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1016

合集下载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大全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大全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的含义(特征):(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3、论述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答: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

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下(即劳动力价格)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需求与消费品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购买意愿和支持能力的统一。

如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其直接目的是通过物品的消费获得某种满足。

但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生产剩余,也就是为雇主提供利润。

当这种生产剩余的能力为零时,需求量不会再增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量的大小与价格水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的标准是价格水平。

只有在确定的时点、确定的价格水平下,才能谈到需求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的问题。

因此,劳动力需求的价格尺度就是工资水平。

(为论述题时尽量多答)4、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及其含义: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生产技术的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

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

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

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市场环境的假设:分析劳动力需求还要考虑不同的市场状况。

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

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具相同的质量。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方法、规范方法劳动经济学中的规范方法: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价值尺度:1.效率(经济增长了每个人的收入增加了,就是一种改善。

)本质是互惠原则2.公平2.劳动市场的政策目标:促进互惠交易的实现,扫除交易障碍。

有关市场失灵的考虑: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资本市场不完全、市场缺位广泛存在。

3.什么是劳动需求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工资率条件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4.劳动需求的经济学假设生产技术假设:不变的假设、可变的假设组织目标假设:生产性组织目标、非生产性组织目标市场环境假设:完全竞争性市场、不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经济学假定劳动力是同质的5.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与劳动力需求的变动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在同一条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非工资率因素变化引起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的位移。

6.劳动需求的影响因素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技术系数的概念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它可以划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社会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即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各项制度安排。

非正式制度,即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

7.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假设边际生产力递减:边际生产力(产量)是指额外每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能增加的产量当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时,边际生产力递减。

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MP)是指每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出平均产量(AP)是指所有要素的平均产出当AP上升时,MP位于其上;(淡色为AP,深色为MP)当AP下降时,MP位于其下。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

2.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

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

3.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4.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在某些情况也叫劳动力迁移,一般包括多重含义,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流动。

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1. 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

2.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流动。

3. 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

5.广义工资:是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

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

劳动者所得、薪酬、劳动成本都是广义工资不同形式的表达。

6.狭义工资:是指员工因从事雇用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

也即狭义的工资不包括奖金、津贴,更不包括其他福利性收入了。

7.歧视:是指某些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

这些劳动者提供了相同的生产率,只是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性别,年龄,民族,宗教,观念,地域,经历,出身,残疾,外貌等方面的不同而受到歧视。

8.雇主歧视:雇主是有歧视偏好的,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雇员有偏见,他为了达到与这部分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

9.顾客歧视:指在有些场合下,顾客可能偏好于让某类劳动力来提供服务,在有些场合则偏好让另一类来提供服务。

10.雇员歧视:占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会避开那些使他们不得不以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式与另一类成员打交道的工作。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市场的运行以及劳动力的报酬等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劳动经济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1.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在一定时间内提供劳动的数量。

供给劳动力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工资水平、教育水平、家庭状况等。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或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需求劳动力的决策受到生产力水平、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2.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供给劳动力和需求劳动力相互作用的场所。

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水平是供求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

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水平会下降,从而刺激企业增加招聘和扩大生产规模。

相反,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工资水平会上升,从而抑制企业招聘和减少生产规模。

3. 劳动力报酬劳动力报酬是劳动者从事劳动所获得的报酬,通常以工资形式支付。

劳动力报酬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劳动力的稀缺程度、技能水平、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等。

此外,劳动力报酬还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如最低工资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收入。

4. 劳动力市场失衡劳动力市场失衡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

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劳动力市场出现过剩,导致失业率上升。

相反,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出现短缺,导致工资水平上升。

劳动力市场的失衡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如增加社会不稳定性、降低生产效率等。

5.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经济增长,从而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导致了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使得某些劳动力岗位不再需要,而新的技术岗位则出现。

因此,劳动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适应能力,以适应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6. 劳动力市场的政府干预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4、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二、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劳动力是稀缺资源吗?→有价格→即使闲置也不能无偿使用→偶尔被无偿或低价使用,已经被使用的劳动力的价格也不会降低注意:若一种资源的价格不能有效降低,则对其使用量很难扩大,这种资源价格不能有效降低的现象就是价格刚性或价格粘性,比如,工资的粘性远远强于其他资源。

2、劳动力资源配置→假定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对理性的阐述:劳动者总是通过劳动收入和闲暇的组合来最大化其效用。

