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讲义(全集)第一章:引言本讲义旨在解决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衔接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研究阶段。
通过本讲义,学生将能够理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连贯性,并且能够在高中物理研究中建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初中物理回顾本章将概述初中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和概念。
学生将回顾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知识在高中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2.1 力学回顾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复力学的基本概念,例如速度、加速度、力的作用等。
学生还将通过题进行实际应用。
2.2 热学回顾这一小节将回顾初中热学的主要概念,如温度、热传导、热膨胀等。
学生将通过实例了解这些概念在高中物理研究中的延伸应用。
2.3 光学回顾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回顾光学的主要概念,如光线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学生将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
2.4 电学回顾本小节将回顾初中电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学生将通过电路图和题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延伸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研究一些初中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延伸应用。
重点将放在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扩展。
3.1 力学延伸学生将研究初中力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深入应用,如动量守恒、万有引力等。
3.2 热学延伸本小节将探讨初中热学知识的扩展,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学生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来理解这些概念。
3.3 光学延伸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研究初中光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如光的干涉、衍射等。
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来加深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3.4 电学延伸本小节将介绍初中电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延伸应用,如电磁感应、电路分析等。
学生将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
第四章:高中物理研究建议本章将给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在高中物理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学生将了解高中物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得到研究方法指导。
4.1 研究重点在这一小节中,学生将了解高中物理研究的重点知识点,并学会分配时间和精力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2024年初升高物理无忧衔接衔接点13 重力与弹力(解析版)
衔接点13重力与弹力课程标准初中 1.通过实例和实验,认识重力和弹力。
2.会用测力计测力和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3.知道二力平衡高中 1.理解重力及重心概念,会用二力平衡知识确定重心。
2.知道形变的概念及产生弹力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
4.理解胡克定律,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初中物理高中物理异同点重力重力初高中物理对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和重心的认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在高中物理中对于重力的方向重点强调了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也不一定垂直于接触面,但垂直于水平面,这一点在初中物理中不会有太多强调;同时,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也在高中物理中有了进一步说明。
力的示意图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初中物理只是要求会画力的示意图,并不要求画力的图示,但高中物理要求会画力的图示。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力的图示需要画图前先要选好多长的线段代表多大的力,也就是说需要先选择线段和力的“标度”。
当然在高中物理实际的应用中主要画力的示意图。
弹力弹力初高中物理对于弹力的定义和条件是一样的,但在高中物理中对于弹力方向的认识,所涉及的情况要比初中物理的多,主要涉及到面、绳、杆三大类,同时要求会判断弹力有无的问题和弹力大小的求解。
弹簧弹力胡克定律初中物理只是涉及到了用弹簧测力计测弹力的大小,定性的说明了弹簧弹力大小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但高中物理中通过胡克定律明确了弹簧弹力大小和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且还通过F-x 图像更加形象直观的反映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画力的示意图方法:(1)确定受力物体;(2)在受力物体上找好作用点;(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3)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4)标出力的大小和单位。
二、重力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高中衔接班物理实验教案
高中衔接班物理实验教案
课题:光的折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2.掌握测量光的折射角的方法。
3.分析光的折射现象。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
1.光源
2.凸透镜
3.光圈
4.尺子
5.直尺
6.纸片
7.粗糙纸
8.测角器
三、实验步骤
1.将凸透镜放在实验台上,使其光轴垂直于实验台面。
2.将光源放在凸透镜的一侧,调整光源位置,使光照射到凸透镜上。
3.在凸透镜上方放置一个纸片,以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4.将测角器固定在凸透镜周围,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数值。
5.在凸透镜另一侧放置一个尺子,用来测量物像距离。
6.移动光源和纸片的位置,观察不同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情况。
7.用粗糙纸将凸透镜包裹住,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四、实验记录与分析
1.记录测得的入射角、折射角和物像距离的数值。
2.分析不同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3.讨论粗糙纸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影响。
五、实验总结
1.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2.总结测量光的折射角的方法。
3.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影响。
六、作业
1.整理实验记录,并完成实验报告。
2.复习光的折射规律及实验方法。
3.预习下一次实验的内容。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举例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举例
1. 了解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2. 了解初中物理所学内容在高中物理中的深化和拓展;
3. 掌握初高中物理知识的交叉应用。
教学重点:
1. 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
2. 高中物理知识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教学难点:
1. 如何将初中物理所学知识与高中物理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发现初中物理知识的延伸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包括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关系、案例分析等内容;
2. 学生准备笔记和课堂交流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并激发学习
兴趣。
二、案例分析(15分钟)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初中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和拓展。
比如,通过对
初中所学的力学知识,在高中物理中引入动力学概念的衔接。
三、课堂讨论(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初中与高中物理知识的交叉应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让他们自主总结。
四、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分析一个实际案例,看看其中是否有初中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与延伸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下节课可以进行更多实例讲解,巩固学生对初高中物理知识的理解。
初中和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中和高中物理衔接教案一、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初中和高中物理的联系和差异。
2. 掌握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物理思维。
二、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点的对比,方便学生理解。
2. 实验器材:根据教学内容准备好相应的实验器材。
3. 课堂活动: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思维的课堂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联系和差异(10分钟)- 通过课件或简短的讲解介绍初中和高中物理的联系和差异,比如知识深度、内容难度等方面的不同。
-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延续和衔接关系。
