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3.4.5PPT课件
合集下载
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状得到缓解。
病例二
患者因窦性心动过缓出现头晕、乏 力等症状,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 长间歇,安装起搏器后症状消失。
病例三
患者出现反复晕厥,心电图检查发 现窦性停搏,经药物治疗无效后行 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患者未再出现 晕厥症状。
04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 策略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特点和临床意义
特点
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异位 心律等。
传导阻滞
如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时ST段可能压低或抬高, 心肌梗死时可能出现特征性的ST段 抬高和T波改变。
电解质紊乱与药物影响
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以及某些药物 (如洋地黄)对心电图的影响等。
03 窦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
窦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及处理措施
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目录
•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分类 • 心电图基础知识回顾 • 窦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 •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策略 • 室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要点 • 传导阻滞相关心律失常解读
01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分类
心律失常定义及发病机制
心律失常定义
指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 序的异常。
发病机制
包括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可由各种器质性心血管 病、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 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部分原因不明。
常见心律失常类型介绍
01
02
03
04
窦性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 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
房性心律失常
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 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
治疗原则及方法概述
病例二
患者因窦性心动过缓出现头晕、乏 力等症状,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 长间歇,安装起搏器后症状消失。
病例三
患者出现反复晕厥,心电图检查发 现窦性停搏,经药物治疗无效后行 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患者未再出现 晕厥症状。
04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 策略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特点和临床意义
特点
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异位 心律等。
传导阻滞
如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时ST段可能压低或抬高, 心肌梗死时可能出现特征性的ST段 抬高和T波改变。
电解质紊乱与药物影响
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以及某些药物 (如洋地黄)对心电图的影响等。
03 窦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
窦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及处理措施
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目录
•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分类 • 心电图基础知识回顾 • 窦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 •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策略 • 室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要点 • 传导阻滞相关心律失常解读
01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分类
心律失常定义及发病机制
心律失常定义
指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 序的异常。
发病机制
包括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可由各种器质性心血管 病、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 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部分原因不明。
常见心律失常类型介绍
01
02
03
04
窦性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 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
房性心律失常
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 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
治疗原则及方法概述
最新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教学讲义PPT课件

一、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P波 P-R间段 节律 心率 QRS波群
心电图特征
直立向上而顶端钝圆平滑,时间为0.06~0.12S,每一个波群前均有 0.12~0.20S 规则 <60次/分 0.04~0.10S
一、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P波 P-R间段 节律 心率 QRS波群
心电图特征
直立向上而顶端钝圆平滑,时间为0.06~0.12S,每一个波群前均有 0.12~0.20S 规则 >100次/分 0.04~0.10S
心房颤动
P波 P-R间段 节律 心率 QRS波群
心电图特征
正常的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振幅与形态不一致、节律不规则的颤动波 不能测量 不规则 心房率350 ~650次/分,心室率则以房室传导反应而定 0.04~0.10S
三、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交界性逸搏心律
P波 P-R间段 节律 心率 QRS波群
心电图特征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
学习目的:懂得识别简单异常心律 失常的心电图。
简单复习一下心脏的生理功能:
心脏是由心房和心室构成,其主要功能是“泵血功能”,将静脉血 “拿回来”经肺气体交换后,再将血“泵出去”,不断循环。
心肌细胞是心脏的基本功能单位,心肌细胞可分成 特殊心肌和普通心 肌两大类。
特殊心肌: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斯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 维网。
慢”4字法则
窄QRS波,表明引起心室除极的电指令是来自室上性;宽的QRS波, 表明引起心室除极的电指令来自心室本身,是室性的,前者危险性较 小,后者危险性大。QRS波的快慢,提示有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 指征。
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
房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幻灯PPT课件

房性交界性早搏:
维拉帕米:40-80mg,每日3-4次口服。 心得安10-20mg,每日2-3次口服;倍他乐克12.5-50mg, 每日2-3次口服;氨酰心安12.5-25mg,每日2-3次口服。 胺碘酮:0.2g,每日3次口服,根据疗效减少剂量维持。 地戈辛:适用于心力衰竭伴房性早搏,常用量0.25mg, 每日1次口服。 心律平:150mg,每日3次口服
2. 查体:注意有否器质性心脏病及其它全身性疾 病,注意心脏大小,有否杂音、三音律及附 加音,有否大小循环瘀血表现等。
3. 进行必要的检查如心脏X线、超声心动图、心 电图、动态心电图、肝肾功能、电解质及T3、 T4、TSH等。
治疗对策:
1. 大多数早搏(有或无器质性心脏病), 可不给予特殊处理,主要消除引起早搏 的原因和诱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及钾 盐。
➢ 口服奎尼丁、胺律酮 ➢ 同步直流电复律:效果良好。
3.Ⅰ型心房扑动可行导管射频消融术。
心房颤动
诊断要点
1.病因多见于器质性心脏(见心房扑动章节)。约 10-20%无心脏病征象,称“特发性”或“良性” 心房颤动。
2.症状:与原有心功能状态和心室率快慢有关。可 有心悸、气急、乏力、胸闷感;重者可致急性肺 水肿、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甚至昏厥,尤其预激 合伴房颤或原有心脏病严重者。阵发性房颤患者 自觉症状明显。心房内附壁血栓脱落可引起栓塞 症状。体征有心室率快慢不整、心音不等和脉搏 短绌。
➢发病机制: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 常
心律失常病变部位分类
1.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 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静止。
2.房性心律失常:房性过早搏动、房性心动 过速、紊乱性心房节律、心房扑动、心房 颤动。
3.房室结性心律失常:房室结性过早搏动、 房室结性心动过速、房室结自搏性心律。
异常心电图精品PPT课件

2.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常见心律失常
1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及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
速、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 滞
1)正常窦性心律
➢ P波规则出现,形态示激动来自窦房结(P波在Ⅰ、 Ⅱ、aVF、V3-V6直立,aVR倒置)
➢ P-R间期≧0.12s ➢ 频率为成人60-100次/分 ➢ 同一导联中,P-P间期差值<0.16s
率350-600次/分 ③ RR间期绝对不齐 ④ 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3)心室扑动-最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各导联无P波,QRS-T波群无法分辨,以正弦型的的大扑
动波;频率200-250次/分。心室扑动时心脏失去排血的功能, 若不很快恢复,则会转为室颤死亡。 4)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前的短暂征象
1)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大于0.20秒,无QRS波群延长
2)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Ⅰ型: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 相邻的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后QRS波 群脱落。又称文氏现象,病人有心悸与心 搏脱漏感。
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型:P-R间期固定,可正常也可固定;有间 歇性的P波与QRS波群脱落;QRS波群形态一 般正常。又称莫氏现象,病人有乏力、头 晕、心悸、胸闷等症状。
2)窦性心动过速
常见于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亢、贫血、急 性失血、心肌炎、药物(阿托品、麻黄素、肾上 腺素)等。
3)窦性心动过缓
多见于运动员、老年人,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 甲状腺功能低下、冠心病。或由于应用β受体阻滞
剂、
维拉帕米等药物引起。
4)窦性心律不齐
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6s;常见于呼吸性 窦性心律不齐。
常见心律失常
1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及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
速、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 滞
1)正常窦性心律
➢ P波规则出现,形态示激动来自窦房结(P波在Ⅰ、 Ⅱ、aVF、V3-V6直立,aVR倒置)
➢ P-R间期≧0.12s ➢ 频率为成人60-100次/分 ➢ 同一导联中,P-P间期差值<0.16s
率350-600次/分 ③ RR间期绝对不齐 ④ 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3)心室扑动-最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各导联无P波,QRS-T波群无法分辨,以正弦型的的大扑
动波;频率200-250次/分。心室扑动时心脏失去排血的功能, 若不很快恢复,则会转为室颤死亡。 4)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前的短暂征象
1)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大于0.20秒,无QRS波群延长
2)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Ⅰ型: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 相邻的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后QRS波 群脱落。又称文氏现象,病人有心悸与心 搏脱漏感。
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型:P-R间期固定,可正常也可固定;有间 歇性的P波与QRS波群脱落;QRS波群形态一 般正常。又称莫氏现象,病人有乏力、头 晕、心悸、胸闷等症状。
2)窦性心动过速
常见于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亢、贫血、急 性失血、心肌炎、药物(阿托品、麻黄素、肾上 腺素)等。
3)窦性心动过缓
多见于运动员、老年人,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 甲状腺功能低下、冠心病。或由于应用β受体阻滞
剂、
维拉帕米等药物引起。
4)窦性心律不齐
