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美安保共同宣言》新变化看日本军事实力的新突破 2020年日本自由行签证
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姓名:杨志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指导教师:刘承20070301摘要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摘要鉴于形势的发展,美日于1951年签订日美安保条约,美日军事政治同盟初具雏形。
自签订至今,日美安保条约已历经多次修订,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地位和作用均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第一个日美安保条约是一个完全不对等的单向保护性条约,甚至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条约。
日本在条约中的作用只是提供反共基地,外交、军事均依附于美国,毫无地位可言。
但对当时的日本来说,与美国的这种特殊安排却是其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日本因此赢得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于1953年完成经济恢复。
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日本国内民族主义重新抬头,要求改变与美不对等关系,促成了日美安保条约1960年的修改。
修改后的条约至少实现了对等性,美日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防卫关系,逐步展开军事合作。
至上世纪80年代,美日之间的安保关系发展为同盟关系,日本开始在国际社会中以美国平起平坐的合作伙伴自居,外交由追随转变为自主,大力发展自身军备。
冷战结束后,美日对外政策均有所调整,两国于1996年对同盟进行了重新定义。
美日同盟的性质由保护日本型同盟改为维护地区安全型同盟。
日本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自卫队的活动范围扩大,可以在日本领域内向美军提供后方支援,“也可以设想能够在与战斗区毗邻的日本周围的公海和空中进行”。
此后,日本追随美国参与战争,寻求突破和平宪法和“集体自卫权”的限制。
在当前,美日同盟向全球同盟转变,美日军事一体化不断加强。
日本以美日同盟为依托,发展自身军事力量和展开多边外交,寻求在联合国中发挥大国作用,并企图摆脱战后体制。
日美安保条约的这一演变历程体现了美日关系的深刻变革,其实质是国际形势大背景下美日两国国家实力的较量。
其中,日本的民族主义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民族主义在日本民族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二战中的惨败使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一落千丈,务实地选择了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美日军事同盟

二战期间,美日曾是宿敌。
珍珠港事件及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为这一期间的两国关系作了充分的注解。
但战后不久,日美迅速化敌为友,逐渐走上了一条相互媾和的道路,其核心在于日本的军事主导权的出让。
从此后,美国在亚洲获得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军事战略据点,而日本则免除了许多战败后的惩罚,获得了长久喘息的机会。
美日军事同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如今已非同往昔,它的发展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军事战略的选择。
探索日美军事同盟的演变历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把握未来大国关系的走向。
历史的怪胎美日军事同盟是二战后大国关系调整的产物。
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共同签署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一个是《波茨坦宣言》,另一个是《雅尔塔协定》。
上述文件的相关条款规定,战败国必须逐步废除军国主义,成立一个和平的民主政府,之后同盟国占领军即行撤离。
当时,占领日本的正是美国军队。
由此,美国主导了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造,致使两个昔日的冤家对头走到了一起。
在美国的主导下,战后初期,日本的确一度走上了民主化和非军事化的道路,制定了和平宪法。
原本按照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和其它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改变对日政策,积极武装日本,这为其后的美日军事同盟埋下了伏笔。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为了将日本变成其在亚洲的军事基地与反共“防波堤”,中断了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进程,转而与日本实现单独媾和。
1951年9月8日,美、英、法与日本片面签署《旧金山对日和约》,随后又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即旧安保条约。
在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的垄断财团和军工基础未被彻底清除的前提下,《旧金山对日和约》使日本再次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同时按照《波茨坦宣言》本该撤出的美国军队却获得了长久驻扎日本的权力。
旧金山条约称,“日本希望美利坚合众国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其部队”,“美利坚合众国为了和平和安全的利益,目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其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同时希望日本自己能逐渐增加承担其对直接和间接侵略的自卫责任”。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三、美国及中美关系

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三、美国及中美关系一、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1、独立的美国——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意义:赢得国家的独立,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的发展,扫除了一大障碍。
领导人华盛顿重要文献《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 1787年《宪法》2、统一的美国——美国内战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根本原因: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的发展,扫除了又一障碍领导人林肯重要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3、为什么把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称为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因为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的独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一大障碍。
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又一障碍,所以称为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
二、科技的美国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主要发明:爱迪生(电灯泡、留声机和电影放映机)、莱特兄弟(1903年飞机)(2)经济发展,逐步成为头号经济强国。
(3)美国在电力的应用上,领先世界3、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独树一帜,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科技发明来自美国。
三、两次大战之间的美国1、一战中1917年,美国参战,成为主要战胜国之一;一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2、一战后(1)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对外关系:华盛顿会议上,在东亚特别是中国,美国同日本争夺势力范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压制日本。
形成有利于美国的华盛顿体系。
3、二战前(1)创新的美国――罗斯福新政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突出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敢于和调整。
4、二战中(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外政策调整,于1942年1月1日召开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倡导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练习题(附答案)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中关国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20世纪50年代欧洲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欧盟的成立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1972年,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同时,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开了所谓的“多边自主外交”。
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个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3)材料三中,此时的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怎样的经济地位?材料三表明日本、欧共体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怎样的局面?(4)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日本、西欧的经济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原因: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目的:提高国际地位。
影响: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特点: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提供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
(3)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美国、欧共体、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西欧、日本的崛起,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
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我们正在面临什么样的新变化?

