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杨沫《青春之歌》
高中语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 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
![高中语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 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https://img.taocdn.com/s3/m/e548abe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b0.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杨沫〔女〕〔1914-1995〕原名杨成业。
曾用名杨君默、杨默、杨慧梅等,笔名鲁佳、小观等。
原籍某某湘阴,生于一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
1928年入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在中学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作了准备。
为了逃脱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她离家独自谋生,在某某省香河县做过小学教师,此外还做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在奔波迷惘之中,她找到了党。
这些经历,给她后来写作《青春之歌》打下了生活基础。
1934年在《黑白》上发表处女作。
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做妇女工作和报刊编辑工作。
杭战爆发后,她参加了冀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做过妇女工作。
后又到《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作编辑,主编过文艺副刊。
解放后,她先是作《人民日报》编辑,后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
不久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说创作上。
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苇塘纪事》、《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青春之歌》续集〕、《自白――我的日记》、《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青春之歌》的创作,开始一九五○年,初稿完成后。
一九五二至五六年间进行了几次重大的修改,至一九五七年七月脱稿、一九五八年一月问世。
由于小说题材新颖,比较深刻地再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展示出革命青年的前进道路,有重大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一些国家翻译出版,是新中国文学在国外流行很广的一部小说。
一九五九年《中国青年》、《文艺报》曾就这部作品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同年十月,作者对作品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增加了描写林道静在农村从事革命活动和北大学生运动的章节。
修改本于一九六○年三月出版。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中较早出现的正面描写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一部成功作品。
它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12篇精选)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12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b0e226c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b.png)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12篇精选)《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是学生和知识分子题材作品中的优秀成果,有很大教育作用。
《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怎么写?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只供参考,喜欢的朋友们欢迎分享收藏!《青春之歌》小说阅读感想书评篇1有人说:一本好书,是文化的积淀,智慧的显露,语言的精髓。
所以,只有多读有益的书,才能增强自信心,更加勇敢顽强,才会使自己拥有一对永折不断的翅膀。
近来我阅读了《青春之歌》这部优秀红色经典书籍。
在积累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更深入了解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和感人事迹。
阅读过程中,我始终被书中的先进人物导引着,陪他们在成长和征战的道路上前行,感觉像在和林道静这样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呼吸,共命运。
通过仔细品我读了解到:《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运动,这些历史时期的爱国学生为背景,描写了以此大学生为中心的一批爱国进步青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反应了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烈动荡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掘起和分化。
表现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不断更新自己,摆脱旧思想的束缚的曲折成长过程,说明了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确出路,才能拥抱起美好青春。
主人公林道静,她是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典型。
她是一个成长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党和革命斗争中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典型。
林道静具有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劳动者的善良品质。
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给她打上了一定的阶级烙印,在她身上体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温情、狂热,不切实际的幻想。
她离家后,走的是个人反抗的道路。
她和余永泽分手,是对封建制度的大胆挑战,表现了林道静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
参加革命后也热情有余,冷静不足,缺乏斗争经验。
