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文的引申义: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的儒生编辑的《易。
贲卦。
象传》:(刚柔交错),开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
2、文明: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西文的CULTURE去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发、继而才引申到精神领域的。
和中国语言系统中的文明更为相似。
文明:经天纬地日文,照临四方日明。
文明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简而言之,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3、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人化”即是文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大文化”。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里的“共业”包摄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1.试论述中国科举制度。
①历史发展:起始于隋,唐代发展,宋代完善,明清达到顶峰后走向衰败。
1905年清末新②政被废除。
③考试内容:隋唐主要考进士明经。
宋代主考经义策论。
明清主考八股文。
④考试目的:通过科举选拔政治人才⑤考试类别:1.童生试 2.乡试3.会试4.殿试⑥科举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⑦科举利弊:利: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刺激大发展。
弊: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科举考试有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对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是不利的。
八股取士也严重压抑了思想自由。
2.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主要作用:①商品交流: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②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
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
③宗教交流: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
3.试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功能。
①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
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
《中 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课程,旨在帮助考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能够对中国文化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培养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广袤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掌握中国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条件对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格和风格。
探讨地理环境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中国文化的起源了解中国原始文化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掌握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和特点。
2、夏商周三代文化熟悉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成就。
理解三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奠基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掌握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主张。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和影响。
4、秦汉时期的文化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统一。
掌握秦汉文化的主要成就,如史学、文学、科技等。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与文化多元。
理解这一时期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新发展。
6、隋唐时期的文化掌握隋唐时期的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
了解隋唐文化在诗歌、书法、绘画、科技等领域的辉煌成就。
7、宋元时期的文化熟悉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
掌握宋元文化在理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重要成果。
8、明清时期的文化了解明清时期的政治专制、经济发展与文化总结。
分析明清文化在小说、戏曲、考据学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1、伦理道德型文化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核心地位。
分析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2、重人文轻自然的文化倾向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文领域的重视和对自然科学的相对忽视。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完整版一、单项选择题2、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 B统一)4、新石器时代结束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A五六千年之久)6、周人极端重视的是(B农业)7、建国初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 C明)8、中国历史上,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 D墟)9、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它是人们创制出来的一种无序化体系。
10、“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 C西周)11、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D董仲舒)12、现代新儒学的鼎盛时期在20世纪的( B五六十年代)13、中国古代丛书林林总总,最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而成的大型丛书(C《二十四史》)14、至今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是( D 《四库全书》)15、《周礼》又名周官,是一部(D谈论政治制度的书)16、汉代六经中的《乐经》不存在,增加了(B《孝经》《论语》)合为七经17、《春秋文公四十年》中记载,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对(C哈雷慧星)的记载。
18、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整体观的是(C中医学)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论语》)20、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是( D 语系)21、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冬祭叫( D烝)22、从殷墟卜辞来看,殷商时期己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的创造,这种神叫( c上帝)23、传说,制定婚姻“六礼”的人是( C周公 )24、学术界一般认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年代是( C大业三年 )25、秦朝的中央“三公”是(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6、下列关于“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始皇帝是秦政 )27、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上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是(D大有关系)28、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A血缘)2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B《法经》)30、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A 什伍里甲制度)31、佛教的创造人是( C释迦牟尼)32、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是( C仓颉)33、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B“书同文”)34、“以物比德”属于( D类比思维)35、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A 般若学)36.首次阐述“新儒家”概念的是(D梁漱溟)3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所运用的汉字修辞格是(D重叠)38、语言文字之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像,又是文化的( A载体)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24《中 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2024《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旨在帮助自学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培养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欣赏和传承能力。