了在生活中所面对的困境和挑战,体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力量,人性的美好和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生存的信念和希望。

这部小说对于生存哲学的思考和探索,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笑着活下去余华《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启示

笑着活下去余华《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启示

笑着活下去余华《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启示一、本文概述《笑着活下去:余华《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启示》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余华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的生活态度及其生存智慧。

通过对福贵一生的描绘,余华深刻揭示了人在极端困境中如何保持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以及如何在苦难中找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概述福贵的生活经历,分析他的生存策略,并提炼出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启示,以期引导读者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能够像福贵一样,保持乐观、坚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福贵的生存哲学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充满生活智慧和坚韧生存哲学的形象。

他的生存哲学,既是他面对生活无常和苦难的态度,也是他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坚持活下去的动力。

福贵的生存哲学首先体现在他的乐观态度上。

尽管他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他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他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这种乐观的态度使他在困境中保持坚韧,不断寻找生活的出路。

福贵的生存哲学体现在他的责任感上。

作为一个农民,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就是养活家人,照顾好家人。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从未放弃过这个责任。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逃避责任,只有承担起责任,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

福贵的生存哲学体现在他的坚韧精神上。

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从未被打倒。

他用自己的坚韧精神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充满了困难,但只要我们有坚韧的精神,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活下去。

福贵的生存哲学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面对生活无常和苦难的智慧。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承担起责任,拥有坚韧的精神,就能够笑着活下去。

三、福贵的生活态度福贵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是他在苦难中磨砺出的生存智慧。

他的人生充满了变故和挫折,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坚韧的态度。

他深知生活的无常,但他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选择积极面对,用笑容去迎接每一个新的一天。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及其存在意义》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及其存在意义》

论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及其存在意义摘要:《活着》是福贵一生的悲惨历史,文章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一位老人悲苦忍耐的一声,他的一生经历了生活的起起落落,从富裕到贫穷,从大家族到孤苦无依,他承受了世间所有的人生疾苦。

看着亲人一个个的从他身边离去,他却只能是面对现实,亲手将亲人们埋葬,这一次次的苦难打击,让福贵一直都处在苦难世界中,但是它们依然坚强的生活着,他们有走向死亡,依然健康、忍耐、坚强的生活着。

在他的后半生中,只有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陪伴着他,其实这头老牛就是福贵最后的心灵依托,是他排解寂寞和孤单的唯一伙伴,福贵也常常将家人的角色赋予在老牛身上,这是福贵活下去的勇气,因为这样的境遇,让富贵觉得大家都还在,依然都在他的身边。

福贵的形象存在,就是为了启迪人们寻找活着的意义。

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本论文从福贵的形象进行深刻剖析,了解分析福贵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形象对于当今社会有怎样的启示,余华创作福贵这一形象的初衷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品味《活着》中的生命本质究竟是什么。

关键词:《活着》;宽容;坚持;忍耐;幸福;Abstract:" Alive " is a tragic history Fukki life , the article in the first person narrative of an elderly patient 's misery soon , his life has experienced 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 from the rich to the poor , helpless from a large family to the lonely he endured the sufferings of all earthly life . Watching a loved one 's departure from his side , but he can only face the reality , personally bury loved ones , a time of suffering in this fight , let Fukki have been suffering in the world, but they are still strong live , they have to die , still healthy , patience, a strong live . In his later life , only a Mingjiao Fu expensive cow accompanied him , in fact, this is the first cow hearts Fukki final basis, his loneliness , and loneliness is the sole partner , the family often Fukki given the role of the body in the cow , which is Fukki courage to live because such a situation , so that the rich think we are still there, still in his side. Fukki image exists , is to inspire people to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 Who is to live and live , to live is the greatest happiness is only alive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 In this paper, the image from Fukki profound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Fukki image analysis exist, such an image for today's society there is what enlightenment , Yu Hua Fu Gui creative mind this image of what is , with these questions , let us taste " alive " essence of life really is.Key Words:"Alive"; Tolerance; Stick; Patience; Happiness;目录1 《活着》中的富贵形象 (5)1.1人物形象塑造对小说的重要性 (5)1.2 《活着》中的苦难形象 (5)1.3 福贵形象的性格 (6)2 福贵形象的深层剖析 (7)2.1 传统的小农形象 (7)2.2 苦难的悲剧命运 (7)2.3 坚韧的生存信念 (8)2.4 活着的顽强勇气 (8)3 福贵形象的存在意义 (8)3.1 福贵展示活着的真谛 (8)3.2 福贵形象的现实意义 (9)3.3 余华期望读者理解的福贵情感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苦难生命中的温情与浪漫——试论《活着》中福贵的活着

