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植树的牧羊人

合集下载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

植树的牧⽺⼈课⽂原⽂植树的牧⽺⼈课⽂原⽂ 导语:《植树的牧⽺⼈》,⼜名《种树的男⼈》,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篇⼩说,下⾯由⼩编为⼤家整理的植树的牧⽺⼈课⽂原⽂,希望可以帮助到⼤家! 植树的牧⽺⼈课⽂原⽂ 才不过⼋年的时光,整个⾼地便焕然⼀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出众的⼈,恐怕得花好⼏年观察:看看他的⾏为是否⽆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位“种树的男⼈”,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约四⼗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下的普洛旺斯⾼原。

当时⾼原⼀⽚黄⼟,光秃秃的,⼀棵树也没有。

我⾛了三天,来到⼀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

村庄的房⼦早已在风吹⾬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

⼀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这⾥曾经有⼈居住,但是现在却毫⽆⽣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

我原本以为村⼦⾥应该有⽔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涸。

其实,我对这⼀带相当熟悉。

⾼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旱的⽓候搬⾛了,剩下⼏家烧炭⼯⼈,⽣活⼗分艰⾟。

我继续向前⾛,⼼想:要找到⽔,恐怕是没指望了。

就在我爬上⼀个⼭坡时,忽然看见远处⼭⾕似乎有⼈影,我朝那⼈⼤声叫道:“给我⼀点⼉⽔好吗?” 那是⼀个牧⽺⼈,在⽯屋前还有⼀群绵⽺。

牧⽺⼈默默地从井⾥汲⽔给我,⽔质清洌可⼝。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个充满⾃信、意志果断的⼈,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地砌起⼀栋⽯头房⼦。

这栋房⼦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地后修复废墟的⾎汗。

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

尽管⽣活并不富裕,但牧⽺⼈的外表却很整洁。

他的胡⼦刮得⼲⼲净净,⾐服也⼀针⼀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带着我进房间,倒了⼀碗汤给我。

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

不⼀会⼉,他拿出⼀个⼩袋⼦,倒出⼀堆橡实,然后⼀颗⼀颗仔细地拣着。

《植树的牧羊人》ppt经典课件

《植树的牧羊人》ppt经典课件

(3)牧羊人植树心无旁骛,不动摇,不怀疑,不 因外在环境的干扰而放弃自己的目标。只要坚持不 懈,目标一定会实现。
二、品析语言
1.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 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认认 真真,心无旁骛的态度。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 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补 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学 富 五 车 , 形容 读书多 ,知识 丰富。 学贯中 西:形 容学问 贯通了 中国和 西方的 种种知 识。语 段中所 举的钱 钟书、 林语堂 和胡适 的事例 都是说 明“他们 的国学 功底异 常深厚 ,他们 的英语 水准堪 称世界 一流”, 而非 单纯指 他们的 学问大 ,故选 “学贯中 西”更 合适。

11.课文小结所以说我们认识和评价一 个人应 该一分 为二, 华歆不 专心读 书,追 求富贵 ,但也 有可取 之处, 就像我 们今天 所学文 中他救 人救到 底的态 度十分 令人敬 佩。

12.而我们的同学们在学校的学习也应 该是一 分为二 的,纪 要学习 文化知 识,也 要学习 做人的 道理。 希望同 学们做 到重诺 守信, 言行必 果!
一、读一读
penɡΒιβλιοθήκη 帐篷xiào呼啸bó
微薄
tànɡ
滚烫
tān
坍塌
zuó
琢磨
二、记一记
琢磨 :思索;考虑;揣摩。 张扬 :宣扬;声张。 不毛之地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刨根问底 :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讲述了一位50多岁丧亲的牧羊人,去阿尔卑斯山高 地牧羊,37年如一日的在那里种树,把一片不毛之地变 成绿洲,变成富裕的村庄的故事。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 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 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 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 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 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 着的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
牧羊人: 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那年,他已经87岁了……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 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 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 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 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 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三、整体感悟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 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了生气、富饶 的乐园。学习课文后,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 着他这样做吗?
艺术特色:
1.抓住特点写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语言、外貌、动作、细节 等描写将植树老人平凡、孤独、安详、执着、 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 是。”(语言描写);“他拿出一个袋子,从 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 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等。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温暖的心。 在绵延数百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上,一个人牵着一匹 马驮着邮包默默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最温 暖的形象。 20年中,他一个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按班准时地 把一封封信件、一本本杂志、一张张报纸准确无误地送到 每个用户手中;20年,他一路奔波不喊累不叫苦,战胜孤 独和寂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雪域高原的村村寨寨, 把党和各族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这个人,就是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的一个普通的苗 族乡邮员;一个20年来每年都有330天以上独自行走在马 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一个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 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的共产党 员——王顺友。 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他 是世上最亲的邮递员!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人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3)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描写、记叙、抒情等,学会运用这些技巧进行仿写。
举例:文章对牧羊人植树过程的描写,以及对环境变化的记叙,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
(1)对文章中句子结构、语法点的理解与运用,特别是“一边……一边……”、“不但……而且……”等句型的运用。
举例:学生需要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这些句型,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6.整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a.加强课堂互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b.注重分层教学,关注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c.丰富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具,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d.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种植一棵小树苗,了解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植树造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描写、记叙、抒情等写作技巧以及“一边……一边……”、“不但……而且……”等句型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环保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一、教学内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笔记