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
维持中国周边安全与稳定,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压力和新挑战。
深入细致地分析正在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准确和深入地掌握中国周边安全演变态势的同时,及时与科学地把握全局、制定相应对策,不仅是做好中国周边外交的需要,更是捍卫与巩固国家安全的战略要求。
本文尝试从地区安全结构性调整的视角,分析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正在发生的变化,并努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东亚地区安全结构的新变化:同盟政治进入新的战略活跃期冷战结束已经整整25年。
这25年间,东亚区域安全完成了两个标志性的变革过程:一是从冷战时代全面过渡到后冷战时代;二是从后冷战时代走向冷战后25年地区性因素发生重大变化而必然产生出的新时代。
这个时代究竟如何命名还没有定论,但至少可以称之为东亚安全的“后—后冷战时代”。
经过这几年的变化和调整,这个东亚安全的“后—后冷战时代”已经前所未有地变得清晰。
把握和了解中国周边安全局势,不从这一地区性安全结构变革的高度出发,我们就难以走向全面和准确。
中国的周边安全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秩序演变与调整最敏感的温度计。
自1991年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当代世界地区安全虽然历经数次调整,但区域安全秩序、权力分配结构和地区内主要国家的战略选择并没有发生决定性的变化。
2011年11月奥巴马政府宣布“亚太再平衡”战略,强调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外交重点从欧洲和中东“转向亚太”。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有三大支柱,分别是加强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存在和同盟合作、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以求重新夺回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和贸易的主导权,以及推进与美国的盟国、安全伙伴和友邦国家间的政策协调与合作为核心的地区多边主义。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东亚区域安全格局变化的转折点。
这一战略宣示美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三个重大变化:首先,美国将牢牢锁定已近成为全球贸易与投资增长最为迅速的亚太地区作为自己的战略重点,美国的全球政策有了非常鲜明的“主次之分”。
谋求政治大国的日本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是当今世界上一个 很特殊的国家,一方面拥有装备先进的海陆空 三军,另一方面又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和平宪 法,明文规定“不得拥有军队,并放弃国家交 战权”。结果,强大的军队改称为“自卫队”, 海外派兵伪称为“维和活动”,明明是准备交 战又称“有事法制”。 上述涉及到的一系列政策法令背离了日本 的和平宪法,几乎彻底消除了宪法对日本军事 发展的限制,因而遭到日本有识之士的强烈反 对。日本准备修改宪法,只不过是对这些法令 的出台进行宪法上的追认而已
1、90年代走下坡路的日本经济
进入90年代以来,素有“东洋奇迹”之称的日本经济,于 1991年4月陷入“平成危机”,这是战后以来日本最严重的一 次经济危机。 1992年和1993年,其国民生产总值仅增长了0.5%和0.1%。 战后日本历次经济危机的平均衰退期为14个月,而这次平成 危机却持续了40多个月,刷新了第二次石油危机36个月的最 长纪录,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史上衰退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 机。 从1991年到1995年,日本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0.6%,在 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1996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2.5%左右。 1997年日本的GDP增长率为-0.7%,1998年为-1.9%。是1974 年(曾出现过负增长,但名义增长率为正)以来的第二和第三 个负增长年。1998年的负增长是战后以来幅度最大的负增长, 使国民收入比上年下降3.3%,使日本的人均GDP从世界第二 位降到第七位,这是自1955年有统计以来的第一次减少。
1981年铃木内阁提出,日本正在进入 “第三次远航”:第一次远航,指明治维 新实现了日本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 的转变,建立了近代强大的日本;第二次 远航,指日本由战败到经济复兴,使日本 成为经济大国;第三次远航,就是要实现 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
2019-2020年《创新设计》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学案: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及答案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指导意见学法指导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用图示法归纳战后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世界多极化的表现。
2.通过经济决定政治的道理理解欧共体、日本外交政策的变化。
知识点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1)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西欧经济发展,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
(3)当时欧洲任何一国都无法与美苏相比,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
2.形成(1)1951年,法国等六国成立________。
(2)1958年,六国又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上述三组织合并为________,简称欧共体。
3.措施建立________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加强科技合作。
(1)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2)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推行________的外交政策。
(3)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削弱,不得不调整对欧政策。