苦难生命中的温情与浪漫——试论《活着》中福贵的活着
就这样,福贵以他的韧性承受并超越了一 切苦难。 也许我们会觉得福贵活得卑微、庸常, 甚至凄惨,但毋庸置疑的是,他的活着,张扬了 一种昂扬乐观的精神内核,生命在苦难和死亡 的深渊中显示它的韧性, 正如余华自己所言: 《活着》表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 的 乐 观 态 度 ”④。
亲情是一家人相濡以沫的温情,在苦难之 中,亲情往往生长出更为强大的力量,让亲人 之间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关怀、 更为贴近的亲 爱。 这种温情,使现实的苦难变得不再压抑和 窒息,反而盈满一种淡化困境的达观;这种温 情, 使接二连三的死亡变得不再阴郁和恐惧, 反而充盈着一种澄澈的悲悯;这种温情,使依 旧变幻无常的命运变得不再诡异和神秘,反而 充荡着一种向死而生的解脱。
苦难生命中的温情与浪漫
— ——试论《活着》中福贵的活着
□王 惠
摘 要:《活着》名为活着,实则是人的死 亡故事;主人公名为福贵,实则非福非贵。 当代 作家余华在话语的极大张力中,书写了一个关 于怎样活着以及为什么活着的话题,在物质的 匮乏、政治的作践、人性的挤压及死亡的煎迫 等多种苦难中,亲情却是福贵生命中的温情与 浪漫, 加上生命的自然本能和隐忍的文化性 格,福贵用活着的方式奏响了自己的命运交响 曲。
就是在这样铭心刻骨的痛楚中,物质性苦 难消失了苦难的神秘感,消失了苦难的形而上 性质,而具有了炊烟般的气息,它实实在在地 和大众的苦难观念发生了联系, 走到了一起, 是福贵人生苦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存性苦难与生俱来,由神秘而又不幸的 命运造成, 比如人性的痼疾和死亡的宿命,而 福贵无从幸免。
起初,福贵的悲剧和他贪图享乐的人性痼 疾脱不了干系。 年轻时的福贵沉溺于声色犬马 中不能自拔。 面对一身不吭地跪在自己面前哀 求的妻子,他无动于衷,又打又踢。 最为荒诞的 场面是:身为商会会长的岳父正组织人员列队 欢迎国军的到来, 福贵被妓女背着一路跑过, 还咧着嘴向两旁哄笑的人点头致礼,并大声向 丈人请早安。 如此沉沦堕落的福贵,一夜之间, 就将徐家从“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鹅,鹅养 大了变成羊,再把羊养大变成,羊变成了牛”积 攒起来的家产悉数输掉。 人性的痼疾,带福贵 走进赌场,走进妓院,走进苦难的深渊。 或许有 人会说,如果他没有输光祖业,那么,不仅他的 财产,甚至他的生命,都将遭到政治权力的剥 夺。 但这一切最初的起源都是人性的恶端,福 贵如此, 政治上的翻云覆雨又何尝不出自于 此。

论《活着》中富贵的生存哲学

论《活着》中富贵的生存哲学

结了其 具有代表 性的生存 哲学,即牛式生存哲学 。这种生存 是 《 活着》 中考验人物生命承受能力的一个巨大重压。 哲 学是从 《 活着》 中主人公徐富贵所 表现 出的生存态度和其经 受的命 运里 总结 出来 的, 其内涵体现为 : 走进 民间普通人物 的 及 生命 价值 的体 现。 1 生存支柱 3以乐观善待生命 “ 活着” 看似简单 , 实则饱含五味杂陈, 要承受生命 中的种 逆 境苦难 , 包括最残酷的,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高兴地、 愉快 地 去尝试克服 、 度 过它 ” 。在 《 活着》 这篇小说 中, 我们 也能从
在 有 限 的生 命 中享 受 生 命 中 的 快乐 ,时 刻 保 持 一 种 知 足 常 乐 4结 语
的积极 乐观 心态 。故而说 ,富贵 的选择与坚守正很好地演绎
支柱 。
富贵 的活着 ,并不算是一个完美 的范本 ,却给 予现代人
并 不 局 限于 对 某 一 具 体 的 社 会 时 代 的批 判 ,而 是 力 图达 到 对
了这些天人 哲学、 道义 哲学 的根本 , 这些 也恰恰是 富贵生存的 以沉思 。正如有论者所言“ 《 活着》 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 它 2以韧性承受生命之重 人类命运的理解 。 ” 余华呈现的 “ 活着 ” 不是 引人去脱离现实,
“ 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没 有 任 何 其 他 的理 由 。这 是 人 而 是 让 人 面 对 现 实 , 凭 借 生 命 的韧 性 , 乐 观地 生活 。“ 活着” 的
生 活空间, 以独特的文化 审美立场与审美追求 , 蕴含着对苦难 种 负重和磨难 。 用余华 自己的话说 , 活着“ 就是忍耐: 面对所有
在《 活着》 这篇小说 中陈述的是富贵人生百态 中不为寻常 富贵的歌声 中, 平静的诉说中, 感知到他 的人生态度。富贵 带 的遭遇 , 他在经历中感受辛酸 , 却也阻止不了家人的相 继离开, 着歌 声出场 ,他 的乐观让人很难想象他是历经磨难 的人 。他

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

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

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云南昆明市寻甸县凤合镇中学邓怀仙摘要:《活着》用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老人——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

他的人生经历了从富裕到贫穷的巨大变化,甚至承受了所有的亲人全都死在自己前面的残酷现实,最终只能和一头老牛相依相伴度过余生。

面对一次又一次苦难遭遇的沉重打击,福贵自始至终都没有选择死亡,他总是忍耐、坚强、乐观的活着。

作者塑造福贵形象的根本意义在于启迪人们认识活着的真谛,最终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甚至不是为爱情、亲情而活。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关键词:苦难遭遇、坚强乐观、活着的真谛《活着》是余华在20世纪风靡文坛的先锋作品。

他以一种俯视人生的高度,穿透种种表象,揭示了活着的真谛。

《活着》中的福贵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年轻时衣食丰裕,吊儿郎当,嫖赌成性。

疯狂赌博中输光家产,由“少爷”沦为“穷人”。

继而气死父亲,怀孕的妻子家珍被岳父接走,母亲劳累成疾,福贵进城抓药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枪林弹雨中侥幸存命,回到家,老娘已死,爱女凤霞因为高烧而成了哑巴。

屡遭不幸的他终于有了一个团圆的家。

他欲靠自己在泥土里扒拉养活一家。

但贫穷还是威逼他送掉女儿以供儿子上学。

成年累月的劳累使妻子积劳成疾患了软骨病,儿子为了救县长的夫人——校长而被抽干血身亡。

女儿好不容易出嫁并怀有身孕,却因为产后大出血死去,妻子也相继撒手西去。

圆满的家庭缺口屡现,最后只剩他与女婿、外孙相依为命,可谓祸不单行。

亲人惨死的悲剧并没有结束,不久女婿也撒手归天,外孙在饥荒中被外公亲手煮的豆撑死。

可以说,常人所有的不幸都聚集在他的生命旅途中。

死亡、贫穷、苦难是他生活中的主旋律,他身边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人都被死神相继带走。