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使自学者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养,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弘扬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1、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认识地理环境在塑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经济模式、政治格局和民族性格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中国文化的起源掌握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文化特征,探讨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2、先秦时期的文化熟悉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传承,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3、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文化了解秦汉大一统文化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宋元明清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1、儒家思想深入理解儒家的核心概念,如仁、义、礼、智、信,以及儒家的道德伦理、政治思想和教育观念。
2、道家思想领会道家的道、无为、自然等核心思想,以及道家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独特看法。
3、佛教思想掌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中国的文学艺术1、古代文学熟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体会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书法绘画了解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发展脉络、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欣赏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3、音乐舞蹈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形式、风格和文化内涵。
(五)中国的科技成就1、古代科技掌握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等领域的重要科技成就。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1]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本课程考试题型为填空、单选、多选、简答和论述题.学员应认真掌握总复习的知识点和重要点,并注意题型的相互转化。
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传》。
“文”与“化”合成一个整词始于西汉。
2.中国与埃及、巴比伦、印度共称四大文明古国。
3.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4.简答: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2.简述广义文化的结构的划分:(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主要有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
(4)心态文化层: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其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哲学、文学、艺术、宗教)。
3.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文档资料
• 2019年元月12日下午7-8两节课,根据同学们答题 的速度,再作顺延,以150分钟为截止时间。
• 二、考试形式
• 开卷考试
• 三、试题类型
• • • • • 1、填空10分,每空1分; 2、名词解释,4小题,每题5分; 3、一,多做不加分; 5、标点题30分。将一段文言,标点为现代汉语。
之余》,《鲁迅全集》第6册,P188)
• 另外,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一文, 还谈到: • “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 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 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 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 人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 佛头着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 大厄。”(《鲁迅全集》第六册P191)
• “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 已经缓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 的就只有‘功德’了……单看雍正乾隆两 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 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wān )去之类 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接下)
• (接上)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
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 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 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 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 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 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鲁迅《病后杂谈
• 注释:清代文献学家陆心源对明人妄改乱刻古书,说过这 样的话:“明人书帕本(注:书帕本是明代官样例行礼品, 多数只注意表面装潢,不注重文字内容。),大抵如是, 所谓刻书而书亡者也。”(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一 《六经雅言图辨跋》)
• 三、鲁迅评《蜀碧》(清·彭遵泗 撰) :
• “讲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是不但四川人, 而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可惜 刻的太坏,错字颇不少。翻了一遍,在卷 三里看见了这样的一条——‘又,剥皮者, 从头至尻,一缕裂之,张于前,如鸟展翅, 率逾日始绝。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 死。’……”(《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 亭杂文· 病后杂谈》,P170)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单选题5、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答案:B6、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A、秦代B、汉代C、隋唐D、明代答案:C7、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答案:C8、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A、《孙子》B、《尚书》C、《春秋》D、《诗经》答案:A9、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A、孝B、仁C、义D、礼答案:B10、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A、《论语》B、《孟于》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答案:CC12,“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A.《书》B.《乐》C.《礼》D.《易》B11、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A、禁忌B、崇拜C、恐惧D、避讳答案:B12、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A、两次B、三次C、四次D、五次答案:A1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答案:B二、多选题16、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A、孝廉B、征辟C、考试D、举人E、察举答案:BCE17、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环境标志B、等级标志C、性别标志D、年龄标志E、体型标志答案:ACDE18、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艺术B、政治C、道德D、风俗习惯E、宗教答案:ABCDE三、名词解释20、九流十家答案:其为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是由汉代人总结出来的。
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刑名家等派别。
21、血缘九族制答案: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通论复习提纲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纲主要看每章节后面的名词及思考题。
下面这些在课堂上基本讲到,只有“三纲五常”和“中庸”没有解释,但涉及到。
另补充“中国古代蒙学读物的特点”。
1、“文化”一词的古代解释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人类文化史上的四大文化指什么?中华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阿拉伯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系统。
3、文化的外显模式、内隐模式文化的外显模式主要包括哲学、法律、历史、艺术、宗教、风俗、社会制度、行为规范、语言体系等,它们以文字等符号系统或人的具体行为为载体,一般都有外壳形式。