注意:劳动力市场上经济行为人的理性使得劳动力市场上有着特殊的买卖——劳动力需求(买)和劳动力供给(卖)——的关系。

3、劳动力市场的特殊的买卖→劳动力需求(买)的特殊性——派生需求→劳动力供给(卖)的特殊性——a、ba、人们“出租”给雇主的劳动显然不能与劳动者相互分离,即:使用价值(劳动)与价值(工资)不分离。

b、由于劳动者以某种工作形式在一周之内提供大约40小时的劳务,因此工作的非货币因素显然非常的重要,例如:工作的健康和安全特征、工作难度、稳定性、培训和晋升的机会、社会地位等等。

一、研究方法最大化分析均衡分析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特点:1、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物,研究现象自身运动的规律及内在逻辑。

2、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搜集并分析相关事实资料。

2、设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说。

4、验证。

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特点:1、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

2、规范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二、各题型知识点分布⒈单选题:主要是一些重要的结论以及重要理论的内容、提出者⒉多选题:主要是一些理论或者内容的影响因素、特点、作用、意义⒊简答题:①希克斯—马歇尔定律 P39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中。

这些法则表明,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它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2)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上述四个法则的推导主要是围绕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来进行的,即工资的变动从两个方面影响就业水平:工资上涨使劳动成本提高,因而企业乐于以其他要素替代劳动,从而使雇工规模有所缩小,这是替代效应在发挥作用;工资上升提高了企业的边际成本,使企业面临着提高产品价格和缩小生产规模的压力,从而使雇佣水平有所降低,这是规模效应在发挥作用。

②古典均衡与凯恩斯均衡的差别(两个方面的差别:理论和政策主张)古典均衡理论的代表是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萨伊生存在生产力不发达,商品短缺时代,供不应求)理论内容:供给会创造需求政策主张: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

3、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点评:萨伊的充分就业理论的错误在于,混淆了商品交换和物物交换的区别。

凯恩斯均衡理论(生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发达,供过于求,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将失业分三种: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即承认存在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产生于有效需求不足,其中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价格与共需求价格达到平衡时的总需求。

而且非自愿失业难以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因为货币和物价同时下降,真实工资可能没降。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1016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1016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1016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D、劳动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我国把男60岁,女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3.劳动力资源:指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4.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判断一国劳动力资源量的大小,不应只考虑它的数量,还应考虑劳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

劳动力资源还可有潜在和现实之分;5.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劳动力资源较广泛,而社会劳动力的范围较窄。

6.劳动力需求:指一个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7.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8.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而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1.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A、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B、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C、工资水平;D、个人非劳动收入;E、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F、社会保障制度;G、宏观经济状况;H、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2000年在世界各国中,如果从高至低排列,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排第9位。

3.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4.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内容是什么A、两种假说的前提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妇女构成,其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性。

劳动经济学复习材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材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材料劳动经济学复习材料1.传统的劳动经济学和现代劳动经济学区别:传统的劳动经济学更关注外部劳动⼒市场,企业借助它可以了解⼀个地区的⼈⼝与劳动供给装况、⽣活费⽤与⼯资⽔平、⼯作条件、政府劳动⼒市场管制等。

⽽劳动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已经渗⼊到企业组织内部帮助企业更好的理解内部劳动⼒市场,为更加有效的⼈⼒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教学的分析⼯具。

2.亚当·斯密的理论:1776年《国富论》把劳动视为经济财富最终来源的⾸要因素。

他的⼯资理论可以分为长期⼯资和短期⼯资两类:长期⼯资决定理论认为劳动供给是重要的,同时引出了⽣存⼯资的思想;短期⼯资决定理论,强调了需求和谈判⼒量的重要性。

他的⼯资理论实际上就是⼀种供给与需求的理论,他也提出了“补偿性⼯资的理论”的早期思想。

3.⼈事管理经济学的含义:⼈事管理经济学实际上是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需求管理经济学”,即将经济分析⽅法运⽤于劳动者在⼯作场所内的供给⾏为——⼈⼒资源管理范畴。

4.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稀缺性和理性稀缺性——即我们赖以⽣存的资源是有限的,难以满⾜我们⽆限的欲望理性——⼈们总是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就各种的可能选择中,作出最有利于其⽬标之实现的最佳选择5.规范经济学:实证研究⽅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远⾏规律。

