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人物传记PaulSamuelson保罗萨缪尔森.

合集下载

经济学萨缪尔森

经济学萨缪尔森

经济学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的广袤领域中,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是一位熠熠生辉的巨星。

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理念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萨缪尔森出生于 1915 年,成长在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

他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在学术道路上,萨缪尔森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一路攀登,成为了经济学界的翘楚。

萨缪尔森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他在经济学的多个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研究和深刻的见解。

在微观经济学方面,他对市场结构、消费者行为和企业决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中的个体行为和市场机制的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宏观经济学领域,萨缪尔森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

他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发展,使其更加完善和易于理解。

他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对于解释经济周期的形成和波动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内在机制,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萨缪尔森还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对各国要素价格的影响,为我们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这一理论不仅在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各国制定贸易政策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萨缪尔森的著作《经济学》更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

这部著作以其清晰的逻辑、全面的内容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成为了无数经济学学子的入门教材和必读经典。

它不仅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等诸多重要领域。

通过这部著作,萨缪尔森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以一种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为经济学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萨缪尔森的学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理论创新,还在于他对经济学教育的重视和推动。

他一生致力于培养经济学人才,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许多都成为了经济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

保罗·萨缪尔森

保罗·萨缪尔森

名家名作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是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部的创始人。

他是那些能够和普通大众进行交流的为数极少的科学家之一。

他经常出席国会作证,在联邦委员会、美国财政部和各种私人非营利机构任学术顾问。

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他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

萨缪尔逊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

萨缪尔森和他的导师汉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例如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

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书中的税收理论、政策主要包括税收性质、税收原则、税收影响。

他于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1970年,55岁的萨缪尔森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

在福利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首先对所有在这一领域中创建各个学说的先驱者的著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尔后,他建立起自己的新福利经济学,并和汉森为国家福利论的建立和在实际生活中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论述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自庇古(一位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以来在福利经济方面少有的理论之一。

保罗 萨缪尔森的“中国遗嘱”缪尔森于2008年11月撰文并在他去世后,于2009年1月在《中欧商业评论》发表,该文被一些评论者成为他的“中国遗嘱”。

文章称,到2050年,十几亿中国人将会创造全球最高的年度总计实际国民生产净值。

paul samulson 提出的幸福方程式

paul samulson 提出的幸福方程式

paul samulson 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方程式》: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经济学理论
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是20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幸福方程式”的理论,成为了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在1958年的一篇论文中,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概念:一个人的幸福感可以通过物质财富和消费水平来衡量。

他认为,经济学应该致力于研究如何最大化人们的幸福感,而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

“幸福方程式”可以被形式化为以下公式:H = f (Y, C, L),其中H代表幸福感,Y代表可支配收入,C代表消费水平,L代表休闲时间。

这个公式的核心思想是,人们的幸福感不仅与收入和消费水平有关,还与他们的休闲时间有密切关系。

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因为它挑战了以往仅将幸福视为物质财富的传统经济学观念。

通过这一理论,萨缪尔森呼吁政策制定者不仅要关注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还应关注如何分配财富,以及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这一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幸福感无法被量化,因此无法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

而且,个人的幸福感不仅受经济因素影响,还受到文化、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为经济学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促使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更加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国民经济的增长。

这一理论也对后来的幸福指数和综合国家幸福指数的设计产生了影响。

总之,尽管“幸福方程式”有其局限性,但它的出现标志着经济学领域开始逐渐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并将这一领域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与他的《经济学》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前,曾有人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学习经济学的最大遗憾是什么?萨缪尔森回答说:"学习经济学最大的遗憾是不能获得诺贝尔奖"。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没立了,萨缪尔森果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隔年也就是1970年,将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收为己有。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布获奖消息时说,他对经济学的贡献是"以科学方法发展了静态与动态经济理论,为提高经济科学的分析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主要是指萨缪尔森在1945年出版的一本书《经济分析基础》所做出的成就而言的。