1.(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根本原因是对抗苏联。
() 2.(判断)欧共体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简称。
()3.(思考)1958年的一位德国商人宣称:“无论是拿破仑的欧洲还是希特勒的欧洲,都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
”实质上他是意在说明什么?试答:知识点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背景(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________,日本政府采取追随美国的政策。
(2)战败后的日本,经济衰竭。
2.原因(1)美国对日本的扶植:减免________,提供________援助。
(2)战后初期________改革,铲除封建因素。
(3)重视科技与________。
(4)把发展________放在首位,利用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3.成就:1956~1972年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资本主义世界________。
2019-2020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一讲义:9.2新兴力量的崛起和答案

第2课新兴力量的崛起历史时空坐标核心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美苏的威胁和西欧自身的衰落,欧洲开始走向联合,共同维护欧洲经济的发展成为根本目的,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历史解释:通过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中国等新兴力量崛起的史料,认识综合国力是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细致梳理·核心点]一、“欧洲人的欧洲”1.背景(1)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
(2)欧洲的政治家们认识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2.进程(1)经济一体化①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为欧洲统一奠定了较好的政治基础。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一体化①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②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③1975年,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④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共同体内成员国间的防务合作也加快了步伐。
[轻巧点拨·关键点][思维点拨]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抗衡美苏,加强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
欧共体成立后,在政治经济领域展开多方面合作,实力大大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和两极格局,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
[轻巧识记]共同体的形成二、迅速兴起的日本1.原因(1)经济上: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外交上:坚持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3)教育、科技上:重视教育,发展高科技。
美日关系的演变

美日关系的演变一、占领与被占领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境.1945年8月12日,杜鲁门任命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麦克阿瑟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君临日本。
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既已决定借日本投降之机彻底削弱日本。
意在摧毁日本军国主义根源,消除军国主义影响;对建立和平民主的新日本是十分有必要的。
遗憾的是,实施两年,上述改革还远未完成,美国政府却嘎然刹车,对日政策从惩治改造转为复兴扶植。
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
苏联势力剧增,冷战开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其稳定亚洲的中心的企图成为泡影,打乱了美国的亚洲战略;朝鲜、越南政权相继建立,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
针对这种形式,美国改变其初期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在亚洲执行其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
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转变终止了对日本的改革进程,与此同时,占领军当局缓和了对日本的种种限制,放宽了对日本战争赔偿的要求,帮助日本复兴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把日本变成后方军需工厂,为其侵略战争服务。
日本从战争中收益大量外汇,对其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二、从敌对到伙伴旧金山媾和是美日关系演变的里程碑。
随着冷战加剧和亚洲革命浪潮的澎湃发展,美国政府希望日本尽早摆脱约束,为其所谓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亦将美国完全控制日本的局面合法化、长期化。
1951年9月8日,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各盟国及日本决定,他们此后之关系将是由主权的平等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友好的结合下进行合作。
《旧金山和约》的签订结束了盟国对日本的全面军事占领,盟国占领机构取消。
日本被缔约国承认为独立国家.同时,和约亦为美国继续驻扎日本留有空间,这与托管条款使得日本的独立实际上是不完整的。
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日美两国的关系.在《旧金山和约》签字的同一天,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美国则“为了和平与安全的利益,日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相当数量的武装部队",1952年2月8日,日美两国签订《行政协定》,规定实施《日美安全条约》的细则。
