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地图上反映的宇宙观
探索古代宇宙观人类对天空的解读

探索古代宇宙观人类对天空的解读探索古代宇宙观:人类对天空的解读人类从远古时代开始就对天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试图解读其中蕴含的奥秘。
古代文明的先民们通过观察、记录和思考,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宇宙观。
本文将带您回到古代,一起探索人类对天空的解读。
一、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主要以天命观为核心。
古人认为,天地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为人之上,人应顺应天命。
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孔子是重要的思想家,他提出了“天命之子”的观念,认为人类是天地间最重要的存在。
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和宇宙解读主要依赖于天文学和历法学。
根据《尚书》、《礼记》等古籍记载,中国古代人民观测到了丰富多彩的天文现象,如变星、日食、月食等,这些观测结果成为了古代宇宙观的基础。
二、古埃及的宇宙观古埃及人相信,生命和死亡是一种循环。
他们将太阳视为神圣的存在,太阳每天升起和落下的过程象征着生与死、重新诞生。
古埃及人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建立了复杂的天文学体系,用于解读天空中的现象,并将其与神圣联系起来。
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也与古埃及人的宇宙观念息息相关。
他们认为法老的灵魂在死后会上升到天空,与太阳神和其他神祗相会,为此建造了巨大而宏伟的金字塔,用于承载法老的灵魂,使其与神们永恒相伴。
三、古希腊的宇宙观古希腊人对宇宙的解读也充满了哲学思辨。
他们认为宇宙是由四大元素组成的:地、水、火、气。
希腊的哲学家们提出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争论着宇宙的本质和结构。
著名的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则绕地球运行。
而另一位古希腊天文学家哥白尼则提出了日心说,主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其他行星则绕太阳旋转。
四、玛雅文明的宇宙观玛雅文明是古代美洲的伟大文明之一。
他们对天空的观察非常敏锐,并建立了准确的日历系统。
玛雅人相信,天象变化与人类的命运密切相关,他们用观测到的天文现象来预测未来的事件。
玛雅人建造了众多宏伟的观测设施,如天文台、神庙等,用于观测太阳、月亮和其他星体的运行轨迹。
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宇宙观

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宇宙观中国古代天文学源远流长,伴随着几千年的演化,并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
从殷商时期开始,古代中国人就开始观察星象,研究宇宙。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天文学的核心理念,它认为人类与宇宙是相互关联的,人与天地享有和谐的关系。
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宇宙观包含了天地始终、宇宙结构和天体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一、天地始终古代中国天文学认为,天地始终是海阔天空的,宇宙永恒不变的。
《周易》中提到:“天长地久,天地可坏。
”这表明人们认为天地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
传统中国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四时变化、太阳、月亮、五行等现象,理解了天地的起源与变化,并构建了天地永恒的宇宙观。
二、宇宙结构古代中国天文学认为,宇宙是由天、地、人、物四要素构成的。
天指天体,包括太阳、月亮、星星等。
地指地球,也是人居住的地方。
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处于天地之间。
物指宇宙中的万物,包括植物、动物等。
古代中国人将这四要素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宇宙模型。
三、天体运动古代中国天文学通过长期观察和记录,认识到天体有周期性的运动规律。
古人观察到太阳、月亮、五星(金、木、水、火、土)等天体的运行轨迹,并随时间的推移总结出一些规律。
例如,太阳在地球上的视运动表现出东升西落,同时具有一年一度的周年运动和黄道上的运动。
古代中国人将这些规律以天干地支等方式加以标识,形成了古代中国独特的历法系统。
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宇宙观不仅仅停留在观察与记录的层面上,更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成就。
例如,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技术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测量天文现象,推算出了日月食的周期规律,形成了古代中国独特的天文历法。
同时,古代中国人通过天象预测地震、水旱等自然灾害,为国家农业生产和行政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宇宙观是独特而精确的,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将天地与人类有机地联系起来。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与研究,理解了天地的起源与变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体系。
中国古人 宇宙观

中国古人宇宙观
中国古人对宇宙的观念有很多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
1.盖天说: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观,大约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际。
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盖子一样笼罩着大地,北朝民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就是对它最形象的描述。
但关于这个盖子形状的说法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从“天圆地方”到“天道圆,地道方”再到“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发展过程。
这个学说认为天体都附着在天盖上,天盖旋转不息,带着诸天体东升西落。
2.宣夜说:宣夜说认为没有一个固体的天盖,“天”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虚空,日月星辰在虚空中飘浮移动依赖的是“气”。
这种观念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固定的边界。
3.浑天说:浑天说是出现最晚的一种学说,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一个与其他天体一样在宇宙中运动的球体。
同时它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边界。
这些古代宇宙观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进步,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不断深化。
中国汉代的宇宙观四个字

中国汉代的宇宙观四个字中国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宇宙观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渐深入,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
这个宇宙观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汉代宇宙观的核心思想。
在这个宇宙观中,天被视为宇宙的最高存在,是人们崇拜和敬畏的对象。
人则被视为天的一部分,与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这种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了人与天地万物的紧密联系。
首先,汉代人对天的崇拜和敬畏可以从他们的宗教信仰中得到体现。
在汉代,天帝被视为最高的神明,统治着天地万物。
人们通过祭祀和祈祷来表达对天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同时,汉代人还相信天意,认为天会通过自然灾害、天象变化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因此,人们会根据天象来预测吉凶祸福,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汉代人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他们相信人的行为会影响天地的运行和变化。
例如,人们认为君主的德行和治理能力会影响天地的和平与安宁,因此君主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明智的才能。
此外,汉代人还相信人的身体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他们通过观察天象和研究人体来探索人与宇宙的联系,形成了医学和占星学等学科。
最后,汉代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相互融合。
这种观念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汉代人注重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根据天象和气候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
他们相信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丰收和幸福。
总之,中国汉代的宇宙观可以用“天人合一”四个字来概括。
这个宇宙观体现了人们对天的崇拜和敬畏,强调了人与天地万物的紧密联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宇宙观不仅在汉代影响深远,也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宇宙观有哪些