这本薄薄的论述经济方法的书使萨缪尔森在25年后获了诺贝尔奖。

我们在这里想要讲述的不是这本书,而是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育的普及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他那本著名的《经济学》。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可以说是人尽皆知。

这本经济学入门教材如今已译成法、德、意、俄、中等40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流行,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课堂里,相当多的学生靠这本书吸收着来自于最优秀的经济学家的有关市场如何运作,人民生活质量如何提高等思想问题的精华。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45年。

当时,战争刚刚结束,美国的课堂上挤满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线返回来的人们,对知识的渴求非常响迫切。

那时,经济生活的现实也处于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

1929一1933年的大萧条使自由主义受到了彻底的怀疑,国家干预主义开始盛行。

其后,英国和美国为了战争的需要,采取了墨索里尼、希特勒都没有想到的方式,把全国的资源都动员了起来进行经济复兴,从而实际上肯定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为二战后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学院里的大学生们与很多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一样,迫切想了解这些情况,但当时的教科书严重过时。

人们都迫切地需要一本能反映现实的、能够进行经济学普及的教科书,这个机会被萨缪尔森牢牢地把握住了。

萨缪尔森详细介绍资料

萨缪尔森详细介绍资料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7
这一结论表明,国际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降低一国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 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对新古典贸易中只有自由贸易才能产生 福利的观点提出了置疑,认为在一国国内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 该国对其使用相对稀缺要素的生产部门进行关税保护,可以明显 提高稀缺要素的收入。
• 从投资与就业问题入手,来研究凯恩斯主义。
11
新古典综合学派
• 新古典综合派的综合表明,这个学派已感到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的 作用是有限的,经济学必须考虑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调节的如何 协调问题。
• 新古典综合派是从实证经济学的手段和目标的统一角度考虑实证分析 与规范分析的结合的。
• 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汉森等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时而繁荣、时而萧 条的更替,必须交替地实行收缩与扩张的政策。
7
Main Opus
《经济分析基础》 经济分1析94基7础
《经济学》 1948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 1958
以数学为工具,把 最大化原理和均衡 原理结合在一起, 使新古典经济学的 主体内容有了经典 的数学表述形式
众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 济政策的理论根据
成功地把价格理 论、线性规划和 增长理论结合起 来
----诺贝尔评奖委会
5
•任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 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制定了著名的“肯 尼迪减税方案”,写出了一部奉为经典的教科书《经济 学》。
6
•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 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 案”,写出了一部奉为经典的教 科书《经济学》。

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
Paul Samuelson's many contributions to Neo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were recognized with a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1970.
Major Works of Paul A. Samuels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he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and, independently of Lerner, the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 (1948, 1949, 1953) as well as (finally) resolving the age-old "transfer problem" relating terms of trade and capital flows a well as the Marxian transformation problem (1971) and other issues in Classical economics (1957, 1978).
Paul A. Samuelson, 1915-
Photo of P.A. Samuelson
Perhaps more than anyone else, Paul A. Samuelson has personified mainstream economic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writer of the most successful principles textbook ever (1948), Paul Samuelson has been not unjustly considered the incarnation of the economics "establishment" and as a result, has been both lauded and vilified for virtually everything right and wrong about it.

保罗.萨缪尔森,最后一位经济学通才

保罗.萨缪尔森,最后一位经济学通才

保罗.萨缪尔森,最后一位经济学通才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0世纪美国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保罗・萨缪尔森于20年12月13日在马萨诸塞州贝尔蒙特的家中去世,享年94岁。

保罗・萨缪尔森1915年5月15日生于美国的加里(Gary),其父弗兰克(FrankSamuelson)是一名药剂师,他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我家是生活富足的犹太移民,一战期间,举家从波兰迁往加里(Gary),因为那时这里是一个崭新的钢铁城市。

