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造假现象的剖析
会计造假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会计造假是指企业或个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取不正当手段,故意隐瞒、虚构、篡改会计信息,以误导投资者、债权人、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会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影响了社会稳定。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会计造假实践的深入分析,揭示其成因、手段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会计造假的原因1. 上市动机:一些企业为了达到上市条件,通过会计造假虚增业绩,误导投资者。
2. 避免退市:部分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退市,通过会计造假粉饰业绩,维持公司股票交易。
3. 财务风险:企业面临财务风险,如资金链断裂、债务危机等,通过会计造假掩盖真实财务状况。
4. 财务造假利益驱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为了个人利益,采取会计造假手段。
5. 监管环境:监管机构对会计造假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企业有恃无恐。
三、会计造假的手段1. 虚增收入: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隐瞒退货、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虚增收入。
2. 虚减成本:通过虚构采购合同、隐瞒退货、提前确认成本等方式虚减成本。
3. 虚增资产:通过虚构投资、隐瞒资产减值、提前确认资产等方式虚增资产。
4. 虚减负债:通过虚构负债、隐瞒负债增加、提前确认负债等方式虚减负债。
5. 虚增利润:通过上述手段综合作用,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
四、会计造假的影响1. 损害投资者利益:会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投资损失。
2. 影响经济秩序:会计造假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
3. 侵蚀社会诚信:会计造假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降低了社会道德水平。
4. 增加监管成本:监管机构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查处会计造假,增加了监管成本。
五、防范会计造假的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会计造假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违法成本。
2. 强化监管力度:监管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会计造假行为。
3. 提高企业自律意识: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树立诚信经营理念。
对会计造假现象的剖析
对会计造假现象的剖析黄敏慧会计造假是指有关经济人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目标所采取的违反国家和制度,或虽然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但违背经济活动客观事实,致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中的重要依据,尽管政府部门在不断地采取各种手段来打击企业对会计信息造假的现象,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企业会挺而走险地实施造假呢?本人从以下几方面对会计造假现象进行剖析。
一、会计造假现象发生的原因分析(一)以获取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一些公司进行会计造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巨大的经济利益。
通过会计造假,企业可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方面的利益;企业负责人可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可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方面的利益;会计师事务所也可获得买方市场的一席之地。
总之,这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毫无顾忌地进行会计造假。
(二)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太低一些会计执业人员和经营者之所以“造假”,都是因为能从“造假”中捞到好处。
注册会计师放弃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时,会拉到更多的业务而被发现的风险与损失都较小。
由于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使企业、中介机构才敢铤而走险,造假欺骗投资者。
(三)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制衡监督机制弱化在经济发达国家,企业注重组织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权力分离和权力监督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而我国的公司法人制度起步较晚,在理论结构上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集团公司绝对控股,没有人来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住客户而偏离公正的方向,这样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就不能很好地代表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即使经营行为严重偏离所有者的经营目标或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时,也不会受到应有的制约。
(四)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存在缺陷,给造假者带来了机会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的管理活动,本身有其局限性,主要有会计法规的不完善、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可选择性等。
对会计造假原因的剖析
会计造假不是偶然现象
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如此严重,那末国外的情况如何呢?安 然事件的出现也就说明了一切。 安然公司在美国企业中排第七位,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交易商, 又曾以700亿美元的股市市值居美国上市公司之前列。 安然公司竟然一再造假账,虚报盈利,欺骗广大投资者和本公司 的职工,使他们蒙受巨大损失。 安然公司的会计造假,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一只手帮公司作假,另一只手在证明作假的手没有 作假。 会计造假犹如爱滋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三、对会计造假原因的剖析
会计是科学?是艺术?还是“魔术”?
