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5篇范文)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5篇范文)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5篇范文)第一篇: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组全体教师一、教学设计方面:1、本课的重难点把握的较好。

讲重点时用了充足的时间,讲的比较透。

“文景之治”是为后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在操作过程中李明老师能够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也做到了这个一点,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应用了准确的史料,精炼的语言,突出了重点。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运用恰当,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如导入新课时,应用《沁园春雪》,同学们对历史人物很感兴趣,由此导入本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二、导学案的使用情况:1、首先做到了课前发放,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的有关问题。

提前发给学生,好处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思考和探究,对照学案进行预习,完成“自我测试”环节的基础知识,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

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就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问题教学”。

久而久之,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更加乐于学习。

2、课堂导学时,对导学案中的内容处理的比较恰当,简单、易懂的要一带而过,而重点、难点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在这一环节中,课堂气氛比较民主、和谐、平等、自由,通过个体发言、相互探讨、小组讨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3、精讲释疑。

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就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教师的精讲很有针对性和有启发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方面:本堂课中对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李明老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探讨。

当时时间有点仓促,但学习能力强的小组还是总结了出来,回答的也很好。

建议,多让每个小组内能力差的学生回答能力所及的问题,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位期间,如何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的汉朝。

教材从、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权、推广儒家思想等。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对汉朝的历史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汉朝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了解汉朝的历史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难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其意义。

4.教师讲授: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直观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加强中央集权2.削弱诸侯王权3.推广儒家思想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2.有利于民族融合3.有利于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一统的汉朝》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时,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之后,汉朝延续了这一统一局面。

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这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说教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将课堂还给学生。

三、说学法⒈指导学生自己看书,完成讲学稿上的自学提示部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教师招聘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赛教课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教师招聘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观摩课赛教课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大一统的汉朝》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的内容。

本文不仅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同时强调了西汉武帝时期是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第一个鼎盛的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过渡语:一堂好的历史课,不仅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但是历史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又存在看待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锻炼和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树立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建三江八五九农场学校历史教师尹佳锟,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重难点等四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构思,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课程标准对本课是这样规定的: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评价汉武帝。

下面进入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大一统的汉朝》讲述的是继秦统一后,汉朝又创造的大一统局面,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课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规定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根据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的实际确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本课的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探究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学习“文景之治”;如何实现汉武帝的大一统,重点由学生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三、教学流程1、课前复习西汉建立的过程,这个内容与本节课内容联系较紧密可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2、新课导入采用《汉武大帝》的一段视频,可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文景之治”采用读书指导法,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汉武大帝的大一统”采用合作学习法这样学生可在交流合作中互相提高。

学习“东汉的统治”采用自主探究法,培养学生对的历史的分析能力。

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后要进行及时的鼓励,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获得的成就感。

3、在学习过基础知识后,可设置一道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不同态度的比较题,这样可发散学生的思维。

【历史】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历史】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关键字】历史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生尤其应当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

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度课,属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学生在第一环节中产生对树叶粘贴画的极大兴趣,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这时教师将范图出示在黑板上,进行新授,揭示讲解树叶粘贴画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 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 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史实较多。

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的范围缩小在西汉的兴盛,而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成就了这一兴盛,所以,将汉武帝的大一统作为教学重点是比较恰当的。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含视频 说课稿)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含视频 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得到与各位学者以及教学精英交流的机会,我是来自建三江分局创业农场中学的历史教师程巍巍。

今天我将在“建三江绿色米都杯历史说讲评大赛”中做课的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进行反思性说课。

下面我将从:教学达标情况、教法运用情况、学生活动情况、课堂结构实施情况这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达标情况(1)展示教学目标:①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

②掌握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③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④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⑤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根据学生课堂上对预设问题的回答,小组讨论过程中思维的拓展,以及课程结束前自我检测的反馈情况,可看到学生能比较透彻的理解推恩令的实质。

能准确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收获。

本节课学生在知识、技能、价值观上均有收获,教学目标达成较好。

二、教法运用情况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了视频导入法、讲解法、讨论法等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视频导入法,用《百家讲坛》中《刘邦用人之谜》的开篇这样一开篇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就克服了这个年龄段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的难题。