”一战后,由于父亲损失了许多钱,一家人又移居芝加哥。

青年时期萨缪尔森在海德公园中学读书,刚一入学他就开场研究股票,在20世纪20年代的繁盛时期,他还帮助代数教师选择股票。

16岁时他高中毕业,进入了芝加哥大学。

“1932年1月2日我开场了自己的经济学家生涯,”萨缪尔森说道,那天是他在大学里第一次听到当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讲座的日子。

马尔萨斯主要研究贫穷与人口增长之间的联系,从那以后,萨缪尔森就开场学习经济学课程。

上百年来,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者都是保守派,萨缪尔森认为学校里的教学属于“精神分裂型”的,大萧条时期,课堂上只讨论失业问题,而并不关注失业者。

1935年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学士学位之后,萨缪尔森因为仰慕阿尔文汉森(Alvin Hansen)教授而来到了哈佛。

汉森教授是美国凯恩斯学派的典型代表。

起初,萨缪尔森是反对凯恩斯的观点的,但后来他的看法渐渐转变了。

无论是在哈佛还是芝加哥大学,萨缪尔森都敢于毫不客气地批判自己的导师。

最让萨缪尔森愤慨的是经济学家的头脑中充满的都是那些现成的经济原理,即使他们周围的人都已经靠领救济品度日了,他们依然沉浸在那些固定的理论模式中。

萨缪尔森的观点使他与哈佛经济学系主席博班克的关系十分紧张。

1936年萨缪尔森在哈佛获得了硕士学位,1941年获哲学博士。

1940年,哈佛为他提供了一个讲师的职务,他承受了,但是一个月之后麻省理工学院邀请他担任助理教授。

经济学人人物传记Paul Samuelson保罗萨缪尔森

经济学人人物传记Paul Samuelson保罗萨缪尔森

Paul Samuelson保罗.萨缪尔森Dec 17th 2009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The last of the great general economists died on December 13th, aged 9412月13日,最后一位经济学通才去世,享年94岁“I WAS reborn, born as an economist, at 8.00am on January 2nd 1932,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lassroom,” wrote Paul Samuelson in a memoir published earlier this month. He became probably the most influential economist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For his work in several branches of the dismal science he became the first American economics Nobel laureate. Through his bestselling textbook, he introduced millions of people to the subject. And right to the end he kept on mentoring the profession‟s brightest stars.“1932年1月2日,在芝加哥大学的讲堂中,我得到了第二次生命——作为经济学家重生了。

”本月早些时候出版的保罗.萨缪尔森回忆录中,他如是写道。

他或许是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的经济学家。

沉闷如经济学,他在该领域数分支都有著作于世,并因此成为第一位荣膺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保罗·萨缪尔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保罗·萨缪尔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主要观点之保罗·萨缪尔森学号:*********姓名:***一、前言: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无疑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无不得益于具有世界级权威的诺贝尔奖。

1968年,在瑞典国家银行成立三百周年之际,该银行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这个额外的奖项就是人们习惯上称为的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人物介绍:保罗·萨缪尔森1、个人简介: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

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他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

萨缪尔森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

该教科书就是流传颇广的《经济学》,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据报道销售量已达1000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

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

他于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主要贡献:两大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生产要素报酬就是生产要素的收益,要素报酬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

要素的边际产品也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在短期内,虽然产品价格会因为国际贸易而发生变化,但生产要素还来不及在部门间流动。

因此,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只影响产品价格。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一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

保罗萨缪尔森生平简介

保罗萨缪尔森生平简介

保罗·萨缪尔森个人简介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

1935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随后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经济学教授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

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他是当今世界经济学界的巨匠之一,他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

萨缪尔森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

该教科书就是流传颇广的《经济学》,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据报道销售量已达1000多万册,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订经济政策的理论根据。

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将《经济学》作为专业教科书。

他于1947年成为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首位获得者,并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主要著作《经济分析基础》(1947)简介保罗·萨缪尔森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博士学位论文为《经济理论操作的重要性》,这部论文获得了哈佛大学威尔斯奖。

