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合集下载

山东省委党校法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山东省委党校法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第一讲1、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和全部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问题。

2、法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

法理学包括三个核心概念和两个基本问题。

☑核心概念是法学、法律与法治。

【法学】研究法律这一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它以特定的概念、原理讨论法律现象,寻求法律问题的答案。

【法治】指主要依靠不受人的感情支配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也指对人们行为的指引主要通过一般性规则的方式,还指民主、共和政制。

☑基本问题是:1)法律是什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法律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则体系。

狭义的法律是代议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其效力和地位仅次于宪法,而高于行政法规和其他法规。

2)为什么需要法律?法律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行的。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律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在社会行为规制的各种手段中法律有着道德、组织等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作用。

主要作用有:维护政权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私有财产;引导价值取向。

3、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法理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是“法学的法学”。

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法理学与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的关系是“论”与“史”的关系。

法理学同法学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法理学与法哲学、法律解释学、法律逻辑学、法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等难解难分。

4、法理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方法:①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③坚持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

④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

⑤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的两次转型与中国历史的三个阶段根据中国社会性质的变迁为依据,可以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时间上从古史的传说时代到秦皇汉武时期,这个时期的重大变化是中国大地上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普及和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的完成。

第二个时期是秦汉至晚清,这个时期中国处在中央集权制政府弱控制之下的乡村社会,突出的人际关系要素是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就是由法家建立的儒家社会,与欧洲的封建制时期形成明显的区别。

第三个时期是1840年至现在,这是中国被动进入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时代,中国作为后发国家进行工业化努力的过程还在继续,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正卷入越来越多的人口,即便是农民和农业也已经日益卷入社会生产流通的总过程。

或者说,划分中国三个历史时期并作为两次社会性质转型的决定性事件是:“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

一、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立是社会完成第一次转型的依据和标志在中国大地上,今天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超过7000处,早先相对分散的人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间,最后都逐步选择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接受了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华文化那个思想格局,并在小区域逐步实现政治整合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代,最终完成了整个民族的政治整合,建立起中央集权制政府。

这是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转型的三大要点是:经济上是以农业生产技术普及为主导的“第一次全球化”过程,政治上的关键和标志事件是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机器的建立和强化,思想与文化上成长了统一的汉字和中华文化。

加速实现转型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完成了中央集权制政府的建设,最后是在汉武帝手上得到巩固和完善的。

与欧洲国家的历史演进过程相区别,近代西方国家的中央集权制政府建设,是与资本力量的兴起和对外扩张过程和工业革命同时发生的,因此马克思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典型的欧洲经验基础上,把资本作为主导一切的积极因素来对待,把政治权力建设和技术革命成就都化约为资本主导的结果,没有这个共时性,马克思这样的叙述就不会产生。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一、本文概述《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一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发展及其独特模式。

文章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内涵、特点、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文章揭示了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独特性和优势,为理解和评估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首先对国家治理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接着,文章回顾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传统的皇权统治到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国家治理的特点和变革动力。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独特性,包括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法治保障、协商民主等方面的内容。

文章还关注了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社会公正与效率的矛盾、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张力等。

针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强调了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文章展望了中国国家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认为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文章也指出了未来国家治理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领域,如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全球治理等,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一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中国国家治理的框架和视角,为研究和评估中国政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其国家治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深深植根于这片广袤土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之中。

从古至今,中国的国家治理始终在应对各种挑战与变革中不断演进,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稳定的治理模式。

从历史背景来看,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君主仁政、以德治国。

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和演变

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和演变

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和演变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共同财产制度为基础,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制度。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就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和演变进行探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起来的时期。

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通常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建立稳定的政府机构和权力运行体系,有效管理国家事务。

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进行经济改革,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推动生产力发展。

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鼓励人民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通常是一个艰难的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来解决。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进一步的社会主义发展打下基础。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成熟和完善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正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更加科学合理,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深化改革,加强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加强了文化事业的建设,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遗产,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相对较少,社会主义制度逐渐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