日本国防和军事理论概括

日本国防:
●日本陆军
陆军拥有坦克共1159辆,其中61式坦克187辆,74式坦克 873辆,90式坦克99辆 *。 装甲车850辆;各种火炮6300门,其中84毫米无后坐 力炮,106毫米自行无后坐力炮 3771门,81毫米迫击炮,107毫米自行迫击炮1900门, 105毫米榴弹炮100门,155毫米 自行榴弹炮154门,155毫米牵引榴弹炮525门,203 毫米自行榴弹炮132门,130毫米多 管火箭炮130门,35毫米高射炮130门,反坦克导弹 发射架300部,防空导弹发射架194 部,直升机449架。
日本军事战略概况:
近年来日本军事战略的演变
★根据《日本国宪法》,日本实行“立足本土,专守 防卫”的政策,不拥有国家的交战权。 ★90年代以来,日本为谋求军事大国地位,进行了一 系列紧锣密鼓的战略调整和部署。
日本军事战略概况:
调整和部署
1995年11月,日本抛出指导其未来10至15年国家军事战 略和安全政策的《新防卫计划大纲》,勾画出新时期军 事发展纲要和军计划。 1996年4月,日本与美国发表《安全保障共同宣言》。 1997年9月,日美又推出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日美 安全关系的性质、任务、作用范围发生了质的变化。 1999年5月,日本国会通过新指针相关法案,为日本自卫 队与美军联手应对“周边事态”、对美军作战实施支援 奠定了法理基矗1999年7月,日本防卫厅发表的《防卫白 皮书》提出,在面临导弹袭击或军事入侵前,日本可对 外国基地实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
预人自一 备,卫般 役航队预 空 备 自万役 人卫人 队, 陆 海万 上 上人 自人 , 卫;自其 队快卫中 速队陆 。 反 上 应 4.6 1100 4.79 800
预 备 役 部 队
中日关系

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国 力迅速强盛。与此同时,日本统治阶级就开始积极 筹划对外扩张并确定了具体步骤,这就是: 第一步征服台湾; 第二步占领朝鲜; 第三步控制满蒙: 第四步侵略中国内地; 第五步称霸全世界;核心是侵华。 至此,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形成了以侵略中国为主要 内容的“大陆政策”。很快,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 日本精心策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2.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要取得邻国的真正谅解。同是
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现在仍在对二战中的受害者进行 赔偿,而日本至今仍未对它奴役、侵略邻国的历史 做出彻底的清算和赔偿。 3.受到发展军事力量的限制。战后的日本国宪法载 明:“日本国忠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 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 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依据日本的和 平宪法,日本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不拥有集体自 卫权和对外行使战争的权力。政治大国必须有强大 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日本为发展军事力量正在设法 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但是真正修改和平宪法则要 假以时日,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2.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要取得邻国的真正谅解
同是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现在仍在对二战中的受害
者进行赔偿,而日本至今仍未对它奴役、侵略邻 国的历史做出彻底的清算和赔偿。 3.受到发展军事力量的限制 战后的日本国宪法载明:“日本国忠心谋求基于 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 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 争端的手段。” 依据日本的和平宪法,日本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不拥有集体自卫权和对外行使战争的权力。政治 大国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日本为发展 军事力量正在设法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但是真 正修改和平宪法则要假以时日,不是一朝一夕所 能做到的。
冷战后日美关系的发展及原因

冷战后日美关系的发展有一个比喻这样形容日美关系: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就像处于一段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在旧社会父母的包办下结合,伴着赞同和反对的声音;在甜蜜中相互扶持;在争吵中互相了解;又在成长中寻求相处的平衡点,有时如胶似漆,有时又若即若离,可谁都离不开谁。
一,冷战时的日美同盟1,日美同盟的形成(1951——1959)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署后不久,美国就与日本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从而确立了以日美同盟为核心的外交体系,此后,美国在战后日本外交中一直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日美安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美同盟正式形成。
日美同盟在形成之初是完全建立在美国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强制优势之上,美国强行把日本纳入自己的战略计划中。
但是,此时的日本在被迫追随美国之后又有着自己的打算:借着《日美安保条约》,在美国的保护下不断发展自己的军事经济实力。
这在当时,对失去战斗及防御能力的日本来说,这也是一个别无他法的选择。
所以,这个时期的“美日同盟”具有高度的不平等性,为此,从此以后日本也在为着争取自己的平等地位而不断努力。
2日美同盟的扩展(1960——1990)1960年1月19日,美国国务卿霍特与日本首相岸信介在华盛顿进一步修订《日美安全条约》,共同签署了《美日相互合作与安全保障条约》。
1960年《新日美安保条约》规定两国军事合作的范围限于远东,但安保联合宣言给日美同盟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维持亚太地区稳定与繁荣的基石”并提出要进行全球合作。
旧条约是美国强加给日本的,而新条约是日本政府主动要求修订的。
新条约相对摆脱了战后初期日本的不平等地位。
1978年11月,美国与日本通过《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美日防卫合作指针》是美日军事合作的纲领性文件。
