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简介教学提纲
苏轼生平介绍人物经历等教育模板
苏 轼
肆
叁
贰
相关诗词 历史评价 主要影响 人物生平
生平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 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 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主要 影响
主要影响
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 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 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 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 酣畅。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 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 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 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 过了苏文和苏诗。
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 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 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 着眼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东坡居士
谢 谢
历史评价
✓ 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陈鹄《耆旧续闻·卷二》引,俞文豹《吹剑录》作“吾为子孙得两 相”。)
✓ 刘安世: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才意高广,惟己之是信。在元丰则不容于元丰,人欲杀之;在元祜则虽与老先生 (指刘安世所师从的司马光)议论亦有不合处,非随时上下也。(马永卿辑《元城语录》)
主要影响
书法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 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 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绘画
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 形似,反对程序的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而且明确 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 论基础。
《苏东坡传》教案
《苏东坡传》教案苏东坡传教案教案一:简介与背景知识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其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散文、词、书信等。
苏东坡以其豪放不羁的性格和饱满的个性,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教案二:故事情节概述苏东坡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波折与风风雨雨的挫折,但他依然能够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并通过自己的文字和行动影响了后世。
本教案将以苏东坡的生平事迹为主线,介绍他的成长经历、文学创作、政治生涯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案三:教学目标1. 了解苏东坡的生平事迹和其在文学、政治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2. 培养学生对于苏东坡的文学作品和个人魅力的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认识和培养。
教案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授课内容:a. 苏东坡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
b. 苏东坡的文学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
c. 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和改革措施。
d. 苏东坡对后世的影响和他的人格魅力。
2. 教学方法:a. 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图片、音频等资源进行展示。
b.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批判思维能力。
c. 课堂互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东坡的思想和行动。
教案五:教学流程设计1. 导入环节:a. 向学生介绍苏东坡的基本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b. 观看苏东坡的相关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于苏东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课堂主体:a. 学习苏东坡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苏东坡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b. 学习苏东坡的文学创作特点和代表作品,通过课文阅读和解读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于苏东坡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c. 学习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和改革措施,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苏东坡的政治理念和实践。
d. 学习苏东坡对后世的影响和他的人格魅力,通过视频观看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名人的综合价值。
《诗人苏轼简介》教学通用模板
人物关系
历代评价
黄庭坚: ①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跋子瞻〈醉翁操〉》) ②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之气贯日月。(《跋东坡墨迹》) ③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 辞谢而就卧,鼻酣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 墨之士争衡哉! (《题东坡字后》)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 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袁枚:有才而无情,多趣而少韵:由于天分高,学力浅也。有起而无结,多刚而少柔:验其知遇 早晚景穷也。(《随园诗话》)
身逝常州 宋徽宗即位后, 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 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 (1100年), 朝廷颁行大赦, 苏轼复任朝奉 郎。 北归途中, 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 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 逝世, 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留下遗嘱葬汝 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 次年, 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 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 追赠苏轼为太师; 宋孝宗时, 追谥“文忠”。
语文 课 堂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字子瞻, 一 字和仲, 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苏仙 、 坡仙 , 汉族, 眉州眉 (今四川省眉 市)人, 祖籍河北栾 城,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历史治水名 人。 嘉祐二年(1057年), 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 翔、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年),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 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并出知 、 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 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 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生平介绍演示教学
著作汇总
❖ 文学著作: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大量散文。 ❖ 成名作:《刑赏忠厚之至论》 ❖ 诗集《南行集》 ❖ 诗文《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 ❖ 书迹《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
《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 画迹《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 今传《苏沈良方》是在沈括《良方》基础上,增益苏 轼的医药杂说而成。
❖ 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 中书舍人。
