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益脾肾在消渴病治疗的理论探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平 ,不复传下消矣 。前人用药 皆有 旨哉 。 ”方 中人参 、葛 根 、云苓 、白术健脾 升 阳 ,木香 、藿香 芳香 化 浊 ,甘 草调 和 诸 药 ,用 于 脾 虚 不 能 化 津 ,水 湿 停 滞 的 消 渴 。 综 上 所 述 ,在 消 渴 病 不 同 发 病 阶 段 ,脾 肾 阳气 与 病 情 转 化 密 切 相 关 ,治 疗 时 也 要 时 时 顾 护 脾 肾 阳气 。 临 证 要 根 据脾肾两者病 变之不 同情 况辨证 施 治 ,灵活 运用 。病程 较 短 而 阳 气 不 足 者 ,脾 弱 为 主 ,治 当补 脾 ;病 程 较 长 而 阳 气 衰 微 者 ,肾 虚 为 主 ,急 宜 补 肾 ;脾 肾 两 虚 者 宜 双 补 ;另 外 , 补阳的同时要兼顾养 阴,“ 补阳者 ,必于阴 中求 阳 ,则阳 善 得阴助 ,而 生 化 无 穷 ” ,补 脾 阳 、肾 阳 时 要 兼 顾 脾 阴、 肾阴。
参 考 文 献
[ ]杨上善. 黄帝 内经 太 素 [ . 北 京 :科 学技 术 文 献 出版 社 ,2 0 : 1 M] 0 0
3,79 4.
[ ]郭霭春,王玉兴.金 匮要 略 校注 语译 [ .北 京 :中国 中医药 出版 2 M]
社 , 19 . 9 9
[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 :3 8 3 M] 04 3. [ ]唐 ・ 4 王焘
作者 简 介 :曹 红 霞 ( 9 4一) 17 ,女 ;汉 族 ,主 治 医 师 ;硕 士学 历 ; 主要 从 事 工 糖 尿 病 临 床 工 作 。
学 术 探 讨
Ac d mi su y a e c td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junlo tn m dc e ad eho hr ay hns ora feho e in n tnp am c i ・1 5・ 0
补 益 脾 肾在 消 渴 病 治 疗 的 理 论 探 讨
消渴小便利淋 病脉证并 治》 “ : 小便 不利者 ,一 水气 ,其 人若渴 ,栝蒌 瞿麦 丸主之 。 该方 中山药 、附子 温 阳补肾 , ” 瞿麦 、茯苓祛湿 利 水 ,栝 蒌 根 生 津 止渴 ,用 于命 门火 衰 , 水不化津 的消渴 病。 《 景岳全 书》 “ : 能食 而渴者 ,白虎加 人参汤 ,不能食 而渴 者 ,钱 氏 白术 散倍加 干 葛治之 ,上 中
[ ]田中伟.张景岳消渴学术 思想探 讨 [ ] 5 J .河南 中医,2 0 ,2 ( ) 0 3 3 9 :3
—
( 收稿 1期 :2 1 .7 2 3 0 0 0 .3)
里 ,则 口渴 ,所 以然 者。血 与气 本不 相 离。 内有瘀 血 ,故 气 不得 通 ,不能载水 津上 行 ,是 以发 渴 ,名 日血 渴 ,瘀血
・
消谷善饥 ;不能输 精于 肌 肉、四肢 ,则 多食 消瘦 ,倦 怠 乏 力 ;不 能 散 精 上 归 于 肺 则 肺 热 而 见 口渴 多 饮 ;脾 虚 清 阳 不 升 ,清 浊 混 杂 而 下 ,则 尿 甘 浊 。 《 匮 要 略 》 记 载 “ 子 金 男 消 渴 ,小便 反 多 ,以 饮 一 斗 ,小 便 一 斗 ,肾 气 丸 主 之 ” 。 肾气虚弱 ,阳气衰 微 ,上 不 能蒸 腾 津液 于肺 而 敷 布周 身 , 下不能气化布达 于膀胱 致开 阉失 司 ,故饮 多尿 多 ,说 明。 肾 阳虚是消渴病的原因之一 。
《 枢・ 灵 五变 》提 出 :“ 五脏 皆柔弱 者 ,善病 消瘅 ”说 明脏腑 的功能不足是消渴病易 发的根源 。《 灵枢 ・ 本脏》 中 “ 心脆则 善病 消瘴 热中” “ 、 肺脆 则善病 消瘅易 伤” “ 、 肝脆 则善病消瘅易伤 ” 脾脆则善病 消瘅 易伤 ” 肾脆则 善病 、“ 、“
胃、。 肾,基 本 病 机 为 阴 津 亏 耗 ,燥 热 偏 盛 。 就 消 渴 中 医 学 主要 分 “ 消 ” 论 治 ,近 年 来 以 辨 证 与 辨 病 结 合 分 期 、分பைடு நூலகம் 三 型论治 ,然而本 病病机 复杂 ,尤其后 期并 发症 多 ,非 一法 方所能治愈 。本文 就补脾 益 肾在该 疾患治 疗 的理论 依据 探讨分析如下 : 1 脾 肾 亏虚 与 消 渴
