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水变咸了(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水变咸了》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水变咸了》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一、聚焦通过小马过河这一故事引入,提出问题:盐、红糖进入水会有变化吗?从而引入课题:水变咸了【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可以聚焦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索包括三个探索活动。

1.探索一:放入前,食盐、红糖的样子。

2.探索二:刚放入水中物体的变化3.探索三:充分搅拌后物体的变化每一个探索活动均是由学生亲自参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并通过画一画的记录方法填写实验单,在活动中,用微课的方式介绍今天这节课所学习的几种新工具:放大镜和搅拌棒。

通过探索,学生最终发现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关注学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进行实验,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及时记录等。

三、研讨1.把盐、红糖刚放入水中和充分搅拌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分别描述2 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

【设计意图】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3.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

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

(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

同时,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发展他们的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

四、拓展今天我们学了盐和红糖放入水中会溶解,那么你有没有办法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呢?课后做一做吧。

五、板书水变咸了颗粒大→小→看不见溶解。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通过实验来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特点,并能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探究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3.知道水有溶解一些物质的特点,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初步探究水的溶解性。

2.对不同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比较。

课前准备:食盐、高锰酸钾、白糖、沙子、食用油、面粉、烧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1.PPT出示:食盐的谜面和水的谜面2.学生猜测:食盐、水二、探究活动1.配制食盐溶液(1)提出问题:把食盐放到水里,食盐会有什么变化?水会有什么变化?(2)学生猜想……(3)设疑:怎样能知道水变咸了?(4)学生自由说一说。

(5)教师出示:用筷子蘸一点,放在舌尖上尝一尝。

请一学生品尝老师课前用纯净水配制的食盐水,味道是咸的,引出课题:水变咸了。

(6)教师出示:在不知道一种液体是什么、或者知道液体有腐蚀性、有毒性的情况下,都不能品尝!(7)我们应该怎样配制一杯盐水?(8)学生自由说一说。

(9)师:老师和大家一起来配制一杯盐水。

第一步请操作员用药匙取少量食盐放入一号烧杯中,请其他同学观察食盐发生了什么变化?生:……。

师:我们说食盐沉到了水底也就是沉降(板贴)第二步,再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注意玻璃棒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我们再来观察食盐发生了什么变化?生:……。

师:那食盐到哪里去了呢?我们可以用眼睛看见吗?生:……。

师:食盐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

食盐消失了吗?没有,它仅仅是变成了极小的微粒。

(10)通过刚才进行配制,你发现食盐有什么变化?水有什么变化?(11)食盐溶化了、水变咸了……2.配制高锰酸钾溶液(1)同学们,食盐是怎样不见了的?水是怎样变咸的?你看清楚了吗?(2)没有……(3)是啊,食盐在水中的变化我们用肉眼很难看出来,为了观察的更清楚,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高锰酸钾这种物质。

青岛版科学四上《水变咸了》教案设计与反思

青岛版科学四上《水变咸了》教案设计与反思

4、水变咸了教材简析在《溶解》单元有一段导入文字。

这是一段不容忽视的文字。

它调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对溶解的认识,并且郑重地出现、使用一个重要的词:溶解,它由一个特定的情景作内涵的保证,一个具体、鲜明的事例作生长基础,它建立了溶解主题下的探究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当然,我们并不一定也要带着学生去读它。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这段话的内涵,像“食盐入水”一样“看之无形,品之有味”地融入到课堂中去。

《水变咸了》共四个活动。

活动一沙子盐活动二面粉(沙子、盐)活动三高锰酸钾砂糖活动四整理、联系和拓展(表格)目标:针对这些内容,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重点:是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实现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

“开放性”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表述,对预设的多样生成都体现了开放性。

教具准备学生材料:一次性筷子、小杯子、大杯子、材料袋装上三种材料、记录纸、高锰酸钾、食盐+水、面粉+水、沙+水、面粉、沙子、食盐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钟)1、一杯放有砂糖的水,请学生来尝一尝。