特点:1.⽬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的远动规律和内在逻辑。

2.结论具有客观性,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检验6.规范经济学:规范研究⽅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特点:1.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 研究⽬的为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7.劳动⼒市场测量:指标与⽅法劳动经济学研究⽅法:埃思⾥奇《应⽤经济学研究⽅法论》劳动⼒市场测量:指标与⽅法A.标题 B.情况说明 C.问题识别与解释D.⽬标E.⽂献评论F.概念框架G.⽅法与程序H.参考⽂献8.简要归纳我国劳动⼒市场测量的指标与⽅法:引⼊阅读或者季度的劳动⼒调查;将对特殊劳动问题(⼀般与⼯伤、培训、劳动⼒流失等相关)的调查作为常规的劳动⼒调查项⽬中的⼀部分;增加常规的专项家户调查(与童⼯、⾮正规部门、家庭收⽀等相关);对企业进⾏改进,包括扩展调查的覆盖范围,并增加劳动⼒流动和未填补的职位空缺数据的统计;提⾼⾏政记录的覆盖范围、频繁和汇报准确度以提⾼数据质量,并提⾼数据的利⽤程度。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 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 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 与生产要素B 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 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 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 是生产要素B 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

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

替代效应 = △H/△W > 0 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 )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 )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 )的比例。

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 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 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 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学科概述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市场、报酬以及与劳动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劳动经济学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解决实际劳动问题,以及制定相关的劳动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概念1、劳动力市场:是指由劳动力供求双方构成的,通过劳动力价格的调节,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一种市场形态。

2、劳动力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量。

3、劳动力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4、工资决定理论:探讨工资如何决定的理论,主要研究劳动力价格的决定因素。

5、就业与失业:就业人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或自愿性工作的人数;失业人数是指一定时期内没有工作,但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力数量。

三、重要理论及模型1、供需模型:该模型通过图形方式解释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工资的决定。

在模型中,工资上涨将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而劳动力供给减少。

2、效率工资模型:该模型认为,高工资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

这个模型对于理解工资决定的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3、工会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工会如何通过集体谈判来决定工资。

工会通过代表劳动者与雇主进行谈判,以增加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

4、就业与失业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就业和失业的动态关系,以及宏观经济因素如经济增长、政策变化等对就业和失业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通过对现实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实证研究可以提供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入理解。

这可能包括对工资差异的研究,就业趋势的研究,或者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影响研究等。

2、规范研究:规范研究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而不是“实际怎样”。

在劳动经济学中,规范研究可能于公平工资的标准,或者如何制定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3、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工具,它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篇:《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非自愿失业2.内部劳动力市场3.工作采购4.工资漂浮5.就业的统计性歧视6.结构性失业7.人力资本8.效率工资9.劳动力需求弹性10.劳动参与率简答:1.简述恩格尔定律,应用恩格尔系数法计算社会的最低工资标准。

恩格尔定律制一国居民所有消费支出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计算最低工资公式为:M =Z/N•S+T(Z为最低食物支出费用,N为恩格尔系数,(S为人均赡养系数,T为调整系数)根据国家营养学会提供的年度标准食物谱及标准食物摄取量,结合标准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出最低食物支出标准,除以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费用标准,再乘以每一就业者的赡养系数,再加上一个调整数2.劳动市场的逆向选择表现。

在雇用前,雇主不知道谁的能力强。

雇主只好按照相同的工资招聘所有的雇员。

雇主为信息劣势方,雇员为信息优势方。

如果雇主降低工资,能力强的人就会离开。

随着工资降低,雇员人数在减少,能力结构发生变化,低效率的雇员所占比重越来越高。

3.简述发达国家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德国模式(双重学徒制):即员工的培训都在学徒期内完成,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在职培训的成本(企业承担直接培训成本,员工以接受更低工资的方式承担间接成本)日本模式:企业重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员工跳槽率低,因此员工的在职培训费用主要由企业承担。

北欧模式:在职培训费用主要由政府承担,尤其是对失业工人的培训费用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提供的自由市场模式(美国):企业提供正式和非正式培训,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技校提供脱产培训;学徒制;政府培训项目4.分析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P2335.简述劳动力流动的成本。

P1836.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P2267.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与库兹涅茨法则。

P190-1918.扎林斯基对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机械变动所概括的五个阶段。