初见戴愉,仅凭一声“同志”的称呼便在惊奇之余讲出了全部秘密,这都有说明她单纯、幼稚、缺乏斗争策略。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https://img.taocdn.com/s3/m/c666b47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2.png)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中国现代作家杨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年轻人在民族危机面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该小说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1. 人物塑造生动鲜明。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尤其是主人公林红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林红是一个富有激情、勇往直前的青年女性,她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她的形象不仅展现了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青年人的普遍面貌。
2. 情节跌宕起伏。
小说中的情节曲折多变,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冲突。
林红和她的同学们面临的不仅是民族危机,还有内部矛盾和外部威胁。
他们不断面临着困境和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这种跌宕起伏的情节,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3. 主题深刻感人。
小说以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为背景,展现了当时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情怀。
小说通过林红等人物形象,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青年人的普遍面貌,强调了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使命和责任。
这种深刻感人的主题,使读者更加关注和珍视自己的人生和理想。
4. 语言简练明快。
小说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感染力。
作者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刻画了人物形象,描述了故事情节,使小说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小说更加形象、深刻,更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青春之歌》是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生动人物形象、丰富情节和简练明快语言的优秀长篇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也为中国文学宝库增
添了重要的作品。
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
![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e64c56e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3.png)
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杨沫《青春之歌》主要内容是什么简介【导语】:《青春之歌》是杨沫创作的一部小说,以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讲述了革命历史故事。
名著中的青春记忆:《青春之歌》中的青春记忆与人生追求 - 教案
![名著中的青春记忆:《青春之歌》中的青春记忆与人生追求 -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38380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13.png)
名著中的青春记忆:《青春之歌》中的青春记忆与人生追求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青春之歌》的作者介绍:杨沫,中国现代作家,出生于1915年,逝世于1995年。
1.1.2作品的创作背景:小说创作于1958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1.3作品的主题:通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经历,反映青年一代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
1.1.4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2教学目标1.2.1让学生理解《青春之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1.2.2分析主人公林道静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
1.2.3探讨作品中的青春记忆与人生追求的主题。
1.2.4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教学方法1.3.1阅读引导: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3.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关键问题和主题。
1.3.3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1.3.4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二、知识点讲解2.1人物分析2.1.1林道静:主人公,性格坚韧,追求自由和进步。
2.1.2卢嘉川:林道静的恋人,革命者,牺牲于抗日战争。
2.1.3宋ething:林道静的好友,性格开朗,后成为革命者。
2.1.4林父:林道静的父亲,保守派,反对女儿的追求。
2.2情节分析2.2.1林道静的成长背景:描述林道静的童年生活和家庭环境。
2.2.2林道静的求学经历:讲述林道静在北平求学的经历和遇到的挑战。
2.2.3林道静的革命之路:分析林道静如何从一名普通学长为革命者。
2.2.4作品的结局:讨论作品的结局及其对主题的强化作用。
2.3主题探讨2.3.1青春记忆:分析作品如何通过林道静的经历展现青春期的困惑和追求。
2.3.2人生追求:探讨作品中的不同人物如何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2.3.3社会背景与个人命运:讨论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人物的命运和选择。
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
![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https://img.taocdn.com/s3/m/c21dab2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03.png)
重读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当代文学的殿堂中,杨沫的《青春之歌》无疑是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亲身经历为素材,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展现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青春之歌》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杨沫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刻画了林道静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林道静从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她的成长过程揭示了那个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走过的一条曲折艰难的道路。