出于全球战略的需要,美国一再要求日本在亚太地区分担更大的“防卫责任”。
借此机会,日本在合作指针框架内,以抗拒苏联威胁为由,大力扩充军备,使本国的攻防能力发生质变。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及美国战略的转变,美国开始要求日本以军事帮助的方式,为美国的地区战略做贡献。
简论奥巴马钓鱼岛新表述解读

简论奥巴马钓鱼岛新表述解读论文摘要日本近年来挑衅钓鱼岛主权的程度不断加剧,钓鱼岛局势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能否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
奥巴马2014年4月出访日本时关于钓鱼岛有了最直接表述,加剧了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进度。
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本文以钓鱼岛争端由来及影响为背景,分析奥巴马钓鱼岛新表述的内容及实质。
论文关键词奥巴马钓鱼岛美日同盟一、钓鱼岛争端的由来及影响随着日本右倾势力的抬头,日本钓鱼岛国有化,尤其是美国长期坚持的美日同盟政策的作用,造成日本近年来挑衅钓鱼岛主权的程度不断加剧,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从理和法的角度看,钓鱼岛都属于中国的领土。
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总面积六万多平方公里。
我国明朝时期发现钓鱼岛。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钓鱼岛主权不牵扯与日本的关系,甲午战争后1895年清王明与日本鉴定《马关条约》,日本将钓鱼岛划规琉球。
1943年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日本作为战败国需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归还中国,1945年中美英《波茨坦公告》第八条重申了《开罗宣言》确立的原则,日本必须归还他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
从历史和国际法角度都证明钓鱼岛是中国领土。
但是1951年9月8日,日本与美国鉴定《旧金山和约》,将钓鱼岛及冲绳交由美国托管,1972年美国将钓鱼岛交给日本控制至今。
中方从未承认并坚决反对美国1972年向日本私相授受钓鱼岛管辖权的做法,与理与法都行不通。
1972年9月田中访华时,曾要求周恩来明确钓鱼岛的归属权。
当时,为了不让这个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成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障碍,周恩来表示:“现在还是不要讨论,地图上又没有标。
出了石油就成问题了。
”对此,日方也表示同意。
1978年8月,日本外相园田直在北京同邓小平讨论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如既往,搁置它20年、30年嘛。
”1989年7月,邓小平同志提及钓鱼岛问题时说:“尖阁列岛,我们叫钓鱼岛,这个名字我们叫法不同,双方有着不同的看法,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
当前日本的政治经济形势及中日关系

当前日本的政治经济形势及中日关系观察新世纪之初日本的发展态势,不禁使人想起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森岛通夫1999年在《日本为什么将会没落》一书中作出的预言。
他认为,正是20世纪后半期日本发展的成功带来了现在日本无法逃避的失败,在21世纪的后半期,日本即使尚能保持一定的经济水平,也将会变成一个没有影响力的软弱无为的国家。
森岛的预言已经开始被事实所印证。
关于当前的日本政治自20世纪50年代始,和平、民主与独立就是日本国民争取的目标。
时至今日,仍不能说这一目标已经真正实现。
在当前日本国家政治领域的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何种选择,对日本能否真正实现上述目标,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事务发言权至关重要。
(一)政治的民主化2001年4月26日,森喜朗终于挂相印而去。
然而,回顾2000年4 月5日森喜朗上台执政一年来的前前后后,其“政绩”似乎除了让日本政府背上了更多的债务外,就是“错话连篇”,“神之国”一类“失言”不断,使其因继承小渊一手操办的冲绳峰会而得到的较高的支持率一路下跌,尤其2001年2月10 日美国攻击型核潜艇格林维尔号撞翻日本爱媛号渔业实习船事件发生时,森喜朗作为国之最高权力者无视民之死活而沉迷于高尔夫球的表现招致日本国民的强烈不满,2 月末其支持率已降至6%—8%。
虽已山穷水尽,森首相却仍对民怨众怒俨然不知,用歪理诡辩自我安慰,说什么“我接到的电话都是鼓励我继续干下去的”、“接到撞船的消息后我已经指派人去进一步调查了”云云,在国民已对其完全丧失信心、舆论传媒纷纷猜测其下台时日的严重环境中,仍坐在首相宝座上发号施令两月有余,并代表国家权力去美国访问,对日本的国家政治运营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有日本学者称,作为首相,尽管面对如此不利环境,但只要他本人不言辞职,则别人不会逼迫他辞职,这就是当代日本政治制度的一大弊病。
由此想来,日本国民的全体意志如何在国家政治中得到反映?日本的政治民主究竟是全体国民的民主,还是首相一人的“民主”?抑或自民党一党的“民主”?日本人常说的“日本政治三流”再次得到很有说服力的验证。
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本文对美日同盟的调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阐述,分别为: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形成、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的再定义、9·11事件后美日同盟的强化及新时期美日同盟的全面调整。
标签:美日同盟演变一、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形成二战结束后,战胜国美国对战败国日本进行单独军事占领和控制。
美国迫切希望日本成为其远东的工具,有效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的扩张。
而日本也不得不依靠美国来保障其安全,这就为两国确立同盟关系奠定了基础。
1951年美国和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2月两国又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
这些条约中规定,美军可以驻扎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日本得向美军提供基地,并分担驻扎费用。
”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美日战略同盟的正式建立。
