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二首教案1.doc

合集下载

部编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古诗两首 1

部编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古诗两首  1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预习方案预设
二次备课
一、预习生字,读准“斜”、“径”、“霜”等字的读音。
二、正确地、有节奏地读古诗,并了解作者。
三、结合课文插图,了解《山行》大意。
教学过程预设
二次备课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实 验 小 学 导 学 案
复备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

提供者
复备者
课题
3、古诗两首
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 霜 径
2、师范写。
3、生描习字册,师个别指导。
说话练习说话练习说话练习说话练习: 在诗人眼中,秋天是火红的,那在你眼中秋天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作业布置
1、请你今天回去画一幅秋景图,然后配上这首古诗,并把古诗美美地背诵给父母听。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苏教版】小学语文 三年级上册:3古诗二首1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 三年级上册:3古诗二首1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3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写诗中的生字:偷、迹、浮、萍、振、意、欲、忽。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课前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

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再次自由读诗。

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生默读,读理解。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径 霜 泊 愁 苏 城 寺 钟
石径寒霜夜泊愁眠姑苏城外山寺钟声
3、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杰出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
最为后人传诵。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心中有什么想法?请读诗文后告诉大家。
听后作答
齐读后点名读
识记作者
思考作答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谈话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2.简介作者,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叫张继。
3、解题。
泊,停船靠岸。“枫桥夜泊”就是把船停在枫桥附近的岸边。
识记作者
理解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请你回忆一下前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山行的?
独立完成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5、理解全诗意思。
月亮渐渐的落下去了,停在树上的乌鸦啼叫起来,到处弥
漫着寒霜,使夜空充满了凉意。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我与缕缕愁思相伴,难以入眠。在这充满寒意的夜里,只有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空中回荡,一直传到船上来。
6、《枫桥夜泊》这首诗勾画了一幅意境独特的秋江夜泊图,抒发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5、读第四行诗。
(1)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2)红于:比…红。
(3)用自己的话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6、理解诗意。
沿着石头铺成的小路,登上了深秋时节的卢山;白云缭绕的
山间,隐约可见有人家居住。我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夕阳下的枫林,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7、小结:前两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后两行诗写诗人看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3 古诗二首》教案2份和教学反思3份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3 古诗二首》教案2份和教学反思3份

3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写诗中的生字:偷、迹、浮、萍、振、意、欲、忽。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课前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

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再次自由读诗。

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生默读,读理解。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苏教版2016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 苏教版2016

3 《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说出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两个孩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说出古诗的大意。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么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古诗。

板书,齐读课题。

二、读认生字1.自由朗读《池上》:(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一想荷花池里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2.学习生字。

艇汽艇小艇游艇莲榴莲莲子莲花踪踪迹失踪行踪结合图片理解字词。

3.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朗读。

三、研读古诗(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晓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2.出示古诗,题目简析。

池上:荷花池塘里。

(三)抓字眼,晓诗意。

1.出示古诗,词语简析。

(1)小娃撑小艇小娃:儿童。

撑:用手掌握着竹竿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小艇:轻便的小船。

(2)偷采白莲回偷①偷盗。

②瞒着别人、悄悄地。

③抽出(时间)。

哪个解释更符合文意?(3)不解藏踪迹①学习多音字“藏”。

②解:知道,懂得。

踪迹:行动留下的痕迹。

(4)浮萍一道开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

开:分开。

2.古诗大意。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懂得藏匿行踪,悠然自得地冲开浮萍撑船离去,只见身后浮萍分开,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痕迹。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3古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doc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3古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doc

3 古诗两首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

“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

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诗人的愁思。

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

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

1.学会本课生字,并且理解“坐”和“泊”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反复吟诵古诗,读懂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景色,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截然不同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

3.学习运用对比、抓住诗眼、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

【重点】通过反复吟诵古诗,读懂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景色,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截然不同的情感。

【难点】学习运用对比、抓住诗眼、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习古诗。

《山行》从写作的技巧来看,全诗四句,以第四句为重点,前三句都从不同角度为突出第四句起着唤起、烘托、铺垫的作用。

第一句中的“寒”字是唤起第四句“霜叶”的铺垫;第二句的“白云”是从色彩对比的角度来反衬第四句的“霜叶”的红艳;更为有力的铺垫是第三句的“停车”和由此突显的“爱”字,及随后出现的“枫林晚”中的那个“晚”字。