在小说中,林道静的成长不仅是个人的涅槃,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她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信念坚贞。
她的成长故事充满了热血与激情,她以一种顽强的革命精神,不断自我磨练和改造,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杨沫通过《青春之歌》展示了那个时代青年学生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跨越了时代和政治的界限,成为了永恒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部作品中汲取到青春的热血和革命的激情。
《青春之歌》在1958年首次出版后,很快成为了畅销书,并被改编成话剧、京剧、新川剧等艺术形式,还被拍摄成同名电影,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影片在全国放映,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这不仅证明了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也说明了它对那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读《青春之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真诚,更能从中体会到革命先烈们的英勇和伟大。
同时,我们也能从林道静的成长故事中汲取到力量,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坚定信念,勇敢追求理想。
正如杨沫所说的那样,“青春本身就是一首最美好的歌”。
《青春之歌》不仅是一部讲述革命历史的小说,更是一部描绘青春热血的长诗。
它以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杨沫《青春之歌》.
![中国现当代文学——杨沫《青春之歌》.](https://img.taocdn.com/s3/m/7ab59bfe524de518964b7d89.png)
李双双:是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年轻、漂亮、聪明、正直、勤劳能干。 孙喜旺:极富艺术光彩的形象。 善良、憨厚、勤劳,有着大孩子般的天真 与农民式的纯朴谐趣。
艺术特色
(1)小说运用对比手法; (2)通过复杂激烈的思想冲突来刻划人物 的性格; (3)细节描写生动; (4)运用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朴素 语言,具有喜剧色彩。 (5)两条线索: 一是李双同孙喜旺之间,一是李双双同富 裕中家孙有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细节典型 (2)细腻而又有层次的心理活动 (3)笔调清新,结构富有节奏感。
“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1958)、 《芳菲之歌》(1980)、《英华之歌》 (1990) 《青春之歌》1958出版后,仅一年半时间就 售出130万册,成为这期间长篇小说中仅次 于《林海雪原》的畅销书。 同年,被搬上银幕,成为“建国十周年”的 献礼片“之一而受到欢迎。 在60年代的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 区,也拥有大量读者。
艺术特点:
(见文学史)
李准
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 《耕云记》 《李双双小传》1959年,是作者对农村新人 性格特征及其形成不断探索的一个突出结 果。人物性格所具有的时代光彩和典型性 格,描写农村生活的纯熟和开阔,使作品 获得了艺术魅力。
这篇小说被作者改编为电影《李双双》, 曾获第二届“百花奖” 中最佳故事片奖。
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这个 家庭瓦解了。母亲把十六岁的杨沫叫回家, 强迫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杨沫正读初 中三年级,对社会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对 包办婚姻,她毅然反抗,又跑回西山的学 校。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她断绝了对 杨沫的一切供给。
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全国通用
![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0c3fb940f46527d3250ce00c.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成长小说——杨沫《青春之歌》杨沫(女)(1914-1995)原名杨成业。
曾用名杨君默、杨默、杨慧梅等,笔名鲁佳、小观等。
原籍湖南湘阴,生于北京一个大学校长兼大地主的家庭里。
1928年入北京温泉女子中学读书,在中学接触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作了准备。
为了逃脱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她离家独自谋生,在河北省香河县做过小学教师,此外还做过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在奔波迷惘之中,她找到了党。
这些经历,给她后来写作《青春之歌》打下了生活基础。
1934年在《黑白》上发表处女作。
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做妇女工作和报刊编辑工作。
杭战爆发后,她参加了冀中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做过妇女工作。
后又到《黎明报》、《晋察冀日报》作编辑,主编过文艺副刊。
解放后,她先是作《人民日报》编辑,后转北京市妇联任宣传部长。
不久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说创作上。
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苇塘纪事》、《芳菲之歌》、《英华之歌》(《青春之歌》续集)、《自白――我的日记》、《不是日记的日记》等。
《青春之歌》的创作,开始一九五○年,初稿完成后。
一九五二至五六年间进行了几次重大的修改,至一九五七年七月脱稿、一九五八年一月问世。
由于小说题材新颖,比较深刻地再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展示出革命青年的前进道路,有重大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一些国家翻译出版,是新中国文学在国外流行很广的一部小说。
一九五九年《中国青年》、《文艺报》曾就这部作品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同年十月,作者对作品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增加了描写林道静在农村从事革命活动和北大学生运动的章节。
修改本于一九六○年三月出版。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中较早出现的正面描写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一部成功作品。
它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
中国现当代文学——杨沫《青春之歌》
![中国现当代文学——杨沫《青春之歌》](https://img.taocdn.com/s3/m/48cd2967561252d380eb6e37.png)
艺术特点:
(见文学史)
李准
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 《耕云记》 《李双双小传》1959年,是作者对农村新人 性格特征及其形成不断探索的一个突出结 果。人物性格所具有的时代光彩和典型性 格,描写农村生活的纯熟和开阔,使作品 获得了艺术魅力。
这篇小说被作者改编为电影《李双双》, 曾获第二届“百花奖” 中最佳故事片奖。
