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防治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鱼类诺卡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鱼类诺卡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诺卡氏菌病是一种由诺卡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病原体,主要感染淡水鱼类。
这种病原体对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因此对鱼类诺卡氏菌病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有关鱼类诺卡氏菌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原菌的鉴定与分类:对于鱼类诺卡氏菌病的研究,首先需要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分类。
通过分离、鉴定和比较病毒株的基因序列,目前已经确定了多个鱼类诺卡氏菌的种类。
同时,研究人员也在尝试将这些微生物菌株进一步分类。
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对于鱼类诺卡氏菌的研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诺卡氏菌的生长、代谢、感染途径、生态学、毒力等方面的研究。
3. 防治策略的开发:除了了解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之外,鱼类诺卡氏菌病的防治也是研究的重点。
目前已经提出了多种预防和治疗策略,包括使用抗生素、免疫接种等方法。
同时,一些新的方法,例如使用化学和生物控制剂,也被提出并进行了初步验证。
总的来说,鱼类诺卡氏菌病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防治策略得到发展和应用。
鱼类“白点病”免疫防治的研究进展
Ke r s I h h ph h ru u t i i ; r pt c r o r i n ; h t p t ie s ; ml u o r p y a i ; c i e y wo d : c tyo t ii sm l f i C y o a y nirt s W ies o s a e I n n p o h l x sVa c n ils a d
Ab t a t I h h o t ii s mu fli a d C y o a y n irt n r h wo mo tv r l n a a i c c la e n fs s r c : c t y ph h ru hi i n r pt c r o ria s a e t e t s iu e tp r st i t s i h, i s i i i
生 于宿 主 的滋 养体 阶段 、 包囊 阶段 、 具有 感 染宿 主 能力 的
等许 多方 面都 非 常相 似 。 以在 白点 病 疫苗 开 发过 程 中 , 所
幼 虫 阶段 。 两种 寄 生虫 宿 主范 围都 很广 泛 , 分别 感 染 这 能
大 多数 淡水 和海水 鱼类 。 感染 了这两 种 寄生 虫 的鱼 , 以 可
3 8
安徽农学通报 ,A h i giSiB l2 1 ,70 ) n u r c. u1 0 1 (4 A . . l
鱼 类“ 白点病 " 免疫 防治 的研 究进 展
郑 昌峰
( 福建 省发育与神 经生物学重 点实验室 , 福建师 范大学生命科 学学 院, 福建福}3 00 1 518) 1
d v l p n n r a me t f s ‘ i p t ie s e e o me t d te t n h wh t s o s a e’a e r v e d t r v d e e e c o t r r . a of i e d r e iwe o p o i e a r f r n e f r u u ewo k f
草鱼出血症的诊断与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草鱼出血症的诊断与防治方法研究进展摘要:草鱼是大型鲤科经济鱼类,为我国四大家鱼之一,也是我国养殖产量最高的鱼类。
然而,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草鱼出血病是危害草鱼最为严重的病毒性疾病,给养殖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建立简单、快速的检测技术和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对于草鱼出血症的疾病控制相当重要。
本文主要从草鱼出血症的诊断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草鱼出血症;诊断;防治Resent progress about diagnosis and prophylaxis methods of 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Abstract:Grass carp as one of four famous fish in our country is a large cyprinidae economic fish, also is the highest fish farming production. However, grass carp reovirus hemorrhagic a serious viral disease caused great economic losses for farmers. Therefore, to establish a simple and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effective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for grass carp out of disease control is quite important. This article mainly outlines the grass carp disease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methods.Key words: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diagnosis;prophylaxis 草鱼因其生长迅速,饲料来源广,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其产量约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20%。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是一种严重威胁石斑鱼养殖产业的疾病,会造成高死亡率和经济损失。
目前,针对VNN的防治措施主要分为预防、控制和治疗三个方面的研究。
预防方面,研究已经显示了养殖环境的改善和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控制水质和温度被认为是预防疾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保持水质清洁,控制水中病原菌的负荷可以减少病原的传播风险。
合理调节水温可增强石斑鱼的免疫力,提高对病原的抵抗能力。
研究人员还提出了疫苗接种、消毒及卫生措施等预防措施。
这些措施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降低石斑鱼感染VNN的风险。
控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的检测和监测上。
通过病原菌的早期检测,可以快速确定感染石斑鱼的程度和病害的严重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些快速检测方法,如PCR技术等,可以迅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的存在,为疫情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治疗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物理治疗和抗病毒药物的应用上。
一些研究表明高温处理可以杀死病毒,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温处理可能对石斑鱼造成一定的伤害。
研究人员还尝试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如抗病毒素和抗瘟疫素等,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由于石斑鱼的生理特殊性,目前对于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治疗方法还存在一定的挑战。
目前针对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防治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预防疾病的措施尤为重要,包括改善养殖环境,提高石斑鱼的免疫力等措施。