为保罗·萨缪尔森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分析基础》正是在此论文基础上写成的。

《经济分析基础》包括两篇共12章及两个数学附录。

全书的目的正如他在第一章导论中指出的:“各种不同理论的主要特征之间的相似性的存在,意味着一般理论——它是各种特殊理论的基础,并且将各种特殊理论的主要特征统一起来——的存在。

这种通过抽象而一般化的基本原理,早在30多年前就由著名的美国数学家穆尔证明了。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详细论述这种一般化的基本原理对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意义。

”《经济分析基础》以数学为工具,使各种理论和方法获得基本统一的表述,并以此总结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成就。

这本书把最大化原理和均衡原理结合在一起。

经济学家传记--萨缪尔森

经济学家传记--萨缪尔森

经济学家传记--萨缪尔森萨缪尔森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美国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代新古典综合派领袖人物。

萨缪尔森于1915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

1932年1月17岁的他从芝加哥的海德公园高中毕业进入芝加哥大学,其聪慧努力,功课几乎全优。

20岁时,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

此外,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

在名师荟萃的哈佛大学,他经常提到的老师有熊彼特、列昂惕夫、汉森等人。

汉森是把凯恩斯主义美国化的经济学大师,正是他,把萨缪尔森领进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大门。

萨缪尔森23岁时父亲的去世使他认为,遗传基因可能使他像父亲及祖辈一样寿命不长,因此应尽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开始不断地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发表。

1937年,21岁的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关于效用度量的一种说明》,到1938年,发表文章的数量达到每年5篇。

攻读博士期间写出了经济学史上的一些经典之作,如1939年发表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就被认为对经济周期理论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1941年他和W.P.斯托尔珀合作发表的论文得出的史称“斯托尔珀-萨缪尔森结论”,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H-O模型;同年,他凭着《经济分析基础》一文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授予了1941-1942年度哈佛大学最佳经济学论文大奖。

1940年起,萨缪尔森就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自此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在那里和同事们协力建立起世人公认的世界经济学主要研究中心。

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非常成功,获得了经济学专业能够授予的所有荣誉。

1941年,哈佛大学授予他大卫·威尔士奖。

1947年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的第一枚约·贝·克拉克奖章。

萨缪尔森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萨缪尔森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

萨缪尔森: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当北半球寒冷空气袭来之际, 2009年12月13日,在太平洋东岸,一位世界级的泰斗悄然离开了人世,于是,世界为之失去了一个伟大的经济学通才。

在这轮金融危机还没有脱离阴霾的时候,整个世界经济为他的离去而哭泣。

这个人就是保罗·萨缪尔森。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 (1915-2009),世界第二位、美国第一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他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所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能学者。

萨缪尔森首次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帮助经济困境中上台的肯尼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肯尼迪减税方案”,并且写出了一部被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经济学》。

1915年5月15日,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出生在美国中部印第安纳州加里市,为人聪明勤奋。

他的家庭是一个来自波兰的犹太人移民家庭,这个家族诞生了多位世界级的经济学家和一位美国财政部长——现任奥巴马政府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的劳伦·萨默斯正是萨缪尔森的侄子,他曾任美国财政部长和哈佛大学校长,萨缪尔森的兄弟罗伯特、妹妹安妮塔也都是知名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的父亲为药剂师弗兰克·萨缪尔森。

一战后,萨缪尔森一家移居到芝加哥。

萨缪尔森进入海德公园高中读书,并开始研究股市。

上世纪20年代股市繁荣期,他甚至曾经帮助自己的代数老师选股票。

1931年,年仅十五岁的保罗•萨缪尔森考入芝加哥大学,专修经济学。

那天,他听了进入大学后第一场关于托马斯·马尔萨斯(研究贫困与人口增长的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的演讲,于是他开始研习经济学课程。

