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作者:冯华来源:《南北桥》2022年第13期[ 摘要 ]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维,为此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融合在一起,构建高职院校协同教育制度,可形成思政教育教学合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增强高职院校教学思政的有效性。

所以,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和思政基础知识课程协同育人机制中,作为学生思想发展和形成意识的主要引导者,教师要进行教育课程的设计,以完成协同育人制度的建设强化育人能力和意识,以最优化的育人实践路径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发展,从而达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的教育目标。

[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13.037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和时代的引领,寻找更加高效率、高质量的育人方法和途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并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进一步满足学生成才发展需求和期待。

因此,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积极探索协同发力的新思路,健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才是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发展的重点,而且已逐渐成为高职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可为突破高职思政教育困境提供帮助,进而推进和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构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主要将课程思政作为育人方法的补充,进而弥补思政课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以协同育人的手段和方式提升思政课程效果,体现出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以及相互促进的教育价值。

1.1 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教育中,依据课程将思政和思政教育课程协同育人,全面整合高职院校的学科思政教学资源,同时为了使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中思政教学开展的核心在准确认识的灌输、信念增强的训练、价值有效的渗透、对身心健康的指导等方面,而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的讲解提升教育质量存在困难,针对这种内容复杂且重点知识烦琐的教学工程,在高职院校思政基础知识课教学中,要将基础思政教育与学科思政协同教育引入,全面融入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教学中,这不仅能够扩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覆盖面,同时还能坚定学生思想观念。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育人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育人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育人路径研究万晖(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学院,江西南昌330013)[摘要]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关于“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分离的积极尝试,是解决“课程”和“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融合路径。

通过阐释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角色功能定位,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高校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进而提出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育人素养的路径,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尽快得以实施。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育人素养;实施路径[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路径研究”(20YB139)[作者简介]万晖(1970—),女,江西南昌人,硕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8-0022-04[收稿日期]2021-01-19目前“课程思政”的理念已日益受到教育者重视,针对当前如何认识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功能定位、实施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育人素养的路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新的角色定位为培养更多服务社会所需的人才,全国各大高校设立了分别由相关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培育各个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的许多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并且以此为依托对学习者“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专门教育和训练”的教育者。

课程思政是一个内涵丰富且立意高远的创新,不仅彰显和发挥出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功能,而且能有机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课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使学科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同时实现各专业教师努力挖掘专业课程育人价值,拓展其育人功能的新途径[1]。

而在教学全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

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214WISDOM EXCHANGE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魏 甫,生于1988年,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

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安阳学院 魏甫,李晓慧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学生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004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然而事实上,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长期未能形成合力,目前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并不明显是普遍现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专业教师;协同育人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26-0214-0001一、协同育人机制理念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一直都有全方位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儒家传统教育思想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

协同就是系统整体性和相关性的内在表现,组织系统的演化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两种相互作用,竞争和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各行政部门、党团委人员等,其工作的“多主体性、多环节性和多领域性”等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是一个协同联动的体系。

二、我国高校协同育人工作现状目前,高校人才培养遵从专业化和分工原则,学校通过划分不同的职能部门,形成了“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两大泾渭分明的工作板块。

同时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职责是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应该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完成。

另一方面,现实当中,也有部分辅导员老师认为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是自己的责任,而学生的思想问题、专业学习中的困难、未来职业规划上的困惑等就不是自己的工作的必选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被认为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被高度关注。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研究背景要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入手,例如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够清晰、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要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创新,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

只有通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字数:255】1.2 研究意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也在不断增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地开展思政课程并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通过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探索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有助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定义新时代高校的“思政课程”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专门设置的课程来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讨1. 引言1.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高校“思政课程”指的是在高等学校开设的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这些课程不仅涉及到政治理论、国情国策等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学科课程相结合,在各类学科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推动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

高校“思政课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课程设置和教学,而“课程思政”则是在各门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字数: 248】1.2 思政课程的重要性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发展,了解社会的运作和规律,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思政课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思政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思政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