三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古诗二首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古诗二首苏教版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如针对古诗中的难懂词语或句子,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4.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古诗中所表达的哲理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古诗的内容、意境和哲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小组合作与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内容的总结与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两首古诗的意象、描绘手法和哲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5.作业小结与反馈:教师布置具有实际意义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古诗的哲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积极的反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4.学会通过诗词品味古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感受诗人在创作中所展现出的情感美和哲理美。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观察、音频欣赏等手段,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让学生在多重感官体验中领略古诗的魅力。
2.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古诗内容相关的自然景物图片,如《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登鹳雀楼》中的鹳雀楼、黄河、白日依等。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2.运用音频设备播放与古诗意境相符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创设情景模拟活动,如模拟诗人游历山间、登高望远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心境。

集安市三小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古诗二首教案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

集安市三小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 古诗二首教案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
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写诗中的生字:偷、迹、浮、萍、振、意、欲、忽。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三、阅读与理解。(18分)
(一)在牛肚子里旅行(节选)(10分)
青头又跳到牛身上,隔着肚皮和红头说话:“红头!不要怕,你会出来的。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
“可是你说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呢?”红头悲哀地说.
“当然有用。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你是勇敢的蟋蟀,你一定能出来的。”“谢谢你!"红头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它咬着牙不让自己失去知觉.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 3 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1教案 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3 古诗两首-枫桥夜泊 1教案 苏教版

枫桥夜泊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情感目标: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2.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

教学重点: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

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

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

《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

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

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

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1)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1)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教学过程: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
眠是什么意思?
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1、自由朗读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3、齐读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

(大致了解即可)(5)教师点拨: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

(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3、古诗两首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3、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本文中的两首诗都重在借景抒情,通过朗读入境悟情,并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音乐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读懂《山行》,理解重点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

2、运用诗画结合,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对诗意的理解。

3、引领学生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感悟“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蕴。

在情景交融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探讨古诗的意境和内涵,如《静夜思》中的思乡之情,《望庐山瀑布》中的豪放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古诗的韵律、节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讨论,探讨古诗的意境、韵律等方面。
2.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总结。
4.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背诵、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利用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和内涵。
3.的能力。
4.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古诗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敬畏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如《静夜思》中的思乡之情,《望庐山瀑布》中的豪放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9.激励评价,培养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培养自信。
10.家校合作,共同教育: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例如讲述李白创作《静夜思》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1.课后背诵《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要求熟练掌握,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
-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课后复习的效果。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苏教版
-组织小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创作水平。
4.实践创作,提升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给学生提供创作主题,引导他们运用古诗技巧,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小诗。
-开展创作分享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提高自信和表达能力。
5.情感教育,渗透人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所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古诗中的人物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
2.逐层递进,突破难点:从字词、句子到篇章,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技巧。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感受美的力量,提升个人品味。
本教学设计围绕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二首《静夜思》和《春晓》,紧密结合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3.请同学们观察夜晚的景色,尝试运用古诗中的描写手法,创作一首以“夜晚”为主题的小诗。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巩固古诗知识和技巧。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阅读一篇关于李白生平事迹的文章,了解李白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诗的意境,尤其是《静夜思》中的孤独、思乡之情以及《春晓》中的生机勃勃、美好憧憬。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苏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苏教版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
所见(乡村田园风光)
池上牧童黄牛
不解浮萍开天真无邪林樾捕蝉
创新设计
西关小学平行路校区语文科备课表(二)
第1课时教学案
教学流程
学情预设及教师应对
一、激发爱好,引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杨万里写的《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伙儿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板书:池上)
童行歌捕蝉图,刻画了一个爽朗机警、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教学目标
1.学会“偷、迹、浮”等8个生字,认识“艇、莲”等5个生字。
2.能流利、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明白得古诗的大意,能体会“解、樾、欲”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想象古诗描画的情形,领会古诗的意境,感受乡村小孩纯朴、纯确实心灵。
A牧童在干什么?(观看他的表情。)B牧童如何明白树上有知了?(“鸣”字。)
C读到那个地点,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爽朗,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味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配乐诵读,想象古诗描画的画面
3.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明白的地点吗:欲:“想要”。樾:“树阴”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1)牧童在干什么?现在,他的心情如何样?从哪看得出来呢?
(2)这可真是一个欢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3)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
2、读第三、四句。(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观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显现了。出示: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2021年整理)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2021年整理)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3古诗两首(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3 古诗两首第课时1。