❖ 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 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 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 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 1093年: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 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 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 1101年:北返;往常州;逝世,享年65岁。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苏:苏洵、苏辙
欧苏:欧阳修
苏轼
苏辛:辛弃疾
韩潮苏海
苏黄:黄庭坚 苏陆:陆游
宋四家: 苏黄米蔡
诗书风格
❖ 文风: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 ❖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 ❖ 巅峰之作:《赤壁赋》
❖ 诗风: ❖ 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豪放为主 ❖ 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 ❖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兴趣爱好
❖ 苏轼生性放达。 ❖ 好交友:结交了众多文坛、政坛好友。 ❖ 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如东坡肉。 ❖ 好品茗。 ❖ 好游山林:黄庭坚称他“真神仙中人” 。
诗书造诣
❖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 古文:有“韩潮苏海”之称,与韩愈齐名。 ❖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 诗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 ❖ 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创豪放词派。 ❖ 书法:“宋四家”(苏、黄、米、蔡 )之一。 ❖ 绘画:开创湖州画派。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 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 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 政,再次被贬。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 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 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 岁。
苏轼生平简介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 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 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 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 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 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 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 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轶闻】
注:以下轶闻仅因流传甚广,为后人津津乐道而摘 录于此,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1、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 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 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 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 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 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苏轼的生平简介 (1)
二、 学识修养
修身养性
苏轼注重个人修养,他热爱读书,勤奋学习,通过不 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修养来提升自己的文 学才华。他注重自身的品行和道德修养,追求内心的 宁静和人格的完善,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真挚和有力 量。
3
三、 官职经历
三、 官职经历
幼时家境贫寒
进入官场
被贬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 官职经历
幼时家境贫寒
三、 官职经历
被贬谪
苏轼因为言论不合当时政权的意愿,多次被贬谪。这些贬谪经历使 他饱尝辛酸和挫折,但也锤炼了他的意志和才华。在贬谪期间,他 不仅继续从事文学创作,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人民谋福祉 。 以上就是苏轼的官职经历的三个要点。苏轼从贫困的家庭出身,通 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官场,并在官场中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华和管理能 力。然而,由于他的言论不合时宜,他也多次被贬谪。这些经历不 仅考验了苏轼的意志,也让他更加成熟和坚定。
苏轼的生平简介
LOGO
目录 CONTENTS
一、 家世背景 三、 官职经历
二、 学识修养 四、 文学成就
1
一、 家世背景
一、 家世背景
家族世代文学世家
家境优渥
家庭重视教育
一、 家世背景
家族世代文学世家
苏轼的家族世代都是文学世家,尤其以父亲苏洵和兄 长苏辙闻名。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对苏轼的文学启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苏轼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幼年时家境十分困难。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知识和才华的梦想, 而是通过刻苦学习和努力奋斗,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命 运。
三、 官职经历
进入官场
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获得高分后,苏轼被选为进士,成 功进入官场。他先后在各地担任过许多重要的官职, 如主管教育、负责地方治理等。他以公正廉洁的作风 和出色的管理能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赞赏。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ppt
五、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苏轼以丰富的多方面的创作实践,最后完成了北宋 诗文革新运动。
(二)苏轼培养了一大批文学人才,如苏门四大学士以及 陈师道等人
(三)苏轼在文学上各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位。
应举与入仕时期
这时代一方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都 有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既有辽、夏入侵的外 患,又有豪强兼并、人民困苦不堪的内忧。社会危 机四伏,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改革的呼声, 在士大夫层中渐次高涨。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 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早年即 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 种弊端进行改革。他二十一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 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 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入,一时名噪京 师, 苏轼中进士后,二十五岁卜父、弟再至汴京。 授他河南主簿,不赴。二十六岁参与制科考试,队 三等,授大理评事,签判凤翔府,从此踏上仕途。 苏轼在风翔三年还京,差判登闻鼓院,又授直史馆。 因父苏洵病故,回乡睁丧。
一、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一)苏轼的生平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的诗忧国忧民如屈原,枯淡简朴如 陶渊明,任情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 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体会。
(二)苏轼的思想
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从儒家思想出发,他一生关心国家 命运,积极从政,宽简爱民,但当政治上受到挫折时,受佛老思想的 影响,又表现出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
(二)转变了词风。苏轼在婉约正宗之外,别立豪放一派,表现了新的风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慷慨激昂,充满爱国主义激情。
《念奴娇·赤壁怀占》激情奔放,气势磅礴。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别号铁牛、椰岛居士,北宋文坛巨匠,是唐宋时期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涵盖诗、词、散文、书信等各类文体,作品风格自由开放、清新脱俗、真挚自然,成为后世文学史上的典范。
苏轼出生于河南颍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
天祐七年(1041年),苏轼随父母迁居河东,潜心学习,热
爱诗、书法、绘画。
靖康元年(1126年),苏轼被金人掳去,流放至华北、辽东等地,历经十年之久,期间与书法家黄庭坚交往甚密,共同探讨文学、书法等问题,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著,他的诗词洋溢了浓郁的个性色彩和人文情怀,其散文则以宏阔的视野、独特的思想、豁达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创作理念是“通古达变”,即尊重传统,借鉴前人之长,又着眼于时代特点,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使得他的作品古韵犹存,但形式更加多样,并且极具现代意义。
