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银行发展鉴今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脉络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脉络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政治、经济的动荡。
银行业的发展成为了重要的国家战略,用于保护国家财富和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础。
作为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开创者,首要的事件是清领导颁布的《合同条款》。
该合同条款规定了允许外商筹集资金的合同,并提供了合同权益的保护。
这一法规为外国商人以及银行来华发展铺平了道路。
随着外商银行的进入,中国银行业开始与国际接轨。
1905年,清领导推出了中国第一家本土银行——交通银行。
这家银行以国家经济利益为导向,为商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以及汇率、税收和债券业务等服务。
交通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银行业的起步阶段。
随着清领导的衰败和近代化运动的兴起,银行业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兴办银行,以培养国内本土资本,并减少外国银行的垄断。
于是,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等本土银行相继成立。
1928年,中华民国领导成立了银行——中国银行,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的国有化进程。
中国银行在国内外开展了跨境贸易和金融业务,为国内工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然而,中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影响。
战争期间,银行业的运作几乎停滞,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银行业才开始逐渐恢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
它废止了旧制度,增加了国家对银行业的掌控,如取消银行的股份制,实行全国统一的银行体制。
此外,领导还实行了财政垫款和强制储蓄等,以支持国家建设项目和鼓励居民储蓄。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业逐渐向市场化发展。
1980年代,中国领导决定实行金融市场化改革,引入了外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同时也开始鼓励民营银行的发展。
这一的实施导致了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和竞争。
到了21世纪初,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银行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近代史银行调研
中国近代银行的特点
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之中,总共产生过 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发展之中,总共产生过600多所 多所 银行。这些银行的相继产生, 银行。这些银行的相继产生,使
2.外商银行 1 外商银行
汇丰银行
汇丰银行大楼, 年至1955年在上海的 汇丰银行大楼,指1923年至 年至 年在上海的 分行大楼,位于上海外滩12号 又名市府大楼, 分行大楼,位于上海外滩 号,又名市府大楼, 今天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 今天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总部驻地。1921年5 年 日大楼开工, 日建成, 月5日大楼开工,1923年6月23日建成,被认为 日大楼开工 年 月 日建成 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 是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
从1845年第一家外国 年第一家外国 银行英国丽如银行在中 国设立开始, 国设立开始,到20世纪 世纪 20年代,外国银行已遍 年代, 年代 及全国各大城市。如英 及全国各大城市。 国的汇丰银行、 国的汇丰银行、麦加利 银行、 银行、日本的正金银行 等。
2.外商银行 外商银行
丽如银行
麦加利银行
汇丰银行
3.中国自办银行 中国自办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中国第一家自己的银行 1 中国第一家自己的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简 称通商银行。 称通商银行。系督办 全国铁路事务大臣盛 宣怀奏准清廷后, 宣怀奏准清廷后,于 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 十六日( 十六日(1897年5月 年 月 27日)在上海成立。 日 在上海成立。 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 家银行, 家银行,也是上海最 早开设的华资银行。 早开设的华资银行
大楼内部装修品质十分高雅, 穹顶的大型嵌画, 选用大理石、黄铜等装修材 内容取自古希腊神话, 料,技艺精良,且设有暖气 画面中心为巨大的太 和冷风装置。营业大厅的8根 阳和月亮,并有太阳 柱子为整根大理石筑成,在 神、月亮神、谷物神。 当时为亚洲独例。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变迁
浅论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变迁中国古代银行模式起源于唐朝,在唐宣宗时期苏州就有“金银行”出现。
《太平广记》中有“行首率其党,纠集徒,迎拌赛社,所献无匹”,可见其资力之雄厚和店铺与人匠之多。
北宋惠佑二年蔡襄知福州时,作《教民十六事》,其中第六条为“银行轧造吹银出卖许多告提”。
这是“银行”一词单独出现最早的时间。
到了南宋乾道六年,建康(今南京)城内不仅有远谷市、纱市、盐市、牛马市,而且“银行、花行、鸡行、镇淮桥、新桥、筐桥、清化桥皆市也”。
可见,银行那时在南京就已存在,而且成“市”。
虽然在中国7—10世纪初期的唐朝,已经出现了办理金融业务的独立机构,但当时的“银行”经营范围比较单一。
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到清代又出现了票号,实际都具有银行的性质,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变化,各个朝代经济的波动,他们各领风骚:或此兴彼衰,跌宕起伏;或齐头并进,相互补充,都在我国经济的历史中书画了重要的一笔。
但是这类采取封建式组织管理形式的金融机构,都是独资或合资经营的,很少有分支机构,资金力量薄弱,业务范围小,与股份银行在业务经营和管理方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
钱庄以信用贷款为主,而票号以货币汇兑为主。
票号开始主要承揽汇兑业务,后来也进行存放款等业务,票号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种:①对商号钱庄存放款;②对近代工交业发放贷款;③汇兑京银;④汇兑海防经费;⑤汇兑铁路经费;⑥汇解协饷;⑦汇兑河工经费;⑧赈款等。
钱庄的业务由早期主营货币兑换,有价票据买卖,倾熔银锭,金银买卖,兼营抵押贷款发展到主营信用放贷,银票、钱票、会票发行、收解汇划,汇兑存款,兼营货币兑换、抵押放款和金银买卖,初步具有了银行的雏形,在当时的经济地位较高。
钱庄银号在各个时期经营的业务多有不同,就民国时期来说,主要有以下几项:①发行兑换券性质;②洋厘和银拆;③经营存放汇、贴现、兑换及其他信用业务。
在光绪末年时期,中国通商银行、户部银行、交通银行及各省官银钱局号相继成立。
中国近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演变
中国近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演变中国近代商业银行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的清朝末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就中国近代商业银行制度演变的历程、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多个层面进行论述。
一、清末民初商业银行的形成与发展清末,银元纷纷出现,银行业发展势不可挡。
1897年,在政府所设立的银号基础上,首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国银行成立。
此后,清末民初陆续成立兴业银行、交通银行等商业银行,同时,外资银行如汇丰、渣打等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经过多次重组和兼并,中国银行和中央银行在1949年成功合并,形成了今天的人民银行。
二、1930年代中国商业银行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蔓延至中国,商业银行陷入了严重危机,中外资银行经营困难,数量不断减少。
这一时期的商业银行举步维艰,业务萎靡不振,如果没有政府的救济,银行业的生存或许将难以为继。
三、1949年以后中国商业银行体制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商业银行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5年,中国央行成为国有银行,其建立以后,一系列的国有银行相继成立。
1980年代初,推出了全国性银行体系建设方案,这是新中国银行体制的第三次大调整。
商业银行面向市场,开展授信、理财、投资和信贷等多种金融业务,向国民经济提供大量的金融支持。
四、商业银行的私有化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的一次大改革就是将商业银行私有化。
1994年4月,我国启动了商业银行改革试点项目,探索银行股份制改革。
2005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四家大型银行全部上市。
五、商业银行在中国经济中的角色商业银行在中国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存款、理财、证券等,促进了经济增长。
同时,商业银行也涉及到财政和货币政策,通常与政府和央行合作,协调金融政策的落实和实施。
