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简介

合集下载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2012-12-1
《寒食帖》---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 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 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 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 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 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2012-12-1
诗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具有浪漫主义色 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 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 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 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 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 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 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 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 2012-12-1 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012-12-1
政治生涯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 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 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 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 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 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 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 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 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 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 流传,历久而不衰……

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简介

蘇東坡簡介1.姓名字號: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諡文忠2.時代背景: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生於仁宗景祐三年(西元一o三六),卒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o一),年六十六。

3.重大經歷:1.二十二歲時中進士,主考官歐陽修為當時文壇領袖,極為賞識其才華,曾告訴他人「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2.身處北宋新舊黨爭之時,兩黨相互傾軋(ㄧˋㄚ),蘇軾也深受波及,一生名滿天下,大起大落,曾官任翰林學士,卻也數度歷經貶謫,受新黨排擠,外放至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3.元豐二年(一o七八)軾又以「烏臺詩案」被誣下獄,幾至於死,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在黃州五年謫居生涯裡,軾躬耕於東坡,超脫現實悲苦,形成高曠飄逸之風格,並先後完成其文學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數篇佳作,如〈前後赤壁賦〉及〈念奴嬌〉〈定風波〉等詞作。

4.其後雖曾被召回京,官任翰林學士,卻又不見容於當時在朝的舊黨,於是再度外放。

5.後來新黨再度得勢,蘇軾更是一再被貶至偏遠南方,從惠州(今廣東惠州)直至最遠的儋(ㄉㄢ)州(今海南島)。

6.徽宗即位,蘇軾遇赦北還,於途中病卒於常州。

1.學思淵源:1.幼學:八歲從道士張易簡學,十歲母程氏親授之書,十二歲父還家,從父學。

自幼聰慧,博通經史。

2.流派:黃庭堅、秦觀、晁(ㄔˊㄠ)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ˋㄓ)列其門下,被稱為「蘇門六君子」,前四人又被稱為「蘇門四學士」。

1.文學成就:蘇軾天才傑出,豪邁曠達,於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

堪稱宋朝文學第一大家。

1.散文:長於策議論辯,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並列唐宋古文八大家。

2.詞:開拓豪放詞風,影響後世深遠。

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3.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開宋詩新面貌,「蘇詩」自成一家。

1.重要著作:東坡全集2.其他:可謂才氣縱橫,詩詞書畫無一不精。

1.書:與黃庭堅、米芾(ㄈˊㄨ)、蔡襄合稱「四大家」。

2.畫:乃以文同為首的「文湖州竹派」之重要人物。

作者補注1.軾,字子瞻:軾為古代車子前端橫木,人用以扶手,以向人瞻仰致敬,故字曰「子瞻」。

苏东坡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1 苏东坡简介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太湖遗笑,琅琊洛阳人,唐宋文学家、书法家、作曲家、画家,被誉为“苏轼、陆游之父,宋诗之大成者”。

苏东坡从小就聪颖过人,十四岁起就开始投入文学创作,甚至玩弄文字,变出一把把精美的词。

为官多次,但均未久留,因为他一生不奉陪。

苏东坡入官后,曾遣才行国,也曾凯歌行船,兼耕诗书,抒发清逸之气,流芳千古。

2 苏东坡的作品苏东坡在诗词创作上颇有特色,他创造了不少诗词类型,并且在宋代影响深远。

他著有《水调歌头》,以及《游春图》、《卖花声》、《木兰辞》等众多词作。

其中,木兰辞经其子瞻修改后,后来得以流传下来,至今仍是人们所传颂之作。

苏东坡也以其高超的书法技艺出名,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连翘赋》。

他的书法被誉为“大气、婀娜、洒脱、滑腻”,影响至今。

除了文学外,苏东坡还擅长戏曲、游览表演,其作品《昆曲歌辞》代表着宋朝曲艺的发展和提高,也影响了后代的曲艺文艺。

3 苏东坡的颠覆作为宋朝的文学家,苏东坡也是一名颠覆者。

他不符合宋朝的传统绅士形象,重文轻武,外貌潇洒,声音清脆,爱游山玩水,做文学家较多以文章而非武功才获得荣誉。

苏东坡创作的《赤壁赋》,重新解读了战争、勇气和英雄的含义,把军旅和文艺的艺术特征结合在一起,传承了“能赋不忘勇气”的儒家精神,也就是“文武兼备”。

从而引发了苏轼等人的认同,影响到后世文学、历史及政治研究。

4 苏东坡的死亡苏东坡临终时,留给子弟,“步出洛阳城,俯瞰西洋,抬望江山”,把永诀传承给后世。

1101年,太湖病逝莆阳,逝世时67岁。

苏东坡生前精心准备的宣明碑,用几行诗词记录了他的一生:“常言曰:一世与环绕不可得,朔漠孤簷旧愿;翻免征讨,弃行官署,投诗书迹,何料带忧啊!” 并“留下廓书诗词泊影,蒙蒙霜叶青苔壁”,百年来,苏东坡的影响,始终是文学的灵魂。