2. 复习初中物理知识(20分钟)- 回顾初中物理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如力学、热学、光学等内容。
- 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3. 高中物理知识点的引入(30分钟)- 介绍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如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
- 通过示意图、实验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4. 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20分钟)- 老师提出一个物理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物理思维。
5. 实验操作与总结(20分钟)-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运用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进行实验操作。
- 学生完成实验后,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初中物理知识,巩固基础。
2. 阅读相关物理教材内容,预习高中物理知识点。
3. 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对初中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有了初步了解,掌握了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物理思维。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
高中衔接课堂教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例如:高中物理衔接课程)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高中阶段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1.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区别与联系。
2. 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与技巧。
四、教学难点1. 学生对高中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生适应高中物理学习节奏。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初中物理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物理知识点,分析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
2. 提出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 结合具体实例,讲解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分析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 讲解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课堂练习1. 设计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六、课后作业1. 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需求。
2.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进步。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教辅资料。
2.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全)word版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第一章如何学习高中物理一、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可用十六个字形象描述:宇宙之谜、粒子之微、万物之动、日用之繁。
宇宙之谜是研究宇宙的过去、现状、未来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宇宙资源,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是我们研究宇宙的代表人物。
粒子之微就是我们不紧紧要在宏观尺度上研究物质的运动,还要在我们看不到的微观世界研究物质的运动,比如现在提出的纳米技术,是在10-9m的尺度上研究物质运动。
万物之动说的是万事万物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日用之繁意思是物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物理学的两个重要特点:1.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2.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并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与高中物理的区别:(一)初中:浅显知道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1、机械运动:重点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
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二力平衡条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
2、密度;压强(包括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
);浮力3、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功、功率;能量和能4、光: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凸透镜成像规律5、热学:包括温度、内能6、电路的串联并联、电能、电功;磁场、磁场中的力、感应电流(二)高中:1、加深理解:Example1:初中——只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高中——要知道力是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Example2:初中——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告诉我们闭合导线切割磁感线会产生感应电流高中——要知道怎么切产生感应电流的大小方向等规律有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
2、扩大范围:力学(42%)、电学(42)、热学(6%)、光学(5%)、原子物理(5%)(1)力学主要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重点学习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
Example1:我们要研究游乐场中的“翻滚过山车”是什么原理。
Example2:我们要研究要用多大速度把一个物体抛出地球去,能成为一颗人造卫星?(2)电学:主要研究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我校物理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探讨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的1. 深入分析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2. 总结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成功经验,推广优秀做法。
3. 提高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 增强物理教师对物理学科的整体认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现状分析(1)初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差异:初中物理以基础知识为主,高中物理则以理论、实验和数学方法相结合,涉及较多抽象概念和复杂计算。
(2)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差异:初中物理教学注重实验操作和直观教学,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高中物理教学注重理论推导和数学方法,评价方式以考试和作业为主。
(3)学生心理和学习习惯的差异: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高中学生逐渐成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2.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策略(1)调整教学内容,注重知识体系的衔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初中、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衔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关注学生心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 优秀教学经验分享(1)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学科竞赛辅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物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物理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高中物理衔接数学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2. 掌握运动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3. 学习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内容:1. 运动学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2. 运动学基本公式:v = Δs / Δt,a = Δv / Δt;3. 运动学问题解决方法: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推导和计算。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运动学的基本概念;2. 讲解:介绍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3. 案例分析:通过数学方法解析不同类型的运动问题;4. 练习:学生独立解答运动学问题,并互相交流讨论;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思考反馈。
教学资源:1. 课本资料:提供相关的运动学概念和公式;2. 教学PPT:展示案例分析和解题思路;3. 作业练习册:布置相关的运动学练习题,帮助学生提升解题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知识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理解。
教学延伸:1. 拓展练习:提供更加复杂的运动学问题,挑战学生的解题能力;2. 实验设计:通过实验来验证运动学公式的正确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 数学物理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提升综合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2. 学生反应:关注学生对运动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3. 教学改进:在每节课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如何实现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