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6s;常见于呼吸性 窦性心律不齐。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PPT课件

室性早搏
心电图显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之后有正常T波和U波。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显示连续三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QRS波群畸形且连续出现,T波与U波 形态异常。
04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
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发现心律失 常的存在。
心电信号分析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心电信号进行自动分析 和诊断。
病例二:房颤的心电图表现及治疗
总结词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具有特征性,治疗方式多样。
详细描述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R-R间期不规律。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外科手术等不同方式。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 、控制体重等。
病例三: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及预防
总结词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具有特征性,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详细描述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为在正常的QRS波群之前出现一个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其前无P波 。预防室性早搏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以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 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动态心电图
长时间监测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短暂 和偶发的心律失常。
心脏超声
通过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辅助诊 断心律失常的原因。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 制心律失常的症状。
03 非药物治疗
包括电复律、导管消融和
起搏器植入等。
02 生活方式调整
心电图显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之后有正常T波和U波。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显示连续三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QRS波群畸形且连续出现,T波与U波 形态异常。
04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
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发现心律失 常的存在。
心电信号分析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心电信号进行自动分析 和诊断。
病例二:房颤的心电图表现及治疗
总结词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具有特征性,治疗方式多样。
详细描述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R-R间期不规律。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外科手术等不同方式。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 、控制体重等。
病例三: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及预防
总结词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具有特征性,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详细描述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为在正常的QRS波群之前出现一个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其前无P波 。预防室性早搏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以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 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动态心电图
长时间监测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短暂 和偶发的心律失常。
心脏超声
通过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辅助诊 断心律失常的原因。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 制心律失常的症状。
03 非药物治疗
包括电复律、导管消融和
起搏器植入等。
02 生活方式调整
心律失常-ppt课件

32
室性期前收缩处理(1)
• 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 一般无需治疗。症状明显者以消除症状为主,包括戒除吸烟、
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改善缺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因素,治疗 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
33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2)
需要紧急处理的室性期前收缩: 急性心肌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头24小时内
4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是一类以折返为发生机制的心律失常的总称 • 根据折返的部位分为4种,其中后二者占90%以上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室折返性内心动过速(AVRT)
56
室扑室颤
(ventricular flutter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 为致命性心律失常 • 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
止甚至死亡,无血压、脉搏,无心音 • 病因同室速 • 除颤,ICD置入
57
扭转性室速 室速
58
59
• 室扑:呈正弦波图形,频率200~300 bpm • 室颤:波形、振幅与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
48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纤颤伴室内传导差异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 一、形态不同、间隔不等 的F波,频率为350~600 次/分 2.R-R间期绝对不等,心 室率快 3.部分短R-R‘QRS有变形, 无类代偿期
49
50
51
心房扑动的治疗