李双双:是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年轻、漂亮、聪明、正直、勤劳能干。 孙喜旺:极富艺术光彩的形象。 善良、憨厚、勤劳,有着大孩子般的天真 与农民式的纯朴谐趣。
艺术特色
(1)小说运用对比手法; (2)通过复杂激烈的思想冲突来刻划人物 的性格; (3)细节描写生动; (4)运用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朴素 语言,具有喜剧色彩。 (5)两条线索: 一是李双同孙喜旺之间,一是李双双同富 裕中家孙有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这个 家庭瓦解了。母亲把十六岁的杨沫叫回家, 强迫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杨沫正读初 中三年级,对社会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对 包办婚姻,她毅然反抗,又跑回西山的学 校。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她断绝了对 杨沫的一切供给。
郭沫若的小说《落叶》是她读的第一 本新小说。 最初读的是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 朱自清、冰心、庐隐的作品。接着是 鲁迅、茅盾、丁玲、蒋光慈、萧军、 萧红及日本的厨川白村、小林多喜二、 芥川龙之介等人的作品。
二十世纪初,杨沫的父亲、一个思想开明 的清末举人从湖南来到北京,考入京师大 学堂。毕业后,他留京办起了私立大学。 然而,却以办学为名,募集捐款。 杨沫的母亲也是湖南人,懂得诗词歌赋。 家庭发迹以后,她得不到幸福,整日吵闹。 杨沫就在这样一个物质上颇为富有,精神 上非常空虚的书香人家度过童年。
杨沫《青春之歌》 学士论文
![杨沫《青春之歌》 学士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f64312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19.png)
杨沫《青春之歌》学士论文每个人都拥有青春,对于那些年过半百的人,青春给了他们回忆和遐想,而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青春给了我们无尽的活力和憧憬,正如我最近阅读的一本流动着青春热血的好书—《青春之歌》里描述的一样,青春充满了热血与希望。
《青春之歌》是当代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
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斗图景,描写了一批热血青年投身革命,为打碎黑暗的旧世界而与反动阶级进行长期艰苦卓绝斗争的感人故事。
小说主人公林道静幼年丧母,又饱受父亲家族的凌辱与虐待。
这样的生活养成了她孤僻倔强的性格,但不妨碍她长成了一个非常善良的姑娘。
对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她会表示深切的同情,面对窘迫的生活,她渴望着“独立”做“自由的人”,同时,她也不愿被小资产阶级的感情所羁绊。
作品的第一部分,林道静逃出给她带来痛苦回忆的家庭,但又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她身心俱疲。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写林道静痛苦中的挣扎,那第二部分便展现出了她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国家为人民艰苦顽强奋斗的历程。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小说中的革命英雄人物。
他们抗击侵略,抵制暴政,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生存,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不怕流血不惧牺牲,坚强勇敢地面对凶悍的敌人。
在那个革命运动时期,青年知识分子们,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自此才有了真正的前途与出路,也拥有了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然而,也有些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对反动者低头的人,小说中的余永泽就是一个例子。
生性懦弱的他,不敢加入革命,认为这是少数人的事情,不需要自己关心,从而想让林道静顺从他去过平静的生活。
在和余永泽生活的那段时间里,林道静每天的生活是刷锅、洗碗、买菜、做饭、缝补等琐碎的家务,她读书的时间变少了,生活变得无趣,也看不到前途和希望。
《青春之歌》读后感_读《青春之歌》的感想作文
![《青春之歌》读后感_读《青春之歌》的感想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b5927d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f0.png)
《青春之歌》读后感_读《青春之歌》的感想作⽂《青春之歌》读后感 ⼀、书籍简介: 《青春之歌》是当代作家杨沫创作的⼀部长篇⼩说,1958年⾸次出版。
《青春之歌》是杨沫以亲⾝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传体⼩说,⼩说以20世纪30年代⽇本侵华过程中发⽣的“九·⼀⼋事变”到“⼀⼆·九运动”的爱国学⽣运动为背景,通过⼥主⼈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出知识分⼦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青春之歌》的情节⽣动,⼈物形象鲜明,尤其是⼏个正⾯⼈物,真实感⼈。
这部⼩说是学⽣和知识分⼦题材作品中的优秀成果,有很⼤教育作⽤。
2019年9⽉23⽇,《青春之歌》⼊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说典藏”。
------------------------------------------------------------------------------------------------- ⼆、作者简介: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湖南湘阴县⼈,出⽣于北京。
1928年考⼊北平温泉⼥中学习,阅读了⼤量中外⽂学作品。
1931年因家庭破产⽽失学,先后当过⼩学⽼师、家庭教师和书店职员。
1934 年开始⽂学创作,发表处⼥作《热南⼭地居民⽣活素描》,抗战爆发后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宣传⼯作。
1943年担任《黎明报》《晋察冀⽇报》等报纸的编辑⼯作。
新中国成⽴后,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
1958年,杨沫代表作《青春之歌》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杨沫还创作了《东⽅欲晓》《芳菲之歌》《英华之歌》等长篇⼩说,以及中篇⼩说《苇塘纪事》,长篇报告⽂学《不是⽇记的⽇记》等。
------------------------------------------------------------------------------------------------- 三、《青春之歌》读书笔记 纯⽩、⾼洁、清澈……这是我读《青春之歌》中的主⼈公——林道静的第⼀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青春之歌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25861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1.png)
青春之歌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青春之歌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青春之歌读后感1《青春之歌》是杨沫50年代的经典作品,小说的格调就是革命,抗击侵略,抵制暴政。
