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学案-14 植树的牧羊人 学案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优秀的散文。
这篇文章以一个简单的植树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一个“植树人”的人生故事,表达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热爱,并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入认识“生命的忍耐、顽强和奋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也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文本的内涵和价值,培养起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理解“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生词、词组及主要观点。
2、技能目标:能根据文章内容辩证思考,总结文章的思想主旨,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爱护植物的情感、并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文章中的意象、主题思想及文章情感表达。
2、难点:文本中的比喻、象征手法、形象描写等。
三、教学方法1、课前预热:通过图片展示、环保资讯传达、对话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植树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话分享。
2、整体阅读:给学生大段时间阅读文本、感受文本中的美感,并引导学生回答一些具体问题,辅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分段探究:根据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寓意阐释;鼓励学生归纳出作者阐述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体会。
4、情感受教:通过演示小植树场景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树的艰辛和快乐,并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加入保护环境行动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步骤1:预热让学生看一组植树的照片,并回答以下问题:1、大家对这组图片有什么感受?2、如果真的有机会去植树,你的心情会怎么样?3、大家知道什么样的人会去植树吗?为什么?教学步骤2:整体阅读让学生试读一遍《植树的牧羊人》文章,然后回答以下问题:1、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觉得文章在讲什么?2、大家是否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什么?教学步骤3:分段探究1、学生自习时间内,对照文本中“植树夫妇”、“植树拔沟人”、“植树黄土人”等词语,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植树造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植树造林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通过学习牧羊人的坚持和付出,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讲解,我意识到在讲解词汇和短语时,需要更加注重语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和理解这些词汇。这样,他们在运用时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此外,对比手法的分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今后我需要寻找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
-举例:分析文中前后环境变化的对比,体会作者对牧羊人行为的赞赏。
2.教学难点
a.环境描写与人物情感的结合: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环境描写如何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讨论、图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环境变化与牧羊人的情感变化联系起来。
b.词汇的准确运用:学生在运用新学的词汇和短语时,可能会出现搭配错误或语境误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植树造林是指人类为了改善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现象,在大地上种植树木的活动。它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4 植树的牧羊人 学案
14 植树的牧羊人学案课前预习导学阳光导读一、走近作者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
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
家境贫寒。
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
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二、背景链接《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三、阅读点拨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夹叙夹议,叙议论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的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学习本文既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还要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思维导图阿尔卑斯山地荒芜初遇牧羊人种橡树心存善念植树的山地有了溪水幸福他人牧羊人再逢绿树成片,养蜜蜂荒漠变绿洲最后荒地变绿洲一次带给一万多人幸福预习检测一、字音字形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xūn( )衣草 tān( )塌废xū( )浇guàn( ) liè()缝流()tǎng干涸.( ) 缝隙.( ) 酬.劳( ) 琢.磨( ) 沉默寡.言()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沙漠中植树的故事,通过他的努力,沙漠变成了绿洲。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类的课文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领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创造美好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2.难点: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进行理解和讨论。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对于牧羊人的毅力和坚持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明白,只要有毅力和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去改变自己的环境,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和环境有更深的思考。
6.小结(5分钟)老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和自己的学习目标。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改变环境的作文,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板书课文标题和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学习目标:1. 默读文章,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3.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导入:接到来我们学习讲课的通知,老师从网上了解到我们学校的一些情况,我见到我们学校绿树葱茏,我见到同学们到林荫中远足拉练,见到同学们来到母亲河植树。
《礼记·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写出了人们对树的情怀。
地道敏树——(管理土地的最好的办法是植树)的确,人源于土地!也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
今天我们“寻访”一位植树的牧羊人,聆听他和土地的动人故事。
师:进入课题:《植树的牧羊人》师:初读课文你有怎样的感受?你读出了?预设1:土地的美丽、伤痛,环保的迫在眉睫预设2:牧羊人的坚强坚毅;战争给民众带来很大的危害;民众的痛苦师:老师也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段话,请大家结合对字词的理解,帮老师一起完成。
这是一首写给大地的歌。
()的牧羊人,将余生倾注在()的荒野,使()的土地涌出清泉,流溢出生命的绿色;这是一个人“行走”的故事,35年的执着坚守,驱散了如野兽般()的风,在()上重建了()的家园,也重塑了向善的人心。
过渡:诗人北岛曾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牧羊人用双手丈量着这片土地,他告诉我们,一个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一个人是如何改变着旅行中的风景。
◆默读文章——旅行中的风景思考:圈点勾画出“我”三次旅行见到的不同情景,并选择一处进行解说。
默读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针对问题圈点勾画。
1.提取文中有关写“村庄”的关键词。
2.概括“我”见到的景色。
3.这是一次的旅行。
师:关键词是能概括文章内容或表达思想的词语,这样的词语往往是动、形、名词。
预设:村庄:废弃溪水幸福旅行:绝望希望幸福师:初次来到这片土地,它让人有着冷入心扉的绝望,再次相遇它成为流动着溪水的希望山地,生机勃勃的幸福家园。
《植树的牧羊人》学案
《植树的牧羊人》学案一、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牧羊人的形象,体会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3、理解文章主旨,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通过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2、难点(1)理解文章主旨,感悟植树背后的人生哲理。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序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作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 1953 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篇让人感动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名叫布菲的牧羊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干涸(hé)坍塌(tān tā)戳(chuō)酬劳(chóu)山毛榉(jǔ)白桦树(huà)薰衣草(xūn)废墟(xū)2、解释下列词语。