• 为右心房内大折返环所致 •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Ⅱ、Ⅳ类药物 • 终止:超速抑制、电转复、奎尼丁、心律平 • 预防: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 • 治愈:RFCA
室性期前收缩处理(1)
• 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的治疗 一般无需治疗。症状明显者以消除症状为主,包括戒除吸烟、
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改善缺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因素,治疗 以β受体阻滞剂为主
33
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2)
需要紧急处理的室性期前收缩: 急性心肌缺血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头24小时内
4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 是一类以折返为发生机制的心律失常的总称 • 根据折返的部位分为4种,其中后二者占90%以上
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房室折返性内心动过速(AVRT)
56
室扑室颤
(ventricular flutter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 为致命性心律失常 • 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
止甚至死亡,无血压、脉搏,无心音 • 病因同室速 • 除颤,ICD置入
57
扭转性室速 室速
58
59
• 室扑:呈正弦波图形,频率200~300 bpm • 室颤:波形、振幅与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
48
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纤颤伴室内传导差异 特征: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 一、形态不同、间隔不等 的F波,频率为350~600 次/分 2.R-R间期绝对不等,心 室率快 3.部分短R-R‘QRS有变形, 无类代偿期
49
50
51
心房扑动的治疗
• 为右心房内大折返环所致 • 控制心室率:洋地黄、Ⅱ、Ⅳ类药物 • 终止:超速抑制、电转复、奎尼丁、心律平 • 预防:奎尼丁、心律平、胺碘酮 • 治愈:RFCA
心律失常讲课PPT课件

心律失常的最新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基因突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心律失常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 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进展
药物治疗:新药 研发和临床试验 的最新进展
非药物治疗:除 药物外的其他治 疗方法,如电生 理治疗、起搏器 植入等
预防措施:针对 高危人群的预防 性措施和筛查手 段
经验总结与启示
病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心律失常病例,以便更好地说明问题和提供 借鉴。
讨论内容:针对病例展开深入讨论,包括诊断、治疗、护理等方面的经验 和教训。
经验总结:对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为 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启示与展望:从病例中获得启示,提出对心律失常诊治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促进该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诊断技术:新型 诊断技术和方法 的研发和应用
研究前景与展望
新型药物研发: 针对心律失常的 特异性药物
基因治疗:通过 基因编辑技术治 疗心律失常
新型设备和技术: 无创、微创的诊 疗和治疗方法
预防和早期干预: 通过生活方式和 药物预防心律失 常的发生
结语与总结
心律失常的重要性和影响
心律失常对心血 管系统的影响: 心律失常可能导 致心肌缺血、心 力衰竭等心血管 疾病,严重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 和寿命。
保持良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心理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 焦虑和压力。
心律失常的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病例一:患者男性,58岁,因心律失常入院,诊断为房颤。
病例二:患者女性,42岁,因心律失常导致晕厥,诊断为室性早搏。
病例三:患者男性,70岁,因心律失常引发心力衰竭,诊断为室上 速。 病例四:患者女性,35岁,因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诊断为长 QT间期综合征。
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动态心电图常用于评估患者症状与心 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如晕厥、心悸等, 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心内电生理检查
心内电生理检查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通过在心脏内置入电极来直接记录心脏 的电活动。
该检查方法能够精确定位心律失常的起源和机制,为复杂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指 导。
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某些心律失常的 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窦性心动过缓
窦房结发出信号过慢,使心脏跳动过慢。
窦性心律不齐
心脏跳动节律不规则。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
心房提前发出信号,引起心脏跳动。
房颤
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导致心脏跳动不规则。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
心室提前发出信号,引起心脏跳动。
室颤
心室失去正常的收
02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有助于排除其他 病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04
CATALOGUE
心律失常的治疗与管理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 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使用抗心律 失常药物来控制症状和改善心律。
药物治疗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同 时需要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
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及早发现心 律失常,及时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 心律失常。
03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到心室的信号传导延 迟。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到心室的信号传导部 分中断。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到心室的信号传导完 全中断。