中国历史宇宙观有哪些中国的历史宇宙观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远古时期。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认知还很有限,对宇宙的认知也非常模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逐渐形成了更加完整和系统的宇宙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宇宙观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观。
据《礼记》所述,夏代的神农氏曾说过:“天之在我,我之在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表明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古代,人们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与天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相互依存,互为联系。
水火相容宇宙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宇宙观逐渐丰富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开始萌芽,对宇宙的认知也更加深入。
在那个时代,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宇宙观。
人们认为,天上有阳,地下有阴,水是阴的象征,火是阳的象征。
然而,水和火并没有截然不同的界限,相反,它们可以相融相容。
这种观念成为后来中国哲学中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
天命观在古代,人们相信天命,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在遵从自己的命运轨迹。
与之相应的,宇宙观也逐渐出现了天命观。
天命观认为,天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万物的出生、生长、衰老、死亡以及天灾人祸,都是天命在作祟。
人们尽管不能掌控天命,但却可以依照天命发展的规律而做事,以此来追求生命的意义。
天人合一与万物平等宇宙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宇宙观越来越丰富、开放和宽容。
唐代,一位民间思想家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了一个全新的宇宙观:“天地本无分,人造本无状。
理无大小,物无高下。
” 这种观念不仅是文学形式的表达,也是对宇宙的一种新认识,人与天地万物本是平等的。
人们不应该以自己的狭隘观念来看待事物,应该倡导包容和平等。
结语中国历史上的宇宙观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和发展。
从最初的天人合一,到水火相容、天命观,再到天人合一与万物平等,中国的宇宙观逐渐向世界开放。
这些宇宙观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基础,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对世界和自我认知的思考和探索。
今天,我们则可以在这些历史宇宙观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汉代宇宙观

汉代宇宙观
汉代宇宙观主要包括天地宇宙的构成和宇宙的运行规律。
在汉代宇宙观中,人们认为天地宇宙是由天、地、人三个层次构成的。
天是宇宙的最高层次,是超越人类的存在。
天有岁星、胎星等象征吉凶的星宿,也有神仙住在其中。
地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包括水、土地等自然资源。
地上有各种动植物,供人类利用。
人是介于天地之间的存在,是宇宙的一部分。
汉代人们认为宇宙是由无限的乾坤两个方位构成的。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
乾坤相对而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宇宙的面貌。
乾坤也象征了男女二元对立的原则。
人类生活在乾坤之间,必须遵循这种二元对立的原则。
此外,汉代也有一定的宇宙运行规律的认识。
人们相信宇宙有早晚、昼夜、四时、月份、节气等一定的规律。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就观测天象,研究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规律,以编制历法。
汉代的天文学家还发现了一些周期性的现象,例如日食、月食等。
总的来说,汉代宇宙观是以天地人为中心的宇宙观,人们对天地宇宙的构成和运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努力通过观测和研究来揭示宇宙的奥秘。
中国古代三种主要宇宙观

中國古代三種主要宇宙觀古人觀察大自然,看著月升月落,星辰變換,心中也開始了一些疑問:「天地到底有多廣?」「日月星辰的移動有何規律?」並在觀察中建立種種的想法。
首先,在周朝初期出現的天地結構模型是「蓋天說」。
「蓋天說」認為「天如車蓋,游乎八極之中」、「天形如笠,中夾高而四邊下」,也有人認為「天如欹車蓋,南高北下」,以現代天文學的眼光看來,蓋天說就是人類視覺感官的描述。
試想一下,您正處於遼闊的草原上,則您所見到的,是天蒼蒼、野茫茫的景象,自然,天圓地方、天似穹廬的意象油然而生。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開始發展「渾天說」。
所謂的渾天說,主要論點主張天在地外,日月繞地而運行。
直到漢代,關於宇宙結構的學說主要有「蓋天說」、「渾天說」及「宣夜說」三種。
宣夜說主張天是無邊無際的氣體,日月星辰飄浮其間,也只是發光的氣,「無所根繫,自然浮生」。
這個說法和天文學有一些吻合之處,只可惜這個學說缺乏實際的觀測度量方法,所以流於理論,無法繼續發揚光大而與渾天、蓋天一爭長短。
至於渾天說在解釋天體運行方面,似乎比蓋天說來得合理。
《渾天儀圖注》中說明,「渾天如雞子。
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
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郵殼之裹黃。
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又中分之,則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
」可見,渾天說已有天球的觀念,將天比作雞蛋殼,地比作雞蛋黃,二十八宿有一半位於地平面下。
而張衡晚年更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將宇宙的空間、時間都推往無窮的尺度,超越原來渾天說單層球殼的空間限制。
【觀星人雜誌創刊號-漢朝的天文學家張衡】。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早在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中国古人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天文观测活动。
在授时和星占两个主要需求推动下,中国天文学在公元前5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发展出以28宿和北极为基准的赤道天文坐标系统,创制了圭表、漏壶、浑仪、简仪和水运天像台等天文仪器,积累了丰富的、连续的观测记录。
在三国时代就已编制了包括283个星座1465颗恒星的星表,史书中还保留有大量奇异天象记录,其中包括公元前687年的流星雨记录、公元前613年的哈雷慧星记录、公元前32年的极光记录、公元前28年的太阳黑子记录、公元134年的超新星记录。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研究,不仅为服务于政治和农业的历法制定提供了基础,而且也发展了具有独特哲理的宇宙观,包括无限宇宙的概念、天地的结构模型、宇宙的生成演化和天人关系。
宇宙概念在古希腊意指与“混沌”相对的“秩序”,而在古代中国它所指称的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体。
战国(前476-前221)末年的尸佼对宇宙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宇”就是包括东西南北四方和上下六合的三维空间,而“宙”就是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维时间。
东汉时代的张衡(78———139)明确提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的无限宇宙概念。
与宇宙相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天地”,它意指人类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而那些尚观测不到的部分叫做“虚空”或“太虚”。
元代的邓牧(1247———1306)认为在无限的虚空中有无限多的天地,“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而已耳”(《伯牙琴》),与300年后欧洲布鲁诺(1548———1600)的宇宙无限论如出一辙。
中国古代先哲们还认为,就一个天体来说都是有始有终的,但就无限多的天体构成的系统来说则是无始无终的。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的结构相继出现过三大模型,即盖天模型、浑天模型和宣夜模型。
盖天模型把天地的结构设想为一把附着有众天体的左旋大伞笼罩着一个倒扣的静止的大盘子,约在西汉末年成书的《周髀算经》给出一个典型的论述。
古代文明中的东方宇宙观

