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经历

合集下载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史学家等多方面才能出众的综合性文化名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和骈文作家,也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巨擘。

苏轼的文学成就在早期宋代文学浪潮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苏轼的政治活动和对社会状况的忧虑也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

他多次以严正直言的精神揭露社会弊端,批评无能的政府官员,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以自己的业绩展现出其儒学思想的持久影响力。

苏轼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家境优越,家族世代敦良田地。

幼年时期,他接受了家教和私塾教育,师从家中的教师王祯和地方学者朱弁等人。

苏轼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特别是在文学和书法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自幼之时,他就非常喜好书画,并且对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有着广泛的兴趣。

此外,苏轼还受到了父亲对儒学教育的熏陶,培养了他对于社会公义和良知道德的重视。

苏轼于1057年进入国子监学习,此后开始了他的官僚生涯。

他在国子监就读期间,结识了许多文人学士,形成了一股文人的氛围,同时也结下了许多贵重 friendships.。

在官场上,苏轼以才华、正直和直言不讳而著称。

他在1071年考取进士,成为官员。

此后,他历任江宁府、杭州、绍兴等地的官职,担任过监察御史等职务。

他在政府职务中积极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尝试着改变官僚体制和地方政治制度,以改善人民生活。

然而,苏轼的政治理念和才华并未得到当时政府的认同,反而因其直言不讳而经历了多次的流放和贬谪。

1079年,苏轼因与贾似道等人关联被贬黄州,开启了他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

期间,他先后被流放到了黄州、岳州、婺州等地。

流亡期间,苏轼与当地士人交流,并发展了丰富的创作和文化活动。

他在这段时间创作了如《江淹漫志》、《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的作品。

1086年,苏轼在岳州任职期间,遭受到党争的牵连被贬谪到潮州。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

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

“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

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是北宋时期文化繁荣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婉约派的开山祖师。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进行研究,探讨他的成长经历、创作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

父亲苏洵是一名重要的文学家,对苏轼的儿时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从小就对诗词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能够读书写字的时候就开始模仿吟诵古文。

苏轼的才华和聪明使他很快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他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并开始研究经义和古文,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官职生涯苏轼自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历任各级官职。

他机智过人,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屡次在政治上与其他高官产生分歧和争论。

苏轼在职期间,积极参与到政治改革中,他主张节俭政治,反对奢侈和浪费,主张以贤能任用官员。

然而,由于政治上的争论和一系列事件,苏轼多次被贬谪,先后被贬至黔州、潮州等地。

这段流亡生活对苏轼的影响很大,他在流亡期间追求人生真理,同时加深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四、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享有盛名,流传至今。

苏轼以婉约派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注重情感表达,以细腻的笔触和华丽的修辞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苏轼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他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积极探索,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等领域。

五、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苏轼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其个人的文学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传承上。

苏轼主张文人雅士的修养与责任,他提倡身体力行的学习和实践,鼓励文化的多元发展。

苏轼还提倡文人重视社会问题,他强调文化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改革和民生问题的观点。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诗词创作成就卓著,尤以豪放派词风著称,被后人称为“苏门六师”。

他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官员,历任知制诰、礼部员外郎、检校工部侍郎、中书舍人等职,但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

苏轼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辙是一位有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苏轼自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字。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和文学天赋,曾在当地的诗社中活跃,并结交了许多文友。

在考取进士后,他进入了官场,开始了漫长而波折的政治生涯。

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清新自然,豪放不羁,其词作多为抒发个人情感,不拘一格,自成一家。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赤壁怀古》等。

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词作上,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备受称赞的。

他的书法技艺精湛,尤以行书著称,被誉为“宋代第一行”,影响深远。

他的绘画风格多样,既有工笔写意,也有泼墨山水,作品颇具个性。

苏轼在政治方面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政策过于急功近利,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

他因此多次遭到贬谪,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屈不挠,成为后人所推崇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总之,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

他在文学、书法和绘画等方面的成就都属于一流水平,影响深远。

他的诗词充满个性与感情,色彩丰富,极富艺术魅力。

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 1 页共 1 页。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3篇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3篇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生平时间表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陕西眉县。

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化学者,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7年,苏轼参加了进士试,并且考中了。

他被官府任命为扬州刑狱参军,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

1058年,苏轼开始担任南阳守御参谋。

他在此期间开始阅读大量的文献,并且结交了很多文化人士。

1071年,苏轼开始写作《江城子》。

这首词让他名声大噪,并且很快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078年,苏轼被任命为太原府推官。

