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门特征总结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脊索动物们的主要特征:个体发育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2.圆口纲的特征: 身体裸露无鳞,呈鳗形。
全为软骨。
无偶鳍。
无肩带和腰带。
无
上、下颌。
半寄生或寄生生。
3..出现上下颌。
有成对附肢--偶鳍。
完整的内骨骼系统。
脊柱彻底取代脊索。
脑明
显分为五部分,双鼻孔,出现半规管。
鳃呼吸。
.有调节体内渗透压的良好机制。
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以鳔和脂肪调节水的浮力。
4.鱼纲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用鳍作为运动器官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
动物。
第12章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的祖先:推想是一种蠕虫状的后 口动物,它们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该类动物称为原始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尾索动物、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 原始脊椎动物
原始有颌类 原始无颌类(圆口纲、甲胄 鱼)
里层:纤维组织鞘 外层:弹性纤维鞘
(一)脊索
低等脊索动物中,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 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时期出 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骨质脊柱 所取代
组成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的细胞,都能随 同动物体发育而不断生长。而无脊椎动物 则缺乏脊索或脊柱等内骨骼,通常仅身体 表面有几丁质等外骨骼
第12章 脊索动物门概述(Chordata)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的分类概况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脊索
–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 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
–脊索来源于胚胎时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 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
–脊索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外面围有脊 索细胞所分泌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
脊索和神经管的形成过程
(三)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 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 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 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为咽鳃裂
低等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并附生着 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高等种类 只见于胚胎或幼体,随后完全消失
二、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如肠鳃纲和羽鳃纲
(二)尾索动物亚门-海鞘
(三)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
文昌鱼横切面
文昌鱼内部结构
(四)脊椎动物亚门
3-11脊索动物门
两栖纲:
从水上陆的过渡种类,幼体鱼形,以鳃呼 吸,成体出现五指(趾)型四肢,皮肤裸露, 以肺和皮肤进行呼吸,生活在潮湿的陆地或水 中。与其他更高等脊椎动物共称为四足类
爬行纲:
完全陆生。皮肤干燥,被以角质鳞、盾片或 骨板。肺呼吸。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与鸟类、 哺乳类共称为羊膜类
鸟纲:
全身被羽,前 肢变为翼,恒温,卵 生
的肌节组成,肌节间以结缔组织的肌隔分隔。两侧 肌节交错排列
– 消化道由口、咽、肠组 成。(咽有鳃裂)。咽 部腹侧有内柱。内柱中 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 内柱有富集碘的功能, 与脊椎动物的甲状腺同 源
– 呼吸在咽部进行。咽内 壁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水流在咽部与咽壁血管 内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 无集中的肾脏,排泄器是咽壁背方两侧的按体节排列的肾管。 肾管一端有肾孔开口于围鳃腔,另一端以管细胞紧贴体腔, 代谢废物渗透→管细胞→肾管→肾孔→围鳃腔→体外
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进化地位
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包括 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具 有共同的祖先
生物学特征
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特征。以及具肛 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心脏位于身体腹面等特征