古代文明中的东方宇宙观古代文明中的东方宇宙观承载了人类对宇宙起源、演化和结构的认知,是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方宇宙观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理论体系,本文将通过概括性的介绍,探讨古代中国、印度和日本文化中的东方宇宙观。
一、古代中国的东方宇宙观中国古代文明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宇宙被视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东方宇宙观认为宇宙由天、地、人三者构成。
天象观察是古代中国研究宇宙的重要方法,人们通过观测天体运行和变化,总结出太阳、月亮、星辰等的运行规律,并将之与人的命运联系起来。
天体运行规律的掌握,被视为预测天灾人祸、倡导礼仪观念的基础。
中国的古代哲学家还提出了“阴阳”、“五行”等重要的宇宙观念。
阴阳理论表达了宇宙中相对的、相互依存的两种对立面,如日夜、寒暑等,它们的转化和平衡构成了宇宙的运行规律。
而五行理论将宇宙万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认为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断变化,构成了宇宙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古代印度的东方宇宙观古代印度文化中,宇宙被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被称为“布拉曼”。
宇宙是永恒的,无始无终,通过不断的循环与变化维系着宇宙的存在。
印度古代文明的东方宇宙观受到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影响,其中,印度教的宇宙观是最为深入人心的。
印度教认为宇宙由无数个世界和存在构成,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神灵和居民。
宇宙的起源被称为“斯堪达”("Srishti"),它是神的意愿所创造的结果。
印度的宇宙观中,还有重要的概念是“梵”。
梵是指整个宇宙的存在本体,是最高和最终的实体。
梵的内在本质被描述为未知、无垠和超越性,它是万物的根源和终极目标。
人们通过冥想和修行,试图认识和联系梵,以获得灵性的提升和解脱。
三、古代日本的东方宇宙观古代日本文明中的宇宙观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强烈影响,同时吸纳了独特的民间信仰和神道教的理念。
日本古代的宇宙观认为宇宙由天、地、人以及神明构成。
中国古地图上反映的宇宙观

王树连
地图是客观世界的摹写与抽 象 。但 是 “地 图 作 为 一 种 书 写 , 它却只是给了阅读者一个绘制者 眼中的世界,这世界的大小、上 下、方位、比是制图者的宇宙观,或者说是 制作地图的那个时代的流行的宇 宙观。我们知道,宇是指空间, 即古人所说的上下四方,宙是指 时间,即古人所说的古往今来。 因此,从宇宙观的角度说,地图
上,周边地区的 “蕃夷之地”居然简 略到只有国名,而没有版图范围。这 说明,一方面,古代绘图者只能比较 真实地反映了解的地理范围,而对陌 生的地理区域只能简略描绘;另一方 面,也反映了古人把华夏的中原地区 (今河南洛阳附近)视为 “地中” (大 地 中 心 )的 观 念 , 这 种 观 念 是 同
!!
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制造出地球仪, “其 制 以 木 为 圆 球 , 七 分 为 水 , 其 色 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 海 ,脉 络 贯 穿 于 其 中 , 画 作 小 方 井 , 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扎 马鲁丁的地球仪把西方基于理论推断 的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带给了中国人, 但是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
出了日心说,证明了地球是围绕太阳 公转,本身还进行自传。 !%%" 年,葡 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完成了绕地球一周 的航行,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球形 的。!%#( 年,荷兰科学家墨卡托第一 次设计出把地球表面描绘到平面上的 方法,称为墨卡托投影。墨卡托投影 是等角正圆柱投影,它假想用一个圆 柱切于地球赤道上,根据角度不变的 条件,用数学方法把地球的经纬线转 换到圆柱面上,然后将圆柱面展开为 平面。这样就把互相正交的经纬线展 绘到了平面上,这种科学方法延续到 今天仍然在应用。这些科学知识在明 末陆续传入中国。 !%)& 年,利玛窦在 广东肇庆制作了 《坤 舆 山 海 全 图 》 , 在知府王泮的支持下,刻印出来。这 是中国第一幅反映球形大地的地图, 在地图的说明中指出: “地与海本是 圆形,而合为一球,诚如鸡子,黄在 清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 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 ” !#*" 年 , 利玛窦与中国学者李应试一起绘制了 著 名 的 《坤 舆 万 国 全 图 》 ,图中绘出 了经纬线,内容更加详尽。中国学者 李之藻在 《题万国坤舆图》指 出 : “谓 海 水 附 地 , 共 作 圆 形 , 而 周 围 俱 有 生 齿 ,颇 为 创 闻 可 骇 。 ”天文学者 熊三拔在 《表度说》中也说: “是时 天圆地小之说初入中土,骤闻而骇之 者甚众。 ”可 以 说 , 以 日 心 说 、 大 地 如球为代表的科学宇宙观震撼了中国 知 识 界 ,冲 击 了 中 国 传 统 的 宇 宙 观 。 一些开明的敏感的科学家比如徐光启 等逐渐地接受了科学的宇宙观,并且
中国古典文化宇宙观