书中给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形象,像林道静,卢嘉川,许宁,罗大方,还有许许多多平凡的革命者,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民族的生存,将自己个人的生命置之度外,不惧怕把牢底坐穿,坚强地应对强悍的敌人。
同时小说中也有许多反派的人物,像那个胡局长,还有那些特务,当然还有那个党的叛徒戴渝。
除去这两种人,就是那些既不支持革命,也不对反动者低头的人。
这类人也许经过革命的宣传会加入革命的阵营,也许至死也就是平凡的在世上生活着。
我们此刻所说的余永泽就是这第三类人。
余永泽出生在地主家庭,这并不能够说明什么,毕竟有那么多的地主家庭的青年最后成为了革命的先驱。
余永泽生性懦弱这却至关重要,他顺从父母的安排,娶了一个有缺陷的女生做妻子,可没过多长时刻就死了。
他看到林道静在小村无依无靠,就主动去帮忙她,进而两人产生了感情,结为夫妻。
但是生性懦弱的他,不敢参加革命,认为这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不需要自己关心。
他也害怕自己的妻子因参加革命而遭遇什么不测,因此坚决反对。
余永泽的懦弱使他不敢向反动的统治者说不,不敢加入革命的队伍,而只能顺着传统的和平的路那样走着。
他是中文系的学生,从他待人接物,和林道静讨论文学,我们就应知道他也是有很强潜质的人,但是他将他的未来定在了只为个人而生活的那一个狭小的信念中,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自己而工作。
我们是否需要激烈的批评呢,我想大可不必,正因有人说,性格决定人生,余永泽生活在一个没有斗志的地主家庭,构成了他懦弱的性格,在战火纷飞,时局动荡的革命年代,他的性格决定他只能沉默。
但我们始终没有看到余永泽背叛林道静,这一点我们就应看到,他没有告密,没有出卖道静的朋友,他只是冷眼旁观着一切,但是一个原则却是不倒向反动派。
余永泽的错误在于没有看到对付黑暗的统治只能用革命的手段,想苟活于世,只能碌碌无为。
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读后感5篇
![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3f9cc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b.png)
杨沫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读后感5篇《青春之歌》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也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青春之歌》有感1青春叫人无限的追忆又叫人痛苦的无奈,青春应该倍加珍视却又被我们无情的挥霍,我们不自知的就已写下一行行所有的青春诗句,却在再次读到时潸然泪下。
我们不自觉间肆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是那么的“潇洒”、那么的“大度”。
《青春之歌》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反思。
作者杨沫借上世纪初的“小资产阶级”林道静的眼睛,为读者展现了了“九·一八”事变后,一大批爱国主义有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参加举行大游行、请愿、示威等活动。
细致的雕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将各种知识分子走向不同道路的过程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而林静道,为了反抗“花瓶”、“没有灵魂的傀儡”和依靠别人的供养过日的命运,走向了共产主义道路,在革命者的帮助下成为了有坚强内心,不畏强权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林道静,我原以为她只是一个弱小的女子,弱小到放到只有她一个人的广场上,你也无法去想象她有什么特别之处。
恰恰相反,林道静,青春洋溢着激情,挥洒着希望,蕴含着力量,年轻的声音唱响的是一曲铿锵嘹亮的青春之歌,冲破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怀着坚强不屈的灵魂迎接初升的太阳。
我从林静道身上模糊的看到了现代青年的影子。
和林静道相比,我们有着社会、家庭、朋友的照顾,不必为生存而担心,物质生活丰富;反观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林静道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虽然林静道在一段时间中出现过内心的彷徨与不安,但是她在共产主义革命者的引导下找到并坚定了自己的思想与信仰。
反观我们,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很少有人把握住了青春的价值。
林静道在那一段中华民族的特殊时期没有选择沉沦,反而选择了奋斗,选择了与命运抗争。
《青春之歌》的心得体会【精编五篇】
![《青春之歌》的心得体会【精编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f1661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7b.png)
《青春之歌》的心得体会【精编五篇】《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青春之歌》的心得体会【精编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读《青春之歌》的心得体会一很多年前,读过这本书,因为十一的征文活动,让我又一次想其它。
回想当时对这本书的感觉只是觉得他跟很有场面感的战征时期的小说不一样。
再读还是很喜欢文中的林道静,每读一本书都觉得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经历人物的痛苦,欢乐,蜕变,成长。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文学第一部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爱国学生运动及革命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后被改编成电视剧、歌剧等。
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踏上逃亡之路的。
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
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
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
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的青春。
我们的当下也是如此的。
读《青春之歌》的心得体会二近日,根据江桥镇第二届“党员学习月、百姓学习周”活动的实施意见,劳动保障事务所党支部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五个一”系列学习活动――诵经典谈体会。
青春之歌主要情节概括
![青春之歌主要情节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fea7af3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2.png)
青春之歌主要情节概括
《青春之歌》是一部由杨沫所著的小说,讲述了 20 世纪 20 年代中国年轻人的成长与奋斗。
以下是该小说的主要情节概括: 故事的主人公是名叫林道静的年轻女性,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拥有良好的教育和背景。
林道静在读大学时认识了一位名叫陈振民的男生,两人相爱了。
但是,林道静的家庭背景并不好,她在学校里遭受了各种歧视和打压,这使得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选择。
就在这时,林道静遇到了一个叫做杨沫的女性,杨沫告诉林道静,她曾经也是一个受害者,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人士。
林道静受到杨沫的启发,决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困境,并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小说的结尾,林道静和陈振民一起去了日本,开始了新的生活。