社会主义国家在不断发展中,积极探索适应当地国情和人民需求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三、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了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要点1社.会转型的概念社会转型是我国社会学者在研究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提出并引入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被认为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意指中国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村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体制转型,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人们的地位、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要点2几.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及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前世纪)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具体表现: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等。

二、明末清初(~世纪)1、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2、具体表现: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③文化: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第三节行政职能的转变

第三节行政职能的转变

第三节 行政职能的转变一、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行政职能是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负有的职责, 因此行政职 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根据不同 时期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从历史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 的提高,不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抑或是工作重心方面,行政职能的发展都将是不可阻 挡的。

(一)行政职能的内容日趋丰富和多样化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行政职能的内容日趋丰富和多样化。

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 演变,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

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 活动的领域和范围获得了极大的扩展。

在人们的基本生存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之后,人类社会 的存在形态越来越多姿多彩。

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在运行机制也实现了从传统的简单、 单一化 的形态向现代的复杂、 多元化的形态的转变,这种转变成为促使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内容和 手段日益丰富和多样化的内在动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主义的社会,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不论是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来 说,都是传统社会的政府管理活动难以比拟的。

从内容上来说,行政的政治职能逐渐弱化, 而行政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日益强化,现代政府正在逐步摆脱以政治职能为主 其他职能为辅的传统形态,而代之以多种职能并重的现代形态,特别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成为 人类社会第一选择的情况下,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在整个行政职能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已成 为不争的事实。

就某一项具体的行政职能来说,其内容和实现的途径也表现出日益多样化的 特征。

以行政的社会职能为例,传统行政的社会职能重点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主要内容, 主要通过政治和法律的手段来实现治理社会的目标; 而现代行政的社会职能则是以推进社会 的有序发展为首要目标,借助于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多种手段来实现维持社会平衡与 进步的目标。

从行政职能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与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展相适应,行 政职能内容和手段的不断丰富和多样化将带动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变革, 对行政组织体系和 治理方式都将提出新的要求。

专题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专题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提前过渡的原因
(1)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 大工业与小农业、手工 业分散性以及资本主义 工商业无政府状态间的 矛盾 (2)顺应国际形势发展的 需要:帝国主义一天天 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 起来。
提前过渡的条件
• (1)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 已经巩固 • (2)经济上,国营经济已占 主导地位 • (3)经验上,已经着手的改 造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骤。
农业改造: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互助组:几户或十几户农民自愿组成,土地等生产资料仍属 各户所有,生产方面互帮互助----社会主义性质的萌芽
初级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按劳分配的同时,土地等生产 资料入股分红----半社会主义性质
高级社:生产资料归农民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性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专题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一、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 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1)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 (2)人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人大、政 协等) • (3)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带来 社会的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1)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
了制度基础 (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 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1956年底,有合作社10万个,加入合作社的手工业者占全国 从业人员的9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2.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即社会主义经济从落后到先进、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才能实现。

3.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发展规律:即社会主义政治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发展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需要实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4. 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发展规律:即社会主义文化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要实现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5. 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建设规律:即社会主义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从二元到一体的转型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二元到一体的转型。

总之,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这些规律是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原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转型与转型期的社会问题ppt