在控制方面,通过病原菌的早期检测和监测,可以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治疗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探索,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希望今后的研究可以取得更多突破,为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防治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夏季鱼病分类防治效果佳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夏季常见鱼病的分类与防治方法,为渔业生产提供指导 。
研究意义
减少病害损失,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 发展。
02
鱼病分类与诊断
细菌性鱼病
细菌性败血症
01
病鱼体表出现明显出血,肝脏、脾脏等器官肿大,腹腔积水。
细菌性肠炎
02
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排泄物有腥臭味。
病鱼体表出现虫体,引起鱼体消瘦。
车轮虫病
病鱼体表出现大量虫体,影响鱼的游动和呼吸。
其他原因引起的鱼病
应激性出血病
由于环境突变或运输等应激因素引起,病鱼体表出 现出血和淤血。
营养性肝病
由于饲料中营养成分不均衡或过量添加药物引起, 病鱼肝脏出现肿大、脂肪积累。
氨中毒
由于水体中氨含量过高引起,病鱼出现呼吸急促、 浮头等症状。
轮换用药
为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应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药物进行治疗,提 高防治效果。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优化饲养环境
保持良好的水质和适宜的水温是预防鱼病的 关键,应定期清理水底残饵、粪便等污染物 ,确保水质清新。
合理投喂
根据鱼群的生长需求和季节变化,合理调整投喂量 和投喂时间,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强化营养
夏季鱼病分类防治 效果佳
2023-11-07
目 录
• 引言 • 鱼病分类与诊断 • 防治方法与效果 • 防治效果佳的实践应用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01
夏季是鱼类生长的关键时期, 也是鱼病高发期。
02
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导致 的鱼病对渔业生产造成严重损 失。
03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nervous necrosis disease,简称NND)是一种严重影响石斑鱼养殖的疾病,由NNV病毒引起,主要侵害石斑鱼的大脑和脊髓,导致鱼类运动异常、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和骨质疏松等症状。
目前,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防治研究主要包括病毒诊断和鱼类免疫防控两个方面。
病毒诊断是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基础,通过快速、精确地检测出病毒的存在,可以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目前,常用的病毒检测方法包括PCR、RT-PCR、ELISA 等。
PCR技术可通过扩增病毒基因片段来检测病毒的存在,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RT-PCR技术在PCR的基础上引入了逆转录酶,可直接从病毒RNA进行扩增,对病毒的检测更为敏感。
ELISA技术则利用病毒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病毒的存在,操作简单、快速。
鱼类免疫防控是预防和控制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有效手段。
常见的免疫防控方法包括疫苗免疫和免疫增强剂的应用。
目前,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疫苗研发主要有灭活疫苗和重组亚单位疫苗两种类型。
灭活疫苗是通过将病毒灭活后注射给鱼类,触发鱼类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重组亚单位疫苗则是通过将病毒蛋白表达于适当的载体中,制备成疫苗,能够诱导鱼类产生特异性抗体,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免疫增强剂如酵母多糖、海藻多糖等也是提高石斑鱼免疫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饲养环境的控制和管理也是防治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关键。
养殖场应做好消毒、过滤、提供良好的水质环境,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饲料的合理配制、增强水质管理技术和饲养管理规范也有助于提高石斑鱼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防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病毒诊断和鱼类免疫防控两个方面,通过病毒的快速检测和石斑鱼免疫力的提高,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发生。
合理的养殖环境控制和管理也是防治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关键措施。
鱼类免疫系统与疾病防治研究
鱼类免疫系统与疾病防治研究鱼类作为重要的水产资源,其养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水产养殖业中的主要部分。
然而,鱼类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疾病,这不仅对鱼类的生长和发展造成影响,还会给养殖业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对鱼类免疫系统的研究以及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鱼类免疫系统的特点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的免疫系统有其独特的特点。
鱼类身体表面有多种细菌和真菌,但它们一般不会引起鱼类的疾病。
这是因为鱼类表面有粘液层和表皮层,这些层能够有效地防止病原体侵入鱼体。
另外,鱼类的免疫系统分为原生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两个部分。
原生免疫系统包括机械性屏障、炎症反应和天然免疫细胞等,可以迅速对抗各种病原体。
适应性免疫系统则具有较为复杂和高效的抗体反应,但是免疫记忆能力相对较弱。
与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相比,鱼类的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能够更快做出反应,但是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环境和变异病原体。
二、鱼类主要的疾病类型鱼类疾病的种类繁多,一般可以分为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原虫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等。
其中,常见的疾病包括鲤病毒病、鲫鱼水泡病、草鱼病毒性感染等。
三、鱼类疫苗的研究进展疫苗是预防鱼类疾病的关键手段之一。
随着鱼类免疫系统的研究和技术的发展,疫苗的研究也逐渐得到加强。
目前,鱼类疫苗常用的类型包括灭活疫苗、弱毒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
在疫苗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抗原筛选、疫苗安全性评价、免疫保护率测定等。
同时,对疫苗的贮存、运输以及管理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四、鱼类免疫系统的强化除了疫苗预防外,鱼类免疫系统的强化也是防治鱼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主要的方法包括增加饲料中的某些成分、保持水质清洁、控制池塘密度、增加养殖密度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疫苗接种、对养殖环境进行改善、科学饲养等方法来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