此外,商业银行还在加强与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加深了国际关系。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道路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道路近代中国社会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势力的摧残民族工业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而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亦非常缓慢到1897年才出现中国第一家自办的新式银行终清朝一世中国银行业尚处在幼年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民族工业带来了“黄金时代”给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银行业在与政府结缘、投机公债的特殊条件下发展起来本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民族工商业衰败之中近代银行业则仍然靠投资公债、地产而畸形发展投资工矿事业者实微不足道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银行业逐步向商业银行发展力图摆脱政府的控制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国民党政府逐步控制全国金融体系并施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最终导致了社会的震荡本文试就近代银行业与中国工业化以及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以期进一步寻求中国近代银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一、近代银行业与中国工业化银行业的发展是推动近代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杠杆之一筹集巨额资本以供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为甲午战争后中国自办新式银行的主要目的之一但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近代银行业建立伊始便具有严重的封建性它同产业的关系不密切却和政府财政结下不解之缘银行业资本不是用来促进生产的发展而是促进投机业务的盛行中国近代银业始终未能完成动员和组织全国资金以供工业投资促进中国经济起飞的任务为什么中国近代银行业未能积极促进中国工业化的完成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1.由于中国近代银行业的特殊发展历程中国银行业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银行业的资本积累的缓慢和不充分使得银行界没有雄厚的资力去扶植近代产业的发展中国近代金融业虽然在鸦片战争以后有所发展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势力的扩张原来经营汇兑和融通商业资金的票号和钱庄也扩大了营业范围它们通过为封建官府服务或为外国在华洋行推销、采购商品发展了自己的实力有了一定资金积累;外国银行在华经营多年更获取了高额利润资本积累十分迅速但票号、钱庄、外国银行的历史代替不了中国新式银行的历史由于其内在的封建性和保守性中国的前资本主义金融机构票号和钱庄始终没能发展为新式银行它们所积累的资金也未能转化为银行资本去为产业发展服务而是转为消费资金挥霍掉了这就是说票号和钱庄虽然在鸦片战争以后半个世纪的时间获取许多社会财富却没有为中国新式银行的建立奠定任何基础中国新式银行业建立之初仍然面临着资金不足需要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问题在建立新式银行的问题上清政府顾虑重重迟疑不决亦是导致中国近代银行发育缓慢原始积累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在19世纪后期中国传统的金融信用制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外国银行纷纷来华设立分行很快垄断了中国的国际汇兑、国际贸易吸收国人大量存款非法在中国发行纸币;通过对钱庄的信贷控制中国的主要信用机构面对金融制度的危机许多人建议学习西方建立近代银行以改造传统信用制度清政府却臵若罔闻听任外国银行自由发展在华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对外国商人和一些政府官员自办银行的意见则一压再压甚至对盛宣怀准备办银行一事亦满腹疑虑(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10、10页)致使中国人自办银行的事业长期议而不行在1897年以前中国在建立近代银行制度方面几乎一事无成丢失了整整半个世纪资本积累的时间使1845—1897年这段时间反成为外国在华银行资本积累的重要时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幼稚亦限制了中国银行业资本积累的速度中国的产业在鸦片战争以前停滞于自给自足的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之中没有经过自发的产业革命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一方面虽然在某种程度内客观地刺激了中国新式工业的初步发展一方面却又以一种半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形态阻挠中国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国内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更是压迫备至极力摧残到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建立的时候中国产业的发展仍极为落后能够投资银行的当时只有招商局和电报局两家官督商办企业这两家企业名为官督商办实际是官僚投资居多;通商银行的商股中亦有亦官亦商的张振勋和严信厚分别投资10万两和5万两(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10、10页)纯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投资极其稀少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阶段银行能够吸收民族工商业存款的数量亦很少许多企业很少赢利几无游资存入银行由于没有得到近代企业资本的强有力挹注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原始积累过程十分缓慢由于中国近代银行业资力薄弱有限的资金又转投于政府新式银行业也就无力对中国近代产业的发展做出大的贡献近代银行业资金的运用大致分为放款与投资两途而抗战前银行业所谓证券投资实际上就是政府的公债投资和地产投资于近代工业发展有害无利;只有放款一项银行业资金才可能转到工业建设上以抗战前的1934年、1935年和1936年为例这三年全国银行业放款总额平均每年约为31亿元而银行平均资产总额为57亿元(注沈雷春《中国金融年鉴》黎明书局1947年出版第116—117页)放款占银行全部资产的54%放款的最大主顾仍是政府工业放款仅占放款总额的12%左右银行业对于工业投资额还不及资产总额的7%(注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下卷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73页)到20世纪30年代许多新式工厂仍然依赖钱庄的贷款2、中国近代银行业起步较晚和近代产业发展的幼稚导致了中国新式银行业从兴起到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银行业需要同产业挂钩扶植近代企业的发展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然而中国近代企业资金薄弱技术落后赢利微弱银行向企业投资需要承担风险一时很难获得收益银行业在向企业贷款上自然裹足不前其自身也就无从取得大的发展;另一方面银行业要谋求发展只好结缘于政府为政府财政服务通过投资公债而获取巨大的利润结果银行业非但没有扶助近代产业的发展反而把社会上大量原可供工业投资的资本转给政府用于军事破坏了近代产业赖以发展的环境基础这样银行业的发展非但无裨于近代产业的发展反而有碍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1925年纺纱业巨子聂其琨先生在其所著的《吾国纺织业与日本之比较》一文中沉痛地指出“日厂在彼国银行用款只付年利六七厘子金……若我国金融界适得其反当民国八九年间纱厂获利之时银行钱庄莫不以纱厂往来为得且计息亦较轻至近三年来纱厂损耗愈巨而金融界之逼迫亦愈紧向之凭信用往来者今则以厂基货物作押矣;向之月息八九厘者今则加至一分以上矣;其自命眼光远到者对于吾业放款迳行拒绝若稍肯通融者则一方吸取重利一方尚以维持实业之美名自居……”(注《上海总商会月报》3卷10号第7页)到本世纪20—30年代由于受国内战乱频仍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市场丧失市面萧条产品无法脱售民族工业内困于资本人才的匮乏外遭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倾销的打击和封建势力的压迫非但没有比从前发扬光大而是日趋衰微如资本薄弱的火柴、卷烟等工业部门固已不胜外资的压迫和苛捐杂税的横征暴敛而日趋危殆即使是规模较大的纺织、缫丝业亦因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内农村经济崩溃的影响出口锐减内销迟滞以致亏损倒闭(注《中国银行二十一年度营业报告书》《二十一年度之工业》第49—52页)银行家为自身利益所限制实不愿冒风险将宝贵的资金断送在脆弱的民族工业之手从总的情况看在中国民族工业面临危机的时候能够得到中国银行业帮助的很少中国银行自1928年改组后以“增加工商业放款以辅助生产事业不发达”为己任但到1932年在中国银行的放款总额中政府机关放款仍占42.6%商业放款占22.38%工业放款只占11.46%(注《中国银行二十一年度报告书》)在放款总额中工业放款只占微不足道的地位交通银行是政府特许的一个实业银行但1932年它对“货物抵押及其它工商业投资”的数额亦仅“约占总额百分之九”(注《交通银行二十一年度报告书》第10页)这两家业务范围最广的全国性大银行的工业放款竟如此稀少为求自身资本扩充中国银行业对工商业放款的取息亦十分高昂这使民族工商业常感到难以忍受1927年华商纱厂联合会在其宣言中有这样的话“国内金融贷款息重厂商辛苦经营谋偿银行钱庄欠款之子金犹虞不足日积月累母子相乘只有出于售厂之一法”(注陈铭勋《经济改造中之中国工业问题》第30页)1933年4月华商纱厂减工时穆藕初先生也以“银行利息过昂”为纱业衰败之一大“远因”(注天津《庸报》1933年4月30日吴承禧《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59页)据日本东亚研究所在太平洋战争后的调查1936年在华的外商银行的资本构成中放款占47%外汇占11%有价证券占28%动产及不动产占7%现金及准备金占7%(注见《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页)在放款中绝大多数放给在华的外资企业利率较中国银行业放给华商企业的为低这就使外国企业大大增强了与华资企业竞争的力量由于中国银行业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它的资金也就偏重投放于通商口岸以赢利为目的中国银行业的商业资本大部分用于推销洋货便利洋布、洋米等外国商品的输入而不便于丝茶等土产的经营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自身赢得厚利却是在助长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的膨胀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害无利3.