社会转型与转型期的社会问题ppt
社会转型与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一、转型期社会冲突得特征识别
1、社会转型含义及特征 2、中国社会转型历程 3、转型期社会冲突研究
二、社会转型期治理模式分析及研究
1、治理模式种类 2、中国现状模式选择
一、转型期社会冲突得特征识别
(一)社会转型含义及特征
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机制 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换得过程(中国 社会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换 得过程 )。 q 社会转型理论,就是西方社会功能结构学派现代
• 资料来源:中科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3、转型期我国社会得特点
(1)社会分化加速
A、分化迅速 B、分化广泛
在社会个体层面 在社会群体层面 在社会组织层面 在不同区域层面
(2)社会流动加快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成员得流动主要表现为各种结构性得社会流动:
A、所有制结构之间流动 B、产业结构之间流动 C、地区结构之间流动 D、城乡城镇化水平 (%)
193
1、72
17、9
668
5、23
40、5
全国部分地区实现现代化时间表
地区 上海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得时间(年) 2015
北京 广东 天津 江苏 福建 辽宁 浙江 山东 黑龙江
2018 2021 2026 2033 2034 2035 2036 2041 2041
一就是慢速转型时期(1840年到1949年) 二就是中速转型时期(1949年到1978年) 三就是加速转型时期(1978年到现在)
在当前社会转型得加速期,转型得目标就是过渡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社会,转型得主要形式就是改革开放,转型得内 容包括结构转变、机制转轨、利益调整与观念更新等在 内得全方位转换,转型得速率与过去相比大大加快。

第三讲 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第三讲 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1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中的几个关键点 ①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 ②关于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③南方谈话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第一,邓小平的政治嘱托:经济不能滑坡、改革开 放的步子不能小、抓好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 不抓不行了。” 第二,苏东剧变的警示。 第三,法轮功事件的影响。1999年7月22日,中国 政府依法取缔了法轮功。 第四,“三讲”教育的深入开展。
第三节 朝鲜、古巴的社会主义之路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3)越南革新开放的理论成果 越南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不存在统一、固定的模式。 确立胡志明思想作为越共的指导思想。 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 确立越共的奋斗目标与党的性质。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三节 朝鲜、古巴的社会主义之路
朝鲜的建设与改革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主体思想”中的某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将 朝鲜人民的思想禁锢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 朝鲜人民尚未对将来进一步的社会主义建设 与改革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 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对朝鲜社会主 义建设与改革的消极影响不容低估。 以备战为第一目标的发展战略,在增强军事 力量、提升国防能力的同时,将大量有限的 国家财政收入投到国防上去,客观上造成了 国家其他方面的投资不足。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二、老挝正在稳步走向社会主义 1.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国情 2. 1976—1986年照搬苏联 社会主义模式,陷入困境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


为了强化苏联的国际地位,保障苏联的势力范围,斯大林还将苏联模式输出 到东欧国家。



“这场战争跟过去的战争不同,谁解放了一块领土,谁就可以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 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 ——斯大林 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雅尔塔体制,就极大地满足了苏联对战后 安排的大部分要求特别是保障了苏联势力范围的建立。这种由少数大国瓜分世界、 划分势力范围的做法为后来形成的冷战格局埋下了伏笔。东欧国家就是在这一过程 中,在苏联军队的武力控制下建立起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 苏联政治局对东欧领导层更迭的高度介入,以及他们从外部对意识形态框架和党国 行政结构的监控,为东欧华沙条约国家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高度的共同性,以及对共 同霸权的高度依赖。
二、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形成和巩固

列宁逝世后的两个问题与一场理论争论

两个问题

如何看待‚军事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关系,从 而苏联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由谁来担当党的最高领袖,从而弥补列宁留下的权力真空。 这场理论争论是从由谁来阐释列宁的学说以及如何阐释列宁的 学说开始的。但是由于到列宁逝世之时,苏联所面临的新形势 已经逐步明朗化:在国内,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基本完成,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任务开始提上日程;在国际上,资本主义世 界与新生的苏维埃国家之间的长期并存格局也开始稳定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列宁主义之争很快就演变为关于一国能否 建成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



由于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问题,科学社会 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847年6月, 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共产主义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成立, 这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诞生。同盟的大多数成员都成了 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骨干力量和领导者。这些优秀的工人 运动活动家在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1864-1876)的创立 和后来的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的进一步传播,一批社会主义政党 和组织相继在欧美一些国家建立起来,这为新的无产阶级国际 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889年,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在巴黎的召开,标志着第 二国际的建立,使各国社会主义政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各自站在本国政府一边的不同阵营 通过选举夺取政权还是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任务