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了解社会需求,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2. 正文2.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差异在内容方面,高校的“思政课程”主要是指政治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旨在传授政治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项目式实践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探究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项目式实践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探究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项目式实践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探究摘要: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以专业课中“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本文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思想,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三破五共”实践创新模式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创新模式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中面临的的问题(一)课程思政教学教师:各位教师各自备课单打独斗,尤其年轻教师无从下手(二)课程思政内容:供给不足,融入点与时俱进不够(三)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生硬灌输居多(四)课程思政教学途径:仅限于校内课堂教学,未深入与实践相结合。

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合不够紧密(五)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独立、各不相干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实践创新模式新文科背景下,跨专业融合,培养复合应用型新商科人才,打破校、专业、课程壁垒,进行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通过实践项目进行协同育人的模式思路如下:(一)特色实践项目选择的原则1. 思政实践需与国家政策导向完美结合:近年中国提倡“一带一路”,定位云南作为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地位、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项目选择应优先选择面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相关活动,例如南博会、南亚商品博览会、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峰会等,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另外国家大力倡导乡村振兴,需要当代大学生把论文和青春写在大地上,也应优选相关实践项目。

2.思政实践需与学校办学定位完美结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家国情怀又通晓国际规则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我校办学定位,因此实践项目选择具有南亚东南亚特色的区域性实践教学:充分融合“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南亚东南亚商务环境概况、RECP协定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东南亚南亚国家市场,了解对方习俗和需求,为将来开拓区域市场打下基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05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的政策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协同育人
01
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课程思政与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和要求 ,为高校提供指导性意见。
02
鼓励高校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有机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师资培训,提升育人能力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 人
汇报人: 2024-01-11
目录
• 引言 •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的理论基础 •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的现状分析
目录
•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的实践探索
•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的政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在高等 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 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意义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新 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课程思政与思政 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为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供 指导和借鉴。
研究问题
如何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 有机融合?两者协同育人的具体 路径和机制是什么?如何评价协 同育人的效果?
思政课程的定位与特点
定位
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 道,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特点
思政课程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理论 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 实践能力。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衔接机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衔接机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衔接机制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关键。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时强调,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广博的知识见解、具备综合素质和奋斗精神。

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怎样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以“德育”为抓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入新时代,将面临世界环境复杂多变、文化思潮多元碰撞、思想观念因循守旧等多方面挑战,尤其是“95后”“00后”大学生在思想、情感、观念、感觉、思维、心理等方面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先入为主的思想认知决定其接受教育的方式也要因势利导、因时而变。

在此情况下,传统“漫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脱离大学生实际,忽略学生个体需求,“高高在上”的纯理论灌输难以形成心理共鸣;二是思政教学内容欠缺拓展性和引领性,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衔接不紧密,校内与校外互动不充分;三是组织管理体系缺乏联动性,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师、教学、评价欠缺衔接与整体性,行政部门指导、服务职能落实不到位。

鉴于此,亟须探索建立“大思政”育人格局,创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首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坚持思政育人的理念,才能高举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大旗,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和教学组织方面不断改进和优化,注重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价值元素,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培养学生具有高尚情操、优秀性格品质、具有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小德”,更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的“大德”。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论文旨在深度探讨与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协同育人作用及其实施路径,旨在揭示二者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内在机理,并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策略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创新发展。

文章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内涵进行明确界定。

前者指在各类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精神、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后者则特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专门课程,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

厘清两者概念,有助于理解其在育人功能上的异同及互补性。

本文深入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理论上,我们将立足于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论等多学科视角,阐述其遵循的教育规律、德育原理以及课程整合理念现实中,将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以及国际竞争环境下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迫切需要,论述两者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研究将系统梳理国内外高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面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成果,通过案例分析,提炼成功模式与有效策略,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后续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想模型,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

本文将基于上述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提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高效协同的政策建议与实施策略,强调制度保障、资源优化、技术赋能、文化营造等多元支撑体系的构建,以期为我国高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深度挖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推进思政工作创新,提升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2024年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范文

《2024年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范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教育领域,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单靠思政教师或专业教师是难以完成的,需要两者之间的协同合作。

本文旨在探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如何协同育人,以找到一条有效的育人路径。

二、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1.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辅相成。