中国古典文化宇宙观中国古典文化宇宙观,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宇宙结构和运行规律的理解和探索。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独特特点,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文化宇宙观深受儒家、道家和墨家等学说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宇宙观念。
在这一观念中,宇宙被认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了天、地、人和万物。
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和责任。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天是宇宙的最高存在,它掌管着一切事物的运行和变化。
天被认为是至高无上、万物之源,它具有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地位。
同时,人们也将地球与天联系在一起,认为地球是天之子民,有着与天相对应的位置和作用。
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人类的地位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
人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拥有独特的理性和道德能力。
人与天地相通,与万物共生,承担着维护宇宙和谐的使命。
因此,人的行为和道德品质对宇宙的安宁与和谐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道家哲学中,宇宙被看作是一个始终变化和流动的整体。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构成,道是宇宙的本源和根基。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放下欲望和功利,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和谐。
儒家思想中的宇宙观注重人类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将宇宙视为“天地者,唯万物之逆旅也;而又唯人之所畏也”。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应该顺应天道规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墨家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学派,也对宇宙观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墨家主张以兼爱的原则来构建社会和谐,强调天地与人的平等关系。
墨家认为人应该发展自己的“兼爱之心”,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总体而言,中国古典文化宇宙观体现了一种综合性、有机性和和谐性的思维方式。
它强调天地人的关系,追求宇宙的和谐与安宁。
这种宇宙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中。
在现代社会,尽管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但中国古典文化宇宙观提供了一种价值观的参考,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社会建设提供了借鉴。
古代东西方宇宙观

古代东西方宇宙观在咱中国呀,古人的宇宙观那是相当独特的。
有一种说法叫“天圆地方”,这听起来就特别形象。
古人觉得呀,天空就像一个大大的锅盖一样,是圆形的,罩在大地上,而大地呢,是方方正正的。
这种观念在好多方面都有体现呢。
比如说古代的建筑,你看那四合院,方方正正的,就有点像大地的感觉,而天空呢,就像在四合院上面那个大大的、圆圆的天空。
而且这种观念也影响到了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周围是四海,再往外就是蛮夷之地啦。
还有就是道家的宇宙观,道家觉得宇宙是由道而生的。
道这个东西可玄乎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却是万物的根源。
就像老子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就像一个神秘的力量,创造了宇宙间的一切。
在道家的宇宙观里,宇宙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变化的世界,有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不断地推动着万物的生长、发展和变化。
白天和黑夜、男人和女人、热和冷,这些都是阴阳的体现。
再说说东方的佛教宇宙观。
佛教认为宇宙是无限广阔的,有三千大千世界呢。
每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
他们还认为这个世界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这就有点像我们的人生一样,充满了各种因缘际会,今天遇到这个人,明天发生这件事,都是有原因的。
而且佛教的宇宙观里有很多层天,有地狱、人间、天界等等不同的境界,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决定自己在这个宇宙中的位置。
说完东方,咱再聊聊西方的宇宙观。
西方的宇宙观在古代也是多种多样的。
古希腊的时候就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像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认为宇宙是和谐的,是由数组成的。
他们觉得数是宇宙的本质,比如说三角形、圆形这些几何形状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而且他们相信天体的运动也是按照一定的数学规律来进行的。
这就像一场宇宙间的数学音乐会,每个天体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旋律在运行。
亚里士多德呢,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的天体都围绕着地球转。
这种观点在西方统治了很长时间呢。
古人是如何认识宇宙的,除了“天圆地方”还有哪些看法

古人是如何认识宇宙的,除了“天圆地方”还有哪些看法一提起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我们不由自主的便会认为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
其实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是非常先进与丰富的,甚至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天文学相比也显得毫不逊色。
如果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过基本了解,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实是非常发达的。
查阅文献,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主要有三种,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我们不妨一一走进这三种天体观,深入了解其对于天地的看法与古人的智慧。
图1 古代天圆地方之说•一、盖头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盖天说是汉民族一种非常古老的宇宙观,早在殷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在古人的眼中,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四方的土地,天空好比一个圆形的屋顶,覆盖着整个地球,即“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天圆地方”。
古人认为天与地相接,融为一体。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又有人提出其实天与地其实并不相接,天虽然覆盖着地,但由于地是方的,故而有四个角是无法覆盖的,于是有人就认为,这四个角上有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天空。
盖天说系统见于《晋书·天文志》,其中记载道:“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
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
三光隐映,以为昼夜。
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
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
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按照该观点,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其中间距八万里。
东汉的著名哲学家王充认为“今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耳。
今,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
”图2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当然,盖天说自产生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发展的体系。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对于这首北朝民歌,我们并不陌生,其中反映的就是盖天说的观点。
从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反映的内容无疑是属于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
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

