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重症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策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该药可能为杀菌剂。
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 指防止耐药突变菌株被选择性富集扩增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MPC值可判断抗菌药
物防细菌耐药突变能力。
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 指细菌MPC与MIC之间的浓度范围(下图),在此范围内,耐药突变菌株更易被选择性富集。
解读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重症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策略
药理效应的影响因素
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 例关系 药理效应与药物浓度成比例关系
影响药物浓度的因素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liminatio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排泄:消除半衰期(T1/2)和清除率。
清除途径
代表药物
主要经肝脏清除 经肝肾双途径清除 主要经肾脏排泄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利福平,异烟肼,两性霉素B,四环素 类,磺胺类,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甲硝唑等
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曲南,环丙沙星, 莫西沙星等
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多粘菌素,左氧氟沙 星,亚安培南
Cmax
AUC
Cmax/MIC AUC/MIC
MIC
TTi>mMe I>CMIC
有效浓度维持时间
PAE
时间(h)
注:Cmax/MIC:血药峰浓度/最低抑菌浓度;AUC/MI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 浓度;T>MIC: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时间占给药间隔时间(T)的百分数
抗菌药物PK/PD 分类
细菌耐药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在体外的常规药敏试验中,菌群中大部分亚群敏感, 但也会出现小部分耐药亚群,极少数亚群甚至出现高水平耐药,即为异质性耐药(举 例见下图)
纸片扩散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的体外药敏,抑菌圈内仍有菌落生 长,表明存在异质性耐药
PK&PD
相关参数示意图
血药浓度 (mg/L)
常以选择指数(selection index,SI)表示,SI=MPC/MIC,SI越大表示MSW越宽,越易选择出 耐药突变株。
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示意图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抗菌药物后白细胞活性增强效应(post-antibiotic leukocyte enhancement,PALE):
亲水性抗菌药:Vd较小,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 苷类、糖肽类、多黏菌素和氟康唑
亲脂性抗菌药:Vd较大,如喹诺酮类、大环内酯 类、林可霉素和替加环素
常用抗菌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蛋白结合率 <30
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除头孢曲松,苯唑西林),碳青霉烯 类(除厄他培南),氨基糖苷类,利奈唑胺,环丙 沙星,左氧氟沙星
抗菌药物分类
PK/PD参数
相关药物
短PAE 时间依耐性
%T>MIC值
Β-内酰胺类 (50-70%) 碳青霉烯类(>40%) 利奈唑胺(40-80%;AUC/MIC) 大多数大环内脂类、克林霉素等
给药方案
日剂量分多 次给药和(或) 延长滴注时 间(注意药 物的稳定性)
长PAE
AUC0-24/MIC
(或长T1/2)
PK&PD
PD(药效学):药物对病原体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指在体外培养基中可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指可杀死99.9%(Δlog10CFU≥3)的病原菌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MBC与MIC值比较接近时
第三阶段——循环稳定期:休克逆转,没有组织低灌注表现,血管活性药物开 始减量,不再需要大量补液甚至出现负平衡,抗菌药物的Vd开始下降;
第四阶段——液体负平衡期:休克逆转,第三间隙水肿减轻,抗菌药物Vd显著 下降
疾病
PK
分布
重症感染伴器官功能障碍时对PK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重症感染
伴器官功能障碍 急性肾功能损伤 急性肝功能损伤 急性心功能衰竭
30-70 >70
万古霉素(30-55),莫西沙星(39-52)
头孢曲松(90),厄他培南(90),替考拉宁,多粘菌素, 达托霉素
代谢
经CYP450代谢的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酮康唑、氟康唑、咪康唑、 伊曲康唑、环丙沙星及异烟肼等。
CYP450诱导抗菌药物:利福平等; CYP450抑制抗菌药物:氯霉素、磺胺嘧啶、甲硝唑、大环内酯类、 喹诺酮类、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异烟肼、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咪 康唑及酮康唑等。