七年级语文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植树的牧羊人》是一篇描写一个牧羊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一片荒山变成绿洲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

主人公贝尔曼是一个勤劳、善良的牧羊人,他在山上放牧时,发现山坡上的树木被砍伐,土地荒芜,于是他决定植树造林,改变这片土地的面貌。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地将这片荒山变成了一片绿洲,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福祉。

二、生字词1. 植树:种植树木。

2. 牧羊人:放牧羊群的人。

3. 山坡:山的斜面。

4. 砍伐:用锯子等工具把树木锯倒。

5. 荒芜:土地贫瘠,不长植物。

6. 绿洲:沙漠中的一片有水和树木的土地。

7. 福祉:幸福和利益。

三、课文结构1. 引子:描述贝尔曼在山上放牧时发现山坡上的树木被砍伐,土地荒芜。

2. 主体:讲述贝尔曼决定植树造林,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地将这片荒山变成了一片绿洲。

3. 结尾:贝尔曼的事迹感动了当地居民,他们纷纷效仿,一起植树造林,改善环境。

四、课文赏析1.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讲述贝尔曼植树造林的故事,表达了人类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主题思想。

2. 人物形象:贝尔曼是一个勤劳、善良的牧羊人,他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环境,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敬仰。

3. 语言特点: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贝尔曼植树造林的过程,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绿洲之中。

五、课堂活动1. 朗读课文,感受贝尔曼植树造林的故事。

2.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是贝尔曼,你会如何面对这片荒芜的土地?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3. 写作练习:请同学们以“我为家乡添绿”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的作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沙漠中植树的故事,通过他的努力,沙漠变成了绿洲。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类的课文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领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创造美好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2.难点: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进行理解和讨论。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对于牧羊人的毅力和坚持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明白,只要有毅力和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去改变自己的环境,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和环境有更深的思考。

6.小结(5分钟)老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和自己的学习目标。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改变环境的作文,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板书课文标题和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酬(chóu)劳 tāntā(坍塌) 流tǎng( 淌) 水qú( 渠 ) 睡jiào ( 觉 ) jué( 觉 )悟
魔法记忆之记少余多法:当“睡眠”之义使用时,读“jiào”; 其他,读“jué”。
三 记一记词义
1.慷慨: 大方;不吝惜。 慷慨、大方辨析: 两者都有“不小气、不吝啬”旳意思。两词不同 之处于于:“慷慨”除“大方,不吝惜”外,还 有“充斥正气,情绪激昂”旳意思。如:刘胡兰 面对敌人旳铡刀慷慨就义。“大方”除“对于财 物不计较,不吝啬”外,还有“(言谈、举止)手法。 本文利用多种对比手法,其一是场景对比,将废墟旳荒凉贫 瘠景象与绿洲生机盎然景象前后变化进行对比,将废墟上刺 耳旳风声,与变成绿洲后旳微风形成鲜明旳对比;将牧羊人 发明与战争及人类对自然环境旳破坏进行对比等,经过对比, 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旳伟大作用和无私贡献精神,增强了艺术 感染力。 2.巧用议论点题。 本文作者在首尾两段成功地利用议论旳体现方式进行点题。 开头段旳议论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旳作用;结尾段旳 议论起到了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旳作用。
这里有一位牧羊人,他旳坚韧、顽强震撼着我们每一种 人,今日,我们就走进牧羊人旳世界里,亲自感受他旳生活, 感受他地境界。也希望在后来旳生活中,我们也能尽自己旳 力量多做保护环境旳事。
14 植树旳牧羊人
小说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获奖诸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以为是 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旳作家之一。1932年取得法国 荣誉勋章。
植树旳牧羊人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议论 记叙描写 议论
开宗明义 提挈全篇
生活经历 场景变化
总结全文 揭示主题
本文讲述了一种孤单旳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 年旳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旳故事, 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旳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步体 现了希望人们主动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 球旳美妙愿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专注教育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
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
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

