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严郑公宅同咏竹阅读答案解析
严郑公宅同咏竹阅读答案解析严郑公宅同咏竹阅读答案解析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13.(6分)(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考点】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
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色侵书帙晚”一句描绘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写的是竹影,结合全句加以描绘。
注意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的字“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理解诗的'主旨要紧扣住诗的最后一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因为咏物诗往往寄寓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咏竹》练习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咏竹》练习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竹
[明]朱元璋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陈氏园咏竹
[宋]黄庭坚
不问主人来看竹,小溪风物似家林。
春供馈妇①几番笋,夏与行人百亩阴。
直气虽冲云汉上,高材终恐斧斤寻。
截竿可举北溟②钓③,欲赠溪翁谁姓任。
[注]①馈妇:做饭的妇人。
②北溟:北海。
庄子《逍遥游》中有“北溟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句子。
③钓:《庄子·外物》记载,任国公子做了大鱼钩和粗绳子,用五十头壮牛作饵,蹲在会稽山上,将钓钩甩到东海钓鱼。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诗的第一、二句描写积雪压枝之状,青枝低而不折,有一种顽强的意志,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画面属于冷色调。
B.朱诗意象清晰明朗,寓意醒拔,展露出诗人“一代天骄”的神韵,读来朗朗上口,近乎民歌风格。
C.黄诗首联写诗人没询问主人便去园子看竹,满园风光好像家乡,可见他和主人之间的交情深厚。
D.黄诗尾联运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表达诗人虽有大才却无人赏识、不得施展的愤慨之情。
2.这两首诗中竹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古诗歌刘孝先《咏竹》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咏竹[南朝•梁] 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①。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②。
【注】①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②吐龙吟:竹笛声音嘹亮有如龙吟。
葛洪《神仙传》记载了仙人壶公的竹杖变化为龙的故事,此处暗用此典。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两句,诗人用简洁语言描写了野竹的生长环境和高耸人云的挺拔雄姿。
B.诗人在第三句中笔锋一转,揭示野竹虽然气概凌云却不被欣赏的凄凉境遇。
C.五、六句中“耻”“羞”二字沉重且有分量,表现出竹子无人同情的抑郁伤感。
D.尾联暗用仙人壶公的典故,妥切无痕,包蕴深广,寄托了诗人的高远情致。
15.《咏竹》与《春日山中竹》都写山野之竹,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言之“志”有何不同。
(6分)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裴说《春日山中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优秀的古诗文影响着我们的精神视野,给予我们直面人生顺逆穷通的智慧和勇气。
在《逍遥游》中,庄子借宋荣子形象,告诉我们要看淡世间荣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过于看重外界的评价;在《离骚》中,屈原告诉我们要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然死多次也决不后悔;在《行路难》中,李白告诉我们要乐观面对人生艰难,坚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想总会照进现实……从优秀的古诗文中汲取营养吧,让它浸润我们的心灵,点亮我们的人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4.C(C项五、六句野竹自道的心曲是:既耻于作贵人缠绵情感的寄托之物,更不屑于充当权贵娱乐遣兴的工具,只愿怀抱坚贞之志。
《竹》阅读题及答案
《竹》阅读题及答案《竹》阅读题及答案《竹》阅读题及答案1“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
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
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
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
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
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
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
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
“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
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
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
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
华明就收藏亍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www.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身起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白居易《咏竹》白居易《养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古诗文,达成以下小题(一)《咏竹》白居易不用裁为呜凤管, 不须截作垂钓竿。
千花百草凋落后, 留向纷繁雪里看。
(二)养竹记(唐)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立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发奋。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天,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别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辈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假如,天性犹存。
乃除粪壤,疏此间,不整天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旧,欣欣然,如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而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可以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可以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后来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修改)(说明)①殄瘁:此指残害。