虽然同盟建立之初奠定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但日本充分的利用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使本国经济逐渐转向正轨并取得飞速的发展。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改善战败国的国家形象,希望在对美外交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
日本各党派要求修改不平等的旧条约的呼声越来越高。
美国为了缓和日本的反美情绪,防止日本倒向中苏,同时确保在日本的美军基地和通过经济合作加强对日控制,也愿意以较平等的态度对待日本。
经过多次谈判,1960年1月19日美日在华盛顿签署了《新日美安全条约》。
新的条约废除美国干涉日本内部事务的条款,从范围上突破了旧条约关于保卫日本本土的合作范围。
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获得更多的自主权,顺应了日本国内社会希望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的政治诉求,使得美日关系从原来的不平等逐渐走向平等,但条约实质上依然是针对中国与苏联的军事同盟条约,美日之间不对称的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日本不在一味追随美国,对外政策逐渐变得积极主动,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化。
这一时期,美国也希望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配合其全球战略的实施。
日本的军事战略调整

日本的军事战略调整军事战略,日本称之为防卫战略。
防卫一词是日本掩盖其军事本质的用语。
在日本政界一片为“自卫队正名”和“防卫厅升格”的呼声中,这里将其防卫战略直称为军事战略,似更贴近日本的现实。
经战后五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日本拥有陆上自卫队兵力14.8万人,各型舰艇436艘(其中作战舰艇152艘),航空自卫队作战飞机367架。
目前,日本三自卫队的常规武器装备水平独步亚洲,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作战能力显著提高。
随着冷战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日本正以争做“政治大国”为国家战略目标,加紧推进以“立足亚太,加强日美欧协调,积极参与构筑国际新秩序”为基本思路的外交方针。
为适应其需要,日本军事战略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1997年9月23日,日美发表了“新指针”。
随着“新指针”的出台,日本自苏联解体以来一直进行的军事战略调整即大体完成。
这一世纪之交的日本新军事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威胁”的多元化,建立全方位防御体系;建立新型日美军事合作关系;在继续标榜坚持“专守防卫”的同时,强调积极主动的战略原则;扩大军事力量的职能范围,提出“周边事态”的新概念,将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作用范围扩大到亚太乃至世界范围,使自卫队加紧由内卫型向外向型转变;加强质量建军,重点发展海、空力量,建设“合理、高效、精干”的军事力量。
一、日本军事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冷战期间,日本军事战略大体经历了由“集体防御”到“专守防卫”的演进过程,但基本上没有超出被动防御战略的范畴。
冷战后,日本开始对军事战略进行大幅度调整,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一是1996年之前的务虚阶段,二是1996年以后的实质性操作阶段。
其明显的标志便是1996年起开始执行的《防卫计划大纲》和随后出台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
2004年10月4日,小泉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恳谈会”向小泉首相递交了一份题为“面向未来的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构想”的报告,其后又于2004年12月10日制定了新的《防卫计划大纲》。
日本国际安全战略的新动向及其影响

日本国际安全战略的新动向及其影响作者:孟晓旭来源:《国际问题研究》2021年第04期〔提要〕菅义伟政府的国际安全战略沿袭并发展了“安倍路线”,其以印太地区为重点,升级日美印澳“指导性安全联盟”,深化多边多层安保体系,强调经济安全保障议题,强化供应链安全,并经历了从反对构建“亚洲版北约”到利用多边围堵制华的路线转变。
国际形势和印太权力格局新变化、美国对盟国的政策调整,以及推动战后日本安全战略转型和迎合国内政治需求等是菅政府调整和深化国际安全战略的主要动因。
菅政府的国际安全战略在能力和框架上均存在缺陷,背后的安全理念也不符合时代潮流,难以获得地区国家的广泛支持,但其产生的复杂影响需要重视。
〔关键词〕日本国际安全战略、日本外交、中日关系〔作者简介〕孟晓旭,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中图分类号〕D731.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21)4期0087-162020年9月16日,菅义伟接替安倍出任日本新一届政府首相。
由于长期担任安倍政府内阁官房长官一职而无外交安保的履历和经验,菅义伟执政被认为存在外交和安保短板。
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侧重应对国内议题的背景下,“菅随安规”似乎是其现实选择,但事实上菅政府上台后在国际安全议题上更为积极,不断调整和深化日本国际安全战略,形成一定特色,其复杂影响正逐渐显现,需要予以关注。
一、国际安全战略新动向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强调,仅凭一己之力不能确保安全,应多层次地开展国际安全合作,战略和系统地推进安全保障政策。
菅政府成立以來,对外积极开展国际安全合作,聚焦战略重点地区,升级核心战略合作框架,扩大安保合作体系,并转向加大对华安全围堵。
(一)战略重心放在印太地区,强化与地区多国的安全合作菅政府重视印太地区的安全,把“印太战略”作为日本国际安全战略的重心。
在首次施政演说中,菅义伟强调“印太地区形成基于法治、自由开放的秩序极为重要”。
为获得国际支持,菅政府重点向美国拜登新政府推销“印太战略”。
美日安保条约内容

美日安保条约内容美日安保条约,是1951年9月8日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美国陆军第六军司令部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此条约不仅构成规定日本从属美国的法律依据,而且使美国可以在日本几乎无限制地设立、扩大和使用军事基地。
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美日安保条约内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美日安保条约内容美日安保条约也叫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1951年9月8日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美国陆军第六军司令部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此条约不仅构成规定日本从属美国的法律依据,而且使美国可以在日本几乎无限制地设立、扩大和使用军事基地。