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摘要:本文对于中国古代的时空观作出了一点简要的说明,包括宇宙的演化、时间观、空间观以及现代宇宙时空观的几个重要的发展理论,如红位移奇观、宇宙大爆炸论、宇宙稳态论和稳态论的崩溃。
关键词:宇宙的演化,时间观,空间观,红位移奇观,宇宙大爆炸,宇宙稳态论,稳态论的崩溃。
一、引言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寻找宇宙的本体到底是什么。
正是因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在其他许多问题的认识上也就没有得到澄清,甚至完全颠倒,以非为是,以妄为真。
然而也因为人类的社会总是在前进着,所以这个问题也吸引了许多古圣先贤费心地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论断——无论真妄或是否完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一直以其强盛的国家政权、辽阔的疆域国土、先进的封建文化、灿烂的古代文明, 独立特出于周围各国之上, 因此,中国古代圣贤留给我们后辈的对宇宙时空的资源也叹为观止!本文尝试用概括的方法,简略叙述和探究一下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
二、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1、宇宙的演化从客观的宇宙的形态上说,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共有六种: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昕天说、穹天说、安天说。
盖天说:这是创立于商代的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学说,认为天是帽子,地是棋盘,天圆地方,当然天比要地大一些了。
看看中国历史上的主流钱币的形状,就可以轻易地理解盖天说了。
浑天说:创立于周朝,但东汉张衡为集大成者,制成了浑天仪,著有《浑天仪图说》。
认为天是个鸡蛋,地是蛋黄,悬在天中间,日月星辰就像是在蛋壳上跑来跑去的小虫子。
宣夜说:宣夜者,彻夜不眠也,说明这是大量天文观察得出的结论。
认为大地是一个球状实体,而日月星辰全是气体,漂浮于也是气体球的天空中。
此说创立于周朝,比较著名的反映这一理论的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杞人忧天》。
昕天说:昕者,太阳运动也。
此说是盖天说的改进型,认为天像一个车轮,会转动,所以天体在运行。
穹天说:穹者,房顶也。
此说也是盖天说的改进型,认为天是一个球状的壳,而且还会转动,带动了天体运行。
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与天文学发展

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与天文学发展在古代中国,人们对宇宙的认知一直是一项重要的探索。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天空中星辰运动规律的观察和描述上,这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古代中国的宇宙观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人发现天空中有恒星、行星、太阳、月亮等天体,它们有着规律的运动轨迹。
人们开始记录这些天体的运动规律,并试图解释它们。
在这个过程中,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
在古代中国,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木星、水星、金星、火星、土星)被视为宇宙的主要组成部分。
古人观察到太阳和月亮的昼夜运行规律,将它们与自然界的四时变化联系起来,形成了“日月并行”的观念。
此外,古人还观察到了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它们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每隔一段时间出现在同一个位置上,这被称为“循行”。
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认知程度逐渐提高,他们开始注意到更微小的天体运动。
例如,他们观察到了彗星的现象,并将其描述为“长尾星”。
另外,中国古代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天文测量工具,如浑天仪、天策镜等,这些仪器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
随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研究星象,并通过星象来预测天灾人祸。
中国古代许多帝王都非常注重天文学的发展,他们认为天文学可以帮助他们预测未来、统治国家。
这也促使了中国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尽管古代中国在宇宙观和天文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它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在科学方法上相对滞后。
与此同时,中国的宇宙观主要受到儒家思想和易经哲学的影响,这限制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宇宙观与天文学发展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虽然古代中国在宇宙观和天文学方面存在一些限制,但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也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汉代宇宙观

汉代宇宙观
摘要:
一、汉代宇宙观的概述
二、汉代宇宙观的主要内容
1.天圆地方说
2.阴阳五行说
3.天人相应说
三、汉代宇宙观的影响与价值
正文:
一、汉代宇宙观的概述
汉代宇宙观是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宇宙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汉代宇宙观主要包括了天圆地方说、阴阳五行说和天人相应说等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汉代宇宙观的主要内容
1.天圆地方说
天圆地方说是汉代宇宙观的基础,它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直观认识。
在汉代,人们还认为天有九重,地上有九州,这种观念被称为“九天九地”。
2.阴阳五行说
阴阳五行说是汉代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基本力量和五行(金、木、水、火、土)构成的。
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
形成了万物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则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属性,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生成。
3.天人相应说
天人相应说是汉代宇宙观的又一重要内容,它认为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人的行为会影响自然,自然的变化也会影响人。
这种观念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按照天地的规律行事。
三、汉代宇宙观的影响与价值
汉代宇宙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也对现代科学、哲学和人文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宇宙观念

山海经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宇宙观念中国古代的山海经是一部关于位于山海之间的地方的著作。
这部古老的文献不仅仅是记载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地理的认识,也展示了他们对宇宙的观念和认知。
山海经中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海洋以及各种神秘的神话生物。
通过详细描述这些景观,山海经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宇宙的视角,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和理解。
山海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它主要记录了人们对大地各个方位和自然景观的想象和描绘。
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中,大地被分为两个主要的领域:一个是山脉,另一个是大海。
山脉代表着固定的和稳定的元素,而大海则象征着不稳定和无限的元素。
在山海经中,山脉常常被描述为巍峨高耸、起伏连绵的地方。
这些山脉被认为是地球的支撑点,象征着稳定和坚定的力量。
而大海则被描绘为无边无际的水域,给人一种无限延伸的感觉。
山脉和大海形成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构成的基础概念,也反映了他们对宇宙无限性和无穷尽的想象。
除了地理景观外,山海经还记载了各种神话生物和传说。
这些生物常常被描述为在山脉和大海之间出没,它们被认为是连接宇宙各个领域的桥梁。
这些神话生物的形象多种多样,有些是善良的护卫者,有些是邪恶的威胁。
这些故事和传说通过诗、歌、谣和神话等方式传承下来,成为中国古代宇宙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海经中的宇宙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描述自然地理的著作,更是古代人们对宇宙的理解和探索的结果。
它揭示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界和宇宙的景观和想象,以及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思考。
总之,山海经是一部展示中国古代社会宇宙观念的重要著作。
它通过描绘自然地理景观、神话生物和传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宇宙视角。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山海经不仅仅是一本书籍,更是人们对宇宙的思考和理解的集大成之作。
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宇宙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文化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and the Ancient Chinese Concept of the UniverseThe ancient Chinese book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is a work that describes the places located between the mountains and seas. This ancienttext not only records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geography, but also showcases their concepts and beliefs about the universe.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depicts diverse geographical landscapes, suchas mountains, rivers, lakes, oceans, and various mythical creatures. By providing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se landscapes,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offers a cosmic perspective and reflects the ancient people's explo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The origins of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Chinese mythology. It mainly records people's imagination and descriptions of the various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landscape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concept of the universe, the earth was divided into two mainrealms: mountains and the sea. Mountains symbolized stability and firmness, while the sea represented instability and an infinite element.In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mountains are often described as towering and undulating places. These mountains were believed to be the pillars supporting the earth, symbolizing stability and strength.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a was depicted as boundless water, giving people a sense of infinite extension. Mountains and the sea formed the fundamental concep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reflecting their imagination of the universe's infinity and boundlessness.In addition to geographical landscapes,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also records various mythical creatures and legends. These creatures are often described as appearing between mountains and the sea, connecting different realms of the universe. The images of these mythical creatures are diverse, some being benevolent guardians while others are threatening and evil. These stories and legends have been passed down through poetry, songs, folk tales, and myth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oncept of the universe.The concept of the universe described in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It was not just a work that captured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but also an outcome of the ancient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It reveals the landscapes and imagination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 universe, as well as their contempl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world, humans, and the universe.In conclusion,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is an important work that showcases the ancient Chinese concept of the universe. By depicting natural geographic landscapes, mythical creatures, and legends, it offers a unique cosmic perspective.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s" is not just a book, but also a culmination of people's thought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It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oncept of the universe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and has inspired subsequent culture and literature.。
华夏古代宇宙观:盖天说