学会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

感受诗的意境,习得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枫桥夜泊》。

2.能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

【难点】能把想象的画面说出来或用笔写出来.谈话导入,理解题意。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为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

(师板书课题,齐读题目)师:通过预习,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枫桥夜泊”就是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岸边.引导学生理解“枫桥夜泊”实际顺序是“夜泊枫桥",诗人为了押韵而颠倒词语的顺序。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继.(出示张继的图片)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师简介张继)[设计意图] 以谈话的形式,直奔本节课教学主题。

上节课我们运用读诗歌想画面的方法学习了《山行》。

谁来说说是如何读诗歌想画面的?(课件出示“读懂诗意——感悟诗情——想象画面—-诵读古诗”。

指名读)这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枫桥夜泊》。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描写林中所见和小儿泛舟采莲的情景,有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图文结合)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题质疑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池上”,“池上”这首诗说的是小娃儿撑船采莲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

笔顺: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课文,感知主旨。

1、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

“小娃”指什么人?“撑小艇”去做什么? “小娃”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幼稚的孩子撑着小艇在池中采莲。

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泛舟采莲的情景。

2、读第1、2两句。

(1)解释诗句意思:小孩子在池中撑着小艇,偷偷地采了莲蓬回家。

(2)提问学生,谁能说说小孩撑船在池中采莲的情景?(一个头发乱蓬蓬、顶着荷叶的小孩,用竹竿撑着小船,船上放着刚刚采摘的莲蓬。

)(3)齐读第1、2句。

3、读第3、4句。

(1)小孩子采完莲蓬后是怎么返回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教学“一道开”的意思,描述孩子撑船返回的情景) (2)小孩子返回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不知道怎么藏匿自己的踪迹,“解”是知道、懂得的意思。

)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的天真无邪和纯朴。

(3)齐读第3、4句。

4、朗读全诗。

(注意节奏、停顿、重音)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纯朴的采莲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020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3 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

2020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3 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枫桥夜泊》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写诗中的生字:偷、迹、浮、萍、振、意、欲、忽。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课前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杨万里《小池》这首诗吗?谁背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

(板书:池上)齐读。

教学过程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

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小孩偷采白莲)3、再次自由读诗。

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结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

一、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生: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样子。

(4)你最欣赏前两行中的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顽皮之事,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配乐朗读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二、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板书设计3 古诗二首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池上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第二课时一、课前准备:诵诗爱诗1.挖掘积累:小朋友,周老师每次走过你们的教室的时候,总发现你们的黑板上写着一首古诗,是不是一直在进行着古诗的背诵活动,那我们肯定会背得不错,谁愿意比他的声音更响亮。

你背的是哪一首?对,咱们背诗还要记住诗的名字。

瞧,摇头晃脑背得真投入。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朗朗的背诗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二、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

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

有谁能为所找个朋友?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2.告诉学生:这首诗是清代大诗人袁枚写的,诗里写的内容都是诗人袁枚亲眼所看见的。

(出示袁枚及诗)3.自由读读诗,看看袁枚都看见了什么?圈出没学过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读)谁会读?(请两个)正音。

——请你读给同桌听一听,读错的字帮忙纠正一下,读的好的,请你送上你的掌声鼓励一下。

——都会读了,那我们一齐读。

(随机进行正音和生字的认读。

蝉、振、声、意、欲这几个字稍难读,注意这些字的发音。

蝉:是什么?什么季节会叫个不停?闭:谁能为他找个朋友?立:说反义词,做动作。

)4.离开了古诗,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出示生字认读——做小老师读)有谁愿意为其中的一个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呀?(生字组词)怎么样的孩子叫牧童?(放牛的)5.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中,可是拼音娃娃不见了,谁还会读?(指名读——齐读)6.大家读的真好。

学习古诗呀,朗读是一个好办法,那我们就进行一次朗读比赛好不好?请四个小组每组推荐一个小朋友,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好。

其他同学请竖起你的神耳朵,评评谁最棒!(朗读评价)7.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方式,男女生比着读。