2、甜味?水里能看到糖吗?3、哦,糖溶解在水里!(糖在水中化掉了!)(给表达准确予以明确)4、溶解现象很常见!(二)展开:1、活动一沙子食盐1、把沙子放在水里,把盐放在水里。

观察。

2、搅拌。

继续观察比较3、描述、交流在现象的观察、描述中,学生和老师将使用到一个重要的的词——“溶解”,那么,溶解是什么意思呢?不溶解呢?像食盐那样放在水里慢慢变小,看不见——溶解像沙子那样放在水里沉淀在下面——没有溶解2、活动二面粉(沙、盐)1、把面粉放在水里,观察!与沙水比较与盐水比较请问:更像前者还是后者?以我们的肉眼观察比较——面粉不像沙那样沉在水底,而像盐那样“分散”到水中了……看起来:面粉水更接近于食盐水变成很小很小的微粒,均匀地……2、然后搅拌。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设计-水变咸了青岛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设计-水变咸了青岛版

4 水变咸了一、教材分析:《水变咸了》这一课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的内容。

水能溶解物质的现象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但是水溶解物质后具有什么特点呢?本课就是以食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为探究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溶解的含义,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水是学生常见的一种物质,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学生喜欢玩水,但学生对与水相关的许多现象,虽然心存疑惑,却往往不能有意识的去关注和研究。

本课就是以水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引领学生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目标: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3.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当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烧杯、玻璃棒、高锰酸钾、面粉、食盐、糖、沙子、咖啡、搅拌棒、抹布等。

(二)具体教学过程探究引入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看动画吗?好,咱们今天先来看一段动画片,请仔细看。

(学生观看动画片:放在窗台上的糖,在雨天后化掉了。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

)活动一:把盐放到水里会有什么变化?师:我这里有一杯水,如果我把盐放进去……生:水会变咸。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是为什么?(板书:水变咸了)你们的实验台上也有盐,观察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师:现在把杯子中的盐倒入水中,先不用搅拌棒,注意观察,你会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师:盐慢慢消失的这个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

(板书:溶解)你看清刚才盐溶解的过程了吗?有办法看到溶解的过程吗?(学生思考交流。

《水变咸了》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水变咸了》公开课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水变咸了》公开课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的溶解现象,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并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高锰酸钾溶解时的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眼睛看不见的微粒,在水中均匀分散,不会自行沉降。

【教学难点】理解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1(内有水和一枚石子)烧杯2(内有盐水)烧杯3(内有水,待加沙粒)分组材料: 3个烧杯(内有水)1个蒸发皿(盛有高锰酸钾)2个药品瓶(盛有食盐、土或粉笔末或白糖或面粉)药匙1个、玻璃棒1根、纸巾1张废水槽1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师:三年级我们新开了一门课程《科学》,喜欢吗?生:喜欢师:为什么?生:能做一些小实验师:看来同学们对课上的小实验最感兴趣。

1.(出示烧杯1)请仔细观察烧杯里有什么?生:有石子。

师:石子在哪里?生:烧杯底部。

师:还有什么?生:还有水。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生:烧杯里有水和石子。

师:真好!说的完整、清楚。

2.(出示烧杯2)请仔细观察烧杯里有什么?生:烧杯里有水。

师:还有其他物质吗?生:没了,因为什么也看不见了。

师:看不见就代表真的没有其他物质了吗?生:也许有盐或糖。

师:那到底里面有没有盐或糖?怎么知道?生:尝一尝。

师:一尝就能知道有没有盐,这个办法好。

但尝这个办法是不能随便用的。

这杯液体是否卫生?是否有毒呢?我们无法确定。

这杯液体很卫生,也没有毒,可以放心的尝。

怎么尝呢?用桌上的玻璃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好的习惯,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物体。

)生:(用玻璃棒尝)咸!里面有盐。

师:(再次出示烧杯2)再来说一说烧杯里有什么?生:烧杯里有水和盐。

小学科学水变咸了(教案)

小学科学水变咸了(教案)

小学科学水变咸了(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教授小学生们关于水的独特属性和变化的概念。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们将了解到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别是在溶解物质时。