华夏古代宇宙观:盖天说《宋书·天文志》载:言天者有三家,一曰宣夜,二曰盖天,三曰浑天。
下面我们就从盖天说开始,来一一讲述华夏古代的宇宙观。
本文作者:羽萤经常听人说,我们的祖先很愚昧,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
很早以前,我对盖天说的了解还仅限于下面这张图片,其来源为《晋书·天文志》:“周髀家云: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1 天圆地方(图片源自网络)这种天圆地方的说法,使后世的人对盖天说产生了不少的误解。
直到东汉的赵爽在《周髀算经》注文中表达:“天动为圆,地静为方,此配阴阳之义,非实天地之体也。
”原来,真正的盖天说,是用“天圆地方”来表达天地的阴阳属性,而并非指天地宇宙的具体形状。
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了地球是圆的。
那么盖天说所主张的天地形状是什么样的呢?《周髀算经》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
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
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
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
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
如图2所示:图2 盖天说示意图(作者手绘)有人会问,天地相距八万里,这是怎么来的呢?在《周髀算经》里面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
髀者,股也。
正晷者,句也。
正南千里,句一尺五寸。
正北千里,句一尺七寸。
日益表南,晷日益长。
候句六尺,即取竹,空径一寸,长八尺,捕影而视之,空正掩日,而日应空之孔。
由此观之,率八十寸而得径一寸。
故以句为首,以髀为股。
从髀至日下六万里,而髀无影。
从此以上至日,则八万里。
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句,日高为股。
句、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日,从髀所旁至日所十万里。
以率率之,八十里得径一里。
十万里得径千二百五十里。
故曰,日晷径千二百五十里。
什么意思呢?请看图3:图3 天地距离计算示意图(作者手绘)这是立杆测影的又一个经典应用。
天圆地方是中国人文化中的宇宙观