当时这
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

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
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

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
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

我原本以为村子
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

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
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
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

就在我爬上一个山
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
好吗?”
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

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
我,水质清洌可口。

双击可编辑删除 1。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PPT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PPT
【交流点拨】 这些有议论色彩的语句,不仅高度评价牧羊人无
私而善良的举动,而且抒发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 佩之情。
课堂小结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条理清晰。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 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 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 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 “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 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这几个比喻句,前两句描摹声音,十分形象贴切 ,也符合写景的整体气氛。第三、四两句写景, 前者是远景,比喻生动,后者是写近景,用新奇 的比喻,不仅写出了心生的白桦林的外形,而且 写出了其勃勃生机和青葱之感,写出了风景的 神韵。
迁移拓展
结合自身经历与阅读体验,说说牧羊人的故 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无私奉献的人?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
事。
文章讲述了一位50多岁丧亲的牧羊人,去阿尔卑斯山高 地牧羊,37年如一日的在那里种树,把一片不毛之地变 成绿洲,变成富裕的村庄的故事。
“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我”是植树牧羊人的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1.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 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 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完成下表。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 2.精读叙事部分,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激情导入
有这样一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 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 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这部动画片感动了观众,仅一年时间,就使加 拿大魁北克省多了150万棵树。这部作品就是

14.《植树的牧羊人》解读

14.《植树的牧羊人》解读

破裂失血过多而牺牲。他2008年初刚结婚,本打算救灾回去后选日子补
拍婚纱照,最后新婚妻子只能怀抱他的遗像拍照,完成英雄最后的遗愿。
布置作业
为牧羊人写一段感动世界的颁奖词。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第二课时
激趣导入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 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外貌描写。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干净利索,做事认真的人。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
全可以看出老人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也为后面叙写
他常年坚持种树埋下了伏笔。
2.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将荒山变成奶和蜜的田园的?
能够支撑老人体力和毅力的精神支柱就是他的信念,他认为:如 果山上没有了树,就没有了生命。我们也要从老人一生坎坷的遭遇进
行思考,他身边的两位亲人相继离开了他,他变成了孤独一人,他也是想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
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 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 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写法探究
2.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语言平实,刻画细腻。 细读文章,你会发现,老人做了如此伟大的壮举,但是
文中并没有描写他怎样的豪言壮语,怎样刻画他坚定的信
念,而是平叙了“我”三次见到他的过程,每一次都写得十 分自然、平实,没有运用过多的修饰,但是让读者读来却从 内心里感觉到其力量的强大。再者文中对老人的刻画不乏 细致之处,如第五、七、九自然段的描写,虽看似简单的几 个小动作,却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老人的形象不仅逐渐明 朗起来,而且逐渐高大起来。

14.植树的牧羊人练习

14.植树的牧羊人练习

14 植树的牧羊人考点1 分析标题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

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

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考点2 人物形象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

①牧羊人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能够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补丁的针脚也很细”能够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②牧羊人是一个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人。

他数年如一日,坚持种树,为的是改变这里的生存环境,而且当这里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变,人们开始在这里过上新生活的时候,他依然默默无闻,不图回报。

③牧羊人是一个安静、忠厚、不张扬的人。

他“不太爱说话”,“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④牧羊人是一个自信、执着的人。

他自信能通过种树改变这里的生存环境,并日复一日、矢志不移地坚持种树,“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最终创造了“最了不起的奇迹”。

考点3 写法探究本篇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对叙事和表情达意有何好处?本篇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我”在文中仅仅仅仅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