他在此期间经常有非议之言,因此受到了一些官员的排挤和贬低。

1080年,苏轼因为为友人讲课而被归为“新学派”。

当时,新学派是被大部分官员所厌恶的学派之一,因此苏轼也受到了一些打压。

1086年,苏轼因为罢免太原府推官的冤枉而入狱。

在狱中,他开始写作《赤壁赋》。

1094年,苏轼被流放到黄州任职。

他在此期间写作了不少经典之作,例如《黄州寒食诗》、《南乡子》、《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1100年,苏轼被贬到了婺州。

他在此期间经常写作诗歌和文章,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书法创作。

1101年,苏轼因为一件事而被贬到了岭南。

他在此期间写作了《定风波》、《前赤壁赋》等诗文。

1106年,苏轼因为一件事再次被贬到了嘉兴。

在此期间,他写作了许多诗歌和文章,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1109年,苏轼徙居杭州。

他在此期间经常写作诗文和书法,并且也结交了不少文化人才。

1112年,苏轼逝世于杭州。

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认识苏轼,就需要先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北宋朝的一个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他的祖父苏味道和伯父苏辙都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

早年生活:苏轼出生于1042年,他的母亲去世的很早,由姑姑抚养长大。

与此同时,他也接受了父亲的良好教育,阅读了许多文献,并且开始研究文学、书法和画画等艺术。

官场生涯:1057年,苏轼考中了进士,并且被官府任命为扬州刑狱参军。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别号铁牛、椰岛居士,北宋文坛巨匠,是唐宋时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各类文体,作品风格自由开放、清新脱俗、真挚自然,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典范。

苏轼出生于河南颍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

天祐七年(1041年),苏轼随父母迁居河东,潜心学习,热
爱诗、书法、绘画。

靖康元年(1126年),苏轼被金人掳去,流放至华北、辽东等地,历经十年之久,期间与书法家黄庭坚交往甚密,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问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诗词洋溢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人文情怀,其散文则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思想、豁达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创作理念是“通古达变”,即尊重传统,借鉴前人之长,又着眼于时代特点,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古韵犹存,但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极具现代意义。

苏轼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全宋词》、《文选》等经典选本,被后人推崇为“文学巨匠”。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一生曲折多变,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道的成就和传奇故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苏轼的生平事迹。

一、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的福州镇,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苏洵是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对苏轼的影响非常大。

在父亲的影响下,苏轼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轼13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苏洵学习。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苏轼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尤其是文学和诗歌。

此时的他已经初步展现出了他超凡的文学天赋。

苏轼18岁时考入了国子监,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哲学。

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的文化名人,并且结交了各种背景的人。

这些经历都给了苏轼丰富的生活阅历,丰富了他的文化素养,为他未来的文学生涯奠定了基础。

二、官场生涯9162年,苏轼顺利通过了进士科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任职于不同的地方,先后担任过儒学教授、刑狱官员、地方官员、礼部尚书等职务。

在这些职务中,苏轼多次表现出出色的才能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苏轼在官场中的处事方式和言行举止也非常引人注目。

他一向保持清廉正直的态度,坚决拒绝贪污和受贿。

他喜欢同民间老百姓打交道,了解民情风俗,可以说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官员。

三、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深远。

他的文学作品既具备浓烈的个人色彩,又具备广泛的社会视野。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又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散文谈天说地,又亲切朴实;他的书法和绘画也表现出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具备了高度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苏轼的成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他曾被称为「文学教父」,也被誉为「文化巨子」。

他的作品不只是文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他用自然、社会、自我和爱情的面貌描绘了紧张而丰富的人生,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苏东坡简介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东坡简介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东坡简介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前来鉴戒参考!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爽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虔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产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起初欣赏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谢,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侵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连续了有大致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成心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地步。

苏轼生平——精选推荐

苏轼生平——精选推荐

苏轼⽣平苏轼⽣平 苏轼的⽣平经历了哪些事情呢?下⾯是⼩编分享的苏轼的⽣平,讲述了苏轼的少年启蒙、应试及第以及出任凤翔等内容,欢迎⼤家阅读! 苏轼(1037~1101),字⼦瞻,⼜字和仲,号“ 东坡居⼠”,眉州眉⼭(即今四川眉州)⼈,是北宋著名⽂学家、书画家,散⽂家和诗⼈。