苏轼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优秀作品被收入了《全宋词》、《文选》等经典选本,被后人推崇为“文学巨匠”。
苏轼人生概况教学文稿
苏轼人生概况第一部分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人生概况)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
上书反对变法。
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
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搜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
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
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
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
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苏轼》试讲稿
《苏轼》试讲稿【苏轼】试讲稿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才华横溢,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散文和书法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苏轼的生平及成就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展示出卓越的才华。
他的文学造诣非常高,尤其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独到的才能。
他的作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深受人们喜爱。
在政治方面,苏轼曾担任过多个重要的官职,但由于他主张改革,触碰到当时的政治权利,遭受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
然而,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苏轼的代表作品苏轼的诗歌作品富有情感,表达了个人的喜怒哀乐。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苏轼的诗歌还注重表达自己对时事的思考,比如《赤壁赋》就是他创作的一篇抒发对战争的思考和忧虑的散文。
苏轼的书法作品也非常出色,他精于楷书和行书,书写规范,笔法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苏轼的艺术影响苏轼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风格独特,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许多的文人雅士都受到了他的启发,将他的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
苏轼的书法也成为后世研究的典范,被广大书法爱好者所推崇和模仿。
四、结语苏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他的文学才华、政治见解和艺术创作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苏轼的作品至今仍然让人们称道,他的精神也在我们心中继续发扬光大。
> 注意:以上所述只是概述了苏轼的一些重要信息和成就,具体细节还请详细参阅相关资料。
苏轼专题教学目标和策略
苏轼专题教学目标和策略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针对苏轼的专题教学,我们可以设定以下目标和采取相应的策略:
教学目标:
1. 理解苏轼的生平、成就和文学风格,培养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掌握苏轼代表作品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通过学习苏轼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研究苏轼的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与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策略:
1.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苏
轼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和作品欣赏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
奇心。
2. 文本分析,选取苏轼的代表作品,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引
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
赏能力。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苏轼作品中
的意义、价值以及与当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
能力。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苏轼风格的文学创作,可以是仿写、续写或自由创作,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考察研究,布置学生进行苏轼相关的研究任务,可以是写一
篇关于苏轼的论文或撰写一份苏轼作品的评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
考和研究能力。
通过以上的目标设定和策略选择,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苏轼的
文学成就,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出有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的综合素质。
苏轼 教案
苏轼教案课题:苏轼教学目标:1. 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认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2. 掌握苏轼的代表作品,分析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点;3. 培养学生对苏轼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苏轼作品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苏轼的创作方法和风格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苏轼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和意境;3. 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点;4. 学生创作:运用苏轼的创作方法和风格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苏轼的名字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20分钟)1. 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苏轼的成长环境、考试经历和官场生涯,让学生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对他的作品产生的影响。
2. 苏轼的代表作品及其主题和意境:选取数首苏轼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他的作品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作品。
3. 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点: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如细腻唯美的描写、思想深邃的表达等,了解他追求自由人格和主张重视人的思想情感的思想特点。
三、讨论与演练(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苏轼的作品内容、主题和意境展开深入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学生诵读苏轼的诗词,体验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意境。
四、创作(20分钟)引导学生选择苏轼的一首诗或一篇散文进行模仿创作,运用苏轼的创作方法和风格进行创作,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总结(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总结苏轼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点,展望苏轼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活动,展示对苏轼的理解和欣赏。
2. 创作能力:学生的作品是否能够运用苏轼的创作方法和风格,展示出一定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综合能力:学生能否将对苏轼的学习应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和鉴赏中,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宋代文学 第四章 苏轼 讲课提纲
宋代文学第四章苏轼(讲课提纲)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与创作道路苏轼( 1037 —— 1101 )字子瞻,号东坡,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任职凤翔,这是他宦途生涯的开端,此后,他历经了一波三折的曲折人生旅程。
“一波”即指因变法导致的新旧两党的斗争,“三折”即指由此引起的苏轼人生的三次大的波折。
其一,因与王安石变法的分歧,请调出京,辗转任地方官。
其二,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其三,贬放海南的凄苦晚年。
苏轼回朝后又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
苏轼这次在朝任职四年,曾先后擢拔了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陈师道等有识有才之贤士,一时才士毕集于京,互相酬唱,苏轼俨然为文坛盟主,这些擢拔的新生力量后来即被誉为“苏门学士”、“元祐词人”。