如何实现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一、知识层面的衔接1、复习巩固初中知识:在进入高中之前,学生应对初中物理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和巩固,特别是那些在高中物理中将会进一步深化的知识点,如力、速度、密度、压强、功和能等。
通过做练习题、总结归纳等方式,确保对初中物理知识有扎实的基础。
2、预习高中物理内容:提前借阅高中物理教材或参考书,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注意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在知识点上的联系和区别,特别是那些在初中只是简单提及而在高中将深入讲解的内容。
二、思维方式的转变1、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初中物理知识相对直观和形象,而高中物理则更注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学生应逐渐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学会用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来解释和解决问题。
2、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
三、学习方法的调整1、注重理解而非死记硬背:高中物理知识复杂且抽象,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很难取得好成绩。
学生应注重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通过理解来记忆和应用。
2、多做练习,注重归纳总结: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在做题过程中,注重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课堂上的讨论和实验是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同时,认真完成实验任务,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能力素养的提升1、提升数学能力:高中物理与数学密切相关,特别是代数、几何和三角函数等知识点在物理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应提前学习和掌握这些数学知识点,以便更好地应对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数学运算和推导。
2、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高中物理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学生应学会自己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探究新的问题。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材(新编)
第六章机械功和机械能初高中知识对接一、本章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的知识(1)知识点:功、功率、机械功原理、机械效率、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主要能力要求:能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本章在高中阶段将要学习的知识(1)知识点:功、功率、动能、动能定理、重力势能、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改变的联系、弹性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功和能的关系。
(2)主要能力要求:①善于在读题后形成物体的运动情景并用图示意。
②能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题③能熟练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二、知识对接:1、功:在初中只要求计算力F和物体移动距离S方向相同时所做的功,在高中教材中拓宽到物体受到的力F与发生的位移S互成角度时功的计算。
2、功率:在初中“功率”概念的基础上,导出公式P=FV,并提出瞬时功率的概念。
3、动能:在初中只需知道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在高中则给出了计算物体动能大小的公式:E K = mv2/2 。
4、重力势能:与动能一样,在高中教材中给出了计算物体重力势能的公式E P = mgh。
5、弹性势能:与初中要求的一样。
6、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初中教材中所讲“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7、功和能的关系:在初中讲了“能”的概念和“能的转化”基础之上,总结了功和能的关系。
二、例题引路三、衔接训练(初升高)高一物理衔接班第7讲——功一、学习目标:1. 知道功的定义,理解功的两个要素。
2. 掌握功的公式及单位,并能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3. 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二、学习要点:1. 功的概念的理解。
2. 功的计算方法。
三、课程精讲:思考1:初中我们学过的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思考2:举几个例子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
判断:在下列图片所示的情景中,人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如果是,请说明理由。
小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功的概念:(1)功的定义:物体受力的作用,并沿力的方向发生一段位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初高中物理完美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完美衔接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完整掌握初中物理知识,为进入高中物理学习打好基础。
2. 帮助学生了解初中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回顾初中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基础内容。
2. 引入高中物理相关概念,如牛顿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光学等。
3. 分析初中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习的延续性和进阶性。
教学步骤:1. 第一阶段:回顾初中物理知识- 复习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如牛顿三定律、功率、电阻等。
- 练习相关例题,巩固基础知识点。
2. 第二阶段:引入高中物理知识- 引入高中物理的相关概念,如动力学、电路分析、热力学律等。
- 分析初中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延续性和进阶性。
3.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与拓展- 给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验和探究,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 拓展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 旁征博引法: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中找出与高中物理相关的概念和规律。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和规律。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知识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教学评价:1. 考查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2. 评价学生对高中物理相关概念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供个性化评价和指导。
通过这份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物理的过渡,了解物理学习的延续性和进阶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物理初高中衔接课教案
物理初高中衔接课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2. 帮助学生掌握高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联系与差异。
2. 高中物理的基础概念和解题技巧。
教学内容:1.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联系与差异:- 探讨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的学科深度和广度。
- 分析高中物理对于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要求。
- 比较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实验性质和实验要求。
2. 高中物理的基础概念和解题技巧:- 引入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如力、功、能量等。
- 分析高中物理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 演示高中物理题目的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引出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联系与差异。
2. 探究:通过讨论和举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高中物理的基础概念和解题技巧。
3. 实践:让学生完成一些高中物理的简单题目,加深其理解和掌握。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联系与差异。
2. 学生能够独立解答一些基础的高中物理题目。
3. 学生表现出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参加物理学科的竞赛和实验活动。
2. 带领学生进行一些高中物理实验,加深其对物理学科的理解。