他却卑微而坚强地忍受着生活中的苦难和意外,虽然伤痕累累,但他却能努力而又淡然的活着。

他生命最终的升华是启示人们生命的意义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人类苦苦追寻的一切不过是虚妄而已。

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

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云南昆明市寻甸县凤合镇中学邓怀仙摘要:《活着》用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老人——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

他的人生经历了从富裕到贫穷的巨大变化,甚至承受了所有的亲人全都死在自己前面的残酷现实,最终只能和一头老牛相依相伴度过余生。

面对一次又一次苦难遭遇的沉重打击,福贵自始至终都没有选择死亡,他总是忍耐、坚强、乐观的活着。

作者塑造福贵形象的根本意义在于启迪人们认识活着的真谛,最终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甚至不是为爱情、亲情而活。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关键词:苦难遭遇、坚强乐观、活着的真谛《活着》是余华在20世纪风靡文坛的先锋作品。

他以一种俯视人生的高度,穿透种种表象,揭示了活着的真谛。

《活着》中的福贵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年轻时衣食丰裕,吊儿郎当,嫖赌成性。

疯狂赌博中输光家产,由“少爷”沦为“穷人”。

继而气死父亲,怀孕的妻子家珍被岳父接走,母亲劳累成疾,福贵进城抓药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枪林弹雨中侥幸存命,回到家,老娘已死,爱女凤霞因为高烧而成了哑巴。

屡遭不幸的他终于有了一个团圆的家。

他欲靠自己在泥土里扒拉养活一家。

但贫穷还是威逼他送掉女儿以供儿子上学。

成年累月的劳累使妻子积劳成疾患了软骨病,儿子为了救县长的夫人——校长而被抽干血身亡。

女儿好不容易出嫁并怀有身孕,却因为产后大出血死去,妻子也相继撒手西去。

圆满的家庭缺口屡现,最后只剩他与女婿、外孙相依为命,可谓祸不单行。

亲人惨死的悲剧并没有结束,不久女婿也撒手归天,外孙在饥荒中被外公亲手煮的豆撑死。

从生存哲学视角看《活着》中的活着

从生存哲学视角看《活着》中的活着

从生存哲学视角看《活着》中的活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展现了人在面对生死、痛苦与希望之间的抉择和生存哲学。

从生存哲学的视角来看,小说中的福贵经历了生活的困苦和苦痛,但他始终能够找到生存的意义和希望,并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来活下去。

福贵在小说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挫折。

他经历了家庭的破碎、生活的残酷和身体的苦痛。

他的父亲被日军杀死,母亲被停止给饭,妻子被迫嫁给别的男人,儿子也相继去世。

福贵在家族的重负和岁月的磨难下,几乎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和尊严。

尽管面临巨大的困境,福贵坚持活着,并在困苦中寻找生存的意义。

他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人类的价值,他在野外搭起瓦片的小屋,用虫子和野菜为食,坚持活下去。

他的生活虽然贫困艰苦,但他从中找到了生存的希望和尊严。

福贵的生存哲学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身的追求上。

他虽然经历了痛苦和困境,但他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积极面对生活的一切。

他坚持劳动,崇尚实干,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生活的必需品。

他相信努力奋斗和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福贵的生存哲学还体现在他对亲情和爱情的珍惜和坚守上。

尽管他失去了家庭和爱情,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家庭的思念和对亲情的追忆。

他为了孙子能够活下去,不顾自身的安全将孙子抛出火车。

他在剩下的岁月里,仍然怀念着与妻子的美好时光。

他的爱情和亲情给他生活的勇气和希望,使他在无尽的痛苦中坚持活下去。

福贵的生存哲学也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挑战上。

他对人性的思考不仅包括对自己的挣扎与坚持,也包括对他人的善良与邪恶的认识。

无论是家族中的亲人,还是社会上的人们,福贵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冷漠。

他对这种人性的思考和理解,使他在面对命运的挑战时,依然保持对人性的信仰和对世界的希望。

《活着》中的福贵通过他的坚持和努力,找到了生存的意义和希望。

他经历了困苦与痛苦,但从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及其存在意义》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及其存在意义》

论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及其存在意义摘要:《活着》是福贵一生的悲惨历史,文章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一位老人悲苦忍耐的一声,他的一生经历了生活的起起落落,从富裕到贫穷,从大家族到孤苦无依,他承受了世间所有的人生疾苦。

看着亲人一个个的从他身边离去,他却只能是面对现实,亲手将亲人们埋葬,这一次次的苦难打击,让福贵一直都处在苦难世界中,但是它们依然坚强的生活着,他们有走向死亡,依然健康、忍耐、坚强的生活着。

在他的后半生中,只有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陪伴着他,其实这头老牛就是福贵最后的心灵依托,是他排解寂寞和孤单的唯一伙伴,福贵也常常将家人的角色赋予在老牛身上,这是福贵活下去的勇气,因为这样的境遇,让富贵觉得大家都还在,依然都在他的身边。

福贵的形象存在,就是为了启迪人们寻找活着的意义。

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本论文从福贵的形象进行深刻剖析,了解分析福贵形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形象对于当今社会有怎样的启示,余华创作福贵这一形象的初衷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品味《活着》中的生命本质究竟是什么。