AUC/MIC 100)
甲硝唑、两性霉素B等
重症感染抗菌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策略
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达20%~30%。
病情严 重程度
个人 差异
PK/PD
低蛋白 血症
指数
休克
器官功 能障碍
器官支 持手段
感染性休克
炎症反应、组织水肿导致Vd增加:重症感染或感染性休克时炎症介质大
量释放,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的液体进入第三间隙,组织水肿明显,Vd 显著增加,致血药浓度下降。亲水性药物在血浆中药物浓度高,Vd小,当患者病 情加重时药物的血浆浓度降低,药物向组织中的分布增加,Vd明显增大;
制剂因素,给 药方式,生物 利用度,吸收 环境等
病理状态,蛋白 结合率,表观分 布容积、体液PH 等
肝功能,药物 相互作用等
肾功能,肝肠 循环等
分析影响因素,调整药物剂量,指导合理用药
PK&PD
PK(药代动力学)-机体对药物
• 吸收:生物利用度(F),达峰时间(Tmax),血药峰 浓度(Cmax); •分布:表观分布容积(Vd)、蛋白结合率(PB);
Vd增加,血药浓 PB减少
度降低
Vd增加
Vd增加,血药浓度 降低
代谢
代谢能力降低, 合并肝功能障碍考 与肝摄取率相关; 虑
排泄 优化策略
药物清除增加
清除能力降低,排 胆汁淤积可使经
泄时间延长
肝脏清除的药物
清除率下降
负荷剂量(水溶 性药物)
维持剂量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 物;
根据内生肌酐清除 率调整
避免使用肝毒性 药物(大环内酯 类、磺胺类、四 环素类及多数抗 真菌类药物)
低蛋白血症:重症患者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高,第三间隙组织水肿明显,致药
物Vd显著增加。
液体复苏:
第一阶段——积极液体复苏期:感染性休克早期需要快速补液、恢复有效循环 血量,同时大量炎症介质释放,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进入第三间隙,抗菌药 物Vd显著增加;
第二阶段——优化血流动力学阶段:评估容量反应性和心脏泵功能,滴定容量 状态,提高心输出量和氧输送,此时Vd仍较高;
合并肾功能障碍考 虑;多为清除率下 降,药物谷浓度升 高
避免使用具有心脏 毒性的抗菌药(大 环内酯类、喹诺酮 类及唑类抗真菌 药); 适当减少剂量(除 头孢曲松)
指在体内抗菌药物作用后,细菌形态发生变化,有利于增加白细胞识别趋化或吞 噬活性,表现为体内PAE延长,如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在白细胞存在时,通常其 PAE可延长一倍;但白细胞对PAE时间短的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未见有明显的增 强效果。 亚抑菌浓度(Sub-MIC)效应:
细菌直接暴露于低于MIC的抗菌药物浓度时,细菌生长仍可受到一定程度抑制的 效应。 异质性耐药(hetero-resistance):
浓度依耐性
AUC/MIC 或 Cmax/MIC
糖肽类(金葡菌:400) 黏菌素类(绿脓杆菌:53-141) 阿奇霉素、氟康唑等
日剂量分2次 给药
氨基糖苷类(Cmax/MIC 8-10)
日剂量单次
氟喹诺酮(Cmax/MIC 10
给药
AUC0–24/MIC 125(阴性菌)
达托霉素( Cmax/MIC 8-10
防耐药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MPC): 指防止耐药突变菌株被选择性富集扩增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MPC值可判断抗菌药
物防细菌耐药突变能力。
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 指细菌MPC与MIC之间的浓度范围(下图),在此范围内,耐药突变菌株更易被选择性富集。
解读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重症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策略
药理效应的影响因素
量效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 例关系 药理效应与药物浓度成比例关系
影响药物浓度的因素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排泄
eliminatio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排泄:消除半衰期(T1/2)和清除率。
清除途径
代表药物
主要经肝脏清除 经肝肾双途径清除 主要经肾脏排泄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利福平,异烟肼,两性霉素B,四环素 类,磺胺类,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甲硝唑等
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曲南,环丙沙星, 莫西沙星等
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多粘菌素,左氧氟沙 星,亚安培南
Cmax
AUC
Cmax/MIC AUC/MIC
MIC
TTi>mMe I>CMIC
有效浓度维持时间
PAE
时间(h)
注:Cmax/MIC:血药峰浓度/最低抑菌浓度;AUC/MI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 浓度;T>MIC: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时间占给药间隔时间(T)的百分数
抗菌药物PK/PD 分类
细菌耐药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在体外的常规药敏试验中,菌群中大部分亚群敏感, 但也会出现小部分耐药亚群,极少数亚群甚至出现高水平耐药,即为异质性耐药(举 例见下图)
纸片扩散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的体外药敏,抑菌圈内仍有菌落生 长,表明存在异质性耐药
PK&PD
相关参数示意图
血药浓度 (mg/L)