毛泽东和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主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主要讨论了经 济问题.即农,轻,重关系——产业结构问题;沿海 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生产力布局问题;中央与 地方的关系——管理体制问题;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者的关系——经济体 制问题;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等.前五种关系是我国经济建设方面存在某些的矛盾. 第一,二,四条,实际上是试图提出一条与苏联不同 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后五个关系,论述了关于政治 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以及处理好 对外关系等问题.
1956年,毛泽东在七届最高 国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十大关系 1956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会上致开幕词
4,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 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要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讲话 5,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党的中心工作和主要 任务转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 6,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并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同 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处理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关系; "以工业为先导,以农业为基础"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针; 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
第三阶段: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本质论 断的概括
邓小平从实际出发,通过否定(什么不是社会主 义)达到肯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维方法来 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 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 目标是实行共同富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 场经济.

山东省委党校法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山东省委党校法理学作业题及答案

第一讲1、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和全部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问题。

2、法理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问题。

法理学包括三个核心概念和两个基本问题。

☑核心概念是法学、法律与法治。

【法学】研究法律这一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它以特定的概念、原理讨论法律现象,寻求法律问题的答案。

【法治】指主要依靠不受人的感情支配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也指对人们行为的指引主要通过一般性规则的方式,还指民主、共和政制。

☑基本问题是:1)法律是什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法律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则体系。

狭义的法律是代议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在我国,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其效力和地位仅次于宪法,而高于行政法规和其他法规。

2)为什么需要法律?法律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律是万万不行的。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律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法律是全体国民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在社会行为规制的各种手段中法律有着道德、组织等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作用。

主要作用有:维护政权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保护私有财产;引导价值取向。

3、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法理学是我国法学体系中处于基础理论地位的理论学科,是“法学的法学”。

法理学与部门法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法理学与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的关系是“论”与“史”的关系。

法理学同法学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法理学与法哲学、法律解释学、法律逻辑学、法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等难解难分。

4、法理学的学习方法有哪些?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根本方法:①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③坚持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

④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

⑤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和推进策略。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文章首先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分析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制度不健全、能力不足、效率低下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策略,包括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等。

文章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里面有几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我们所谓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肯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不是其它的;是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框架下,我们如何有效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层含义,它讲了两点,一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二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按照我的理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指各项制度要现代化,不管是经济方面的、政治方面的、社会方面、文化方面的,这些制度都要现代化。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指执行制度的能力现代化,要使制度能够变成现实,能够落到实处,所以执行制度的能力也要现代化。

这就使三者构成一个关系,一个大的方面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的现代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能力要现代化,是这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篇文章中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的段落如下:我们要明确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

2、早期洋务思想 19世纪6,70年代,热心洋务运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冯桂 芬、马建忠、薛福成、王韬、郑观应、陈炽、何启、胡礼垣 等,其代表性著作为《庸庵全书、《盛世危言》、《适可斋 记言记行》、《续富国策》、《新政真诠》。其主张向西方 学习,允将商民自营企业,有的人还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为 稍后的维新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打下基础。这种改良 主义思想,是为了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谋求国家的独 立自主而提出的,带有爱国主义的性质,也带有民主主义的 色彩。这种改良主义思想,虽然处于不够系统、不够完备的 幼稚阶段但对稍后的维新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 进的作用。 ������
四、学习该门课程的方法
政治思想史属于政治学的分支,也是历 史学的分支,一般把国家观作为主要研 究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 主要理论,掌握基本线索,抓住特点及 内在联系。 参考书目:
第一讲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思想
一、鸦片战争前夕思想文化界的杰出代表 1、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乾嘉汉学与今文经 3、龚自珍、林则徐、魏源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 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 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 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也是中国改 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嘉道之际的经世思潮
������ 1、嘉道之际的经世思潮的内容 ������ ������ (1)、批判社会现实。嘉道之际的经世 思想 家们首先对清王朝的衰世的种种黑暗现实进行 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 ������ (2)、主张更法和改革。 ������ ������ (3)、倡导经世实学。 ������ ������ (4)、主张严禁鸦片。
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 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 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 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 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 革方案; 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 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即提倡“实学”。其中最突出的 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 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他们的主 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现代化的转变过程中,许多传统的价值观、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首先,现代化的转变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多为农耕社会或封建社会,以家族和宗族为单位,而现代社会则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以个体为基础的社会结构。