五、未来研究发展方向尽管目前对鱼类免疫系统和疫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伪狂犬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石斑鱼养殖业的传染病,其主要症状包括新鲜死亡、空跳、急性症状、横行无力、大量腹水积聚等,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都在进行着积极的研究。
本文将就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就其防治措施做一番讨论。
1. 病原病理学研究对于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病原病理学研究表明,本病主要由病毒引起,该病毒主要在皮肤、鳃膜、肌肉、脑、脊髓和核心等组织中引起病变。
病变组织镜下观察表现为神经元肿胀、核固缩和嗜酸性病毒包涵体的形成。
针对这一情况,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实验分析,探索可能的防治途径。
2. 免疫学研究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免疫学研究表明,对该病毒的免疫反应是防治本病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研人员通过免疫学实验,发现引起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病毒在鱼体内引起严重的免疫应答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鱼体内的免疫反应途径,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免疫防治手段。
包括疫苗研发、免疫增强剂的研究等。
3. 分子病毒学研究分子病毒学研究对于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科研人员通过对该病毒的分子结构和遗传特征的分析,揭示了该病毒的传播规律、感染途径及其复制机理等关键信息。
这为我们研究病毒传播的规律以及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防治措施1. 疫苗研发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疫苗研发一直是科研人员攻关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对病毒的免疫原性、抗原表位、免疫保护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科研人员目前已经制备出了一些疫苗原型。
疫苗研发的成功将为石斑鱼业的防疫工作提供一条重要途径。
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对于提高石斑鱼的免疫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研人员通过对鱼体内免疫系统的调节途径的探索,发现了一些具有免疫增强功能的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刺激鱼体内的免疫反应,提高鱼的免疫力,从而减轻病毒对石斑鱼的危害。
淡水鱼虾细菌病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淡水鱼虾细菌病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蔺凌云;潘晓艺;袁雪梅;姚嘉赟;徐洋;尹文林;沈锦玉【摘要】In this article,the common bacterial diseases in freshwater fishes and shrimps were summarized and introduced,including bacterial septicemia,bacterial enteritis,bacterial gill-rot disease,streptococcal disease,delayed Edwards disease,intestine-likeenteropathies,nocardiosis,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and spiroplasmosis,etc. Meanwhile,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etection methods for bacterial diseases endangering freshwater aquaculture industry in and outside China were also summarized,which included detection methods based 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gens and on the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such as common PCR method,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technology,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 16S rRN detection method,nucleic acid probe hybridization method,and gene chip technology),as well as the detection methods based on immunology(such as immunoenzymatictechnology,immunofluorescence,colloidal 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nd antibody chip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summary,it was indicate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surveillance,early warning,immunity, drug and ecology an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s a conclusion,the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woul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bacterial disease diagnosis in freshwater aquaculture industry,standardization of detection methods andcommercialization of testing products.%本文概述了淡水鱼虾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包括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细菌性烂鳃、链球菌病、迟缓爱德华氏菌病、鮰类肠败血症、诺卡氏菌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和螺原体病等,并对近年来国内外主要淡水养殖细菌性病害检测方法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包括基于病原菌生理生化特征的检测方法、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检测方法(如常规定性PCR检测方法、实时定量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16S rRNA检测技术、核酸探针杂交法和基因芯片技术等),以及基于免疫学相关技术的检测方法(如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技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和抗体芯片技术等),提示在防控方面应该注重监测预警、免疫、药物、生态和综合防控等技术.本文为淡水养殖细菌性病害的诊断、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及推动相应检测产品的商品化提供了参考.