常以选择指数(selection index,SI)表示,SI=MPC/MIC,SI越大表示MSW越宽,越易选择出 耐药突变株。
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示意图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抗菌药物后白细胞活性增强效应(post-antibiotic leukocyte enhancement,PALE):
亲水性抗菌药:Vd较小,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 苷类、糖肽类、多黏菌素和氟康唑
亲脂性抗菌药:Vd较大,如喹诺酮类、大环内酯 类、林可霉素和替加环素
常用抗菌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蛋白结合率 <30
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除头孢曲松,苯唑西林),碳青霉烯 类(除厄他培南),氨基糖苷类,利奈唑胺,环丙 沙星,左氧氟沙星
抗菌药物分类
PK/PD参数
相关药物
短PAE 时间依耐性
%T>MIC值
Β-内酰胺类 (50-70%) 碳青霉烯类(>40%) 利奈唑胺(40-80%;AUC/MIC) 大多数大环内脂类、克林霉素等
给药方案
日剂量分多 次给药和(或) 延长滴注时 间(注意药 物的稳定性)
长PAE
AUC0-24/MIC
(或长T1/2)
PK&PD
PD(药效学):药物对病原体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指在体外培养基中可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指可杀死99.9%(Δlog10CFU≥3)的病原菌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MBC与MIC值比较接近时
第三阶段——循环稳定期:休克逆转,没有组织低灌注表现,血管活性药物开 始减量,不再需要大量补液甚至出现负平衡,抗菌药物的Vd开始下降;
第四阶段——液体负平衡期:休克逆转,第三间隙水肿减轻,抗菌药物Vd显著 下降
疾病
PK
分布
重症感染伴器官功能障碍时对PK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重症感染
伴器官功能障碍 急性肾功能损伤 急性肝功能损伤 急性心功能衰竭
30-70 >70
万古霉素(30-55),莫西沙星(39-52)
头孢曲松(90),厄他培南(90),替考拉宁,多粘菌素, 达托霉素
代谢
经CYP450代谢的抗菌药物:大环内酯类、酮康唑、氟康唑、咪康唑、 伊曲康唑、环丙沙星及异烟肼等。
CYP450诱导抗菌药物:利福平等; CYP450抑制抗菌药物:氯霉素、磺胺嘧啶、甲硝唑、大环内酯类、 喹诺酮类、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异烟肼、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咪 康唑及酮康唑等。
AUC/MIC 100)
甲硝唑、两性霉素B等
重症感染抗菌药物剂量个体化调整策略
重症感染、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达20%~30%。
病情严 重程度
个人 差异
PK/PD
低蛋白 血症
指数
休克
器官功 能障碍
器官支 持手段
感染性休克
炎症反应、组织水肿导致Vd增加:重症感染或感染性休克时炎症介质大
量释放,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的液体进入第三间隙,组织水肿明显,Vd 显著增加,致血药浓度下降。亲水性药物在血浆中药物浓度高,Vd小,当患者病 情加重时药物的血浆浓度降低,药物向组织中的分布增加,Vd明显增大;
制剂因素,给 药方式,生物 利用度,吸收 环境等
病理状态,蛋白 结合率,表观分 布容积、体液PH 等
肝功能,药物 相互作用等
肾功能,肝肠 循环等
分析影响因素,调整药物剂量,指导合理用药
PK&PD
PK(药代动力学)-机体对药物
• 吸收:生物利用度(F),达峰时间(Tmax),血药峰 浓度(Cmax); •分布:表观分布容积(Vd)、蛋白结合率(PB);
Vd增加,血药浓 PB减少
度降低
Vd增加
Vd增加,血药浓度 降低
代谢
代谢能力降低, 合并肝功能障碍考 与肝摄取率相关; 虑
排泄 优化策略
药物清除增加
清除能力降低,排 胆汁淤积可使经
泄时间延长
肝脏清除的药物
清除率下降
负荷剂量(水溶 性药物)
维持剂量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 物;
根据内生肌酐清除 率调整
避免使用肝毒性 药物(大环内酯 类、磺胺类、四 环素类及多数抗 真菌类药物)
低蛋白血症:重症患者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高,第三间隙组织水肿明显,致药
物Vd显著增加。
液体复苏:
第一阶段——积极液体复苏期:感染性休克早期需要快速补液、恢复有效循环 血量,同时大量炎症介质释放,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进入第三间隙,抗菌药 物Vd显著增加;
第二阶段——优化血流动力学阶段:评估容量反应性和心脏泵功能,滴定容量 状态,提高心输出量和氧输送,此时Vd仍较高;
合并肾功能障碍考 虑;多为清除率下 降,药物谷浓度升 高
避免使用具有心脏 毒性的抗菌药(大 环内酯类、喹诺酮 类及唑类抗真菌 药); 适当减少剂量(除 头孢曲松)
指在体内抗菌药物作用后,细菌形态发生变化,有利于增加白细胞识别趋化或吞 噬活性,表现为体内PAE延长,如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在白细胞存在时,通常其 PAE可延长一倍;但白细胞对PAE时间短的抗菌药物,如β-内酰胺类未见有明显的增 强效果。 亚抑菌浓度(Sub-MIC)效应:
细菌直接暴露于低于MIC的抗菌药物浓度时,细菌生长仍可受到一定程度抑制的 效应。 异质性耐药(hetero-resistance):
浓度依耐性
AUC/MIC 或 Cmax/MIC
糖肽类(金葡菌:400) 黏菌素类(绿脓杆菌:53-141) 阿奇霉素、氟康唑等
日剂量分2次 给药
氨基糖苷类(Cmax/MIC 8-10)
日剂量单次
氟喹诺酮(Cmax/MIC 10
给药
AUC0–24/MIC 125(阴性菌)
达托霉素( Cmax/MIC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