本世纪20—30年代尽管一些有远见的银行家开始注意到追求银行自身的收益要以发展社会经济为前提开始对中国民族工商业进行贷款和投资扶植危机中受困的民族工商业企业但这种扶助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金城银行在近代中国银行业中以工业放款和投资比重较大而闻名1937年金城银行的全部放款中工矿企业和铁路放款占42.2%这样大的比重在当时的银行中是少见的该行指出“银行在社会事业之立场必须兼顾公共之利益故本行授信(放款)业务除注意收益性外其公益性也素所重视凡能裨于社会建设者虽薄利亦所不辞否则纵能博得厚利不取也”(注金城档案《金城纪念刊》)并要求各行“于承做放款时……遇有某种事业对于国家社会确有贡献或于本行职责及声誉确应承做时应随时商请总处办理”(注金城档案《行务会议议决案》1935年1月23日)金城银行在北方时期大力支持发展纺织、制碱、面粉、煤矿四大工业生产简称“三白一黑”浙江兴业银行十分强调该行创办本旨在振兴实业并在以后历年的营业报告中多次重申因而在日常业务中放出款项往往压低利率优先照顾信誉较著的企业、商店与民族工商业的关系建立较早如近代企业家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时因资金不足未能开工张謇来沪与浙兴商议浙兴在本身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贷款25万两对大生厂的开工起了决定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得到浙兴放款的民族工商企业先后有600余家其中20余家临危得到解救(注《旧上海的金融》《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第110—111页)1932年为了扶助民族工商业企业中国银行发起组织了国货厂商星五聚餐会和中华国货产销合作协会促进国货产销渠道的畅通;在资金融通上利用多种贷放方式向国货企业投放资金以维持和扩大再生产许多史实证明本世纪30年代中国银行业在逐渐完成了早期的原始资本积累有了一定的资力的情况下开始走出兴起和发展初期那种两难境地开始对民族工商业进行一定的放款和投资这虽谈不上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大的促进作用却可以说对困难中的民族工业进行了扶持纵观中国近代银行业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业并没有完成它所应该担负的筹集巨额资本以促进中国工业化的任务尽管在抗战以前中国银行业已经把目光转向扶植民族工商业但这距离以巨额资本投放民族工业、促进中国经济的起飞还相距甚远银行业未能完成促进中国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原因固有多端而政府未能负起动员资金以供投资的任务反而把银行业从社会筹集的资金绝大部分都耗费于非生产的用途上使本来就有限的资金未能用在工业化这一正确目标上实为重要的症结所在因此我们认为抗战前中国工业化问题的关键还不在于全社会未能提供可供投资的巨额剩余资金以供工业发展而在于未能最终建立将全社会剩余资金导入投资民族工商业的运行机制二、近代银行业与社会发展中国银行业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进步而产生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结果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它开始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本应成为推动全社会进步的动力成为社会建设资金的最主要供应者但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制约中国银行业最终未能实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梦想却在战争、国家高度垄断、政府施行恶性通货膨胀等因素作用下银行正常功能丧失殆尽最终同政府财政一起走向崩溃的边缘如前所述中国银行业不是直接从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而和产业关系不密切却同政府财政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近代的银行大都以向政府垫借巨款、承销政府公债起家许多银行都把政府借款“视为投机事业巧立回扣、手续、汇水各项名目层层盘剥与利息一并计算恒有至五分以上者殊属骇人听闻”(注《银行杂志》3卷6号)从中国银行兴起到本世纪20—30年代银行业的发展时期同政府财政挂钩的垫款和公债业务都是银行业的最主要业务经营公债和对政府放款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北洋政府时期政府更替频繁后任政府往往不承认前任政府的债务放款的银行也就无法把借款收回许多银行因此破产倒闭国民党政府建立以后仍然以向银行业借款和发行公债来筹集财政开支银行业对政府公债仍然是趋之若鹜以战前的1933年为例1933年底全国公债余额的9亿多元中至少有4~4.5亿元的数额是握在国内银行界之手(注据浙江兴业调查处统计数字统计见《中国的银行》第74页)这种各大银行将大部分资金投资政府公债的现象实为银行业最危险的举动吴承禧在1934年曾指出“银行的资金大都来自社会本非银行自有今银行以社会付托之资金贪图厚利提供政府如一朝政局骤变篮坠卵碎两手皆空危险岂不太大且银行界对于内债的投资昔之眩于厚利者今则以欲保持以往投资的利益起见势成骑虎有愈陷愈深之慨此种情形岂能任其长久继续我们很怕中国银行业的全体将来或许有一天会随着财政崩溃以俱亡哩”(注吴承禧《中国的银行》第81页)蒋介石集团在抗战后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尽可能多地掠夺财富的通货膨胀政策通过法币贬值的手段来解决偿还政府借款和公债问题战前各大银行曾大量购买公债和借款给国民党政府但战后国民党政府归还时却只按当时的数额和利率归还在数十万倍数的通货膨胀下实际上等于赖账不还却又赚回了有借有还的面子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的通货膨胀还没有加足马力内迁的中国银行界还基本上保持着正常或比较正常的银行功能各大银行大都设计了一套支持工矿、商业的信贷计划希望促进后方的工农业生产和扩大商品流通以金城银行为例抗战初它曾制定了一个“基本事业”设想筹设嘉陵纱厂从事食盐运销和棉花、纱布的经营加强与迁入四川工厂的业务往来走一条信贷—工贸综合发展的战时金融路线在这种战略指导下金城银行在钢铁、机器、煤矿、化工等行业中至少投资7000万元(注据张虎婴《历史的轨迹》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年版)但是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物价飞涨使银行投资和放款很不合算(通货膨胀率与债权人的收益率成反比)因而金城银行很快改变经营战略制定了以外汇、黄金、物资、证券、地产为主的战时业务方针把资金大量用于自己的附属商业企业和外汇上仅购入美元一项就达200多万美元走上了套购黄金外汇、搜购物资、囤积居奇的道路1940年底26家银行放款总额中商业放款占96%;1941年底36家银行放款总额中商业放款占89%;1942年3月底60家银行放款总额中商业放款占80%这些银行都是从事商业投机和外汇投机进行商业囤积以保存实力这更导致了经济产出水平急剧下降物资短缺物价暴涨不止这时银行业已无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正常功能迅速退化几乎沦为流通领域的商业企业由于国民政府高速通货膨胀政策破坏了中国的货币制度和信用制度使银行业正常的存、放、贷业务无从开展中国的商业银行业已陷入绝境从1928年开始国民党政府用了8年的时间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四行二局一库”国家垄断金融体系国民党政府利用这一金融垄断体系高度垄断了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控制或吞并全国各家商业银行操纵全国的金融市场推行其搜刮人民财富的金融政策抗日战争胜利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增发指数为394倍到1948年8月21日法币发行额达6636946亿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发行指数竟膨胀了47万倍使同期物价水平暴涨了571万倍(注洪葭管《在金融史园地里漫步》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在如此狂奔的通货膨胀下人民甚至连资本家都倍受痛苦使国家银行丧失了正常的金融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职能变成了反动政府的搜刮工具这样国家银行非但不能稳定金融局势反而造成了全国的金融混乱和金融震荡引发了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崩溃中央银行是国民党政府金融垄断体系的中心1928年成立时曾标榜“代为国家做事非以营利为目标与普通银行性质固异即与他种国有营业机关性质也不相同今国家银行的业务当以全民之利益为目标不当以银行自身之利益为目标”(注《银行月刊》第8卷第11号载银行近闻《中央银行开幕志要》)而实际上中央银行却是凭借其垄断地位与普通银行竞争营业进行投机事业攫取巨额利润如1933年经济危机年代上海各银行的决算盈余报告无论大小银行少则获利数万元最多不过百万元而中央银行则独获盈余1200万元(注孙怀仁《中国经济之畸形发展》《申报月刊》2卷2期)正是由于中央银行实际上奉行与商业银行争利的政策又有政权作保证经营起来一帆风顺成立仅8年间存款增加41倍纯益增加61倍到1936年资产总额达到1928年的23倍中央银行连同国民党政府控制的中国、交通、农民银行高度垄断了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控制了全国工矿、交通、农林企业的贷款、投资权国民党政府利用四行将全国商业银行及其他半官半商的银行吞并或控制起来如具有悠久历史的三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实业银行曾于1935年发生挤兑危机政府借名“救济”以500万元资金加入三行对三家银行进行兼并使其成为支属银行此外其他重要的商业银行比如浙江实业、浙江兴业、上海、新华等银行都因渗入了官僚资本的股份而受到控制(注许涤新《官僚资本论》海燕书店1949年版第53—58、99、103页;《银行周报》第991号)还有许多银行如金城、大陆等虽未被直接控制但无论在业务上、资金上都没有独立的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国民党政府控制下的国家银行非但未能向商业银行提供有关服务以助其应付金融危机反面乘商业银行危机之时对其进行打击和兼并这时的国家银行已完全丧失了应具有的服务性职能走向了反面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中国产业发展幼稚银行业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建立伊始就被迫同政府财政结缘其发展是同政府公债的繁荣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中国银行业也就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大的贡献而且银行业自身也受到政府财政的影响时时受政局变化的牵制国民党政权建立后政府逐步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