【期刊名称】《中国动物检疫》【年(卷),期】2018(035)006【总页数】6页(P83-88)【关键词】细菌性疾病;鱼;虾;诊断技术;防控技术【作者】蔺凌云;潘晓艺;袁雪梅;姚嘉赟;徐洋;尹文林;沈锦玉【作者单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鱼类营养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浙江湖州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鱼类营养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浙江湖州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鱼类营养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浙江湖州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鱼类营养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浙江湖州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鱼类营养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浙江湖州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鱼类营养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浙江湖州31300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鱼类营养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浙江湖州3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31 淡水鱼虾主要细菌病1.1 淡水鱼主要细菌病1.1.1 细菌性败血病(暴发性出血病)该病是危害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一种淡水养殖鱼类急性传染病。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是一种严重危害石斑鱼养殖业的疾病,由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NNV)感染引起。
该病在石斑鱼养殖行业广泛存在,严重损害了养殖业的发展。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防治研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对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病毒检测和诊断技术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目前,研究者们通过PCR、RT-PCR、ELISA、免疫组化等方法来检测和诊断石斑鱼感染NNV的情况,提高了病毒的早期诊断率。
2. 免疫预防措施目前,主要采用免疫接种的方式来预防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发生。
研究者们通过疫苗的研发,尤其是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提高了石斑鱼免疫抗病能力,减少了疾病的发生率。
也研究了不同免疫接种方法的效果,如食物、饲料、注射等方式。
3. 环境管理和水质控制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在一定程度上与水质有关。
研究者们通过改善水质、环境管理等方式来减少病毒的传播。
控制养殖密度、维持合适的水质参数、定期清理和消毒养殖设备等措施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4. 药物防治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药物防治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者们通过筛选和开发药物来治疗和控制该病。
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等。
也研究了一些非药物的治疗方法,如食材和饮食的调整等。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防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防治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鱼病的防治。
鱼病对养殖业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可能导致鱼苗大量死亡,还会影响养殖效益和品质。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水产养殖,必须加强鱼病防治工作。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种类及其防治措施。
1.细菌病细菌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病原菌如革兰氏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弧菌等引起。
鱼只会出现体表溃疡、腹水肿胀、白泡病等症状。
细菌病的防治措施如下:(1)主动防治保持水质清洁,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
同时对于水产疾病进行常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2)治疗鱼病针对细菌病情况,可采用国家批准的鱼用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用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用药,避免对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真菌病保持水质清洁、饲料卫生,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和饵料等,降低病原体感染鱼只的机会。
(2)加强消毒对鱼池、养殖设备、网箱、运输设备等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寄生在设备表面和水体中的病原体,减少疾病的传播。
(3)严密监测对于可能感染真菌病的鱼苗和病鱼,要及时分离隔离,并进行特殊饲料喂养,防止病情扩散。
3.寄生虫病(1)保持水质清洁保持鱼塘水质清洁,适度增加氧气含量,降低水温,增加水深,增强鱼类耐虫能力,降低寄生虫的感染概率。
(3)使用药物治疗4.病毒病(1)加强养殖管理保持水箱清洁,营养充足,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加强生态养殖,避免疾病的传播。
(2)不同种类的鱼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种类的鱼,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和防治措施。
例如对于与其他鱼类共同养殖的大鳞鲤,应加强消毒管理和筛选鱼苗;而对于独立养殖的草鱼,应定期检查、消毒和更换水源等措施。
(3)从源头上预防病毒病的发生源头预防主要是针对病毒来源环节进行疾病管制,防止携带病毒的鱼苗、病毒污染的卵、污染的饲料和源水等造成疫情。
池塘养殖淡水鱼类病害防治对策研究
池塘养殖淡水鱼类病害防治对策研究一、研究背景池塘养殖是一种传统的养殖方式,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池塘养殖在我国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诸多的养殖业中,鱼类的养殖是占据很大比例的。
由于水体环境复杂多变,尤其是水体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病原微生物,导致了鱼类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这些疾病不仅使得养殖业的发展受到了威胁,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池塘养殖淡水鱼类的病害防治对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病害防治现状目前,池塘养殖淡水鱼类的病害主要包括红鳃病、白点病、贝氏弧菌病等,而对这些病害的防治手段主要有化学治疗、生物治疗以及综合防治等。
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够完全控制鱼类的疾病发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水体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具体来说,目前用于池塘养殖淡水鱼类病害防治的药物主要有氯霉素、氧化汞、氟对硫磺、土霉素等,然而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残留在鱼体中,一旦人们食用了这些含有残留药物的鱼类,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这些药物在环境中也会对水生动植物造成一定的伤害。