(1)干涸:指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2)坍塌:(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
(3)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4)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五、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无私的精神,在荒漠中坚持种树,最终把荒地变成绿洲的故事。
2、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部分(1):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牧羊人的介绍。
第二部分(2—12):通过“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描述了他的种树过程和成果。
第三部分(13—17):对牧羊人的高度评价,赞扬他创造的奇迹。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环保、绿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和语法知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目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与理解,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评价、创造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3.语法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学习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句子分析和运用能力。
4.写作技巧: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写作中的人物描写和主题表达技巧。
5.口语表达: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环保、绿化等话题的关注和思考。
-人物分析: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写作技巧: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等手法来表达主题,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词汇语法: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如“绿化、毅力、无私”等,以及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语法知识。
举例解释:
-文本理解:通过分析牧羊人持之以恒植树的行为,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的环保意义和人文关怀。
4.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课文背景,认识绿化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文本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精选6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篇一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考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植树的牧羊人》进行解读。
【板书题目】一、说教材《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地种树的故事,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文章咱们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以及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好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学生乐观坚强、勤劳坚韧的生活作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意义。
二、说学情本文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这时的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对于人生意义和人格品质有自己的思考。
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进行,这样对文本会有一个更加丰富的感受。
此外,这是初中阶段学生一次接触到小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简要补充小说的基本知识,以引导学生形成对于小说这类文体的整体印象。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小说教学的建议,紧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将做如下设计:1.抓住作者对牧羊人的细致描写与高原情况的变化,把握文章线索;(是本课的重点)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运用评论深化主旨的写法,分析理解人物性格;3.感悟主人公朴实真挚的善念及执着的精神。
(人物性格分析和主旨感悟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一)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和教法学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品质,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
这种议论与叙述的有机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值得悉心体会。
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过渡到初中,基础较为薄弱,但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充满兴趣。
教师应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品读文本,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牧羊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
看,对话导入二、默读课文,探寻奇迹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牧羊人生活的这片土地出现了怎样的奇迹。
明确:原先,这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荒野。
然后,这里像一块铺在高原上的“地毯”。
后来,这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沃土。
三、跳读课文,走进奇迹创造者1.再次默读课文,说说,奇迹创造者是怎样一步步把荒漠变成绿洲的。
例句:(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在仔细盖上泥土。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棵发了芽。
而这两万棵树苗,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3)他说,这块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总结:他是有信念、执着坚持、慷慨无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2.圈点勾画出“我”对牧羊人评价的句子,体会“我”对他的情感。
四、寻找身边的“奇迹”创造者根据【链接】说说你的看法,并分享给你的小组。
【部编版】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同盛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14植树的牧羊人
课题:植树的牧羊人课型:新授课主备人:王春红审核人:李昕原赵宝坤莫小梅使用人:王春红李昕原赵宝坤莫晓梅授课时间:10.教学目标1.多角度理解牧羊人的精神2.注意叙述前后连接两件事情(顺序、连接、详略)3.先叙后评的写作特色。
重点叙述前后事件的连接与详略难点多角度理解牧羊人的精神学习内容知识链接《植树的牧羊人》作者让·乔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自主学习1.注意字音和字形戳() tān( )塌山毛榉()废xū( ) Chóu( )劳水qú( ) 缝隙()干涸()2. 词语解释。
(1)坍塌:(2)废墟:(3)干涸:(4)刨根问底:(5)不毛之地:个案补充牧羊人本该以牧羊为业,为什么要植树呢?带着问题认真仔细读文章边读边思考?质疑交流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事情详写?哪些事情略写?2.牧羊人具有怎样的精神?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来谈一谈。
个案补充3.课文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当堂达标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2分)(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2)“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参考答案:(1)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
(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
板书设计植赞美难得的好人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树初见沉默自信毫无生趣慷慨无私的三见再见矫健沉默萌发生机不图回报牧三见年迈安适富裕幸福积极乐观羊人再赞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收获课文层次清楚,内容浅显易懂。
可利用课后第一题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精读品析美句,体会人物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人生之舟”选编了四篇文章,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赞美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人生之舟”,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2、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复述课文。