天圆地方是中国人文化中的宇宙观在中国早期的宇宙观中,对于宇宙模式的猜想主要有三种,即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
浑天说在古代中国对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浑天说认为“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
天地被认为是一个鸡蛋,地是鸡蛋黄,天是蛋黄外面的蛋液和蛋壳,天把地包裹在其中。
盖天说受众很广,古人仰而观天,第一印象是天为球形,俯而察地,第一印象是地为平面。
一个半球形扣在一个平面上,人在其中观看,就有天似穹庐,地似棋盘之感,所以有“天覆地载”之说。
宣夜说最符合“现代科学”的思想,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实质,是气,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虚空之中。
这三种思想中,在早期真正流行的是盖天说,盖天说最重要的就是天圆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地图绘制中表现出来。 万 历 四 十 一 年 ( !#!’ ) ,章潢编 写 《图 书 编 》 , 其 中 收 入 了 《昊 天 浑 元 图 》 《九 重 天 图 》 ,在这些图上地 球被画成一个分成四瓣的西瓜,每瓣
( 行 , 共 ’# 行 , 对 应 ’#* 度 。 明 朝 末
年 ,潘 光 祖 编 制 了 《舆 地 图 考 》 ,其 中 的 《东 西 两 半 球 图 》 ,放弃了计里 画方的方法,采用了利玛窦传入的西 法,绘出了经纬度。这说明,明朝末 年,大地如球的观念已经初步为知识 界所接受。 明朝末年,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与传入的西洋宇宙观并存的时期。守 旧的学者还信奉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西洋宇宙观还没有深入人心。因此, 在进行经纬度点测量时,不得不采用 了中国传统方法与西洋方法两种方法 测量。 到了清代,日心说、地球论已经 占主导地位,西法测图已经通行。康 熙年间,朝廷组织了全国范围的经纬 度点测量,为制图时绘制精确的经纬 线 奠 定 了 基 础 。 经 过 先 后 ’* 年 的 努 力,在 !$!( 年绘制成 《皇舆全览图》 。 该 图 “为 全 图 一 , 离 合 凡 三 十 二 帧 , 别 为 分 省 图 ,省 各 一 帧 ” 。李约瑟认 为, 《皇舆全览图》 “不但是亚洲当 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 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更好更精确” 。 《皇 舆 全 览 图 》标 志 着 中 国 传 统 的 宇 宙观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测绘 《皇舆 全览图》时,新疆及西藏部分地区因 战乱没有测量经纬度点。 !$%% 年平定 战乱后,对上述地区进行了测绘,补 绘了 《皇舆全览图》的不足,绘制成 《乾隆内府皇舆图》 。该图采用经纬线 直线斜交的圆锥投影,范围涵盖中华 大地、波罗的海、地中海、北冰洋等 广大区域。 《乾隆内府皇舆图》的成 功,标志着中国首次实测全国地图的 大业告成,也标志着中国的制图学者 完全接受了基于科学宇宙观的西洋制 图方法。
测
绘
文
化
中
国
测
绘
或定方位,起到 “正彼此之体”的作 用;道里及高下、方邪、迂直是指距 离及对距离的改正,目的在于求 “鸟 道 之 数 ”—— —水 平 直 线 距 离 。 可 见 , “制 图 六 体 ”没 有 包 含 科 学 制 图 必 需 的投影改正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 制图时没有顾及地球的曲率,而是把 大地看作一个平面。古人用测量日影 长短的方法推算相距遥远的两地的距 离,也是基于大地是一个平面。古人 知道,步量得来的 “道里”受到地形 “高 下 ” 、路 线 “方 邪 、迂 直 ”的 影 响,并不是地图上所需要的直线距 离,于是千方百计地加以改正,但是 得到的仍然是大地平面上的距离,而 不是地球表面的球面距离。所以说, 作为中国古代的制图传统的 “制图六 体”反映的是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王树连
地图是客观世界的摹写与抽 象 。但 是 “地 图 作 为 一 种 书 写 , 它却只是给了阅读者一个绘制者 眼中的世界,这世界的大小、上 下、方位、比例,都渗透了绘制
想史》第二卷)这里所说的观念 就是制图者的宇宙观,或者说是 制作地图的那个时代的流行的说的古往今来。 因此,从宇宙观的角度说,地图
!"
中
国
测
绘
《地 球 正 背 面 全图》 ,选自 《海 国图志》 。
中国古地图上反映
者的观念。 ” (葛兆光, 《中国思 是对特定时间的地理空间的描述。 事实上,在描述古地图的文献里, 在流传下来的古代地图上,或隐 约或清晰地反映出不同时代的人 们的地理视野,以及对宇宙的总 体看法,这包括人们对所见世界 的直观、理性的推断,以及对未 知世界的猜测。
上,周边地区的 “蕃夷之地”居然简 略到只有国名,而没有版图范围。这 说明,一方面,古代绘图者只能比较 真实地反映了解的地理范围,而对陌 生的地理区域只能简略描绘;另一方 面,也反映了古人把华夏的中原地区 (今河南洛阳附近)视为 “地中” (大 地 中 心 )的 观 念 , 这 种 观 念 是 同
!!
!%&’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
出了日心说,证明了地球是围绕太阳 公转,本身还进行自传。 !%%" 年,葡 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完成了绕地球一周 的航行,用事实证明了地球是球形 的。!%#( 年,荷兰科学家墨卡托第一 次设计出把地球表面描绘到平面上的 方法,称为墨卡托投影。墨卡托投影 是等角正圆柱投影,它假想用一个圆 柱切于地球赤道上,根据角度不变的 条件,用数学方法把地球的经纬线转 换到圆柱面上,然后将圆柱面展开为 平面。这样就把互相正交的经纬线展 绘到了平面上,这种科学方法延续到 今天仍然在应用。这些科学知识在明 末陆续传入中国。 !%)& 年,利玛窦在 广东肇庆制作了 《坤 舆 山 海 全 图 》 , 在知府王泮的支持下,刻印出来。这 是中国第一幅反映球形大地的地图, 在地图的说明中指出: “地与海本是 圆形,而合为一球,诚如鸡子,黄在 清内,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 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 ” !#*" 年 , 利玛窦与中国学者李应试一起绘制了 著 名 的 《坤 舆 万 国 全 图 》 ,图中绘出 了经纬线,内容更加详尽。中国学者 李之藻在 《题万国坤舆图》指 出 : “谓 海 水 附 地 , 共 作 圆 形 , 而 周 围 俱 有 生 齿 ,颇 为 创 闻 可 骇 。 ”天文学者 熊三拔在 《表度说》中也说: “是时 天圆地小之说初入中土,骤闻而骇之 者甚众。 ”可 以 说 , 以 日 心 说 、 大 地 如球为代表的科学宇宙观震撼了中国 知 识 界 ,冲 击 了 中 国 传 统 的 宇 宙 观 。 一些开明的敏感的科学家比如徐光启 等逐渐地接受了科学的宇宙观,并且
!"
测
绘
文
化
中
国
测
绘
的同心水晶球概念,曾经束缚欧洲天
心圆宇宙观的变种。
同心圆宇宙观