脊索在低等脊索动物中终生保留,在脊椎动物中被 脊柱所代替。背神 经管在脊椎动物分 化为脑和脊髓。低 等脊索动物鳃裂为 呼吸器官,进化中 消失或演变为其他 结构
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 端膨大成脑(brain),脑后的部分 形成脊髓(spinal cord)
• (3) 鳃裂(gill slits) 咽部两侧成对的裂缝,为鳃
裂,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低 等脊索动物及鱼类的鳃裂终生存 在,其他脊椎动物仅在胚胎期有 鳃裂
脊索动物门
1、外感受器:皮肤的各种感受神 经末梢,味、嗅、视、听等感受器。
2、内感受器:内脏、血管、骨骼 肌、肌腱、关节中的神经末梢感受 器。
4、具有完善的循环系统 • 具有有搏动能力的心脏 •血液中开始出现红血球 •血液循环加快,效能提高。
5、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陆生种类在胚胎期有 咽鳃裂,成体以肺呼吸。
6、具有一对结构复杂的肾脏 脊椎动物的肾脏有三种类型:
•前肾
位于身体前端,由许多排泄小管(肾小管)组成。排 泄小管以肾口开口于体腔内。肾口漏斗状,上面有很 多纤毛,可直接从体腔内收集排泄物。在肾口附近有 血管丛形成的血管球,通过过滤把血液中的代谢废物 滤出,再进入肾口。排泄小管的另一端与前肾导管相 连。
后肾:位于体腔后部。
后肾的排泄小管肾口已完全消失,前端都形成了肾小 体,各排泄小管通入后肾导管即输尿管。 后肾是爬行类以后的动物的排泄器官。
二、脊椎动物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概括为:10大 系统,1大感官。
如下表: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一览表
器官系统
基本功能
基本结构
(1) 皮肤系统
(2) 骨骼系统
肠向上开口于围鳃腔,排出食物
残渣。
循环系统:心脏位于身体腹面的围心腔内,为一简 单的肌肉囊,向前发出一条鳃血管,其分支分布于 鳃裂间,向后发出一条肠血管,分支分布于胃、肠 等内脏器官,并注入器官组织的血窦之间,所以是 开放式的血液循环。由于心搏动方向的改变,使血 流方向周期性变换,时而流向鳃血管,进而流向肠 血管,因此这些血管无动脉和静脉之分,血液也无 固定的单向流动方向,这种独特的血液循环方式在 动物界中是绝无仅有的。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3)鱼形动物(Pisces)的鳞
四种类型:
盾鳞:外形似盾,基板部分埋于皮层内,尖锥状棘突 露出体外。见于软骨鱼类 硬鳞:多为菱形,厚板状,表面具珐琅质层。见于原 始硬骨鱼类
3)鱼形动物的鳞(续)
圆鳞:为骨质鳞,表面无珐琅质,可见同心状生 长纹。见于硬骨鱼鲤科鱼类
-栉鳞:也是骨质鳞,只是鳞片表面具小棘,后缘 具小锯齿。见于硬骨鱼鲈科鱼类
始祖鸟 化石
始祖鸟 化石
始 祖 鸟 复原图
中华龙鸟
3)鸟纲(Aves)起源
起源:由爬行纲的一支演化过来
重点
过渡型化石:可能有始祖鸟、中华龙鸟,因为:
具爬行类特点:头骨双孔型,无喙,颌上有 齿,胸椎彼此未愈合,尾椎多达20个,骨骼 不中空,前肢具三个分开的肢
具鸟类的特征:全身披羽毛,前肢基本成翼, 后肢及腰带似鸟类
蜥螈(P1)复原图
两栖类:颈不明显 爬行类: 躯干和尾
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6、鸟纲(Aves)
1)主要特征
最成功的飞行脊椎动物。具有高而恒定的体 温(37.0-44.6C),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身体流线型,具羽毛,前肢成翼,骨骼致密 轻巧,髓腔大,胸骨发达(区别于其他脊椎动 物)。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造巢、孵卵、育 雏),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J-Rec.
2)鸟纲(Aves)重要化石
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
具羽毛,但其余骨骼特点均与爬行类一致, 如有牙,前肢末端具爪。同时具有鸟类的 特点. 发现于德国晚侏罗世地层. 中华龙鸟:同时具有鸟类和爬行类的特点, 但有人认为它是恐龙。发现于我国辽西侏 罗纪地层中.
泥盆纪海洋鱼类(图)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
3、围鳃腔:由身体表面陷入内 部所形成的围绕咽部的空腔。 4、消化和呼吸系统: 消化:消化管包括口、咽、食 道、胃、肠和肛门。 呼吸:在鳃裂周围的咽壁上分 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当水流 通过鳃裂时进行气体交换,完 成呼吸作用。 5、循环系统:心脏位于身体 腹面靠近胃部的围心腔 内, 心脏两端各发出一条血管,前 端一条为鳃血管,后端一条称 肠血管 。血管无动脉和静脉 之分,开管式的血液循环。 血液双向流动。
3、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 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包括圆口纲 、鱼纲、两栖纲 、爬 行纲、鸟纲、哺乳纲等。
第二节 尾索动物亚门
一、代表动物——柄海鞘 ㈠、成体系统结构: 1、外形:形似囊袋,基部以柄 附生在海底或被海水淹没的物体 上,另一端有2个相距不远的孔: 顶端的一个是入水孔,位置略低 的一个是出水孔。 2、外套膜 和被囊: 外套膜:为柄海鞘的体壁。由 上皮细胞、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组 成。 被囊:外套膜分泌的一种化学 成分类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素, 并由此形成包围在动物体外的结 构。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