而生物治疗主要以益生菌为主,虽然它对水体环境的污染比较小,但是它在防治疾病方面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综合防治手段主要包括合理饲养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增强鱼类抵抗力等,然而这些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并不稳定,难以保证其效果。
由上可见,目前对于池塘养殖淡水鱼类病害的防治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1. 对现有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在目前所使用的药物中,虽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但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可以对这些药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究其具体的挥发过程和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寻找一种能够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又具有较小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的药物。
2. 开发新型的病害防治药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研发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
可以尝试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制备一些对水生动植物没有明显伤害的新型药物,以此来替代当前所使用的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药物。
桂花鱼(鳜鱼)病毒流行特性及防治和治疗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开展病毒研 究、防治技术研究等,提高防治效果。
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桂花鱼( 鳜鱼)病毒的Fra bibliotek识和防范意识。
03
桂花鱼(鳜鱼)病毒治疗现状及研 究进展
治疗现状
01
鳜鱼病毒病
鳜鱼病毒病是一种传染性脾肾坏死病,主要由弹状病毒引起。目前,鳜
鱼病毒病已成为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疾病之一,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
SMV属于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在鳜鱼的不同生长阶段均可感染,并可 跨物种传播给其他鱼类。
病毒传播途径
01
02
03
水质污染
鳜鱼养殖环境中的病毒数 量和种类增加,通过水体 传播给健康鱼。
直接接触
健康鱼与病鱼或带毒鱼接 触后,病毒通过皮肤、鳃 等部位传播。
虫媒传播
一些水生昆虫如水蚤等可 能携带病毒,通过叮咬健 康鱼进行传播。
病毒致病因
鳜鱼免疫力下降
长期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如水质恶化、营养不良等,导致鳜鱼免疫力下降, 容易感染SMV。
病毒毒力增强
SMV的毒力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增强,如高温、低氧等环境因素有利于病毒 的复制和传播。
02
桂花鱼(鳜鱼)病毒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严格检疫和隔离
对苗种和成鱼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和隔离, 防止病毒的传播。
产业结构调整
为应对桂花鱼(鳜鱼)病毒的挑战,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 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治的投入,推动渔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 发展。
应对策略与建议
强化监控检测
加强对桂花鱼(鳜鱼)养殖 过程和出入库的监控检测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毒疫 情,防止病毒扩散。
提高养殖条件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简称NND)是由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传染病。
该病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台湾首次发现以来,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迅速蔓延到中国大陆、日本等地。
NND病毒主要通过餐食传播途径感染石斑鱼,导致鱼类神经系统受损,严重影响其养殖产业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研究,防治NND病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强化养殖环境的管理。
石斑鱼的养殖环境对于病毒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减少饵料残留、控制水质污染、加强细菌和寄生虫的防治,都可以降低病毒在养殖环境中的传播风险。
2. 选择抗病性较强的鱼种进行养殖。
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一些鱼种对NND病毒具有一定的抗性,如马祖石斑鱼、红点中鲈等。
通过选育和繁殖这些抗病性较强的鱼种,可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3. 开展疫苗研发工作。
目前已经有研究开始针对NND病毒开展疫苗研发工作。
通过疫苗预防可以有效降低石斑鱼感染NND病毒的风险。
但由于石斑鱼是冷水鱼类,对疫苗的免疫反应较弱,所以研发可用的疫苗仍然是一个挑战。
4. 加强监测和早期诊断。
通过加强对石斑鱼的监测,可以及早发现病毒感染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目前已经开展了一些检测NND病毒的方法,如PCR法、ELISA法等,但这些方法仍然需要改进和优化。
5. 加强科学病理学研究。
了解病毒在鱼体上的致病机制,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病理学研究可以通过对石斑鱼感染NND病毒后组织病变的观察,揭示出病毒感染对鱼体的具体损害程度。
NND病毒对石斑鱼养殖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和损失,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加强养殖环境管理、选择抗病性较强的鱼种、开展疫苗研发、加强监测和早期诊断、加强科学病理学研究等方面。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是深入挖掘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减少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发生和传播。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石斑鱼主要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针对VNN的防治研究正在不断进行,从病毒的诊断、病原学研究、免疫学研究等方面,积极探索各种防治方法,为石斑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本文将就VNN的防治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病原学研究针对VNN病毒的研究主要包括病毒的分离鉴定、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机制等方面。
目前研究表明,VNN病毒主要通过水体传播,可以通过感染的鱼类排泄物、死体、水源等途径传播,因此提高养殖水质管理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VNN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鱼体,因此对饲料、养殖环境进行管理也是预防VNN的重要措施。
二、免疫学研究免疫学研究是VNN防治的重要方面,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系列的石斑鱼疫苗,并对其进行了免疫保护效果的研究。
疫苗接种是预防VNN的主要手段,通过疫苗免疫可以大大提高鱼体的抵抗力,从而减少VNN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疫苗接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控制VNN的传播,提高养殖效益。