这种变化导致了在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权力分配方面的巨大变化。

其次,现代化的转变带来了科技和工业的发展。

现代化的社会依赖于科技和工业的进步,这就要求人们具备新的知识和技能来适应这样的发展。

传统的手工业经济被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所取代,科技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现代化的转变还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通常以宗教、族群和传统习俗为基础,而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平等和自由。

人们开始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重视个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这与传统的集体主义和社群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的来说,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变革带来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

尽管这种变化可能会带来一些困扰和矛盾,但它也为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1986年以来实行“有原则的全面革新”
(1)理论与国策的反思 1986年11月,老挝人民革命党召开具有历史 转折意义的四大,提出革新开放政策,以此为 标志,老挝进入全面革新时期。 1991年老挝党五大提出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极端落后的生产力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的矛 盾。发展生产力成了最紧迫的任务。这就为党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讲 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 1“中国特色”概念的提出 2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社会主 义”,再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3)政治革新的谨慎探索 总体而言,老挝政治革新的探索有如下几 个特点:第一,弱化意识形态的宣传,对一些 重要提法采取模糊手段;第二,重视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总结改革经验;第三,注意领导干 部队伍的革命性、知识性和年轻化相结合;第 四,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经济改革为 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保 持稳定,才能为政治体制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三节 朝鲜、古巴的社会主义之路
一、朝鲜主体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国情
2.“主体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金日成的“主体思想” 50、60年代:在思想上树立主体,政治 上自主,经济上自立,国防上自卫。 70年代:“以人为主的哲学”。 金正日的进一步阐述:金日成主义是同 马列主义有区别的独创的革命思想,“主 体思想”是朝鲜“唯一的指导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但是,在肯定越南革新开放事业巨 大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它面 临的一些严重问题与严峻挑战。 工业基础设施薄弱。 人口增长的压力巨大。 贫富悬殊现象严重。 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 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4. 老挝继续迈向社会主义的有利因素与面临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后,老挝经济将利用如 下潜在优势,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 丰富的水力、矿藏、森林资源。 旅游业成为老挝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位于大湄公河次区域中心的地理优势。 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生产力,将自然经 济、半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不断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央权力不断向地方、企业下放。未 来几年,国家将向省区下放更大的财政 自治权。 发展资源型经济,尤其是水电、林业、 旅游资源。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
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3)理论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 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2)提出过程 (3)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 果
3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一、越南为建设独立、民主、富强、 公平、文明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三节 朝鲜、古巴的社会主义之路
4. 朝鲜式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前景
朝鲜式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将受到一 系列因素的影响。有利的因素主要体现在: 朝鲜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北部,与中、韩、 俄等国相邻。随着朝韩空中、海路、公路、 铁路的开通,朝鲜的地理条件优势更明显。 朝鲜具有一定优势的科技、整体上普及 的基础教育和相对发达的高等教育,“主 体思想”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和意志,相对 稳定的政局可以为朝鲜社会主义建设与改 革提供一定的保障。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4)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 革新开放后,老挝开始推行以谋求经济 援助和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全方位务实外交。 在“多交友,少树敌”的方针指导下,老挝 的外交工作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从最初只同少数几国交往发展到2006年已 同122个国家建交。 不受意识形态束缚,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 的交往。 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改善国际形象,提高 国际影响力。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同时,老挝仍然面临严峻的问题: 第一,经济上,由于实施不力,制定 的一些发展目标未能实现。 第二,社会治安还存有隐患。 第三,国民教育仍处于落后状况,尤 其缺乏高素质人才。 第四,贫富差距加大。 第五,仍需大力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二、老挝正在稳步走向社会主义 1.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国情 2. 1976—1986年照搬苏联 社会主义模式,陷入困境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三节 朝鲜、古巴的社会主义之路