芝加哥大学是上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根据地。

然而,萨缪尔森对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学的评价是“精神分裂式的”。

当时美国正处在大萧条当中。

萨缪尔森回忆说,经济周期理论的课一直在讨论失业,而经济理论课则根本不提失业。

保罗·萨缪尔森

保罗·萨缪尔森



2.2《经济学》(1948)

政治、部门、技术经济学有专门论述,宏观经济学到 微观经济学,生产到消费,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 前人有新创见。

内容形式匠心独具,每章开头加上名人警句概括全章 主题,将枯燥理论书变为一部有文学色彩书。
经济学 约翰· 穆勒 : 《政治经济学原理》 阿尔弗德· 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 保罗· 萨缪尔森:《经济学》

2.主要著作
《经济分析基础》(1947)
《经济学》(第一版 1948)
《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 《萨缪尔森科学论文集》
2.1《经济分析基础》(1947)

著作雏形:哈佛博士学位论文《经济理论操 作的重要性》获得哈佛大学威尔斯奖。 以数学为工具,使理论和方法获得基本统一的 表述,总结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成就。 协助作者获得诺贝尔奖。



1、人物简介
外文名:Paul A Samuelson 国 籍:美国 生卒年:1915 – 2009 毕业院校: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1947年克拉克奖获得者 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从师经历:熊彼特、列昂惕夫、哥特弗里德· 哈伯勒和有“美国的凯恩斯”之称的阿尔文· 汉森

里程碑 之作

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并使这种 思考方式和视野在中国落地生根。
2.3《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1958)

与索洛和多夫曼合著,为经济学界新诞生的经济计 量学做出了贡献。 成功地把价格理论、线性规划和增长理论结合起 来。

3.学术观点

凯恩斯主义集大成者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税收
与人为善的民主政府能够在避免经济问题 领域里取得自由市场无法取得的成功。 “政府和市场,它们单独任何一个,在没 有另外一个的帮助之下,都无法服务于公 共福利。

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美国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十三日在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家中逝世,享年九十四岁。

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以四十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四百万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也正是他的这本著作,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带进中国,并使这种思考方式和视野在中国落地生根。

1948年,萨缪尔森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巨著《经济学》。

这本书一出版即告脱销。

许多国家的出版商不惜重金抢购它的出版权,不久即被翻译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种文字。

该书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看到他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创见。

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具,他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读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

这一巨著的出版,为普及、推广其理论创立了良好的条件。

1953年,当《经济学》第三版发行时,萨缪尔森来到美国预算局,为美国政府出谋划策。

他提倡赤字预算,追逐加速经济增长,从而使美国克服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艾森豪威尔停滞”,他也成为白宫中不可缺少的高参。

1959~1960年,萨缪尔森被任命为美国总统事务委员会调查咨询小组的顾问。

1960年,他被美国总统肯尼迪任命为总统调查咨询顾问和美国国家计划局经济顾问。

1958年,他与索洛和多夫曼合著了《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一书,为经济学界新诞生的经济计量学做出了贡献。

1961年是萨缪尔森学术生涯中的重要一年。

他再次出任美国财政部经济顾问。

同时,他在《经济学》第五版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称之为“新古典综合学派”,并在1961年的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对其理论的核心部分、理论体系及其研究方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

最后一个经济学通才 保罗·萨缪尔森辞世

最后一个经济学通才  保罗·萨缪尔森辞世

最后一个经济学通才保罗萨缪尔森辞世
吴迪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美国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于2009年12月13日在马萨诸塞州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94岁。

萨缪尔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也是继简·丁伯根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吴迪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37.12
【相关文献】
1.“如果说经济学是为我而设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我也是为经济学而生。

”——记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 [J], 刘悦
2.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悼一代宗师萨缪尔森 [J], 葛丰
3.最后一个百科全书似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 [J], 衣爱东
4.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记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 [J],
5.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最后一位通才——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经济学巨匠萨缪尔森去世.