目的要求: 1、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 分类概况; 2、理解脊索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 意义; 3、掌握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 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和分纲; 4、掌握柄海鞘和文昌鱼的形态结 构和功能特点。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
一、主要特征: 1、脊索:动物背部支持体 轴的一条棒状、柔软的、 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结构。 2、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的 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索的 背面,呈管状,即其内部 有空腔,因此称为背神经 管。 3、鰓裂:消化管的前段 (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 对的裂缝,称鳃裂。 以上特征是区别脊索动物与 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脊索动物学
脊索动物门(Chordata)本章主要内容:1.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特征。
2.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3.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4.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5.圆口纲的重要特征。
1.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特征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各种类间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都有极显著的区别,但本门动物以下共同特征:●具脊索(notochord)。
脊索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具弹性、不分节、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支柱。
●具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其内部具有管腔。
●具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
为咽部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
2.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脊索动物现代生存的种类约有41000种,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3个亚门。
其中前两亚门为低等脊索动物,又总称为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大多数种类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成体有被囊包被体外,所以尾索动物又称被囊动物(Tunicate)。
尾索动物分为3个纲:●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体小,形似蝌蚪,游泳生活,鳃裂一对,构造似海鞘的幼体。
●海鞘纲(Ascidiacea):成体无尾,被囊厚,鳃裂甚多,幼体短暂自由生活,成体营固着生活。
●樽海鞘纲(Thaliacea):被囊薄而透明,其上有环状肌肉带;具世代交替现象。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鳃裂多,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存在。
本亚门仅头索纲(Cephalochorda),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Acrania),体表动物为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脊索动物门课后习题及答案
脊索动物门课后习题及答案脊索动物门课后习题及答案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包括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亚门。
脊索动物门的学习对于理解动物的进化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关于脊索动物门的课后习题及答案,帮助大家加深对这个门类的理解。
习题一:脊索动物门的特征有哪些?请列举并简要解释。
答案:脊索动物门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脊索:脊索是脊索动物门的命名特征,它是一种柔软而坚韧的背部结构,位于神经管和消化道之间。
脊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到支撑和引导神经系统发育的作用。
2. 脊椎骨:脊椎骨是脊椎动物的特征,是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骨块组成的。
脊椎骨的出现使得动物能够更好地适应陆地环境。
3. 神经系统:脊索动物门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控制着动物的各种行为和生理活动。
4. 内脏器官:脊索动物门的内脏器官相对完善,包括呼吸器官、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等。