本教案适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水的特性和变化。

2.学生能够观察和解释为何水在溶解物质后变咸。

所需材料:1.纯净水2.无色盐3.量杯4.搅拌棒实施步骤:步骤一:引入主题(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如水的三态变化以及它们的特点。

然后,教师可以设问:“你们喝过什么样的水?它们有什么差别?”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引出溶解物质(如盐)对水的影响。

步骤二:实验前的准备(5分钟)1.教师将准备好盐和纯净水。

2.将准备好的水倒入量杯中。

步骤三:实施实验(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解释他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以观察水变咸的变化。

提前告诉学生,他们将会品尝到一些味道,但不会伤害到他们的身体。

2.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小撮无色盐,并请学生观察。

解释盐是一种溶解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

3.教师将盐加入量杯中的水中,并用搅拌棒搅拌片刻。

4.教师让学生接近量杯,并请他们嗅一下杯中的气味。

鼓励他们描述所感受到的气味。

5.教师鼓励学生小口品尝一些实验中的水,并请他们描述口感和味道的变化。

步骤四:讨论和总结(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到的变化。

提问学生为什么水会变咸。

鼓励他们尝试解释为何盐能够使水变咸。

2.教师重点解释溶解这一概念。

向学生解释当盐加入水中时,水分子会与盐分子相互作用,将盐分子分散在水中,形成了咸味。

3.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如:“我们平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果我们加入更多的盐,会发生什么?”等等。

步骤五:延伸活动(15分钟)1.教师提出一个延伸问题:“你能否通过增加盐的量来制造更咸的水?”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并观察结果。

2.选取几个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促进他们解释为什么增加盐的量会使水变得更咸。

《水变咸了》教案

《水变咸了》教案

《水变咸了》教案《水变咸了》教案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实验,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

教学难点:对不同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比较学生准备:食盐、白糖、小苏打、味精、粉笔末等;教师准备:烧杯、纸杯、高锰酸钾、小药匙、玻璃棒、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课,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引出课题1、从前有个国王,他的王宫里有许多盐,但是他从来就不给大家吃。

有的人就去偷运,但大多数都被逮到杀头。

但有位从皇宫向外拉水的人,每天都能运到盐,分给大家吃,这个人是把到盐藏到哪里去了哪?师:准备纯净水,一些盐学生演示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水变咸了(教师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进一步认识溶解现象,形成科学概念。

(一)高锰酸钾溶入水的实验,进一步认识溶解现象;总结形成溶解的定义。

1、根据食盐放在水里不见了,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想了解的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

2、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进行归类。

教师把大家提出的问题大致归结为两个方面:“食盐哪儿去了”和“水为什么变咸了”。

3、为方便学生的观察,教师出示有颜色的物质:高锰酸钾,(课件出示:高锰酸钾资料,重点强调其有腐蚀性,不能弄到身上,不能尝)让学生认识高锰酸钾,观察高锰酸钾的特点。

4、小组合作完成高锰酸钾溶入水的实验:将适量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

在实验之前,课件出示小组开始实验,分组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教师及时给予评价)教师总结: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下沉的高锰酸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第一篇: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案《水变咸了》教学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大胆预测,能独立设计实验,探究水溶解的现象,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实验探究要用事实说话;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感受科学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

3.明白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科学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眼睛看不见的微粒,在水中均匀分散,不会自行沉降。

教学难点:理解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两个鸡蛋,三个烧杯、石子、盐、糖、沙粒、高锰酸钾等烧杯1(内有水和一枚石子)烧杯2(内有盐水)烧杯3(内有水,待加糖)白糖一份学生分组材料: 3个烧杯(内有水)2个蒸发皿(分别盛有盐、沙粒)1个蒸发皿(盛有高锰酸钾)药匙1个、玻璃棒1根【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桌子上有两个鸡蛋,两杯水,如果把两个鸡蛋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大家来大胆预测一下吧!学生:1.两个都浮在水面 2.两个都沉到水底3.一个浮在水面,一个下沉……教师做实验,现象:一个浮在水面,一个沉在水底。