美国经济学巨匠萨缪尔森去世.

美国经济学巨匠萨缪尔森去世美国经济学巨匠萨缪尔森去世美国首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周日去世,享年94岁。

萨缪尔森的分析著作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他的教科书是大学流传最广的教材之一。

用美联储主席贝南克(Ben Bernanke)的话讲,萨缪尔森是经济学界最伟大的教师之一,是经济学巨匠。

AFP/Getty Images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帮助萨缪尔森(左)佩戴1996年国家科学奖章贝南克在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时曾是萨缪尔森的学生。

他说,萨缪尔森既是一位具有开创性也是一位高产的经济理论学家。

萨缪尔森在20世纪著作甚丰,他的经济学职业延续了长达80年。

1932年还在上高中时,他听了一堂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课程,并深受吸引。

但他在今年初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当他在大萧条时期就读芝加哥大学时,他才真正意识到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与在街头巷尾的所见所闻之间的差异。

不顾芝加哥大学教授的反对,1935年萨缪尔森到哈佛大学就读研究生。

1941年,他的博士论文论述了经济学下的数学结构,这就是后来出版的《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

这种做法在经济学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时至今日,经济学家仍常常借助数学手段证明他们的理论。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迪克西特(Avinash Dixit)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我的整体研究风格,以及支持我的几乎全部论文的技术都来自于他的基础性文章。

萨缪尔森1940年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授课,这是他与该大学终生联系在一起的开始,也让这所大学的经济学系成为了全球最受尊崇的学科。

1948年,他编写的教科书《经济学》首次出版,多年来都是最为广泛使用的大学教科书,他的分析方法也成为了本科课程的标准。

这本书还将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著作引入到了大学的课程中。

这本书现在已经是第19版,仍然深受欢迎。

论保罗·萨缪尔逊对数理经济学和经济学变革的贡献——纪念经济科学家保罗·萨缪尔逊

论保罗·萨缪尔逊对数理经济学和经济学变革的贡献——纪念经济科学家保罗·萨缪尔逊

论保罗·萨缪尔逊对数理经济学和经济学变革的贡献———纪念经济科学家保罗·萨缪尔逊陈 平内容提要:萨缪尔逊的去世象征着经济学一个时代的结束,又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他在主流经济学家中最早意识到市场原教旨主义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局限,也最早发现中国改革的创新和美国地位的不再。

他对科斯定理的批评是最为尖锐的,认为科斯理论用“交易成本”这样含糊不清的概念,来取代市场不完全、信息不对称、技术获得的障碍和分散定价的技术等前提,将给市场原教旨主义带来反对监管和大众参与的武器。

关键词:数理经济学 经济学变革 市场原教旨主义 94岁高龄的美国经济学大家保罗·萨缪尔逊(P a u l S a m u e l s o n)悄然去世于2009年12月13日。

我得知萨老逝世的消息是在他去世一周之后。

我的第一反应,萨缪尔逊的去世象征着经济学一个时代的结束,又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假如当代有一位经济学家,同时是上一个时代的奠基人,又是下一个时代的先知者的话,这只能是保罗·萨缪尔逊。

世纪之交有两位经济学家的去世震动世界。

一位是弗里德曼,一位是萨缪尔逊。

金融危机中,纪念萨缪尔逊的文章之热烈,比起危机前两年弗里德曼的去世,规模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少人以为对萨缪尔逊的纪念象征着凯恩斯经济学的复兴和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衰落。

我的看法不尽相同。

金融危机,不仅是卢卡斯领导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凯恩斯革命的失败,更是苏东瓦解和中国崛起之后世界前所未有的变局之结果。