会计理论界对会计到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的争论由来已久,但现行实务中的一些令人困惑的 做法让人觉得会计越来越象是一门魔术。
如果认为会计是魔术,是会计这一人造系统天然存 在的可以被扭曲(造假)的基因使然。
三、对会计造假原因的剖析
公司治理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内部制度安排,社 会审计则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外部制度安排。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能逊色于新闻记者?新闻记者所 拥有的独立性,正是注册会计师所缺少的。 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社会审计 的鉴证功能将一文不值,并有可能使上市公司的会计 造假更具欺骗性。
规范执业等死(被上市公司解聘),不规范执业找死 (被监管部门禁入) 。
三、对会计造假原因的剖析
造假收益远大于造假成本
虚假会计信息的大量存在,表明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存在着对虚 假会计信息的旺盛需求。既然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给。 对于造假者而言,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 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 据初略统计,过去10年因会计造假被中国证监会发现并处罚的上 市公司仅在100例左右。 与造假成本相比,会计造假所带来的收益可能呈几何级数放大。 银广夏1999和2000年通过虚构7.45亿元利润创造“中国第一蓝筹 股”的神话,其停牌时的流通市值比1998年末增加了至少70亿元。 虚假净收益虽然近千万元,但通过市盈率这一“财富放大器”的 作用,却对流通股股价造成巨大计造假原因的剖析
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及应对
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摘要】会计造假是一种严重影响企业和社会稳定的不良行为。
造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会压力、管理层压力、财务业绩压力和内部控制不严等方面。
社会压力使企业为了应对竞争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管理层压力则让员工感受到工作压力迫使他们选择违规操作。
财务业绩压力是企业为了达到财务目标而采取欺诈行为的原因之一,而内部控制不严也为造假提供了便利。
为了应对会计造假问题,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系统,建立道德操守并加强监管力度。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企业才能有效预防和打击会计造假行为,维护企业的声誉和社会的利益。
【关键词】会计造假、原因分析、应对、社会压力、管理层压力、财务业绩压力、内部控制、应对方法、加强内部控制、建立道德操守、加强监管1. 引言1.1 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及应对会计造假是指企业在会计报告中故意夸大或者缩小业绩、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数据的行为,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或监管机构的目的。
而会计造假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压力、管理层压力、财务业绩压力和内部控制不严等方面。
为了有效避免会计造假的发生,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内部控制、建立道德操守和加强监管等方面。
通过认真分析会计造假的原因,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应对,可以更有效地提升企业的透明度和诚信度,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声誉。
2. 正文2.1 社会压力会计造假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原因之一是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来源于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各种要求和期望,包括市场竞争、股东利益、投资者预期等。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需要通过操纵财务数据来满足外部利益的期望。
社会压力会导致企业为了应对外部压力而不择手段地进行会计造假,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长期来看必定会对企业造成不良后果。
企业必须认识到社会压力对造假行为的影响,建立健康的经营理念,不盲目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树立长远发展的目标,才能避免因社会压力而导致的会计造假行为。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查处力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减少社会压力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会计舞弊分析及解决对策
会计舞弊分析及解决对策会计舞弊是指工作人员为了获得个人利益而在财务报告中故意误导性地操纵数据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企业的利益,也损害了投资者和公众的信任,对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会计舞弊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预防会计舞弊的发生。
一、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1. 法律意识不强在一些企业中,员工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后果认识不足,这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会计舞弊的想法。
尤其是在财务管理岗位上的员工,他们往往能够掌握更多的关键信息,一旦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就更为严重。
2. 绩效评价指标扭曲一些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价主要以业绩为指标,而不充分考虑其道德品质和工作态度。
这就使得一些员工为了达到业绩指标而采取不正当手段,比如故意操纵财务报告数据,虚增收入、减少成本,以此来提高业绩,获得更高的薪酬和奖金。
3. 内部控制不健全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健全,监管不到位。
员工可以利用这一漏洞进行会计舞弊,编造虚假的交易流水,虚增资产价值,掩盖企业真实财务状况,从而谋取私利。
4. 利益冲突在一些企业中,员工可能会面临着利益冲突的情况。
业务部门可能会为了销售额的增长而夸大业绩,并向财务部门施压,要求虚增收入;而财务部门则为了业绩指标的完成而向高层隐瞒真实数据,以达到公司获利的目的。
二、解决对策1. 完善法律法规教育培训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法律法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对财务管理人员应加强培训,使其了解会计舞弊的危害和法律责任,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守职业道德底线。
企业应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调整,不仅要考核员工的业绩,还要考核员工的道德品质和工作态度。
只有通过综合考核,才能更全面地评价员工的表现,避免过分强调业绩而忽视道德层面的要求。
企业应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报告的审计和监管,减少漏洞和盲区的存在。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市场禁入等严重后果。
本报告针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和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2019年,某知名上市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经查,该公司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交易、隐瞒费用、虚增收入等手段,虚增利润数十亿元。
三、事件分析1. 财务造假原因(1)业绩压力:在市场竞争激烈、业绩增长放缓的背景下,部分企业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市场预期,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虚增业绩。
(2)监管缺失: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3)内部控制不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4)道德风险: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为追求个人利益而铤而走险。
2. 财务造假手段(1)虚构交易: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采购订单等,虚增收入和利润。