习题二:请简要介绍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答案: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焦夫动物:焦夫动物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其特征是具有软骨鱼类的特征,没有真正的骨骼。
2. 杂鳍类:杂鳍类是一类早期的硬骨鱼类,具有鳞片和鳍条,是真正的骨骼动物。
3. 两栖类:两栖类是从水生环境向陆地环境过渡的动物,具有两种生活方式。
其特征是具有四肢和肺呼吸。
4. 爬行类:爬行类是第一个完全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类群,具有干燥环境下生存的特征。
5. 鸟类和哺乳类:鸟类和哺乳类是进一步适应陆地环境的动物类群。
鸟类具有羽毛和前肢变成翅膀的特征,哺乳类则具有哺乳腺和恒温动物的特征。
习题三:请简要介绍无脊椎动物中的脊索动物。
答案:无脊椎动物中的脊索动物是指没有脊椎骨但具有脊索的动物。
脊索动物包括两个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椎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的代表是动物界中最简单的动物之一——海绵动物。
海绵动物的脊索是一种简单的结构,起到支撑和引导细胞发育的作用。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脊索动物门(Chordata)是一类拥有脊索(或脊柱)的动物,是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
脊索动物门有三个亚门:无颚类(Agnatha)、软骨鱼类(Chondrichthyes)和辐鳍鱼类(Osteichthyes),亚门之间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无颚类和软骨鱼类没有颌骨(jaw bone),而辐鳍鱼类有颌骨。
1. 脊索脊索(notochord)是脊索动物门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由一些囊状细胞组成的柔软的基础支架,贯穿于动物体内,连接着脊髓前端和尾部。
在脊索动物发育初期,脊索起着支撑和运动的作用,随着发育的进程,脊柱逐渐取代了脊索的作用。
2. 颌骨颌骨(jaw bone)是目前脊椎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且只有辐鳍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拥有。
颌骨的出现为动物提供了更加有效地捕食和消化的方式,这意味着动物能够消耗更多的食物,并进一步与环境和其他生物互动。
3. 脊神经管脊神经管(neural tube)是脊椎动物中仅次于脊索的最重要的特征,它是由神经管和背索组成的。
脊神经管跨越整个躯干,从头部到尾部,是整个神经系统的起源。
神经管和背索的结构和功能是许多动物器官的起源,包括眼睛、鼻子、耳朵等。
4. 硬骨硬骨(bony skeleton)是辐鳍鱼类和陆生脊椎动物的一个特征,是为了补充脊柱而形成的分支。
硬骨的位置和形状使得鱼类和其他脊椎动物可以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并为其提供有效的作为肌肉附件的平台。
5. 肺或鳃脊椎动物需要通过呼吸氧气维持生命,但留在水中有一些限制,为了允许脊椎动物完成广泛的气体交换,它们需要有效的机制。
硬骨鱼类和其他陆生脊椎动物都拥有肺或鳃,肺可以帮助陆生动物在离开水后呼吸空气,而鳃则可以帮助水生动物在水中呼吸。
无颚类和软骨鱼类在水中生活,因此它们只有鳃。
总体来说,脊索动物对动物界的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每个亚门的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但这些特征都代表着这些动物的漫长进化历史,它们为生物分类学家和生物学家提供了关于生命和动物形态多样性之间关系的有趣洞见。
脊椎动物部分(无答案)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学习要点】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其结构最复杂、功能完善、分布环境多样。
本章要求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分类概况,并掌握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的特征以及脊索动物在演化上的意义。
(一)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次要特征: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闭管式循环(尾索动物除外)、肛后尾、内骨骼等。
脊索动物与高等无脊椎动物相同的特征:后口、三胚层、真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等。
(二)脊索动物分类概述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三)尾索动物亚门1. 外形及生活方式:身体呈袋装或桶状,包括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
终生生活在海水中,多数营固着生活,少数营漂浮式的自由游泳生活。
2. 内部构造体壁:为包裹内部器官的外套膜,能分泌被囊素形成形成被囊。
消化和呼吸:咽部扩大,约占身体的3/4,在咽部的背、腹侧中央有内柱和背板的结构,二者在咽的前端以围咽沟相连,咽部扩大、内柱、背板等均与尾索动物的被动取食有关。
当水流由咽经过鳃裂进入围鳃腔,与鳃裂间隔里分布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作用,水经出水孔排出。
循环和排泄:心脏位于近胃部的围心腔中,两端与鳃血管和肠血管相连,无动脉、静脉之分,循环方式为开管式。
无专门的排泄器官,在肠附近有具排泄机能的细胞,称小肾囊。
神经、感官:均退化,中枢神经系统为位于入水孔和出水孔之间外套膜壁内的神经节,发出分支到身体各部。
无专门的感觉器官,在入水孔、出水孔、外套膜上有少量的感觉细胞。
生殖:雌雄同体。
异体受精。
3. 幼体及变态:海鞘的幼体营自由游泳生活,均有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尾内有发达的脊索、背神经管及消化道前端的咽部有少量成对的鳃裂。