豪放派代表⼈物。

他与他的⽗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亲苏洵,为⼦取名,深有讲究。

⼤⼉⼦名“轼”。

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都是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轼,只是车前⽤作搭⼿的横⽊,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点,但毕竟不要紧。

苏轼从⼩⽣性旷达,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段,注意“外饰”,⽽不要⾃以为是,锋芒毕露。

(见《名⼆⼦说》) 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进⾏了为⼈处事⽅⾯的教诲。

观苏轼⽣平,于党争中不知⾃保,落得⼀⽣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母的⾔传⾝教密不可分。

苏轼的⽗亲苏洵,即是《三字经》⾥提到的“⼆⼗七,始发愤”的“苏⽼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读书的状况,感觉⾃⼰深受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数千⾔”,也就更不可能有⽇后的⽂学⼤家。

由于苏轼从⼩天资聪颖,⼗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常快。

⼀⽇,苏轼的母亲程夫⼈出⾝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

⼀⽇,带着⼗多岁的⼩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汉代⼀个官员,铁⾯⽆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诬告,判死刑。

临⾏前与其母告别,说:⼉⼦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

范滂的母亲回答:“⼀个⼈既要追求留名千古,⼜要追求长⽣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您同意吗?”程夫⼈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的潜移默化,以⾝作则,苏轼⼀辈⼦,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如,眼⾥揉不进沙⼦。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简介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 年1 月8 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 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 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 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苏轼生平个人简历

苏轼生平个人简历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词⼈,你了解他的⽣平简介吗?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苏轼⽣平个⼈简历”,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更多名⼈简历请关注店铺!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1037~1101),字⼦瞻,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属四川)⼈。

他的家庭富有⽂学传统,祖⽗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亲苏洵是古⽂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指导。

母亲程⽒有知识且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的事迹勉励⼉⼦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

既⽽读《庄⼦》,喟然叹息⽈:‘吾昔有见于中,⼝未能⾔。

今见《庄⼦》,得吾⼼矣!’ ……后读释⽒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博辩⽆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盖助孔⼦者”,庄⼦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阴助之”(《庄⼦祠堂记》)。

他⼜认为“儒释不谋⽽同”、“相反⽽相为⽤”(《南华长⽼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26岁⼜中制科优⼊三等(宋代的最⾼等),⼊仕后奋厉有⽤世之志。

他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朝政且勇于进⾔。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厉⾏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为地⽅上多做实事。

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有所作为。

然⽽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芋饮⽔,与黎族⼈民⼀起过着艰苦的⽣活。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培训资料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培训资料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培训资料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哲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才多艺的才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如下: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陕西镇江(今属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一个文化世家。

1057年:苏轼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员生涯。

1060年:苏轼被任命为江西临川府推官,开始了他的地方官员生涯。

1063年:苏轼被贬谪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涯。

1071年:苏轼被任命为江西安抚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079年:苏轼被任命为四川知州,开始了他的地方政治生涯。

1080年:苏轼被贬谪至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流放生涯。

1087年:苏轼被任命为广东知州,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地方政治生涯。

1091年:苏轼被贬谪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开始了他的第三次流放生涯。

1092年:苏轼被任命为湖州知州,开始了他的第四次地方政治生涯。

1094年:苏轼被贬谪至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开始了他的第四次流放生涯。

1101年8月24日:苏轼在婺州逝世,享年65岁。

苏轼一生中经历了多次官场生涯和贬谪流放,但他始终保持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以其优秀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散文和书法作品,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他的作品以其豪放洒脱的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细腻的艺术表达而广受赞誉。

苏轼还是一位卓越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苏体”,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绘画作品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著称。

除了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哲学家。

他在政治方面主张“以民为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治国理政的思想。

宋代诗人苏轼的生平经历

宋代诗人苏轼的生平经历

宋代诗人苏轼的生平经历苏轼,死后被后辈们追封为宋代杰出词人,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那么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的一生,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的一生伟大文人苏东坡,苏轼的一生,给人们留下许多故事,太多的谈资,有令人向往的美丽爱情故事,有令士子们奋发图强,终取得功名之传说,当然同时留下了关于他人生起起落落的谈资。

单从爱情角度来看,苏轼一生中有三段明媒正娶的婚姻,还有无法得出实际数字的妾室和情人,我们相信在这其中至少是一段是真正的爱情,王弗陪伴他的时间最为短暂,但却是集聚聪颖天资,在事业上当之无愧的成为苏轼的得力助手,但却花样年华却匆匆逝去。

