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前期从脾论治论文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2型糖尿病从脾虚论治机理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2型糖尿病从脾虚论治机理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世界各地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健康造成了重大负担。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在中医理论中,脾虚气滞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证候特点之一,本文将从中医的脾虚论治角度出发,探讨肠道微生态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一、肠道微生态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肠道微生态是指人体肠道内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宿主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人体的新陈代谢、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的失衡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的失衡会导致短链脂肪酸(SCFAs)的生成减少,SCFAs是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可以促进肝脏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缓解胰岛素抵抗。
肠道微生态失衡还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增加肠道内毒素和内源性细菌的渗透,激活免疫系统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加重胰岛素抵抗。
肠道微生态失衡还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代谢,进一步诱发2型糖尿病的发生。
目前的研究表明,对肠道微生态进行调节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的症状和病情。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益生菌、益生元等方式改善肠道微生态,可以降低血糖浓度、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对2型糖尿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以上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对2型糖尿病产生治疗作用,为中医脾虚论治2型糖尿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二、中医脾虚论治2型糖尿病的机理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持水谷精微的运化吸收,对机体新陈代谢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脾虚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证候特点。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是调理脾胃,改善水谷代谢,防止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方验
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方验摘要: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从古至今,本病的中医研究有从肾论治、从肝论治、从脾论治,以及从瘀论治等。
徐远教授认为“当今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脾常虚,肝常旺”,脾虚导致的运化及气机升降失调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简要介绍徐远教授从脾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经验,如脾气虚宜补、气陷宜升;脾虚兼夹湿浊以健脾为本、同时兼顾化湿、如芳香除湿、淡渗利湿、苦寒燥湿;对肝旺脾虚者调肝健脾案例也将简介,以飨同道。
关键词:消渴,临证经验,脾虚,肝旺,辨证论治,徐远徐远,女,教授、主任医师、双百工程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数十年,精研医理,勤于实践,尊古而不泥古,多年来对糖尿病的病机及治疗有独到见解,主张中西医优势互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同时重视糖尿病患者的体质调理。
徐教授认为,既要重视健脾又要重视祛湿浊、肝脾同调。
笔者有幸跟随徐教授临证学习,亲聆教诲,获益匪浅,下面介绍徐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1.论治消渴以脾为要糖尿病是饮食密切相关代谢性疾病。
古人认为脾脏位于中焦,与胃相表里。
《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指出脾主要的生理功能为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可见只有饮食运化输布正常人体才能健康。
反之《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内热致消的病理机制。
对于消渴一证,赵献可在《医贯·消渴论》中指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其津液,故渴。
”进一步说明了脾胃与消渴的关系,笔者在临床中见到许多糖尿病患者,三多症状并不明显,常因疲倦乏力、纳差、精气神不足、腹胀、腹泻等脾虚表现而就诊。
论中医治疗糖尿病中治脾的临床意义
论中医治疗糖尿病中治脾的临床意义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的范畴。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视物昏花、大便秘结及消瘦等。
对于糖尿病,中医论述上非常多,大多数认为该病是由肺、胃、肾脏腑机能失调形成的。
在糖尿病的治疗上多是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进行,虽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但从临床疗效上看,却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亦有学者认为,糖尿病不仅与肺、胃、肾脏腑机能失调有关,还与脾密切相关。
为了讨论更好的治疗方法,本文就中医治脾治疗,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1糖尿病主症与脾的关系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及体质消瘦等,而糖尿病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均与脾有联系。
若脾气虚,就无法运化水谷,使水分无法达到肺部,从而引起口渴,造成患者多饮水。
脾、胃直接密切联系,通常为脾升胃降,如脾气较虚,引起脾气升降失常、气机不利、郁而生火、及消谷善饥。