中国古代地图特别是先秦时代地 图,在相当高的程度上反映了同心圆 宇宙观。同心圆宇宙观是说 “空间是 一层一层的同心圆,天体围绕北极旋 转而成一个圆,地则类似井或亚字形 的一个方,天地都有一个中心,这个 中心是超越时空而存在的一个点,那 就是这个永恒的不动点、同心圆的圆 心……这种知识背景还被类推或衍伸 到各个知识和思想领域。 ”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第二卷)许倬 云 在 《科 学 与 工 艺 —— —谈 李 约 瑟 之 中 国 文 明史》中也说: “中国人总认为宇宙 秩序有条有理,时间从零点开始,而 宇宙结构是一层层的同心圆。 ”先秦 著作 《周礼》用 “五服”描述了一个 “回 ”字 形 的 地 理 范 围 , 其 实 质 与 同 心 圆 类 似 ,都 是 从 中 心 向 四 面 辐 射 。 文中说:帝王的都城是中心,周围五 百 里 属 于 甸 服 (王 畿 ) ,其外五百里 属 于 侯 服 (诸 侯 领 地 ) ,再外五百里 属 于 绥 服 (绥 靖 地 区 ) ,接着是五百 里的要服 (外族地区)与五百里的荒
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制造出地球仪, “其 制 以 木 为 圆 球 , 七 分 为 水 , 其 色 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 海 ,脉 络 贯 穿 于 其 中 , 画 作 小 方 井 , 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扎 马鲁丁的地球仪把西方基于理论推断 的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带给了中国人, 但是并没有被广泛接受。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的宇宙观
服 (未 开 化 地 区 ) 。这种自我中心的 观念,影响久远。北宋的石介就说 过: “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 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 夷 ,四 夷 外 也 , 中 国 内 也 。 ”一直到 清代,仍然有人宣扬 “坤舆大地以中 国为主” 。国外也有类似的观点, 李 约瑟说: “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僵硬
从浑天说(地心说) 到日心说
天圆地方的盖天说不能解释许多 现象,于是在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其 代表性的观点是: “浑天如鸡子,天 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 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 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 立 ,载 水 而 浮 。 ” 这 是 张 衡 在 《浑 天 仪注》中对浑天说的形象而扼要的表 述,并且制作出浑天仪表证了浑天 说。把大地看作圆形的蛋黄,已经在 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看 法,而把地球看作是一个球体。浑天 说对人们无法用眼睛看到的地平以下 部分作了比较正确的推断,所以东汉 末 的 蔡 邕 说 “惟 浑 天 近 得 其 情 ” 。浑 天说及其表征天象的方法对于中国古 代天文学有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百 世不易之道。浑天说把大地看作一定 意义上的球体,这种认识更接近于科 学,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把对地球 形状的科学认识引入制图学。到了元 代 至 元 四 年 ( !"#$ ) ,来到中国的西
文学思想一千多年。 ” 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在古代地图 上有明显的反映,其表现为:一是重 笔描绘华夏大地 (特别是中原地区) 。 大禹划华夏为九州,继而铸九鼎,鼎 上 镌 有 各 地 的 物 产 、山 水 。 《九 鼎 图》是目前所知的远古时代的天下 图,反映了王权所至的范围,表明了 远古人实际的地理视野。秦始皇灭六 国 之 后 绘 制 的 《天 下 大 图 》 ,晋代裴 秀按照制图六体的方法绘制的 《禹贡 地域图》 ,实 际 上 都 是 华 夏 大 地 的 地 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地理概念 上,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 “天 下 ” 与 九 州 几 乎 没 有 什 么 区 别 , 于是,古代天下地图常常是对包括东 夷、西戎、北狄、南蛮在内的源于 《禹贡》描述的 “中国” 。二是详细绘 制华夏,简略绘制周边。在古代地图 上,华夏大地居于中心,进行详细绘 制;华夏大地的周边国家则概略绘 制,而且常常是呈现缩小绘制的趋 势。在张骞出使西域后的汉代的舆地 图上,在裴秀依据古天下大图缩绘的 《方丈图》上,在唐代贾耽 绘 制 的 《海 内 华 夷 图 》 上 , 这 种 绘 制 特 点 反 映得比较明显。比如贾耽在献 《海内 华夷图》的表章中说 “中国以禹贡为 首,外夷以班 (注:汉代班固)史发 源” 。在 宋 代 依 据 《海 内 华 夷 图 》 刻 石的 《华夷图》 (现存于西安碑林博 物馆)上记有 “其四方蕃夷之地,唐 贾魏公 (即贾耽)图所载,凡数百余 国,今取著闻者载之” 。在 《华夷图》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古称盖天说, 在先秦时期十分流行,如曾子在 《大 戴礼》中所说 “诚如天圆而地方,则 是四角之不掩也” 。到了秦汉时期, 就更加系统化了。有人称,在西汉时 期成书的 《周髀算经》是盖天论的代 表 作 。书 中 形 容 天 圆 如 同 一 顶 草 帽 , 地方如同方形的棋盘,并且记述了对 太阳视运动的观测与计算,绘制了 《盖 天 图 》 。清代科学家梅文鼎说: “ 《周髀算经》虽未明言地圆,而其理 其算已具其中矣。 《周髀》言北极之 下以春分至秋分为昼,秋分至春分为 夜,盖惟地体浑圆,太阳绕地行,才 能如此。 ”盖 天 说 是 对 视 野 所 及 范 围 内直观现象的描述,不能解释许多天 象。但是,随着天文观测的发展,它 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晋代的虞耸著 《穹 天 论 》时 就 指 出 “天 形 穹 隆 如 鸡 子,幕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 之 上 ,譬 如 覆 奁 ” 。盖天说影响深刻 而久远,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宇 宙观。直到清代还有人宣扬天和地好 像 “两碗之合,上虚空而下盛水,水 之中置块土焉,平者为大地,高者为 山岳,低者为百川,载土之水即东西 南北大海” 。 “制 图 六 体 ” 是 天 圆 地 方 的 宇 宙 观在地图编制上的直接反映。晋代的 制图学家裴秀在 《禹贡地域图》的序 言中提出了划时代 的 “制 图 六 体 ” 。 他 说 : “制 图 之 体 有 六 焉 。一 曰 分 率 ,所 以 辨 广 轮 之 度 也 。 二 曰 准 望 , 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 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 邪 ,六 曰 迂 直 , 此 三 者 各 因 地 制 宜 , 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一般认为,分 率是指地图比例尺,通常用计里画方 的方法去确定比例尺;准望是指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