文化内隐模式大致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取向等,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深层的东西。
4、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原则即以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和筛选文化遗产,批判封建性的糟粕,继承民主性的精华。
5、中国的“伦理型文化”的显著表现?历代统治者视道德感化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将有助于统治稳固、社会有序的道德规范去“教化”民众,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此即所谓“以德治国”。
强调两个人的伦理义务,要求个人服从整体。
强调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视“修身”为立命之根本。
6、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包容性?1)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至今,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得胸襟,在于对不同区域或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中,求得顽强的生存与发展。
2)对于境外文化,中国文化多能以宽阔的胸怀去迎接挑战,并加以采撷、消化和吸纳,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来自南亚的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隋唐达到鼎盛,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它并未取代中华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立性格。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doc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绪论一、名词解释1、(P5) (08年真题)广义文化9、(P8) (10年真题)文化政策2、(P5) (09、12年真题)狭义文化10、(P9) (13年10月真题)民族文化3、(P6)文化内涵11、(P9)国别文化4、(P6)文化产品12、(P10)上层文化5、(P7)文化现象13、(P10)底层文化6、(P7)文化事象14、(P11)文化传统7、(P8)文化思潮15、(P11) (12年10月真题)传统文化8、(P8)文化观念、简答题1、(P5)广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2、(P5)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3、(P9)中国文化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的原因有哪些?4、(P10)什么是上层文化?什么是底层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5、(P11)文化传统有哪些特点和作用?6、(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7、(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8、(P12)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三、论述题1、(P10)怎样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2、(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关系?3、(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4、(P11)你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观点正确吗?5、(P12)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国文化传统?6、(P13)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界有哪些?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名词解释1、(P18)方志时期6、(P31)通漕四渠2、(P18)仪器观测期7、(P14)地理环境3、(P20)天下8、(P20)地缘4、(P22)九州9、(12年1月真题)“塞北江南”5、(P30) “尽地力之教”二、 简答题1、 (P14)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2、 (P14)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3、 (P15)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4、 (P15) (09年真题)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知识题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1、“文化”名称的来源?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
B、“化”的本义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参考 (给学生)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参考题绪论一、请谈一下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三、简答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内容。
四、论述:请谈谈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
五、请谈一下你对“没有华教即无华侨”这话的理解。
第一章一、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什么内容?(P13)二、简答:为什么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会千差万别?(P20)三、请以中国为例,评价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P24)第二章一、论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P39-41)二、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P35-38)第三章一、简答: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特点。
(P43)二、简答:与地中海沿岸国家相对比,说明中国宗法制度产生的原因。
(P43-44)三、何为嫡长子继承制?四、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五、论述题:宗法制度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的原因以及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P46-49)六、简答:如何理解“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等传统思想?(P48-49)七、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P49)八、如何理解家国同构的说法?(P48-49)九、请以英国与中国为例说明欧洲型与东方型(或称亚洲型)君主专制的不同。
(P50)十、论述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十一、简答:中国为何会形成安土重迁的传统?(P65)第四章一、如何理解“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含义?(P63-64)二、论述:为什么春秋战国会出现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P64-67)三、简答:春秋时代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64-65)四、简答:儒家的主要学派思想是什么?(P65)五、为什么儒家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学?(P65-66)六、为什么说儒道可以相通?(P66)七、请列举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学说思想。
(P66)八、请简要说明墨家的主要学说思想。
(P67)九、请简要说明汉代的今古文之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提纲题型:名词解释(30%)、填空(20%)、简述(20%)、论述(20%)一.文化结构的分类(P5)(名词解释)在文化结构的分类上,采用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层次说。
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诸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
心态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絪缊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具体说来,心态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指人们的日常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包括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升华,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流行传播,垂于后世。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二.文化的特征(P6)(名词填空)文化的特征是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
同一性——文化从最本质的角度上讲是对自然的人化,劳动创造了人,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
人类的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所以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汇聚。
它为人类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共同享有,不为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属文化现象。
时代性——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