因此可以证明脾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祖国医学表明:饮水入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中医认为:日常饮食的消化与吸收,主要是脾的作用。
若糖尿病患者脾无法正常运行,血液中的糖分就无法输送到四肢及脏腑中,一旦糖分积蓄过多,就会导致糖分从尿液排除体外,因此出现尿量多而甜的现象。
中医认为:脾主身之肌肉。
也说明脾与人体肌肉的发育有关,若脾气旺盛,其肌肉就会健壮,若脾气虚,就会引起肌肉缺乏营养支持,发育较差,最终出现消瘦的现象。
2糖尿病兼症与脾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不仅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还会出现全身乏力、大便干结、口淡乏味及视物昏花等症状。
而这些症状均与脾存在关系。
脾决定着肌肉四肢的正常发育,若脾气虚,肌肉则因缺失营养,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四肢乏力的现象。
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主精。
可见脾气虚就会导致脏腑无法运化水谷,使水分无法运行至眼部,因缺失濡润,导致视物昏花的出现。
另外,脾虚导致胃无法正常运行水分,使肠道水分减少,从而出现大便秘结现象。
脾胃分治理论治疗糖尿病
脾胃分治理论治疗糖尿病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涉及肺、胃、肾等脏腑。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虽早有论述,但或从胃火燥热加以论述,或笼统地概以脾胃功能失调。
对脾与胃在糖尿病的各自作用,以及糖尿病各个时期脾胃作用尚未作明确阐述。
本文试从脾胃分论来初步探讨脾胃在糖尿病各期的各自作用。
1、从脾胃论治糖尿病溯源脾胃与糖尿病(消渴病)的关系的论述散见于各代医论之中,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了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精气,内热致消的机制。
赵献可《医贯消渴论》曰:“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
”近代张锡纯也指出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精。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很大部分有疲乏、多食口干、大便不畅等症状,提示了脾虚、胃热在糖尿病形成的重要作用。
现代研究也认识到了脾胃与糖尿病的关系,如熊曼琪等较早提出了脾虚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并从体质、饮食、情志及误治等损伤脾气而致消渴进行了分析。
潘善余认为,脾气虚弱是糖尿病的病机关键。
刘承琴认为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基础,痰浊瘀血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
2、脾不散精、胃火雍盛,糖尿病始成综上所述,脾胃与糖尿病的关系已被认识,但多以脾胃虚弱作为主因,脾失健运而致水谷精微不得输布,五脏不得滋养,津不上乘则肺生燥热,消渴由生。
这种认识突出了脾虚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作用,但于认识上仍不能完全摆脱传统阴虚燥热论的束缚。
特别是模糊了脾胃两脏器在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各自作用,把脾胃两脏器的不同功能笼统地视为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在生理和病理上均有不同。
生理状况下,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
正如《内经经脉别论第二十一》所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一)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一)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一)【摘要】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必须要调理脾胃,以益气健脾,和胃养阴为大法。
从脾胃论治的溯源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糖尿病贵在调理脾胃。
【关键词】糖尿病脾胃功能中医病机健脾和胃笔者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历代文献,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现略述如下。
1从脾胃论治溯源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糖尿病亦是如此。
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提出嗜食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内热致消的机制。
近代张锡纯也提出了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津。
”《类证治裁·三消论治》认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1〕“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大便稀溏,甚至泄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即脾不散津,精微物质上不能输注于肺,而下注膀胱,则尿多尿甜而成消渴;津液趋下,从小便而走,则体内水液匮乏,饮水自救则多饮;精微物质随尿大量外泻而不能被人体所吸收故逐渐消瘦。
现代研究也认识到了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2〕。
2脾胃功能失调是其基本病机《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阳道实,阴道虚。
”胃为阳腑,脾为阴脏,故脾胃病易见胃腑实,脾脏虚变。
胃属燥,脾属湿。
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润。
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则水谷纳化如常。
生理上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脾升则胃降,相反相成,只有相互协调平衡才能圆满达到其“后天之本”的作用。
可见脾胃功能健旺是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重要前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上缺乏体力活动,肥胖患者逐渐增多,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
者糖代谢障碍是终生存在的,而且白内障发病原因没有完全清楚,故还缺乏能彻底治愈白内障的药物,仅仅是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发展。
(4)手术适应证:①因白内障的影响,视力在0.3左右;②血糖控制在允许范围;③眼部无活动性炎症;④无不适合手术的全身性疾病。
如果您被确定可以做白内障手术,在术前除了调整血糖外,还应注意眼部卫生,点抗生素眼药水3天。
目前采用的手术方式多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无其他眼部合并症患者,可恢复视力。