苏轼去世前曾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可见,苏轼对平生所遭遇的这一波三折的逆境是抱着一种极为乐观、坦荡的态度,他辩证的认为这些艰难困苦的逆境正玉成了自己文学上的不朽功业。
宏博通达的思想概括说来就是:他在顺境中主要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做到“达则兼济天下”;在逆境中,面对所遭遇的险恶曲折,他是以佛、道思想为主导,以一种超然乐观的态度泰然处之。
这三种思想在苏轼身上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他在顺境中而始终没有忘怀国家和人民,也使他在逆境中永远保持一种旷达的乐观态度,不处于颓废消沉的境地。
第二节苏轼的散文创作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八大家中,他又与柳、韩、欧共称为最有成就的四大家。
苏轼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北宋初的欧阳修继承韩柳散文平易晓畅的一面,创建了条达疏畅、摇曳多姿的风格。
苏轼继此之后更以奔放的才情沿着平易自然的路子,为北宋散文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是其散文的显著特色。
苏轼的散文著作宏富,主要包括论说体和抒情体两大类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初中走进苏轼教案
初中走进苏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和艺术成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简介:出生背景、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 苏轼的作品特点:诗、词、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
3. 苏轼的思想观念:人文主义、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苏轼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思想观念。
2. 难点:如何理解和欣赏苏轼的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思想观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苏轼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人生哲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苏轼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
4.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2. 讲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苏轼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让学生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
3. 分析苏轼的作品特点:通过对苏轼诗、词、散文的举例分析,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风格。
4. 探讨苏轼的思想观念:讲解苏轼的人文主义、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等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其人生哲学。
5. 欣赏苏轼的代表作品:选取苏轼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
6.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解答学生对苏轼的疑问。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苏轼的作品。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和生平事迹。
2. 选取苏轼的一首诗或词,进行分析鉴赏,体会其艺术魅力。
3. 撰写一篇关于苏轼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苏轼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作品特点和思想观念,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初中苏轼教案
初中苏轼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其文学思想。
2.通过阅读苏轼的代表作,领会其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教学重点:1.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苏轼的代表作及其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
2.古典文学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准备:1.教师讲义和PPT。
2.苏轼的代表作《赤壁赋》、《水调歌头》、《东坡志林》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轼能够在文学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二、讲解(20分钟)1.讲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包括其诗歌、散文、词等。
2.重点讲解苏轼的代表作《赤壁赋》、《水调歌头》、《东坡志林》等,让学生领会其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3.讲解苏轼的文学思想,包括其对文学的本质、功能和创作方法的看法。
三、互动(15分钟)1.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苏轼作品的心得和体会。
2.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
四、总结(5分钟)1.总结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强调苏轼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通过讲解苏轼的代表作,让学生领会其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同时,通过讲解苏轼的文学思想,让学生对其文学创作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通过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对于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讲解可能过于深奥,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九年级语文《苏轼》文化人物与历史贡献教案
九年级语文《苏轼》文化人物与历史贡献教案一、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广泛涉猎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个人魅力和才华使他成为宋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人物之一。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二、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小聪明好学。
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从而进入了官场。
然而,苏轼的政治观点与当时的统治者相左,他主张政治改革,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由于他的言辞激烈,对现实问题的直言不讳,他多次被贬谪到地方官职。
尽管他历经坎坷,苏轼并没有放弃对文化艺术的追求。
他致力于研究古代文学,并以自己的才华成为文学界的风云人物。
他写诗、作词、写散文,成就颇丰。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诗意丰富,深受后人喜爱,对于宋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苏轼对历史的贡献1. 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他在宋代文坛的地位极高,被誉为“诗鬼”,他的诗集《东坡全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
苏轼运用自如的诗才,将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审美观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诗文风格的新局面。
2. 政治观点苏轼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他的政治观点也影响了后世。
苏轼主张政治改革,他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并通过他的作品表达出来。
他的政治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后人对政治改革的探索。
3. 社会影响苏轼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他的个人成就。
他一生坎坷,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他饱含热情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公正的追求,都使他成为一个广受尊敬的人物。
苏轼的文化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土壤中,对于国民意识和社会精神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文学领域的贡献;2. 掌握苏轼的主要作品和风格特点;3. 了解苏轼的政治观点以及他对历史的贡献;4. 培养学生对文化人物的尊重和欣赏;5. 激发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大学教案_苏轼前半生
课时:1课时
年级:大学中文系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生平及主要事迹,感受其性格特点和文学成就。
2. 分析苏轼前半生的政治经历,理解其坎坷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苏轼生平简介
2. 苏轼前半生的政治经历
3. 苏轼的文学成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他是谁?有什么成就?
