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2022版艺术培训课件《艺术课程标准(小学美术)》
小学艺术课程的“三大”核心理念
第二部分
小学艺术课程的 “三大”核心理念
小学艺术课程的“三大”核心理念
艺术课程核心理念
01 坚持以美育人 02 重视艺术体验 03 突出课程整合
小学艺术课程的“三大”核心理念
(一)坚持以美育人
艺术课程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 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 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 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开阔艺术视野。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 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
感谢大家的聆听!
小学艺术的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
艺术实践和学习任务分学科安排——美术
第四学段——5项学习任务
01 概览中外美术史 02 表现无现创意 03 我们与设计同行 04 继承与发民文化遗产 04 理解美术的贡献
小学艺术的课程实施建议
第六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小学艺术的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01 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素养立意 02 重视知识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 03 注重感知体验,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 04 善用多种媒材,有机结合继承与创新 05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04 综合 探索
学生将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与自然、社会、 科技、人文相结合,进行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提升核心素养。
小学艺术的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
美术课程内容结构框架
小学艺术的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
艺术实践和学习任务分学科安排——美术
第一学段——5项学习任务
01 欣赏身边的美 02 表达自己的感受 03 改造生活用品 04 体验传统工艺 05 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
4
一、背景---回头看国内,对课改的借鉴意义
1、学习内容丰富; 2、操作实践活动与欣赏活动相结合; 3、注意知、情、意的发展; 4、教学实施活动的多样性; 5、从兴趣爱好、生活需要和升学的角度 鼓励学生较深入学习美术;
.
5
一、背景---国外美术课程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分为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四大门类, 根据每一艺术门类的特征和三个年龄阶段,制定分段内容标准。 澳大利亚:1993年,艺术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八大学习范畴之一,艺术 课程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媒体五类。学生可专注发展某一特定 艺术的兴趣。 日本:包括音乐、美术、工艺和书法。在总目标下有分阶段目标,每一科 目分为三个层次。如美术分为美术1,美术2,美术3。 共同特征:1、高中美术课程被包含在艺术学科群中,但美术门类目标的制 订以及教学实施方面却是相对独立的,美术被列为必修科目。2、贯穿以学 生发展为本的思想;3、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导入影视多媒体表现的内容。
.
22
(三)、高中美术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有什
高中适度地向体回归,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 习方面要求更高,相对学习面可能更窄,要求 更高;但与专业院校又不同,难度相对低,所 学习内容都是特定美术门类是最基础的东西。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具有衔 接的关系,是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学习基础上 的提高。
.
10
2、依然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 教育基础上进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936年,颁布《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学习内容几乎没有变化, 但时间安排却改为音乐每两周教学 1次,每次1小时,一共3学年。
2022年版艺术新课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教师专业发展重视
新课标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鼓励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提升艺术教育教学能力。
03
课程目标与要求
课程目标设定
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01
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包括审美
戏剧创编
尝试戏剧创作和改编,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
戏剧表演
通过戏剧表演,展示角色情感和人物形象, 培养表演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戏剧文化
了解戏剧历史和文化内涵,拓宽戏剧视野, 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05
评价方式与改革方向
评价方式介绍
过程性评价
注重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 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 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
对策建议提
加强师资培训
加大对艺术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 力。
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促进城乡、区域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均衡 配置。
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 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意义阐述
0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0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
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03
培养创新型人才
艺术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
小学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知识树说课标说教材PPT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学建议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学建议
动物表现主题
一年级上册《鱼儿游游》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学建议
绘画剪贴
针对学生需要 开发教材
各种纸材 装饰鱼
塑料瓶 制作鱼
橡皮泥 捏鱼
在造型与表现的过程中各取所需 互为合作 探索提高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学建议
生活中的鱼
关注 自然环境 社会生活
营造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 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学建议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学建议
《我设计的自行车》
认知自行车 设计自行车
拼图玩具 合作拼摆
分工明确 设计添加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教学建议
学生作品
运用美术语言学会创造性地 加以表达,学会解决问题。
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 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 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 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 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 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 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 美情操,完善人格。、
小学人教版美术教材
教材解读 造型·表现 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
综合·探索
小学美术 四大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
综合·探索
小学美术 四大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说课程标准
说教材
编写特点 编写体例 内容结构 立体式整合
小学美术新课标解读ppt课件
•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多了“美术现象”是“大 美术”使然,视觉文化是大美术的基础)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 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 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侧重“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取消了“简短评述”,使得“应试教育”在美 术“这死儿记不硬太 背好 ”使 了了 ),但是对教学. 的要求提高了,因为老师也不13能
课程性质
•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 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 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 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 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 造能力。
.