教师:有什么问题? 学生:为什么一个浮在水面?另一个沉在水底?教师鼓励学生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验证:有一杯是盐水。

教师:这杯水里放了盐,水变咸了,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第14课,水变咸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师:(出示烧杯1)请仔细观察烧杯里有什么?生:有石子。

师:石子在哪里?生:烧杯底部。

师:还有什么?生:还有水。

师:(出示烧杯2)请仔细观察烧杯里有什么?生:烧杯里有水。

师:还有别的吗?生:还有空气。

师:在哪?生:水的上面那一部分就是空气。

师:还有其他物质吗?生:没了。

师:确定吗?为什么?生:确定。

因为什么也看不见了。

师:哦,看不见(装作认同的语气),看不见就代表真的没有其他物质了吗?空气你能看见吗?生:还有盐。

【精品】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水变咸了》教学设计 (2)

【精品】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水变咸了》教学设计 (2)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探究目标:会亲手操作,并认真观察溶解现象;会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乐于探究,积极投入到问题的发现、解决中去。

探究准备:配置矿泉水、盐水、糖水各一杯(同样多),自来水一桶,3根筷子,提前配置一杯面粉的乳浊液,一小堆糖和盐。

小组准备:矿泉水一瓶,一根筷子,一根吸管,7支一次性杯子,食盐、白糖、沙子、面粉、洗衣粉、花生油、高锰酸钾各一小杯,一张纸槽,一张实验记录单。

探究活动设计:课前交流: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彭滨,来自历城区实验小学。

大家可以怎样称呼我呀?我早就听说咱们四年级()班的同学特别出色,尤其是研究科学课,更是没的说,因此今天我特意来和大家一块研究一节科学课,喜欢科学课吗?既然这么喜欢科学课,那么大家准备在研究的时候怎样表现?那上课的时候咱就看看哪个小组表现最棒!上课!活动一:运用各种感观分析3杯液体的不同听说咱们班同学很会观察,我想考考大家:讲台上有3杯液体,大家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用眼睛看,没有什么发现,还有其他的观察方法吗?当学生提出用嘴尝的时候要及时进行安全教育,不能随便尝陌生的液体.这是一杯糖水,说明水里面有糖,这是一杯盐水,说明里面有盐。

同学们见过糖和盐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这杯水里的糖和盐呢?我们刚才怎么没看见呀?猜猜看,盐和糖放进水里会有什么变化呀?让学生尽情汇报,总结出: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板书。

这是我们的猜测,科学课光会猜测还不够,需要——验证.谁能想个方法来验证一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方案可行吗?大家想想,白糖和食盐都是什么颜色的?放在水里能看清楚吗?能想个办法解决吗?今天,我请来了食盐的一位亲戚—-高锰酸钾来帮忙,它也是一种盐,不过它不能吃,这次可不能随便尝了。

大家把它倒在你的纸槽中,观察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大家倒一杯水,(指导取水的多少),轻轻的把高锰酸钾倒进水中,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轻轻用筷子搅拌,观察汇报.进一步验证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并总结出高锰酸钾很均匀地分散在水中,板书。

4水变咸了 2

4水变咸了 2

《水变咸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从身边的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

2在进行的科学实验中,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尊重证据,乐于展开探究;意识到科学可以帮助人们,改变人们的生活。

3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对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可以做出简单的阐述,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运用。

4认识饱和现象,意识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

二、教学重难点1、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对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可以做出简单的阐述。

2、如何用实验方法探究溶解现象。

三、教学准备烧杯、药匙、玻璃棒、水槽、水、食盐、白糖、小苏打、洗衣粉、奶粉、食用油、石子、粉笔末、黏土、高锰酸钾、木屑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生: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师:回答的很好。

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用玻璃棒搅拌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师提醒,在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杯壁,要按顺时针方向搅拌)生:盐会不见了,水变咸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变咸了。