林道静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地超越了自己的局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拓展:
除了《青春之歌》外,杨沫还著有《青春似火》和《秋水长天》等小说,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年轻人的成长与奋斗。
这些小说均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和青年一代的思考和探索。
《青春之歌》是一部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青年一代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展现了年轻人在追求理想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书评《青春之歌》
![书评《青春之歌》](https://img.taocdn.com/s3/m/341dfcdcad51f01dc281f184.png)
革命与爱情的选择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各种文学题材曾出现,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学题材,而这些文学题材都能反映当时的主流。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就有中国革命历史题材。
这当中涌现过很多作品,当然也不缺乏以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来写的优秀之作。
其中就有杨沫的红色经典长篇小说《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也是当时物质文化贫瘠时期的畅销书。
对于我们这些九十年代的我们来说,可能会想像不出当时主人公的革命热情,但是如果你细细品味,那就不难体会出里面的情感。
《青春之歌》描写了因为革命和爱情的影响而由小资产阶级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林道静。
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亲生母亲出身贫苦,被她父亲林伯唐霸占成姨太太,后又被逼死。
林道静不被他们当作女儿看待。
中学毕业后,家里破产,父亲离家逃走,徐凤英逼她嫁给胡局长,想把林道静变成她的摇钱树。
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逃避为男人当“玩物”和“花瓶”的命运,准备离家出走。
她逃离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家村小学投亲不遇,做了代课教师。
然而,校长余敬唐却阴谋把她嫁给当地的权贵,走投无路之下她投海自尽,被一直注意着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
“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热情,在余永泽爱情的感动下,她答应和他共建爱巢,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暂时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但是余永泽和林道静的思想发生了分歧,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接触到北大的爱国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
当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之后,她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
余永泽一再拦阻她参加革命活动,并导致卢嘉川被捕。
林道静在惨痛的事实面前如梦方醒,决心离开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从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首先,这部小说选择了知识分子这个比较特殊的角色。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及其周边活动的人物均是知识分子,在革命历史题材中,角色通常都是农民反抗,战士在战场上英勇奋战。
《青春之歌》心得感悟7篇
![《青春之歌》心得感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b0089e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8.png)
《青春之歌》心得感悟7篇《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以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是我们当代青年人不能不读的红色经典。
下面是整理的《青春之歌》心得感悟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春之歌》心得感悟篇1今天,我怀着好奇的心,一口气将青春之歌这一书全部读完了。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
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记。
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由之路。
主要是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静道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的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九一八”—“一二·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能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
我希望和林道静一起,并肩走在大街上,去面对刺骨的寒风,但我却不再像她那样,可以看见中国共产党几个字就像婴儿见了母亲一样感到无比的亲切和伟大,我们听贯了什么“党性”、“原则性”之类的话,对党,也是另一种感受。
在《青春之歌》中我领略到了林静道对党真挚的依赖,像母亲一样的情感。
领略到了他的像火山一样喷发的热血爱国之情,领略到了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风云。
作者以充满激情的笔墨,真实地展示了林静道充满坎坷,充满荆棘,但却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成功地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艺术形象。
真实感人,文笔流畅优美,时代色彩浓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是一部畅销不衰的优秀青年读物。
《青春之歌》读后感
![《青春之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024e7d7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12.png)
《青春之歌》读后感《青春之歌》是一部以林道静从自怨自艾、试图跳海自杀的少女成长为坚决、勇敢的革命战士为主线的小说。
她一步一步向党组织靠拢,一点点骈除身上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屡次入狱,经受了敌人严刑拷打,最后成长为愿为革命事业牺牲一切的一名共产党员。
她从马列书本上,看见了真理的光辉和她个人所应走的道路。
她在乡村当家庭教师期间,明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原因,明白了她妈因为什么而死去。
此前她常常感受的那种绝望的看不见光明的悲观情绪突然消逝了,在她心里开始升腾起一种渴望前进的、澎湃的革命热情小说同时也穿插着她的个人情感经历。
