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评价第四章课程结构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选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的选择性
• 选修课程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 • 选修课程可以是范围、数量、内容的选择,也可以是水平的选择。
• 必修课程具有强制性。重在求同,发展共性。 • 选修课程具有选择性。重在求异,发展个性。
• 二者的关系: (1)二者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公平”发展。 (2)二者具有等同的价值。 (3)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六、预设的课程与生成的课程
• 预设课程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课程实施之前经过精心设置的课程。 • 生成课程是指课程内容未经预先设定,而是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课程形态。
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
• 预设课程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课程实施之前经过精心设置的课程。 • 生成课程是指课程内容未经预先设定,而是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课程。 • 预设性、计划性、静态性、封闭性 • 生成性、偶发性、动态性、开放性
选修课和必修课应该相同比例吗?
• 从世界各国的课程设置趋势看,一般而言,小学以必修课程为主;初中也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 逐渐增多;高中可以选修与必修并重,甚至选修课程更多一些。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 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的特征。 • 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的课程。 •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创建学校办学特色,
隐性课程隐藏在哪里?
隐性课程隐藏在哪里?
• 教材里。教材里的性别世界 • 过程中。怎么教和教什么同样重要。 • 环境里。班级文化、校园文化。
• 隐性课程的特点 隐蔽性、非预期性、双重性。
•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1)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或相互矛盾、彼此消耗。 (2)或互相融合、不分彼此;或相互分离,彼此独立
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区别
• 学校课程是在学校层面上展开的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课程和地方课程,还包括校本课程。 •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充
分利Baidu Nhomakorabea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 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导致“为活动而活动”, 影响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3. 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设施的要求较 高。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 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 综合课程是指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主题或问题。
• 从哪些方面把握和分析课程结构? 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课程结构及其功能
• 课程结构决定其功能。不同的结构,会有不 同的功能,或功能大小不同。
• 课程结构的功能反过来也影响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的三个层次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门类
三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
课程结构的三个层次
根据不同的标准,课程可以划分为若干类型
三级课程的关系
• 不同层面,不同主体。 • 都落实在学校,都依靠教师。 • 国家课程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 • 国家课程采取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机制。 •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占16~20%,国家课程占80~84%。
三级课程之间的关系
• 首先,义务教育阶段以国家课程为主。 • 其次,三级课程之间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 再次,校本课程尽管以学校为本,但必须是在国家宏观课程政策和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开展。 • 最后,从纵向角度看,随着教育阶段的提升,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比重逐渐增大。
分科课程的优点和局限
1. 剔除与本学科无关的内容,便于学生快速、便 捷学习,也便于教学和评价。
此外也具有学科课程的优点:
系统完整地展示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利于文化传承 。
注重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严密性,有助于 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促进智力发展。
体现学术性、结构性和专门性,利于尖端人才培养 和科技发展。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设计的具有实际形态并以外显方式出现的 课程,是按照预先编订课程表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 其主导价值在于教育目标明确,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
课 程 门 类
周总课时数 学年总课时
经验课程的优点和局限
1. 重视直接经验的价值,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动机 和兴趣,有助于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体。
2. 把人类文化遗产与学生的经验整合在一起,把学 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易于学生掌握 。
3. 课程主题和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兴 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1.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
生成课程是预设课程的发展、拓展 预设课程是生成课程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随机的生成,预设难以生动精彩 没有精细的预设,很难有精彩的生成
• 指导思想 • 课程结构 • 课程标准 • 课程实施 • 教材开发与管理 • 课程评价 • 课程管理 • 教师培养与培训 • 课程改革组织与实施
我国新课程改革内容要点
16-20%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隐性课程
• 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潜隐课程、隐蔽课程。是指精心设计的不具有实际形态但对学生的发展产 生潜在影响的课程
• 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渗透的方式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改目标
•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B.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 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 选择性。
• C.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 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新课改目标
• D.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 与合作的能力。
3. 分科不断细化,有悖科学研究综合化的趋势 。
综合课程的优点和局限
1. 打破学科界限,促进了不同学科的课程内容和 教育价值的有机整合。
2. 能够增进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 实现学生心理的整体发展。
1.难以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不利于高级专 业化人才培养。
2. 课程内容容易出现“漏洞”;课程内容难以 阻止,容易出现“大拼盘”。
结构的重要性
• 世上万物都有其结构。结构决定事物的本质,结构与功能相联系。 • 自然界之物,一般是“结构决定功能”。 • 人造物,通常是根据预期的功能去设计结构。
金刚石 VS 石墨
《结构的力量》
• 作者:石鸥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年
课程也有结构
• 什么是课程结构? 所谓课程结构,就是指课程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结合的组织形式。 (廖哲勋、田慧生 《课程新论》第231页) 课程结构是将各种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及其结构形态。(教材56页) 课程结构就是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具体科目等要素经过有机整合形成的形态。(教材72页)
第四、五章 课程结构
第四章 课程结构(一)
• 第一节 课程类型 • 第二节 课程结构的性质与呈现方式 • 第三节 课程结构的确定及功能
什么是结构?
• 结即结合,构即构造。 • “结构是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
结构存在的条件
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 2.这些部分互相联系,而非彼此孤立。 3.这些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
• 三个面向 • 三个代表 • 素质教育 • 培养目标 • 6个具体目标
指导思想
新课程培养目标
• A.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 统;
• B.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 C.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 D.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 E.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F.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3. 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实施难度大。
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 划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标准是什么? • 什么是必修课程? • 什么是选修课程? • 两类课程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 两类课程之间是何关系?
• 必修课程是某一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指同一年级的所 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具有基本素养而开发的课程。
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的优点和局限
1. 系统完整地展示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利于文化传 承。
2. 注重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严密性,有助 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促进智力发展 。
3. 易于组织教学、评价,教学效率高。
4. 体现了学科的学术性、结构性和专门性,利于尖 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



品德与生活
26
26
910
910


九年课时总






九 计(比例)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7-9%
历史与社会 (或历史、地理)
3-4%
科学
科学(或生物、物理、化 学)
7-9%
语文
20-22%
数学
13-15%
外语
6-8%
体育
体育与健康
10-11%
艺术(或音乐、美术)
9-11%
综合实践活动 地方与学校课程
1.学科界限分明,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被人 为割裂,限制学生视野。
2. 分科课程的封闭性不利于及时吸纳科学文化 的最新发展成果。
3. 分科不断细化,有悖科学研究综合化的趋势 。
分科课程的优点和局限
1. 剔除与本学科无关的内容,便于学生快速、便 捷学习,也便于教学和评价。
此外也具有学科课程的优点:
• E.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 功能。
• F.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 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结构
• 第一方面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 • 第二方面是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 • 第三方面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
1.过于强调知识的逻辑体系,容易忽视学生的原 有经验、兴趣和需求。
2. 以理论学习为主,远离生活实际。 3. 在教学中容易导致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2.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也即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经验为中心而组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一、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 各自的含义 • 各自的特点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 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系统完整地展示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利于文化传承 。
注重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逻辑严密性,有助于 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促进智力发展。
体现学术性、结构性和专门性,利于尖端人才培养 和科技发展。
1.学科界限分明,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被人 为割裂,限制学生视野。
2. 分科课程的封闭性不利于及时吸纳科学文化 的最新发展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