变态为逆行变态。
4. 分类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无被囊,终生保持幼体状态,代表动物为住囊虫(Oikopleura)海鞘纲(Ascidiacea):成体营固着生活,有单体和群体两种类型,种类繁多。
动物生物学14 脊索动物类群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椎骨:亦称“脊椎骨〞是构成脊柱的单位。根据椎骨前后,两 面的形状,又可分为:双凹〔鱼〕、前凹〔无尾两栖、爬 行〕、后凹〔有尾两栖〕、异凹〔鸟〕、双平〔兽类〕
⑶ 原生的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和次生水生种类 用肺呼吸。
⑷ 除圆口类外,脊椎动物出现了上下颌。 ⑸ 除圆口类外,脊椎动物出现了成对的附肢。 ⑹ 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更有效地排
3.头索动物的地位
1)祖先可能是原始的无头类,与无脊椎动物有共同祖 先;
2)由于适应不同生活方式而演变为两支,一支演变为 原始有头类,导向脊椎动物进化之路,另一支特化 为旁支,演变成头索动物的鳃口科动物;
3)认为头索动物是当前脊椎动物的原始类群,是脊椎 动物的姐妹群。在动物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类群
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出现了脊索 2.具背神经管 3.出现了咽鳃裂 4.肛后尾 5.脊索动物的心脏等
脊索:由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组成,脊索细胞内充满 半液态的胞质,脊索外有1-2层鞘膜组成脊索鞘。
背神经管
•一条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管内腔为 神经腔。 • 前部膨大成脑,神经腔形成脑室。 • 后部为脊髓,神经腔形成中央管。
不对称。 ⑵脊索:直达体前 ⑶背神经管:脑泡小,管上有眼点; ⑷消化、呼吸:口〔口笠、缘膜、缘膜触手〕——咽
脊索动物门概述及头索动物、尾索动物
3. 具有咽鳃裂
咽鳃裂是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排列 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内有咽鳃。低等 脊索动物咽鳃裂终生存在,是其呼吸器官。高等脊 椎动物只见于胚胎或幼体时期,随后消失。
咽鳃裂的发生 胚胎咽部内胚层外突形成咽囊,对应外胚层内陷
形成咽沟,二者相通形成裂缝状结构即咽鳃裂。
肛后尾 post-anal tail
3. 咽鳃裂 pharyngeal gill slits
1. 具有脊索
脊索是一条位于消化管背面,神经管腹面, 纵贯动物躯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 结构。
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 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 志。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1.1 脊索的发生
脊索动物是所有动物中最高等的一门动物, 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脊索动物由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与棘皮 动物和半索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脊椎动物是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动 物,并由此最后演化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
1. 具有脊索 notochord
(一) 主要特征
2. 背神经管
dorsal tubular nervecord
上下颌 附肢 无颌类 鱼形类 有颌类
四足类
胚膜 无羊膜类 羊膜类
体温
变温 动物
恒温 动物
形态各异的脊索动物
原索动物之一 ┄ 尾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Urochordata)
内容提要:
一、尾索动物亚门的特征 三、幼体与变态
二、成体结构
四、尾索动物分类
1. 外形 2. 被囊与外套膜 3. 消化与呼吸系统 4. 循环系统 5.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6. 泄殖系统
脊索动物门
十四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具脊索(支撑身体),具背神经管,具咽鳃裂与高等无脊索动物相同的特征:两侧对称,分节现象,三胚层,后口动物,次生体腔脊索动物门: 1.尾索动物亚门(无头类):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体表有被囊,代表动物:柄海鞘(独特的可逆式血液循环方式)为原索动物2.头索动物亚门(无头类):脊索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
代表动物:白氏文昌鱼,为原索动物3.脊椎动物亚门(颌口类):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脊索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保护支持功能获得质的飞跃。
脊索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至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和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敏捷,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和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全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腮裂的动物。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身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咽腮裂三个主要特征,几所纵贯身体全长达到身体最前端。