三、病毒的诊断VNN病毒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治VNN病毒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
病原学诊断主要是通过镜检和组织培养的方法寻找病原体,分子生物学诊断则是通过PCR技术检测病毒的RNA,免疫学诊断则是通过ELISA等技术检测血清抗体。
这些诊断方法的发展为VNN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药物防治目前针对VNN的药物防治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是因为VNN病毒的抗药性较强,常规的抗病毒药物对其并不起作用。
不过,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了对VNN病毒表现出一定抗病毒作用的化合物,其中一些具有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化合物对VNN病毒的防治有一定的帮助。
针对VNN病毒的药物防治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在总结了以上针对VNN病毒的防治研究现状之后,可以看出VNN的防治研究正在不断取得进展,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在药物防治方面的研究。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
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防治的研究现状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是一种致命的水产病害,主要危害石斑鱼等海水鱼类,其病原体为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
VNN的特征是VNN Virus在硬骨鱼的脊髓骨髓内产生严重的损失,病鱼会表现出电脑病、眼球白化、肌肉萎缩、鳃的颜色变淡等症状。
VNN的防治是水产养殖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研究VNN的病因与防治手段是提高水产品质与产量的必经之路。
目前,VNN的研究中心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病原体及其分类与鉴定、疫苗接种形式的研究以及病害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
一、病原体及其分类与鉴定NNV是一种正链单股RNA病毒,它隶属于Nodaviridae科。
据分析,该科有两种分类群:Alphanodavirus和Betanodavirus。
目前,该科的四种病毒已被报道。
其中,Betanodavirus引起了重要的水产疾病,是VNN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针对病原体的分类和鉴别研究,主要采用PCR技术,并逐渐发展为实时荧光PCR技术。
这种技术是一种更为精确,更为高效的手段,并可以迅速检测出VNN病原体,据研究,实时荧光PCR技术在现今的石斑鱼VNN病的检测中已经成为了首选技术。
二、疫苗接种形式的研究疫苗接种是防治VNN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关疫苗接种形式的研究已成为了研究热点。
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口服疫苗接种法。
研究表明,通过口服疫苗接种,不仅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还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使机体在受到病原体侵害时,能够更好地抵御它们的侵害;同时,口服疫苗接种法还可以降低病毒的致病力,从而减少机体受到病原体的损伤。
三、病害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目前,常用于防治VNN的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治疗、生物控制、环境管理以及疫苗接种。
为了提高石斑鱼的抵抗力,可以通过增加饲料中的蛋白质营养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此外,还可以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以降低病原体的侵袭。
总之,VNN是一种严重危害水产养殖业的病害,所以,需要开展科学有效的防治工作以降低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
鱼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鱼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研究进展鱼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养殖种类之一,其产量在国内占据重要的地位。
但是,养殖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鱼病问题,给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鱼病的诊断和治疗是解决鱼病问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外的科研工作者们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鱼病的诊断技术进展1. 分子诊断技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引领着鱼类病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目前用于鱼病诊断的常用技术,已经成为许多鱼病诊断实验室常规使用的操作。
与传统诊断方法相比,分子诊断技术有着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快速、可复制和可定量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地提高鱼病的诊断率,减少人工误判。
2. 显微镜检查技术显微镜检查技术是传统的病原体检测技术,该技术直接观察病原体的形态和特征,通过肉眼或显微镜等设备对鱼体或组织部位进行检测。
虽然该技术较为简单,但有时因显微镜分辨率不够,结果不够准确,因此被逐渐替代。
3. 组织病理学技术鱼类病理学是鱼病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组织病理学技术观察和记录鱼体或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以准确诊断和确定风险。
尤其在病原菌构成复杂或难以查明的情况下,该技术表现的优越性更加明显。
二、鱼病的治疗技术进展1. 化学药物治疗技术在治疗鱼病方面,化学药物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给鱼体注射一定的药剂量,使药物通过鱼体的血液循环进入细胞中,起到抑制和杀灭病原体的作用。
化学药物治疗在实际生产操作中表现出了简单、易操作、有效等特点,但长期使用会引起鱼体抗药性、环境污染等副作用,因此要谨慎对待。
2. 免疫治疗技术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鱼病治疗技术,其核心内容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来控制病原体的繁殖。
免疫治疗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疫苗接种促使鱼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后者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抗体直接阻断病原体的活性。
3. 中草药治疗技术中草药是一种传统的疗法,它在不产生残留物的前提下,有着特效治疗、副作用小等特点,在治疗鱼病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
鱼类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病绝 大部 分是病 毒病 , 2 1 如 0 0年要 求必 须报告 的水 2 1 斑 点叉尾 鲴病 毒病 . 种、 真菌病 3 。 因此 , 种 水生 动物病 毒病 引起 的危害 鳍条 基部 充血 , 腹部膨 大 , 还表现 为行 为异 常 , 睡 , 嗜
1 主 要 鱼 类病 毒
自从 w of 离 到 第 一 株 鱼 类 病 毒 ( 染 性 胰 型的 组 织 病 理 变 化 是 肾管 和 肾 间 组 织 的 广 泛 性 l分 传 腺坏 死病 毒 )] 以来 , 今见 报道 的鱼类病 毒 已超过 坏死 。 迄
7 0种 , 在绝 大多数 动物 病毒 科 中都有 分 布_ 。其 中 2 2 草 鱼 出血 病 4 ] . 有3 O多种 鱼类 病毒 分离成 功 , 本上属 于疱 疹病毒 基