09年4月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的含义⑴文的本主是错画,也就是花纹的意思⑵化的本义是改易⑶文化很早就已合成2.广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点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自下而上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⑴是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⑵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⑶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3.狭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求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⑴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⑵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历史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⑶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区别:文化现象所反映的是文化展过程中的外中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而文化事象则指的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
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
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发概括的认识产物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7.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表现在:(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多元性在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大纲绪论一、单项选择1、“文化”的“文”,它的本义是(花纹)。
2、“圣人观乎天文,以査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句话出自(《易》)。
3、在中国典籍中,最早把“文化”二字合在一起用的书是(《说苑》)。
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文化现象)。
5、在某一历时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6、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民俗文化)。
7、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所以又叫(人文文化)。
8、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都属于(文化政策)。
9、只有写成的典籍或称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
10、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
11、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文化传统)。
12、文化的“文”,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休养)。
13、文化的“化”,本义是(改易)。
14、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15、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16、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17、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18、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总和是(9076万),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字。
19、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的特点。
20、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收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所以,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就是吸收(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纲要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纲要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农耕自然经济的起源(4种文化)2、农耕文明的中西转移3、农耕自然经济体制的特点(纵向,横向)2条※关于商品经济的特点2条二、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3条三、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3条第四讲: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一、宗法制度完备:1、定义:(3个关键词)2、产生:(产生,完善)3、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3点二、专制主义严密:(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1、中国与欧洲整体的差异:(两种类型)2、中国君主专制特点:(4点)3、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2大范式的正负价值)第五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中国文化的产生:一、中国人起源(人类起源,中国人的起源)二、原始物质文化:两个时代,5大文化区三、原始观念文化:宗教3点,艺术四、原始社会组织:组织形式,三皇五帝五、上古文化分布:三大集团,考古六大区域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初步形成——殷商西周一、青铜器时代:1、殷周文化的物化形态:青铜器,甲骨文,金文2、观念文化:从尊重祖先到敬天保民,神本-人本第三节: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一,百家争鸣(儒墨道法)1、儒家: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观2、道家:哲学思想,主张,方法论3、法家:政治上,哲学思想4、墨家:主张,提倡,推行,尊崇,鼓吹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一、文化精神:1、规模与气象:2、主旋律3、中外文化交融:二、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1、文化统一措施:(秦始皇,5点)2、思想统一措施:秦汉各一点。
第六讲:姓名一、姓氏的产生于发展二、主要来源(11类)。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复习题.docx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A.久文化产品B.文化内涵C.文化现象D.文化事象2.在1972年《考古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硏究》一文的学者是()A.竺可桢B.李四光C.夏鼐D.冯友兰3.“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A.文明时代B.传说时代C.夏商周三代D.先秦时代4.在文化史上,春秋战国时代被称作是()A.中国文化的发生时代B.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时代C.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D.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5.标志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业的萌芽的文化遗址是()A.仰韶文化遗址B.龙山文化遗址C.河姆渡文化遗址D.屈家岭文化遗址6・在中国传统的工商贸易之中,西式广告出现于()A.晚清时期的北京B.晚清时期的上海C.民国时期的北京D.民国时期的上海7.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B.它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C.它在文化体系中稳定性不强D.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8.据《周礼扎己载,周朝专设司民之职,其职掌反映古代很早就有()A.宗法制度B.察举制度C.什伍里甲制度D.人口户籍登录管理制度9.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A.会亲友B.家族饮宴C.祭祖扫墓D.散祭神10.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Ao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11.下列文献记载,最能体现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的是()A. “上下与天地同流。
“B.“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12.唐代最有名的大型舞蹈是()A.《胡旋》B.《凉州》C.《绿腰》D.《霓裳羽衣舞》13.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是()A.”河图洛书说”B. ”仓颉造字说“C.“敬惜字纸“D. ”百寿图”14.汉代,经典多用下列哪种字体写成()A.小篆B.隶书C.楷书D.行书15.1916年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这一著名论文,将明清以来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七大阶段的文化人是()A.李大钊B.陈独秀C.胡适D.鲁迅\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
如触摸某寺庙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述》复习提纲
考试范围:绪论、第四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考试题型及练习:
一、填空题
1、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有两种,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