专业教师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思政教师则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两者的协同合作可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 提高教育质量: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补充,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这种合作模式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适应社会需求: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因此,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育人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三、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及问题尽管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两者之间的沟通不够、合作不够深入、教育内容衔接不紧密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四、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1. 加强沟通与交流: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应加强沟通与交流,了解彼此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便更好地协同育人。

可以通过定期举行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进行交流。

2. 共享教育资源: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应共享教育资源,如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

这有助于两者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3. 深度融合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应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思政课程也应结合专业特点,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生动有趣。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4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中,习近平明确提出,要“让各种课程和思想政治基础理论课程保持同步发展,构成协同能效”[1]。

从中能够看出,习总书记从课程与思政理论同向共行的角度,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育人提出了全新要求,并从侧面反应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协同育人机制的支持,因而要对其机制的理论加以探索与实践。

对新时期、新形势、新环境中涌现的各类问题,高校应以立德树人这一基本要务为前提,深入探索各类课程中有效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教育的真实效能,从根本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与教师的协同育人思想和责任,努力完善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育人主体之间的相互帮扶、补充、合作,共同促进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长效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现状(一)缺少教育资源整合纵观当前许多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实际工作现状,思政理论教师、各院系辅导员、班主任、部分团委工作人员等相关的思政工作者,与高校的学生会、团委之间没有针对协同育人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也没有主动建立层级清晰科学的协同育人高校思政体系。

这些思政工作者通常立足于自身所在部门或自身的工作范畴来开展各项工作,缺少对彼此之间相互合作、加强沟通的思考,没有构成思政工作的综合有机体,更没有一起承担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例如,部分高校的管理部门会将详细的思政工作任务派发给各院系辅导员,无形中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与压力,占用了其更多时间与精力,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影响了整体工作的有效性。

因此,不管是高校自身的内部还是外部,或各高校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这些海量的资源却没有得到思政工作者的重视,并未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各自为营的独立工作局面,不仅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也同样影响协同机制的创建与发展。

(二)外部保障条件不足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协同育人机制中外部保障条件确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思政教育工作中所投入的保障性教育经费较少,虽然思政工作有专项的教育费用,但对西部地区的各高校来说,其教育资金与管理费用要比平均水平低很多。

中职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中职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中职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摘要:随着当前中职院校的迅猛发展,其思政教育工作也倍受各级领导关注,但中职的思政教育工作过分依靠政教处和思政课程教育,已不能适应中职生应用技术培养的新特点,需要将思政各个元素渗透到中职课程中,加强中职院校在各学科、各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导入“课程思政”概念,构建课程思政的协同教育体系,形成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着实提高思政教学和专业培养的合力,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坚韧意志、职业匠心等品质,从而达到培育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政课程;育人体系引言: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其中,在工作要求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协调作用,厘清教学思政教育中的课程思政要素,总结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因素,研究中职教师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委员同育人的实施途径,以期增强思政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一、中职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分析1.形成育人合力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可实现合力教育的目标,而形成教育合力也更需要“课程思政”的建设。

但目前,虽然思政教育理论课已经成为了中职学校的教育主要渠道,并有着很大的德育价值功能,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问题,特别是思政教育理论课和各门专业课并不能真正的有机统一,没能真正做到协同教育,因此对学校的专业课思政教学并不能形成合力。

而“课程思政”可以达到中职学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目标。

所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对思政理论课和其它专业课的教育合力目标,是中职学生的必然选择。

2.新课标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任务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主要是指在思政教学之外,对该校所设置的各种课程发挥思想教育功效的教学体制改革活动,旨在从教学对象的学习经验与生活中扩大了思政教育渗透社会的时间占比和渠道范围,而形成了时刻有思政教育、随时有思政教育的学习情景,并以此增强了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功效。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随着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和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渠道”和“主阵地”概念的阐释“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播渠道和重要实践平台。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网络平台、综合实践等,而“主阵地”则主要包括学生社团、团学组织、学生会等。

这两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播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可以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平台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重要传播渠道,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范围,增加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另外一种体现,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和理解。

学生社团、团学组织、学生会等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这些组织集中了大量的学生群体,拥有丰富的活动资源和组织经验,可以有效地参与和组织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主题演讲、读书分享会、志愿服务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和满意度。