2. 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二、苏轼生平简介
1. 介绍苏轼的出生背景、家庭环境、成长经历。
2. 强调苏轼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才华。
三、苏轼前半生的政治经历
1. 分析苏轼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时期的政治遭遇。
2. 探讨苏轼被贬谪的原因,如时局、性格等因素。
3.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在政治上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四、苏轼的文学成就
1. 介绍苏轼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作品。
2. 分析苏轼的文学风格,如豪放、婉约、清新等。
3. 强调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堂讨论
1. 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苏轼为何在政治上遭遇坎坷?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六、总结
1. 总结苏轼前半生的政治经历,分析其坎坷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 强调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评价:
1. 学生对苏轼生平及主要事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苏轼前半生政治经历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苏轼文学成就的评价。
2022年教学教材《苏轼生平简介及文学成就》优秀教案
苏轼生平简介及文学成就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那么开创了湖州画派。
一、文章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到达“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那么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范增论??贾谊论??东栏梨花?二、诗词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开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生平简介苏轼生平简介【概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
大儿子名“轼”。
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
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
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
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
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
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被传为佳谈。
应试及第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
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
是年举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
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入选。
出任凤翔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任职期间,闹过的水灾和旱灾,都得到很好的处理。
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场的你争我斗,苏轼渐渐感到无比的忧戚。
终于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凤翔的任期届满,苏轼迫不及待的奔回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
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一年,父亲去世,带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柩回故乡眉山。
王安石变法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两人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名世。
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
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而受到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这样,两个大文豪同朝为官,争端便由此而起了。
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是令人起的。
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面前,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之教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改革的动作到底是激进好抑或是渐进好?王安石思想竣急,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
而苏轼呢,他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了,因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
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的苏轼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
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优秀诗歌。
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
熙宁七年(1074),苏轼调任密州 (今山东省诸城)任知州县令。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超然台记>、<水调歌头 -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 - 密州出猎>等流传于世。
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 (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 (今浙江省吴兴县)。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时,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案子轰动一时,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他祈福,许多赏识他的官员都舍身挽救,最后只定“讥讽政事”之罪。
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流放黄州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衣食住行都成问题。
后来自力更生,开荒种地。
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悦,并坚定要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
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的低谷,却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圣地。
苏轼在长江边吟出了响彻千古的如 <前赤壁赋>, <念奴娇 - 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 (今河南省汝南县) 团练副使。
旅途中曾遇王安石,二人虽有不同政治见解,却谈得非常投机,王安石对他评价极高。
元佑更化元丰七年,苏轼恢复名誉,被起用为登州 (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不到十天,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
12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逝,10岁的哲宗登基,逐次废除新法。
新法派被排斥。
昔日重臣重新掌政。
史家称为「元佑更化」。
元佑元年(1086),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时兼任侍读。
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
对王安石及新法的认识使他对新法有保留意见,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新法派又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变成夹缝里的人物。
元佑四年,苏轼摆脱派阀之争,请调转任杭州知事。
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西湖苏堤。
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遭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
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阳州市)知事。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此即苏轼从政的最高职位。
南行千里晋升高位后,受到的党派攻击也越来越多,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郁郁不乐的苏轼请奏调任江南,末获批准。
此时,继室王氏又去世。
元佑八年九月,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
同月,太皇太后高氏崩逝。
「元佑更化」宣告结束。
18岁的哲宗开始亲政,重新推行新法。
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59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 (都还没到呢 !)又受命流放惠州 (今广东省惠州市)。
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靠自己种。
可是苏轼对磨难早就习惯了,对这一切安之若素。
朝廷奸人仍不罢休,苏轼被放逐到自古所说的天涯海角 - 儋州。
生活虽然凄苦,但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
永存诗人心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
五月,苏轼获赦免于流放海外之罪,此时,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苏轼本人因旅途辛苦早已染病在身。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 (江苏省常州市)并上奏致仕。
七月十八日,(临终前十天)苏轼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
你们不要哭泣。
”(吾生无恶,死必不堕,慎无哭泣以怛化。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沧桑。
66年的岁月里,或许波澜重重,或许生活窘困,苏轼始终未曾因而颓唐丧志,一直坚强的活下去。
而最难得的,应属他始终保有,那颗温柔细腻的诗人心。
苏轼的三位妻子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
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
”已而果然。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