所以叫……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附肢,几所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有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故称……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变温动物:因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也成外温动物。
恒温动物:因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也成内温动物。
咽腮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开口间接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圆口纲主要特征:体呈鳗形,分头、躯体和尾三部分。
脊椎动物学复习小结
脊索动物的分类
尾索动物门 头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门
原索动物
圆口纲(无颌)
鱼纲
无羊膜动物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羊膜动物
羊膜减少了动物对水的依赖,增大了 动物生存范围
黏液还能保护鱼体使之免遭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袭,并能迅速凝结和沉淀泥沙等 ● 无鳞片的皮肤且具丰富毛细血管,有利于呼吸
骨骼系统
中轴骨
头骨:分脑颅和咽颅 脊柱:分躯干椎、尾椎;无颈椎。椎体为双凹型
肋骨:单头式, 无胸骨
带骨:肩带和腰带 ---支持偶鳍 附肢骨
鳍骨 :支持奇鳍
颌骨与脑颅连接方式
●鱼类:双接史(软骨鱼)、舌接式 ●其他动物:自接式、颅接式
2.罗伦氏壶腹(罗伦瓮):软骨鱼类的皮肤感觉器,侧线管的变 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感受电刺激 3.听觉:内耳。三个半规管 4.视觉器官:1对眼;眼球壁三层膜结构。软骨鱼类的晶体较靠后, 适于远视;硬骨鱼类晶体靠前,适于近视
5.嗅觉:1对外鼻孔,1对嗅囊
鱼类主要类群
1.软骨鱼类: 骨骼终生为软骨;体被楯鳞;无鳃盖 鳃隔发达,4-7对鳃裂直接开口在体外,无鳔;歪尾型。
3.越冬洄游(季节性洄游) 秋季气温下降,为寻求适宜水温,从索饵的海区或湖泊分 别转移到越冬海区或江河深处进行的洄游。
两栖纲
两栖纲 主要特征
● 身体分部:头、躯干、尾、四肢 ● 体型:蚓螈型(蠕虫状)、鲵螈型(鱼形)、蛙蟾型(蛙形) ● 皮肤裸露,富腺体 ● 黏液腺的基本功能:保持皮肤湿润和空气及水的可渗透性,完善皮肤呼吸,也是通过蒸
15脊索动物门概述
脊索动物门常见分类术语
原索动物
尾索 动物 头索 动物 圆口类
脊椎动物
鱼 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 类 哺乳类
无头类
无颌类
有
头 有
类 颌 类 羊 膜 类 恒温动物
无羊膜类 变 温 动 物
常见分类名词
无头类 脑和感官还没有分化出来,没有明显头部的类群。包括尾 索和头索动物。 有头类 有明显头部的脊索动物,即脊椎动物。 无颌类 没有颌的脊椎动物,现存的仅圆口类。 有颌类(颌口类) 有颌的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鸟类和哺乳类。 无羊膜类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具备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 鱼类和两栖类。 羊膜类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 类和哺乳类。 变温动物(外温动物) 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脊椎动物中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恒温动物(内温动物) 体温保持恒定,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 变化,包括鸟类和哺乳类。
第四节 尾索动物亚门
约2000余种。全海生。成体形似茶壶,单体或群体生活。 体外具被囊,又称被囊动物。
一、尾索动物主要特征
1.全海生,单体或群体,固着
或自由生活。
大多种类幼体自由生活,成体固
着生活
2. 脊索终生存在于尾部,故称 3. 体外具被囊。由体壁(外套膜) 分泌的被囊素形成,又称被囊动 物。(成分似纤维素,仅见于尾索动
3、循环方式
开管式循环 心脏:纺锤形,位于 腹面近胃的围心腔内。 前后交替收缩,血流
方向周期性地反转。
4、排泄器官 肠弯曲处有一团细胞组成
小肾囊,内含尿酸等废物,
排泄物入围鳃腔,借水流排 出体外。
5、神经系统
幼体:有神经管。 成体:退化。 神经节,1个。在入、出水管 间的外套膜上。由其发出神 经到各部。 脑下腺,神经节腹侧,可能具
脊索动物门专业知识
2、脑和感觉器官不发达,无明显头部,也无附肢, 和脊椎动物相比,称无头动物,无头类。
3、身体细长,肌肉分节明显。 4、咽鳃裂数目多,经典种类,具有围鳃腔。 5、闭管式循环,但心脏还未形成,也无红血细胞。
27
二、外形和生活方式
寿命2年8个月左右,5- 7月份为繁殖季节,一生中可 繁殖3次。
33
三、内部构造特征
1、皮肤:薄而透明,由单层柱状细胞 旳表皮和胶冻状结缔组织旳真皮两部 分构成。表皮外覆有一层角皮层 (cuticle)。幼体时表皮外生有纤毛, 成体后消失。
2、骨骼:还未形成骨质旳骨骼, 主要是以纵贯全身旳脊索作为支持动 物体旳中轴支架。脊索细胞呈扁盘状, 收缩时可增长脊索旳硬度。
驱构造在脊椎动物到达更为完善旳发展,从而成为在 动物界中占统治地位旳一种类群。