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③彗帚:扫帚。
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79.以下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
A .竹本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 .整天而毕. 众妙毕 备.C .以 其有似于贤以中有足乐者 ..D .以贻 后来之居斯者尝贻余核舟一 ..80.用“ / ”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后来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81.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明天,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2) 贤不可以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82.有人说“不用裁为鸣凤管, 不须截作垂钓竿”中的两个“不”字很有表现力,说说你的理解。
83.诗文中的“竹”分别有什么特色?分别表达了白居易怎样的感情?【答案】79. C80.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后来之居斯者/ 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竹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 “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 “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 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2)下列诗句与“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一句情感态度最接近的两项是(4分)A.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晋·谢朓《咏竹》)B.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唐·刘禹锡《潇湘神》)C. 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宋·陆游《东湖新竹》)D.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明·朱元璋《雪竹》)E.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郑板桥《竹》)(3)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12分)【参考答案】(1)C 解析:“耻”是“以……为耻辱”之意。
(3分)(2)D、E。
(每项2分,共4分) .(3)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
《竹》阅读答案
《竹》阅读答案《竹》阅读答案1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 “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 “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 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2)下列诗句与“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一句情感态度最接近的两项是(4分)A.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晋·谢朓《咏竹》)B.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唐·刘禹锡《潇湘神》)C. 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宋·陆游《东湖新竹》)D.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明·朱元璋《雪竹》)E.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郑板桥《竹》)《竹》阅读答案2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灌。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①。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②。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注释)①大夫:秦始皇东巡泰山避雨于松树下因树护驾有功遂封为“五大夫”爵位。
②於菟:老虎佛经中有老虎听法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身高节,风骨清癯既写竹子外形,又写其内在美质形神具备。
B.竹尊者虽没像真僧参拜木莲花座上的佛,却日日听法,修炼成高僧。
C.诗的表层是以人拟物,深层意旨却是由物见人,表达清雅高洁的理想。
D.全诗语言平淡诙谐,意境清雅含蓄,而骨子頗硬,可谓深得咏物真谛。
(2)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8.(1)B(2)颔联的意思是竹风骨凛然,作为隐逸君子化身受人喜爱;寒松接受了大夫称号,成为尘俗中的“官宦”而被讥笑;以寒松对比(衬托),进一步整哪样修竹的高节和风骨,也赞美寺中高僧德智兼备。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3)
2017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3)XX年全国高考各地诗歌鉴赏题解析(3)天津卷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岁寒三友”。
竹的品性也为人称道。
历来咏竹之作,十分丰富。
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以“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
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勃发的生机。
竹的一半还包着笋壳,枝梢才伸出墙头,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
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
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而书酒相伴,本是惬意之事,再加上竹影移过,那桌上的酒樽也觉得清凉宜人!竹的可爱之态,跃然纸上!陆游写竹:“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新竹》)杜甫这两句,与陆游异曲同工。
如果说,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颈联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摹了。
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
以上三联从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
最后一联,作者顺势一点:“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人们只有真心爱竹、护竹,不去“剪伐”,摧残可爱的新竹,它一定会自然生长到拂云之高!竹品,即人格。
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者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这首咏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