关键词:《活着》;宽容;坚持;忍耐;幸福;Abstract:" Alive " is a tragic history Fukki life , the article in the first person narrative of an elderly patient 's misery soon , his life has experienced 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 from the rich to the poor , helpless from a large family to the lonely he endured the sufferings of all earthly life . Watching a loved one 's departure from his side , but he can only face the reality , personally bury loved ones , a time of suffering in this fight , let Fukki have been suffering in the world, but they are still strong live , they have to die , still healthy , patience, a strong live . In his later life , only a Mingjiao Fu expensive cow accompanied him , in fact, this is the first cow hearts Fukki final basis, his loneliness , and loneliness is the sole partner , the family often Fukki given the role of the body in the cow , which is Fukki courage to live because such a situation , so that the rich think we are still there, still in his side. Fukki image exists , is to inspire people to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 Who is to live and live , to live is the greatest happiness is only alive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 In this paper, the image from Fukki profound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Fukki image analysis exist, such an image for today's society there is what enlightenment , Yu Hua Fu Gui creative mind this image of what is , with these questions , let us taste " alive " essence of life really is.Key Words:"Alive"; Tolerance; Stick; Patience; Happiness;目录1 《活着》中的富贵形象 (5)1.1人物形象塑造对小说的重要性 (5)1.2 《活着》中的苦难形象 (5)1.3 福贵形象的性格 (6)2 福贵形象的深层剖析 (7)2.1 传统的小农形象 (7)2.2 苦难的悲剧命运 (7)2.3 坚韧的生存信念 (8)2.4 活着的顽强勇气 (8)3 福贵形象的存在意义 (8)3.1 福贵展示活着的真谛 (8)3.2 福贵形象的现实意义 (9)3.3 余华期望读者理解的福贵情感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为活着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开题报告】

为活着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为活着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专业: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作家之一,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先锋派作家,在九十年代写出了其小说中具有转折性的作品——《活着》,一部颇受读者喜爱和批评界关注的小说。

《活着》以极其生动的笔触触及主人公徐福贵的内心世界:在经历了生生死死悲欢离合之后,他的内心应是悲怆、暴怒以及绝望的,但作者余华却给他设置了—个温和宁静的心境。

并且福贵他竟然在一次次灭顶之灾的打击下,一次次在死亡的边缘止步,于苦难悲伤的极限处善待生命,默默地承受苦难并无怨无悔的活着,且越活越通达,这就让人不得不就他的生存方式做一番特别的研究了。

余华还通过他揭示了“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这一主题,恰恰是这一点给读者以极大的震动。

“人就是为活着而活着,没有其他任何理由,这就是人和生命最基本的关系,生命要他活着,他就活着。

”尽管余华的解释如此坚定而明确,但福贵式的生存方式的内涵与价值依然引起了大家的探讨,并且针对福贵这一形象的评价,国内外的评论分歧甚大。

以谢有顺为代表的多数评论者都是通过存在主义的角度,深入分析,来挖掘福贵式的生存方式的内涵。

因《许三观卖血记》是《活着》的延续与升华,所以也有评论者通过细读《许三观卖血记》,通过比较分析,进而展开研究论述。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余华笔下的福贵生存方式的研究,越来越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趋势。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自上世纪90年代《活着》发表以来,对福贵生存方式的研究,评论界分歧甚大,甚至尖锐对立。

以下笔者试以评论家们对这种生存方式的赞同与否为线索,作一回顾与综述。

一派以姜飞、洪治纲等人为代表的赞同者们认为,余华“为没有任何外在于生命的名利追求可能的百姓提供生存下去的信念和意义”,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并体现了“深切的意义追问和民间关怀。

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

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

浅析余华《活着》中福贵的形象【摘要】余华在创作生涯中始终追问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

他在《活着》中用博大的温情描绘了苦难以及讲述在苦难中如何生存的故事。

主人公福贵在偶然的苦难中温情受难。

他面对苦难的人生,用最原始的“无为”反抗方式,却是抱着感恩珍惜和对生命的尊重活下去。

他在苦难中淡然、坚忍、乐观和活在当下的生存态度给予我们无限的生命与生存启示!【关键字】福贵活着苦难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大力作,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

《活着》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赌徒的故事’,即关于一个人‘输得有多惨’的故事”[1]余华自己则说:“《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2]福贵经历了众多的死亡,对他来说,活着就是面对死亡,而他的“情感洪流早已在岁月流逝中渐渐平息下来转化为一种饱经忧患之后的超然和知命”,[3]然而这个慢慢输掉自己人生的福贵何以在接二连三的苦难中依然坚强而乐观的活着,终至超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指向的是福贵全部的人生和精神。

有论者言:“余华立足叩问人性深层蕴涵的罪恶和缺损,他从不向外去寻求拯救和安慰,而是向内扩张人自身对苦难的心灵承受能力。

”[4]福贵的一生都伴随着苦难,但是他苦难的一生并非全是冷冰冰的、痛苦不堪的遭遇,他的一生,还存在着些许的温情因素。

正是这些点滴的温情,支撑着福贵“不死”的生命和活下去的信念,成就了坚忍、乐观的福贵。

当然,福贵能在苦难的人生中超然地活下来,也有一定的生存哲学,通过分析福贵形象,我们能从中得到一些生命启示,学着在今天的社会也能超然地活着。

下面,笔者将浅析成就福贵这个不朽的形象一些因素和他的生存哲学以及我们从福贵身上得到的生命启示。

一、福贵生存的苦难因素苦难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也是文学反复表现的母题。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遭遇和承受了许多苦难,评论家对此进行了分类的研究:“像福贵这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与他的存在发生关系的苦难一般有物质性苦难和生存性苦难。

存在的价值_活着_的主人公富贵解读

存在的价值_活着_的主人公富贵解读

存在的价值———《活着》的主人公富贵解读谢建文摘要: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力作。

小说的价值已从文学的层面延伸到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的哲学命题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福贵生存的方式、意义和境界三方面,对其在困境与抉择的生存边缘的存在价值予以解读。

关键词:活着;忍耐;超然;价值《活着》是余华创作过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名为《活着》,其实是由一连串的死亡故事组成,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经历的千辛万苦:他的家人一一离他而去,而他却坚韧地活下来,表达的是孤独的个体在困境与抉择的生存边缘上的存在价值以及芸芸众生粗糙的却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