(2)隐瞒费用:将实际发生的费用归入其他科目,减少当期利润。
(3)虚增资产:通过购买低价值资产、虚增存货等手段,虚增资产规模。
(4)操纵利润:通过调整收入、费用等科目,操纵利润。
3. 财务造假危害(1)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其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市场信誉。
(3)加剧金融风险:财务造假企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防范措施1.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
3. 提高企业道德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道德素质。
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造假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财务报表中虚构或者隐瞒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我国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为了揭示财务造假的原因,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1. 监管环境因素(1)监管力度不足。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部分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失职、渎职现象,导致财务造假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2)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一定缺陷,如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等,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2. 企业内部因素(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部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条件。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财务审批等环节存在漏洞,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利益驱动因素(1)企业为了上市、再融资等目的,通过财务造假美化财务报表,提高公司估值。
(2)企业为了逃避税收、处罚等,通过财务造假隐瞒真实经营状况。
(3)企业为了获得信贷、担保等金融支持,通过财务造假虚增资产、利润等指标。
4. 人员素质因素(1)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
部分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为了个人利益或迎合企业领导要求,参与财务造假。
(2)企业管理层素质不高。
企业管理层缺乏财务知识,对财务造假行为认识不足,难以发现和防范财务造假。
5. 社会文化因素(1)利益驱动观念。
部分企业将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
(2)监管宽容文化。
部分企业认为监管力度不足,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财务造假难以被发现。
三、对策建议1. 加强监管环境建设(1)提高监管力度。
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财务造假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造假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防范措施。
二、事件背景1. 事件概述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夸大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公司利润。
经监管部门调查,该公司涉嫌财务造假,被责令改正,并处以巨额罚款。
2. 事件影响(1)投资者利益受损: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资本市场信誉受损:事件曝光后,市场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监管机构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财务造假事件频发。
三、事件原因分析1. 内部因素(1)公司治理缺陷: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2)内部控制失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3)道德风险:部分管理人员和员工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
2. 外部因素(1)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提高业绩,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
(2)监管力度不足: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3)会计准则不完善:部分会计准则存在模糊地带,为企业进行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事件影响分析1. 对投资者的影响(1)投资决策失误: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业绩产生误判,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巨额损失。
(2)信心受损:事件曝光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导致市场恐慌。
2.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1)市场秩序混乱:财务造假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影响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2)监管公信力下降:事件暴露出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存在漏洞,导致监管公信力下降。
3. 对社会的影响(1)诚信缺失:事件暴露出我国部分企业诚信缺失,损害了社会道德风尚。
公司财务报告分析造假(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展示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文件,是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桥梁。
然而,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铤而走险,通过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来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本文将深入剖析公司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手段、原因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手段1. 收入确认造假:企业通过提前确认收入、隐瞒收入或虚构收入等方式,虚增收入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2. 成本费用虚减:企业通过虚减成本费用,如虚构成本、低估费用、提前摊销等手段,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3. 资产评估虚增:企业通过高估资产价值,如虚增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虚增企业资产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4. 负债评估虚减:企业通过低估负债,如虚减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虚减企业负债规模,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5. 信息披露不实:企业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和市场。
三、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如上市、融资、获得政府补贴等,不惜采取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手段。
2. 监管缺失: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力度不够,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内部控制薄弱: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等环节存在漏洞,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条件。
4. 企业文化缺失:一些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内部存在不正当竞争、利益输送等现象,为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提供了土壤。