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旳主梁,是体重
旳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旳支持和保护,运动
肌肉取得坚强旳支点,在运动时不致因为肌肉旳收缩
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脊索旳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毕定向运
25
头索动物亚门
(Subphylum Cechalochordate)
终身具有脊动物旳三个主要特征: 有脊索 、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头索动物旳脊索纵贯全身,超出背神经 管伸达躯体旳最前端,故称为头索动物。
中空旳背神经管位于脊索之上,前端稍 膨大形成脑泡。
在咽旳两侧有7 对以上旳咽鳃裂
26
一、亚门主要特征
于高等动物旳脑下腺。无专
门感觉器官,仅于入水管孔、
出水管孔、外套膜上有少许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
文昌鱼的周围神经与脊椎动物的周围 神经有以下区别: 神经有以下区别: (1)背神经根和腹神经根不合并为一 混合脊神经; 混合脊神经; (2)背根上无神经节; 背根上无神经节; 背根兼有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 (3)背根兼有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 (4)左右脊神经不对称
(九)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不发达,没有形成 感觉器官不发达, 集中的嗅、 听觉等感官。 集中的嗅、视、听觉等感官。 主要的感觉器官有:眼点、 主要的感觉器官有:眼点、 嗅窝、漏斗器和在口笠、 嗅窝、漏斗器和在口笠、触须和 缘膜触手上的一些感觉细胞。 缘膜触手上的一些感觉细胞。
(十)生殖器官 雌雄异体。 雌雄异体。 生殖腺按体节排列在围鳃腔壁 的两侧并向围鳃腔内突入。 的两侧并向围鳃腔内突入。 生活时, 生活时,成熟卵巢呈淡黄色方 形小块;精巢呈白色方形小块。 形小块;精巢呈白色方形小块。不 具生殖管道, பைடு நூலகம்生殖管道,成熟的生殖细胞穿过 生殖腺壁和体壁, 生殖腺壁和体壁,直接进入围鳃 腔。
第二节 脊索动物分类 一、尾索动物亚门 Urochordata
脊索仅存在幼体尾部,成体脊索 脊索仅存在幼体尾部, 和神经管消失,包于被囊中。 和神经管消失,包于被囊中。
二、头索动物亚门 Cephalochordata
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终 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 生存在,咽腮裂明显。 生存在,咽腮裂明显。 三、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脊索只在胚胎发育中出现, 脊索只在胚胎发育中出现,随即 为脊柱所代替。 为脊柱所代替。
三、原生性水生种类用鳃呼吸,次生性 原生性水生种类用鳃呼吸, 水生和陆生种类成体用肺呼吸 都具有上、下颌(园口类除外) 四、都具有上、下颌(园口类除外) 具完善的循环系统, 五、具完善的循环系统,出现了具有收 缩功能的心脏 六、集中而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简单 而分散的肾管 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 七、用成对的附肢作为运动器官(园口 类除外) 类除外)
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曾燏课件
•13
(一)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海栖动物,约2000种左右。身体外被有一层特别的被囊, 所以又称为被囊动物。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在幼体出现,咽鳃裂 囊状且发达。
(1)主要特征
• 脊索位于尾部(故名)。
• 具被囊和外套膜。外套膜紧贴于被囊上。
• 鳃裂终生存在,具围鳃腔。
• 变态发育 。幼体有尾,自由生活;成体无尾,固着生活。
是无颌类,化石出现在5
亿年前美洲和亚洲的海洋
沉积中。其中最早的种类
是牙形石动物。现在人们
一致认为它属于脊索动物,
并在系统分支系统中将它
与无颌类的现存的盲鳗联
系起来,为确立脊椎动物
的起源提供了极为有用的
证据。
•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曾燏
•29
思考题
1.脊索动物门有何共同特征?与无脊椎动物比较有何功 能和进化意义? 2.何为逆行变态?了解逆行变态有何意义? 3.文昌鱼为什么被称为头索动物?简述文昌鱼结构的原 始性、特化性和进步性? 4.试述脊索动物的起源? 5.试述脊索动物门中亚门的分类及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1)主要特征
• 脊索:终生保留,纵贯全长,有脊索鞘包围。但头索动物
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又称为无头类。
• 神经管:原始的神经系统。前端略膨大,称为“脑泡”,
神经管本身有神经分出,两侧有黑色小点,称“脑眼”。
• 鳃裂:数目较多,有围•脊鳃索动腔物门。主要特征曾燏
•19
(2)文昌鱼
皮肤:薄而透明,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外覆盖一层角质层。
•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曾燏
•30
•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曾燏
•4
演化意义:支持;保护;运动。
•脊索动物门主要特征曾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索动物门特征总结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脊索动物门特征总结