“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

由此,种树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才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坍.塌(tān)慷慨.(kǎi)缝隙.(xì) 热腾.腾(ténɡ)B.废墟.(xū)流淌.(tǎnɡ)浇灌.(ɡuàn)刨.根问底(páo)C.呼啸.(xiào) 干涸.(gù) 湿润.(rùn) 沉默寡.言(ɡuǎ)D.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一丝不苟.(ɡǒu)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A.帐蓬琢磨硬朗爆发B.张扬呼啸流倘添置C.滚烫干躁酬劳地毯D.荒地废弃飘荡水渠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这棵千年老树终于轰然坍塌..了。

14植树的牧羊人-(共24张PPT)

14植树的牧羊人-(共24张PPT)
从正面直接的刻画牧羊人的性格,从中 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 不懈、坚韧执着的人。
5、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 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 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 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拓展延伸
草场退化
森林被毁
我们该做点什么?
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薰衣草 xūn
·
浇灌
guàn
·
缝隙

·
坍塌 tān
·
流淌
tǎng
·
酬劳
chóu
·
废墟 xū
·
干涸 hé
·
沉默寡言
guǎ
·
2、解释下列词语。
慷慨:大方;不吝啬。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的东西倒下来。 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 的土地,或地带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慷慨”“坍 塌”“酬劳”“不毛之地”“刨根问底”等 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抓住关键信息,了解课文 大意。 3、体会作者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4、从牧羊人的行动中感受他非凡的毅力,培 养自己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 的做事精神,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从 文中找出标志性词句。
时间顺序 1913年、第二天、第三天、第一次世界 大战爆发了、战争结束了、从1920年开始、 1945年6月
(2)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线索:荒原到绿洲的变化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你为本文划分 层次结构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我在阿尔卑斯山 地上初识牧羊人,发现他坚持在那里种橡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1.课文朗读与生词学习;
2的重要短语和关键句型;
4.体会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
5.讨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提升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掌握课文主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环保行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对比手法的基本概念、牧羊人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环保行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行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牧羊人形象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牧羊人的内心世界和象征意义。
-难点解释:牧羊人形象具有象征性,代表着普通人的伟大,学生需要通过具体事例来感受其精神内涵。
-环保意识的培养:学生可能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生活。
-难点解释: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环保行动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基本概念。对比手法是通过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特点的修辞方法。它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的表现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14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4植树的牧羊人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奉献与收获》:一篇关于奉献精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奉献的意义和价值。
《植树造林的意义》:一篇介绍植树造林对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文章,让学生了解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2. 课后探究:
要求学生课后自主阅读以上推荐文章,并选取一篇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环保和奉献精神的读后感,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牧羊人的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通过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学生将能够运用文学语言描述牧羊人的事迹,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学生将能够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欣赏牧羊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学生将能够在审美鉴赏方面得到提升;同时,学生还将能够理解并传承课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c. 实践作业报告: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报告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实践经历和感悟,给予鼓励和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对学生的实践行动、观察和思考进行评价和指导。
2. 作业反馈:
a. 阅读理解作业:及时批改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如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和指导。
b. 写作练习作业: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的批改,关注学生的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具体的改进建议,如对学生的观点表达、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进行评价和指导。
3. 实践作业: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社区的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将牧羊人的精神付诸实践,亲身体验并感受环保和奉献的意义。
4.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课后阅读的心得和感悟,讨论牧羊人的精神如何影响和启示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14 植树的牧羊人

14 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多文本阅读)选文:《植树的牧羊人》、《那树》、《树的敬畏》、《敬畏自然》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熟练运用圈点批注方法。

2.采用跳读或寻读的方法,筛选信息,说说人类应该怎样对待树,对待自然。

3.抒写感悟,深化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阅读方法推荐:1、扫读法。

扫读法是指对文章内容一目数行、一目十行地扫瞄,以大容量获取信息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扫读法不像传统阅读方法那样逐字逐句地来读,而是将眼停的视域尽可能扩大,将几行文字、一段文字甚至整页文字作为每次眼停的注视单位,在快速扫视中获得对文章或书籍的总体印象、整体理解。

2、跳读法。

跳读法是指跳过一些无关紧要的部分而直取读物的关键性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跳读与扫读不同,扫读是逐页扫视,而跳读则是有所取舍地跳跃式前进,只停留在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上阅读,其他次要内容则大段大段甚至整页整页地略过。

3、寻读法。

寻读法是指为得到急需的有关资料,在众多相关书籍资料中搜寻查找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

寻读时,要在快速扫视书页的过程中,能够很快地对自己所要查找的某些问题的细节如人名、地名、事件、年代、概念术语等,作出识别判断。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采用扫读法默读四篇文章,整体感知。