四、财务报告分析造假的危害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报告分析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扭曲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扰乱市场秩序,影响市场公平竞争。
3. 损害企业形象:财务报告分析造假损害企业声誉,降低企业市场竞争力。
4. 影响宏观经济:财务报告分析造假导致宏观经济数据失真,影响政府决策和宏观经济调控。
剖析财务造假
剖析财务造假
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虚构收入、假挂账、假结账、假相符、假支出等。
这些手段可能涉及提前或推迟结账、多加增项或多加减项、结账空转等,以故意多加或多减数据,虚列账面金额,从而达到不法目的。
财务造假行为的危害十分严重。
它扰乱了正常运行的市场经济,向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了错误的市场信息,欺骗了投资者,使他们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
这种行为还损害了有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造成大范围国家利益受损,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此外,财务造假也阻碍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使得该行业在日益猖獗的财务造假趋势下面临扭曲发展的风险。
为了防范财务造假,企业和相关机构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财务造假的基础,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并确保各项制度的执行和监督。
其次,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以防范和识别财务造假行为。
总之,财务造假是一种严重违反会计准则和法规的行为,对市场经济秩序、投资者利益和注册会计师行业都造成了严重损害。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和打击财务造假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企业会计数据造假现象与监管对策分析
企业会计数据造假现象与监管对策分析近年来,企业会计数据造假现象频频出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会计数据是企业运营状况和财务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其准确性和可信度对于决策者和投资者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企业存在着夸大收入、隐瞒负债、虚构利润等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度,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本文将从造假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监管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造假现象的原因1.1 利益驱动:为了满足股东和投资者的期望,一些企业可能通过夸大业绩来取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投资,提高市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1.2 隐瞒负债:一些企业可能通过隐瞒负债的方式,以达到降低财务风险和提高财务指标的目的。
1.3 绩效考核压力:企业高管由于面临绩效考核等压力,可能会借助造假手段来夸大自己的业绩,以获得奖金或晋升机会。
1.4 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监管机构监管力度不够严格,为企业的会计数据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造假现象的影响2.1 建立不健康的市场环境:企业会计数据的造假现象使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度受到极大的破坏,破坏了市场的信誉和稳定。
2.2 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无法准确获取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导致投资者无法做出准确的决策,降低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2.3 金融风险的积累:企业会计数据造假还可能掩盖真实的经营风险,导致金融风险积累,一旦暴露,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三、监管对策3.1 加强立法和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会计数据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及造假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3.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确保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3 加强信息披露和审计的监管: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公开真实、准确的财务数据。
同时,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管,提高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可信。
会计造假的原因与治理措施
会计造假的原因与治理措施会计造假是指企业利用各种手段,故意对财务报表进行虚假或误导性的记录和披露,以达到欺骗投资者、融资方、政府监管机构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目的。
会计造假不仅損害了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严重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本文将分析会计造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会计造假的原因1.财务激励:企业高管以及其他内部人员通过财务造假来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企业管理层以虚增利润、股票操纵等手段来获取丰厚的年终奖金和股票期权。
2.达到预期业绩:很多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的压力,为了维持或者提高股价,企业可能会选择虚增收入或者减少成本,以达到投资者对高业绩的期望。
此外,企业还可能追求稳定的业绩增长,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
3.融资压力:企业为发展需要融资,但由于市场环境或者自身状况的限制,无法获得足够的融资渠道,因此可能会选择通过财务造假来满足融资方的要求,获取更多的资金。
4.税收规避:一些企业会通过虚增费用、减少收入等手段来降低纳税义务,以减少税收的支出。
二、会计造假的治理措施1.加强监管: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加强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严格审计准则和规范,对违规会计行为及时发现、纠正和惩罚。
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审核力度,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2.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确保资金的安全和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同时,企业应加强内部审计,定期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注重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建立和弘扬诚信文化,让员工养成诚实守信的态度和行为。
企业应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财务信息,杜绝财务造假。
4.加强投资者教育: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提高他们对财务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会计造假的原因 危害及其对策分析
4、强化社会监督体系
总之,会计造假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损害了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 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信用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加强外部监管力 度以及强化社会监督体系等多方面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会计造假 行为的发生,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3、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3、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 度体系,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应加强对会计师事 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防止其与被审计单位合谋造假。