2、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情感目标: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文文本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3、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
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如何运用肖像描写写人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二)说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
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5.课后思考:结合文章内容,讨论植树的牧羊人身上所体现的环保意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通过阅读《植树的牧羊人》,感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人物和环境,提升写作技巧。
-在写作技巧方面,教师可以提供范文分析,让学生模仿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进行实际写作练习,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植树的牧羊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遇见过坚持不懈、为他人着想的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坚持与奉献的奥秘。
在语法知识讲解和写作技巧指导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的运用掌握得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这些语法知识。同时,对于写作技巧的指导,我要注意让学生多模仿、多实践,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存在困难。针对这一点,我通过详细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他们逐步理解牧羊人植树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他们围绕“坚持与奉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也证明了我的教学目标是正确的。但在指导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多读书、多写作。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植树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植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植树活动的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植树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本节课涉及一定数量的生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汇,并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举例:学习“牧场”、“绿化”等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造句中。
(3)培养环保意识,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认识到植树行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环保意识。
举例:讨论牧羊人植树行为对改善环境的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
4.文化认同与传承:感悟植树的牧羊人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5.环保意识:通过学习牧羊人的植树行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者情感,感悟牧羊人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Fra bibliotek教学难点与重点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选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把握故事背景;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的语言表达;分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理解植树行为的意义;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植树的牧羊人》的主旨,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叙事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坚持和毅力的尊重。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描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对坚持和毅力在改变世界中作用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牧羊人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将环保意识和坚持精神融入到个人行为中。
作者简介:让·乔诺:法国著名作家,以其寓言式的故事和深刻的道德寓意著称。
《植树的牧羊人》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传达了对自然、生命和坚持的深刻思考。
教学准备:《植树的牧羊人》课文PPT课件,包含让·乔诺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植树和环境保护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学生作业本、笔、情景模拟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环保”行动计划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让·乔诺的照片和简介,简要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植树和环境保护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让·乔诺的生平和《植树的牧羊人》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荒凉”、“繁茂”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牧羊人的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细节描写、反复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故事的表现力。
2. 主题思考:讨论文章的主题,如环境保护、坚持和毅力,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主题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 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 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3.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二、检查预习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
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2)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
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
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
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
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1. 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2. 阅读课文后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
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细读分析1.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3. 植树的牧羊人素养目标1.默读课文,抓住标志事件发展的词语,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重点语句,体会文章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深入文本,理解人物的光辉人格和蕴含的精神力量。
第1课时◎重点:快速默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理清文章思路。
知识链接牧羊人的橡树林《天空》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能够登上《天空》杂志封面的,不是社会名流,就是风云人物。
然而,登上2010年第7期封面的却是一位满脸皱纹、皮肤黝黑的乡下老人——贾斯汀。
贾斯汀是伦敦西南部德文郡巴德里小镇的农民。
18岁那年,从父亲手中接过牧羊鞭的贾斯汀成为一名职业牧羊人。
巴德里小镇的南面,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山。
每当贾斯汀赶着羊群路过这里时就想:“如果能把这片荒山全部种上橡树该有多好啊!”他的想法很快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毕竟那片荒山有6000多亩,这可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
很多同乡也非常不解,觉得贾斯汀的想法太荒谬了,可贾斯汀还是觉得要实现这个梦想。
从26岁开始,贾斯汀一边牧羊,一边实施自己的伟大构想。
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每天出门前,数好100粒橡树种子放在随身携带的袋子里,到了山上,他先把羊群安顿好,然后再把这些橡树种子一粒一粒地种下去,浇水,用羊粪施肥……他一干就是30年,每天他都坚持种下100粒橡树种子。
2010年,英国国家森林学会的科学家来到巴德里小镇,当他们看到这片6000多亩的橡树林时,无不为之惊叹。
科学家们决定采访这位老人,但是他已经去世。
感动不已的科学家们找到了他的一张相片,连同他的事迹一同送到了《天空》杂志社。
情境预设曾经,那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荒野,狂风肆虐,村落废弃,只有一个老人孤独地在那里,把一粒又一粒的树种种在毫无生机的土地上。
许多年后,这里变了,变成了流淌着奶和蜜的田园。
