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文言阅读及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曹刿论战》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6—10题。
(12分)【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
楚人济④泓而来。
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的字。
(2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克:(2)然后襄公鼓之鼓: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2分)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2.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曹刿论战阅读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及答案曹刿论战阅读及答案「篇一」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孚,信服C.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遂,于是,就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言语粗鄙C.患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其如土石何?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萌仓促迎战,乡人闭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
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
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4.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分)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答案】1.B(孚,为人所信服)2.A(A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中的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B项分别为“目光短浅”,“粗俗”;C项分别为“一类人”,“联系”或“相似”;D项前一为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后一为句首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含答案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选段,回答后面小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会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肉食者鄙.(2)神弗福.也21.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3.✬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答案】20.(1)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2)赐福,保佑。
2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2.D 23.示例:我赞赏刿的做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20.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忠”“属”“可以”等字词的翻译。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有译文及答案
曹刿论战一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译文:出兵讨伐,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又何间焉 2公令疏军而去之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A.可以一战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登轼而望之C.其乡人曰门人弟子填其室D.令以三日之粮闻寡人之耳者10.翻译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1.文段理解.6分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和鲁庄公的“”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这一句.参考答案:一8.1参与 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B2分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11.1远谋鄙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二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节选自孙子·谋攻译文:所以,有五种情况可以预见胜利: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胜利;懂得兵多兵少用法的,能胜利;全军上下同心协力的,能胜利;以自己有准备对付疏忽懈怠的敌人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干涉的,能胜利.这五条,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清楚敌人的实力和了解自己的实力, 战斗就不会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了解自己的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不了解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就必败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鼓: 2既克,公问其故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乙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二参考答案1.1击鼓1分 2战胜1分共2分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三甲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彼竭我盈. 2望其旗靡.3臣之妻私.臣 4今齐地方.千里1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20.甲乙两文中都有结论性的话.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和“”;乙文中邹忌在劝说齐威王时,运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性的话是“”.21.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甲文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2乙文中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三参考答案:18.1“充满”或“士气正旺盛” 2倒下 3偏爱 4“方圆”或“纵横”19.1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2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大王的.20.故克之故逐之设喻类比王之蔽甚矣21.参考答案:1智慧表现在: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2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四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爷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白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么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弗敢专也 2忠之属也3遂逐齐师 4阻而鼓之13.翻译下面句子.2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四参考答案: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狱”、“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16.3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五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固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节选自公输译文:的用完了,的守卫方法还有绰绰有余.屈服了,但他说:“我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了,但我不说.”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楚王问他原因. 说:“的意思,要杀死我.杀了我,守不住了,于是就可以攻下.可是我的弟子禽滑gǔ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守城的器械,在城墙上等待楚国的军队进攻.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的抵抗者.”楚王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12.词语理解.6分1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含义.①遂逐齐师②公问其故③望其旗靡④公输盘诎2请选出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成语.①例句:既克,公问其故 A克己奉公B克敌制胜②例句:以牒为械 A为民请命B下不为例13.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夫大国,难测也. 2虽杀臣,不能绝也.14.以上两个文段都涉及到战争,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五参考答案:12.1①于是②原故原因③倒下④“诎”通“屈”2①B“克敌制胜”的“克”与例句“克”相同. ②“下不为例”的“为”与例句“为”相同.1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1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正确,叙述恰当,即可得分.基本要求:观点必须从文段事件的结局中得来,2分;叙述恰当,2分.举例:从公输的结局看,面对人国的不义之战,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从实力上作好准备,这样才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大也不无借鉴意义.六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9.结合文意,找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肉食者鄙卑鄙B.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C.小大之狱案件D.齐师败绩大败10.