4、强化社会监督体系
4、强化社会监督体系
社会监督是对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的有效补充。应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 与监督,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提高公众的监督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媒体也 应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报道和披露,增加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
三、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产生的直接责任人,应加强对其 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
三、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4、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增加 违法成本,使企业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 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确保其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三、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途径。 2、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会计制度、审计制 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应建立科学合 理的业绩评价机制,避免单纯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发展。
浅析会计造假的原因与对策
浅析会计造假的原因与对策随着会计信息在日常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会计造假已然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由于会计可信度高,其被错误处理或人为操纵造成的影响难以避免,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本文将浅析造成会计造假的原因以及面对其威胁所必须采取的对策,以引起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
一、会计造假的原因会计造假是指企业或机构在编制财务报表和会计信息时,存有故意虚假表现或避税手段,从而扭曲了该企业或机构的真实情况。
造成这一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内部的各种问题,包括:1.1.财务目标企业的财务目标是最直接的导致会计造假的原因之一。
在资本市场上,企业要想获得投资者的赞赏和融资,就必须表现出一些良好的经济指标,例如营业收入、净利润、市盈率等。
为达到这些目标,因此有些企业会借助各种手段对公司或集团的财务报表进行人为操纵,这样一来便会导致虚假的财务信息得以展示给社会。
1.2.内部管控企业的内部管控机制存在不合理,也是使会计制造假盛行的重要原因。
企业内部对风险管理的不完善以及对监督机制不到位,使得企业内部存在一些漏洞和腐败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为了个人奖励或长期稳定的职位而编造财务信息,实现公司财务信用体制中的不均等。
1.3. 权责分离企业内部的权责分离机制不明确也是造假的原因之一。
在企业内部,负责制定统计规则和负责制定财务规则的两部分人员之间有着严格的分工,这样会使得一些经营团队在财务报表课题中掌握了某些临时漏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欺骗外部利益相关方。
随着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逐渐丧失。
二、对会计造假的对策由于企业各种问题导致的会计制造假的行为难以避免,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来避免会计制造假的可能性。
2.1.加强内部监督企业应加强内部监管机制,明确财务制度,厉行审计制度,以保证企业经济法制的正常运转。
2.2.加强员工培训企业应对员工进行氛围教育,使其知道会计造假的风险和害处,并加强对员工与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纪律的约束。
浅谈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一
、
会计造假的几种 常用手 法
达到根治会计信息 失真的目 圃 标。
坝 代 商 业 M E NB SN S OD R U IE S
浅谈 会计 造假 的
原 因分析 及对 策探 讨
陶 淑 荣 山东 省 苍 山 县 建 筑 安 装 工 程 总 公 司 2 7 0 7 0 7
增列或结总减列和结账空转等手法故意多加 或减少数据,虚列账面金额 , 或为了人为地 把账做平, 而故意调节账面数据 ,以达到不
法 目的 。
不 报账 、不交 公而 私 自占用 。 ( 五)结账造假 这 类 手 法 主 要 是指 单 位 在结 账及 编 制 报表的过程中,通过提前或推迟结账、结总
会计的造假行为。 利益驱动会计造假主要是 两个方面: 一是为了筹措资金 。 公司法》 对 股份 有 限公 司上市 有着 严格 的规 定 , 比如上 市前三年应连续盈利等。为此, 有些并不具 备上市条件的公司为了能上市 , 大肆包装财 务数据,甚至聘请一些会计 “ 高手”来玩弄 数字游戏 ,蒙混过关,以合法身份 “ 获得” 上市资格。有些上市公司竞争意识不强 , 经 营不景气 ,面对 “ 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应暂 停 上 市的 政策 , 不是 依靠 强化 管理 、 强竞 增 争能 力解 决危 机 ,而 是在 单 、证 、账 、表上 做文章,以此来保住其上市位置。另一方面 为了偷逃税款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有些 公司为了达到偷税漏税 目的, 无视国家的法 律法规,瞒天过海 以偷逃税款 占为己有。 ( 二)体制不完善和执法不严造成 了会计造 假的泛滥 企业 内外部 会计监 督 体系 尚不 够完 善 , 未能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从企业 内部来 看, 一些企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内部 会计制度不健全、不严密 ,内部牵制制度不 完善。从企业外部来看, 一是政府监督没有 形成合力 , 财政、审计、税收、工商行政管 理等诸多监督机关为完成各 自的职能任务各 有取台 ,相互问的配合及监督 合力未能形 成 。二是 社 会体 系不 够完善 , 律规 定 的接 法 受 注册 会计 师审 查验 证的 范围还 很有 限 , 会 计 师事 务所 、 计师事 务所 的社 会服 务功 能 审 远 远 没有 真正地 体 现 出来 。 ( )个人道德因素和法律意识浅薄是造成 三 会计造假 的根本原因 有 些 企 业 领导 人 法 律 意识 淡 薄 ,更有 少数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 一些企业单 位领 导 人法律 意 识淡 薄 , 经济 发展 同守法 将 经营对立起来 ,甚至强迫会计人员做假帐 。
财务作假反思总结范文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财务岗位已经工作多年。
回顾这段时间,我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财务作假问题上。
在此,我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总结,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一、财务作假的原因1. 贪婪心理作祟。
在利益面前,部分人难以抵挡诱惑,企图通过财务作假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
2. 监管缺失。
部分企业内部监管不到位,缺乏对财务工作的有效监督,导致财务作假行为得以滋生。
3. 业务水平不足。
部分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对财务法规和会计准则掌握不熟练,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错误。
4. 工作压力过大。
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压力大的背景下,部分财务人员为了完成任务,不惜采取财务作假手段。
二、反思总结1. 增强法律意识。
财务作假行为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损害企业利益,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我要时刻牢记法律红线,严守职业道德,自觉抵制财务作假行为。
2. 提高业务水平。
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熟练掌握财务法规和会计准则,确保在工作中不出差错。
3. 强化内部监管。
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监管工作,对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
4. 营造良好氛围。