《活着》既让我们看到了活着的艰难,活着的困惑;也让我们理解了活着的可贵,活着的必要,存在的价值,让我们坚定了活着的毅力和信心。

如作者在序中所言:“《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

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

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1]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触及到普通中国人积极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

生命的意义即在于生命本身存在的价值,它来自“活”。

也就是说,“活”的意义只有到这个人世间去寻求。

“活”在这里便是挣扎奋斗和这种挣扎奋斗的成果和胜利:终于活下来了,“活着”便是全部意义。

一、生存方式:忍耐活着是一个永不变的主题。

在《活着》中,我们看到一个人生命中有太多的苦难和意外,其中死亡是主旋律,但主人公福贵在苦难和意外中并没有倒下,而是努力又淡然地活着。

富贵所经历的苦难,所面对的亲人的死亡,直至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这里面的惨烈本来是不亚于余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的,但余华成功地为富贵找到一条缓解苦难的有效途径———忍耐。

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地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以致再大的苦难来临,福贵也能将它消解。

从生存哲学视角看《活着》中的活着

从生存哲学视角看《活着》中的活着

从生存哲学视角看《活着》中的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生存哲学。

从生存哲学的视角来看,小说中的福贵在面对各种生活苦难和困境的过程中展现出了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尊严。

小说中的福贵面临着种种的生活苦难,包括贫困、家庭破碎、饥饿、病痛等。

他从一个富裕的农民转变成了贫困的农民,不仅失去了家产,还失去了亲人,生活陷入了困境。

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福贵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而是坚持努力工作,与苦难做斗争。

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养活了自己,用自己坚强的意志维护了尊严。

这种对生活的坚持与希望,展示了生存哲学中对于生活的珍视和对希望的执着。

小说通过福贵的一生揭示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在遭受苦难的过程中,福贵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提问和思考。

他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反思,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他在牢狱中与囚犯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得到了关于生活意义的启示。

他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在于亲情和爱情。

即使在生活苦难重重的情况下,福贵仍然能够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爱和爱情的温暖。

他体悟到,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在于与所爱的人相守,而不是富贵和权力。

这种对生活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在生存哲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小说通过福贵的命运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尊严。

尽管福贵经历了各种苦难和痛苦,但他依然保持了一种对生活的尊严和意志力。

他没有屈服于命运的摧残,没有变得绝望和消沉,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人性尊严。

他对儿子的爱和保护,使他在生活中找到了力量和希望。

他的生命力和尊严,给予了读者对于生活的启示和鼓励。

这种坚韧的生命力和人性的尊严,是生存哲学中的重要价值观。

《活着》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从生存哲学的视角来考察了生活中的苦难、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尊严。

福贵在面对各种生活困境的时候,展示了对生活的坚持和希望,思考了生活的真谛和价值,并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人性的尊严。

这些都对读者传递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命哲学的思考,使人们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有了更深的思考和体验。

为活着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文献综述】

为活着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为活着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

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的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余华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等。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写于1995 年的《活着》,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余华创作风格由‚先锋‛向‚写实‛的转型。

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创作的灵感都是源于与现实的那层紧张关系和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正因为如此,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

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臵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他的心态也渐渐的变得平和,他发现了一个真正作家所寻求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控诉、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现高尚,是对万物理解后的一种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世界。

当时他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他,他决定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活着》。

它奠定了余华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充满温暖的情感之力作,小说以一种淡漠的话语基调,朴实平和地叙述着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故事,在悲剧性氛围里发掘种种人性的善良和光辉,凸现人格尊严的力量,寻找内心温暖的亮光,并显示了余华对人生、世界的独特审美观。

《活着》——福贵教会我们生存与生活

《活着》——福贵教会我们生存与生活

摘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是先锋实验派的代表作家。

他在写《活着》的时候,正处在创作的转型期,用他的话说就是“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些,是一直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并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作者并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这就是《活着》。

《活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

故事中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

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万贯家产一扫而空,到父亲郁愤归西,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愤控诉,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到妻子撒手人寰时的心力交瘁,到外孙奔赴黄泉时的自责悔恨,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活着》是跨越年代的较长的一部小说,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

命如蝼蚁般的个人命运,只能产生枉自兴叹的生命之痛。

福贵一生经历了四代人的生死离别,除了父亲是被他气死以外,其他都难以逃脱生命的无常。

尤其是凤霞、有庆与二喜,相似到福贵无法相信。

凤霞与有庆都是在难产上死的,不同的是凤霞是自己难产,有庆是给生孩子时失血过多的县长夫人输血而死的。

活着的生存哲学论余华的《活着》中富贵人物的形象

活着的生存哲学论余华的《活着》中富贵人物的形象

活着的生存哲学论余华的《活着》中富贵人物的形象一、本文概述《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它以深刻的悲剧色彩和独特的人道主义视角,揭示了普通人在大历史背景下的命运沉浮和生存哲学。

小说中的主人公富贵,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深度的人物形象,他的命运与生存状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体现了余华对于生存哲学的独特思考。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富贵这一人物形象,探讨其背后的生存哲学,以期在当下社会中引发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在余华的笔下,富贵经历了从富有的地主之子到一贫如洗的农民,再到家庭破碎、亲人相继离世的悲剧命运。

他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不幸,但他却始终坚韧地活着,坚守着生活的底线和尊严。

这种坚韧和顽强,正是余华想要通过富贵传达给读者的生存哲学。

通过对富贵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的细致描绘,余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极端困境下如何保持人性的尊严和价值,如何在苦难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本文将从富贵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他的生存哲学。

通过这一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余华的创作意图和文学价值,也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二、富贵的生存背景在余华的《活着》中,富贵这一人物形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扎根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之中。

福贵的人生历程,既是他个人的悲欢离合,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

他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那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年代,社会制度的更迭、战争的频发、经济的起伏,都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福贵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他原本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他却沉迷于赌博,最终输掉了所有的家产,从一个富有的少爷变成了穷困的农民。