令人着迷的初恋使她和余永泽住在了一起,可是在革命道路上两个人几乎背道而驰的理念让她毅然选择了离开。
卢嘉川是带着林道静接近革命事业的引导人,他的睿智、稳重、对革命的热忱无一不让林道静爱慕和敬仰,她渴望和他一起并肩战斗,渴望早日成为像他一样的革命战士,卢嘉川的牺牲使得她更成熟、更理智了,也让她感受到了失去爱人的巨大痛苦。
江华一度是林道静革命工作的接头人,他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给林道静提出指导意见,也让林道静感受到了他对革命的坚毅和无畏的牺牲精神,他淘气中带着理智,热情中带着内敛,最后成了林道静的爱人与她并肩作战。
小说以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
监狱中的林红大姐,用她亲身的故事给监狱中的战友上了生动的一次党课,最终慷慨就义;卢嘉川屡次组织学生运动,因为叛徒的出卖被捕入狱,在酷刑下仍然坚持信仰,最终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林道静义无返顾地走上革命道路,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以信仰的名义为革命事业谱写了青春之歌正因为千千万万个林红、卢嘉川、林道静这样的革命先辈前赴后继为革命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才取得了社会主义的胜利,他们用坚毅、热情的革命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青春之歌。
信仰,是人生道路的指明灯,是心灵靠岸的摆渡船。
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不能迷失在物质生活中,不能让前进的脚步失去了方向。
革命青春的赞歌关于《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的一些思考
![革命青春的赞歌关于《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的一些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f2c2b9f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2.png)
而中国成立后,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 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 悲惨境地,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
最后,我们要感谢杨沫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部宝贵的作品。这部小说的人 物形象和艺术成就将永远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为了理想和信 仰而奋斗不息。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些革命先烈的历史功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 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以作者杨沫的亲身经历为原型, 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革命年代的青春故事。本次演示将围绕着《青春之歌》的主 题、情节展开、艺术成就、人物形象以及个人反思启示进行阐述。
革命青春的赞歌关于《青春之 歌》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的一
些思考
基本内容
革命青春的赞歌——关于《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的一些思考
《青春之歌》是杨沫的一部经典小说,它以饱满的激情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 那个特殊历史时期里,一群怀抱革命理想的青年人,如何在苦难中挣扎、奋斗, 最终走向胜利的道路。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鲜明,艺术成就卓越,是一首革命 青春的赞歌。
三、人物形象
林道,从一 个懦弱的少女逐渐变成了一位勇敢的革命战士。林道静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艰辛 与挫折,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她坚强独立、无私奉献的性格特点。在她身上, 读者可以看到革命青年勇敢追求理想、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风貌。
四、反思启示
其次,《青春之歌》中的人物形象也十分鲜明。林道静是一个热情奔放的知识 女性,她从个人主义的家庭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在党的培养下,她迅 速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余永泽则是一个单纯的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他追求一种安逸的生活方式,对林道静充满了关心和爱护;卢嘉川则 是林道静心目中的英雄式人物,他充满着革命激情和浪漫情怀,是人的代表; 江华作为一位成熟的革命者,具有冷静清醒的政治头脑和高昂的斗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 1931年春,父亲破产,逃亡不知去向,这个 年春 家庭瓦解了。母亲把十六岁的杨沫叫回家, 家庭瓦解了。母亲把十六岁的杨沫叫回家, 强迫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 强迫她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杨沫正读初 中三年级,对社会已有了自己的看法, 中三年级,对社会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对 包办婚姻,她毅然反抗, 包办婚姻,她毅然反抗,又跑回西山的学 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 校。女儿的行为激怒了母亲,她断绝了对 杨沫的一切供给。 杨沫的一切供给。
李双双:是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李双双:是农村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年轻、漂亮、聪明、正直、勤劳能干。 年轻、漂亮、聪明、正直、勤劳能干。 孙喜旺:极富艺术光彩的形象。 孙喜旺:极富艺术光彩的形象。 善良、憨厚、勤劳,有着大孩子般的天真 善良、憨厚、勤劳, 与农民式的纯朴谐趣。 与农民式的纯朴谐趣。
茹志鹃
1960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1960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题材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战争 作品题材大致有两个方面: 生活;一是反映现实生活。 生活;一是反映现实生活。
《百合花》 百合花》
1958年 1958年3月《延河》杂志。 延河》杂志。 为什么要以百合花为题, (1)为什么要以百合花为题,百合花具有 什么象征意义? 什么象征意义? 小说中是如何完成对“新媳妇” (2)小说中是如何完成对“新媳妇”性格 刻画的? 刻画的? 找出描绘小通讯员典型性格的句子, (3)找出描绘小通讯员典型性格的句子, 并分析其性格特征。 并分析其性格特征。
艺术特色
(1)以小见大,细节典型 以小见大, (2)细腻而又有层次的心理活动 笔调清新,结构富有节奏感。 (3)笔调清新,结构富有节奏感。
小说以1931年 小说以1931年“九 一八”事变到1935年 一八”事变到1935年 “一二 九”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正面描绘 运动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 了北平的爱国学生运动, 了北平的爱国学生运动,表现了主人公林 道静的成长历程。 道静的成长历程。