(板书:水变咸了)(设计意图:观察材料可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同时直奔本课研究主题,简明扼要,让学生在观察材料特点的基础上猜想食盐放到水中后的现象,更有利于学生调取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二)、猜想假设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生: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

(设计意图:让生大胆质疑,假设猜想,培养生的猜想意识。

从实际出发,勇于质疑猜想,不断从实验中求证猜想的正确性,配养学生的求实精神。

)(三)、制定方案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研究方案,师做出指导。

水变咸了教案

水变咸了教案

水变咸了教案教案:水变咸了一、教学目标:1. 认识到水变咸的原因2. 了解水变咸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 学习如何净化咸水二、教学内容:1. 水变咸的原因2. 水变咸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3. 净化咸水的方法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发现水变咸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会变咸呢?”引发学生思考。

【探究】1. 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活动,使用以下实验材料:盐、水、盛水的容器、电子天平、容器。

2. 实验步骤:a. 将盛水的容器放在电子天平上,记录水的质量。

b. 向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充分搅拌溶解。

c. 再次记录水的质量。

d. 比较添加盐前后水质量的变化。

e. 观察盛水容器的壁上是否出现白色的结晶物。

3. 学生讨论:为什么水质量会增加?壁上出现的结晶是什么?4. 教师给出解释:盐溶解在水中会使水变咸,水的质量增加是因为盐的质量加入了水中,结晶物是盐分析出来的结果。

【拓展】1. 学生小组进行拓展探究活动,了解水变咸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总结以下内容:a. 咸水对人体健康有害,长期饮用咸水可能导致高血压、肾脏病等疾病。

b. 咸水灌溉会使土壤逐渐盐碱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c. 咸水对水生生物有毒性,可能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学生展示拓展探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净化咸水,解决水变咸的问题。

【解决】1. 教师介绍净化咸水的方法,如蒸馏、反渗透等。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净化咸水的实验方案。

3.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

4. 学生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总结净化咸水的方法和效果。

5.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指导。

【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让学生认识到水变咸的原因和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应对水变咸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拓展应用】通过探究活动和实验,学生不仅了解到水变咸的原因,还学会了净化咸水的方法。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水变咸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内容。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

2、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描述食盐和白糖在水里的变化。

3、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能对食盐、白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验证假设”的探究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加盐前后水的咸度变化。

教学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验证预测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材料:一袋食盐、一袋白糖、8支筷子、15个钥匙、水槽、小烧杯。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听说四班的小朋友个个都是遵守纪律的小明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家的表现。

准备好了吗?上课!故事导入:(看PPT)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从前啊,有一个国王,他的王宫里有非常多的盐。

因为盐炒菜可以让我们的菜特别好吃,但是这个国王有点自私,他的盐从来都不分给大家。

有一天,有一位从皇宫向外运水的人来到了孩子们的面前,他给我们出了一个好主意,每天都能把食盐运出皇宫,分给大家。

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猜一猜!有好几个小朋友都猜对了,那你们知道食盐放到水里真的会化吗?如果会,它又是怎样化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研究一下呢?生:想!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今天的实验吧!通过故事引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和兴趣,并引导他们进入实验情境,为接下来的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同时,也通过这个故事向孩子们传递了分享和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二)自主设计实验探究1.预热铺垫观察食盐溶解实验学生们看到盐和水的实验,非常兴奋。

教师询问学生们盐的形状,然后引导学生们思考食盐放到装有水的杯子里,食盐的颗粒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们开始猜测,并进行了小组讨论。

教师展示了实验材料,包括盐、装有水的杯子、小勺、筷子等。

教师引导学生们讨论如何进行实验,并强调观察食盐颗粒的变化应该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

小学科学13水变咸了(教案)

小学科学13水变咸了(教案)

小学科学13水变咸了(教案)【教案】小学科学:水变咸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水中盐分的概念,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到水的咸度变化。

- 掌握使用试纸进行酸碱性测试的方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保护水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学习如何使用试纸测试水中的盐分。

- 实验观察水的咸度变化。

2. 难点:- 解释水中盐分引起的水质变化原因。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准备教学投影仪、实验器材(试纸、烧杯、水杯等)。