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简介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和美食家。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坛巨子,他的文学才华广泛,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诗、词、散文、历史、文言文、骈文等多个体裁。

苏东坡出身高官家族,自小聪明过人,吸收了其父苏洵的文化遗产。

自幼酷爱读书,好奇心强烈,喜欢问问题并独立思考。

在他17岁时,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进士,并被派往京城京兆尹(今陕西西安市)就任主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苏东坡的文学成就非常丰富,他以才华洋溢的词章而著名,广泛涉猎山水田园、爱情离合、宴会豪华等主题,其词作在宋代掀起了一股盛世风潮。

他的词穷尽周易、道家、佛教、儒学等思想,流动的词意渗透其中,隐喻与抒情相得益彰。

他的散文以《东坡志林》最为著名,其中记述了他一生的遭遇、政绩、山水之趣和饮食文化等,内容丰富生动。

苏东坡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辞章无愧乐府诗人。

苏东坡特别喜欢写随笔和游记,他深爱大自然,经常旅行并在行程中记录所见所闻。

他的游记以《归田录》和《写寒堂集》最为著名,描写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反映着他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苏东坡对于中国美食历史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将山东鲁菜带入了江南,改良了许多菜肴的烹饪方法,开创了苏菜这一美食流派,并且系统地记录下来,成为后人学习餐饮文化的重要资料。

除了文学方面的才华,苏东坡还是一位出色的书画家。

他擅长画竹,笔触洒脱,墨法流畅,丹青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书法更是闻名于世,他开创了“狂草”艺术风格,使得字迹变得自然流畅,形成了一种与传统书法不同的独特风格。

然而,苏东坡并非一生平坦无波。

由于他的直言不讳和行为不合常规,他曾数次遭到贬斥和放逐,甚至被贬谪到黄州、岭南等地,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他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面对困境,并以他的才华和善良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世称“苏东坡”。

祖籍栾城。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世人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妻:王弗(第一任妻子)、王闰之(王弗堂妹)、王朝云(侍妾) 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特殊的地位。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 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
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 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部分诗词作品
部分书画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枯木怪石图》
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 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
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 的奢侈骄纵。
﹤艺术成就﹥
三、词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
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
蘇 東 坡
﹤人物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 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
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 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因 “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
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
3
﹤艺术成就﹥
一、文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 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
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以下是给大家整理苏轼简介的内容,欢迎查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
东坡饼
相传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县(现海南儋州)时,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年迈守寡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偏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活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数句,勾画出环饼匀细、色艳、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钗的形象。老妪将此诗高悬门上,果然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后来当地老百姓为纪念苏东坡,就名之以“东坡饼”,并在儋州流传今。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蘇 東 坡
﹤人物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 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 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 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 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 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 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 坡”。
﹤艺术成就﹥
一、文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 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 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 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 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 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 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 《 水 调 歌 头 》
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 特殊的地位。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 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 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 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生平介绍

苏轼-生平介绍

词注
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东坡乐府》 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
THE END! THANK YOU!
苏 轼
基本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享年65岁) 北宋文学家(散文、诗、词、赋)、政治家、 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 东坡”,谥号文忠。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生平家世
苏轼为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祖父:苏序。祖母:史氏。 父亲:苏洵。母亲:程夫人。 姊妹:长兄苏景先、长姐、二姐早夭。 三姐:苏八娘。弟弟:苏辙 。 妻妾:王弗 :子:苏迈 。 王闺之 :子:苏迨、苏过 。 王朝云 :子:苏遁 (早夭)。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古文:有“韩潮苏海”之称,与韩愈齐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 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创豪放词派。 书法:“宋四家”(苏、黄、米、蔡 )之一。 绘画:开创湖州画派。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苏:苏洵、苏辙
韩潮苏海
人生履历
1057年:21岁高中进士。 1061年:科考入第三等,任凤翔府判官。 1064年:任职史官。 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38岁任密州太守。 1076年:40岁任徐州太守。 1079年: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往常州。
画风 能画竹,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 《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
著作汇总
文学著作: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大量散文。 成名作:《刑赏忠厚之至论》 诗集《南行集》 诗文《东坡七集》《东坡集》《东坡词》等 书迹《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 《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题西林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画迹《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今传《苏沈良方》是在沈括《良方》基础上,增益苏 轼的医药杂说而成。