二、古巴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 古巴共和国国情 2. 苏联剧变前古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 3. 苏东剧变后古巴“稳步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1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中的几个关键点 ①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 ②关于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③南方谈话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第一,邓小平的政治嘱托:经济不能滑坡、改革开 放的步子不能小、抓好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 不抓不行了。” 第二,苏东剧变的警示。 第三,法轮功事件的影响。1999年7月22日,中国 政府依法取缔了法轮功。 第四,“三讲”教育的深入开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2)经济革新稳步推进 老挝经济革新举措的特点有: 坚持逐步渐进原则,从农村到城市,从 家庭承包制到城市工商业改革。 突破意识形态束缚,逐渐开放,大胆利 用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重视外资外援对 老挝经济的拉动作用。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吸取黎笋时期个人集权的教训,国家权 力配置有制约。 自1986年越共六大开始,越共高层逐渐 形成了公开道歉与容忍批评的传统。 国会的权力逐步得到强化。 实行信息公开化,注重提高全民的政治 参与意识。 持续不断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1.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情 2. 越南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 照搬苏联模式,经济濒临崩溃
3. 越南革新开放的历程 越共六大(1986年12月):确立革新 开放的基本路线。 越共七大(1991年6月):提出了建 立以社会主义为定向的、多种经济并存 的、由国家管理的市场经济的革新战略。 越共九大(2001年4月):把社会主 义定向的市场经济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模式。 越共十大(2006年4月):全力推进 革新事业,迅速摆脱国家不发达状态。
第三节 朝鲜、古巴的社会主义之路
4. 越南革新开放的主要决策措施
(1)经济革新的主要措施 大力推广和不断完善农村承包制,鼓励和 支持农村庄园经济的发展。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扶持非公有 制经济的发展。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重点经济区 发展战略。 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大力促进经贸合 作,加快融入世界经济,提升越南经济的国 际化水平。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3)越南革新开放的理论成果 越南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不存在统一、固定的模式。 确立胡志明思想作为越共的指导思想。 发展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 确立越共的奋斗目标与党的性质。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三节 朝鲜、古巴的社会主义之路
朝鲜的建设与改革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主体思想”中的某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将 朝鲜人民的思想禁锢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 朝鲜人民尚未对将来进一步的社会主义建设 与改革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 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对朝鲜社会主 义建设与改革的消极影响不容低估。 以备战为第一目标的发展战略,在增强军事 力量、提升国防能力的同时,将大量有限的 国家财政收入投到国防上去,客观上造成了 国家其他方面的投资不足。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三节 朝鲜、古巴的社会主义之路
3. “主体思想”指导下的朝鲜式社会主义建设
在“主体思想”指导下,朝鲜劳动 党领导人民展开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近十多年来,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 正在曲折地发生多方面的变化。 (1)经济建设的探索。 (2)科技文化领域的创新。 (3)军事和安全能力的强化。 (4)对外交往空间的拓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第二节 越南、老挝的社会主义革新与开放
(5)民族与宗教政策的大力调整 总体而言,老挝大力调整民族政策取得了 一定的成功,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行民族平 等,更多关怀少数民族;பைடு நூலகம்二,注重培养选拔 少数民族干部;第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 经济的发展;第四,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改造 山区道路,增加对山区医疗、文化教育事业的 投资,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发展民族教 育,对山区少数民族子女一律免收学杂费;第 五,继续开展民族迁移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