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变迁研究
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变迁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金融机构在近代历史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金融机构经历了种种波折和变革,逐渐形成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机构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变迁的历史背景、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作用,为未来金融机构的变革和发展提供启示。
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变迁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政治上,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
经济上,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外国资本的涌入,中国经济逐渐卷入全球化进程。
社会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加速了金融需求的增长。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金融机构的变迁。
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变迁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趋势。
银行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起初,这些银行多为外国在华银行,后来逐渐发展为中国本土银行。
这些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业务,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证券市场的发展在中国起步较晚,20世纪初才开始出现。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证券市场迅速发展壮大,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产品。
保险行业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也是出于对外国资本和贸易的保护。
随着保险业务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逐渐成熟,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
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政策因素在金融机构变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例如,1897年清政府设立了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本土银行的诞生。
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也对金融机构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市场竞争也是推动金融机构变迁的重要力量。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本土银行的兴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推动了金融市场的繁荣。
近代中国金融机构变迁对未来金融机构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近代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在此之前,中国几乎没有现代化的银行体系。
当时的经济活动主要依靠手工业和农业,金融市场也相对落后。
然而,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由于经济开放和投资活动增加,中国经济发展蓬勃起来,银行业开始成为国内贸易和工业资本的主要来源。
1897年,中国近代第一家银行——兴业银行创立。
其宗旨是向中国的中小企业家提供资金支持。
兴业银行彰显了私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911年,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
这个时期,中国银行业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内贸易和工业提供贷款、储蓄和支付服务。
1927年,中国银行业继续扩张,中央银行——中国银行成立,并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
由于银行在开展国际贸易方面的重要地位,国际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然而,在国内政治动荡和战争的环境下,中国银行业长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贫穷人群无法进入银行体系,金融市场缺乏透明度等。
到了195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国家银行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以支持新政府的经济建设。
1952年,全国银行系统被国有化,经营重点转向服务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和国外贸易。
这个时期的银行业主要扮演了政府财政调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角色,同时也在国际逐渐开展汇兑业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银行体系得以重新进行改革,在2006年和2010年相继进行了两轮改革,致力于提高盈利能力、扩大服务范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加强监管。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应用,中国银行业正进一步发展壮大。
总之,近代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开拓到革新的历程。
银行已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全面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近代银行
中国近代银行中国近代银行指鸦片战争至清朝末年(1840~1911)中国出现的银行。
目录指产生于19世纪末由中国人自办的专门从事金融活动的新型机构。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是1845年起侵入中国的外国银行和本国原有的旧式金融机构钱庄、票号。
19世纪末中国人自办的银行出现后,前三种金融机构仍同时并存,居于主宰地位的仍是外国在华银行。
中国自己的银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分化为官僚资本银行和民族资本银行两大部分。
发展概况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是由洋务派官僚盛宣怀创办的,成立于1897年 4月26日。
此后陆续成立的有户部银行(1905,于1908年改名为大清银行)、信成银行(1906)、浙江兴业银行(1907)、交通银行(1908)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1908)等。
到1911年辛亥革命时止,全国各地开设的银行有17家,但资力均甚薄弱,存款吸收不多,属于初创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银行业也获得迅速发展。
1914~1921年的八年中,全国新设银行共达93家,著名的"南三行"、"北四行"多在这一时期设立或发展、巩固。
由于民族工商业的繁荣,银行的放款能够到期收回,没有或较少遭受呆帐损失,这对银行本身基础的巩固,利润的增厚,资本的积累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这个时期,民族资本银行发展迅速,具有国家银行性质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尽管发生过钞票停兑风潮,但存款总额仍在增加。
随着银行业的发展,代表他们利益的团体银行业同业公会也纷纷成立。
1917年上海创办了《银行周报》,1915年上海银行业公会正式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工商业失去繁荣,但银行仍大批增设。
这种畸形发展是由于内地资金不断流向沿海城市,为银行吸收存款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5年“五卅”运动后,有不少国人在外国银行的存款亦改存到本国银行。
同时所吸收的资金也有去路,购买政府发行的公债和租界中的房地产,在一个时期内收益甚为丰厚。
中国近代银行史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背景介绍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于1908年,是中国最早的私营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业银行之一。