病 鱼鳃充 血 、 发 黑 、 体 眼突 出 , 表 、 体 口腔 、 盖 鳃
科 、 肠 孤病 毒科 、 彩病 毒科 、 粘 病 毒科 、 呼 虹 副 双 和鳍条基 部可 见 出血 , 开 表 皮可 见 肌 肉点状 或 块 撕
有 的病鱼 的肝 因失血 而 出现发 黄症 状 。 2 3 传染 性造 血器 官坏 死病 . 病鱼表 现 为 昏睡 、 顶水 , 为 异 常 , 行 狂奔 乱 窜 、 打转 。
水产养殖 .1 9.
包 括 电子显微 镜 技术 、 细胞 培 养 技术 、 免疫 学 技术 、 分子 生 物学技术 和基 因芯 片技术 等 。 目前 , 电镜用 于水 生 动物病毒 的研究 , 视野并 其
总产 量 为 5 16 4 1. 0万 t其 中养 殖 产 量 为 36 16 , 2. 8 万 t占总产量 的 7 . 9 , 见 养 殖 业 已经成 为 渔 , O 7 可 业 经济 的重要 支 柱 。但 随着 养 殖 规模 的不 断 扩大 , 养 殖密 度的不 断增 大 , 生病害 的几 率也逐 渐加大 , 发 每年造 成 的经 济损 失达 10 5 0  ̄l 0亿 元 , 害 已经 成 病 为制约 水产养 殖业健 康 发展 的瓶颈 因素之 一 。 水 生动 物的疾 病包 括病毒 病 、 细菌病 、 真菌病 和 寄生虫 病等 。其 中病 毒病 的病 原 体 微小 、 在宿 主 细 胞 内复 制 、 潜伏 期 长 , 致 病毒 病 症 状 复杂 多 变 、 导 传 染性强 、 死亡 率高 、 以防 控 , 难 严重 危 害 水 生动 物 的 严重 的病毒 。
鱼类病害防控的新技术与方法
鱼类病害防控的新技术与方法鱼类病害防控是养殖业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新技术和新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鱼类病害的预防和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鱼类病害防控的新技术与方法,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和保护鱼类的健康。
一、鱼类病害快速诊断技术1. 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是一种用于增加特定DNA序列的技术,能够快速鉴定出鱼类病原体,对于快速诊断和监测鱼类病害非常有效。
2. DNA芯片技术:通过将诊断引物固定在芯片上,可以检测多个病原体,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利用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探针与鱼类病原体的RNA或DNA杂交,可以直接观察和定位病原体。
二、鱼类病害的预防与控制方法1. 养殖环境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和稳定是预防鱼类病害的重要环节。
定期清洗和消毒养殖设备,监测水质指标,并及时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
2. 圈养鱼类免疫接种:利用免疫学的方法,给鱼类接种疫苗,提高其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鱼类疫苗的研制和应用是鱼类养殖的重要突破口。
3. 合理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包括合理的饲料搭配、科学的饲养密度控制、适时的投喂和摄食管理等。
4. 生物控制方法:利用天敌生物或有益微生物来控制鱼类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利用鱼类共生的微生物来抑制鱼类病原体的生长和传播。
三、鱼类病害监测与预警系统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质、温度、氧气、氨氮等参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预警。
2. 数据分析与处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建立预警模型,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病害风险。
3. 远程监控技术: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鱼类养殖场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应对鱼类病害的紧急处理措施1. 隔离感染个体:一旦发现鱼类感染了病原体,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病原体的进一步传播。
2. 应用药物治疗:根据病原体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科技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期终考试淡水养殖学院(系):动物科学学院专业: 动物科学班级: 动科101姓名:陈双钊:学号:20100714119鱼病防治及其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养鱼业的不断发展,鱼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的活动、摄食等情况不易看清,一旦发了病,要正确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困难,某些鱼病发生后即使是特效药也难以进入体内,因此鱼病防治工作必须强调预防为主。
鱼病的发生和流行会对养殖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认真做好鱼病防治工作,积极贯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减少病害损失,是获得养鱼滚产高产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鱼病防治生长环境药物防治人为作用研究进展引言: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不仅养殖面积扩大了,养殖品种也日益增加,但随之而来的鱼病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许多地方因为鱼病流行,在短短几天内全池鱼都死了,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搞清楚鱼病发生的原因,寻找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渔业增产增收的关键所在。
一、鱼患病的原因(一)、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水的温度、酸碱度、溶氧和有毒物质。
1、水温。
鱼属冷血动物,体温随水温升降而变化,如果温差过大,鱼体难以适应,就会导致鱼病。
各种鱼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弱急剧改变水温也会导致鱼病,因此在鱼苗鱼种运输和下池时,要求“水温差不超过2℃,鱼种放养及成鱼不超过8℃,养鱼最适合的温度是25℃—30℃。
草鱼和鲢鱼的越冬水温不得低于1℃,一般在4℃以下,低于0.5℃时即出现死亡。
罗非鱼长时间生活于13℃—15℃的水中,会造成水霉菌寄生,40℃以上或13℃以下会造成死亡。
”【1】草、青鱼在水温20℃以下时一般不会生病,但平均水温在25℃左右时可能会引起疾病的流行。
2、酸碱度。
饲养的鱼类对池水的酸碱度虽具有较强的适应范围,但以7—8.5为适宜,若ph值低于5或超过9.5,就会引起死亡,酸性土壤中鱼池的ph值一般在5—6.5之间,鱼种成活率低,家鱼生长不快,体质较弱,易患病。
3、溶解氧。
溶解鱼水中的氧气的含量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生长,若溶解氧低到每升水含1.5㎎氧气时,家鱼就会发生浮头现象,如不及时采取增氧措施,则在短时间内,鱼类就会因为窒息而死亡,溶氧过多则又会使鱼患气泡病。
鱼在溶氧缺乏的水中对饲料的利用率低且体质较弱。
4、有毒物质。
鱼池长期不清整,池底的大量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既消耗大量氧气,同时又放出硫化氢、沼气等对鱼类有害的气体。
有些地区鱼池土壤中金属盐类如铅、锌、汞等含量较高,鱼类长期生活于这种环境中,易患病。
随着工业发展后农药的应用,有些水域被污染,废水中的有毒物质可使鱼类中毒死亡,同时有毒物质还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二)、生物因素常见的鱼病多数由于各种生物传染引起,这些致病生物成为病原体。
“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粘细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钩介幼虫、甲壳动物等等,其中,由病毒、细菌、粘细菌、霉菌、藻类引起的鱼病习惯上称为传染性鱼病,由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引起的鱼病常成为侵袭性鱼病和寄生虫性鱼病”。