这一转变,既是他个人行为的结果,也是那个时代变迁的反映。

在那个时代,地主阶级的地位逐渐动摇,而农民阶级则逐渐崛起。

福贵的遭遇,可以说是地主阶级没落的象征。

然而,即便是在困境中,福贵依然坚韧地活着。

作业

作业

浅析余华《活着》中的富贵形象的文献综述一、选题研究的目的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于文坛,其小说创作的主体风格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小说由于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多注重文本的形式实验和技术操作,从《十八岁出门远行》、《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可以看出其创作在现实上的狭隘性,对于现实只是简单的叙述,没有从文学层面上对现实进行解剖和救治。

一直到了九十年代以后,他在前期创作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的完善,寻求一种突破的方式,开始摆脱“先锋”反叛性色彩向“传统”靠近,像更为宽广的方向发展,如接连发表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一个地主的死》、《活着》以及去年出版的《第七天》,其中长。

长篇小说《活着》最能体现余华写作方式的转型,也是在文学界被言说最多的一部。

《活着》讲述了主人公富贵悲惨的一生,演绎了在极度困境下的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和态度,少了先锋时期的特色,多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注。

无论是从作品的问世还是到张艺谋改编的电影《活着》,对于《活着》的研究的文章可以说是层出不穷,研究的角度也是各具特色,各显风采。

本选题讲从主人公富贵的一生出发,分析富贵的生存意识与生存哲学和富贵的一生所渗透的中华文化。

对于阅读《活着》的读者提出一个好的引导,便于阅读者更好的理解文本,更好的把握余华转型的创作思想。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随着改革开放以后,作家创作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作家得以在宽松的空间里进行自由的创作,大量的作家作品开始涌入人们的生活,余华作为其中的一位开始进入读者的视野,其九十年代转型以后的作品更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学者和评论家开始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其中对于余华《活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相关概念的界定1、对于《活着》的界定余华本人认为:“活着就是承受苦难并且与苦难共生共存: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

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

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

试论余华《活着》中福贵形象云南昆明市寻甸县凤合镇中学邓怀仙摘要:《活着》用第一人称自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老人——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

他的人生经历了从富裕到贫穷的巨大变化,甚至承受了所有的亲人全都死在自己前面的残酷现实,最终只能和一头老牛相依相伴度过余生。

面对一次又一次苦难遭遇的沉重打击,福贵自始至终都没有选择死亡,他总是忍耐、坚强、乐观的活着。

作者塑造福贵形象的根本意义在于启迪人们认识活着的真谛,最终告诉人们: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金钱、地位、权利,甚至不是为爱情、亲情而活。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

关键词:苦难遭遇、坚强乐观、活着的真谛《活着》是余华在20世纪风靡文坛的先锋作品。

他以一种俯视人生的高度,穿透种种表象,揭示了活着的真谛。

《活着》中的福贵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年轻时衣食丰裕,吊儿郎当,嫖赌成性。

疯狂赌博中输光家产,由“少爷”沦为“穷人”。

继而气死父亲,怀孕的妻子家珍被岳父接走,母亲劳累成疾,福贵进城抓药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

枪林弹雨中侥幸存命,回到家,老娘已死,爱女凤霞因为高烧而成了哑巴。

屡遭不幸的他终于有了一个团圆的家。

他欲靠自己在泥土里扒拉养活一家。

但贫穷还是威逼他送掉女儿以供儿子上学。

成年累月的劳累使妻子积劳成疾患了软骨病,儿子为了救县长的夫人——校长而被抽干血身亡。

女儿好不容易出嫁并怀有身孕,却因为产后大出血死去,妻子也相继撒手西去。

圆满的家庭缺口屡现,最后只剩他与女婿、外孙相依为命,可谓祸不单行。

亲人惨死的悲剧并没有结束,不久女婿也撒手归天,外孙在饥荒中被外公亲手煮的豆撑死。

可以说,常人所有的不幸都聚集在他的生命旅途中。

死亡、贫穷、苦难是他生活中的主旋律,他身边与他有血缘关系的人都被死神相继带走。

他却卑微而坚强地忍受着生活中的苦难和意外,虽然伤痕累累,但他却能努力而又淡然的活着。

他生命最终的升华是启示人们生命的意义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人类苦苦追寻的一切不过是虚妄而已。

《活着》的文献综述

《活着》的文献综述

《活着》的研究综述文学院杨海燕1041410167摘要:《活着》主人公福贵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

在他的讲述中,我们沉浸在人间让人感到温馨和感动的美好情感当中,同时,又被其中不可捉摸的人物命运深深牵引,“一朝一夕,福祸难料”。

本文将透过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民族性和现实性等五个视角,归纳各位学者对《活着》一书的探索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活着”这个沉甸甸的词语。

引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关键词:活着现实艺术苦难生命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有学者认为余华先生的《活着》是一部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作品,具有无穷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以莎士比亚化中对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要求来阐述《活着》的社会性”【1】以现实主义理论中典型和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来解读《活着》的人物描写,以莎士比亚化中对作品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要求来探看《活着》的情节发展,以现实主义理论中真实性和倾向性相统一的原理来展示《活着》的思想价值;对《活着》作了更深刻的挖掘和解剖,从更广阔的角度说明了该作品的魅力与价值。

余华的《活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和其生活风貌,文中的故事情节在那些特殊的历史年代里(三反五反、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都不乏有着现实性的意味;《活着》这部作品真正做到了以历史的真实面貌叙述故事的手法,达到了文艺创作“真实性”的标准,同时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又自然而然的、隐蔽的流露出了自己的“倾向性”———对人的终极关怀。

作者的“倾向性”在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合情合理的表达出来,做到了文学创作客观倾向和作家主观思想倾向的融合统一,是创作真实性与倾向性辩证统一的优秀作品。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下的《活着》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性的作品,是一部将人物描写典型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作品,是一部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完美结合的作品,还是一部于真实中自然而然流露人文主义关怀的巨作。