21世纪初的经济学,处于和20世纪初物理学相似的时代,科学规范的变革和大国兴衰的双重冲击,将极大地改变世界。

萨缪尔逊就是这一变革的参与者和先知者。

在主流经济学家中,他最早意识到市场原教旨主义和凯恩斯经济学的局限,也最早发现中国改革的创新和美国地位的不再。

经济科学成长的曲折之路。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我称萨缪尔逊为“经济科学家”而非“经济学家”。

许多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质问:难道经济学是科学吗?请中国的读者注意,中国媒体年年关注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严格称呼,是“经济科学诺贝尔纪念奖”。

经济学家传记--萨缪尔森

经济学家传记--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美国经济学家,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当代新古典综合派领袖人物。

萨缪尔森于1915年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加里(Gary)城。

1932年1月17岁的他从芝加哥的海德公园高中毕业进入芝加哥大学,其聪慧努力,功课几乎全优。

20岁时,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文学学士(B.A.)学位;翌年,又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M.A.)学位;5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Ph.D.)学位。

此外,萨缪尔森还曾获得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

在名师荟萃的哈佛大学,他经常提到的老师有熊彼特、列昂惕夫、汉森等人。

汉森是把凯恩斯主义美国化的经济学大师,正是他,把萨缪尔森领进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大门。

萨缪尔森23岁时父亲的去世使他认为,遗传基因可能使他像父亲及祖辈一样寿命不长,因此应尽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开始不断地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发表。

1937年,21岁的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关于效用度量的一种说明》,到1938年,发表文章的数量达到每年5篇。

攻读博士期间写出了经济学史上的一些经典之作,如1939年发表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就被认为对经济周期理论作出了重要理论贡献。

1941年他和W.P.斯托尔珀合作发表的论文得出的史称“斯托尔珀-萨缪尔森结论”,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中的H-O模型;同年,他凭着《经济分析基础》一文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授予了1941-1942年度哈佛大学最佳经济学论文大奖。

1940年起,萨缪尔森就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自此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在那里和同事们协力建立起世人公认的世界经济学主要研究中心。

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非常成功,获得了经济学专业能够授予的所有荣誉。

1941年,哈佛大学授予他大卫·威尔士奖。

1947年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颁发的第一枚约·贝·克拉克奖章。

1970年,他凭借以1941年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的1947年出版的《经济分析基础》一书中,关于“提高了经济科学中的一般分析和方法水平”方面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获此荣誉的第一位美国经济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ul Samuelson保罗.萨缪尔森Dec 17th 2009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The last of the great general economists died on December 13th, aged 9412月13日,最后一位经济学通才去世,享年94岁“I WAS reborn, born as an economist, at 8.00am on January 2nd 1932,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lassroom,” wrote Paul Samuelson in a memoir published earlier this month. He became probably the most influential economist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For his work in several branches of the dismal science he became the first American economics Nobel laureate. Through his bestselling textbook, he introduced millions of people to the subject. And right to the end he kept on mentoring the profession‟s brightest stars.“1932年1月2日,在芝加哥大学的讲堂中,我得到了第二次生命——作为经济学家重生了。

”本月早些时候出版的保罗.萨缪尔森回忆录中,他如是写道。

他或许是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的经济学家。

沉闷如经济学,他在该领域数分支都有著作于世,并因此成为第一位荣膺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

在自己的畅销课本中,他向千百万人介绍了这门学科。

直至生命垂暮,萨缪尔森仍在谆谆教诲着经济领域中最闪亮的学者。

His actual birth took place almost 17 years earlier in the steel town of Gary, Indiana, to a family of upwardly mobile Polish immigrants. His earliest memories—of the recession of 1919-21 and strikebreaking immigrant workers from Mexico, and of the boom and bust that followed—shaped Mr Samuelson‟s macroeconomic views throughout his life. He approved of massive government spending to help an economy escape from recession when monetary policy can do no more. When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ntroduced just that sort of stimulus this year, partly on the advice of Mr Samuelson‟s nephew, Larry Summers, who is Mr Obama‟s chief economic advise r, he was quick to approve.其实,萨缪尔森在此17年前生于印第安纳州“钢都”加里市的一个波兰移民家庭中,当时正值家族兴旺。