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

(2)本节课重点是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所采取的措施。

在讲推恩令时,我采用图形对比的方式来讲解。

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来讨论完成两个预设的问题“为什么叫推恩令?这样做实质上对谁最有利?”在巡视过程中,我对个别有困难的小组进行了点拨指导。

学生们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在合作中得到收获。

在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采用视频资料。

这段视频资料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这项政令出台的必要性,初步的了解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为进一步教学其内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我打算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教材分析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们就侧重讲“西汉”,“兴衰”就侧重讲“兴”。

由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首先,应理解实行该政策的原因。

其次,要把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核心内容是把儒家学说抬高到“独尊”的地位,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再次,汉武帝推崇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

12课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12课 《大一统的汉朝》说课稿
潍坊锦程中学 杨俊
教材 课程标准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 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在西汉 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 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 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 的学习当中至关重要。
人教版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仿效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为何会 采纳“罢黜百 家,独尊儒 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人教版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始皇
汉武帝
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中央集权。 采用法家思想, 对思想文化进行 粗暴的破坏。
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
巩固中央集权。
独尊儒术,以儒学为 方式 正统,促进大一统局 面的形成和巩固。
情景教学法 问题探究法 史料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
玉帛奔走来梯航,储胥红朽余太仓。
人教版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基础自探】 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一、由“乱”到“治”——文景之治 ★阅读课本P67-P68,标划知识点,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西汉初年的社会现状如何?原因是什么? 2、汉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 3、文景时期,重视__________________,社会比较安定, 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________________。 ★思考题: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方式
人教版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东汉建立
• • • • 公元9年,王莽改制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光武中兴 宦官外戚专权

历史领域的创新实践:《大一统的汉朝》教案的教学评估与反思

历史领域的创新实践:《大一统的汉朝》教案的教学评估与反思

尊敬的教学评估委员会成员:我是一名历史学教师,近期针对《大一统的汉朝》教案开展了教学评估并进行了反思。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及对这些实践进行的评估与反思,尤其是在历史领域中创新实践的实践经验。

一、教案设计1、背景介绍:此次教案是基于中国大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其中旨在重点讲解汉朝的前期历史,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历史知识水平。

2、目标:教学目标是具体的符合课程标准。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方式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践环节:(1)研究报告:学生们需要在课前制作一份研究报告,以便更好地理解汉朝时期的各个部分。

(2)小组学习:教学分成小组完成,每个小组都有一部分任务,例如研究报告撰写、讨论等。

(3)演讲:在小组内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演讲,提出问题和观点,并且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4)小册子:小组需要一同制作一本小册子,汇总他们的学习成果。

4、教师评估:(1)同学评估+小组评估: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自我主动性,教师采用了同学评估+小组评估的方式。

每个同学需要尝试在每个小组内都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并且在小组内协调好工作分配。

同时,教师会对小组内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结果立即提出指导建议。

(2)课后纪录:在每个课堂结束后,教师会记录每位学术展示和问题的表现,并给出鼓励和建议。

(3)问题反馈:教师还会向学生征求他们的反馈,听取他们对教师授课的反馈和意见。

反馈与差异非常丰富,与不同的人物和事件相关,其中需要耐心倾听,集思广益。

二、评估在这个特殊的教学环节中,我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和不断改进的精神。

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课堂表现,同时也很重视同学和小组的评估结果。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评估和反馈,以确保学生理解了课程内容。

以下是我对此课程的评估。

1、学术表现:我通过同学和小组内部的问题问答,以及课堂末尾的反馈和评价来评估学生的学术表现。

最新初一历史说课稿汉武帝“大一统”

最新初一历史说课稿汉武帝“大一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最新初一历史说课稿汉武帝“大一统”
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

编辑了最新初一历史说课稿汉武帝大一统,欢迎阅读!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内容: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评价汉武帝
2、本课地位
本课介绍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又一次大一统,对以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治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尤其是思想上,汉武帝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治国,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都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对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

故本课内容对我国影响深远。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初刘邦的分封,七国之乱、推恩令、独尊儒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范文今天,去听了吴老师初一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的新课教学。

首先,吴老师以楚汉之争最后刘邦建立西汉的设问进行导入。

这样一种方式,可以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尤其是在经历了期中考试之后,可以让学生从之前的复习状态转入学习新课的状态中。