- 播放与水变咸相关的短视频或图片。

2. 学生准备:- 小组合作,每组准备一张A4纸、一支笔、一杯自来水。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猜测水可以变咸的原因,并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为后续的实验做准备。

【实验探究】1. 分组实验:-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

- 每组将一支笔放在A4纸的角落,并以笔的尖端为中心,绕着笔头画圆圈,形成一个圈圈。

- 每个小组准备一杯自来水。

2. 观察与记录:- 将自来水倒入烧杯,然后倒入圈圈中。

- 观察水中是否发生变化,记录下实验前后的水质差异。

-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讨论并记录实验观察结果。

- 老师轮流询问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3.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水会发生变化?- 这样的变化与盐分有关吗?- 是什么引起了水的咸度变化?【知识解释】1. 教师简述水中盐分的作用和对水质的影响,解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2. 引导学生理解盐分在水中的溶解作用,以及盐分浓度对水质的影响。

3. 使用PPT或板书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背后的科学原理。

【拓展思考】1. 引导学生思考:-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是否都是纯净的?- 如何检测自来水中的盐分含量?- 如何保护水资源,避免水的咸度增加?2. 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口头或书面答题,展示个人对于保护水资源的观点。

青岛小学科学五上《15.水变咸了》word教案(2)

青岛小学科学五上《15.水变咸了》word教案(2)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水变咸了课文名称水变咸了课时第一课时使用意见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观察熟悉事物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设计试验进行验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研究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习惯和乐于探究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3.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的溶解现象,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并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高锰酸钾溶解时的变化。

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研究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体验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习惯和乐于探究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难点: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的溶解现象,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并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高锰酸钾溶解时的变化。

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食盐、白糖、小苏打、面粉、食用油、石子、洗衣粉、黏土等,以及贴好标签的大果冻盒、一次性木筷。

教师准备:水槽、烧杯、高锰酸钾、小药匙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和资料。

活动过程一、探究引入1.教师出示食盐水,通过尝等方式让同学猜猜是什么?2.教师让同学观察带来得食盐,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看食盐的形态、颜色、大小)设计3.教师谈话:如果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二、探究活动活动一:把盐放在水里会有什么变化?1.教师谈话:食盐放在水里水变咸了。

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整理学生可能提出:食盐哪儿去了。

食盐在水中怎么看不见了?)2.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材料,小组同学一起设计实验来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同时记录实验现象和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中去)3.小组汇报交流4.教师小结: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变成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的现象,我们叫它溶解。

活动过程设计活动二:其他物质放在水中会怎样?1.教师谈话:我们利用刚才的方法来继续研究还有哪些物质放在水中后会发生溶解,并做好记录(小组分工合作继续把准备的其他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并参与活动)2.交流3.总结:有的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有的不能溶解,如像粉笔末、黏土不能溶解活动三:在水中不断加入食盐有什么发现?1.教师谈话:让学生在水中不断加入食盐看有什么现象发生(1)学生猜:食盐会继续溶解;食盐不能全部溶解;开始食盐会溶解,过一会儿就不溶解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13 课《水变咸了》《水变咸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青岛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第三课。

是在《认识水》之后进行的一次科学探究活动。

本课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安排了把食盐放入水里,有什么发现;把白糖放入水里,有什么发现;把食盐水倒入盘子,放在窗台上,每天进行观察,会有什么发现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食盐颗粒在水里的变化,了解食盐在水里的溶解现象;第二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什么是溶解,认识溶解的实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第三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中长期科学探究能力,将探究活动课内延伸至课外,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个活动引导学生从食盐、白糖放在水里,过一会儿就看不见了这一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溶解的认识。

同时,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搅拌”和“尝一尝”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编写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体系,将科学知识的学习较好的融入到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之中。

活动过程设计开放性强、空间大,三个活动均采用了导向性问题,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教材中活动准备里有两个小盘子和勺子,为了操作更方便,我换成了两个纸杯,省掉了小勺子。