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
QT间期延长
心脏电信号传导时间延长,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
心内电生理检查
心内电生理检查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通过在心脏内置入电极来直接记录心脏 的电活动。
该检查方法能够精确定位心律失常的起源和机制,为复杂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指 导。
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对于某些心律失常的 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窦性心动过缓
窦房结发出信号过慢,使心脏跳动过慢。
窦性心律不齐
心脏跳动节律不规则。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
心房提前发出信号,引起心脏跳动。
房颤
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导致心脏跳动不规则。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
心室提前发出信号,引起心脏跳动。
室颤
心室失去正常的收
02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有助于排除其他 病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04
CATALOGUE
心律失常的治疗与管理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 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使用抗心律 失常药物来控制症状和改善心律。
药物治疗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同 时需要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
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检查,及早发现心 律失常,及时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 心律失常。
03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到心室的信号传导延 迟。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到心室的信号传导部 分中断。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到心室的信号传导完 全中断。
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
QT间期延长
心脏电信号传导时间延长,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
常见异常心电图课堂PPT

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检测
定标电压1cm=1mV,纵坐标每一小格=0.1mV 横坐标每1大格分为5小格,每小格=0.04sec
每1大格=0.2sec
4
心率的检测
心 率 100 次/min
R-R间距为0.6sec,心率=60÷0.6=100次/min
5
6
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1.P波:表示心房除极化,宽度不超过0.11sec;振幅在 胸导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0.20mV
7
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P-R interval
2. P-R间期(P-R interval):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 期,正常为0.12~0.20sec
8
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3. QRS波群(QRS interval):表示心室的除极化,正 常为0.06~0.10sec,最宽不超过0.11sec
向上,则V2~V6导联就不应再向下。
正常心电图综合波、间期和段的图解
7. U波(U wave):由心室复极化形成, T波后0.02~ 0.04sec出现,方向大体与T波相一致。U波明显增高 常见于血钾过低
14
正常心电图
15
正常窦性心律
心电图特点是:
①P波在I、II、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②PR间期0.12~0.20秒 ③频率在60~100次/分 ④ P-P间距固定,同一导联P-P间距之差<0.12秒
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2倍
22
室性期前收缩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应的P波。
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有完全性的代偿间歇。
心律失常课件完美心电图ppt文档

咽部不适等症状 闻及提前心音,S1增强,S2减弱或消失。桡动
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静脉可见巨大的a波
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
提前出现QRS波群,宽大畸形,ST—T方向与QRS主波 方向相反
偶联间期(配对间期)恒定 完全性代偿间歇,也可为间位性 偶发、频发、联律(二联律、三联律等)、成对出现,
1.提前出现P’波,形态与窦P不同 2.P’-R间期≥0.12s。P’波可重叠于窦性激动
的T波上,发生P’波未下传,也可发生P’-R间期延长 3.多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少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4.下传的QRS波群形态正常,亦可出现宽大畸形,称为室
内差传
房性早搏(二联律)
房性期前收缩 (atrial premature beats)
连续三个为短阵室速,单形性、多形性或多源性
室性期前收缩
治疗
无器质性心脏病
解除思想顾虑,避免诱发因素 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美西律、 普罗帕
酮、莫雷西嗪等
房性期前收缩 (atrial premature beats)
房性期前收缩 (atrial premature beats)
临床意义 1. 病因: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并可能
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先兆。吸烟、饮 酒、咖啡等可诱发 2. 临床表现:心悸 3. 治疗:①病因治疗。②药物治疗:β受体阻 滞剂、普罗帕酮、莫雷西嗪等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PVC)
心室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心脏激动 病因
功能性:见于正常人,神经症候群 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
等 其它:药物、手术、物理、化学刺激、电解质
紊乱等
室性期前收缩
临床表现
偶发者一般无症状 功能性期前收缩者敏感性高,休息时增多;器
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静脉可见巨大的a波
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
提前出现QRS波群,宽大畸形,ST—T方向与QRS主波 方向相反
偶联间期(配对间期)恒定 完全性代偿间歇,也可为间位性 偶发、频发、联律(二联律、三联律等)、成对出现,
1.提前出现P’波,形态与窦P不同 2.P’-R间期≥0.12s。P’波可重叠于窦性激动