王润之从小时起便崇拜者这位大作家,也就是他的姐夫,王润之虽没有王弗之才华,却是陪伴苏轼走过最艰难岁月之人,虽在事业上无法帮助他,但在生活上却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将苏轼照顾的极好。

至于第三任王氏,正史和野史均没有太多记载。

在王弗死后,苏东坡在《江城子》中便表达了对爱妻的深深悼念和爱意。

单从事业角度来看,苏轼的崛起,全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未成名时的他,毫无势力、背景,也没有很好的人脉关系,父亲那时也是一文不名之人,正是因为通过了自己的努力,开创了自己的仕途之路,这段经历也给莘莘学子们以奋发的动力。

但当时的政治黑暗,苏东坡的为人较为耿直,所以不被朝廷所喜,他的政途行走总体看来是较为艰辛为难的。

苏轼代表作苏轼,苏东坡的一生作品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两种风格。

在他的前半生中,作品还是大多以小儿女的情思为主,想念亲人,想念故土,希望能与家人团圆,在人生的最黑暗的时候,盼望有一丝丝温情温暖他那受伤的心灵。

在这个时间段,他的代表作以《水调歌头》这一类型为主,《水调歌头》便是代表作品。

在水调歌头里,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风浪,政途被贬,离开故土,离开家乡,心中的无限抑郁郁闷,愁死不能得解,正值中秋佳节,身在异乡离开亲朋好友,小酌三五杯后,看着天上的月色,诗性大作,便写下了那千古传颂之作,抒发了自己对亲人和故土的深深思念之情。

古代诗人名人苏轼人物介绍PPT

古代诗人名人苏轼人物介绍PPT

诗人趣事
幽默的苏轼
有次苏轼宴请宾客,书法家米芾是苏轼的好友应邀而来,酒 至酣时,米芾忽然站起来对大家说,世人都说我癫狂,我愿 意让子瞻(苏轼)来证实,意思是让苏轼证明他并不疯癫。 结果苏轼却说他的看法与大家一样,反而愈发证明了米芾的 癫狂。苏轼喜欢开朋友“俱内”的玩笑,他有一位朋友龙丘 先生,其妻嫉妒凶悍。苏轼便作诗嘲笑他,“龙丘居士亦可 怜,说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诗人成就
词作
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词突破了作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 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 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他是两宋词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后来的南 渡词人和辛派词人都是沿着苏轼所开拓的道路行进的。
诗人成就
散文
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完成者,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三人齐名。他现存散文四千余篇,包括有议论文、记游文、 传记碑文、书札、题跋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既有长 篇大论,也有短章小文。苏轼擅长写议论文,这类文章主 要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制科文字等,这些文章从不同 侧面反映了苏轼的政论与史论。他的议论文带有战国纵横 家的习气,尤其是早年的文章,有时故作不合时宜的惊人 之语,但说理透彻,气势逼人。而后文风逐渐沉稳,接近 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第三部分
诗人成就
诗人成就
诗歌
苏轼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现存诗二 千七百多首,题材广泛,且各体兼备,又因题意不同,呈现出不用 风格。苏轼认为诗词的创作应该是内容充实郁勃而自然表现出来, 不能只靠技巧来表现。同时由于他学高才博,对诗歌创作的技巧达 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并能以创新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在他的笔 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诚然苏轼的诗歌风格主要以雄发为 主,但他也强调阳刚与阴柔的相互融合,如《游金山寺》就做到了 刚柔并济。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篱,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人、雕刻家、政治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

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1101年,享年65岁。

苏轼生平时间表: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河南省沈丘县(今河南省商水县);1042年,苏轼六岁时,父亲忧郁而亡,家境一时落寞;1057年,苏轼得中进士,成为状元;1058年,苏轼开始他的仕途生涯,担任宝文阁校书郎;1063年,苏轼官至礼部尚书,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1070年,苏轼与王安石在“神宗知制诰”中有矛盾,不满王安石的新政,申论“神京赋”,被贬黄州;1074年,苏轼被贬儋州;1076年,苏轼被贬黄山;1080年,苏轼因曾盗取御油灯的罪名被流放黔州;1086年,苏轼被召回中央,负责协助编撰《新唐书》;1088年,苏轼被越王钱俶充军,任枇杷峰游击营官,期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1091年,苏轼得到赦免,重回府,任中书舍人;1096年,苏轼再次被贬,至婺源;1100年,苏轼重归南京,尝试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归隐江南;1101年,苏轼逝世,享年65岁,葬于家族房陵干园中。