他儿时经历1919-21年经济衰退和墨西哥民工罢工,以及随后的繁荣萧条更迭,而这些早期的记忆对他的宏观经济理论产生了毕生影响。

他同意如货币政策力不能及,政府应大幅出资避免经济萧条。

今年奥巴马政府引入上述经济刺激,其首席经济顾问,萨缪尔森的侄子拉里.萨默斯谏言有功,而萨缪尔森毫不含糊,双手赞成。

Though regarded as America‟s lead ing standard-bearer for Keynesian economics, he called himself a “cafeteria Keynesian”, just picking the bits he liked. His combination of Keynesian and classical economic ideas became known as the “neoclassical synthesis”. From his chair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in his column in Newsweek, the self-described “dull centrist” became a fierce critic of the libertarian Chicago School, and especially of Milton Friedman (writer of a rival Newsweek column). Markets are not perfect, he believed, and dire warnings from Friedman, and earlier from Friedrich von Hayek, about the regulation of markets “tells us something about them rather than something about Genghis Khan or Franklin Roosevelt. It is paranoid to warn against inevitable slippery sl opes…once individual commercial freedoms are in any way infringed upon.”纵使萨缪尔森被推崇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倡导先锋,却自称“自助餐厅凯恩斯主义者”,发扬理论全凭爱好。

他综合凯恩斯和古典经济思想成就“新古典综合”,传扬于世。

在麻省理工大学的讲台上,在《新闻周刊》的专栏中,他自诩“沉闷中间派”却激烈批判倡导自由主义的芝加哥学派,尤其是同为《新闻周刊》专栏写手的弥尔顿.弗雷德曼。

他认为市场并不完美,而弗雷德曼——以及从前弗雷德里希.冯.海因克——的耸人听闻“只能揭示他们心底的脆弱,而看不到一丝一毫成吉思汗和罗斯福的身影。

下坡路不可避免……看到个体商业自由受到侵犯就发出防范警告,纯属偏执抓狂。

”As for Mr Samuelson‟s friend of 50 years, Alan Greenspan, once chairman of the Federal Reserve, “the trouble is that he had been an Ayn Rander”—a devotee of laissez-faire capit alism. “You can take the boy out of the cult but you can‟t take the cult out of the boy,” Mr Samuelson told the Atlantic this summer. “He actually had [an] instruction, probably pinned on the wall: …Nothing from this office should go forth which discredits the capitalist system. Greed is good‟.”萨缪尔森曾经评价自己五十年老友——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他就是曾经追随艾茵.兰德,才不慎失足。

”艾茵.兰德是放任资本主义的忠实拥趸。

“改邪归正易,浪子回头难呐。

”萨缪尔森今年夏天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说,“他还真有个座右铭,还钉在了办公室墙上,写着:…轻渎资本主义,一律不准出门。

人皆贪婪,此乃常情。

‟”The huge sales of Mr Samuelson‟s textbook, “Economics”, f irst published in 1948 and updated every three years, owed much to his lively writing. (The abstract of his recent memoir ended with the words: “Boo hoo.”) The book transformed how economics was—and is—taught around the world. If the earlier editions too readily believed that an economy could achieve equilibrium, that may have stemmed from the author‟s conviction that mathematics could be a useful tool for economists, and that economics had much to learn from physics and the laws of thermodynamics. Today it is fashionable to argue that economics was led astray by “physics envy”, which blinded it to the subtleties of human behaviour, yet after winning his Nobel prize in 1970 Mr Samuelson anticipated economists‟ current interest in biological systems by writin g several papers on Mendelian dynamics.1948年,萨缪尔森的课本《经济学》首次出版,此后每三年就进行一次修订,其销量之大,盖因老人家笔调鲜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