业务范围
该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存款、贷款、汇兑、外汇交易、投资理财等,同时发行纸币和硬币,是当时中国银行业的主力 军之一。
作用和影响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金融业开始走向现代化和专业化,对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 重要的推动作用。
详细描述
03
04
05
1. 国民政府时期,中国 的银行业得到了更多的 发展机遇,银行的业务 范围和规模都有了较大 的增长。
2. 国民政府通过制定货 币政策等措施,加强了 对银行业的监管和管理 ,促进了银行业的稳定 和发展。
3. 中国的一些著名银行 家如孔祥熙、宋子文等 在这一时期担任了重要 的职务。
05
代表银行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
储蓄银行
储蓄银行概述
01
储蓄银行主要业务是吸收居民储蓄存款,为居民提供理财和投
资服务。
储蓄银行特点
02
储蓄银行一般规模适中,服务对象主要是居民个人,在稳定金
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代表银行
03
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
专业银行
专业银行概述
专业银行是专门从事某一特定金融业务的银行,如投资银行、商业 银行、证券公司等。
对未来发展的借鉴意义
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近代银行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实现的,这提示我们在未来的发 展中,应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方向,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国际合作
近代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引进和吸收了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和经验,加强 了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交流,这为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借 鉴。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一、起步阶段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般认为184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的英国丽如银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
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他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投资,同时拉其他官僚包括李鸿章等人入股,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商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两、银两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
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
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
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
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
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
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近代中国银行发展史
近代中国银行发展史
近代中国银行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840年鸦片战争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金融市场逐渐开放,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中国本土也出现了许多新式银行,这些银行主要经营现代金融业务,如存款、贷款、汇兑等。
2.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个时期,中国的银行体系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战争和政治动荡使得许多银行倒闭,金融市场陷入混乱。
然而,在这个时期,一些重要的银行仍然坚持经营,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旧中国的金融体系进行了改造和重建。
建立了一系列新的银行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
这些银行在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银行体系逐渐与世界接轨,许多现代化的银行开始出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体来说,近代中国银行发展史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
从外资银行的进入,到本土新式银行的兴起,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金融体系改造和重建,中国的银行体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但始终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我国银行的发展历程
我国银行的发展历程我国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贸易银行,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在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
以下是我国银行发展的重要历程。
1. 近代银行的引入(19世纪后半叶)在19世纪末,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增加,外国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开设代理机构。
这些外资银行,如洋行、温商银行等,逐渐向中国奠定了现代银行业的基础。
2. 中国银行的建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意识到建立国家银行的重要性。
1912年,中国银行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现代国有银行。
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3.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1923年起)为了解决农村社会信用状况薄弱的问题,中国开始引进德国合作社模式,组建农村信用合作社。
1923年,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形式正式建立,这是中国农村金融事业的重要开端。
4. 全国性金融体制的建立(1949年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银行业步入社会主义发展轨道。
195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标志着全国性金融体制的建立。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负责货币发行和宏观调控。
5. 银行改革和开放(1978年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银行业也不例外。
1978年,中国复兴岛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复兴村诞生,标志着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的发展。
6. 股份制银行的崛起(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推进银行业改革,引进了股份制银行的概念,培育和发展大型商业银行。
这些股份制银行逐渐崛起,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
此外,为了保持银行业的稳定运行,中国还建立了国有银行和政策性银行。
7. 面向全球的扩张(21世纪)21世纪以来,中国银行业持续扩张,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银行纷纷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此外,中国的金融科技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成为主流趋势。
总结起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引入近代银行、建立国家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全国性金融体制建立、银行改革和开放、股份制银行崛起、面向全球的扩张等阶段。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脉络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脉络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开始引进西方银行制度,并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现代银行机构。
一、中国近代银行的起步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政治混乱,这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银行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然而,中国的银行业发展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1897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兴业银行在上海成立。