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小时候就受到父母亲的文化熏陶。

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辙、弟弟苏辙和侄子苏辙琼都是学者,史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少时聪颖,精通诗文,18岁时中进士,成为当时唯一的状元。

担任官员期间,他努力提升自己的才华,创作了众多著名的文章和诗歌,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游泳》等等,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

然而,苏轼的政治主张多次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相撞。

他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并不是最好的政治方案,不同意他的改革措施,因而遭到了贬谪和囚禁。

苏轼在流放期间,以写诗、写画、修文艺书法自立于世,先后逗留于黄山、婺源、黔州和扬州,期间创作了大量著作,如《赤壁怀古》、《江城子》、《前赤壁赋》、《东篱乐府》等等,时至今日仍备受人们的喜爱。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山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鉴赏家。

他在文学、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位巨擘。

苏轼一生经历丰富,事迹纷繁复杂,以下将对他的生平事迹进行概括。

苏轼出生于一个寒微的家庭,家境贫寒。

他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深得父亲的教诲。

父亲曾是眉州县尉,他对苏轼教育非常重视,使得苏轼在古文、诗词等方面有了扎实的基础。

苏轼进入范阳书院学习,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黄庭坚、欧阳修等。

这段时期对于苏轼的人格培养和文学修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范阳书院是当时朝廷举办的最高学府之一,这也为苏轼日后的政治事业打下了基础。

苏轼自幼想要做官,但刚开始的几年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他曾两次落榜,但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努力。

最终,苏轼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于1075年中进士,成为了一名及第进士。

这是苏轼生平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

苏轼进入官场后,他在文学方面发展迅速,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文学新秀。

他的诗词文章写得非常出色,经常参与文学论坛的讨论,与其他一些文人诗人交流切磋,相互学习,不断进步。

同时,苏轼还有很高的声望和人缘,担任了很多重要官职,如考功员外郎、审官东院李员外郎等。

然而,苏轼在政治上却多次遭受挫折和迫害。

他曾因批评当时的名臣而被贬官。

在贬官期间,苏轼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诗词、文章等作品依然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他的政治观点和积极进取的态度,使他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苏轼的一生中,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东坡临江仙》,这是他在贬官期间所作,抒发了他对家园、对理想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曲婉动,感人至深,成为了苏轼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

苏轼还以他的书法和画家技艺而闻名。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力求刚柔相济,造型得体,流畅自然。

他的书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的典范。

东坡的具体生平是怎样的?

东坡的具体生平是怎样的?

东坡的具体生平是怎样的?一、早年经历:在宋代,苏轼(东坡)出生于一个世家,其父是当时的重要官员。

苏轼从小聪慧过人,喜欢读书写字。

他勤奋好学,不断钻研经史子集,探索诗文之道。

年少时期,他已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学识,受到当时知名文人士大夫的青睐。

二、政治生涯:苏轼早年曾任官南归州安抚刺史、太学助教等职,后任湖州通判、知密州等重要职务,但多次因言论被贬。

苏轼的政治主张秉公而陈,不随波逐流,因此遭到当时政治权力的排挤。

然而,他在政治上坚持原则,坚韧不拔,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政治著作。

三、文学成就:苏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他的诗文代表了宋代文学的高峰。

他的诗意悠远,字字珠玑,情感真挚而动人。

苏轼的散文横看成岭,侧面成峰,其论述深刻,文字优美。

他还精通书法,开创了“苏体”风格,影响深远。

四、人格魅力:苏轼为人豪爽、豁达,矜持奋发,宽厚待人。

他处事坦诚,不计前嫌,处处以诚相对,因此广结善缘,深受人民喜爱。

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无数后人,成为历代文人仰慕的楷模。

五、后世影响:苏轼虽已逝去千年,但他的影响力至今仍在。

他的文学作品被后人传颂不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他的激烈政治主张启示了后人,对正义事业做出了示范。

苏轼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宝贵财富,展现了崇高的艺术境界和崇高的品格。

在东坡的一生中,他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也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出坚定的原则和卓越的智慧。

他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介绍
基本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乌台诗案
清汪圻绘《五老图》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任宰相的王珪,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