2012年7月24日,日本宣称与美国共同作出决定,要将钓鱼岛列入“美日安全保障条约”。
2012年9月19日,美方声称对有关领土争端不持立场。
2012年11月29日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决定,在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增加一个附加条款,明确规定美国对日防卫义务的《日美安保条约》的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
日本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相互协力及安全保障条约日本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希望加强两国间的传统友好关系,并且拥护民主主义的诸原则,个人的自由及法制,进一步促进两国间的密切的经济合作,经济的安定和福利的改善。
两国再次确认对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的信念以及和全世界所有政府和人民一道和平地生活的愿望。
两国确认保有联合国宪章所制定的个别或集体的自卫权。
两国为了维护远东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决定缔结此条约。
协定如下:第一条维护和平的努力缔约国遵守联合国宪章的规定,通过以和平手段解决各自的国际纷争,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及正义。
即便是为了保持领土完整和政治的独立,也应该慎重使用以武力威吓,武力行使及与联合国的宗旨不相符的方法。
缔约国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一起,为了能够使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联合国宗旨得到更加有效地执行,努力加强联合国组织。
第二条经济合作的促进缔约国通过强化其自由的诸制度,促进作为这些制度的原则,改善安定和福利条件,为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福田赳夫评传_随笔

《福田赳夫评传》阅读随笔目录一、前言 (2)1.1 作者简介 (3)1.2 作品介绍 (5)1.3 阅读建议 (6)二、福田赳夫其人 (7)2.1 生平背景 (8)2.2 政治生涯 (9)2.3 经济贡献 (10)三、福田赳夫的政治思想 (11)3.1 原则与理念 (12)3.2 对外政策 (13)3.3 社会政策 (14)四、福田赳夫的经济政策 (16)4.1 经济发展策略 (17)4.2 产业政策 (18)4.3 财政政策 (19)五、福田赳夫的外交政策 (20)5.1 日美关系 (22)5.2 日中关系 (23)5.3 地区合作 (24)六、福田赳夫的社会活动 (25)6.1 社会公益 (26)6.2 学术研究 (28)6.3 国际交流 (29)七、结论 (31)7.1 福田赳夫的历史地位 (32)7.2 对现代的启示 (33)一、前言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能够抽出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一本评传类书籍,对我而言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我有幸翻阅了由福田赳夫所著的《福田赳夫评传》,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福田赳夫的一生,还深入剖析了他的思想、性格以及他在日本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复杂。
福田赳夫是日本右翼政治家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和言论主张在日本政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他也因其极端保守的政治立场而备受争议。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试图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位历史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福田赳夫评传》的作者是一位资深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他对福田赳夫的评价和分析既全面又深入,既有批评也有肯定。
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独特的阅读视角。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福田赳夫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变化。
他从一个年轻的志士成长为日本政界的巨头,其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也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政治理想,不断为之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和美国日前就全面修改1996年的《日美安保共同宣言》达成实质性一致。
双方决定在华盛顿召开由两国外相和防长共同参加的日美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2加2会议),并在该次会议上正式发表新日美安保宣言。
日美双方一致同意将共同应对东南亚“不安定弧形”、朝鲜半岛以及台海危机作为双方共同的战略目标,并将上述目标作为驻日美军基地调整的基本指导方针。
新日美安保联合宣言出台
纳入遏制中国军力内容
专家指出,从本质上讲,日美此次准备修改《联合宣言》有各自的目的美国希望借此最大限度地利用日本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服务;日本则希望借助美国力量,加快迈向政治和军事大国的步伐。
冷战结束后,日本认为其所处的国际军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对其军事方面做出调整。
如果说冷战后日本军事发生的变化是“渐进”式的话,去年11月日本防卫厅针对中日两国有领土争议的钓鱼岛(日称尖阁群岛)以及冲绳本岛以西的其它岛屿制定的“西南岛屿有事”对策方针,则标志日本军事已进入具有质变领域多、调整幅度大、涉及面广等特点的发展时期,即“阶跃”式发展的新阶段。
“专守防卫”
转向“先发制人”
据日本媒体透露,日本与美国于今年夏天将对1996年两国制定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中的一些具体条文进行修改,日本军事战略将被美国正式默许而脱离“专守防卫”,朝着“先发制人”方向发展。
日本这次制定包含我钓鱼岛在内的所谓其“西南岛屿有事”对策方针时指出,要坚决、彻底地打击“侵犯”西南岛屿的外国军队。
这就明确表明,日本在与我争夺钓鱼岛时,将采取主动措施,牢牢控制住属于我国的钓鱼岛。
可以说,日本制定“西南岛屿有事”对策方针是其“先发制人”战略即将浮出水面的“冲锋号”。
作战范围由
“模糊”变为明确