兴业银行是由英商洋行香港汇丰银行创办的,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银行业的起步阶段开始。
此后,上海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中心,各种国内外银行相继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
二、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的兴起(20世纪初至1949年)20世纪初,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纷纷涌现。
在外资银行方面,除了兴业银行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外资银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如英商汇丰银行、英商东亚银行、美商中国银行等。
这些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贸易和工业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国内银行方面,中国的金融机构也逐渐兴起。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改革银行制度,建立了以"银行法"为基础的现代银行制度。
随后,中国农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内银行相继成立。
这些银行在中国的农村、交通和工商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中国的银行业在20世纪上半叶仍然相对薄弱,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银行业面临着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等困难。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银行业发展(1949年至20世纪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一场彻底的变革。
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银行业进行了改革和发展。
首先,新中国政府实行了银行业的国有化,将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纳入国家管理,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
随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金融体制。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道路
近代中国社会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势力的摧残,民族工业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而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亦非常缓慢。
到1897年才出现中国第一家自办的新式银行,终清朝一世,中国银行业尚处在幼年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民族工业带来了“黄金时代”,给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银行业在与政府结缘、投机公债的特殊条件下发展起来。
本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民族工商业衰败之中,近代银行业则仍然靠投资公债、地产而畸形发展,投资工矿事业者实微不足道。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银行业逐步向商业银行发展,力图摆脱政府的控制。
1927年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国民党政府逐步控制全国金融体系,并施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最终导致了社会的震荡。
本文试就近代银行业与中国工业化以及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以期进一步寻求中国近代银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近代银行业与中国工业化银行业的发展是推动近代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杠杆之一。
筹集巨额资本以供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为甲午战争后中国自办新式银行的主要目的之一。
但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近代银行业建立伊始便具有严重的封建性,它同产业的关系不密切,却和政府财政结下不解之缘,银行业资本不是用来促进生产的发展,而是促进投机业务的盛行。
中国近代银业始终未能完成动员和组织全国资金以供工业投资,促进中国经济起飞的任务。
为什么中国近代银行业未能积极促进中国工业化的完成?这其中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
1.由于中国近代银行业的特殊发展历程,中国银行业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银行业的资本积累的缓慢和不充分,使得银行界没有雄厚的资力去扶植近代产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金融业虽然在鸦片战争以后有所发展,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势力的扩张,原来经营汇兑和融通商业资金的票号和钱庄也扩大了营业范围,它们通过为封建官府服务或为外国在华洋行推销、采购商品,发展了自己的实力,有了一定资金积累;外国银行在华经营多年,更获取了高额利润,资本积累十分迅速,但票号、钱庄、外国银行的历史代替不了中国新式银行的历史。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道路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道路分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853-1949年)。
在这一时期,外资银行先后设立,并大量财政,发行内外汇,业务范围较广。
其中,中国近代首家外资银行是在1853年清光绪三十年由英国设立的山东银行,开办伊始,中国银行业便进入了起步阶段。
二、发展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银行业经历了深刻变革,许多外资银行被收回中国资产,民营银行业也得到了振兴。
银行业开始拓展业务范围,实施分行制度,国有银行发行第一套人民币的大面值纸币,以及发行第一批股票和国债,使中国银行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改革阶段(1978年-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中国银行业得到了新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改革财政,实施分支机构的经营活动,改善银行的贷款制度,发展第三方支付等。
同时,三大国有银行也推出了大量信用卡,网上银行业务及其他支付系统,这些措施大大拓宽了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之路。
近代中国银行发展史
近代中国银行发展史(最新版)目录一、近代中国银行的发展背景二、近代中国银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三、近代中国银行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四、近代中国银行对经济的贡献五、近代中国银行的发展趋势正文一、近代中国银行的发展背景近代中国,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 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 年)这一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经济领域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近代中国银行的发展,是在西方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的影响下,逐渐从传统的钱庄、票号向现代银行制度转变的过程。
二、近代中国银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1.国有银行:近代中国,随着国家政权的逐渐衰落,国有银行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但它们在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如清朝末期的户部银行、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等。
2.私营商业银行:近代中国私营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四行”和“南三行”。
这些银行在经营活动中,不仅为国内工商业提供了资金支持,还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外资银行:自鸦片战争后,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它们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国际网络,迅速在中国金融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如英国的汇丰银行、美国的花旗银行等。
三、近代中国银行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1.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成立,推行币制改革,统一全国货币,有利于银行业的稳定和发展。
2.1917 年,北洋政府实施金融改革,成立中国银行,推动了银行业的现代化进程。
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金融统制政策,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确保了战时金融稳定。