3糖尿病引发屈光改变:在糖尿病发病急骤或病情突然加重的情况下,由于血糖的增高,会引起房水渗透压的减低,使患者突然发生近视。
经过治疗后,病人的血糖显著降低时,又可出现远视。
近视和远视又常常伴有散光,这都是由于病人眼部的屈光改变所造成的。
屈光改变一般都是暂时性的,无需佩戴眼镜,待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后,常可恢复到原来的屈光水平。
但此病的发病特点是发生快,恢复慢。
糖尿病患者与同年龄的人群相比调节幅度下降。
糖尿病患者也比非糖尿病患者的老视出现的早。
要了解糖尿病患者视力波动的原因注意调整血糖水平。
4糖尿病引发青光眼:此病发生后,可有眼压升高,并可在虹膜周边出现花环状的新生血管网。
由于血管壁很薄,常使眼部前房反复发生出血,且出血难于吸收。
治疗:作前房尿激酶传刺冲洗术+药物治疗,疗效尚佳。
必要时作睫状体冷凝术。
5糖尿病引发麻痹性斜视:有些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视物成双复视、眼球运动受限、眩晕及步态不稳等麻痹性斜视症状。
此病一旦发生,通常需要1~2个月。
动眼神经与外展神经麻痹的发生率相当。
两种神经均麻痹极为罕见。
血管性的损害可能为发病的根本原因。
糖尿病患者动眼神经受损时存在瞳孔赦免的现象。
由于同时存在上睑下垂所以患者常无复视的主诉。
有时发病时伴有严重的眼痛或/和同侧头痛。
绝大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
6糖尿病引发虹膜睫状体炎: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可发生眼痛、眼红、怕光流泪、视物模糊等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的症状。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2型糖尿病从脾虚论治机理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2型糖尿病从脾虚论治机理【摘要】肠道微生态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十分密切,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本文探讨了肠道微生态调节机制,以及脾虚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
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理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虚来达到治疗效果。
脾虚论治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肠道微生态调节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中医脾虚论治在2型糖尿病中的临床应用也有待深入研究。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集中在肠道微生态调节机制以及脾虚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更深入研究,以期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和更多的临床实践指导。
【关键词】肠道微生态、2型糖尿病、脾虚、中医、调节机制、治疗机理、临床应用、研究方向、展望1. 引言1.1 肠道微生态的重要性肠道微生态是指肠道内寄生着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群落。
这些微生物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它们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免疫系统、合成维生素、帮助消化吸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包括2型糖尿病。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失衡,有益菌数量减少,病原菌数量增多。
这种微生态失衡会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增加炎症反应,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从而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途径。
目前,一些研究表明通过益生菌、益生元等方式调节肠道微生态可以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胰岛素敏感性。
肠道微生态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有助于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
深入研究肠道微生态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探索调节肠道微生态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意义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1.2 2型糖尿病的病因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2型糖尿病从脾虚论治机理
基于肠道微生态探讨2型糖尿病从脾虚论治机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大多数。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中医认为脾虚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病机,而肠道微生态与脾的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将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的脾虚论治机理。
肠道微生态指肠道内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和相对数量的组成,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肠道内有益菌群占优势时,身体健康状况较好;而当肠道内有害菌群增多时,将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改变,具体表现为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减少,害菌群增多,菌群多样性降低等。
这种改变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肠道黏膜炎症反应加剧,从而促进机体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2型糖尿病的病机中常见脾虚证,即脾脏功能失常,造成津液不足、气血不足、运化失常等症状。
脾虚的治疗应该首先从增强脾脏功能入手,改善运化消化功能,增加气血津液等物质的供给,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病情。
与脾脏功能有关的肠道微生态主要包括两方面,即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和有益菌群的供给。
对于肠道菌群的稳定性,研究发现一些菌群的稳定性与脾脏功能相关。
例如,肠道内乳酸菌群的数量与脾阳的健康密切相关,其通过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泌乳酸等物质,维持肠道酸碱平衡,增强了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当脾阳功能失调时,肠道内乳酸菌群数量减少,可能导致肠道内环境酸碱度失衡,从而影响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进而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