P1979.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P268第二篇: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填空20×1’选择(单选&多选)10×2’ 名词解释5×3’ 简答题4×5’ 分析题3×6’&1×7’ 一.劳动经济学的价值1.劳动经济学有助于个人更好地理解个人职业发展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及其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决策,过上更美好的生活2.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内部劳动力市场,如招聘与甄选、晋升、薪酬设计、福利安排等,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教学的分析工具3.政府对劳动领域的宏观管理需要劳动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的支持二.亚当·斯密《国富论》:劳动是经济财富最终来源的首要因素三.人事管理经济学实际上是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需求管理经济学”,即将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内的供给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四.稀缺性和理性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稀缺性——即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难以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理性——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就各种的可能选择中,作出最有利于其目标之实现的最佳选择五.实证经济学——“是什么”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规范经济学——“应该是什么”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六.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研究项目立项数是研究方法最具体的体现其组成要素有:A.标题:项目的标题应该提出研究的主要重点,但标题不应该超出一定的数字B.情况说明:说明与研究项目有关的人员和组织的情况,以及与研究项目相关的其他类型的概要信息,如项目参与人员的姓名.头衔以及在项目中的角色C.问题识别和解释:描述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并为项目的目标提供理论基础.通常由两个步骤组成的程序可以对问题进行最好的描述:第一步对更广泛的问题领域作出一般性考察;第二步将注意力缩小到已得到详细展开的一般问题下的子问题,它在一个单一研究项目的资源约束内是可研究的.问题的陈述或理由是对立项书的普遍要求D.目标:明确指出本研究项目打算认识什么.发现什么和/或达到什么目的.目标,指明了研究的目的和用一个具体目标目录来得到很好的陈述.目标的合理性基于问题的陈述,并成为方法和程序的焦点E.文献评论:目的是为说明我们对项目所研究的问题已经有哪些了解.在详细的文献评论之前很难或者不可能充分提出问题和陈述目标.并非所有的立项数都要求有一个证书的文献评论部分,但是,如果不了解前任的研究成果,那么就无法从事研究F.概念框架:立项书中应该有一个标准的正是概念框架.分析是概念框架的最基本形式,这种分析运用了该项目所提出的特定的.研究问题的经济概念或其他概念G.方法和程序:描述研究将如何实现,它们直接来自目标,收到文献评论的直接影响,并受到概念框架的间接影响.方法和程序强调如何产生或收集数据.使用何种分析技术.程序中的先后次序以及经验估计的推导等问题H.参考文献:为立项书中所只用的资料来源提供证明,包括在解释.定义或证明问题中使用过的原始资料,文献评论中使用过的原始资料以及在概念框架.方法和程序部分中使用过的所有参考文献七.劳动力市场测量:指标与方法在劳动力市场测量体系中,测量指标与测量方法是确保有效测量的两大支柱:合适的方法确保”正确的测量”,而合适的指标则保证”正确的测量” 测量指标结构始终是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核心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普查与家户抽样调查.企业调查.行政记录八.简要归纳我国劳动力市场测量的指标与方法在就业统计方面,我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包括经济活动人口指标,就业人员数目以及地区.行业.职业.企业类型的分布,就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身份.户籍性质的结构性指标;在失业统计方面,除了城镇等级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以外,我国在1999年及以后年份的《劳动统计年鉴》中均增加了关于城镇失业人员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失业前所属行业和从事的职业.失业原因及寻找工作方式的结构性指标.从2004年开始,我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增加了对城镇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统计.在工资方面,我国历年均对各种类型的单位进行详细的就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此外,我国的劳动统计中还覆盖到了消费价格指数.家庭收入与支出.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劳动争议.劳动保障监察.社会保障和工会工作等方面的指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我国劳动统计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五种:失业登记.”三合一”就业统计.人口普查.城镇劳动力调查以及其他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定期进行的零星专项调查九.新增单位生产要素投入与边际收入一单位的生产要素额外投入相联系的边际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多投入一单位这种要素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即边际产品(MP:marginal product);二是一单位实物产出所带来的收入变化,即边际收益(MR:marginal revenue)十.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P39企业通过调整劳动力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其特点为:企业雇用的最后一个单位的劳动所带来的边际收入必然等于使用这个劳动所支付的边际成本,即MRP =ME十一.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处于卖方垄断地位的企业,其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但是在劳动力市场上确实完全竞争的,依然是劳动力价格的接受者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买方垄断企业在产品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是产品价格的接受者,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则处于垄断的地位十一.