白居易《咏竹》白居易《养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一)《咏竹》白居易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二)养竹记(唐)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
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③彗帚:扫帚。
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7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竹本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终日而毕.众妙毕.备C.以.其有似于贤以.中有足乐者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尝贻.余核舟一80.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81.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2)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82.有人说“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中的两个“不”字很有表现力,谈谈你的理解。
83.诗文中的“竹”分别有什么特点?分别表达了白居易怎样的情感?【答案】79.C80.故作《养竹记》/ 书于亭之壁/ 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白居易 郑燮 《咏竹》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白居易郑燮《咏竹》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咏竹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白居易
(1)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竹”的形象特点。
(4分)
(2)为表现“竹”的形象特点,两首诗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第一首:顽强坚劲、坚定执着。
(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第二首:卓然不群,傲视风雪。
(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2)第一首:拟人。
将“竹”人格化,赋予它“咬”的动作及人的情态(坚劲、任尔)。
通过拟人,突出竹的特点。
(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对比。
全诗有三个词非常关键,“不用”,“不须”,“留向”,前两个词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与后一个词所表达的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竹的特点。
(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2020高考一轮复习诗歌形象小测(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形象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②箨:笋皮。
③帙:包书的布套。
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案:前三联描写出清新秀雅的新竹形象。
它是新出嫩竹,颜色翠绿,竹影阴凉;雨洗后更加洁净,风吹过香气怡人。
解析:这是一首咏竹诗,诗人要借“竹”言志,所以对“竹”的形象给以着力描绘,要准确把握其形象特点,必须关注分析这些描写其形象的诗句。
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宜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鉴赏“瀑布”这一形象要抓住诗歌中对其特征进行描写的诗句如“不辞劳”“出处高”写细流不辞劳苦,汇集在高处,形成瀑布;“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写瀑布谢绝溪涧挽留,决心继续向前,流入大海,化作汹涌波涛。
可见这瀑布是不畏艰难,志在高远的勇士。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3、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参考答案】本词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思妇形象。
(要点一)开头景物具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皱了思妇的心;闲逗鸳鸯、揉搓杏蕊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作情态体现了更深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
严郑公宅同咏竹阅读理解
严郑公宅同咏竹阅读理解一、严郑公宅同咏竹原文及题目情况严郑公宅同咏竹是一首古诗,咱们先来看看它的原文内容哈。
(如果能知道作者是谁就更好啦,可以多了解下创作背景之类的呢。
)一般关于这种古诗的阅读理解,会从好多方面来出题。
二、可能的考点及应对1. 字词理解诗里肯定有些字词是比较关键的。
比如说那些能体现竹子特点或者诗人情感的字词。
咱们得知道它们的意思呀。
像“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里的“箨”这个字,它的读音是“tuò”,意思是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咱们可以这样造句:“春笋的箨在春雨的滋润下慢慢脱落。
”它的近义词可以是“笋壳”,反义词嘛,好像没有特别合适的单字词呢。
2. 诗句翻译整句诗的翻译很重要哦。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就可以翻译成“嫩绿的竹子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
”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字词的准确理解,还有语序的调整呢。
3. 诗歌赏析从诗歌的意象来说,竹子在咱们中国文化里就有好多象征意义,像高洁、坚韧之类的。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竹子肯定也是有他的用意的。
从诗歌的表达技巧来看,诗人描写竹子的生长状态,像“半含箨”“才出墙”这种描写就很细致,可能是为了表现竹子的生机与活力,或者是用竹子来暗示什么呢。
也许是在说自己或者严郑公像这竹子一样有着美好的品质,刚刚崭露头角之类的。
从诗歌的情感方面,诗人看着竹子,内心可能充满了喜爱,或者是借竹子来抒发自己的某种志向。
也许是在严郑公的宅子里看到竹子,想通过写竹子来表达对严郑公的敬意或者是和严郑公有着同样的情怀呢。
三、模拟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解析1. 字词理解题(20分)题目:诗中的“箨”字是什么意思?(10分)答案:“箨”指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10分)解析: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和查阅相关的古汉语词典可以得出这个答案。
2. 诗句翻译题(30分)题目:翻译“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15分)答案:竹影的颜色映照着书套,天色渐晚,竹影移动,酒樽也随之变得清凉。
【高中文言文阅读】《严郑公宅同咏竹》阅读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严郑公宅同咏竹》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6分)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严郑公宅同咏竹》
阅读答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安石咏竹的诗句解析
王安石咏竹的诗句解析王安石咏竹的诗句解析《咏竹》是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竹子是古人创作诗歌的风云参照物,文人骚客钟爱于竹子,但是王安石在本作品中通过托物言志的方式将自己的宝贵品质通过竹子展示出来,所以在读咏竹时,发现读竹如读人,读人又有竹影,可谓是达到了另外一个高境界。
