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及其在作品构成中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及其在作品构成中的意义

内容摘要

摘要:本文将《儒林外史》中的二十多对兄弟形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几对兄弟形象进行抽样个案分析,以凸显《外史》中兄弟形象的成就及作者致力于此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外史》中的兄弟形象进行分类:从家庭伦理角度将他们分为鹡鸰型和参商型两大类,并从中可以看出吴敬梓对鹡鸰型兄弟满含褒扬之情,对参商兄弟予以无情的贬斥和讥讽,表明他对友悌理想、对温情和善的兄弟关系的向往及其幻灭。

从性情和行为方式将《外史》中的兄弟形象分为类同型与类异型两类,强化审美特质,加大了作品对兄弟形象刻画的力度。本文认为,吴敬梓之所以创作出如此众多的兄弟形象,是因为他寓藏着难以释怀的兄弟情结,这种兄弟情结的形成与吴氏先辈的友悌行为、吴敬梓“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亲身经历以及社会上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恶俗是分不开的。兄弟形象在《儒林外史》独特的叙事结构中,不仅贯穿着“反功名富贵”、“倡文行出处”的情节结构的明线,而且起到了连环套结,推动小说一环一环向前发展的作用,使整篇小说神聚而形不散,人物故事层面关联紧密。而兄弟形象对待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的态度,凸显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读者对封建社会末世宗法血缘关系终抵挡不住功名富贵的诱惑、伦理道德沦丧的社会现象更加痛心疾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中国,同样也面临着伦理道德的失范与紊乱。《儒林外史》能过兄弟形象刻划对伦理关系的理性思考,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其启迪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发展观,确立符合经济时代的正确的伦理道德观,以德治国,以解决当前的道德滑坡现象,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兄弟形象兄友弟悌兄弟参商道德

导言

(一)选题的价值及研究视角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儒林外史》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蕴含于内的学术史价值(士文化源流等)之外,它在思想艺术、社会生活各方面均极突出:它富有理性的内容与独特的选材视角,“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结构,“生活流”式的叙述方法,深刻而含蓄内敛的笔法,尤其是其讽刺艺术,向为世人称颂,并对后代作家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如鲁迅等)。

我们认为《儒林外史》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高度的历史认识价值,在当今社会还具有现实的价值,其反映的伦理道德危机的主题对当代社会仍有着令人深省的启示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参考。两个世纪以来,《儒林外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很少关注到兄弟群体(包括同胞兄弟和族兄弟),并将其作为一个类型或整体来进行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将《儒林外史》中的二十多对兄弟形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结合吴敬梓的家世和自身经历,把这些兄弟划分为鹡鸰型与参商型两大类,并且作出伦理评价,揭示吴敬梓友悌理想的幻灭。同时,将《儒林外史》兄弟分为类同型和类异型两类,强化了审美特质,加大了刻画的力度。

(二)与本论题有关的研究成果综述

《儒林外史》自成书之初,对其研究主要是在传抄、印刷过程中通过“序”、“跋”、“识语”等形式来进行的。近代研究,始于辛亥革命前夕,当时西学东渐,维新派人士受其影响,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小说,一批学者(如梁启超、韩邦庆、邱炜爰、天僇生、黄摩西等)认识到了《儒林外史》的价值、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纷纷发表了评论。

开创性的同时,陈独秀、钱玄同、鲁迅和胡适等人也竭力提倡白话文学,他们(特别是钱玄同)充分肯定了《儒林外史》在白话文学方面的价值(陈、钱二人还同为汪原放标点本《儒林外史》(1920)写“新叙”)。胡适发表了许多评论,他认为《儒林外史》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一样都是“活文学”,是“模范的白话小说”:赞扬作者“写人物的画工的本领”,认为《儒林外史》“开一种新体”,后来南方许多讽刺小说都学《儒林外史》,是“《儒林外史》式的”;吴敬梓“见识高超,技术高明”,是“我们安徽的第一大文豪”等等。胡适撰写的《吴敬梓传》、《吴敬梓年谱》,发现并介绍的《文木山房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与此同时,鲁迅先生以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与艺术眼光对吴敬梓及《儒林外史》展开了极深刻的研究。他认为《儒林外史》在内容方面“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创作态度上“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盛称其艺术上“整而能谐,婉而多讽”,“迨《儒林外史》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认为《儒林外史》是具有“永久”意义的“伟大”作品。在鲁迅之后,茅盾、张天翼、王璜、钱钟书、赵景深、季羡林等人都写有评论文章,一些文学史著作中也多有论及。

建国以后,《儒林外史》的研究格局进一步活跃,出版的重要著作有: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1954年)、王俊年《吴敬梓与(儒林外史》》(1980年)、陈汝衡《吴敬梓传》(1981年)、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资料》(1984年)、《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1987年)、陈美林《吴敬梓研究》、孟醒仁、孟凡经《吴敬梓评传》、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综览》、陈美林《吴敬梓与儒林外史》(1991年)等等。其间,何满子、吴组缃、宁宗一、何泽翰等人也发表了重要文章。其中与本论题研究有关的专著,如陈美林的《儒林外史人物论》(1998年),分论了《儒林外史》的主要人物。胡益民、周月亮《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

化》(1995年),则从士文化角度出发,将《儒林外史》人物分为四个类型,对本文所涉及的大多数兄弟人物进行了分析。除了研究资料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外,《儒林外史》研究的视角也在不断地拓宽,如关于《儒林外史》主题的重新审视,关于《儒林外史》类型特征的研究,从“史传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儒林外史》,尤其是从宏观的文化演变的背景下来研究《儒林外史》。张国风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儒林外史》,走出了跨学科研究《儒林外史》的新路子。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及重点难点

本文着眼点在于对《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进行系统的研究,按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包括伦理道德的鹡鸰型与参商型,审美艺术的类同与类异。力图揭示吴敬梓创作如此众多兄弟形象的动因,兄弟形象对深化《儒林外史》主题的作用,以及对当今社会道德危机的启示等等。

一、《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综览

中国古代小说中经常出现兄弟联袂登台的情况,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与诸葛谨,曹丕与曹植:《水浒传》中的阮氏三雄,解珍与解宝,李逵兄弟;《红楼梦》中的贾政与贾赦,贾宝玉与贾环等。《儒林外史》的情况尤为突出,作为一部描绘社会众生相的小说,在文中描写或提到了21对兄弟,这一数量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较为罕见。两个世纪以来,虽然《儒林外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很少关注到兄弟群体(包括同胞兄弟和族兄弟),尤其是将兄弟形象作为一个类型或整体来研究,本文拟从兄弟形象分析入手,将《儒林外史》中的兄弟形象从伦理道德、性情差异等方面进行分类,揭示吴敬梓创作如此众多兄弟形象的动因,以及兄弟形象对深化《儒林外史》主题的作用。

(一)《儒林外史》中兄弟形象的凸显

《儒林外史》中描写或提到的兄弟,前后共计21对,这21对兄弟从出场频率来说,《儒林外史》56回中,仅有8回没有出现兄弟形象,其余48个回目中均有,出场频率高达86%;从人物刻画效果来讲,王仁王德、严贡生严监生、汤奉汤奏、杜倩杜仪、余特余持、娄捧娄攒等兄弟形象刻画得十分成功,堪与范进周进相媲美。从兄弟出场的时间跨度来讲,最先出场的二严所处的是明成化末年(1487年),最后出场的二徐所处的是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间间隔百余年,对于揭露世情世相具备了百年审视的深刻意味。作者运用互衬烘托等各种艺术手法,来描写兄弟形象,则大大提高了《儒林外史》刻画人物的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