长期的劳动力需求P43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W/MP =C/MP 公式左边,分子表示雇用一个单位劳动力的成本,分母表示增加一个劳动力所产生的额外的产出,因此W/MP 表示用劳动力来生产一个单位的额外产出所带来的成本的增加,同理等式右边则是运用资本来生产一个单位额外产出时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因此可得,在长期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企业同时对使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进行调整,从而使运用劳动力来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的边际成本等于运用资本来生产一单位额外产品所需的边际成本十二.希克斯--马歇尔定理: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富有弹性,无须大幅度提高这些生产要素的价格就能很容易地获得其供给量的增加;以其他生产要素替代该种劳动力很容易;使用该种劳动力进行生产的产品富有价格弹性;该种劳动力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很大十三.非全日制:正常工作时间少于具有可比性的全日制工作时间的工人非全日制供给的主要群体: 1.已婚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高2.退休后的老年劳动者3.高校学生“兼职” 4.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十四.市场工作—闲暇选择P69如果将实现同一效用水平的工作与闲暇的组合连接起来,便可以得到无差异曲线,它本质上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的两种物品的不同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因此也叫等效用曲线.它具有以下四点特征: 1.每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一个效用水平,距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2.对同一个人来说,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如果相同的工作和闲暇组合上有两条无差异曲线,就可能产生两种效用水平,显然是不合理的3.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也就是说,在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想要增加货币收入,就必须放弃一定的闲暇时间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左端陡峭,有段平缓,说明收入与闲暇的边际替代率随闲暇的增加而减少要想实现效用最大化就要求劳动者在赚取最高收入的同时消费尽可能多的闲暇.个体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偏好组合来实现效用最大化,即预算约束劳动力供给决策受到个体偏好和预算约束的影响,而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切点,即是一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劳动者选择的最佳工作时间十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会促使劳动者减少劳动力供给时间,更多地享受闲暇工资上升的替代效应,会鼓励劳动者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从而获得更多的报酬十六.通过图形说明工资率上升时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的情况P70如果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在不增加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也会获得比原来更高的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在不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情况下获得了一笔”非劳动收入”.那么,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非收入劳动”的增加就会导致劳动力即使减少工作时间,仍可维持原有的收入水平,并且还可以多享受闲暇.如果原有的工作和收入已经可以为劳动者创造满意的生活,那么收入继续增加的结果就是劳动者用更少的工作时间就可以保证自己的满足感.此时,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如图十七.结合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运用两种替代效应的理论说明工资率变化对不同时期女性劳动者产生的影响,并作图示P7 十八.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在一些公司里,副总裁的工资比那些头衔不那么显赫的员工的工资还低?十九.对于危险性较高或是特别令人厌恶的工作,为了招收从事这些工作所需要的劳动力,方法主要有哪些1.强迫人们去做这类工作,比如军队征兵从事抢险救灾工作等2.诱导人们自愿地从事这类工作,比如通过提供补偿性工资来促使人们接受条件较差的工作等二十.职业生涯决策的生命周期理论1.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其生产率是不同的,这样才会产生所谓的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职业发展任务2.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生命周期的早年和晚年,由于工资较低,人们更倾向于从事闲暇活动3.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决定何时开始工作要涉及某段时间内市场与家庭生产率之间的比较.当个体的市场收入能力高于家庭生产率时,人们会选择更多地从事市场工作;反之,则更多地从事家庭劳动4.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将会采取不同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二十一.高等教育投资P109如图,清楚地显示了两类人在收入上的差异.其中工资报酬六A反映了没有上大学的个体的工资报酬流,在本例中指18岁高中毕业后不去上大学而立即参加工作进入就业的那部分人;而工资报酬流B则反映了18岁高中毕业之后选择上大学的人一直到退休的终生工资报酬流.从图可知,上大学的总成本包括因为上学而放弃的收入和学费等直接成本,而净收益部分表示收入增量,也即接受大学教育和不接受大学教育的工资报酬流的差额.经过折现后,只有收入的增量大雨或等于上大学的总成本,个体才会选择接受大学教育.因此可得出: 1.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那么个体对于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如果上大学的总成本上升,个体对于上大学的需求将下降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工资报酬流的差额增加,那么对于上大学的需求也将增加3.由于年轻人的未来工作时间较长,因此其收益的贴现值也将较大,所以相对于年长者而言,年轻人读书更合算。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即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