(老师来评价,竖大拇指)8.看到你们读的这么好,我也加入好不好?你们帮助我一起读。

(齐读)三、情景悟意:感受捕蝉意趣。

1.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课件演示:牧童骑黄牛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具体说生动。

(评价:你的话说得真完整。

你说的真美,也像一位小诗人。

你可真会观察。

)2.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

(播放音乐,学生跟着做律动操)他的歌声怎么样?(你的声音也很响亮)3.袁枚看到这么活泼可爱的牧童,听到这么嘹亮动听的歌声,脱口就吟出两行诗。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谁来读读这两行诗?(2个)4.我们不仅要会读诗,还要知道他的意思。

,想想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呀?然后跟同桌交流一下。

5.谁明白了,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补充)6.谁能快乐地读读这两句诗?(指名——齐读)7.我们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再读读,这两句中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看谁最能发现问题。

提出来,请大家帮忙。

重点理解“振”“林樾”。

林樾:看看这是什么地方?周围的树怎么样?(林樾就是茂密的树林)振:听,牧童的声音怎么样?这么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树林,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

(回荡)8.多么快乐、活泼的小牧童呀!我们再来读一读。

9.他正唱得高兴呢,忽然听到了——(放蝉鸣声)于是,他就……(想象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猜测牧童“下牛、闭口、捕蝉”的情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

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

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如果你是可爱的牧童你会怎么做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表演(老师配音:小牧童正唱着歌,忽然听到知了的叫声,他马上闭上嘴巴,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屏住呼吸,踮起脚尖,轻一点,扑上去,抓住了吗?)10.袁枚看到这个情景,马上又吟出了后两行诗——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正音,齐读。

11.同桌读读这两行诗,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呀?12.汇报交流。

随机朗读指导13.还有不懂的吗?大胆地问。

重点理解“意欲”。

“闭口立”用动作演示。

闭口立:谁愿意帮助他?能不能用动作来表演一下?12.牧童很想捕到蝉,他的动作、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该怎么读好这两句诗?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加动作读——齐读13.袁枚看到此情此景,回到家里,马上拿出纸和笔,写下了这首所见。

——齐读。

四、表演朗读,探寻诵背乐趣。

1.小朋友,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喜欢这首诗吗?你最喜欢什么?(牧童、知了……是呀,袁枚真是个有心人,把自己看见的写下来就是一首好诗。

我们也日记也要像他一样,把自己看见的,听见的写下来就行了)2.你们真能干,又会学习,又会提问。

想不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诗配音朗读)3.听着我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那就请你也做一回大诗人,用你的方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背,也可以是表演读来把你的所见表达出来吧。

5.学生展示——齐背6.是呀,诗人们之所以成为大诗人,就是因为他们很细心,把所见的及时写下来,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所见,看看这位大诗人写的内容是什么时候的所见?在哪里写的?齐读题目。

再读诗看见了什么?(指名读——交流所见——齐读)五、复习生字,写字指导。

1.你们学得真好,老师已经喜欢上你们了。

我要把好吃的水果送给你们,看谁能接住。

出示带苹果的生字,学生认读。

2.别着急,我这儿还有许多,只要你能把两个生字宝宝写漂亮,看他们停在田字格里,谁认识他们?要想把这两个字写漂亮,要注意些什么?仔细观察,谁愿意给大家提醒一下。

3.老师范写。

学生写字。

互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所见》。

2.把《所见》编成一个故事演给家长看,争取得一个小演员的称号。

板书设计:看到: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动态)听到所想: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静态)1、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have known my way about.The weather was splendid on that day, which I thought was rare. I still remember some peopletold me that in Britain there was weather and no climate. During the same day, it might snow in the morning, rainat noon, shine in the afternoon and be windy before the night falls. So I think I was lucky。

20.8.58.5.202016:5016:50:35Aug-2016:50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二〇二〇年八月五日2020年8月5日星期三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

16:508.5.202016:508.5.202016:5016:50:358.5.202016:508.5.2020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8.5.20208.5.202016:5016:5016:50:3516:50:35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

Wednesday, August 5, 2020August 20Wednesday, August 5,20208/5/2020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

4时50分4时50分5-Aug-208.5.20207、志气这东西是能传染的,你能感染着笼罩在你的环境中的精神。

那些在你周围不断向上奋发的人的胜利,会鼓励激发你作更艰苦的奋斗,以求达到如象他们所做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