3. 定期组织物理学科讨论会和研究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差异性展开,通过对比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过渡到高中物理学习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学探究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学探究随着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初中和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衔接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如何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基础上,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成为了教师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就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学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初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差异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在内容和深度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初中物理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能量、光学、电学等基础知识,而高中物理则涉及更深奥的内容,如波动性理论、原子核结构等。
由于两阶段的内容差异,导致学生在进行学科转换时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教学的难点1. 知识量的增加:高中物理的内容要比初中物理更为丰富和深刻,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知识难度的增强:高中物理对数学的运用更加深入,需要学生具备更高的数学素养。
3. 知识之间的联系:高中物理的一些内容需要依托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缺少初中知识的学生容易产生学习困难。
1.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他们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为后续的高中物理学习提供有力的基础。
2. 要有耐心和细心: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有耐心和细心,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采取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3.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老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强化数学知识的运用:高中物理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更加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5. 加强课外拓展:通过引导学生多做习题,多进行实验操作等方式,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6.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增加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和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显现的“台阶”。
那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
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运算题一样直截了当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专门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
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动身,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动身,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把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专门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不,觉得高一物理难学。
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
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工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心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把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把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
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就降低了高物理学习的台阶。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一、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相衔接分析1、教材方面(1)初中课本重现象,要求学生知道的内容多,需要了解的知识少。
认知特点为定性分析多,定性分析少。
高中内容也是力、热、光、电。
重现象的本质,研究的现象较为复杂抽象。
(2)初中物理难度小,趣味性浓。
通过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
高中物理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
数学工具的应用更加明显。
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
(3)、中考试题避开偏、难、繁以应用为主。
高考由于受选拔人才的客观因素制约,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因而使高初中的衔接更困难。
2、教学方面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要求低,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教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知识的认知性。
课堂密度小,进度慢。
有时间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
习题类型少变化少,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习惯大多为接受学习。
高中阶段教学进度快,课堂教学密度大。
常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
要求学生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设、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
高中物理题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
在教学中必须对比、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同类问题的共性。
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使问题简化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模型。
比如质点模型的建立,使学生逐渐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放法。
多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也能勾勒出具体的物理情景帮助解决问题。
3、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求不高。
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有局限性和不严密性,这些知识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比如初中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式。
对学生高中物理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高中物理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理想模型。
初高中物理衔接电路教案
初高中物理衔接电路教案
教学内容:电路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2. 掌握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和混联电路的概念
3. 能够分析和解决电路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和混联电路的区别和特点
2. 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如何解决电路中的问题
2. 如何分析电路中的并联和串联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PPT、教材、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电路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解电路基础知识(15分钟)
1. 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2.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和混联电路的概念和特点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教师在实验台上搭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和混联电路,并观察实验结果,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器材,加深对电路的理解。
四、讨论和练习(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电路中的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强调学生在课后复习相关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电路知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实践操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初高中物理衔接课件:初高中物理衔接课件3【2024版】
模型教学策略的研究——模型意义
• 科学家利用物理模型——研究物理: • 教育家利用物理模型——编拟试题。 • 因此,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就突出表现在
由具体到抽象的“建模过程”和由抽象到 具体的“物理模型运用”利用物理模型规 律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
1.实验教学能为学习物理概念与规律 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
2.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 趣与求知欲望
3.实验教学是发展学生能力和技能的 重要途径
4.实验教学有利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研 究方法
5.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 学作风和道德素养
中学物理实验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及成
功的关键
3-2、 选修3-3、选修3-4、选修3-5 ◆ 五大板块 :力学、电学、光学、 热 学、原子物理学;
◆ 十七个单元切块 131个考点.