基于以上对“主渠道”和“主阵地”的理解,要构建“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

要加强“主渠道”的建设和管理。

高校应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力度,完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究以高职土建类专业为例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究以高职土建类专业为例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机制探究以高职土建
类专业为例
目录
01 一、明确思政课程与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关 系
二、分析高职土建类
02 专业中思政课程与课 程思政的协同育人
三、探究高职土建类
03 专业中思政课程与课 程思政协同育人机
04 四、总结
05 参考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也在不断变革。近年来,思政课 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高职土建类 专业中,如何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对于培养高 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三、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 程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首先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使其能够胜任“课程思政” 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思政课程的教学中来,从而形 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在高职土建类专业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已经得到一定程度 的实施。例如,一些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开展了职业素养 教育、企业文化教育等活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目前,一些学校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还处于各 自为政的状态,缺乏有效的衔接和配合。同时,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五、结论
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 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加强教师培训、创新教学方 法、建立评价体系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需 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才能使这一机制得到有效实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

在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协同育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主渠道”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播渠道,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生活、专题教育活动等。

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的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协同育人可以提高育人效果。

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育人,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覆盖学生,提高育人效果。

协同育人可以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育人,可以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协同育人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育人,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为了实现“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育人,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可以建立由“主渠道”和“主阵地”共同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推进综合实践育人。

高校可以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推进综合实践育人,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理论教育的通过参与校园文化生活、专题教育活动等实践活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可以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可以通过“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的指导和帮助。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朱鹏武(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摘要:在坚持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基础上,把思想政治工作自然融入各科教学全过程,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高校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责任认知。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挖掘蕴含于专业课程中的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思政教育功能。

无论哪门课程,其中都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科学有效地发掘这些资源是推行课程思政的一个关键问题。

文章将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并探索如何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程相协同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高校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中华民族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巧妙地实时地自然地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达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各科教学全过程,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是新时代的要求。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挖掘蕴含于各个专业课程中的显性及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研究背景要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含义,就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课程思政这种课程模式,它不但不影响各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反而有助于各科学习,通过将各科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元素融汇于各科的教学当中,使得各门课程都能实现育人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突破了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育人的困境,努力营造出一种全方位育人的课程体系。

通过课程教学当中系统性连续性地渗透思政内容,拓宽思政教育传播渠道,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中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二、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对策和建议(一)充分理解“课程思政”定位“课程思政”,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内容。

而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崛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概念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一概念强调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导教育的渠道和阵地,通过统一的计划和组织安排,构建起科学系统的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实现“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以及该机制的优势和挑战,仍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该机制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加强,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旨在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格品质的培养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深入了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和实施方式,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指导和借鉴;可以探讨协同育人机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重要参考;可以进一步凝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概念解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主要的渠道和阵地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重要平台。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摘要: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协同育人,而在高职教育中,专业课又是深入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和基本载体。

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三者相辅相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作用,构成了协同育人共同体。

相应地,打造“双育人”教师队伍、构建“双育人”课程体系、拓展“多渠道”课堂教学是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本文主要分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引言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思政教育的文件精神、会议精神,高职院校应提高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涵,使二者形成教育合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当前阶段,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推行了课程思政改革,然而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意义、本质联系及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缺乏深入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在明确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摸索和探究,提升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成效。

1、打造“双导师”教师队伍1.1明确专业课教师的主导地位一是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专业课教师要深入了解现代高职教育的现状、人才培养目标,了解专业课所对应的岗位群或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相关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在专业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中实时地融入价值引领和精神关怀,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由于其职业特征以及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特性,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要深挖专业课中蕴含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对高职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就业观等方面的培育和引导,使新时代高职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价值追求。

二是要加强思政育人意识和师德师风意识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尤其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秀的师德师风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路径探究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路径探究

学科探秦Disciplines Exploration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实现路径探究金少芬(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盐城224000)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呈现发展新形态,并面临全新的教育工作任务和挑战,为提高思政育人成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化与教育模式的创新,需要深化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课程的融合,并通过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体系的方式,转变传统育人思想,树空协同育人理念,推动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调发展和联动配合,进而最大程度强化学生综合素养,使其明确价值取向,提高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水平及德育建设质量。