的T波上,发生P’波未下传,也可发生P’-R间期延长 3.多数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少数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4.下传的QRS波群形态正常,亦可出现宽大畸形,称为室
内差传
房性早搏(二联律)
房性期前收缩 (atrial premature beats)
连续三个为短阵室速,单形性、多形性或多源性
室性期前收缩
治疗
无器质性心脏病
解除思想顾虑,避免诱发因素 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美西律、 普罗帕
酮、莫雷西嗪等
房性期前收缩 (atrial premature beats)
房性期前收缩 (atrial premature beats)
临床意义 1. 病因: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并可能
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先兆。吸烟、饮 酒、咖啡等可诱发 2. 临床表现:心悸 3. 治疗:①病因治疗。②药物治疗:β受体阻 滞剂、普罗帕酮、莫雷西嗪等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 (PVC)
心室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心脏激动 病因
功能性:见于正常人,神经症候群 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
等 其它:药物、手术、物理、化学刺激、电解质
紊乱等
室性期前收缩
临床表现
偶发者一般无症状 功能性期前收缩者敏感性高,休息时增多;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37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38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定义:部分P波后有QRS波脱落 分类: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型)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39
二度Ⅰ型AVB
文氏现象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发生QRS脱漏 R-R间期逐渐缩短 长的RR间期短于两个短RR间期之和 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除非合并室内传
导异常) 房室传导比例一般>2:1
比如3:2, 4:3等
40
二度Ⅰ型AVB
文氏现象
41
Ⅱ°房室传导阻滞
Ⅱ°-Ⅰ型(文氏型): ① 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 ② RR间期进行性缩短 ③ 长RR间期<2倍正常RR间期
42
*二度Ⅰ型AVB*
43
*二度Ⅰ型AVB*
II
典型表现:PR间期逐渐延长 RR间期逐渐缩短 QRS波群周期性脱落
现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28
*室性逸搏心律+三度AVB*
典型表现:
1、P波与QRS波群无关,P波频率(60bpm)> QRS频 率,PP间隔与RR间隔各自规则
2、QRS波群宽大畸形,倒置T波,为室性逸搏心律
29
*交界区逸搏心律+三度AVB*
典型表现:
1、P波与QRS波群无关,P波频率(60bpm)> QRS频 率,PP间隔与RR间隔各自规则
22
1.逸搏与逸搏心律
逸搏及逸搏心律属于被动性异位心律,仅 发生1~2个称为逸搏,连续3个以上称为逸 搏心律(escape rhythm)。按异位节律起 源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 性三种。
23
逸搏与逸搏心律
❖ 定义: 各种原因致心率缓慢或出现长间期时,下一级起
搏点代偿性发出冲动,暂时控制心脏
RR间期绝对不整 当心室率缓慢而绝对规则,
为房颤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室率多增快,但通常<160次/分
11
心房颤动2
心电图特点:
长期的房颤,f波可纤细不易辨认
QRS多为室上性的 偶可增宽,见于室内差异性传导
12
*心房颤动*
13
*心房颤动*
14
(3)心室扑动
形成机理: 心室肌产生环形激动
18
室扑室颤
室扑:QRS波群成正弦波图 室颤:振幅波形极不规则, 形,频率150-300bpm。 无法识别QRS,ST-T。
19
*心室颤动*
20
(三)缓慢性心律失常
1.逸搏与逸搏心律 2.房室传 导阻滞 3.束支与分支阻滞
21
1.逸搏与逸搏心律
当高位起搏点自律性降低,或激动因传导 障碍不能下传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 下级起搏点被迫发放1个或多个冲动,激动 心房或心室,从而减轻或避免由于心室长 时间停搏造成的不良后果。
44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在QRS漏搏之前,PR间期恒定 RR间期无明显变化 长的RR间期为短RR间期的整数倍 房室传导比例一般为2:1,3:1等 连续出现2次以上的脱落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45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2、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为交界区逸搏心律
30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31
心电信号传递和传导阻滞
第一站:窦房结
窦房传导阻滞
心房
第二站:房室结
房内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
室内传导阻滞
第三站:浦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细胞
心室
32
传导阻滞
传导阻滞的分类(按照阻滞程度) 1、一度传导阻滞:传导延缓 2、二度传导阻滞:部分激动传导脱落 3、三度传导阻滞:传导完全中断
交替出现时,出现于长周期的心搏易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6
*心房扑动*
7
*心房扑动*
8
*心房扑动*
9
(2)心房颤动
形成机理: 房内多个小折返激动所致
房颤时,心房失去协调收缩 易形成附壁血栓
10
心房颤动
心电图特点:
各导联P波消失,而代之以f 波 f 波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整
频率450-600次/分
室上性
宽大畸形
T波
正常
正常
与QRS主波相反
代偿间歇
不完全
完全
完全
25
*交界区逸搏*
图示:箭头指房性早搏未下传 E指交界区逸搏(Escape)
26
*室性逸搏*
图示:箭头指宽大畸形的室性逸搏
27
逸搏心律
出现在上述缓慢性心律失常基础上
频率缓慢,一般<60 次/分 节律基本整齐
逸搏及逸搏心律为代偿性,本身无病理意义 临床上诊断与处治关键在于导致逸搏及逸搏心律出
❖ 逸搏心律: 连续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逸搏
❖ 按起源点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 其鉴别同于早搏
24
逸搏的鉴别诊断
P’波 P’-R间期
房性
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
室性
P’,多直立 形态异于窦P
正常, 延长(干扰)
P’,可直立,可倒 多无相关P波,如
置
有,必倒置
P`-R<0.12s ——
R-P`<0.20s
QRS波群
室上性
33
2.房室传导阻滞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34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持续>0.20秒 PR间期虽未超过正常范围,但心率
变或较快时,PR间期较原先延长0.04秒
35
Ⅰ°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延长, > 0.20sec.