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岁一组的年龄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

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酬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1.劳动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的经济学。

2.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理论;均衡工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劳资关系问题;宏观经济中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问题,如贫困、失业、政府管制政策等。

第一章1.劳动力: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和劳动力是不同的概念:劳动力可能是一种潜在能力;劳动是人们有目的的运用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过程。

3.现代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的含义: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4.劳动力资源:指劳动适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有质量和数量的规定性。

5.劳动力需求: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们)愿意并且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欲望+钞票)6.劳动力需求的的特性:派生需求(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当雇主有利润时才会产生(雇主追求);与劳动力价格成反向关系。

7.劳动力需求分类:长期(都可变);短期(技术、资本投入不变);企业、行业、市场。

8.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基本假设:生产技术和设备不变;组织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力同质化;市场分为三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完全垄断),一般假设为完全竞争。

第二章1.定义: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社会劳动时间。

2.分析对象:a)个人劳动力供给:一个人一生提供的社会劳动时间总和。

决策方式:劳动的收益和成本b)家庭劳动力供给:家庭成员向社会提供的社会劳动总量。

影响因素:养育子女c)社会劳动力供给:全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

分析方式:所有个人和家庭劳动供给量的总和。

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R法定劳动年龄人口的影响因素有:人口总数、人口结构R的影响因素:教育制度、工资政策、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家庭生产率、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2.劳动力资源的特殊性:⑴劳动力是附着在人身上的一种能力,而人在具有个性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⑵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具有能动性特征⑶社会生产力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函,劳动经济学不仅关注劳动力资源配置所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增加,还关注人自身的发展。

3.衡量劳动经济效果的核心指标: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三种表达方式:实物表示法时间表示法价值量表示法4.联系实际谈谈生活中与劳动经济学相关的经济现象或事件我国目前较为突出的劳动经济问题:论述题劳动就业问题(例:大学生就业问题、用工荒问题)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例:我国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问题(例:职业资格认证掀起“考证热”)建立人力资本的投资体制与制度问题(例:国家对教育培训的投资)注:就其中的一方面谈自己的认识5.劳动力的三层含义:⑴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⑶⑵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及劳动者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劳动力的总和6.完整理解马克思对劳动力的定义注意以下几点:⑴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在人的意识支配和控制下的具有再生性的生物力⑵劳动力是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能力⑶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的能力⑷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⑸劳动力和劳动不是同一个概念①劳动力具体含义:在一定年龄范围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愿意参加复仇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②劳动人们有目的的运用劳动力创造使用的价值的过程是劳动力与劳动对象结合的过程7.区分三个概念:现实劳动力资源:蕴藏在所考查范围内的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经济活动人口:全部正在此哪个是社会劳动的人口和尚未从事社会劳动但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口潜在劳动力资源:所考查范围内全部人口所蕴藏的劳动能力的总和8.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9.个人劳动力供给劳动时间分配的无差异曲线:为何凸向原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表明主体为得到相同的效用,增加消费一种物品,必须同时减少消费另一种物品,凸向原点的程度取决于增加消费一种物品,必须同时减少消费另一种物品的多少,即边际替代率递减的性质。

劳动经济学 复习提纲

劳动经济学 复习提纲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考试时间:12月24日,星期一,10:30--12:30;考试地点:管106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P2)(1)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行及其结果(2)未来及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参与者所需进行的各种决策(3)就业和报酬等劳动力市场问题有关的公共政策2、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P10)(1)实证分析是建立在行为理论基础上的,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并不回答相应可能出现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是好还是坏的问题。

两个最基本的假设:一是稀缺性假设,指任何生产性资源,相对于个体以及社会集体需求来说都是稀缺或有限的;二是理性行为人假设,即当事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的,知道哪些行为有助于达成自己的目标,行为具有适应性。

(2)规范分析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试图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分析必须能够找到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价值判断的标准,即互惠标准。

3、学习劳动经济学的现实意义(P16)(1)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劳动力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最重要的一种经济资源,将他们配置到能够使他们的生产率得到最大发挥的岗位上去,将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

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家庭和个人都要通过提供劳动来获得主要收入,劳动力市场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社会稳定、关系到全体公民的福祉和执政党的地位。

(2)对企业的重要性:有助于加深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吸引人才;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预见到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将会对组织内部的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企业理解政府制定的很多干预劳动力市场的措施和法律。

(3)对个人和家庭的重要性:掌握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之后,很可能会是我们的决策更加理性,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有助于我们帮助国家在立法和公共政策选择方面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4、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特征(P21)(1)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特殊性及交易的延续性(2)劳动力市场的多样性(3)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4)劳动力市场交易对象的难以衡量性(5)劳动力市场交易条件的复杂性(6)卖方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地位不利性5、外部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P25)(1)外部劳动力市场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一般性劳动力市场,它是指处于组织外部、不受单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的影响,由多位雇主和大量的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劳动力市场。