(指向学习目标一)二、合作探究采用跳读或寻读的方法,完成以下题目:(指向学习目标二)(一)荒野的树:《植树的牧羊人》30多年来种了多少树,他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变化?明确:初遇牧羊人:毫无生趣,村落都成了废墟,环境恶劣。

再见牧羊人:乡景依旧如昔,但已萌发生机;树木已然成片,蔚然成林;干涸的河床有了淙淙的溪流,各种草木开始复现。

最后一次相见:景象完全改观了,甚至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整个乡间散发出健康与富裕的光芒,处处呈现着幸福与安适的景貌。

或者:最初,废弃的村庄、干涸的水井、干旱的土地、荒废的房屋、尖塔倾圮的教堂,毫无生命迹象,令人绝望!现在,牧羊人的坚持,产生了生命的奇迹——寸草不生的荒芜高原变成了绿树葱茏、溪水潺潺的幸福之地;曾经荒废的山村也重新焕发了活力,很多人搬来安家,整齐的农庄、干净的农舍,人们欢快地跳舞,孩子们在树林间大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诊断
2.解释下列词语。
பைடு நூலகம்
(1)干涸: 干枯,没有水。
(2)酬劳: 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
(3)坍塌: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不毛之地: 不长草木的地方。 (5)刨根问底: 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6)沉默寡言: 形容性情沉静,很少说话。 (7)连锁反应: 比喻相关的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
预习诊断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涸( hé ) 坍塌( 白桦树( 废墟(
tā n ) huà ) xū )
戳(
chuō )
酬劳( chóu )
山毛榉(
) jǔ 薰衣草( xūn )
栋 梁dòng 挑拣jiǎn 微薄 呼啸 滚烫tànɡ 硬朗 琢zhuó磨 水渠qú 流淌tǎng 光秃秃 帐篷 慷慨kāng kǎi:大方;不吝啬 张扬:宣扬,声张,张狂。 溜达:散步,闲走。 缝隙:fènɡ xì
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
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
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
来了勃勃生机。
整体感知 2.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 句,通过完成下面表格,体会故事情节的进展,进 一步认识牧羊人的形象。
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
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
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文题背景
【文题解说】
题目中的“牧羊人”是主体,其主
要行为是“植树”,所以题目既告知读
者文章主人公的身份,又告知我们他所
做的主要事情。
背景链接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 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
拓展延伸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的“种树”的人,
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
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
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示例1:黎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十九年
的坚持,悬崖绝壁一道狭窄天梯上几千次的来来回回
,为一个十几年没有学校的小山村的孩子们搭建通往
牧羊人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高原的变化
牧羊人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高原的变化 还是一片荒地。
在荒山上默默地牧 羊,选种、种树。
再见牧羊人
改为养蜂,继续种 树,而且种的树品 种逐渐增多。
荒山变得绿树成荫 。
最后一次相见
他种树的初衷仍然没 已经变得生机勃勃 有动摇,继续种树。 ,环境优美。
美好生活的知识桥梁。
示例2:抗震英雄武文斌:在军校学习就 要毕业的他本不在领导考虑的救灾人 员名单内,他坚决请缨,与战友共赴灾 区救灾。34天内别人休息他不休息, 其中3天的轮休日他也放弃了。最终 劳累过度,他不幸因肺血管破裂失血过 多而牺牲。他2008年初刚结婚,本打 算救灾回去后选日子补拍婚纱照,最后 新婚妻子只能怀抱他的遗像拍照,完成 英雄最后的遗愿。
初识人物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
为感人的情节 ,并说说令你感动 的理由。
2.谈谈你对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初步印象。你感觉他有哪些优秀品
质是值得学习的?
植树35年
荒漠
无私奉献 执著坚毅
绿洲
勤勤恳恳
为植树的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写一段颁奖词: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 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 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了生气、 富饶的乐园。用自己一个人的双 手创造了最了不起的奇迹.辛勤耕 耘,坚持不懈,默默奉献,直到生 命的最后一天。他就是艾力泽.布 菲老人.
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
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 ,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 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 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
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
、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激趣导入
一片几千公顷的荒山,几十年的
时间被一个人一点一点全部栽上了树,
荒山变得有了生机,大家相信这是事实
吗?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
物,他或许就是中国的“愚公”。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
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 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