倡导诚信、合规的企业文化,引导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共同抵制财务作假行为。
5. 主动沟通。
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确保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相互配合,共同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三、改进措施1.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2. 严格遵守财务制度,严格执行会计准则,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完整。
3. 加强与审计部门的沟通,积极配合审计工作,提高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4.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防范财务风险。
5. 主动接受监督,对工作中的不足及时进行整改,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总之,财务作假行为是不可取的,我要以此为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
企业财务造假案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财务造假现象也日益凸显。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法律后果。
本报告将以某知名企业财务造假案为例,深入分析其造假手段、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案例背景某知名企业(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某行业领军企业。
然而,在2019年,该公司被曝出财务造假,涉及金额巨大,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投资者的信心。
三、造假手段分析1. 虚构交易: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采购订单等方式,人为地制造收入和利润,从而虚增业绩。
2. 关联交易:该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利润转移至关联方,从而掩盖真实的经营状况。
3. 提前确认收入:该公司在产品尚未交付或服务尚未提供的情况下,提前确认收入,虚增收入规模。
4. 延迟确认费用:该公司将应计入当期费用的支出推迟至下期,从而虚减费用,提高利润率。
5. 资产减值不充分:该公司对资产减值计提不足,导致资产价值被高估。
四、造假原因分析1. 业绩压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该公司为了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不断追求高业绩,导致管理层不惜采取造假手段。
2. 监管缺失:我国相关监管制度尚不完善,对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企业有机可乘。
3. 内部控制薄弱: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未能有效防范和发现财务造假行为。
4. 道德风险:部分管理层和员工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
五、影响分析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行为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
3. 损害公司声誉:财务造假事件使公司声誉受损,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4. 引发法律风险:财务造假行为可能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公司面临巨额罚款和诉讼风险。
六、防范措施1. 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财务造假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分析及审计防范探讨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分析及审计防范探讨论文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给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也给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重大隐患。
本文旨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审计防范措施。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分析1.动机:造假主要源自公司追求财务指标的短期效益,以及经营者个人私利等方面。
比如,为了实现公司财务指标的要求,上市公司可能会采取虚增收入、突出利润等手段。
此外,为了满足股东、投资者等的期望,上市公司也可能通过造假来提高公司的市值和股价。
2.手段: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虚增收入、隐匿负债、披露不完整、虚增资产、变相数字游戏等。
其中,虚增收入是最常见的手段之一,通过虚构销售收入、伪造合同等方式来增加公司的营业收入。
3.后果: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不仅会给投资者带来财产损失,还会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誉和稳定性造成重大威胁。
当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造假行为时,通常会选择抛售股票,从而导致股价暴跌,整个资本市场也会受到冲击。
此外,会计造假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审计防范探讨1.加强审计监管:加大对上市公司的审计监管力度,建立审计监管机制,严格审计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
同时,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漏洞和失误。
2.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上市公司应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来预防会计造假行为。
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合理的岗位分工和权限设置等。
3.加强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时、真实、完整地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同时,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提高披露质量和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信任和依赖。
4.加强监管合作: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
各监管部门应共享信息,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会计造假行为,形成合力,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浅析会计造假的原因与对策
浅析会计造假的原因与对策会计造假是一种违法活动,但是在现实中却时有发生。
会计造假不仅会对企业自身造成损失,还会对社会经济造成影响。
因此,了解会计造假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和打击会计造假是十分必要的。
一、导致会计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标,而会计造假可以通过人为地夸大收入、减少支出、虚构资产等手段来提高企业的利润。
尤其对于上市企业,企业公布的财务数据直接关系到股票价格的涨跌,而高股价可以带来公司管理层的更高薪酬、股票期权等福利,因此会计造假行为难以避免。
2. 财务制度缺陷一些企业以为了省钱而不完善财务制度,从而形成了人为的漏洞。
例如,会计人员可能会利用缺失的审计机制掩盖财务错误,或是利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将财务异常以及其他的不合规行为隐藏起来。
3. 可观念影响有的企业开展业务时,或是被广告营销所洗脑、或是受到上级领导的方向指示,导致工作的重心偏向于利用财务正常业务开展。
这样的做法会导致会计人员或其他从业者承受过大的压力,从而开始产生严重的道德逆向行为。
二、防止会计造假的对策1. 标准化管控一种预防会计造假的方法是通过制定标准化账目、财务报表和其他的财务程序,明确各种财务收支的来源以及记录方法。
它们应该否认财务中可能存在的审计或者其它监管环节的漏洞,同时,这些标准化文件应该都经过各部门的评审,并且系统化管理。
2. 引入独立机构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审计机构,而非使用内部人员或者外部的经费、任务等因素的影响。
这确保了审计人员可以做到专业、公正地完成他们的工作,从而监督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和正当性。
3. 内部控制企业应该着重强化内部控制机制,防范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
例如:将财务人员的职责细化,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明确工作职能,抑制贿赂、腐败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4. 加强人才教育如果从业者对种种不正当的行为深有理解或者有种感觉,那么他们会在工作中更倾向于忽略道德和法律条款的意义。