另外,有益菌群的供给也与脾脏健康密切相关。
例如,肠道内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等菌群能够产生人体所需的一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和K等,同时也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和活性,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当脾虚病情严重时,肠道内这些有益菌群数量将会下降,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生。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
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
《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
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
《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
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
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
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
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
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2.1 病因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
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
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
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
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从脾辩治糖尿病
从脾辩治糖尿病摘要】糖尿病是现代营养过剩的富贵病,中医认为:脾胃运化失调是患糖尿病最主要的病理因素。
笔者临床总结:分为一、脾气虚弱、运化不及。
二、脾胃积热,伤津耗气。
三、脾阳不足,痰湿阻滞。
四、肝脾郁结,疏运失司,来灵活辩证施治,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糖尿病和高血压、肥胖、高血脂都是伴随生活水平改善而出现的“富贵病”据资料报告,截止2008年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而现代所见糖尿病约80%肥胖。
《黄帝内经》说:“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长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不能完全运化吸收,以致营养堆积,进而化生膏脂痰浊充溢形体而成,更进一步阻碍、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
日久最终导致“消渴”。
由此可见,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密切关联,临床所见肥胖型糖尿病实际属于脾瘅范畴。
笔者多年体会,糖尿病从脾辩证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特别是改善症状中长期控糖效果更加突出。
《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
”则是描述了肥胖—脾瘅—心脑血管病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与代谢综合征的演变极为相似,消渴病的发生,不单是某一脏腑的病变,多涉及到心、脾、肝、肾等多个脏腑,但这里主要讨论脾的功能损伤、运化功能失调为主要病因、病理和治疗。
1 脾气虚弱,运化不及《素问·本脏》曰:“脾脆,善病消瘅。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身重善饥。
”这里的“脾病”“脾脆”即指脾气虚弱。
临床表现:口干渴,神疲乏力,口淡无味,脘痞满闷,便糖、舌质淡胖,苔白、脉缓弱。
治法:益气健脾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红参1g,黄芪30g,白术20g,云苓20g,扁豆20g,炒薏仁20g,陈皮12g,砂仁15g,葛花30g。
2 脾胃积热,伤津耗气《侣山堂类辩·消渴论》曰:“病阳明之燥热而消渴者,白虎汤主之。
糖尿病当从脾治
糖尿病当从脾治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
病人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或口服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
但是,传统药物治疗糖尿病存在一些局限性,包括副作用和治疗效果不佳。
最近的研究表明,通过治疗脾功能可以帮助控制糖尿病。
本文将讨论糖尿病和脾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如何利用脾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和脾功能脾是人体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它参与血液循环、免疫反应和代谢等生物过程。
糖尿病患者的脾功能常常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机体代谢障碍、高血糖等慢性疾病。
研究表明,调理脾功能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
脾治疗糖尿病的方法脾治疗是指通过调理脾功能帮助控制糖尿病。
下面是一些脾治疗方法:饮食调理饮食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脾功能不足的人容易受到湿邪侵袭,导致消化不良、胃胀等症状。
因此,饮食应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蔬菜、水果等。
另外,糯米、山药等食材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脾功能。
草药治疗许多中草药可以帮助改善脾功能,例如黄芪、党参、茯苓等。
这些草药可以引导气血运行,促进身体代谢,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恢复脾功能。
适宜的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脾功能和控制血糖水平。
脾治疗糖尿病的注意事项脾功能不同于肝、肾等器官,其功能以柔为强。
因此,在脾治疗糖尿病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以避免对脾功能的负担;•避免食用寒凉、难以消化或油腻等食物;•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以免影响脾的运转。