3、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是上古的五位帝王。
4、商周时代,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
5、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纳为赋、比、兴三类。
6、中国书法从字型上分为篆、隶、楷、草、行。
7、《史记》为人物为中心,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
8、“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传》。
9、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三大类。
10、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1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12、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共305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国风》;二是《大雅》、《小雅》,三是《周颂》、《商颂》、《鲁颂》。
13、《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后学者引申阐释,出现各种解释其的书,称之为“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二、名词解释题
1、自然崇拜
所谓自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
在世界宗教史上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
2、赋
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其主要特点是铺陈描写,不歌而诵。
赋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它产生于战国后期,接受了纵横家游说之辞及楚辞的巨大影响,到汉代达到鼎盛阶段。
3、《西游记》
《西游记》是明代的神话小说,取材于唐代高僧玄奘奘远赴天竺取经的故事。
它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孙悟空出世、学艺及大闹天宫,二是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往西天取经。
全书的中心人物是孙悟空,它一方面肯定孙悟空大闹天宫,体现了蔑视统治者的权贵,反对不合理社会秩序的叛逆精神;另一方面以肯定孙悟空等人护法取经,体现了维护既定秩序的观念,反映了传统文化精神的两面性。
4、《通典》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为唐代杜佑所著。
它记载历代制度沿革,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唐虞,下迄唐代天宝年间。
全书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
每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综合各代,其中以唐代叙述最详。
5、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是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一,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逐步凝结成的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这种精忠爱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爱国诗人屈原、陆游,精忠报国的岳飞、文天祥等,都是这种爱国精神的杰出代表。
6、文化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为“小文化”。
7、“赋”、“比”、“兴”
“赋”、“比”、“兴”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手法。
“赋”是指直接的叙述和抒写,“比”是比喻或比拟,“兴”则是从意义、声音等方面的类比关系来引发诗歌。
“赋”、“比”、“兴”的手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编年体
编年体是中国史书的主要体裁之一,它以时间为中心,依照年月顺序记述史事。
这种体裁的优点是史事和时间的紧密结合,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容易明了史事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因果关系。
9、《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初施耐庵的英雄传奇小说。
它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等人起义反抗官府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官逼民反”的道理。
它严厉地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凶恶,热情歌颂了起义的英雄,塑造了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性格各异的典型人物。
三、简答题
1、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是什么?
答:
①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
②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
③封建制度的扼制。
2、列举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
①综合观,即大教育观。
②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
③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3、列举《诗经》的主要内容。
答:
①周部族的历史,以歌颂周室祖先的功德为主。
②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
③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
⑤叙述爱情和婚姻。
4、列举中国古代建筑的四大类型及特点。
①宫殿。
以皇宫为代表,其目的是显示帝王之威,因此有高、大、深、庄的特点。
②陵墓。
以表现已逝帝王的威严,有另一种高、大、深、庄的特点。
③寺庙。
整体对称是其特色。
④园林。
其核心是自然情趣。
5、列举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①学兼天人,会通古今。
②以古为镜,经世致用。
③求实直书,书法不隐。
④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6、列举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答:
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②温故知新、学思并重。
③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④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⑤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7、列举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时期。
答: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此时的散文主要是语录体,代表作是《论语》。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散文已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体过渡,代表作是《孟子》《庄子》。
第三个时期是战国后期,散文发展成专题论著,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
8、列举中国绘画共同的美学原则。
①是散点透视的游目。
②以大观小。
③遗貌取神。
④游目式的笔、色、墨。
9、列举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①仁爱孝悌。
②谦和好礼。
③诚信知报。
④精忠爱国。
⑤克己奉公。
⑥修已慎独。
⑦见利思义。
⑧勤俭廉正。
⑨笃实宽厚。
⑩勇毅力行。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答:人类从动物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
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从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
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的这件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
因此,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自然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改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试论述元杂剧的五类主要题材。
答:元杂剧的主要题材有以下五类:一、爱情剧。
它们主要描写青年男女对爱情与婚姻自主的追求,鲜明地体现了反对封建制度及封建道德规范的倾向,代表作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上马头》等。
有些用神的恋爱故事来影射现实的杂剧如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李好古的《张生煮海》也属于此类。
二、公案剧。
它们一般通过刑事案件的审判,同时也表彰廉洁公正的清官(主要是包公),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鲁斋郎》及无名氏的《陈州粜米》等。
三、水浒剧。
它们主要描写梁山英雄除暴安良、解民倒悬的侠义行动,其中尤
以歌颂梁山好汉李逵的戏为多,代表作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
四、世情剧。
它们主要揭露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批判矛头尤其集中于统治阶级对妇女朝三暮四的行径以及守财奴、败家子、伪君子之类的人物,代表作有关汉卿的《救风尘》、郑廷玉的《看钱奴》、秦简夫的《东堂老》等。
五、历史剧。
它们主要表现历史上重大的政治斗争和民族斗争,歌颂忠臣义士,谴责奸臣贼子,表彰民族英雄,批判异族入侵和卖国贼。
一般来说,这些历史剧都有借古讽今的含义,曲折表达了元代人民的政治、道德观念,代表作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关汉卿的《单刀会》、马致远的《汉宫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