条件:
心肌明显受损,缺氧或代谢失常 异位激动落在易颤期
15
10.心室扑动
心电图特征: 正常的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形态、振幅、 间距不等的颤动波,频率为200~250次/分。
16
*心室扑动*
17
(4)心室颤动
QRS-T波群消失 代之以快速而不均匀的, 波幅大小不一的
颤动波 速率在250-500次/分 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
第八章 心电图检查
(Electrocardiogram,ECG) 第二节 异常心电图
1
四、心律失常
2
3:扑动与颤动
(1)心房扑动 (2)心房颤动 (3)心室扑动 (4)心室颤动
3
(1)心房扑动
形成机理: 房内大折返环激动 特点:
短阵发性 自动转为房颤,或恢复窦性
4
心房扑动
心电图特点:
各导联P波消失,等电位线消失 代之以F波 F波呈波浪形或锯齿状,形态大小一致FF
间隔规整 F波的频率一般为250~ 350次/分
5
心房扑动
心电图特点:
F:R比例多为2:1,故心室率一般在140~160次/分 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可呈室内差异性传导,特别是在房室传导比例为2:1与4:1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37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38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定义:部分P波后有QRS波脱落 分类:
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型) 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Morbiz II型)
39
二度Ⅰ型AVB
文氏现象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发生QRS脱漏 R-R间期逐渐缩短 长的RR间期短于两个短RR间期之和 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除非合并室内传
导异常) 房室传导比例一般>2:1
比如3:2, 4:3等
40
二度Ⅰ型AVB
文氏现象
41
Ⅱ°房室传导阻滞
Ⅱ°-Ⅰ型(文氏型): ① 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 ② RR间期进行性缩短 ③ 长RR间期<2倍正常RR间期
42
*二度Ⅰ型AVB*
43
*二度Ⅰ型AVB*
II
典型表现:PR间期逐渐延长 RR间期逐渐缩短 QRS波群周期性脱落
现的缓慢性心律失常
28
*室性逸搏心律+三度AVB*
典型表现:
1、P波与QRS波群无关,P波频率(60bpm)> QRS频 率,PP间隔与RR间隔各自规则
2、QRS波群宽大畸形,倒置T波,为室性逸搏心律
29
*交界区逸搏心律+三度AVB*
典型表现:
1、P波与QRS波群无关,P波频率(60bpm)> QRS频 率,PP间隔与RR间隔各自规则
22
1.逸搏与逸搏心律
逸搏及逸搏心律属于被动性异位心律,仅 发生1~2个称为逸搏,连续3个以上称为逸 搏心律(escape rhythm)。按异位节律起 源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 性三种。
23
逸搏与逸搏心律
❖ 定义: 各种原因致心率缓慢或出现长间期时,下一级起
搏点代偿性发出冲动,暂时控制心脏
RR间期绝对不整 当心室率缓慢而绝对规则,
为房颤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室率多增快,但通常<160次/分
11
心房颤动2
心电图特点:
长期的房颤,f波可纤细不易辨认
QRS多为室上性的 偶可增宽,见于室内差异性传导
12
*心房颤动*
13
*心房颤动*
14
(3)心室扑动
形成机理: 心室肌产生环形激动
18
室扑室颤
室扑:QRS波群成正弦波图 室颤:振幅波形极不规则, 形,频率150-300bpm。 无法识别QRS,ST-T。
19
*心室颤动*
20
(三)缓慢性心律失常
1.逸搏与逸搏心律 2.房室传 导阻滞 3.束支与分支阻滞
21
1.逸搏与逸搏心律
当高位起搏点自律性降低,或激动因传导 障碍不能下传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 下级起搏点被迫发放1个或多个冲动,激动 心房或心室,从而减轻或避免由于心室长 时间停搏造成的不良后果。