下面是王安石咏竹的诗句解析,欢迎参考阅读!咏竹王安石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赏析:人们钟爱竹子是因为它直而且有节,且出生很清瘦,算老了竹子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坚硬,越来越刚强,深受人们的赞美。
竹子跟蒿草蒺藜等一样受到雨露的滋润,但是最后竹子变得如松柏一样傲然挺立,即使在寒冬依然坚挺。
鉴赏:《咏竹》这首作品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人对于竹子高度颂扬,颂扬其刚正不阿,颂扬其算在寒冬也勇于与严寒抗争,不畏惧风雨亦不畏惧霜寒,从而表达了诗人不折不挠的坚韧精神与宏伟博大的政治抱负。
古往今来,咏竹作品不在少数,竹子也成为了诗坛中的风云物,文人骚客分别对争相赞叹其气节。
而王安石的《咏竹》却一波三折,一个不一样的咏竹诗映入眼帘。
先描写其先天不足,后来还描写了后天环境的恶劣,但是竹子没有被这些因素所压倒,它勇于反抗,最终成大器。
这首咏竹不像往来作品,与松竹梅三友出现,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展现一个不一样的竹。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与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先来看看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精髓所在。
一王安石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注重后天的'学习与培养,所以他在任官期间,扩办学校,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
在教育方面,施行改革,反对死记硬背,倡导自主学习,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进步跟革新的。
所以这种主张一经提出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保守派是儒学者,从小受到了儒家经典的毒害,对于这种创新性的学习思维跟方式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二王安石注重人才的培养,王安石的思维模式无疑是先进的,人才才是国家之栋梁,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人才有着很大的关联。
王维《竹里馆》刘孝先《咏竹》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王维《竹里馆》刘孝先《咏竹》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
【参考答案】:幽篁指的是清幽的竹林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答: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咏竹
(梁)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篁:竹子。
②湘妃:古代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
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
③上宫:宫殿名。
请分别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两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王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刘诗中的竹象征正直清高、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人格,表现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持守或崇尚。
(意对即可)。
【古诗文阅读】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古诗文阅读】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②箨(tuò),笋壳。
含箨(tuò),包有笋壳。
③帙,包书的布套。
书帙(zhì),书套。
④翦(jiǎn),同剪。
【试题】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柱子怎样的形象?⑵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⑶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⑴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⑵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⑶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2021年天津市语文高考试题)【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
一生坎坷。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
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译文】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
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
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
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
【鉴赏】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
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
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
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
其父屡禁其习武。
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
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
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
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
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松竹梅,历来为人喜爱,称为“岁寒三友”。
《卜算子咏竹》陆游选择题及解析
《卜算子咏竹》陆游选择题及解析
陆游的《卜算子咏竹》是一首描述竹子之美的诗歌。
下面是
《卜算子咏竹》的选择题及解析:
1. 以下哪个词最能描述陆游对竹子的态度?
- A. 懒散
- B. 自负
- C. 崇敬
- D. 无情
选择:C
解析:在诗中,陆游表现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因此答案为C。
2. 诗中的“矮篱茅舍”最能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
- A. 平静
- B. 优雅
- C. 悲伤
- D. 安逸
选择:D
解析:诗中的“矮篱茅舍”呈现了一种安逸、宁静的氛围,因此答案为D。
3. 诗中作者用“碧玉妆成一树高”来形容竹子的外貌,这句的意思是:
- A. 竹子是由宝石做成的
- B. 竹子绿意盎然
- C. 竹子高耸入云
- D. 竹子如玉般舒展
选择:B
解析:诗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意思是竹子呈现出绿意盎然的美丽,因此答案为B。
4. 以下哪个词用来形容竹子的动态?
- A. 漠然
- B. 跋扈
- C. 墨痕
- D. 轻快
选择:D
解析:诗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达了竹子的生长变
化和轻快的特征,因此答案为D。
5. 以下哪句诗最能表达作者对竹子的喜爱?