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1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简要回答问题.⑴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⑵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13.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B.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C.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六参考答案:9.A10.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福:解释为赐福也可.11.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13.A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任末人名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书籍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通“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拾遗记译文: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 任末年.十四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 人恒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C. 削荆为.笔/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皆出.酒食10.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人而不学,则何以成12.乙文表现了任末的什么精神这与甲文中哪个观点相吻合4分答案:9. 3分 A10. 2分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11. 6分1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侵患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2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有成就呢意对即可12. 4分乙文表现了任末不怕吃苦,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高贵精神品质; 2分与甲文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观点相吻合. 2分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注释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易置:撤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将白起将他们全部活埋了.1.解词1小惠未遍2牺牲玉帛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2.译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13截断4动词活埋2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纸上谈兵.只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注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6饬:谨慎、恭敬.译文: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子女带装饰品.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1、解词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忠之属也.3期年而有扈氏服 .2、翻译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3、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三13满一年2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3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
【初中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曾国藩《挺经》阅读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曾国藩《挺经》阅读答案(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众利用这一点,在长勺子上打架。
公众会鼓动它。
桂说:“这是不可能的。
”齐人三鼓。
桂说:“是的。
”齐师傅失败了。
公众将疾驰而去。
桂说:“这是不可能的。
”邓实低头看着它的车辙,看着它说:“没关系。
”于是他去了齐师。
既然它被克服了,公众就会问它的原因。
他对他说:“如果你战斗,你会有勇气。
如果你努力,你会再次衰落,你会三次筋疲力尽。
如果你竭尽全力,你会战胜它。
如果你是一个大国,你不可预测,你害怕被征服。
我看着它的混乱,希望它的旗帜被扫掉,所以我把它赶走。
”(《曹刿论战》)(二)丈夫战战兢兢,胆子也大,一次又一次衰败,三人精疲力竭。
诸侯国经常读这些话。
用兵没有别的聪明,总是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
孙忠谋对合肥的袭击是由张辽引起的;诸葛武侯对陈仓的进攻被郝昭所伤。
一开始他们都太过犀利,渐渐精疲力竭。
只有鲁迅?① 退出② 和力扬③, 气耗尽,再次震动;当鲁康撤出西陵时,他预计这座城市不会突然倒塌。
相反,他保持着精神,做好了准备⑤ 外援先行,以等待内部自杀。
这是很好的使用气。
(摘自曾国藩的《亭静》)【注】①荀?:春秋时晋国大将。
②拔:攻下。
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
④遽:迅速。
⑤备:准备。
15.以下句子中添加一些单词的解释,错误的是[](2分)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家的:独家的。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祝福:祝福。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监狱:疏忽。
d.望其旗靡,故逐之I:放下。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刿论战》“夫学者,所以求益耳”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②所以:是为了。
③鸱枭(chī xi 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8.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C.凌忽长者,轻慢同列(轻视) D.人疾之如仇敌(疾病)9.下列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入见见人读数十卷书 B.恶之如鸱枭死亦我所恶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人疾之如仇敌 D.虽不能察,必以情如此以学自损10.对两个文言语段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第一段记述曹刿询问和批驳鲁庄公的看法,最后得出抓准战机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B.【乙】文告诉我们,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千万不要傲气。
C.【乙】文“如此以学自损”中“此”指代的内容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 D.【甲】文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曹刿深谋与远见,【乙】文通过所谓读书人的行为表现,写出其鄙陋与短见。
(完整)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试题(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选自《曹刿论战》)【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
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
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
勿邀正正之旗11,勿击堂堂之阵12,此治变者13也.【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
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
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 ②夺心:动摇决心。
心,指决心。
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
锐,旺盛. 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
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惰,懈怠. 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
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
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
治,掌握。
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
治,治理、有序。
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
哗,喧哗,指躁动不安。
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
心,指心理。
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
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邀,邀击、迎击.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堂堂,壮大的样子。
阵,阵容。
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
变,指机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公将驰.之驰. (2)望其旗靡.靡.(3)三军可夺气.气. (4)朝气锐.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中考语文专项集训:文言文阅读(A卷)【含答案解析】
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小惠未徧.徧:(2)彼竭我盈.盈: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二、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第5——9题。
(17分)【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于·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曹刿论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2分)①公将驰之②望其旗靡【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彼竭我盈,故克之。