另外,我还在课件里补充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洗衣粉在水中溶解;板蓝根颗粒在水中溶解,味精在水中溶解等丰富的材料。

溶解是一种物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成为溶液的过程,溶解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本课仅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食盐、白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下一节课学生将通过实验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容易在水中溶解,在中、高年级学生还将不断学习如何加快溶解,从而对溶解形成完成的认识。

本部分教学内容计划一课时完成,属于一节实验探究课。

二、学情分析“像食盐放入水里看不见了的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但学生并不知道这种现象叫做溶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学生们知道的并不多。

通过对学生课前了解,学生们对溶解现象的了解只限于浅层次上的,如:把食盐和白糖放到水里,就看不见了。

至于看不见的过程,学生并不能说上来。

并且,对于食盐和白糖溶解在水里后,能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多数学生都认为是回不去了。

正因为不清楚想知道,所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还是充满了兴趣。

另外,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用正确的方法“搅拌”加速溶解,判断食盐和白糖是不是还在水里,用筷子“尝一尝”两种科学学习的方法都是学生初次接触,是新知识,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

实验探究溶解现象是本节科学课的教学重点,而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和白糖能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一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课,对实验探究兴趣浓厚,但受年龄因素的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实验时往往偏离要研究的主题而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因此,教师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一定要为学生实验操作的要求和步骤理顺清楚,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根据实验要求和步骤进行操作验证,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探究溶解现象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溶解现象;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描述食盐和白糖在水里的变化。

2.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验,探究水能溶解物质的现象,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实验中掌握科学的搅拌方法;学习正确的尝一尝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是溶解,了解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简单的实验材料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食盐、白糖、纯净水、玻璃杯、纸杯学生分组准备:抹布、筷子、盘子六、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引发猜想。

播放动画“运盐的驴子”。

上课伊始,教师结合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引入,播放情景动画“运盐的驴子”。

学生在充满兴趣观赏的同时,引发思考:“运盐的驴子为何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激发学生深深的探究欲望,自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通过情景动画片,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驴子身上的盐变轻了,它很高兴。

进而老师抛出问题 ---- “运盐的驴子为何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全体学生充满兴趣地猜想各种可能性,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合作探究,认识溶解。

(一)认识实验材料,教师演示铺垫。

1. 认识实验材料。

(1)请同学们观察桌子上的实验材料,教师一一介绍,重点观察食盐和白糖的样子。

(2)学生分组看材料,交流自己的认识。

实验材料主要有:两个干净的玻璃杯,杯子里放有已经倒好的纯净水;两个纸杯,里面分别盛有食盐和白糖,纸杯外面粘有标签;筷子等。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学生因为是刚开始学习科学课程,对于一些实验材料,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再加上他们年龄小,动手的能力稍差,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老师提前将水倒好,并且在两个纸杯里分别放入了适量的食盐和白糖,为后面的实验操作做好铺垫。

2. 教师演示铺垫。

(1)提问设疑:让学生猜想一下,如果把食盐放到水里,食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答自然是就看不到了,接着教师追问:“食盐放入水里后会马上看不到吗?”这一问,必然会激起学生想看一看、做一做的兴趣。

(2)教师演示:满足学生想看一看的愿望,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给学生演示:将纸杯中的食盐倒入水杯中。

当前面的学生看到食盐沉入水底后教师紧跟追问“谁有办法让食盐很快让我们看不到?”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一部分学生自然会讲到搅拌一下,教师通过课件直观给学生展示搅拌的方法。

生成处理:如果有学生对搅拌的方法看得不认真,或看得不清楚,可利用课件微课的再放功能让学生再看一遍。

【设计意图】一年级小学生动手能力差,没有什么实验经验,怎样将食盐倒入水杯中,以及如何进行搅拌加速溶解,都有必要老师在学生实验前先操作一下。

为实验中学生规范操作扫清障碍。

(二)学生分组实验,观察交流汇报。

1. 实验前,明要求。

课件出示实验的步骤和要求:(1)、以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共同完成实验。

(2)、将食盐倒入水中,仔细观察现象并交流。

(3)、用筷子搅拌食盐,仔细观察现象并交流。

(4)、选出代表准备在班上汇报实验情况。

(5)、如果不小心把水或食盐洒到了桌子上,及时用抹布擦干净。

2. 实验中,师指导。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每组的实验情况,如有操作不当,遇到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