因此,企业组织应该加强员工对企业道德法规和职业操守的培训和教育,强化人员的职业道德,从而起到抑制会计造假的效果。
对会计造假现象的剖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在各种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要,但是会计造假事件的不断出现,严重扰乱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资本所有权和资本运作权的分离,监督机构的不完善,监督制度的不足,经济政治力量的驱动,会计人员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了会计造假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对上述造假问题的原因进行了仔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社会外部的监督审计,改进会计人员等一系列管理体制,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会计造假真正消失,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会计造假造假原因防范措施目录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的背景…………………………………………………………………………………1.2 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会计造假的概述2.1 会计造假的概念……………………………………….2.2 会计造假的危害………………………………………第三章会计造假的原因3.1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3.2 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3.3 法律惩罚打击力度不够3.4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职业道德的缺乏第四章会计造假的防范和治理4.1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4.2 明确责任,加强信息管理4.3 加强监管,强化社会审计第五章总结参考文献谢辞附录第一章绪论1.1研究的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不断高速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日益完善与发展,经济总量不断上升,我国的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
近期,我国又超过了日本,一跃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不只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力的增强,还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了国人关心的重要问题。
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构和行政机关指定的各种会计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在各种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要,但是会计造假事件的不断出现,严重扰乱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资本所有权和资本运作权的分离,监督机构的不完善,监督制度的不足,经济政治力量的驱动,会计人员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了会计造假的一系列问题。
本文对上述造假问题的原因进行了仔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社会外部的监督审计,改进会计人员等一系列管理体制,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会计造假真正消失,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会计造假造假原因防范措施目录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的背景…………………………………………………………………………………1.2 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会计造假的概述2.1 会计造假的概念……………………………………….2.2 会计造假的危害………………………………………第三章会计造假的原因3.1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3.2 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3.3 法律惩罚打击力度不够3.4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职业道德的缺乏第四章会计造假的防范和治理4.1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4.2 明确责任,加强信息管理4.3 加强监管,强化社会审计第五章总结参考文献谢辞附录第一章绪论1.1研究的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经济不断高速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日益完善与发展,经济总量不断上升,我国的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
近期,我国又超过了日本,一跃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不只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力的增强,还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会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了国人关心的重要问题。
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构和行政机关指定的各种会计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它是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俗话说:“没规矩,不成方圆。
”无论是竞技比赛还是下棋对弈,都需要各自的游戏规则,会计师一向严肃的工作,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规则变得尤其重要。
会计监督一直是我国会计学界的热点。
从20世纪80年代的会计是否具有会计监督职能的大辩论,到将会计监督写入《会计法》,都说明了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和人们关心的程度。
但是有一部分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仍然经受不住诱惑,仍带着侥幸的心理,还是源源不断地通过财务造假来获取经济利益和逃避责任,这样,久而久之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的损失。
所以,对我国公司的财务造假手段分析势在必行。
1.2研究的意义对企业的财务舞弊和造假的研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目的是通过对我国企业的研究了解我国会计舞弊的事实,完善会计制度。
我国企业信息舞弊问题虽通过几经治理,但依旧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个别企业甚至屡错屡犯。
其根本原因是,会计信息总是处在一定环境中规范社会环境的规则不够健全,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而控制环境的恶劣,导致现有规则的失败。
会计舞弊的研究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对会计舞弊的研究来完善我国会计的法律法规,健全会计制度,调整不正确的会计规则。
第二章会计造假的概述2.1会计造假的概念会计造假行为是指会计造假主体为了达到造假目的而违反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制度所实施的制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会计行为受制于会计行为目标,它对会计行为具有内在的规定性,而环境因素又制约会计具体行为的选择和运行。
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市场运行机制,经济政策,法律制度是构成会计行为的重要环境因素,当环境因素变化时,会计行为以特有的运行方式去实现会计行为目标,怎么看我国会计造假行为的泛滥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会计行为的选择。
企业会计行为的最终目标无论是利润最大化,还是股东财富最大化都是对会计行为的经济性提出本质要求,因而会计造假行为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利益的问题。
一般来讲,选择造假的基本前提是造假的风险收益大于其风险成本。
由于目前我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经济责任的安排存在某些缺陷形成了会计造假低廉的成本,同时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不完善又给会计造假者提供了高额收益,从而导致会计造假动因到造假行为的转移,这是会计造假屡治不止的根源。