【小题3】节选的文段在阐述用兵方面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3分)答案【小题1】①驱车(追赶)②倒下(2分)【小题2】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分)【小题3】第一问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1分)第二问要点:(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2分)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3】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篇二」一、基础知识1、请给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又何间焉小惠未徧牺牲玉帛辙乱旗靡肉食者鄙2、填空:⑴ 《曹刿论战》选自《》,传说是时期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体史书。
⑵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具体来说指的是。
文中叙述了开始反攻的时机是开始追击的时机是。
3、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何以战B、必以情C、必以分人D、可以一战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⑴ 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
⑵ 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
⑶ 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
⑷ 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
5、翻译下列句子:⑴ 小信未孚。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锦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锦15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于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又何间焉 B.公问其故立有间并驱如故C.肉食者鄙 D.何以战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2)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3分)翻译: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2分)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30字)(4分)(二)十年春,齐师伐我。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小信未孚()(2)小大之狱()?(3)公将鼓之()(4)望其旗靡()2.用原文语句填空。
(5分)?(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3.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4.翻译下列语句。
(2分)?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
“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二)古文阅读(12分)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 (2 分)A.①又何间焉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B.①忠之属也②属引凄异C.①战则请从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D.①故逐之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析】A.参与/夹;B.这一类/连接;C.请/请教;D.所以。
故选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2 分)A.①肉食者谋之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①可以一成②以君之力C.①战于长勺②所患有甚于死者D.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解析】A.代词/无意;B.凭借;C.在/比;D.承接/却,转折。
故选B。
13.用现代双悟写出下面甸子的意思。
(4分)(1)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不同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判。
(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解析】考查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翻译,且是课本原句,几无技术含量,只要听老师话认真训练了,都轻而易举。
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文言文《曹刿论战》《吕氏春秋赵简子》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6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丛分人。
对日:“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
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日:“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日:‘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
”’门人入通。
董安于③侍奉于侧,愠日:“嘻!胥渠也,期④吾君骡,请即杀之。
”简子日:“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 "于是召庖人⑤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
住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⑥。
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
人主安能不好士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
②阳城胥渠l.复姓阳城,名胥渠。
③董安于:赵简子家臣。
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
⑤庖人:厨师。
⑥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名。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2)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3)夫杀人以活.畜( ) (4)人主安能不好.士 ( )1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3分)A.肉食者.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辍耕之.垄上C.董安于侍奉于.侧/躬耕于.南阳D.夜叩门而.谒日/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8.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
(4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曹刿论战》中考阅读材料原文东营市中考语文《曹刿论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对比阅读(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④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勍(qng):强而有力。
⑥儳(ch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题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2.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具体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13.概括说明两文在写作目的或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2分)《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答案10.答案:①鼓:击鼓进军②歼:被杀死③重:再次④以:凭,靠评分:两小题1分,共2分。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真题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曹刿论战》中考试题(含答案)(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
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
以治待乱⑦,以静待哗⑧,此治心⑨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⑩者也。
勿邀正正之旗11,勿击堂堂之阵12,此治变者13也。
【注释】①夺气:挫伤士气。
夺,剥夺,引申为挫败、打击。
气,这里指刚劲勇锐之气。
②夺心:动摇决心。
心,指决心。
③朝气锐: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
一说为军队早晨士气高昂。
锐,旺盛。
④昼气惰:过了一段时间后,士气逐渐懈怠。
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
惰,懈怠。
⑤暮气归:到最后,战斗力消耗殆尽,士气低落,将士思归。
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一说指傍晚。
归,止息、衰竭,一说指思归,想回去。
⑥治气:掌握运用士气的方法。
治,掌握。
⑦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
治,治理、有序。
⑧以静待哗:以我军的沉着冷静对待敌军的躁动不安。
哗,喧哗,指躁动不安。
⑨治心:掌握利用军队的心理的方法。
心,指心理。
⑩治力:掌握军队的战斗力。
力,指战斗力 11、勿邀正正之旗:不要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
邀,邀击、迎击。
正正,严整。
12、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堂堂,壮大的样子。
阵,阵容。
13、治变者:掌握机动应变的方法。
变,指机变。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
阅读理解曹刿论战阅读理解曹刿论战1阅读下面文言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甲文】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
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
”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
观者如堵墙。
久之,各未能进。
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
”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
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
③村步:村埠头。
步,通“埠”,码头。