其次,吴老师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并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她给出《汉书》中西汉初年经济形势的材料,让学生分析出西汉初年经济荒凉、萧条的状况。

进而再分析这些景象如何产生的原因。

接着,要求学生在课本中找出西汉初年恢复经济的措施,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此引出文景之治。

并强调文景之治是第一个盛世局面。

再次,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汉武帝的大一统。

先提问学生汉武帝可以实现大一统的条件?通过讨论得出是文景之治提供了经济基础,以及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然后要求学生阅读书本,找出汉武帝实行大一统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和军事上的措施。

在学生自行归纳的前提基础上,教师再针对与每一项内容做具体的讲解。

其中,在讲推恩令时,吴老师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用长方形切割的办法,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推恩令相比于之前分封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的不同,通过图形也能很直观的表现出推恩令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它的作用。

这是我认为本节课最精彩的一个地方。

吴老师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她在讲述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新课时,还帮助学生回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同样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概括,让学生形成一个前后知识对比的思路。

吴老师特别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拿出来进行比较,从目的、手段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两者思想方面内容的认识。

最后,简要介绍西汉灭亡和东汉建立的史实,并利用生动有趣的漫画,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东汉外戚和宦官专权的两大特点,这也是导致东汉最终灭亡的原因。

整节课总体而言,逻辑通顺,提问层层深入,师生互动良好,是一堂非常值得我学习的示范课,我从中获益很多。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同时掌握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汉朝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其对汉朝的影响。

3. 了解汉朝的繁荣与灭亡,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范围等内容。

(2)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汉朝的统治特点,如:“汉朝与秦朝在统治方式上有哪些不同?”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汉朝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汉朝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大一统?(3)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答案:(1)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建立汉朝,统治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实行郡县制。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发展。

(3)汉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匈奴等民族侵扰。

【精编范文】评课初中历史-范文模板 (6页)

【精编范文】评课初中历史-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评课初中历史篇一:初中历史复习课评课案例初中历史复习课评课案例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课堂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

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

二、教学内容课堂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

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重难点非常突破,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比较到位。

课堂中选取了许多相关习题材料,非常贴切地解决了复习课的相关问题,而且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亮点: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

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复习佳境。

2、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采取调查学生情况的方式,给了每个学生足够的复习空间和时间。

3、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展示相应的问题材料,并提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半开放的问题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4、课本上“动脑筋想一想”这块内容中的材料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是相对较难的,课本所指示的是让学生直接解释其表达的观点,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还是太难。

教师从实际学情出发,利用很多针对性的问题将各个材料承接起来,问题贯穿材料始终,层层突破,非常自然地解决了许多相关问题,合理地运用了教材资源。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重课堂起伏,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来调整学生的思维活力。

比方说自查、互查和抽查等形式的变换,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四、教法学法本课以“自主互助”教学方法为主,辅以目标导学、问题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自主互助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整堂课的一大特色。

初中历史教师面试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初中历史教师面试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

初中历史教师面试说课稿《大一统的汉朝》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讲的是秦汉两朝的统一与发展。

而《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主要是介绍了汉朝历史兴衰进程,主要包括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东汉的统治三部分内容。

它上承秦王朝的大一统与灭亡,下接两汉的具体经济文化政策的实施,再此基础之上,汉朝开辟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繁荣盛世局面,秦汉是中国历史整个封建社会先河性的开端。

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更好的把握封建朝代的发展线索做好了前提基础。

二、说学情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有效教学”,因此掌握学情是我们上好每堂课的必要前提。

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成长,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迅速发展。

从知识上来看,初一学生,活泼好动,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但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处于表面的浅显层次,易出现偏激的片面化的思维。

因此,是否准确全面把握学生特点都将会成为我们这节课成败的重要因素。

在对教材深入分析和对学情全面把握的基础之上,结合新课改的人本主义理念,遵循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宗旨,我为本节课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感知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重点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等基本历史史实,同时对东汉衰落的历史有所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运用史料分析法,探究“汉朝大一统繁荣盛世出现的原因”,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和历史唯物史观以及历史资料的搜集、分析、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社会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对整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体会和谐、阔达、卓远的历史眼光,增强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和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神圣责任感。