林道静这一形象正是作者自身的体验和理性认识 的产物。 的产物。 林道静逃离自己的大地主家庭是中国版的娜拉出 走。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不是堕落,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说:“不是堕落,就是回 还有一条,就是饿死” 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 形象见文学史) (形象见文学史) 林道静是50年代大陆文学塑造的比较成功的知识 林道静是50年代大陆文学塑造的比较成功的知识 分子艺术形象, 青春之歌》 分子艺术形象,《青春之歌》受到了当时广大青 年的欢迎。 年的欢迎。
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
(见文学史)
李准
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 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 耕云记》 《耕云记》 李双双小传》1959年 《李双双小传》1959年,是作者对农村新人 性格特征及其形成不断探索的一个突出结 果。人物性格所具有的时代光彩和典型性 描写农村生活的纯熟和开阔, 格,描写农村生活的纯熟和开阔,使作品 获得了艺术魅力。 获得了艺术魅力。
这篇小说被作者改编为电影《李双双》 这篇小说被作者改编为电影《李双双》, 曾获第二届“百花奖” 中最佳故事片奖。 曾获第二届“百花奖” 中最佳故事片奖。 郭沫若为电影获奖题词“ 郭沫若为电影获奖题词“反映了新时代的 农村面貌,表现了大公无私, 农村面貌,表现了大公无私,敢于斗争的 集体主义精神,生活气息浓厚, 集体主义精神,生活气息浓厚,喜剧色彩 缤纷,赢得大众喜爱, 缤纷,赢得大众喜爱,是一首农村集体经 济的颂歌。 济的颂歌。” 周总理、张瑞芳(饰李双双) 周总理、张瑞芳(饰李双双)
“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1958)、 青春三部曲” 青春之歌》 1958)、 芳菲之歌》 1980)、 英华之歌》 )、《 《芳菲之歌》(1980)、《英华之歌》 1990) (1990) 青春之歌》1958出版后 出版后, 《青春之歌》1958出版后,仅一年半时间就 售出130万册 万册, 售出130万册,成为这期间长篇小说中仅次 林海雪原》的畅销书。 于《林海雪原》的畅销书。 同年,被搬上银幕,成为“建国十周年” 同年,被搬上银幕,成为“建国十周年”的 献礼片“之一而受到欢迎。 献礼片“之一而受到欢迎。 60年代的日本 香港、 年代的日本、 在60年代的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 也拥有大量读者。 区,也拥有大量读者。
电影《李双双》 电影《李双双》的艺术结构借鉴了民间传 统戏曲艺术的“二人”对戏模式。 统戏曲艺术的“二人”对戏模式。 一旦(李双双)一丑(孙喜旺),旦主丑 一旦(李双双)一丑(孙喜旺),旦主丑 ), 丑角围着旦角转。 从,丑角围着旦角转。 可以算作是“歌颂性喜剧” 可以算作是“歌颂性喜剧”。 但在“文革” 但在“文革”中,还是被戴上“阶级斗争 还是被戴上“ 熄灭” 中间人物论” 熄灭”论、“中间人物论”、“文艺黑线 代பைடு நூலகம்作”的帽子。 代表作”的帽子。
艺术特色
(1)小说运用对比手法;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 (2)通过复杂激烈的思想冲突来刻划人物 的性格; 的性格; 细节描写生动; (3)细节描写生动; (4)运用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的朴素 语言,具有喜剧色彩。 语言,具有喜剧色彩。 两条线索: (5)两条线索: 一是李双同孙喜旺之间, 一是李双同孙喜旺之间,一是李双双同富 裕中家孙有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裕中家孙有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十世纪初,杨沫的父亲、一个思想开明 二十世纪初,杨沫的父亲、 的清末举人从湖南来到北京, 的清末举人从湖南来到北京,考入京师大 学堂。毕业后,他留京办起了私立大学。 学堂。毕业后,他留京办起了私立大学。 然而,却以办学为名,募集捐款。 然而,却以办学为名,募集捐款。 杨沫的母亲也是湖南人,懂得诗词歌赋。 杨沫的母亲也是湖南人,懂得诗词歌赋。 家庭发迹以后,她得不到幸福,整日吵闹。 家庭发迹以后,她得不到幸福,整日吵闹。 杨沫就在这样一个物质上颇为富有, 杨沫就在这样一个物质上颇为富有,精神 上非常空虚的书香人家度过童年。 上非常空虚的书香人家度过童年。
郭沫若的小说《落叶》 郭沫若的小说《落叶》是她读的第一 本新小说。 本新小说。 最初读的是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 最初读的是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 朱自清、冰心、庐隐的作品。 朱自清、冰心、庐隐的作品。接着是 鲁迅、茅盾、丁玲、蒋光慈、萧军、 鲁迅、茅盾、丁玲、蒋光慈、萧军、 萧红及日本的厨川白村、小林多喜二、 萧红及日本的厨川白村、小林多喜二、 芥川龙之介等人的作品。 芥川龙之介等人的作品。
杨沫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杨沫:(1914~1995年) :(1914~1995年 杨沫:( 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 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祖籍湖 1914年08月生于北京 月生于北京。 南,1914年08月生于北京。 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 曾就读于温泉女中,因家庭破产而失学,当小学 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 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1934年开始文学创 发表作品, 作,发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战争的散文和短 篇小说。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篇小说。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到 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 冀中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做妇女、 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 黎明报》 年起任《 宣传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报》、《晋察冀日 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 报》等报纸的编辑、副刊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 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 剧、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 大常委等职。 大常委等职。 妹妹是著名电影演员白杨。 妹妹是著名电影演员白杨。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作家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是有很大的影响 的。 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小说既是写“革命历史” 小说既是写“革命历史”,又是写知识分 成长”的长篇。 子“成长”的长篇。 类似的长篇还有高云览(1910-1956) 类似的长篇还有高云览(1910-1956)《小城 春秋》 30年代初厦门的革命活动 年代初厦门的革命活动)。 春秋》(30年代初厦门的革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