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意象永久的经典——歌曲《红梅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13
摘要:红色歌曲《红梅赞》自问世以来受到不同时代歌众的欢迎与认可,在新时代新世纪的音乐环境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成为一个经典性存在。笔者认为,词曲作者通过意象重构,以及乐感歌词、民歌曲调的采用,使《红梅赞》具备了朴实婉转而又高亢坚定的曲调,以及规整洗练的歌词,成就了歌曲的艺术魅力,而这正是《红梅赞》保持恒久生命力的核心原因所在。
关键词:《红梅赞》;歌词;意象;经典
由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红梅赞》作为歌剧《江姐》的主题曲自1964年问世,在大众中广为传唱,流传至今。这是一首携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与深刻的革命烙印的红色歌曲,集中表现了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面对革命斗争的严峻形势,奋力抗争、追求光明的革命精神。这首歌能够超越革命宣传的政治藩篱,穿越时空,拥有广泛的歌众,并在新时代新世纪的音乐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永恒的艺术经典,得益于《红梅赞》歌曲自身具有的朴实婉转而又高亢坚定的曲调,以及规整洗练的歌词,这正是其保持恒久生命力的核心原因所在。
一、意象重构
与文题一样,一首歌的歌题十分重要。“歌众在看到一首歌曲的题目时,就大致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与期待视野,一首好的歌词作品就应该不断延伸与创造歌众的期待视野”1,一个好的歌题就是一首歌词的“词心”。歌词的题目,既能体现歌词的基本主题,也能为歌曲的情感基调作出基本定型,《红梅赞》就是这样一个歌题。乔羽先生曾说:“声乐艺术,在我看来是语言的延长和美化。古人的说法是‘歌永言’,我以为这里的‘永’字包含着延长和美化这两层意思。”2歌词这种艺术样式,就是戴着听觉的脚镣,来“延长”“美化”自身,努力与歌众产生共鸣,以达流传之目的。
歌词的创作常将情感寄托于某种有形的具体的物象,通过物象在特定语境中呈现的意义和情感状态,辗转地表达歌词的情感立意,中国古代诗歌中将这种承载丰厚感情与内涵的物象称之为意象。不同于诗歌意象的复杂深诲与潜沉,歌词这种时间艺术,要付诸听觉以流传,这就要求运用于歌词的意象贵浅而忌深。阎肃先生采选了“红梅”这一植物作为歌咏对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心理中,梅“清雅俊逸”“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的品格被人们喻之为民族精华,因而歌曲中所咏之梅就不仅仅是指客观自然界中傲雪凝霜的梅花,而是有着更为深广的指涉意义。
《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音乐主题,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刻画的需要在剧中出现多次。词作者给“梅”这一意象添加了“红”这个具有强烈视觉感官冲击的定语,能快速调动歌众情绪,歌众在听到歌曲的同时本能地重构红梅形象并能动地建构红梅所象征的江姐形象。
新批评派得奠基者之一瑞恰兹在《文学批评原理》中指出:“人们总是过分重视意象的感觉性。使意象具有功用的,不是它作为一个意象的生动性,而是它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的特征。”3《红梅赞》正是在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发挥“红梅”的表情功能,以意象带动“知、理、意”合而为一,从而使歌众在情绪上应和。但是一个意象被多次使用后,就会老化、固定,本来含蕴丰富的意象落为平面单一化的词汇,失去了意象的生动复义性。“红梅”意象,已经与“青山”“红日”等一起成为革命语汇,带上了模式化的伤痕。那么词作者如何才能不落窠臼,激活意象,关键就在于他如何重构意象,使意象语义得到新生。可以说,《红梅赞》中意象的使用做到了“熟而不俗”。阎肃通过对“红梅”外形内质的细致化拓展,使这一通俗意象具象
化、拟人化,并通过意象的组合使用,利用词语构图,让平面的歌词获得了立体画面感。
首句就勾勒出冰天雪地中,红梅开放独秀而春的场景,“红岩”与“红梅”相应而出。一个“踩”字,将红梅绽放的景象改造为“红梅”在冰雪中行走的动态场面。其后“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由对红梅花开的外部描绘转而进入精神品格的内部展现,使“红梅”形象得到完整塑造。“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如果说前四句歌词塑造的意象是一个个体形象,还隐藏着些许孤独与单薄,那么,后面几句歌词就将这个形象作了群像化处理。最后两句“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以象征革命胜利的百花齐放对全词做了总结。
在整段歌词中,阎肃不仅设置了“红岩”作为与“红梅”意合的意象,还设置有“千里冰封”“三九严寒”等意象,作为对抗性力量出现,通过多重意象的组合,增加了意象密度。意象群的出现,使歌词更加连贯,增强了歌词所呈现的故事性及画面感。阎肃先生由微观至宏观深入挖掘了“红梅”意象的内在特征,精巧构思,借助于凝练简约的语言,寄寓真挚而厚重的情感,使歌词显示出了巨大的文本张力,此时“江姐”与“红梅”成为异构而同质的形象。歌众在欣赏歌曲《红梅赞》时,聆听到吟唱的歌词,就能依据自身的情感追求,对歌词进行创造,这就是陆正兰在霍尔“三种解码”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歌曲在流传过程中的第四种解码方式,即“创作式解码”(Creative Reading)。4每一时代的歌众正是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对歌曲不断地进行再生歌曲意义的“创作式解码”,重构“红梅”意象,进而建构“江姐”形象,才使得这首歌在时间的淘洗中成为红色经典,不褪颜色。
二、乐感歌词
歌词作为一种特殊文体,语言浅白易懂,朗朗上口是歌词创作最基本的要求。一首具有乐感的歌词,不仅便于谱曲,也是歌曲能够广泛流传的重要条件。这里提到的“乐感”即歌词的音乐性,指的是歌词“内在的节奏、押韵、声调、声间调及句调。”5
现代诗人卞之琳这样总结道:“节奏也就是一定间隔里的某种反复。”6节奏形成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时间或空间的间隔,另一个是某种形式的反复。节奏存在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在歌词音乐中当然更为突出。歌词不同于绝句、律诗,有严格的平仄格律要求,歌词更像是一首自由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其中的节奏,却很难找到一个定则去加以评价讨论。简而言之,汉语歌词的节奏是由短语构成的。试看《红梅赞》歌词: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
除了第四、十句句末重复“向阳开”“新春来”,其余每句都是整齐的两个短语节奏,且多为三字、四字短语,简洁洗练。每句都以三字短语结束,简短有力,与七律中四、三字短语结构相似,歌众一听即明,既将歌词的听觉延长加倍,突出了结尾效果,又使歌词具有了律诗与口语的双重特质,雅俗兼具。
永恒的意象 永久的经典
——歌曲《红梅赞》浅析
李 屹 (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福建漳州 363000)
理论研究·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