消瘅易伤” 。其 中以脾虚 和肾虚 与消渴病 的发 病关 系最为密 切 。《 灵枢 ・ 邪气脏腑 病形》 云 : “ 脾脉 ,微 小为消瘅 ” 。 诸多古籍记载明确 指 出脾 虚是 消渴 病发病 的重 要 内因 ,脾 肾阳气亏虚或失调是引发消渴病 的重要根源 ,而阴亏燥 热 、 津竭热结 、痰瘀 阻滞是 消渴 病病 机之标 。脾 虚 1 ,水 湿 3久 停滞 胃脘 ,造成 中焦失 运 ,寒湿 内生 ;寒 湿多 有碍 胃腻脾 之 弊 ,阻 碍 脾 气 升 发 ,清 阳不 升 、浊 阴 不 降 ,则 脾 湿 益 甚 ,
曹 红 霞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 ,福建 厦门 3 10 60 1
【 关键词 】 消渴病 ;理论探讨 【 中图分类号】R 5 . 2 54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5 7 ( 0 0 3— 1 5 O 0 7 8 1 2 1 )2 0 0 一 l
消渴病最早 记载 于 《 内经 》 ,其 后 张仲 景在 《 匮要 金 略》 详细论述 ,是传统 中医学 的疾病名 ,是以多饮 、多尿 、 多食 及 消 瘦 为 主 要 症 状 的 综 合 病 症 。 主 要 病 变 部 位 在 肺 、
一
去 ,则不渴 矣。 ”痰瘀在消渴病 的发生发展过 程中既是一个 重要 的致病 因素 ,又是一个病理产物 。 3 补 益 脾 肾在 消 渴 病 的治 疗 《 金匮要略》 治疗 消渴病的主要方剂 白虎加人 参汤 、肾 气丸针对 消渴病 不 同的证 候。 白虎加人 参汤 重视用 人参赔 补 后 天 之 本 及 受 损 脾 阳 ,起 到 阳 复 津 回 ,邪 热 渐 退 。 肾气 丸 重 视 温 补 肾 阳 ,恢 复 肾 的 蒸 腾 气 化 、 以润 诸 脏 ;因 此 消 渴病在 治疗 时要 就其病 机 、穷其 根源 、关 注 阳气在该 病治 疗 中的作用 。 《 消渴论》 张隐庵记载 :“ 脾不能 为 胃行 其津液 ,肺 有 不能通调水 道而 为消 渴者 ,但 知 以凉 润之 药治消 渴 ,不知 脾喜燥 而肺 恶寒 ,故 以凉 润之药 治渴 人 皆知 ,以燥 治渴人
进 一 步 造 成 中 阳虚 。 《 问 ・ 素 经脉别 论》 记载 : “ 脾气散 精 ,上归 于肺 ,通 调水道 ,下输膀胱” l 脾虚则 诸脏失 养 ,如 脾 阳亏虚 不能 。l 输 精 于 胃 ,则 胃 阴 来 源 匮 乏 , 阳 明 火 热 无 制 , 胃 中 燥 热 而
所不知 。 《 台秘要》 中记 载 :“ ” 外 病源 五脏六腑 皆有 津液 , 若脏腑 因虚 实而 生热 者 ,热在 内则 津液竭 少 ,故 渴也 ,夫 渴数饮 ,其久病变 ,或发 痈疽 ,或为 水病 。 ,由于水谷 ” 精微长期大 量的外 流亦 能伤 其元 阳 ,亏其 肾水 ;肾司一身 之液体 ,。 肾虚则 固摄 无权 ,精 耗则 气不 化水 ,故 小便 多而 消渴 , 日久亦可导致 水肿 。 《 匮 ・ 金 呕吐 下利 病脉 证治》: “ 吐后 消渴得水 而 贪 饮 者 ,文 蛤汤 主之 ,兼 主微 风 脉 紧头 痛 。 文蛤 汤中 ,文蛤苦寒 ,泄热生 津 ,利水 消饮 。 《 匮 ” 金
4
血运行 受阻 ,致使脏 腑衰 退 ,故 可产生 多种并 发 症 ,正如 《 贯 ・ 病 论 》所 言 “ 郁 而 湿 滞 ,湿 滞 而 成 热 ,热 郁 而 医 郁 气 成痰 ,痰滞 而血不行 相因为病 者也” 血 证论》:“ 。《 瘀血在
外台秘要 [ .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5 . M] 95
2 痰 瘀 与 消 渴
《 问・ 素 奇病论篇 》记 载 : “ 肥美之所 发也 ,此人 必数 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 人 内热 ,甘者 令人 中满 ,故 其 气
上 溢 ,转 为 消渴 。 人 们 的 生 活 饮 食 结 构 的调 整 ,长 期 过 食 ” 肥甘 、辛辣香 燥之 物及酗 酒 ,损伤 脾 胃 ,以致脾 胃健 运失 职 ,津 液不 归正化 而 为 痰 浊 ,痰 湿 重浊 粘 滞 ,郁 遏 气 机 , 进 一步加重 了痰 湿 的形 成 。痰 湿郁 而化热 ,热胜 伤 阴,阴 液亏损 ,必 多饮 ;痰水 内蕴 胃腑 ,胃火 炽盛 ,故消谷善 饥 ; 痰 湿停滞下 焦 ,影 响肾 、膀胱 的气 化功 能 ,即 出现小 便量 多 ;痰 湿 壅 于 脉 中 ,血 行 不 畅 即 为 瘀 ,痰 瘀 阻 滞 经 络 ,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