关键词协同育人理念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20.12.022Research on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Effect under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JIN Shaofen(Yanche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Yancheng,Jiangsu224000)Abstract In the new era,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esents a new form of develop­ment,and is facing new educational tasks and challenge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mode under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p rofess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an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university curriculum,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ought,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linkage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 as to maximiz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make them clear the value orientation,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Keywords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colleg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la education;education effect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对于专业课程改革以及人才培育创新等工作发挥着积极作用。

新形势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研究

新形势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研究

作者: 姜丹;鲍艳丹;李春华
作者机构: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110870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136-137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23期
主题词: 专业教师 思政教育工作者 协同育人
摘要: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实现高校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

本文从阐述“新形势”下特定时代背景入手,有理有据地分析了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理论依据、客观条件及实践可能,最后探索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使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有路可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由于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针对当前教师队伍的工作现状,高校亟须出台有关机制促进两者协同育人的效果,达到教育资源配置最优化、师生关系最优化、德育效果最优化的目的,着力加强两者的协同配合,发挥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标签: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
一、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的困境
1.教育思想不同
有人认为,专业课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上好专业课,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书和育人两者被割裂开来。

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分属不同的部门和院系,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脱节,横向和纵向交叉交流较少,各自为政的现象时有发生。

思想政治教师与专业教师在教育目标上是不一致的:专业课教师更加注重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思想政治教师更加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内容与形式不同
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不是师范教育专业出身,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缺乏,不能适当把握思想教育方法,无法厘清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联系,有时其在课堂上的言论甚至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

他们对学生迟到、旷课等现象放松管理,忽视课堂经律,很少关注学生动态,与辅导员缺乏沟通途径,存在被动沟通情况,将教学与管理工作割裂开来,二者协同配合的平台、路径和方法较少。

3.评价考核机制不同
专业课的评价重在技能操练,而对学生学习态度、职业操守的考核则很少。

专业课教师的考评主要从科研着手,从而产生了重教学轻科研现象,导致专业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不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

很多专业教师未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前也存在“上课即来,下课即走”现象,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会少。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之间存在教学与管理脱节,虽然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有着各自的优势,但由于缺乏交流分享的机制,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不全面,不利于协同育人。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缺乏系统可行的工作框架来理顺两者关系。

4.教育过程与教育效果脱节
思想政治课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被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教育过程没有有效地延伸到学生丰富多样的实际生活中,忽略了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只开展教学工作,并不参与解决学生的思想教育实际问题。

二、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1.整合优势资源
协同育人机制可打破原来的各自为政的局限,力图整合各类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使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承担育人的重任,加强思想政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交流,推动学科教学资源与教学管理资源的整合和配置,协同育人过程中各参与主体进行联动、合作。

专业教师参与辅导员的部分工作,思想政治教师加强与辅导员之间的联动,走进学生的生活,加强两支队伍的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发挥不同教育主体的育人潜力。

2.加强实践教育
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实践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能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强化教育理念
在高校中,专业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比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的地位更高,更具有权威性,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对学生有启发和指引作用。

专业教师将专业经验通过教学展现出来,外化于行,能够塑造学生思想,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思想。

专业老师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深得学生的认可,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协同推进德育效果最优化,教师的人格品质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
1.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从制度的制定开始,重视专业教师育人的重要性,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

将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积极组建协同育人团队,双管齐下,优化各参与主体结构,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打下扎实的基础。

要成立协同育人的专业领导机构,建立领导小组,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立德树人的考核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利益激励机制,促进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2.搭建思想教育合作平台
从学校层面搭建学术交流的工作会议平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参加专业教育培训。

专业教师要充分了解及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专业教师与政治思想教师的交流合作,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各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专业教师要开展多元化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通过利用专业课教育实践平台,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以不同专业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3.提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过程中应切实增强多部门协同配合、密切合作的工作能力,全力服从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目的,在课堂上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达到育人目的。

教师要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来影响、教育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高校应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协同育人的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合理设置及安排课程。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在育人方面负有重要责任。

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推进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运作,能为专业教师的政治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

专业教师应汲取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效借鉴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特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实践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的教育水平,以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高远,李明健.论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协同育人[J].江苏高教,2016(3).
[2]罗薇薇.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亚太教育,201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