44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在QRS漏搏之前,PR间期恒定 RR间期无明显变化 长的RR间期为短RR间期的整数倍 房室传导比例一般为2:1,3:1等 连续出现2次以上的脱落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45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2、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为交界区逸搏心律
30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31
心电信号传递和传导阻滞
第一站:窦房结
窦房传导阻滞
心房
第二站:房室结
房内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
室内传导阻滞
第三站:浦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细胞
心室
32
传导阻滞
传导阻滞的分类(按照阻滞程度) 1、一度传导阻滞:传导延缓 2、二度传导阻滞:部分激动传导脱落 3、三度传导阻滞:传导完全中断
交替出现时,出现于长周期的心搏易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6
*心房扑动*
7
*心房扑动*
8
*心房扑动*
9
(2)心房颤动
形成机理: 房内多个小折返激动所致
房颤时,心房失去协调收缩 易形成附壁血栓
10
心房颤动
心电图特点:
各导联P波消失,而代之以f 波 f 波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整
频率450-600次/分
室上性
宽大畸形
T波
正常
正常
与QRS主波相反
代偿间歇
不完全
完全
完全
25
*交界区逸搏*
图示:箭头指房性早搏未下传 E指交界区逸搏(Escape)
26
*室性逸搏*
图示:箭头指宽大畸形的室性逸搏
27
逸搏心律
出现在上述缓慢性心律失常基础上
频率缓慢,一般<60 次/分 节律基本整齐
逸搏及逸搏心律为代偿性,本身无病理意义 临床上诊断与处治关键在于导致逸搏及逸搏心律出
❖ 逸搏心律: 连续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逸搏
❖ 按起源点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 其鉴别同于早搏
24
逸搏的鉴别诊断
P’波 P’-R间期
房性
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
室性
P’,多直立 形态异于窦P
正常, 延长(干扰)
P’,可直立,可倒 多无相关P波,如
置
有,必倒置
P`-R<0.12s ——
R-P`<0.20s
QRS波群
室上性
33
2.房室传导阻滞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34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持续>0.20秒 PR间期虽未超过正常范围,但心率
变或较快时,PR间期较原先延长0.04秒
35
Ⅰ°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延长, > 0.20sec.
条件:
心肌明显受损,缺氧或代谢失常 异位激动落在易颤期
15
10.心室扑动
心电图特征: 正常的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形态、振幅、 间距不等的颤动波,频率为200~250次/分。
16
*心室扑动*
17
(4)心室颤动
QRS-T波群消失 代之以快速而不均匀的, 波幅大小不一的
颤动波 速率在250-500次/分 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
第八章 心电图检查
(Electrocardiogram,ECG) 第二节 异常心电图
1
四、心律失常
2
3:扑动与颤动
(1)心房扑动 (2)心房颤动 (3)心室扑动 (4)心室颤动
3
(1)心房扑动
形成机理: 房内大折返环激动 特点:
短阵发性 自动转为房颤,或恢复窦性
4
心房扑动
心电图特点:
各导联P波消失,等电位线消失 代之以F波 F波呈波浪形或锯齿状,形态大小一致FF
间隔规整 F波的频率一般为250~ 350次/分
5
心房扑动
心电图特点:
F:R比例多为2:1,故心室率一般在140~160次/分 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可呈室内差异性传导,特别是在房室传导比例为2:1与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