基础知识
重力 弹力 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万有引力
库仑力 电场力 安培力
洛伦兹力
力学体系
动量守恒 机械能守恒
匀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 运动 过程 模型
平抛运动 圆周运动
热学实验
力学 实验
静电学 实验
中学物理实验课 教学的主要内容
光学实验
电磁学实 验
原子物理 实验
模型:一种理想化的实 物、状态或物理过程。
模型教学策略的研究—模型概念
哲学理论告诉我们:
在影响事物存在的运动变化的各种因素中, 必定有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暂时忽略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才能突出和发现事物的本质规 律。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研究
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研究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针对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存在的知识点断层、思维方法差异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教学实践。
通过本教学活动,力图使学生在完成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上,顺利过渡到高中物理的学习,为后续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任务包括:梳理初高中物理知识体系,强调重点、难点,尤其是初中未深入学习但在高中物理中重要的概念与原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主要为即将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初中物理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对高中物理的深度和广度可能尚缺乏足够的认识。
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他们的物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方法也存在差异。
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即将到来的高中物理学习生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初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如力的合成与分解、能量守恒、电路分析等,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提高学生对物理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会在不同情境下运用恰当的物理公式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物理实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物理实验,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4)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很多刚入高中的同学,学习物理的时候感觉很不适应,因为高中物理与初中相比,内容更加丰富,难度也随之加大,对能力要求也会更高,需要同学们的灵活性。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高中物理衔接教案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
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
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
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不,觉得高一物理难学。
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
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工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
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就降低了高物理学习的台阶。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
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时间;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是矢量。
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
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
避免人为的“走弯路”加高学习物理的台阶。
2.加强直观教学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3.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简便。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高中物理题目类型多,方法灵活,用到初等数学的知识较多。
教师在强化概念的同时,应精心准备每一节习题课,为提高习题课的效率,在上习题课前可先将题目布置下去,先让学生做,并让他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解题。
每想好一种办法便拿给大家看,实在想不出,就相互讨论。
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上,学生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到上习题课时,学生们就特别专心,应算一些题目课前没有做出来,但由于课前他们已经将题目思考多次,所以上课也特别容易理解和听得懂。
还要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把课堂上的知识和方法消化吸收。
另外,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要认真、仔细,批改作业时,一看学生是否会做;二看学生是否认真做,书写是否规范、作图是否准确。
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更正,个别存在的问题个别更正,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重做。
通过严格规范的批改作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通过精心准备的习题讨论、讲解以及运用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在由简单模仿到运用自如、由运用自如再到自我创造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物理兴趣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
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
从而用好物理。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谷望。
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做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如在讲动量和冲量时,让两支相同的粉笔分别从同一高度直接到桌面上和落到有厚毛巾铺垫的桌面上,可以发现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笔断了,落到厚毛巾垫上的另一支却完好无损,老师由此引入动量和冲量知识的讲授。
又如在讲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时,可用易拉罐做成“水流星”实验,按照常规认识,当易拉罐运动到最高时,水必往下洒,但从实验结果看却出乎意料之外,水并没有下落。
接着使转速慢下来,学生们会发现慢到一定程度后水会洒出,接着提出问题:要使水不洒落下来,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从而引入课题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
2.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已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首先教师的生动风趣,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
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其次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老师道德情操的要求。
一个教态自然的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
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
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
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
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3.开展丰富的科技活动培养物理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收集图书杂志、上网查询并下载大量有关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的专题资料,精心组织、筛选,每学年出几期科普专栏,学生课前、课后都能承受时观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科普墙报,让学生感到物理就身边,与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
这样能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使之保持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动动手才能动动脑,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而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必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会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物理科学的愿望,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三、加强学生的解题规范化要求三、物理规范化的三个方面物理规范化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物理语言和书写规范化。
对此高考也有明确的要求。
如在要求计算题时:“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因此从高考的角度看高中物理的规范化要求应当从高一时就严格抓起。
具体的来说应抓好以下几点:1.力学中要求画完整的受力分析图。
运动学中要有画运动图景的习惯力学问题中必须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图。
这是至关重要的。
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关健。
有的同学认为问题很简单,画图不完整,或根本就不画受力图。
正确的结果往往难以得出。
即使一时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但这种不良的习惯慢慢就会养成。
当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
我有时甚至会宣传一种观点:力学问题当你不理解习题,难以下手时,对物体受力分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正所谓柳暗花明。
运动学中画运动图景辅助解题,有时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我想我们在教学中深有体会,我们自己不画运动图景有时解题都不太容易。
2.字母、符号的规范化书写一些易混的字母从一开始就要求能正确书写。
如u、v、μ、ρ、p,m与M等,认真书写,我在教学中就发现有不少同学m 与M不分,那么表达式就变味了。
受力分析图中,力较多时,如要求用大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弹力,用小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摩擦力,用F与F′来表示一对弹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力F正交分解时的两个分力Fx、Fy,初末速度V0、Vt等等。
3.必要的文字说明“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
比如,有的同学在力学问题中,常不指明研究对象,一上来就是一些表达式,让人很难搞清楚这个表达式到底是指向哪个物体的,有的则是没有根据,即没有原始表达式,一上来就是代入一组数据,让人也不清楚这些数据为什么这样用。
同时有的同学的一些表达式中用到一些题设中没有的字母,如果不指明这些字母的意义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很显然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4.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写出的方程式必须是能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基本式,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