4.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自己的金融机构,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近代中国银行对经济的贡献1.近代中国银行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清朝末期,中国的金融市场仍然以传统的钱庄和票号为主导。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外来资本的涌入,传统的金融模式逐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商人开始探索建立现代化的银行。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成为了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的诞生。
随后,其他的现代银行也相继成立,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
这些新兴的银行开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引入了现代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存款、贷款、汇兑等。
民国时期,中国银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不仅银行的数量大幅增加,银行业务的种类和范围也得到了扩大。
此外,一些外资银行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
这些外资银行带来了先进的国际金融理念和产品,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银行业的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从传统的钱庄、票号到现代银行,从金属货币交易到纸币交易,从单一的信贷服务到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国银行业的变迁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中国的近现代银行
• (一)以计划金融为目标的金融体制建设 • 1、时间范围:1949-1978年 • 2、建设途径: • (1)1948年12月1日,合并解放区各银行,建立
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标志新中国金融 体制的诞生。
• (2)没收官僚资本银行。即接管原国民党“四行 二局一库”和没收四大家族在官商合办银行的股 份,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金融领域的主导 和领导地位。
• 四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 民银行
• 二局: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 • 一库:中央合作金库
• (3)取消外国在华银行的特权。 • 进入中国最早的外资银行是1845年英国的
东方银行(丽如银行)在中国开设的分支 机构。解放后大部分外资银行自动歇业。
• (4)对民族资本金融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主要是通过赎买的方式实现银行的国有化。 • (5)建立和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 • 摆脱高利贷,走合作化道路,发展农村经
• 2、 票号也是中国早期的银行业。 • 随着国内、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农民起义和灾荒
形成的社会不安定, 对中国传统的远送现银的货币 清算方式提出了挑战, 社会对新的更安全、快捷的 汇兑方式产生了需求。与此同时, 民信局的创办又 为经营新式汇兑业务所需传递的汇票、信件提供 了条件, 这就是继账局之后我国又产生票号的历史 必然。 • 票号因率先经营汇兑业务而得名, 又因是山西商人 创办的, 故把它称作“山西票号”。票号在经营工 商业汇兑的同时, 实际上也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业务, 它把银行三大业务 存、放、汇集于一身, 因此票 号当然属于银行业。山西票号的第一家, 是在19 世纪20 年代初, 清道光年间由“西裕成” 颜料庄 改名为“日升昌”而问世的。
• 4、中国新式银行的建立
近代金融机构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近代金融机构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作者:樊园杰来源:《经济师》2010年第03期摘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国近代金融机构的演变过程,从功能均衡的角度阐述金融机构中各个主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为当代金融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钱庄近代银行共容模式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206-02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封建时期就有了初步的发展,那时的金融机构一般是一些钱庄、银号、票号等等,主要是为当时的商贸活动提供资金流通的方便,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银行。
而以新式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市场则形成的比较晚,是从近代开始的。
一、近代票号、钱庄的发展清政府时期的金融机构大体上有典当、钱庄、票号等组织,这些金融机构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并引人注目的是山西票号和上海钱庄,它们在封建金融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集中反映了中国封建金融业的特点。
典当,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尽管历史变迁改朝换代,直至今天还被人们所关注,说明其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显示了它较强的生命力。
典当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堪称现代金融业的鼻祖,特别是抵押银行的前身。
1911年至1920年间,开设的典当只有30户。
清末民初,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动荡,经济和货币频繁出现更迭,典当一时呈现出兴盛期,从原有的区域局限变化为区域扩大,晋商、京商相继涉足典当业。
票号大多采用独资或合资的无限责任制。
在经营方面,票号在汇兑业务之外,也尽兴放款业务,并且存放规模远比汇兑业务要小,这是符合当时以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的商品经济情况的。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票号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成为清政府财政支柱,清政府为了弥补亏空而增加税收,举借内外债,大都经过票号之手。
钱庄,在清代以前便已存在。
乾隆后期,钱庄逐渐从银钱兑换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信贷活动的机构,从而适应了商业要求,对商业流通起到了促进作用。
当时,洋商为了在中国大量推销商品,掠夺原料,就不得不利用遍布全国各城镇的钱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银行业发展鉴今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各行业发展迅速,银行及金融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其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而通过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及国情的深入了解将助于更好地回答现在该怎么办的问题。
本文将着力研究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背景及状况,当时的金融思想及创新,并结合对比当时西方在华银行的发展及影响。
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剖析,探寻中国基本国情与银行业的密切联系,寻找中国金融发展规律,对中国现在金融业发展方向做出回答。
关键词:金融;近代银行业;金融创新在当今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着强大的金融行业,其完善的金融市场,较为有序的市场规则是我们尚处成长阶段的中国金融市场难以匹敌的。
当然,在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金融发展史中,也存在宝贵的经验与惨痛的教训,应当为我们所借鉴吸取。
同时中国的金融市场由于它的历史性呈现出的不完善与保守方面,只有通过正确认识历史,从历史中找到必然性寻求发展的契机。
1中国近代银行生存背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银行业的萌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20世纪初,中国并非一个工业化的本主义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由此,国家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的银行业不可能遵循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规律。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银行业在外国金融资本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起步维艰,成长困难。
到1911年清朝灭亡时,中国自办银行不过十几家,且主要是官办或官商合办的银行,银行资本力量薄弱,业务发展缓慢。
而与此同时,英、法、德、日、俄、美等国在中国设立了数十家银行。
而负责这些银行经营管理的大多是经验丰富,富有见识的外国银行资本家。
由于中国在政治上的软弱与军事上的失利,外国势力已开始干涉控制我国的各个产业部门。
这些资本家通过政治特权取得了经营优势,并且依据清廷签订的条约,它们还控制了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当时中国政府的财政大权。