在此背景下,会计造假反倒是企业行为的“理性”选择。
2.2会计造假的危害首先是经济危害。
会计资料的质量是直接影响使用者,会计资料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资源,是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进行宏观调控,改善经济管理,评价财务状况,防范经营风险,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会计造假不仅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失误,还会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最终扰乱社会经济关系。
它很大程度上虚弱了国家经济实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接轨国际经济。
其次是社会危害。
会计造假很大程度上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社会信用危机,影响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造假严重败坏会计行业的诚信,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每个公民的最基本道德规范,而作为经常与钱打交道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更应该诚信第一,真实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事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诚信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如果没有诚信,企业想要在市场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简直是痴人说梦,其最终的结局就是破产关门。
而会计造假者见利忘义、弄虚作假,违背基本的职业道德,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怎么能指望他们把经济活动的“关口”?怎么能让投资者、管理当局、社会公众信任他们的会计资料呢?又怎么能让我们的会计行业和会计人员受到社会的尊重呢?第三章会计造假的原因3.1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当企业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相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
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各部门在管理上又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发挥监督作用。
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验证,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在监督机制。
3.2 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我国《会计法》中明确规定进行会计造假要受到相关法律的制裁,但是在这个前提下,为什么还有人知法犯法呢?原因是会计法中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单位负责人之所以敢冒风险作假,是因为会计造假“上有政策,的风险收益远大于风险成本。
会计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让造假者的行为一现在流行的话:下有对策。
”它们就像有强大生命力的“杂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造假者宁知法也要犯法的想法,就应从他们“趋利”的目的出发,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对违法造假的处罚力度,当造假成本大于造假收益的时候,造假者自然会三思而后行。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造假现象的发生。
3.3法律惩罚打击力度不够目前,尽管我国《刑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税收征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会计人员的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有法不依或执法不严、查处力度和打击力度不够等情况严重存在。
有些虽有明文规定,但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往往还停留在警告和罚款层次。
从行业的职业道德约束来看,其约束力和处罚力度还是远远不够,致使违法收入远远大于违法成本,这无疑助长了部分会计人员去冒险。
3.4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会计造假,既是企业领导者和会计人员职业技能不高,又是这些人的法制观念薄弱造成的。
在企事业单位中,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就是听从领导的指示。
在单位会计人员从属于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其经济利益直接由单位负责人掌握和决定,从而使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人员工作,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假造会计资料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般而言,会计人员是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若会计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就能自觉抵制各方面的诱惑和压力,拒绝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但是目前我国会计人员中业务素质普遍较低,法制观念较弱,缺少作为职业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独立能力。
第四章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4.1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会计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
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一下几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用行为规范来进行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誉。
这样的会计人员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再次,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注意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继续提高,提供机会给他们进行继续教育。
最后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会计面临的经济事项会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能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用明确的理解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会计人员要克服畏难情绪,一身正气,敢于打假查假。
只要认真细致,和熟悉作假的手段和诀窍,出于公心,无论作弊者怎样诡秘、狡诈,总会有蛛丝马迹可寻,总有异常现象出现,只要抓住关键线索,顺藤摸瓜,就不难发现和证实问题。
要精通会计业务,熟悉财税法规,做到与时俱进。
同时要严守独立审计原则,不可轻信被审单位的保证和解释,不为各种利益集团所左右。
要不断总结会计舞弊过程中的教训,关注新出现的会计舞弊手法。
掌握对各种错弊形态的审查和识别要领。
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从而归纳总结出属于自己的鉴别方法和要领,力争迅速揭穿造假舞弊。
4.2明确责任,加强信息管理明确会计责任,单位负责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卸责任,分散风险。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不是单位负责人自己直接从事会计工作,而必须是通过有关制度委托、授权、督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章办事。
单位负责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卸责任,即使确实没有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造假,也应承担用人不当、管理不严之责,接受有关部门处理。
理论界与实务界紧密配合,建立会计信息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定性上很难把握会计信息的失真程度,因而很难给违规者以恰当的处罚。
4.3加强监管,强化社会审计再现性体制下,注册会计师作为社会审计的主体,其审计的委托关系存在着实质性缺陷,其审计难以保证独立、客观、公正,其出具的审计报告难以保证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