结论脾治疗是一种自然疗法,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恢复脾功能,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脾功能不同于其他器官,需要谨慎调理。
因此,建议在脾治疗前,先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早期糖尿病肾病从脾论治
·4·新中医2010年8月第42卷第8期J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August 2010Vol .42No .83温阳法治疗恶性肿瘤阳气虚弱、寒凝瘀滞是肿瘤形成的重要病理机制,治疗上应根据虚者补之的原则,采用温补阳气的方法。
古代医家在治法上多注重散寒化瘀、温补消积。
如《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温补阳气是积证总的治则,一切能温补阳气的药物和手段均可归在补阳法的范畴,如温阳药口服、外敷、熏蒸及针灸等。
《景岳全书·积聚》中就提到灸法治疗积聚的妙处:“凡坚硬之积,必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原非药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或水红花膏,三圣膏之类以攻其外,再用长桑君针法以攻其内。
然此坚顽之积,非用火攻,终难消散,故莫妙于灸”。
临床上如蟾蜍、斑蝥、守宫、生半夏、附子等大多抗癌药物药性均为辛温大热之品,正好与肿瘤阴邪内盛的病机特点相吻合,能达到快速祛邪、以偏纠偏的目的。
有研究[3]表明:温阳散寒药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微血管形成、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与凋亡,逆转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改变,取得抗肿瘤的效果。
恶性肿瘤作为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还存在全身辨证和局部辨证的不一致性。
全身由于素体阳虚,阴邪内伏成积,局部阴寒之邪郁久化热,致血脉亢盛而成热毒,现代研究也证实肿瘤组织微血管丰富,局部供血、代谢增高。
用药上可适量反佐清解之药,或体阴用阳之品,可以破阴通阳,引药直达病所,克服肿瘤局部热毒对温热药物的抗拒。
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积聚》中说:“著而不移,是为阴邪聚络,大旨以辛温入血络治之。
盖阴主静,不移主静之根,所以为阴也。
可容不移之阴邪者,自必无阳……必藉体阴用阳之品,方能入阴出阳,以施其辛散温通之力也。
”4结语近年来,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温阳法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温阳法治疗肿瘤的论述还不多,临床上也没有对温阳法治疗肿瘤进行较为系统的随机对照研究,而以个案报道居多。
浅谈糖尿病前期从脾土论治
130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6月第6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62019中焦。
中医理论认为“胃以和降为顺”“六腑以通为用”。
通腑泻浊是治疗本病重要治法之一,不仅可逐浊毒于外.同时胃纳脾运的功能得以恢复,常以温脾汤及小承气汤加减,药用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半夏、竹茹、茯苓、陈皮等。
近年来对大黄的研究较多,认为其非单纯通便。
《本草经》记载,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大黄对慢性肾衰的疗效已为临床中西医界所肯定,确有攻坚补虚、扶危救急之功。
但此类药不可久服,以免再伐伤脾肾,甚则可致脾气衰败、阴竭阳亡。
治疗时,大便日行2~3次为宜,不泻下稀水为度。
慢性肾衰后期.患者或血虚,或津伤,导致肠胃燥结,大便秘结;或久病中气下陷,反澹薄。
治宜润下燥结或益气补中,不宜用大黄。
倘若滥用之,则有“虚损”之弊。
对此类患者,可应用大黄炭,既缓其泄下之力,又可取其炭化吸附毒浊,浊去则正安。
同时酌加润下之品,如当归养血润肠,郁李仁润便滑肠,桃仁活血利便,灰蓉温肾通便;对于中气下陷腹泻者,可选用益气、收敛、升提之药味,如五味子、五倍子、诃子肉、葛根等。
5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法慢性肾衰患者,瘀血与徵痕积聚往往并现,一方面,与湿、毒、浊、瘀有关;另一方面,与脾主运血、统血相关。
运血无力,血行迟滞;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因虚致瘀。
其临床表现为唇暗、面色青晦不泽、舌质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静脉紫暗.脉弦等。
实验室检查也发现慢性肾衰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灌注不足、器官与组织增生或纤维化等改变,也为“血瘀”提供客观依据。
脾肾虚是导致慢性肾病恶化的始动因素,血瘀是构成其病理变化的基础。
治疗中.强调活血药早应用,且贯穿始终,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
多用生英、红花、赤芍、丹参、当归、川茸等药,灵活应用。
从脾虚湿盛论糖尿病前期的诊疗及临床观察
探讨中药健脾祛湿法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治 疗效果及机制
为糖尿病前期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 理论依据和经验总结
02
糖尿病前期脾虚湿盛的理 论基础
脾虚湿盛与糖尿病前期的关系
体质学说
糖尿病前期患者多存在脾气虚 弱、脾阳不振的体质特点,导 致机体对水的运化不足,水湿 内停,进而引发糖、脂代谢紊
观察周期
治疗方法
连续观察6个月,每两周进行一次随访,记 录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的饮食 及运动指导,同时给予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治疗。
数据分析
1 2
数据整理
将观察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 出各项观察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相结合的 方法,分析各观察指标的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
血糖水平
观察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 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肥胖及腹型肥胖
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腰围 等,评估肥胖及腹型肥胖状况 。
血管内皮功能
通过超声检查评估患者的血管 内皮功能。
观察过程
患者纳入标准
患者排除标准
确诊为糖尿病前期,年龄在18-65岁之间, 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证。
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肝 肾功能不全等;孕妇或哺乳期妇女;不符 合纳入标准的其他情况。
注重运动强度和时间
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配合呼吸锻炼
通过深呼吸等呼吸锻炼,促进新陈代谢和糖代谢,以协助控制血糖 。
04
糖尿病前期脾虚湿盛的临 床观察
观察指标
胰岛素抵抗
通过胰岛素释放试验观察患者 的胰岛素抵抗情况。