尽管上述中国近代银行业发展的种种障碍,在当时的环境下,银行业的兴起具有其必然性与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商品经济萌芽的必然结果。
在长期以自然经济主导的社会环境下,资金的融通和资源的配置存在极大的障碍。
新生的资产阶级必然要求相应的的金融工具的产生。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早已有钱庄、票号的出现,但其必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也不能演化成为银行。
其原因是在自然经济下,没有资金融通的需求,他们不具有市场经济下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不能直接的发展成为具有现代金融功能的银行。
所以商品经济及资产阶级在中国的出现,是诞生中国近代银行的必要条件。
其次,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结果,外国通过条约的订立,商品以及资本的输入,侵蚀了中国的国内以及外汇贸易市场,一方面,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将中国更深地卷入世界资本市场,推动中国资本家出现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外国的蚕食逼迫清政府加大对金融市场的投入,以维护其政府统治的利益,所以在这一时间内,出现了一批官办及官商合办的银行,例如中国通商银行,户部银行等。
综上,我们可以概括分析得出:中国的银行业受商品经济萌芽,国家主导的条件下,起步于一个产业部门不完整,主权与财政权部分丧失,政府无力保护新兴产业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这一背景就为中国银行业长期不景气,金融思想长期的不活跃埋下了伏笔。
2中国近代银行发展状况分析同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产业一样,中国近代银行的所有者主要由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两大阶级构成。
它们的发展既有当时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存在着银行业这一新兴产业所特有的发展规律。
总的来说,在中国近代银行业发展初期,官僚资本占据了控制地位,其一般采用了官办,官商合办的形式。
但控制权基本为官方掌握,如中国通商银行的规定“权归总董,利归股商”。
这与西方早期银行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同,以美国第一家银行——北美银行为例。
虽然国会占有七成以上的股份,然而却由私人负责运营,这位美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以及市场导向的银行体制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美国金融市场上百花齐放的活跃市场的确说明这不失为一种合适的银行业体制。
然而中国至今银行业中仍有相当部分仍采用了国家控股或参股的形式,这和我国银行业的历史发展也同样密不可分。
一般的说,官僚资本的部分是由原来的封建大地主阶级转化而成,同时兼具封建性与资本主义性质;而民族资本往往由小商品资本家,买办等私人资本转化而来。
他们也都具有这本阶级在所有产业上所表现出的一般性质,即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性,垄断特权性;民族资本主义的妥协性,软弱性。
但对于银行这一新兴产业,在这里着重研究其所表现出的特殊性。
对于官办银行来说,当时主要业务除了日常的存贷汇兑还有发行纸币、经销公债和存解官款。
其业务相当于现在商业银行以及部分中央银行的业务。
所以国家对其的控制程度毋庸置疑。
正是国家对其有力的支持和保护,在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中资银行才能登上历史舞台与外资在华银行相抗衡。
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民族实业的发展。
而对于民办银行,直至20世纪20年代实现“北四行”联营开始,民族资本才真正走上银行业的舞台。
而民族资本并不依靠控制国家货币政策等垄断行为为支柱。
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金融创新便逐步开始了。
可惜的是,由于国民政府对于货币政策的不合理制定,发生了恶性的通货膨胀。
在这一沉重的打击下,政府的管制又开始严厉,金融创新与发展又落寞了。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优秀的金融人才以及银行资本家,他们大多参与或经历了民营银行的黄金时期,较为宽松的管制给以他们发挥的空间。
通过对中国近代银行发展状况分析,我们发现自由和竞争给中国近代民营银行以给更具活力的生命。
接下来重点研究中国近代的金融创新。
3中国近代的金融创新3.1 同业合作与统一币制从“北四行”和“南三行”开始,中国近代民营银行就已经有了联合经营的思想,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国营银行以及外资在华银行相抗衡。
这一经营理念经过陈光甫、谈荔孙、周作民等一些银行家的发展,经历了银团贷款等一系列业务合作后,最终形成了上海银行业联合准备委员会。
上海银行业联合准备委员会的设计堪称精巧。
由于它的成立,中国的银行间业务得以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近代的金融化进程。
当时共有26家银行认缴了联合准备金。
并且在这一组织的推动下,银行所经营的业务涵盖了现金存贷,票据汇兑,以及同业间的拆解和票据贴现,实现了部分资产的证券化。
之后,又由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等发起了上海银行公会,其最为重要的影响莫过于推动币制的统一。
这确为一件怪事,但这本应由政府负责的货币制度因为政府的贫困、腐败以及中国社会的混乱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迟迟未得到解决。
只有到了这些银行资本家的实力和呼声越来越响之时,在他们的资助和支持下才逐渐解决。
3.2 中央银行建设思想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个大部分通商港口都建立了各自的金融机构,而货币的发行仍由国有银行执行,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银行。
近代银行家们纷纷提出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等重要的观点。
其中,钱新之明确地提出了“中央银行系银行之银行,不宜与普通银行竞争,不宜做汇兑生意”的观点,陈光甫、吴鼎昌等银行家也纷纷去电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
建立中央银行想法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民营银行发展的良好势头,以及中国近代银行业的活跃程度。
另一方面也说明,活跃的金融市场是具有形成完善的市场规范的可能的。
这应该成为解决当下金融业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
历史经验表明,自由与竞争的市场主体,会出于其自身的利益而形成完善市场规则的诉求。
所以,现在我们应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金融业中。
3.3 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近代金融市场很不发达,金融市场工具也十分缺乏。
近代银行家提出了中国金融界应该建立自己的证券交易所以筹集资金,银行业也应该建立和发展票据市场用以融通资金,支持工商业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银行公会进行了多次讨论。
其提出了六项设立票据交易所的理由,主要反映了金融单位提高交易效率和加速资金融通的需求。
这一思想直至今日仍显得十分科学先进的,当今我国政府也在积极完善银行业同业拆借市场。
上海票据交易所开办第一天开办第一天即交换票据1173张,金额200万元。
发展至抗战胜利前夕参加银行共73家,其中交换银行42家,委托代理交换银行31家。
其规模以及交易量充分说明了建立的必要性和中国近代银行家对市场的正确把握4分析总结与启示中国近代银行业可谓底子薄,起步晚。
然而其中的发展之迅速,创新不乏亮点,是我们面对当下问题确应吸取的经验。
个人总结起来有以下个要点:1)开放的经济环境。
在中国近代是由于被迫的打开国门,而当下我国积极实行开放政策,把握这一有利政策条件,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开放。
2)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
在近代由于政府无力管理约束全国的市场,这一劣势反而给予银行业以宽松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的空间,有力的促进了金融创新,而且历史的经验表明,金融创新尽管可能造成宏观经济波动,但是在一定的调控下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而之前一度我国金融业管理相当严厉,国有金融机构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由于市场主体的单一反而不利于市场规范的形成。
最近,我国银行业也开始准许民营资本的介入,这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经之路,扩大市场主体将是促进金融繁荣的第一步。
3)鼓励创新的市场氛围。
对比国内外相关金融法规,可以得出一个模糊的结论:在中国,新的金融工具需要先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才准许进入市场;而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工具若没有明令禁止则先进入市场,后收到约束。
虽然两种制度优劣难分,但我认为对于一个急需转型的国家,对各个产业的创新和实验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了解是解决当下我国发展问题的必要条件,对于中国特有的银行业形成过程,其问题的解决应当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遵循市场规律,鼓励创新,在实践中解决中国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1] 童丽.近代银行家:中国金融创新思想的先驱(1912-1949)[D].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4.[2] 朱怡.美国银行的早期发展史初探[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