【2】有些生物能直接吞食或危害鱼类,如水鼠、水鸟、水蛇、蛙类、凶猛鱼类、水螅、青泥苔等,还有些生物,如水藻、椎实螺、鸥鸟等,是鱼类寄生虫的宿主,间接危害鱼类。
这些生物被称为鱼类的敌害,对鱼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传染性病的传播途径主要由病鱼或因传染病致死的鱼尸体以及带有病菌的鱼类将大量病原体带入水里从而传染给其他健康的鱼,其次,带有病原的水体、污泥、饵料、渔具等也是传染的媒介。
“寄生虫性鱼病主要由带寄生虫的鱼和病鱼尸体携带的寄生生物侵入其他鱼体体表和内部器官所引起,这些寄生生物侵入鱼体后,便吸收鱼体营养,破坏鱼体的组织、器官,影响鱼的正常生理活动。
”【3】(三)、人为因素饲养的鱼类主要是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生活,有些鱼病的发生与人的生产活动直接有关。
1、池塘清整不彻底。
池塘多年不清或清整不彻底,池底污泥过多,池边杂草重生,为病原体繁衍提供了场所和条件。
2、施生肥池塘。
未经发酵的的粪肥含有大量的病原体,施这些肥等于将病原体带入池塘,另外,施肥过多造成水质恶化也为病原体繁殖提供了场所。
3、鱼苗放养问题。
放养的苗种未经消毒,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不当,饵料不足,营养不良,鱼体质消瘦也可诱发疾病。
4、饵料变质。
投喂不清洁或变质的饵料或投饵不均、投喂时间不当都易引起鱼病,多余饵料在水中腐败,很易败坏水质,使鱼得病。
5、外伤。
拉网捕鱼和运输鱼种时操作不慎会造成鱼体损伤而感染多种鱼病,病死鱼在水中未及时捞掉在水中滞烂会造成传染性疾病蔓延。
6、工具池水传播。
把病鱼池用的工具拿到没有鱼病的池塘使用,将发病鱼池水排到未发病鱼池中均可传播疾病。
(四)、内在因素只有外界因素的作用不一定就能使鱼致病,还要看鱼体本身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如何。
“鱼体的抗病能力因鱼体的年龄、种类、个体而不同,在同池饲养的同种同龄鱼,有的严重患病死亡,有的病情较轻,有的甚至安然无恙,这些均与鱼的健康状况和抗病能力有密切关系”。
【4】二、鱼病防治鱼类的活动人们不易觉察,一旦生病,及时和正确的诊断较困难,治疗也较麻烦。
内服药一般只能由鱼主动吃入,当病较严重时,鱼已失去食欲,即使有特效的药物也难以达到治疗效果。
体外用药一般采取全池遍洒及浸洗的方法,这只适用于小面积的池塘,而对大面积的湖泊、河道和水库就难以使用,因此,要想鱼不生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这是搞好养殖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预防鱼病概括起来有两点,一是由从养殖技术着手,改进和加强饲养管理,培养优质健壮的鱼种,提高鱼体抗病力;二是采用药物预防,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染与侵袭途径的综合性防病措施。
一般有以下几种预防方法:(一)、建设符合防病条件的养鱼场1、渔场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洁,不带病原及有毒物质,水的理化特性要求符合鱼的生长要求,并不受自然因素及污染的影响,否则,容易引起鱼类疾病的爆发或窒息中毒死亡。
2、进、排水系统要求。
每个池塘有独立的进、排水口,能独立的从进水渠道得到所需要的水,并独立的将水排放到总的排水库里去而不排到相邻的鱼池,这样就可避免水流将病原带到另一池塘去。
(二)、增强鱼体抵抗力鱼病与饲养管理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把防治鱼病和改进饲养管理等措施结合起来,发挥鱼体内在作用,提高抗病能力,预防鱼病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1、提早放养,提早开食。
“把春季改为冬季放养,冬季放养时,鱼肥壮不易受伤,病原体又不活跃,待到春季水温上升,即可提早开食,很快进入正常生长,能增强鱼体抗病能力”。
【5】2、合理混养和密养。
不同鱼类的寄生物不完全相同,某些寄生物只能寄生于某种鱼身上,混养实际上是使这种鱼的密度减小,间接的使鱼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减少,从而减少发病率,这吴坤从提高单产或从预防鱼病的观点来说都是应当提倡的。
一般鱼密度过大或网箱养殖,要根据条件掌握适当的密度,严格执行卫生防御措施就可防止鱼病,“做好‘四定’投饵,‘四定’即‘定质、定量、定位、定时’”【6】,并应该根据季节、气候鱼体生长情况及环境水质的变化而改变。
3、加强日常管理。
鱼塘要有专人负责喂养、投饵、施肥、防治等管理工作,每天要坚持巡塘,观察鱼的摄食情况以及有无浮头、有无病鱼、有无敌害,特别在黎明时应该加强巡塘,因为此时水中溶氧最少,容易引起浮头造成翻塘死鱼,发现鱼吃食不正常、离群独游或浮于浅水区不动或在水中急剧狂游、挣扎不安的则是病兆,要及时采取措施,此外,要注意水质变化,改善水体环境,定期清理及消毒,操作时要细心,防止鱼体受伤,拉网捞捕、进箱搬运、运输、出鱼、转塘操作必须小心,以免使鱼体受伤。
(三)、控制和消灭病源。
任何鱼病发生都有一定病源存在,预防鱼病应从控制和消灭病源着手,措施如下:1、彻底清塘。
每年冬天出鱼后排干池水,挖去一塘池底污泥,白天曝晒,晚上冰冻,消灭病虫害,同时,清楚鱼塘池边的杂草,以减少寄生虫和水生虫产卵的场所。
2、药物清塘。
常用药物为生石灰及漂白粉,一般水深7—1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50—75千克,或漂白粉每立方米水用20克,用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3、鱼体消毒。
在苗种放养前应进行鱼体消毒,可采用如下的方法:(1)、漂白粉消毒。
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0克的水溶液浸洗鱼种,能防治细菌性皮肤病和腮病;(2)、漂白粉和硫酸铜合剂消毒。
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0克或硫酸铜8克,使用时应注意将漂白粉和硫酸铜分别溶化后再混合,浸洗20—30分钟,防治皮肤病和腮病;(3)、高锰酸钾消毒。
“浸洗浓度为每立方米水用高锰酸钾20克,水温在10—20℃时,浸洗20—30分钟,主要用于防治锚头鱼蚤病、指环虫病和三代虫病,对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等也有效”【7】,应现配现用,浸洗的水应尽量选择含有机质少的清水,防止在阳光直射下浸洗,以免影响药效。
在操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鱼的动态,如有异常应立即捞出放入鱼池。
4、工具消毒。
为避免传播鱼病,工具最好专池使用,或者应将发病鱼池的工具进行消毒后再使用。
5、食场消毒。
高温季节食场内的饵料易腐败,要每天清洁食场,另外,注意投喂量。
另外,还可以采取挂装有消毒药及饵料的篓袋的方式来控制,挂篓袋后,应时常观察鱼是否来摄食,若不来,应当减少挂蒌带的数量,直至鱼像平常一样来摄食为适度。
在用药前两天停止投饵,在用药期间,投喂鱼最喜欢吃的饵料,量不宜过多,以保证鱼来吃食。
总之,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鱼病防治要从许多细节做起,保证鱼体的健康、鱼生长环境清洁、饵料适度等等,这样才能增加鱼产量,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 、鱼病防治最新进展。
渔药的使用必须要保证水产品的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安全,现在对水产品的安全大家的重视程度很高,但对生态环境的安全大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现在国外不仅提出了安全的问题,而且提出了动物福利的问题,这也对我国水产养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2004年11月,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研发的鱼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目前,北京卓越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联合对此研究成果进行转化。
经过对牙鲆鱼、黄鱼、多宝鱼等多种海鱼的多次试验,其开发的注射型疫苗,保护率能够达到60%以上。
这种生物疫苗不含有毒抗原成份,对鱼不产生任何毒副作用,也不会通过食物链对人类造成危害。
目前,“草鱼人工免疫防疫技术走向推广应用”【9】就是对生态养鱼的一种尝试。
其次要加强渔药基础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我们国家的基础是非常薄弱的,我国大多数水产院校还没有设立关于渔药的专门的课程,对渔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还非常落后,像孔雀石绿的替代品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它的替代药物还没有较大的进展。
“要研究开发中草药、生物渔药以及一些能够增强水产动物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