冷战期间,出于自身安全需要及为了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日本一直将苏联作为主要威胁而重点加以防范。
冷战后,日本对其周边安全环境和所谓的“威胁”做出了新的判断,认为其国家安全受到“地区内”的“多种多样的威胁”,并且于1998年出台了《周边事态措施法案》。
该法案采用“周边事态”这一模糊概念“圈”出了日本军事应采取行动的范围。
这就给人们一种假象日本出于提高其国际大国形象而参与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亚和中东地区也是日本自卫队关心的“周边”范围了。
如果说以前日本还没有公开说其自卫队作战区域的话,日本这次制定“西南岛屿有事”对策方针则明确表明日本自卫队的作战区域,即日本真正关心的“周边事态”是包含我钓鱼岛在内的其所谓的“西南岛屿”地区。
“对外依赖”
转向“独立发展”
冷战期间,日本与美国结成同盟。
日美防卫合作是战略上协同,战术上协调。
如其“专守防卫”战略就规定,日本“对于小规模的局部入侵,依靠独自力量排除;对于中等以上规模的战争,依靠美军支援”等。
可以说,日本的外部军事安全完全是由美国军队来承担的。
冷战后,美国出于全球霸权的需要逐渐加大了日本的军事责任,日本出于发展军事的考虑则“欣然”接受。
所以,日本自卫队的身影自冷战结束以来不断在世界各地出现。
如果说以前日本还想依靠美国军事力量来解决其与中国的钓鱼岛争端这一问题的话,其出台“西南岛屿有事”对策方针意图是申明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目的是把本应依赖美国来解决钓鱼岛争端的问题变成日本自卫队的任务。
日本制定这个“对策方针”的实质就是为其自卫队由“依赖”向“独立”解决国际争端方向的发展铺平道路。
“自卫队”
向“军队”角色转换
二战后,日本被美军单独占领。
1946年11月,在美国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的授意下,日本公布了《日本国宪法》。
该法放弃了日本拥有军队的权利。
所以,日本的武装力量称之为“自卫队”。
冷战后,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日本自卫队频频出现于国际舞台。
日本的这一行径遭到国内外的诸多批评和指责,认为日本自卫队出国“名不正,言不顺”。
这给日本政府使用“自卫队”这一工具带来“不便”。
但是,日本政府通过《自卫队法修正案》、出台新《自卫队法》等动作,悄悄地给其自卫队“松绑”。
日本这次制定“西南岛屿有事”对策方针赋予自卫队完成超出其防卫本土任务的责任,实际上是给其自卫队转换角色开了绿灯。
在日本国内军国主义思潮的刺激下,日本自卫队改名的日期不会远了。
从日美在安全方面的种种举动看,日本未来几年的军事实力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组建立体化预警体系
日军认为,高技术侦察监视是赢得现代战争至关重要的手段,要想取得防空作战的主动权,必须建立完善的早期预警系统,因此,航空自卫队一直将提高空中预警能力作为其建设的重点。
航空自卫队已装备4架E-767空中指挥预警机,均部署在东京附近的滨松基地,主要担负首都的防空警戒任务。
为加强日本全境的预警能力,日本将在未来几年内再购买6架,力争在2010年前后形成实战能力。
航空自卫队装备的13架E-2C预警机主要负责北部、中部和西部空域的警戒巡逻任务,紧急情况下担负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任务。
为增强其完成临时性任务的能力,日本将投资12亿美元,对现役的E-2C型预警机进行大幅度改进。
预计,全部改进工作将在2005年完成。
为进一步提高侦察能力,日本还以“朝鲜研发导弹和对付海盗”为名,决定再购买2架先进的远程侦察机。
该机可不着陆连续飞行2万公里,可从日本飞到马六甲海峡再返回日本。
航空自卫队正加紧为所有警戒群换装J?FPS-3新型固定式3坐标雷达,为各机动警戒队换装J?TPS-102新型移动式3坐标雷达。
中部航空方面队下辖的8个警戒群和4个机动警戒队有望在未来5年内全部换装新型3坐标雷达,地面预警时间将由现在的7分钟提高至10分钟。
此外,为提高对隐形飞机等小型目标的探测能力,航空自卫队已于2002年采购了J?FPS-4型雷达。
预计到2010年前后,日本将具有自主的天基军用侦察和军用通信能力。
到2020年前后,日本将进一步加强天基军用侦察和军事通信能力,能够建立和使用包括侦察监视、通信广播、导弹预警、导航定位和气象预报等种类齐全、功能强大的军用航天体系,具备利用航天系统直接支援作战的能力和研制部署包括空天飞机在内的有限空间武器的能力。
作为情报侦察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航空自卫队还将为部署在中部防区内的百里基地的第501航空队装备RF-4EJ型侦察机30余架。
该型机配有较先进的航空照相设备,可在昼夜各种气象条件下实施高空或低空照相侦察,获取战术情报。
完善一体化C4I系统
日本自卫队已初步建成以三军 C4I系统为基础、以防卫厅C4I系统为核心的指挥控制体系,基本具备了全境和全手段立体通信能力,并且可对日本超高空、空中、海上、水下进行24小时的不间断监视与监听,预警范围为3000~4000公里,但纵向联通和横向联通均不够,严重地制约自卫队的指挥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
为此,自卫队在第4个五年计划期间,将以中央指挥所的“中央指挥系统”为中心,构建“防卫综合数据通信网”。
自卫队正在“三军共用数据通信网”的基础上加紧建设新一代中央指挥与控制系统,计划2004年前后建成。
航空自卫队还计划对现有的防空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巴奇”系统)进行技术改进,设想通过航空自卫队指挥通信网,把航空总队作战指挥系统、支援集团指挥系统和补给本部指挥系统联为一体,以进一步提高航空自卫队指挥控制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积极发展远程技术装备
据有关资料透露在第4个五年计划期间,海军将采购25艘舰艇,包括2艘新型“宙斯盾”驱逐舰、2艘排水量35万吨的“直升机航空母舰型”驱逐舰、2艘可载预警机和垂直起降战斗机轻型航母和5艘高速导弹快艇,同时自行研究发展下一代1万吨级可载6架直升机的大型舰和2万吨级以上的直升机航母,在2015年前还将建造2艘4万吨级航空母舰和2艘4万吨级医疗船。
打造数字化陆上自卫队
首先,陆上自卫队将其基本作战单位师的一部分改编成旅,形成9个师、6个旅的体制,将旅和一部分师集中用于危机最可能发生的地区。
同时,陆上自卫队还将改革教育和训练体制,以使自卫队员掌握必要的技能来处理大量的信息。
其次,地面机动的师、旅装备多用途轮式装甲车辆,师、旅的侦察部队装备配有战场监视雷达、红外线侦察装置、雷达测距仪的高性能装甲侦察车辆。
除主战坦克和自行野战火炮外,各机动师装备200~250辆,各机动旅则装备100余辆具有一定防护能力的战斗车辆,整
个陆上自卫队总计将装备各种轮式装甲车2500~2700辆;空中机动旅装备UH-60JA多用途直升机、0H-1侦察直升机、AH-64D攻击直升机、AH-1S攻击直升机、RAH-66侦察/攻击直升机和无人侦察机30架。
各师、旅还引进可通过UH-60JA多用途直升机进行机动的UFH级155毫米野战炮以及轻型多管火箭炮。
再者,陆上自卫队将在机械化、直升机化这两种相互结合的平台间引入数字数据通信网,使指挥系统由中央集权式变成可靠性与灵活性兼顾的高度分散处理与情报共用式。
陆上自卫队还将研制用于战场的传感器,并结合这种新的传感器开发GPS终端、数字数据收发器、小型无人侦察机、便携式计算机、图像监视器、数字图像收发装置、侦察用地面雷达及夜视装置。
另外,为使战区内的无线电情报不被敌方侦获,陆上自卫队已开始大范围地运用光纤通信,增强部队的野外情报和通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