(完整word版)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1-1)图1-1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π=R-C=QP-(Lw+Kr) 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都先增后减/AP 与MP 的交点是AP 的最大值/MP=0,总产量最大)8.假设企业的产量X 增加,价格P 不变(完全竞争),SD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1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L*W=L1W1+L2W2+…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15.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效应。

(w↑,等产,劳动L1-L2被资本K2-K1取代,等产量曲线曲率越小,替代的可能性加大)规模效应: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供给曲线左上移动)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效应。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在现代社会中,劳动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研究了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的价值等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复习和理解这一学科。

一、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力的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参与劳动市场的意愿和能力。

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人口数量、教育水平、技能和健康状况等。

劳动力的供给曲线通常是正斜率的,即随着工资的增加,劳动者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然而,供给曲线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福利制度和税收政策等。

劳动力的需求是指企业或雇主愿意雇佣劳动者的数量。

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等因素。

劳动力的需求曲线通常是负斜率的,即随着工资的增加,企业愿意雇佣的劳动者数量减少。

这是因为高工资会增加生产成本,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劳动力市场是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的地方。

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供给和需求的差异决定了工资的水平。

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工资也达到均衡水平。

然而,劳动力市场并不总是处于均衡状态。

供给和需求的差异可能导致市场出现失衡。

当供给超过需求时,市场处于劳动力过剩状态,工资水平下降。

相反,当需求超过供给时,市场处于劳动力短缺状态,工资水平上升。

这种失衡状态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和社会问题。

三、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指劳动者为企业创造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能、经验和生产效率等因素。

在劳动力市场中,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通常与劳动者的价值相匹配。

然而,劳动力的价值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合同和劳动力组织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工资水平。

此外,性别、种族和社会地位等因素也可能导致工资差距和不公平现象。

四、劳动经济学的应用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劳动力政策和管理策略,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第⼀章1.⼈⼒资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P10总量稀缺质量稀缺⼈⼒资源稀缺有多种形式结构性稀缺显性稀缺与隐性稀缺静态稀缺与动态稀缺2.规范分析 P32指以⼀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法。

规范分析重视研究事物的好坏与否,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它所研究的内容受⼈们的⽴场、观点和伦理道德标准等因素影响较⼤。

2.特点: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结论⽆法通过事实检验。

规范分析法对⼀个问题所引起的争议很⼤,不过有⼀些基本的判断尺度——互惠原则,有三种理解:1.市场交易⾏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均受益;即没有⼈在此交易⾏为活动中遭受损失。

2.在市场交易⾏为活动中,有⼀些⼈获得收益,⽽⽆⼈遭受损失;3.更多情况下,有受益者,有受损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受损的程度或数量。

但是,并不是所有互惠⾏为会⾃动产⽣,在劳动⼒市场上依然存在着四种障碍:1.不知情2.交易障碍3.价格扭曲4.市场缺位第⼆章劳动⼒供给(Labor Supply):指在⼀定的市场⼯资率的条件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根据分析主体不同,劳动⼒供给有三种类型:个⼈劳动⼒供给微观家庭劳动⼒供给中观社会劳动⼒供给宏观⒉⽆差异曲线P49⽆差异曲线表⽰给个⼈带来某⼀特定⽔平效⽤或满⾜的实际收⼊和闲暇时间的组合。

⽆差异曲线的推论在同⼀平⾯上,有⽆数条⽆差异曲线,同⼀条⽆差异曲线上的任何⼀点的效⽤都相同,不同⽆差异曲线上的点的效⽤不同。

离原点越远的⽆差异曲线代表的效⽤越⾼;反之效⽤越低在同⼀平⾯的任意两条⽆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差异曲线是⼀簇斜率为负,凸向原点的曲线。

边际替代率主体的偏好不同,⽆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见下图)⒊边际替代率(MRS) P50它是每增加⼀单位(⼩时)的闲暇所必须放弃的劳动收⼊数量,它表⽰⽆差异曲线的斜率。

具体到劳动⼒消费的⽆差异曲线上,指在维持消费闲暇和劳动收⼊的总效⽤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减少)⼀些闲暇时间,需要减少(增加)劳动收⼊的⽐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D、劳动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我国把男60岁,女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3.劳动力资源:指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4.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判断一国劳动力资源量的大小,不应只考虑它的数量,还应考虑劳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

劳动力资源还可有潜在和现实之分;5.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劳动力资源较广泛,而社会劳动力的范围较窄。

6.劳动力需求:指一个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7.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8.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而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1.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A、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B、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C、工资水平;D、个人非劳动收入;E、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F、社会保障制度;G、宏观经济状况;H、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2000年在世界各国中,如果从高至低排列,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排第9位。