3. 实验后,生汇报。

请小组代表交流:“把食盐放入水里时,食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小结:食盐放入水里后,先是沉到了水底,搅拌后,食盐越来越少,最后看不见了。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自主能力差,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将实验的步骤和要求做了细化的列举,这样就为学生规范操作实验做了很好的保障。

同时,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的巡视,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汇报交流可能各组的说法并不完善,但作为小组代表来汇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另一方面也向学生传递一种科学学习的方法,尊重事实,根据实验现象做归纳性总结。

(三)迁移新的实验,理解溶解现象。

1. 尝一尝,讲方法。

结合学生把食盐放入水里的实验结论过渡:食盐看不见了,它还在杯子里吗?引出“尝一尝”的学习。

尝一尝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1)每名学生用一根筷子,不能两个人用一根,自己用自己的(讲究卫生);(2)观看视频“尝一尝,讲方法”当讲到尝一尝时,学生一定是个个迫不及待,在明确了要求之后,就可以让他们尝一尝来感受盐水的味道。

尝后,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可适时进行板书:水变咸了教师小结:水变咸了,说明食盐还在,只是我们看不到了。

这时候的水,我们可以把它叫做“食盐水”不能再叫它纯净水了,它里面除了水以外,还有盐的成分。

小结时,板书“食盐水”。

2. 再实验,找规律。

教师可以过渡谈话:“刚才,我们把食盐放到水里,过一会儿,食盐就看不见了,如果我们把白糖放到水里,白糖会不会也和食盐一样过一会儿就看不到了呢?”这样的启发迁移自然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1)教师出示简单一些的操作步骤和要求:①将糖放入水,仔细观察,交流白糖的变化。

②搅拌,仔细观察,交流。

③尝一尝,交流。

教师在读到第三点尝一尝时,提醒学生:今天的玻璃杯与筷子是老师经过清洗和消毒了的,而且使用了纯净水和可以食用的食盐、白糖,才可以尝一尝,如果杯子里的东西是未知的,我们都不能用尝一尝的方法来辨别它的成分。

(2)学生分组实验。

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操作、观察、交流基本没有什么问题。

(3)汇报交流。

可以多让几个学生代表起来说一说,还可以联系前面的实验谈一谈。

(4)总结。

教师在学生代表充分交流后小结:白糖放入水里后,与食盐相同,过一会儿,也看不见了。

于是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像食盐、白糖这样,放在水里看不见了,我们就说食盐、白糖溶解了。

同时板书:溶解此时,多数学生已能够理解溶解的含义,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试着自己说一说,然后可以全班一齐来读一读。

读的时候,教师将溶解的描述性定义呈现在课件上。

【设计意图】透过现象找规律,并善于归纳总结,是我们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我们将食盐放入水中与白糖放入水中分开来实验,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模仿操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做白糖放入水中的实验时,教师大胆放手,培养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自主操作的能力。

实验中尝一尝的方法的指导,既可以让学生辨别水中物质的成分,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这种方法在使用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以上方法的指导与规律的总结均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回归生活,寻找溶解现象1.活学活用,解疑惑。

用本课所学知识,解释课开始时小动画呈现的问题:“运盐的驴子为何一下子轻松起来?”2. 联系生活,找溶解。

(1)学生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自己知道的溶解现象。

(2)教师展。

教师给学生展示课前老师整理的一些资料:①做好的饭菜加入味精;②盐渍咸菜时需要溶解很多盐;③洗衣粉溶解水里洗衣服;④在熬好的玉米羹里加入冰糖;⑤感冒时喝溶解于水的板蓝根颗粒。

让学生对溶解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3. 回顾整理,谈收获。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交流一下自己的所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体现了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学以致用,学生用本节课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