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二、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三、和生活环境的适应
1.圆口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口漏斗;锉舌;呼吸管。
再注意鳃笼(篮)、沙隐虫
2.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体型(梭型,具鳍);
皮肤(具真皮鳞,富单细胞粘液腺);
骨骼(具支鳍骨、鳍条);
呼吸(鳃);
排泄(渗透压调节);
神经感官(血管囊、侧线器官、)。
3.两栖类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皮肤:轻微角质化
呼吸:出现肺(需要皮肤呼吸辅助)
骨骼:颈椎、荐椎出现;五趾型附肢
神经感官:脑进一步发达,感官变革主要指产生适于采集声波的中耳。
4.爬行类全面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角质鳞片、缺乏腺体)
肺呼吸完善:肺具蜂窝状小室,面积增加;出现胸廓
五趾型附肢及带骨进一步发达完善:90度,爪
脊椎分化:出现环椎和枢椎,出现颈部
排泄:后肾,尿酸
生殖:具交配器,体内受精,羊膜卵
神经:更发达,脑曲、12对脑神经、新脑皮
5.鸟类适应飞翔的特征(减少阻力、减轻体重、加强能量和气体供养等方面)
外形:纺锤形,具羽毛,具眼睑、瞬膜、羽状上皮、巩膜骨
皮肤:薄、松,具羽区和裸区
骨骼:气质骨(轻、坚);愈合(综荐骨、尾综骨);异凹型椎体(灵活);具叉骨;具龙骨突;肋骨具钩状突;前肢为翼;跗间关节
肌肉:胸肌发达
消化系统:胃分化、直肠短
呼吸系统:具气囊、贯流式呼吸
循环:心脏比例大;四室;静脉窦消失;心率快、血压高
神经感官:皮层发达、视叶发达、双重调节
排泄:后肾,尿酸,无膀胱
生殖:雌体只保留左侧生殖系统
四、各系统的演化
1. 皮肤及其衍生物
鱼类: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具真皮鳞(类型)。
两栖类:皮肤裸露,富含粘液腺;表皮轻微角质化;富含皮下淋巴间隙和皮下血管(呼吸);富含色素细胞。
爬行类: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表皮高度角质化;表皮鳞、爪。
鸟类:薄、松、软、干;腺体缺乏(尾脂腺);羽、角质喙、爪、鳞片等。
哺乳类: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长层;真皮为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多层结构;皮下脂肪;毛、皮肤腺、角、爪或指甲等。
2. 骨骼系统
鱼类:脑颅和咽颅的、椎体的分化(躯干椎和尾椎)、椎体类型(双凹型)、初生颌、次生颌。
两栖类:枕骨髁2;舌颌骨-耳柱骨;椎体的分化(颈椎1、躯干椎、荐椎1和尾椎)、椎体类型(前凹型、后凹型);具胸骨、肩带和胸骨的组合类型;五趾型附肢。
爬行类:枕骨髁1;颞窝类型;椎体的分化(颈椎—环椎和枢椎、胸椎、腰椎、荐椎2和尾椎)、具肋骨和胸廓;次生腭;90°。
鸟类:枕骨髁1;颈椎异凹型椎体;椎体愈合(综荐骨、尾综骨);叉骨;开放式骨盆。
哺乳类:硬腭;单一齿骨;颧弓;听小骨;双平型椎体;肩胛骨发达。
3. 肌肉系统
鱼类:轴上肌发达;眼肌。
两栖类:外来肌、内生肌。
爬行类:皮肌、咬肌、肋间肌
鸟类:鸣肌、胸肌发达、栖肌、贯趾曲肌、腓骨中肌
哺乳类:颞肌、膈肌
4. 消化系统
鱼类:口咽腔、齿、鳃耙、肠(软骨鱼-螺旋瓣、硬骨鱼-幽门盲囊);开孔(软骨鱼-泄殖腔、硬骨鱼-泄殖窦);肝胰脏。
两栖类:口咽腔;内鼻孔、耳咽管孔、喉门、声囊;肌肉质舌;肝脏、胰脏;泄殖腔。
爬行类:同型齿(着生方式);毒牙类型;出现盲肠;泄殖腔。
鸟类:齿退化;嗉囊、胃(腺胃、肌胃)、直肠短;泄殖腔。
哺乳类:口腔消化;肌肉质唇;异型齿(齿式);咽交叉;反刍胃;肠管分化复杂;泄殖腔。
5. 呼吸系统
鱼类:鳃(全鳃、半鳃);鳔(类型;气体调节;作用)。
两栖类:鳃(终生水生、蝌蚪(外鳃-内鳃-肺);皮肤呼吸、口咽式呼吸。
爬行类:胸廓——胸腹式呼吸。
鸟类:鸣管;双重呼吸;气囊(初级-后气囊;次级-前气囊);动力。
哺乳类:喉头、声带、膈肌,胸腹式呼吸
6. 循环系统——循环类型、动脉弓演化、特有的静脉
哺乳类循环系统中各脊索动物心脏和血管的对比图。
鱼类:心脏(软-静脉窦、1心室、1心房、动脉圆锥;硬-静脉窦、1心室、1心房);单循环;6对动脉弓;侧腹静脉。
两栖类:心脏(成体-1心室、2心房、动脉圆锥);不完全双循环;血液分流(体动脉弓内为混合血);动脉弓演化(1、2、5消失,3-颈动脉,4-体动脉,6-肺动
脉);肾门静脉趋于退化,具腹静脉。
爬行类:静脉窦退化、动脉圆锥消失,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动脉弓由心室直接发出(三条)。
鸟类:心脏大;静脉窦消失;心脏四室(肌肉质室间隔);血压高、心率快、循环速率快;只具右体动脉弓;具尾肠系膜静脉;腔上囊、胸腺。
哺乳类:瓣膜(二尖瓣、三尖瓣、半月瓣);只具左体动脉弓;具奇静脉;淋巴结发达。
7. 排泄系统——肾脏类型、排泄物类型
鱼类:中肾、头肾;渗透压调节;输尿管膀胱。
两栖类:中肾;尿素;♂输尿管兼具输精作用;泄殖腔膀胱。
爬行类:后肾(羊膜类);单独输尿管;尿囊膀胱(羊膜类);排泄尿酸或尿酸盐。
鸟类:不具膀胱;尿酸。
哺乳类:肾单位;尿素;原尿、终尿(形成部位含G、Pr)
8. 神经感官——视觉、听觉
鱼类:五部脑,古脑皮,间脑具血管囊;周围神经(脑神经10对、脊神经);植物性神经;侧线器官;具内耳;视觉(近视),镰状突。
两栖类:原脑皮;腹正中裂;颈神经丛、腰间神经丛;中耳;视觉适应陆生()。
爬行类:新脑皮;颈弯曲;小脑耳;12对脑神经(羊膜类);外耳道;红外线感受器,锥状突。
鸟类:新脑皮、小脑、中脑发达(但自此高级中枢由大脑承担);双重调节,栉状突(栉膜)。
哺乳类:沟回;胼胝体;小脑半球;脑桥;外耳廓;听小骨;耳蜗。
9. 生殖系统
鱼类:受精(复杂)和生殖类型(卵生、卵胎生、假胎生)。
两栖类:牟勒氏管、毕氏器;脂肪体。
爬行类:羊膜卵(发育过程出现的重要胚膜);交配器。
鸟类:羊膜卵;多无交配器;♀只保留左侧生殖器。
哺乳类:胎生、哺乳;胎盘类型;子宫类型。
10. 腺体
什么是内分泌腺有哪些类型
五、脊椎动物亚门的起源与演化
甲胄鱼、棘鱼类、盾皮鱼类、鱼头螈、蜥螈、始祖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