这个普通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毅将荒芜的大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走进这个老人的世界,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导学建议截取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的相关片段,配合播放,增强感染力。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课题】?植树的牧羊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到达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并思考本节重点内容,完成预习案,联系生活实际,尝试探究案问题,组长搞好催促与检查,确保每位同学能认真、高质量预习。
2、AB层完成导学案上所有问题,C层掌握根底知识,并完成除探究案6题之外的题目。
3、将预习时有疑问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总结到“我的疑惑〞中,以备上课交流。
【知识链接】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决的和平主义者。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预习案1、音形识记。
•戳〔〕tān( )塌山毛榉〔〕废xū( ) Chóu( )劳•水qú( ) 缝隙〔〕干涸〔〕 Kāngkǎi( ) 薄荷〔〕2、词语解释。
•坍塌:•废墟:•干涸:•刨根问底:•不毛之地: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的疑惑;探究案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从以上的文字中,你能说说标题的作用吗?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第 2 页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
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
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志者事竟成14 植树的牧羊人学案课前预习导学阳光导读一、走近作者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
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
家境贫寒。
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
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二、背景链接《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三、阅读点拨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夹叙夹议,叙议论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的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学习本文既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还要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思维导图有志者事竟成阿尔卑斯山地荒芜初遇心存善念植树的山地有了溪水幸福他人牧羊人再逢绿树成片,养蜜蜂荒漠变绿洲最后荒地变绿洲一次带给一万多人幸福预习检测一、字音字形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xūn( )衣草 tān( )塌废xū( )浇guàn( ) liè()缝流()tǎng干涸.( ) 缝隙.( ) 酬.劳( ) 琢.磨( ) 沉默寡.言()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篷(1) 蓬缝戳有志者事竟成(2)戮绕(3) 饶娆挠侥懒(4) 獭濑籁簌二、词语理解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建筑物或堆积物的东西倒下来。
( )(2) 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比喻人性格内向( )(3)追究底细,寻根究底。
( )(4)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B.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C. 溜达:散步,闲走乍看:刚刚开始看D.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三、课文感知5.本文记叙了“牧羊人”_____ _ _ _ 的故事。
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_____ 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 ”,得知“牧羊人”改“ ”为“ ”,除橡树外还种了“ ”“ ”树,我看到了“溪水”。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 ”,变得“ ”。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课堂速效 达标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请帖.(ti ě) 心弦.(xián) 看.(k ān)护妇 深恶.(wù)痛绝B .纤.(xi ān)细 烙.(1ào)印 卡.(qi ǎ)脖子 参差.(c ī)不齐C .调.(diào)换 酣.(h ān)睡 畜.(xù)牧业 刚劲.(jìng)有力D .哄.(h ōng)笑 分.(f ēn)外 超负荷.(hè) 薄.荷(bó)2.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在这个字下面画横线,并在后面的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字。
(1)如果他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
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_______(2)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________(3)他没有拿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长、大拇指粗的铁锟。
________(4)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州。
________3.下列句子没有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是。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像一只饥饿的野兽了出的吼叫。
(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绿洲。
(3)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4)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中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课内析读一、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4.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创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赏析下面的句子⑴“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地埋上土。
6.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前后对比、照应,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⑴我确实找到了一眼泉,可惜已经干了。
下文与这相照应的句子是:。
⑵我走了一天,来到了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下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
二、阅读课文下列文段,完成下列问题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渥。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很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
……牧羊人不抽烟。
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接着,一颗一颗地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过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他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7.文中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屋间的环境的:_______________ __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8.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接着,一颗一颗地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
“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________ ____ __。
植树的牧羊人答案预习检测1.薰坍墟灌裂淌hé xì chóu zuó guǎ篷péng 帐篷(1) 蓬péng 蓬勃缝fèng 裂缝féng缝补戳 chuō戳穿(2)戮lù 杀戮绕rào 环绕(3) 饶ráo 富饶娆ráo 妖娆挠nào 阻挠侥 jiǎo 侥幸懒 lǎn 懒惰(4) 獭 tǎ水獭濑lài 浅濑籁lài 天籁簌sù 簌簌落下二、词语理解3.⑴坍塌⑵沉默寡言⑶刨根问底⑷不毛之地4.D“乍看”是突然看到或猛然看到。
三、课文感知5.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荒凉去往那片高原的路牧羊养蜂山毛榉白桦充满生机富饶课堂速效达标基础积累1.D fēn应为 fèn;bó应为 bò2.⑴“康”应为“慷”⑵“蓬”应为“篷”“康”应为“慷”“铁锟”应为“铁棍”⑷“绿州”应为“绿洲”3. (3)是同类相比而不是比喻4.“毁灭”指一战二战给人们和环境带来的灾难,“创造”指“牧羊人”植使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含蓄着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对牧羊人植树深切地赞美之情。
⒌⑴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⑵运用动作描写,“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种树的认真,也含蓄着我对“牧羊人”敬佩。
⒍⑴干涸已久的泉水又冒了出来。
⑵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
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⒏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⒐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