论余华《活着》中的“活着”

论余华《活着》中的“活着”

论余华《活着》中的“活着”马忠礼摘要:作为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过去六十多年所发生的一切苦难的著作。

余华的《活着》就像一面镜子,一方面反映出来了主人公福贵在绝望的时代如何求得希望——活着。

另一方面折射出了在两个时代的交替下,中国人民如何艰难的活着。

而在福贵身上所发生的苦难,也恰恰是当时中国那个苦难时代的缩影。

本文就通过《活着》中福贵身上所发上的一切来解析福贵的“活着”。

关键词:《活着》;福贵;“活着”余华的《活着》描绘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全貌。

《活着》以一位叫福贵的老人自叙的口吻呈现了一个来自于中国南方贫苦村庄的农民为了活着而所做的一系列斗争画面。

作品中的主人公福贵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苦苦挣扎——“活着。

”在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晚年只能同一头老牛度过。

而对于这种几乎接近残忍的苦难生活,余华却采用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零情感介入”的“冷漠叙述”方式来展现在残忍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背景下,主人公福贵令人惊讶的“活着”的巨大勇气。

作品通过主人公福贵生动的日常化语调及其对命运屈服的心酸历程,向人们展示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人们唯一的生活目标——为了活着而活着。

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既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也是在当时背景下的中国人民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活着的方式——“苦难”苦难,是福贵一生活着的方式。

苦难就像一个鬼影一样,福贵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

在福贵年轻,而且家还算是一个“不算太肥的羊”的时候,苦难就已经跟上了福贵。

在作为一方阔少的福贵不懂得如何去操持一个家,整天在城里寻花问柳,吃喝嫖赌的时候,而这种“苦难”就已经成为了福贵和苦难相伴一生的征兆。

“苦难”就渐渐迷失了福贵的那双阔眼,渐渐开始毁丧福贵的进取心、和善心。

逐渐让他善赌成性,输掉他家的所有财产。

最终把一个像“羊”一样的家变成“鸡”,最后由“鸡”变得一无所有。

福贵自己给自己埋下了“苦难”的种子,而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是来自自身的困境还是来自外界的苦难,都和他如影随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为活着而活着——试论《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余华,当代作家,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

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的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

余华从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

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等。

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

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写于1995 年的《活着》,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余华创作风格由‚先锋‛向‚写实‛的转型。

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创作的灵感都是源于与现实的那层紧张关系和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正因为如此,余华的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

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臵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他的心态也渐渐的变得平和,他发现了一个真正作家所寻求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控诉、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现高尚,是对万物理解后的一种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世界。

当时他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他,他决定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活着》。

它奠定了余华在当代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是充满温暖的情感之力作,小说以一种淡漠的话语基调,朴实平和地叙述着社会底层人群的生存故事,在悲剧性氛围里发掘种种人性的善良和光辉,凸现人格尊严的力量,寻找内心温暖的亮光,并显示了余华对人生、世界的独特审美观。

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与老黑奴有着类似的生存方式——在遭受苦难后仍然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就字面意思来说,生存方式是指生命的存在方式,也就是生命生存样式和活动。

相对于一般的存在物,人是一种很特殊的存在,主要体现为人不仅是有生命的,而且具有自我意识。

因此,人的生存活动也相应不仅仅具有对象性和主体性纬度,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意向性纬度,即人的生存还具有意义性。

这样,相对于一般存在,人是有生命的存在,而相对于有生命的存在,人又是不断追求生活意义的存在,也就是说,生存是否具有意义成为人的生存区别于一般生命生存的根本特征。

《活着》中的福贵,竟然在一次次灭顶之灾的打击下,一次次在死亡的边缘止步,于苦难悲伤的极限处善待生命,默默地承受苦难并无怨无悔的活着,而且越活越通达,这就让人不得不就他的生存方式做一番特别的研究了。

对此,余华在《活着》的中文版自序中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1]也就是说,余华认为生存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而不是其他。

此外,‚《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2],余华就以福贵为例,讲述中国下层民众的生存方式是怎样的。

本文试从《活着》中福贵的生存方式着手,通过对福贵的少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不同的生活状况分析福贵是如何活着的,从而来阐述中国下层民众是如何活着的,从而剖析出余华写福贵的这种生活状况的创作目的是什么,并进一步深入阐述他想告诉人们怎样的追求,以期更加接近作家内心,呈现一个更为透明的余华。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关于福贵的生存方式,很多评论家都关注到了这一点。

他们大多将福贵的生活方式与余华的另一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的生存方式进行对比着论证,因为《许三观卖血记》是《活着》的延续与升华,并且这两部作品表达着相似的主题,那便是‚活着‛,两个主角的生存方式很类似,想要弄清‚活着‛的意义,就得先研究他们这种生存方式。

对于这种生存方式,评论界分歧甚大,甚至尖锐对立。

一派意见认为,余华‚为没有任何外在于生命的名利追求可能的百姓提供生存下去的信念和意义‛[3],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并体现了‚深切的意义追问和民间关怀。

‛[4] 姜飞、洪治纲等人都持这种观点。

另一派的观点则基于存在主义的‚人‛的立场,批评余华在鼓吹‚苟活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从精神上自行阉割自身对苦难的‘痛感神经’‛,展示了‚某种以民族精神的集体遗忘为标志的良知的贫困。

‛[5]夏中义、谢有顺、赵歌东都持这种激烈否定态度。

昌切、叶李提供了中间意见,认为‚福贵们的生存态度无疑是缺乏存在主义悲剧精神的,然而在这种无可抗拒的宿命中宁静地继续着生存,这本身一样可以感受到人类那种永恒的对生命的热爱与坚韧。

这与存在主义主体的精神立场不同,但结果却呈现出殊途而同归。

‛[6]在这些歧异的意见中,我比较认同姜飞等人的观点。

支持并赞成余华笔下福贵的生存方式的评论家们,认为余华揭示了某种中国式的生存方式,深刻体现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况,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人道主义关怀,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中下层民众的生存哲学。

