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掌握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破坏机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两个过程往往是连续的,有时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对于在固态下制备的非金属基或金属基复合材料,往往难 以区分这两个过程。
1、固化剂诱发树脂 4.2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界面理论 官能团反应固化 4.2.1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 2、树脂本身官能团 热固性树脂基体的固化反应是如何进行的? 进行反应固化。
4.2.2 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理论 4.2.2.1 润湿理论 指出:要使树脂对增强体紧密接触,就必须使树脂对增 强体表面很好地浸润。 前提条件:液态树脂的表面张力必须低于增强体的临界 表面张力。 结合方式:属于机械结合与润湿吸附。 优点:解释了增强体表面粗化、表面积增加有利于提高 注意:单纯以两者润湿好 与基体树脂界面结合力的事实。 坏来判定增强体与树脂的 不足:a、不能解释施用偶联剂后使树脂基复合材料界 粘结效果是不全面的。 面粘结强度提高的现象。 b、证明偶联剂在玻璃纤维/树脂界面上的偶联效 果一定有部分(或者是主要的)不是由界面的物理吸附所提 供,而是存在着更为本质的因素在起作用。
4、复合体系的界面结合特性
本章要点:
1、掌握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过程; 2 、掌握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润湿理论、化学键理论、 优先吸附理论、防水层理论,了解可逆水解理论和摩 擦理论; 3、重点掌握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的破坏机理; 4、重点掌握复合材料界面的优化设计; 5、掌握界面分析技术。
4、复合体系的界面结合特性
4.2.2.4 防水层理论 提出背景:解释玻纤经偶联剂处理后,湿态强度大 大改善的现象。 认为:清洁的玻璃表面是亲水的,而经偶联剂处理 并覆盖的表面变成疏水表面,该表面可以防止水的侵蚀 ,从而改善复合材料湿态强度。 不足:理论与实际有出入。
4.2.2.5 可逆水解理论 亦称为可形变层理论、减轻界面局部应力理论。 认为:在玻璃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中,偶联剂不是阻止 可以生成刚性较强的 Si-OH反应 水分进入界面,而是当有水存在时,偶联剂与水在玻璃表面 键与硅醇反应成原来 能力强于水 上竞争结合。 键、或键断裂后相对 1、产生排斥作用; 滑移,形成新键。 2、由于这种动态平衡,使界面上应力松弛; 3、这种键的形成-断裂-形成的动态结合状态使树脂 与增强体表面始终保持一定的粘合强度。
4.2.2.2
化学键理论
认为:基体树脂表面的活性官能团与增强体表面的官 能团能起化学反应。因此树脂基体与增强体之间形成化学 键的结合,界面的结合力是主价键力的作用。偶联剂正是 实现这种化学键结合的架桥剂。 成功之处:在偶联剂应用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中得到很 好应用,也被界面研究的实验所证实。 偶联剂在界面所起的作用:用 Br2 破坏偶联剂双键,制 品强度下降。 局限性: a、聚合物不具备活性基团; b、不具备与树脂反应的基团。 总结:对于复合体系的界面现象和结构的解释,不能单 纯以一种化学偶联或单纯以一种物理化学现象来解释。 若润湿理论和化学键理论都存在时,认为化学偶联作 用应是主要的,然后提高浸润性,则效果最佳。
15、简述复合材料界面的形成过程。 16、解释润湿理论所包含的内容,并指出其成功之处与不 足之处。 17、解释化学键理论与优先吸附理论,并指出其成功之处 与不足之处。
4.3 非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基体及界面结构 4.3.1 晶态非树脂基基体的结构特性 对金属基及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往往是指增 强体与基体接触区间中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彼此构成结 合、能传递载荷作用的区域。 4.3.1.1 晶格的周期性
胶束(胶粒):固化反应后,密度大的中心部位。 胶絮:固化反应后,密度小的中心部位。 树脂抑制层:在增强体表面形成的有序树脂胶束层。 结构:类似胶束的高密度区、类似胶絮的低密度区。 复合材料中界面区的作用使基体与增强体结合形成材料整 体,并实现外力场作用下的应力传递。 界面结构:Eg 环氧树脂的固化;增强体高表面能:内部致密层,外部松散层; 增强体低表面能:松散层; 连续纤维增强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结构与非连续 纤维增强体一致。
Baidu Nhomakorabea
(a) 简单立方体
(b) 简单单斜立方体
(c) 晶格原胞 (d) 二维Bravais格子 图4.3 晶胞结构
4.3.1.2
晶系 三斜晶系 单斜晶系
周期性
单胞基矢特性 a≠b≠c α ≠β ≠γ a≠b≠c a⊥b,a⊥c Bravais格子 简单三斜 简单单斜 底心单斜 简单正交 底心正交 体心正交 面心正交 三角 简单四方 体心四方 六角 记作bcp 备注
成功与局限:
1、对热固性树脂/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系统的结合机 理能很好地解释
2、对于柔性聚合物就不一样了。
4.2.2.6 摩擦理论 认为:树脂与增强体之间的粘结完全基于摩擦作用,增 强体与树脂之间的摩擦系数决定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偶联 剂的重要作用在于增加了树脂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摩擦系 数。
作业:
本章将介绍复合材料的结合特性。 4.1 复合材料界面形成过程 复合材料中,增强体与基体间最终界面的获得,一般分 为两个阶段: 1、基体与增强体在一种组分为液态(或粘流态)时发生接触 或润湿的过程,或是两种组分在一定条件下均呈液态(或粘 流态)的分散、接触及润湿过程;也可以是两种固态组分在 分散情况下以一定的条件发生物理及化学变化形成结合并看 1、润湿过程; 作为一种特殊润湿过程。这种润湿过程是增强体与基体形成 2、固化过程。 紧密的接触而导致界面良好结合的必要条件。 2、液态(粘流态)组分的固化过程。要形成复合材料增强体 与基体间稳定的界面结合,不论是何种材料(金属、非金属、 聚合物)均必须通过物理或化学的固化过程(凝固或化学反 应固化)。
4.2.2.3 优先吸附理论 提出背景:解释化学键不能解释的现象。 当玻璃纤维被偶联剂覆盖后,偶联剂对树脂中的某些组 分“优先吸附”,这样,改变了树脂对玻璃表面的浸润性。 认为:界面上可能发生增强体表面优先吸附树脂中的某 些组分,这些组分与树脂有良好的相容性,可以大大改善树 脂对增强体的浸润;同时,由于优先吸附作用,在界面上可 以形成所谓的“柔性层”,此“柔性层”极可能是一种欠固 化的树脂层,它是“可塑的”,可以起到松弛界面上应力集 中的作用,故可以防止界面粘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