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公与之乘弓手应声刺之B.远近皆服其能其真无马耶C.学而不思则罔遂曳矛而斗D.见必与之决生死轻寡人与11.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齐人三鼓(鼓:击鼓)B. 公将驰之(驰:奔跑)C.远近皆服其能(服:佩服)D.适值偷在市饮酒(适:恰好)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则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
B.乙文“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这句话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主人公都善于把握战机,从而一举取得胜利。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主人公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13.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参考答案:10.A 11.B 12.D13.①第一次击鼓能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衰竭了。
《曹刿论战》中考题
2016·福建省泉州卷】(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15分)【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丙】柯公焕,字德章,福建晋江人。
元贞间为古田尉。
时邻寇侵境,或曰:‘可以去乎?’焕曰:‘寇至则去,国谁与守?’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其家歼焉。
帅府嘉其忠勇,立祠祀之。
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还于旧都所恶有甚于死者 B.忠之属也子之听夫志C.元贞间为古田尉不足为外人道也D.帅府嘉其忠勇稍稍宾客其父 6.解释加点词。
(3分)(1)北定中原___________(2)小大之狱___________(3)可以去乎___________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诸葛亮、曹刿、柯焕三人“忠”的内涵分别是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3分)D6.(3分)(1)向北(2)案件(3)离开7.(6分)(1)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故”“崩”“以大事”各0.5分)(2)柯焕于是他就率领他的民众抵抗敌人,终因实力不足战死。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题)
(二)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①,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伐薪烧炭南山中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遂逐齐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B(A中“伐”前者为“攻打”,后者为“砍伐”;B中“属”,二者均为“类”之意;C中“师”,前者为“军队”,后者为“老师”;D中“故”,前者为“原因”,后者为“旧的”。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以塞忠谏之路也B.战则请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公与之乘何陋之有D.吾视其辙乱其真不知马也B(A中“C ”前者为“凭”,后者为“以致”;B中“则”,二者均为“就”之意;C中“之”,前者为代词,指“曹刿”,后者为句式倒装的标志;D中“其”,前者为“他们的”,后者为表强调的语气词。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这两句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民心,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刻画出来。
2023年《曹刿论战》阅读答案
2023年《曹刿论战》阅读答案2023年《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曹刿论战》)[乙](晋)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
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
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乃去之,及孟门⑤,而原请降。
(《国语.文公伐原》)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
②令:限令。
③疏军:撤兵。
疏,散、撤。
④谍:刺探军情的人。
⑤孟门:原国地名。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___________③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庇: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要求填空:①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_________”和鲁庄公的“___________”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用文中的词语作答)②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这一句。
4、甲文中,从“曹刿请见”一句中可以看出曹刿有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精神,请你谈谈对这种做法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
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一、【背景链接】(幻灯)
【有关《左传》】
(一)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典籍。
(二)《春秋》是战国时鲁国的史书,编年体史书,记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到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孔子曾经删减过。
(“春秋战国”的名称分别源于:《春秋》、《战国策》)(三)《春秋》成书后,非常简略,即所谓微言大义,往往说一件事就一句,就像买肉的流水帐(梁启超说的),《春秋左传》就是用来解释这一句话所说的事情的。
作为一般人,尤其是后来的人很难确切的知道整个事件的来历,比如《曹刿论战》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于是就有人为这部春秋作传,即给出解释。
其中流传下来的最著名的有三家,合称“春秋三传”最著名最有价值的就是《春秋左氏传》。
(四)《春秋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故称《左传》。
《左传》对《春秋》做了解释和补充,并有作者的评论。
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所以《左传》只能说是最早的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按照“经史子集”来划分的话,它既是经书,也是史书。
(五)(幻灯)有关左丘明的介绍,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写作背景】(幻灯)
《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其根本原因就是公子小白(齐桓公)与公子纠的王位之争,当时齐强鲁弱,长勺之战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详细记载)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比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春秋时代以弱胜强的三大战役:
齐鲁长勺之战(前684年)/晋楚城濮之战(前634年)/秦晋崤(xiao)之战(前633年)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
二、【相关人物】(幻灯)
(一)齐桓公其人: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或吴王阖闾)、楚庄王。
历史上关于这五霸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论。
史家争论,莫衷一是,我们可以暂不去管他。
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那就是这五个霸主中,一定有齐桓公,而且都公认他就是五霸之首。
虽然在本文未出现齐桓公,但他是鲁庄公的强大的对手,这是隐含的一个重要的人物。
(二)曹刿其人:
曹刿,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
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的军事理论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
另外,曹刿关心国事,谋虑深远。
他能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挺身而出,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有为国效劳,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
前681年,鲁君于柯(今阳谷东)会见齐君,仗剑相从,劫持齐桓公订立盟约,收回被占土
地。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政治家的“远谋”和作为军事家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鲁庄公其人:(幻灯)
鲁庄公,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
在位32年。
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
可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人物:平庸的国君(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又不是个昏君(任人唯贤,虚怀若谷)。
三、【行文思路】
本文的行文思路是这样的:(幻灯)
文章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
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四、【成语】
这8篇文言文所涉及到的成语很多,其中有的是出自课文,有的是由课文内容概括而来,有的是由相关语句拓展,我是遵照商务印书馆的(《新华成语词典》)而归纳的。
本文涉及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五、(幻灯)【文言文语段】
拓展1一——《子鱼论战》
拓展2——《史记·刺客列传》(选段)
拓展3——《名二子说》
【今人解读】
孙绿怡:《<曹刿论战>赏析》(选自《中国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肖坤斌:《重新认识鲁庄公》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其中有梁启超读《左传》)
六、【教学设计方案】(幻灯)
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去进行教学:
读——述——析——结
读:熟读述:复述(纠正字义、疏通文意)
析:抓住三个重点分析:一是叙事线索;二是曹刿的政治与军事思想内涵;三是人物形象(曹刿的“远谋”与鲁庄公的“鄙”)
结:归纳知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