周兴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前期的辨治举要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7 V ol.(9) No.7 -60-周兴武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前期的辨治举要Experience of Zhou Xingwu for treating diabetes in early stage fromthe perspective of spleen and stomach阮加飞(淮安市洪泽县东双沟中心卫生院,江苏淮安,223100)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7)07-0060-证型:DGB【摘要】两年来,笔者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中医典籍,在临床跟师实践中学习老师的临证医案及与老师的交流中获益颇多。
周师秉承中医“治未病”思想,遵循叶天士治病于萌、既病防变之“三消之萌”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得出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前期的论述,笔者在基层临床工作和慢性病防治中运用周师经验,对糖尿病前期、早期患者进行治疗和干预,在阻止向糖尿病转化、延缓糖尿病的发展及降低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周兴武;治未病;从脾胃论治;糖尿病前期【Abstract】In the past 2 years, the author had learned TCM book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from Mr. Zhou. According to TCM theory and modern medicine, treating diabetes in early stage from the spleen and stomach was explored. In clinic, treating and intervening diabetes in early stage can prevent from diabetes, delayed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and reduce various complications.【Keywords】Zhou Xingwu; Treating diseases in the future; Treatment from spleen and stomach; Pre-diabetes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7.07.028周兴武老师是淮安市名中医,淮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从脾胃论治”理论为依据,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在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从脾论治糖尿病
32从脾论治糖尿病⊙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 谢 波糖尿病按其临床表现,如渴而多饮、饥而多食、小便频数、肌肤消瘦等,被归属于祖国医学中“消渴”范畴。
既往述及本病者,论病变脏腑责于肺、胃、肾,论病机则以阴虚燥热概括,论治疗则专注于养阴清热。
然而,消渴病何以饮水连连不解其渴,所饮之水反直趋下焦而为小便频频?何以消谷多食不为肌肤,饮食精微外泄而形体日见消瘦?且消渴发病多与体质肥胖有关,肥人多痰湿,何以痰湿素盛之体反易患“阴虚燥热”之疾?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指出,这种病理现象的矛盾主要由于机体水液代谢与输布、饮食精微转输与利用的紊乱及不平衡状态所致。
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脾的转输功能失常至关重要,从脾去探讨消渴病的治疗亦不容忽视。
《内经》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所谓“脾气散精”,即脾将胃所腐熟的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功能。
若“脾气散精”功能受损,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而是聚为 “糖浊”,表现为血糖升高;脾不散精,不能上达于肺,故口干欲饮;“脾为胃行其津液”,燥热伤胃,脾阴不足,故口渴多饮,多食易饥;脾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入小便,加之肾阴亏虚,开门太过,肾失封藏,故小便多而味甘。
现代医学认为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等饮食,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肥胖者常伴有高胰岛素血症,出现胰岛素抵抗,可诱发2型糖尿病。
酗酒可致肝脏葡萄糖贮备能力降低,加重肝细胞损害,使糖尿病加重。
现代医学的观点与中医的认识不谋而合,控制饮食成为防治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方法。
再者,脾为后天之本,为津液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失健运,则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无法正常进行,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这会出现3种变化,一则,阴不足则无以制阳,阴虚阳亢,则化内热,故患者表现为“多饮”;二则,水谷无法转化为精微,碍滞脾胃,久则郁而化热,则更损阴精,若燥热伤胃,胃火炽盛,则多食善饥;三则,气血生化不足,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失于濡养,则身体消瘦。
从肝脾肾论治糖尿病
从肝脾肾论治糖尿病糖尿病以多尿、多饮、多食及体力、体重下降为临床特点,属中医学的“消渴病”范畴,历代医家对于本病的论述颇多,纵观各家学说均注重糖尿病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而笔者认为治疗糖尿病应首先从肝、脾、肾两脏出发,临床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1 中医学肝脾肾失调的病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1.1 糖尿病系因绝对或相对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其病理生理影响非常广泛,但主要表现为糖、脂肪、蛋白质等三大代谢的紊乱,这些物质按中医认识皆属于水谷之精微,靠脾的运化而布散全身,其不能正常代谢,应责之于脾的运化失职。
1.2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有糖自小便排出,按中医理论又当责之于肾的固摄失司。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不少实验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发病与生长激素、皮质醇的异常分泌有关,而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发育,故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和与生长激素、皮质醇分泌有关的疾病的辨证当不离乎中医的肾。
1.3 精神刺激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在精神刺激等应激状态下,可由于肾上腺髓质及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交感神经受刺激而诱发糖代谢紊乱,而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故凡因情志因素而致病者必责之于肝。