苏东坡 简介

苏东坡 简介

苏东坡(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又号文山、苏仙,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以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才华而著称。

苏东坡是北宋文学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

他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赋、词、文,尤以诗文为盛。

他的诗歌清新豪放,抒发豁达豪放的个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作品如《东篱乐府》、《前赤壁赋》等也为后人传颂。

除了文学才华,苏东坡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曾担任过宰相,对政务、军事都有出色的贡献。

然而,由于他直言敢谏的性格,多次遭到贬谪,被调离重要职务。

尽管历经风波,他一直保持对政治的关切。

苏东坡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行书被誉为“东坡体”,为后来的书法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他的画作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擅长用墨法表现自然风光和人物生动形态。

苏东坡一生经历坎坷,但他一直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的得失,被后人传颂为“苏文忠公”。

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才华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之一。

苏东坡

苏东坡

苏东坡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同时,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在绘画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

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名号由来苏东坡(1037~1101年),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晓苏轼名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

苏洵在给苏轼取名时,是煞费一番苦心的。

轼,是古代车前用做乘车人扶手的横木。

对于车载人这一功能而言,轼是没有用的。

但是如果没有轼,那就不仅仅是车的硬件设施不完善,乘车人在崎岖颠簸的路上也难确保安稳。

苏洵取“轼”名,是企望其“外饰”,即巧为观瞻,处世圆通。

“轼”字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君冯(凭)轼而观”,苏洵写的《名二子说》是这样解释的:“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说起“东坡居士”这个名字有一番来历: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

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府要来了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

历史上苏轼的简介

历史上苏轼的简介

历史上苏轼的简介苏轼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大文学家,是著名的豪放派诗人、政治家、文学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历史上苏轼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的成就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苏轼简介——精选推荐

苏轼简介——精选推荐

苏轼(1037-1101),北宋⽂学家、书画家、美⾷家。

字⼦瞻,号东坡居⼠。

汉族,四川⼈,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市郏县)。

⼀⽣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诗⽂书画皆精。

其⽂汪洋恣肆,明⽩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诗清新豪健,善⽤夸张、⽐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派,对后世有巨⼤影响,与⾟弃疾并称苏⾟;书法擅长⾏书、楷书,能⾃创新意,⽤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平作者:佚名 公元1037年1⽉8⽇,苏轼⽣于眉州眉⼭。

苏轼的⽗亲苏洵,即《三字经》⾥提到的“⼆⼗七,始发奋”的“苏⽼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读书的状况,感觉⾃⼰深受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数千⾔”,也更不可能有⽇后的⽂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的苏轼⾸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篇《刑赏忠厚之⾄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的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第三等,为“百年第⼀”,授⼤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字毁谤君相”的罪名⼊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劫。

【名人故事】苏轼(苏东坡)简介

【名人故事】苏轼(苏东坡)简介

【名人故事】苏轼(苏东坡)简介苏轼个人资料中文名:苏轼别名: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又号铁冠道人、海上道人;苏东坡、苏文忠、苏仙谥号:文忠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北宋所处时代:北宋时期出生地:四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出生时间:公元037年月8日逝世时间:公元0年8月24日职业: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职位:太师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代表作品:《水调歌头》《浣溪沙》《定风波》《蝶恋花》等苏轼简介苏轼(公元037年月8日?0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省眉山市),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二年(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生平简介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

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生平与思想嘉?元年(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后因奔母丧回蜀,嘉?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

历史人物苏轼的简介

历史人物苏轼的简介

历史人物苏轼的简介苏轼是一代大文豪,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人物苏轼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人物苏轼的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的小故事苏轼是一代文豪,后来因为“乌台诗案”入狱103天,出狱后被贬到了黄州,这个时候的苏轼喜欢上了佛法。

当时的黄州位于湖北江的北岸,与长江南岸的江西省庐山隔江相望,佛印那个时候就主持庐山的归宗寺,于是苏轼与佛印经常有来往。

佛印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名闻全国,苏轼与佛印很快成为了好朋友。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关于苏轼与佛印的小故事有很多,下面小编就说一下苏轼与佛印参佛的小故事。

苏轼非常的有才学,偶尔有一天苏轼诗兴大发于是写了一首赞佛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在这首诗中苏轼将自己的心境写了进去,暗喻自己的心境已经是“八风吹不动”,写完之后苏轼让侍童拿着自己的诗去送给佛印,苏轼觉得佛印一定会对自己大加赞赏。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苏轼(1037~1101)宋朝人,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4]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第一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
〔苏东坡简介〕
苏东坡,即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苏东坡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
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
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生平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
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
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
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
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1091
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

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