根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以上所制定的教学目标,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我们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为:教学重点灵活并准确把握住汉朝的大一统的基本发展历史,并能够结合史实分析其社会的必然性。

《大一统的汉朝》课后说课

《大一统的汉朝》课后说课

《大一统的汉朝》课后说课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来自清凉店中学的历史教师李培源。

今天我我将对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进行课后反思性说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加以说明。

首先为大家进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继秦的统一之后,汉朝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特别是在汉武帝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当中对教材的分析固然重要,那么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也同样重要。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形成。

我校学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需提高。

因此在课前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以便将预习成果在课堂上展示。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结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理解“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展示“诸子百家”核心观点,深入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深刻含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汉武帝这位有着宽阔胸襟、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四、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立如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教法学法指导: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①教法分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求知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我计划采用引导发现法、活动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大一统的汉朝 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 说课稿

说课稿题目:大一统的汉朝年级:七年级单位:唐山十六中作者:胡燕春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标解读:1、把秦汉时期定位为“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什么意义?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

它不仅仅是秦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甚至是中国文明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换言之,把统一国家建立作为学习主题,是以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统一国家发展的历史为背景和学习目标的,是把统一国家作为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或内容来学习的。

2、如何在统一国家建立的背景上“评价”古代帝王?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一统”,这是古代人的说法。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借用了《公羊传》的说法,是用“春秋大一统”的观念,来表现当时加强集权的措施。

以此来评价汉武帝,可保证这个评价的基本方向是沿着统一国家建立的学习主题进行的。

同时也可说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的,因而这个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

3、单纯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能否提供评价的全部资料?但评价历史人物不应仅仅停留在这样的一个方向上,任务是复杂的,他的历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对历史的作用不是单纯的。

因此,除了在历史发展潮流的主流之外,还应考虑通过其他方面对历史任务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

比如汉武帝,增加些有关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文学修养、过而能改、家庭不和、残酷杀戮等方面的小资料,可丰富其人物形象,有助于对他进行全面评价。

二、解析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并纳入由中央政权统辖的郡管理,使封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利用强大的国力,东定朝鲜,西通西域,南平百越,北伐匈奴,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法定的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
历史组全体教师
一、教学设计方面:
1、本课的重难点把握的较好。

讲重点时用了充足的时间,讲的比较透。

“文景之治”是为后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在操作过程中李明老师能够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也做到了这个一点,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应用了准确的史料,精炼的语言,突出了重点。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运用恰当,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如导入新课时,应用《沁园春雪》,同学们对历史人物很感兴趣,由此导入本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二、导学案的使用情况:
1、首先做到了课前发放,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的有关问题。

提前发给学生,好处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思考和探究,对照学案进行预习,完成“自我测试”环节的基础知识,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

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就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问题教学”。

久而久之,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更加乐于学习。

2、课堂导学时,对导学案中的内容处理的比较恰当,简单、易
懂的要一带而过,而重点、难点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在这一环节中,课堂气氛比较民主、和谐、平等、自由,通过个体发言、相互探讨、小组讨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3、精讲释疑。

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就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教师的精讲很有针对性和有启发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方面:
本堂课中对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李明老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探讨。

当时时间有点仓促,但学习能力强的小组还是总结了出来,回答的也很好。

建议,多让每个小组内能力差的学生回答能力所及的问题,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学生的课堂评价:
李老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做出了中肯定评价,如:“回答得很好”、“对了”、“声音很洪亮”等等,这种肯定的评价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学生看到成绩,增强了自信,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学生回答问题,参与学习更积极了。

整堂课,学习气氛很浓厚。

五、时间分配情况:
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比较合理。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本课的重点部分,老师花了主要的精力讲解、点拨,而东汉的建立和统治让学生简单了解即可,并没有长篇大论,面面俱到,这样的处理效果较好,学生很清晰的掌握了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六、导学案使用的效果:
1、本科导学案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李老师作适当的提示,并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有启发性。

总之,本课讲授中,李老师用丰富的语言,准确的史料,热情饱满的精神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的历史示范课,大家一致认为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也给我很多的启示,以后去我会多学习他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上好每一堂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