- A.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B. “破而后立,决而后行”
- C. “玲珑条干透翠微”
- D. “翠巘酒旗交驰处”
选择:C
解析:诗中的“玲珑条干透翠微”展示了作者对竹子的美丽之情,因此答案为C。
以上是《卜算子咏竹》陆游选择题及解析。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①王安石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②学凤凰。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年轻时代。
②伶伦:伶伦是黄帝时代的音乐家,他发明了笙,并且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A.诗题交代了相关人物为“舍弟”,地点是“华藏院忞君亭”,吟咏对象是“竹”,让人一目了然。
B.首联写亭子四面青翠的竹色让坐在亭中的游客顿感清凉,即使是残阴余韵,也让人感到无穷的快乐。
C.尾联意为“竹子啊,你应该珍惜你的根株,茁壮成长,好给伶伦制成律管,吹出凤鸣般的乐声”。
D.本诗借景抒情,表达了“清为官、勤为民”的亮节志向,与郑板桥的《咏竹》诗中的情感相同。
(2)本诗中间两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1)D.“借景抒情”分析错误,应是“托物言志”,另外“表达了‘清为官、勤为民’的亮节志向”理解有误,应是展现了诗人年轻时的壮志豪情,渴望得到珍惜重用。
故选D。
(2)颔联“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抒写竹子的品性,“直节”“生来瘦”“老更刚”描写竹子的枝干状态,赞美竹子的刚直之态,以竹自况,以此表现作者的中正刚硬的气节;“自许高材”自认为有才华,借竹子表达作者年轻时的理想抱负、豪情壮志,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一展才华。
颈联“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虽与野草同雨露,但终能与松柏经冰霜,表达了对竹子傲霜凌寒品质的赞美,赞美竹子的同时,也是以竹自况,表现作者对不惧严寒、坚强不屈内在品质的追求。
这两联作者以竹自况,“直节”“生来瘦”“老更刚”“高材”等词语表明了作者才干高超、中正刚直、清廉守节和不畏艰难的品格。
这两联赞美竹的精神品质,借咏竹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同时也赞美了那些不甘于平凡的普通人,歌颂了他们刚正不阿、傲霜凌寒、不折不挠。
《满江红咏竹》阅读题及答案
《满江红咏竹》阅读题及答案《满江红咏竹》阅读题及答案满江红·咏竹【明】陆容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
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
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名淇澳。
寻苗裔,湘江曲。
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
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
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注】①华胄:贵族的后裔。
②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
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用“池”“亭”点出了竹生长的环境,“几竿”表明竹的数量不多,“相映带、一泓流水”描绘了竹周边的景物特点。
B.“风动仙人鸣佩遂”是写竹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雨余净女添膏沐”是想像雨后竹子的情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化用了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一句,抒发内心的情感。
D.下片从竹的渊源写到竹的秉性和竹的可人,作者用阿娇金屋的典故,意在表明竹可以消除人的烦暑,使人内心清净。
E.本词综合运用了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竹,收到了含蓄深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6分)参考答案1、BD B,拟人和夸张错误,应该是比喻;D,“意在表明竹可以消除人的烦暑,使人内心清净”错误,用阿娇金屋的典故,是为了突出竹子的珍奇。
2、竹的特点:翠绿、姿态可爱、高洁、不畏冰霜。
表达的情感:表达出对竹的喜爱赞美之情,希望具有像竹一样的高洁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咏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 “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 “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 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2)下列诗句与“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一句情感态度最接近的两项是(4分)
A.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晋·谢朓《咏竹》)
B.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唐·刘禹锡《潇湘神》)
C. 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宋·陆游《东湖新竹》)
D.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明·朱元璋《雪竹》)
E.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郑板桥《竹》)
(3)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12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耻”是“以……为耻辱”之意。
(3分)
(2)D、E。
(每项2分,共4分) .
(3)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
《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
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借石灰经过“千
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及“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石灰吟》运用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写出了作者不事权贵的贞亮之节。
此竹不生庭院,不生宫囿,偏偏生于荒野。
高枝向上,耸入云端。
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
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制作上宫的宫琴。
哪位高人能制作一支长笛,我愿为之吐出龙吟清音。
昔日娥皇女英为舜哭泣,泪水染竹而成斑竹,世称“湘妃竹”。
《诗经·鄘风·桑中》曰:“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毛传》:“桑中、上宫,所期之地。
”
马融《长笛赋》有云:“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
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
”五臣注《文选》张铣曰:“羌,西戎也。
起,谓首作也。
其人伐竹未毕之间,有龙鸣水中,不见其身。
羌人旋即截竹吹之,声与龙相似也。
”
此竹不愿承载妃子之泪,也不愿做上宫佳人所奏之琴,却惟愿寄身荒野,做一支隐士口下的长笛,表达了作者不愿俯就权贵,而乐为知音所用的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