3.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4.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内容是什么A、两种假说的前提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妇女构成,其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性。

B、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C、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二级劳动力对寻找工作持悲观态度,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D、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疚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

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

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什么P110A、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B、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C、充分就业。

3.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非均衡市场P116A、工资率人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B、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C、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务总量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调节;D、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因使劳动力供求处于非均衡状态,如信息不足、过度选择、制度和政策因素等。

4.自愿失业: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存在有关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最低工资法,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下。

总之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的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5.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它不是由实际工资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情形发生的失业。

6.U-V分析:是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7.材料分析:参考练习册P9《民工荒》8.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是什么P123现代企业之所以用内部劳动力市场来进行招聘、工资、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A、员工一般享有较多的在职培训,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增大,企业不轻易解雇员工;B、过去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很激烈,已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因此,企业在调整劳动投入量时,在手段上也并非任意辞退劳动者,而是适当发挥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机能,在高级职位和重要职位出现空缺时,利用内部劳动力市场调剂恰当的人选就位,对激励内部人才也有积极意义;C、从历史上看,社会意识形态对西方劳动制度造成一定影响,社和资的竞争,竞争的压力,促使西方国家政府鼓励企业采取有利于员工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四章劳动时间1.劳动时间的功能:计量功能、指示功能、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人际交往功能;2.超时工作:指在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继续劳动,俗称“加班加点”;兼职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超时工作;3.非全日制就业模式的特征是什么P145A、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起主导性作用;B、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多,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少;C、非全日制就业群体多为青少年、养育未成年子女的妇女、老年人。

正在工作化的国家,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中非全日制就业者的比重呈日益提高的趋势。

4.短期性经济复苏会使企业为适应产品需求的啬而处长加班时间,而长期性经济增长则会使企业在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中,为确保一定人数的劳动力,主要缩短以制度劳动时间为中心的劳动时间,并积极发展弹性劳动时间制度。

5.帕金森定律: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啬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

换句话说,劳动时间的增长和产量的增加并不总是成正比,而呈现单峰形曲线,增加劳动时间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产量反而会下降,这一规律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P1506.试述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哪些积极影响P150A、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人、财物的利用);B、使劳动产品增多;C、有利于节约能源;D、有利于扩大就业;E、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F、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1.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2.婚姻的经济意义究竟是什么P170A、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B、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

在共同生活中,夫妻双方很容易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C、与过去相比,女性受雇机会大大增加,在经济上不再依赖丈夫已成为可能,男女工资收入差距和家庭生产率的差距缩小,婚姻所带来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少。

)3.结婚仍然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

婚后生活一旦出现问题,就必须在心理上,财产上支付很大的成本,这个成本越大,规避婚姻风险的人就越多。

第六章就业与失业1.劳动就业:指达成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生存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

2.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

3.自然失业率:又叫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4.奥肯法则:20世纪60年代奥肯担任肯尼迪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时,通过实证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降低3%,失业率就会升高1%,这就是著名的~~。

5.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暂时的局部的失业。

6.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文化、区域和年龄结构失衡等许多方面。

7.隐性失业: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即如果3个人的活安排5个人去干,那么其中2个人是隐性失业。

8.菲利浦斯曲线:西方经济学家把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称做菲利浦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

9.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这种时间毓是和不断提高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

其主要结论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P28110.充分就业的内涵P261A、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充分就业这一概念始于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定义为“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的工作。

”他指导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两种;B、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解释分为两种,一种是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另一种指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为0,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C、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20世纪50年代,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不超过3-4%即为充分就业,80年代以来,有些提出只要失业率不超过6%即为充分就业;D、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

从劳动力供求关系看,充分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

E、总之,充分就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动态的市场经济中,保持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及其结构上的持续均衡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11.1994年我国开始承认有失业。

12.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妇女和青少年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又不断地离开劳动力市场,这样较频繁地变换工作,使得失业率逐步上升。

13.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有什么重要意义P267总述: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状况,不但涉及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各国政府均把促进充分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主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一,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就业服务措施,对影响劳动力供求的因素进行调控,以实现充分就业。

A、就业和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

失业率降低或就业率升高,意味着企业扩大投资、增加用工人数,国民生产总量将会提高,居民的收入规模将会扩大,购买力就会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高涨期即将到来。

经济发展是不断波动的,经济扩张,就业增加,经济衰退,就业萎缩,造成失业率的波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