在福贵历经苦难之后,最终昭示出的是一种宁静、忍耐、温情的受难,执著于此生此世的人性光辉,这也正是一种中国底层老百姓在残酷的境遇中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

他们忍受痛苦,植根于广阔的大地上,用坚忍享受痛苦中的幸福,为‚生命寻找充足的理由和神圣的哲学意义。

‛[8]於可训也认为,‚(《活着》)不但反映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艰难的生活历程,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而且,也借以在一个更深入的层面上,揭示了一种带有某种乐生主义色彩的生存哲学的奥秘。

‛[9]并且,夏中义、富华也认为《活着》是‚乡土中国的生存启示录或本土‘圣经’‛[10],这是批评者亦承认的。

张新颖认为,‚这样的作品特别能够唤起朴素的、深厚的、本土的现实感受和文学感受。

‛[11]著名学者张梦阳先生认为,‚富贵承继并凸现了阿Q的乐天精神,说明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以至几千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是怎样乐天地忍受着种种苦难,坚忍地‘活着’的。

正是本根于这种精神,阿Q 才不致发疯或自杀,福贵也没有跟随他所有的亲人去死,中华民族也才坚韧不拔地顽强延续了五千年。

‛[12]这些表述,与余华写出了‚活生生的中国人‛[13]的说法,可以互相参考。

同时,余华所说的‚中国人‛应该是指‚没有自己名字‛的底层群体,而非官、绅、士等各种握有政治、经济、话语强权的人,这是与精英知识分子人生很不相同的、异质的生存哲学,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

此外,‚忍受‛,福贵生存方式最关键的一种生存‚方法‛,在他们看来也是很值得探讨学习的,‚默默地忍受着这些难以忍受的人生苦难无怨无悔、无怒无争地‘活着’‛[14]。

除此之外,以洪治刚为代表的赞同者们还认为‚在福贵的这种‘活着’的背后洋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也折射出了对命运的自然承受,包含了某种宽广无边的生存意味,也体现了自然生命的坚韧,具有非凡的潜在力量‛[15]。

认为‚活着‛这个语汇本身,就是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展示了生命中最深厚最顽强的精神力量,它的包容性很强大,足以覆盖任何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

尤其是当余华将它安臵在一个乡间农民的命运之中时,又无形之中赋予了其深厚的悲悯情怀,使创作主体的情感力量与人物的命运之间达成了内在的共振关系。

并且,他们认为余华其实试图通过对福贵这种生活方式的描绘来回答一个这样问题:如果活着意味着苦难,如果苦难并不来自社会的不公,如果苦难并不能获得彼岸的救赎,那么,人是否还有必要活着?显然,答案是肯定的:人应该活着,并且,在活着的期间,我们要心存善意。

当然,也不是所以的评论家都赞同福贵的这种生存方式的。

与赞同这种生存方式观点相对的‚苟活哲学‛,其中最具代表性是夏中义先生的观点。

夏先生认为,‚余华对福贵‘活法之倾心’当近之,余华所以尊福贵为偶像,是企盼自己乃至中国人皆能像福贵那样‘温情地受难’,即增强全民忍受苦难的生命韧性,其最佳途径,便是模拟福贵从精神上自行阉割自身对苦难的‘痛感神经’‛[16],并且也显示了‚某种以民族精神的集体遗忘为标志的良知的贫困‛[ 17] 。

关于这一点,他和富华的长文《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中谈得较详细,他们认为这些‚乡野父老何以世世代代地熬到今天呢?想穿了,也挺简单,无非是苦惯了,皮厚了,眼昏了,心糙了,苦点难点也就不在乎了,仿佛人生自古便如此,也就不再或无力想象山外有山楼外楼,人竟还会有另种更好的活法。

‛[18]我发现持有‚苟活哲学‛评论家们,都有着相似的观点,就是认为福贵是盲目的乐观,他是对苦难已经麻木的人,在痛苦面前失去自我。

并且,他们颇为反感所谓的‚忍受‛,认为他没有抗争,没有挣扎,对自己身上的伟大品质也没有任何发现,他只是被动、粗糙而又无奈地苟且的活着。

比如评论家谢有顺认为,福贵‚对自己的痛苦处境没有意识‛[ 19] ,这‚与一头猪、一条牛没有什么区别‛[ 20]。

尽管余华指着《活着》说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但在他看来余华忽视了这种高尚里所包含的虚假性——福贵对苦难的承受是被动的,他的乐观也是盲目的,他虽然学会了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也仿佛有着与那头老牛一样的超然,但是,存在的幸福并不会因此而到来。

因为人和牛毕竟是不同的,牛永远不会追问‚我是谁‛这样的问题,但是人会,人在被迫反省自身时会进入到‚我是谁‛、‚我何以为人‛这样的意识和自我追问中,这是人和动物的一个界限。

他还认为,到《活着》的最后,福贵主动将那头老牛称为福贵,并与自己同名,主动的将自己的存在等同于动物的存在,实际上就是‚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放弃,就是宣布自己从人的‚世界‛里退出,意味着一个人对自身的存在自动的放弃;而福贵表现出来的所谓平静,实际上只是一种麻木之后的寂然而已。

这不是一种高尚,而是一种存在的悲哀。

赵歌东也指责‚福贵、许三观们执着地将‘药渣’式的人生和‘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苟活哲学进行到底‛,体现了‚一种受虐者和苟活者的人生哲学。

‛[ 21]虽然反对者们说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但我个人认为,他们的观点难免有些片面。

余华笔下的福贵虽然在某些角度中显示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一种类似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精神,但从福贵由少时福贵到年老时孑然一身的一生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坚毅的精神以及一种活着的力量。

尤其他对于苦难来临的抵抗的态度,更让人感慨人性的美好、生存的艰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