9
课 程 设 计 思 路
课程设计思路
• 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 合性和探究性
•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 内容和学习活动
• 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 大的空间
四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4个学段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 (又一次强调了“思想”与“情感”,说明它
们很重要。他们确实很很很重要) 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以及简单的绘画构图和透视知识。
《美术课程标准》
5.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六、课程组织与安排
6.1课程结构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分阶段设置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涵盖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和摄影与影像等多个领域。
6.2课程进度
(1)依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2教。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4.3教学资源
(1)合理利用校内外美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程管理
5.1制定课程实施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美术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尊重多元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培养合作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课程内容
3.1绘画
(1)学习素描、水彩画、油画等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
(2)培养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2雕塑
(1)学习泥塑、木雕等雕塑技法。
(2)鼓励师生参与高层次美术展览和比赛,提升学校美术教育的声誉。
二十二、总结与展望
在《美术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创新与实践的美术教育体系。通过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与反馈、教师团队建设、课程资源拓展与共享、课程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深入探讨与实践,我们期待实现以下目标:
(2)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九、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过程与 方法),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知识与技能);
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过程与方法),表达情感与思想, 改善环境与生活(知识与技能)。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过程与方法),了 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过程与方 法),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目标
“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以下目标:
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 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 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主要侧重“知识与技能”)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 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 认识美术。(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 3.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 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 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主要侧重“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要点
·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 主动搜集、了解中外美术 作品及重要美术家的信息。 ·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 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 种方式,表达对美术作品 的感受与理解。 ·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 术专业书籍等查阅美术方 面的资料。 ·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 术家(中外各3位)及其 代表作品。
2022年版艺术新课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特点突出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创新精神培养;注重艺 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渗透,促进跨学科的综合素养提升;注重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02
总体要求与目标
课程设置理念
强化艺术课程的审美育人功能
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 力。
注重艺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
将艺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
鼓励学生在艺术学习中自由表达和创造
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在艺术学习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 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强化实践性教学
注重艺术实践,鼓励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艺术 的魅力,提升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跨学科整合策略
艺术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整合
01
通过艺术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整合,让学生在了解文化背景
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
艺术与科技、数学等学科的整合
02
将艺术与科技、数学等学科相结合,探索艺术与现代科技的融
2022年版艺术新课标《义务教育艺 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2-13
contents
目录
• 新课标背景与意义 • 总体要求与目标 • 课程内容与结构调整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 评价方式与标准改革 • 师资培训与资源保障 • 实施挑战与应对策略
01
新课标背景与意义
校园环境美化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PPT学习教案
美术课程修订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
依据对美术学科发展的科学认识和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现
实状态的准确把握。
努力使《标准》更科学、更完善、更可行,满足社会发展
对人的素质的要求,适应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实
际。
追求国际水平与体现中国特色相结合。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 美术课程被公认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第39页/共107页
“毕加索曾说过:好的艺术家抄,伟大 的艺术 家偷。 我们从 不为窃 取奇思 妙想而 感到羞 愧。我 认为, 令麦金 托什电 脑变得 伟大的 部分原 因是, 在它身 上倾注 心血的 是音乐 家、诗 人、艺 术家、 动物学 家和历 史学家 ,而他 们恰恰 又是世 界上最 棒的电 脑科学 家。”
个性、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第22页/共107页
二、美术课程有哪些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 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 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美术课程性质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 和交流能力。
美术是视觉艺术,视觉是美术的特征,绘画、雕塑、建筑、多媒体等等无论什么样的作品都 是会有视觉的出现。
——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征和美术课程的基本指向。
美术新课程标准课件
美术新课程标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1课《认识色彩》。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和纯度,以及色彩的冷暖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和辨别不同的色彩,并能够运用色彩知识来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三要素,以及色彩的冷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色彩的三要素和冷暖知识,能够辨别和运用不同的色彩。
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色彩知识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色彩样本、画纸、画笔等。
学具:学生自带的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色彩,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
2. 讲解:运用课件,详细讲解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和色彩的冷暖知识。
3. 实践: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色彩实践,辨别和运用不同的色彩。
4. 展示:展示学生的实践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的冷暖知识。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创作一幅富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了色彩的三要素和冷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色彩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更复杂的美术创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11课《认识色彩》。
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和纯度,以及色彩的冷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