血液流变学检查证实糖尿病患者有高凝倾向存在,血小板粘附性增强、凝集率升高,证实其自始至终均存在着瘀血现象。
而瘀血的发生与中医的肝失疏泄、不能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密切相关。
1.4 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尤以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为最高,亦正与中医认为老年人肝肾虚衰,为病多责之于肝肾相合。
近年来不仅研究证实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失调有关,还证实了糖尿病患者存在着细胞免疫功能的低下,而中医的益气养阴、健脾补肾可改善机体的免疫机能也愈来愈被临床和实验所验证。
综上,从现代科学所观察的糖尿病的发病和临床特点可见,立足于中医的肝脾肾来辨治糖尿病,是有着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基础的。
2 消渴病病本在肝脾肾是中医学的传统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论述中就指出:过食肥甘、嗜酒房劳、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等是消渴发病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前期从脾论治
【摘要】糖尿病前期是指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高血糖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由遗传、情绪波动、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进一步可发展为糖尿病(dm)。
中医谓之“脾瘅”,多由中焦失调,或虚、或滞后,湿热内生所致。
我校门诊部从脾论治糖尿病前期患者35例,治愈8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效率约88.57%。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从脾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16-01
糖尿病前期是指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高血糖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1],由遗传、情绪波动、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进一步可发展为糖尿病(dm)。
中医谓之“脾瘅”,多由中焦失调,或虚、或滞后,湿热内生所致。
我校门诊部从脾论治糖尿病前期患者35例,治愈8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效率约88.57%。
笔者将其总结后报道如下,与同道共研。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中糖调节受损指南标准。
6个月内2次以上进行ogtt检查符合:6.1mmol/l≤
fpg<7.0mmol/l,和或 7.8mmol/l≤2hpg<11.1mmol/l者作为入选对
象。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消渴拟定。
1.2 一般资料
自2010年10月—2012年3月,在甘肃中医学校内科门诊就诊的初发 igt 和 igf以及二者并存患者,排除已患糖尿病,冠心病,中风,慢阻肺,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已进行药物治疗者。
入组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44岁;ifg 14例,igt 21例;bmi
≥25kg/㎡者14例,占40.00%,19≤bmi<25kg/㎡者18例,约占51.43%,bmi<19kg/㎡者3例,约占8.57%;脾虚痰湿证15例,肝胃郁热证12例,肝郁脾虚证5例,脾胃虚寒证3例,其中兼瘀血者27例。
2 治疗方法
按照中医辨证,脾虚痰湿证采用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证采用三仁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寒证采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
兼瘀血着加用桃红四物汤。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
治愈: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好转: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血糖≥7·8<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无效:血糖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疗程最长者90天,最短者15天,平均疗程48天。
治愈8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效率约88.57%。
无效4例中有3例因患者个人原因中断治疗,1例发展为2型糖尿病。
4 讨论
糖尿病前期现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如不进行干预,则大部分患者可逐渐发展为糖尿病,并伴有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
因此寻求便捷有效的干预方式成为临床医生当务之急。
《素问·奇病论》谓:“有病口甘者,次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唐·孙思邈《千金方·消渴》认为嗜酒之人“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噉无度……积年长夜……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
由此可见过,食肥甘厚味或大量饮酒,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痰湿内生,津液散布失调是导致脾瘅、消渴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本回顾性研究提示我们:(1)早期采取中医药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阻断或减少糖尿病前期患者向糖尿病阶段发展;(2)糖尿病前期患者中以体型中等或偏胖者为主;(3)从脾辨证论治糖尿病前期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进一步研究前景:(1)扩大研究样本,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体质学研究;(2)建立糖尿病前期患者个人档案,进行长期回访,探
讨中医药对其长期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diabetescare,2010jan;33suppl1:s11-61.
[2] 周丽程,郑杨.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0):1468-1470.
作者简介:
王一强,男,1983年2月出生,30岁,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